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冬至的古诗

关于冬至的古诗

关于冬至的古诗

关于冬至的古诗范文第1篇

于是开始翻阅历史资料,了解了一些情况,发现“火炉”的记载很有意思。

按照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推测,古代的冬天应该很冷。南朝梁代有一部记载古代风俗的书叫《荆楚岁时记》,书中记载:“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岁寒。”也就是说,人们从冬至那天开始计算,以九天作为一个单元,连数九个九天,数到九九八十一天的时候,冬天就算过去了。因为冬天很冷,古代还留下一首《九九歌》:“一九二九,缩脚缩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插柳;七九八九,摇脚摆手;九九八十一,老农田中犁。”这些计算数九天的方法和报告天寒状况的歌谣,今天也还一直适用,只是在不同的地方词句略有变化。由此可知,古代确实很冷,而人们在寒冷中,是数着天数熬过来的。

但是,古人绝对不会傻傻地数着日子挨冻,总要想法子抵御寒冷。在没有发现煤炭的时代,甚至发现煤炭以后,古人取暖最得力的器物就是“火炉”。

火炉的构造,今古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四面围圈,中间留孔,中腰有分隔灰烬与添木炭或煤炭的架子,也有的没有。外部形状或圆或方。古人制造火炉的材料,常常用泥、用坯、用砖、用铁,富贵的人家还有用青铜的。

什么时候有的火炉,什么时候人们开始使用火炉取暖?恐怕很难考证清楚。现知最早提到通过炉火改变温度的当是《论衡・变动》:“人物系于天,天为人物主也。”“欲之甚者,至或当风鼓,向日燃炉,而天终不为冬夏易气。寒暑有节,不为人变改也。”意即:天是恒定不变的,不会因为扇扇子和燃炉火而改变节气。但据记载,火炉改变温度用以取暖,在魏晋南北朝时就有不少。《集异记》“张式”条:“张式幼孤,奉遗命,葬于洛京。时周士龙识地形,称郭璞青乌之流也。式与同之外野,历览三日而无获,夜宿村舍。时冬寒,室内唯一榻,式则籍地,士龙据榻以憩。士龙夜久不寐。式兼衣拥炉而寝。”冬寒拥炉,自然是取暖之意。《南史》卷五二《列传》第四二:“伟(萧伟,字文达,南朝梁文帝第八子)性端雅,持轨度。少好学,笃诚通恕。趋贤重士,常如弗及,由是四方游士、当时知名者莫不毕至。疾亟丧明,便不复出。齐世青溪宫改为芳林苑,天监初,赐伟为第。又加穿筑,果木珍奇,穷极雕靡,有侔造化。立游客省,寒暑得宜,冬有笼炉,夏设饮扇,每与宾客游其中,命从事中郎萧子范为之记。”“冬有笼炉,夏设饮扇”,制造的是“寒暑得宜”的温变效果。《云仙杂记》“沈休文多病”条:“沈休文多病,六月犹绵帽温炉,食姜椒饭,不尔,则委顿。”这是因为沈约身体不好,要借火炉改变温度,以让自己保持相对有精神的状态。

到了唐朝,火炉取暖的记载极多。如《开元天宝遗事》卷一“瑞炭”条记载:“西凉国进炭百条,各长尺馀,其炭青色,坚硬如铁,名之曰‘瑞炭’。烧于炉中,无焰而有光,每条可烧十日,其热气逼人而不可近也。”这是皇家火炉取暖燃烧高级木炭的记载,一条“瑞炭”能烧十余日,而且“热气逼人”,比现在的暖气还厉害。《鉴戒录》卷九“梦太白”条:张孜“有《遇雪》云:‘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其中豪贵家,捣椒泥四壁。到处生红炉,周回下罗]。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汗滴。岂知饥寒人,脚手生皴劈。’”这是寒冷冬日,富贵人家烧炭取暖、贫穷人家受尽饥寒的记载。《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有物长六尺馀,皂衣青面,张目巨吻,见僧,初亦合手。智通熟视良久,谓曰:‘尔寒乎?就此向火。’物乃就坐,智通但念经。至五更,物为火所醉,因闭目开口,据炉而鼾。智通睹之,乃以香匙举灰火置其口中。物大呼起,走至阃若蹶声。”一个怪物,也知道在火炉边的温暖,竟然在暖融融的炉边酣睡,而滑稽善谑的智通和尚竟然用香匙将炉火热灰放在怪物口中使坏,其实就是想看怪物被烫后的怪样子,算是一件令人一笑解颐的故事吧。

唐宋是中国文人的黄金时期,什么生活都能在他们笔下变得风雅有趣。关于火炉的诗文也有很多,除了寒夜取暖、抵御寂冷的价值,还有家人相聚、儿女绕膝的乐趣,以及朋友相聚共话诗文友情的雅趣。

唐宋时期应该比现在冷很多,“拥炉取暖”在唐宋人的记载中举不胜举。王维诗《冬夜寓直麟阁》:“直事披三省,重关闭七门。广庭怜雪净,深屋喜炉温。月幌花虚馥,风窗竹暗喧。东山白云意,兹夕寄琴尊。”王维值班的地方,要“重关闭七门”才有“深屋喜炉温”的感觉,不像我们今天,隔着一层玻璃,有些小区的暖气能够达到室温25℃。唐宋人的诗文中对寒冷的感觉很真切,如韩愈《苦寒》:“侵炉不觉暖,炽炭屡已添。探汤无所益,何况纩与缣!”紧挨着火炉、不停地添炭,还是感觉不到很暖和,看来真的很冷。

白居易大概很怕冷,对火炉的感情比较深,有好多写火炉带来温暖的诗歌,如《即事重题》:“重裘暖帽宽毡履,小阁低窗深地炉。身稳心安眠未起,西京朝士得知无。”《岁除夜对酒》:“衰翁岁除夜,对酒思悠然。草白经霜地,云黄欲雪天。醉依香枕坐,慵傍暖炉眠。洛下闲来久,明朝是十年。”《睡觉》:“星河耿耿漏绵绵,月暗灯微欲曙天。转枕频伸书帐下,披裘箕踞火炉前。老眠早觉常残夜,病力先衰不待年。五欲已销诸念息,世间无境可勾牵。”那种勾着双腿披裘抱炉的样子实在可爱。大概是对火炉的依赖太重,也便在不自觉中对火炉产生了依赖的情感,故而,当春日融融时节,白居易会向给予了自己温暖人生的火炉作别,如《别毡帐火炉》:“忆昨腊月天,北风三尺雪。年老不禁寒,夜长安可彻。赖有青毡帐,风前自张设。复此红火炉,雪中相暖热。如鱼入渊水,似兔藏深穴。婉软蛰鳞苏,温醵臣睢7桨惨醪蚁Γ遽变阳和节。无奈时候迁,岂是恩情绝。毳逐日卷,香燎随灰灭。离恨属三春,佳期在十月。但令此身健,不作多时别。”白居易说,火炉对自己有使“冻肌活”的恩情,自己实在不愿离开它,但愿自己能够健康长寿,不要与它离别得太久,到冬日就又可相聚。其对火炉御寒的感受,真是情意殷殷,竟如相对有着绵绵离思的情人。

中国人注重家庭观念,而寒夜围炉,夜话家常,织读与共,嬉戏欢笑,能尽显田家妇子之乐,故在唐宋文人笔下有些颇有情趣的文字。苏轼《与子安兄》:“老兄嫂团坐火炉头,环列儿女,坟墓咫尺,亲眷满目,便是人间第一等好事,更何所羡。”刘克庄《贺新郎》:“老去聊攀莱子例,倒着斑衣戏舞。记田舍、火炉头语。肘后黄金腰下印,有高堂、未敢将身许。且扇枕,莫倚柱。”在这种“环列儿女”“斑衣戏舞”的和乐生活里,这些曾经有过“致君尧舜”“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的志士和英雄,不再羡慕叱咤风云、樯橹灰飞烟灭的生活,而满足于儿女绕膝、高堂在座、斑衣戏彩、其乐融融的家居氛围,淡然平静的生活,一如范成大《南塘冬夜唱和》所说:“燃萁烘暖夜窗幽,时有新诗趣唱酬。为问灞桥风雪里,何如田舍火炉头。”而没有儿女绕膝尤其是没有儿女相伴的人,面对那一团炉火,只能寂寞独坐自我安慰,如白居易《闲坐》:“暖拥红炉火,闲搔白发头。百年慵里过,万事醉中休。有室同摩诘,无儿比邓攸。莫论身在日,身后亦无忧。”与妻子儿女相关的忧愁哀乐,都在一团炉火中。

最得雅趣的是文人的围炉相聚,夜话诗文。这在唐人而言,是风雅而有情味的生活,聚宴围炉或招饮围炉的诗歌在唐人中尤其多见。骆宾王《冬日宴》:“二三物外友,一百杖头钱。赏洽袁公地,情披乐令天。促席鸾觞满,当炉兽炭然。何须攀桂树,逢此自留连。”一杯小酒、一炉炭火,就足以让他们与友人流连忘返。正是这样一种友人共聚的乐趣,吸引着风雅的唐人,所以他们会常有“围炉思”(刘得仁语)。如元稹《晨起送使,病不行,因过王十一馆居二首》:“自笑今朝误夙兴,逢他御史疟相仍。过君未起房门掩,深映寒窗一盏灯。”“密宇深房小火炉,饭香鱼熟近中厨。野人爱静仍耽寝,自问黄昏肯去无?”白居易《夜招晦叔》:“庭草留霜池结冰,黄昏钟绝冻云凝。碧毡帐上正飘雪,红火炉前初炷灯。高调秦筝一两弄,小花蛮}二三升。为君更奏湘神曲,夜就侬来能不能?”《戏招诸客》:“黄醅绿醑迎冬熟,绛帐红炉逐夜开。谁道洛中多逸客,不将书唤不曾来!”《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四首诗,分别用“密宇深房小火炉”“红火炉前初炷灯”“绛帐红炉”“红泥小火炉”吸引友人、探问友人,如此温暖而又温馨的准备,能不能来喝两杯?用诗的形式、火炉的温暖招饮,既可见主人的风雅,也可见火炉的魅力。

招饮来的这些人也都是风雅之士,他们寒夜围炉、谈古话今、吟诗作对、听琴赏歌,在其乐融融的温情氛围中提升着自己的人文品质。王昌龄的《李四仓曹宅夜饮》是围炉诗作中的佳制:“霜天留饮故情欢,银烛金炉夜不寒。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伍乔的《寄落星史虚白处士》则描写了他们围炉的内容:“白云峰下古溪头,曾与提壶烂熳游。登阁共看彭蠡水,围炉相忆杜陵秋。棋玄不厌通高品,句妙多容隔岁酬。别后相思时一望,暮山空碧水空流。”正是围炉夜话的魅力,使得没有儿子的白居易经常招饮,有时他自己都承认,自己为达成围炉的目标而留住各种人等,其《初冬即事呈梦得》云:“青毡帐暖喜微雪,红地炉深宜早寒。走笔小诗能和否,泼醅新酒试尝看。僧来乞食因留宿,客到开樽便共欢。临老交亲零落尽,希君恕我取人宽。”请求刘禹锡唱和自己的炉边诗,并向对方解释,我经常招饮,甚至不分什么人,是因为“临老交亲零落尽”,那种围炉夜话的乐趣给人带来的安慰尽在其中。

关于冬至的古诗范文第2篇

一、缩句成诗,理解重点字词

理解古诗中的重点字词是理解整首古诗的关键。长久以来,很多语文老师只是按部就班地让学生自己说说对关键字词的理解,再连起来理解整首古诗。这样的教学流程毫无趣味可言,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也仅仅停留于表面。因此,如何让学生既自主又深刻地理解关键字词就至关重要了。如教学《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时,我先出示了陆游在冬天的夜晚教导儿子读书的插图,让学生观察图上有哪些人?在干什么?再分四行出示了图上所描述的内容,指导学生用缩句的方法作一首七言绝句。学生想到自己也能当回小诗人,一定是既好奇又兴奋的。这一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很快融入了课堂。但学生所作的古诗肯定不完全相同,甚至有不合理的,于是我一边展示他们的作品,一边从中选取较好的诗句,连成一首新的古诗:“古人学问不遗力,少年功夫老才成。书上得来终觉浅,深刻理解要亲行。”这时候,让学生打开书本,和原诗对照着比一比发现其中的不同。再引导思考:不同的部分有什么联系吗?学生就能清楚地发现,新诗中的字词就是原诗中所对应的字词的解释,这样,学生对诗中关键字词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的理解是建立在兴趣与能动基础上的,因此会更加深刻。而通过这样的作诗练习,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更浓了。

二、由画入境,体验诗句情感

古诗教学,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教出古诗的诗情画意。如教学《江雪》一诗时,我在学生初读古诗后提问:“如果要你根据这首诗作画,你会在这幅画上画些什么?”学生很快地给出答案:山、鸟、小路、人、雪、小船、老渔翁。学生在说出答案的同时,已经理解了诗句中的相关字词。于是,我又趁热打铁:“那么这些景物或人物该画多少呢?又有什么特点呢?”学生结合诗句,找出“千”“万”,知道了山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小路一条又一条;找出“绝”“灭”,知道鸟已经躲进丛林,人也不见了踪影,因此鸟和人都不需要画出来;找出“蓑笠”,明白了诗中写的是一个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老渔翁;找出“孤”,知道江面上只有一只小船;找出“寒江雪”,知道了虽然诗句中没有直接写雪有多大,但却能清楚地感受到古诗描写的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在明白了上述内容后,学生动手绘图就游刃有余了。在学生快画完时,我又问:“同学们有没有想一想,这么寒冷的天气,一个老渔翁为什么要一个人钓鱼呢?”学生有些茫然。此时适当介绍当时的背景,孩子明白了,其实这老渔翁就是诗人柳宗元的写照呀,坐在“孤舟”上“独钓寒江雪”就是表现了自己改革虽然失败,遭遇贬官。内心十分孤独,但依然不屈不挠、当学生继续作画时,大部分孩子把雪画得更大了,但老渔翁却依然临寒不惧。我知道孩子已深入地走进了诗人的内心,因此自然而然地与诗人产生了共鸣,体验到了诗人独特的内心感受,并渗透到了他们的画中了。

三、联系经验,引发学生想象

有人说,儿童是想象的天才。在学习古诗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经验,展开想象的翅膀会拉近诗人与学生的距离。在教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我紧扣“倍思亲”引导学生想象:“在这众人团聚欢笑的重阳佳节,远在异乡的王维可能在哪里?他眼前看到的是怎样的情景?他耳边传来的是什么声音?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展开充分的想象。有的说,王维可能在街上,看到人们相约去登高,孤独惆怅之情不禁涌上心头。有的说,他可能也在登高,看到大家头插茱萸,便想起了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其乐融融的情景。此时此刻,他心中充溢着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他多么希望能和家乡的亲人团聚呀!由于本班学生大多数都来自外乡,这种思乡之情他们深有感触,他们的心就和诗人靠得更近了。接着,在诵读全诗时,我并未作任何指导,学生对诗句情感的把握就非常到位了。

关于冬至的古诗范文第3篇

形容冬天的风的成语一

1、折胶堕指

解释:极言天气寒冷。

2、滴水成冰

解释:水滴下去就结成冰。形容天气十分寒冷。

3、秋收东藏

解释:秋天收获,冬天存储。泛指常规的农事活动。

4、雪兆丰年

解释:冬天大雪是来年丰收的预兆。

5、夏虫朝菌

解释:为夏虫活不到冬天,菌类朝生暮死。比喻极短的生命。

6、温凊定省

解释:谓冬天温被,夏天扇席,晚上侍候睡定,早晨前往请安。表示侍奉父母无微不至。语本《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7、天凝地闭

解释:形容冬天非常寒冷的情景。

8、葛屦履霜

解释:冬天穿著夏天的鞋子。比喻过分节俭吝啬。

9、冬温夏清

解释: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本指人子孝道。现亦泛称冬暖夏凉。

10、集萤映雪

解释: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映雪读书。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11、燕雁代飞

解释:燕夏天来温带,冬天归南方;雁冬天来温带,夏天归南方。比喻各自一方,不能相见。

12、夏炉冬扇

解释:夏天生火炉,冬天扇扇子。比喻做事不符合当时的需要,费了力气而得不到好处。

13、无冬无夏

解释: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指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14、黄绵袄子

解释:比喻冬天的太阳。

15、冬温夏凊

解释:凊:凉。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本指人子孝道。现亦泛称冬暖夏凉。

16、冬日夏云

解释:冬天的太阳,夏天的云层。比喻人态度温和可亲,使人愿意接近。

17、冬日可爱

解释:如同冬天里的太阳那样使人感到温暖、亲切。比喻人态度温和慈爱,使人愿意接近。

18、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解释: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19、寒冬腊月

解释:腊月:农历十二月。指冬季最寒冷的腊月天。

20、冰雪严寒

解释:严寒:极度寒冷。冰天雪地,天气寒冷。

21、天凝地闭

解释:形容冬天非常寒冷的情景。

22、缩手缩脚

解释:缩:收缩。由于寒冷而四肢不能舒展的样子。也形容做事胆小,顾虑多,不敢放手。

23、暑来寒往

解释:夏天过去,冬天到来。泛指时光流逝。

24、欺霜傲雪

解释:欺:欺凌。傲:傲视,傲岸。霜雪本是寒冷之物,而对此敢于欺凌傲视。比喻坚贞不屈、气势非凡的精神。

25、林寒洞肃

解释:寒:寒冷;肃:肃杀。形容秋冬时林木萧疏,溪涧浅落的景象。

26、饥寒交切

解释:饥饿与寒冷一齐逼来。形容无衣无食,生活极其贫困。

27、寒风侵肌

解释:形容天气寒冷

28、雪窖冰天

解释:窖:收藏东西的地洞。到处是冰和雪。形容天气寒冷,也指严寒地区。

29、雪虐风饕

解释:虐:暴虐;饕:贪残。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形容天气非常寒冷。

30、嘘寒问暖

解释:嘘寒:呵出热气使寒冷的人感到温暖;问暖:指问寒问暖。形容对人的生活十分关切。

形容冬天的风的成语二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雨雪:下雪。雨:下,落。雱:大雪纷飞的样子。

《诗经·邶风·北风》

北风其喈,雨雪其霏

喈:风疾的样子。霏:霏霏,纷飞的样子。

《诗经·邶风·北风》

雨雪瀌瀌,見晛曰消

瀌瀌:雪盛的样子;一说犹“飘飘”。晛;太阳的热气。曰:语助词,无实义。

《诗经·小雅·角弓》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慄。

孟冬:冬季的第一个月。惨慄:非常寒冷。

汉·《古诗孟冬寒气至》

寒风吹我骨,严霜切我肌。

汉·《古诗童童孤生柳》

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汉·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凄凄:寒凉。翳翳:阴暗。希:少。在目:眼睛所见。皓:白。

晋·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晋·谢道蕴《咏雪联句》:“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关于冬至的古诗范文第4篇

比兴是《诗经》以来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法,对于比兴,宋代朱熹解释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根据这一解释,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所谓兴,就是诗人写诗时浮想联翩,触景生情,在诗的开头先用别的事物起兴,以引出下面所说的正文。比兴能通过具体事物的描写,托物言志,寓情于景,使抽象的思想感情具体化,形象化。因此是历代诗歌创作的重要方法。《古诗十九首》很好地吸收继承了这一方法,并且将比兴运用得恰当、自然,如风行水上,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十九首诗的兴通常和比融合,形成兴而比的特征,共同承担对于诗的作用。诗中或感时而兴比,如“琳琳岁暮云,蝼蛄夕鸣悲”,“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上诗都以“冬”入诗,表现的不仅是季节的冬,而且是情感的冬,冬天的萧索,寒冷也像秋那样使人感到寂寞,凄凉;或感物而兴比,如“青青陌上柏,磊磊涧中石”“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都是很好的例子。第一首诗人以柏、石起兴,是把它们作为长存者的象征,反喻人不如物,以致有下文“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的感慨。第二首,孤竹虽是细弱的植物,但能结根泰山,也就有了坚实的靠山,可以很好的成长。而“兔丝” “女萝”则均为依附植物生长而不能为他物所依附的,这里以兔丝自比,以女萝比丈夫,意思是自己虽已结婚,但新婚远别,仍然是孤独而无依靠。这两句以孤竹附泰山起头,反衬了女子新婚与丈夫分别后的孤独与无助。

单纯的比喻在《古诗十九首》中较为普遍,从形式上看,有以词为比,或明喻“若飚尘”“如玉”“如朝露”,或暗喻“策高足”;有的以全篇为比,即以神话传说入诗的《迢迢牵牛星》,诗人在想象中以织女表现了人间思妇的情怀;但比较突出的还是以句为喻,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愿为双鸣鹤,奋翅起高飞”“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思为双飞雁,衔泥巢君屋”。这些比喻使诗人内心的深厚感情具体化,便于读者把握和体会。

我们知道,比兴是《诗经》以来诗歌创作的重要方法。《诗经》中大量运用了比兴,但《诗经》中用来起兴的景物与下文很少有意义上的联系,兴句仅仅作为发端。朱熹曾说“《诗》之兴全无巴鼻”,而十九首则不同,它不仅兼有暗比,象征的作用。如《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诗一开始就为我们展开了一幅优美的画卷:河畔草青青,园中柳郁郁,显然是一种春光洋溢的景象,而春天又是欢娱的季节,这对空阁寂寞的来说自然会触景生情的。这里春的茂盛更反衬了的寂寞和孤独,可见这里的环境描写与人物心情是紧密相关,完全融合的。再如《明月皎夜光》一诗前八句以“秋夜之景”起头,写出了环境的凄清,这与下文诗人悲凉忧郁的情感混为有机的整体,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十九首的用兴就是这样的传神自然,与下文的连接更是过接无痕,天衣无缝。

同其他艺术手法、技巧一样,比兴两法也来源于现实生活。在诗歌创作中比、兴要用得多,用得好,需要对生活有广泛而深刻的体验,比如古代民歌中的比兴两法就运用得非常新颖巧妙,丰富多彩,这是因为民歌作者是劳动者,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实践经验,有从生活本身激发出来的真挚情感。而许多文人在这一点上做的不够好,但古诗十九首的诗人就不同了,由于特定的社会原因,他们也处于社会下层,对民间的日常生活是非常熟悉的,同时与下层人民的接触也比较多,学习了民间许多优秀的东西,所以在写作时能把自己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信手拈来,作为比兴。惟其如此,他们诗作中的比和兴才运用得浑然天成,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关于冬至的古诗范文第5篇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由于古代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友离别往往数载难以相见。尤其是在动乱的年代里生离有时就意味着死别。因此,在古代,人们特别看重离别。离别时也就更见人问真情。江淹在《别赋》中说:(自古以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也正是这些难以承载的离愁别绪。拨动着别离人的心弦,引起人们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送别诗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宋代柳永在离开都城汴京时,以一首《雨霖铃》抒发了跟情人难舍难分的感情。诗人虽不是送行人,但被送人的别离之苦溢于言表,亦感人至深。现行各种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几乎都将其选作课文。

【原文】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令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赏析】

这首词先着意渲染离别时场景的悲凉――“寒蝉”“长亭”“骤雨”这些意象成为了诗人抒发难舍难分之情的载体。“执手”“泪眼”“无语”“凝噎”,则直接表达与情人依依惜别之情。这是实写。一句“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则是一半实景一半虚景,实写江面的烟波。天边的暮霭。又想象到达楚地的情景,实现了由实到虚的过渡。下片却完全是虚写了,想象“今宵酒醒”后的孤寂,想象“此去经年”后生活的了无生趣。诗人以风月的残破喻指心灵的残破,以无人诉说的万种风情,衬托与情人的浓情密意。全诗以离别时的所见所闻所想,表达了真挚的爱情。

从这首词中我们不难看出送别诗(或称离别诗)的一些主要特点。

一是送别诗常常从叙事人手,先交代送别(或离别)的时间、地点、场景,以此渲染气氛。构筑抒情的基础,否则就难免突兀,甚至让人感到无病。

二是借重意象。意象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景物。送别诗中常见意象有寒蝉、孤雁、孤蓬、长亭、杨柳、夕阳、酒、秋风、落花、黄叶等。其中长亭是送别时分手之地,夕阳衔山常常是行者上船之时:杨柳常是分别时送行之物(含“留”之意),而把酒话别常是壮行之仪;至于形单影只的孤雁,无根随风的孤蓬,飘零的落花、黄叶则是离人的自况。这些意象虚实相济,能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三是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的结合。诗人袁枚说:“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俳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此说虽有将景情割裂之虞,但就“言情难”来说。不无道理。所以送别诗中除了直抒胸臆,还常常借景抒情。例如《雨霖铃》中除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直接抒情外,还借助暮霭、寒蝉、骤雨初歇等实景与晓风残月等想象之景来抒发浓重的离愁。让草木说话,风月传情,更富有意蕴。

四是运用想象与联想。离别时的百感交集,往往把思绪迁向远方,让人联想到昔日聚时之乐,想象到来日分时之苦。送别时,诗人的思绪常穿越时空,借此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雨霖铃》主要是通过想象别后的孤寂,来表达离别时心情的沉重的。

五是送别诗以写离愁为主(如《雨霖铃》),兼有其他丰富的立意。送别时由于送别对象不同,背景不同,送别时各人的境遇不同,心绪不同,送别诗的立意除了共同的“惜别”之情外,常常还有各自的侧重。这一点在赏析送别诗时也应充分注意。

二、古代送别诗常见的立意

古代送别诗既然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其主旋律当然是写诗人与亲友的依依不舍,但在此共同的主题中。常常各有侧重。有的侧重抒发友情,有的侧重感伤世事;有的侧重对亲友劝勉鼓励,有的侧重惜别时表达自己的志向……凡此种种立意都有其健康、积极的一面,值得玩昧。

1 抒发友情

【原文】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赏析】

这是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春,陈子昂26岁离开家乡四川射洪赴东都洛阳求取功名,友人为他设宴饯行时他所作的诗。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诗人在诗中是如何抒发与友人的深情。先写夜宴难散,别情难离。两个字,一个“吐”,一个“对”特别传神。“银烛”“金樽”“绮筵”,突出饯行盛宴的豪华,以表达对送行友人的尊重。然而,筵席之上,唯有银烛吐烟,金樽相对,友人与诗人相对无言,这万语千言。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个个语塞。其友情的深重充溢于这一“吐”一“对”之间。

再写送别路上难舍难分。耳畔回响着夜宴的乐曲,别路在山川间绕行,送了一程又一程,不忍分手,以至西沉的明月隐没于高树,浩瀚的银河消失在拂晓的天空。正是“张郎送李郎。送到大天亮”,这友情之深重尽在不言中。

末尾直抒胸臆。这漫漫的洛阳之路,山高水长,从此天各一方,相会无期,诗人的惆怅失落,催人泪下。

2 伤感世事

【原文】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 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赏析】

这首词依依惜别之情写得袒露:“唱彻《阳关》泪未干”,直写唱完王维的《渭城曲》――“西出阳关无故人”之后。仍然泪雨未干。“浮天水送无穷树”,写水中舟行,岸边树退。送一程又一程,不忍道别,这别情难舍,一望便知。但词中还有何深意呢?是感伤世事。这一立意,写得凝重深沉,应细加体昧。“功名馀事且加餐”,诗人视“功名”为“馀事”,姑且把酒言欢吧,隐含激愤之情。“带雨云埋一半山”,固然有友人前路遥遥,愿君一路平安之意,然而又何尝不含诗人对自身未卜的前程的忧虑呢?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诗人直发议论:古今之恨有千种之多,难道只有离别之悲(相聚之欢)?暗指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国家分裂,百姓受难,这些深重的忧虑都胜于与友人的离愁别绪。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诗人以江头急风险浪衬托人生之旅的险恶,更是对世事人生的浩叹。

这首诗就是这样含蓄地写出了在乱时背景下的离别之情,表达诗人对世事的感伤。

3 劝勉鼓励

【原文】

韩冬郎为诗相送寄酬(其一)

李商隐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风清于老凤声。

【赏析】

这首诗题目很长,全文是“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

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待坐徘徊久’之句,有志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晚唐诗人韩僵,小名冬郎,父韩瞻。字畏之,是李商隐的故交与连襟。离别时韩冬郎只有10岁,他在别宴即席赋诗。才华惊动四座,后李商隐返长安,重读韩冬郎当时临别题赠的诗,写两首七绝酬唱,这是其中一首。诗中就表达了诗人对晚辈的劝勉鼓励。

诗人先赞美韩冬郎才华横溢:别宴上的冷灰残烛牵动了别离之情,于是走马成诗,如东晋的袁虎一样早慧。接着就以“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一句表达了他对晚辈的殷切期望。丹山路上,万里桐花怒放,冬郎前程似锦。又以雏凤与老风分别喻指韩冬郎与韩畏之,希望韩冬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就超过前一辈人,这样的赠别诗对青年人是多么大的鼓励啊f

4 临别言志

【原文】

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选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赏析】

诗人李白在宣州谢楼饯别自己的族叔――时任校书郎的李云。借饯别赠言,表达了自己的心志。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诗人赞美李云的文章有“建安风骨”(蓬莱是对校书阁的美称)。又表达自己对小谢(谢肫)清新明丽的诗风的钦慕之情,抒发自己的文学理想,又贴合谢胱楼送别族叔的特定环境,个中结合得何等巧妙。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诗人表达自己与族叔一样心怀对光明世界的热切追求,且为之不遗余力,也把言志与赠别结合在一起。

诗中其余各句则表达对黑暗政治的憎恶,对豪门权贵的鄙弃,显示了诗人傲岸不羁的性格和豪爽磊落的胸怀。这首诗堪称把赠别与言志结合的送别诗之典范。

当然,送别诗的立意不止这些,以上四种仅为举例而已,希望引起同学们对送别诗具体立意的关注,防止先人为主,见到送别诗就以为仅仅是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三、古代送别诗赏析指津

1 走近诗人,走进诗作

走近诗人,还原诗人创作时的原始状态;走进诗作。具体解析诗句,领悟诗意,防止先人为主,或“死在句下”,这原本是古诗鉴赏的基本要求。送别诗有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对象,因此赏析送别诗就更应遵循这条原则。

【原文】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赏析】

赏析这首诗先得走近诗人,了解创作背景。原来卢梅坡是南宋诗人刘过在京城交结的朋友,情谊笃深,但聚少分多。这次作者与卢梅坡在京城又是短暂相聚。随后即将分别。深深的一杯飘着的美酒。传来悠扬的 《梅花落》的笛声,牵动诗人的离愁,于是吟诗抒怀。

走进诗作尤其要补足诗句中省略的部分,挖掘其隐含信息。这“云边孤雁,水上浮萍”,还有“尘随马去,月逐舟行”都存在省略。前者省略了“你我”,把你我比作孤雁、浮萍。喻指别后你我的孤寂难耐,且四处漂泊,行踪不定。后者省略“我”,写诗人想象别后夜不成寐,想着自己如尘埃随你骑的马浪迹天涯,想着自己如月,随你的船,一路同行。这朋友之情的确感天动地。

2 把握感情基调,紧扣诗歌主旨

这也是赏析诗歌最基本的原则之一。由于送别诗的主旨,不只是写别离之情,因此准确把握其主旨尤其重要,不然。可能出现误读。

【原文】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赏析】

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若误读其主旨,很可能会以为诗眼为“送”。实际诗眼为“悲”,“悲”是全诗的感情基调。首联直写“离别之悲”,颔联写“景色之悲”,李端欲往之路伸向寒云之外,“我”归家之时暮雪纷飞,还不悲吗?颈联写“身世之悲”,从小父母双亡,客居异地,多难中与君相见恨晚,这身世够凄凉的了。尾联写 “未来之悲”,君走后,“我”独自向你离去的方向掩面而泣,这动乱的岁月,不知后会何期。瞻望前程,不寒而粟。具体分析,不难发现这首哀婉动人的送别诗是以抒发悲情为主旨的。

3 注重情感载体的体味

送别时的离情通常都有其载体,赏析送别诗,应对其载体细加体味。

【原文】

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赏析】

这首送别诗的情感载体是“微雨”。诗人前三联都写微雨:首联写暮钟声里的微雨,点题;颔联写微雨使船帆沉重,飞鸟归迟;颈联写微雨使海门隐没,浦树湿重。尾联以“散丝”再点微雨,写泪雨沾襟好比微雨,这别情的深重顿现,这种表达效果极佳。

【原文】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赏析】

这首送别诗的情感载体却是“看”。一般离别时,都是依依不舍,希望多看亲友一眼,然而这首诗中诗人让亲友别回头看了――“好去莫回头”。他不是有点反常吗?再一想。诗中写道:“一看肠一断”,原来诗人在说,“你别看了,你回头看我一眼,我肠子断一截,再看,又断了一截,我实在受不了啦。”于是一咬牙,一跺脚。吼一声“好去莫回头”。这岂不是人人心中有,个个口中无的佳句吗?如此清淡如水的语言。道出了如此缠绵悱恻的情怀,诗人驾驭语言的功夫了得。

4 注重细节传递的真情

李白的《赠汪伦》脍炙人口。这首送别诗就有一处细节值得玩味――“忽闻岸上踏歌声”,似乎汪伦的送别有几分意外,且汪伦的送别是踏歌而来。何其轻松。其实此处细节正合于李注这次愉快的相会。桃花潭豪士汪伦邀请李白来桃花潭一游。信中写道:“此地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李白欣然应邀。却不见汪信中所写之景。汪伦解释道:“我说的是十里处有桃花,潭边有万氏开的酒店。”李白大笑不已。如此轻松的会见,当然会有如此轻松的送别。李汪二人的豪爽、旷达性格跃然纸上。

四、(2006年湖北省高考题)读下面两首送别诗。回答后亘的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末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沪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风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释】凤城: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