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型企业

创新型企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型企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新型企业

创新型企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创新型企业 概念 内涵

一、创新型企业的概念界定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特定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够选择资源型或者依赖型的发展模式,而必须要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我国政府也正式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创新型企业在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全力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工程。2006年,国家科技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等3部门联合启动了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确定华为、中石化、钢铁研究总院等103家企业作为第一批试点企业,旨在通过示范来推动企业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内在机制,探索不同类型企业创新发展的有效模式,引导和带动广大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在国家创新型企业试点的带动下,地方也相继开展了试点工作,掀起了一股创新型企业建设热潮。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创新型企业评选和试点工作正如火如荼的开展。国内学术界对于创新型企业的研究也处于方兴未艾、蓬勃发展的时期。虽然近10年前就有学者对创新型企业的概念进行了表述,但创新型企业研究真正进入期,还是在我国明确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尤其是2006年国家三部委启动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之后。

2006年以前,国内对于创新型企业的研究层次较浅,较为倾向于将企业创新等同于技术创新。2006年4月,科学技术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三部委在《关于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的通知》中给出了创新型企业的初步定义:“创新型企业即是在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经营管理创新、理念和文化创新等方面成效突出的企业”。《通知》下发以后,随着各地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许多学者也根据自己的研究和理解,纷纷对创新型企业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大多数学者对创新型企业概念的界定不乏共通之处,包括:创新型企业要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也包括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内容;创新型企业要有持续创新和发展能力;创新型企业要体现创新的自主性,要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品牌;创新行为成效显著,带来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结合对创新目标、动力、条件、手段、成果等多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创新型企业定义为:具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和强大的创新能动性,以良好的创新体系和创新资源条件为基础,以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品牌为核心,通过全面自主创新取得显著绩效,实现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新型企业。

二、创新型企业的内涵分析

1、创新目标

企业的战略目标是企业领导层结合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状况(包括市场需求、技术变化、政策影响等)综合分析后,所确定的一定时期内企业经营活动预期取得的主要成果的期望值。创新型企业的目标就是努力达到企业的战略目标,实现企业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即在战略目标引导下,明确创新方向,积极开展企业创新活动,不断取得创新成果,然后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为企业经营绩效,推动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提升,进而强化企业创新动机,使其加大下一轮的创新投入,改善创新能力要素,使得创新产出回报更高,不断达到新的战略高度,从而形成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这也是以创新为根本特征和运行基础的新型企业管理和发展模式。在该模式中,具有企业家精神的领导层发挥着主导作用。从确定战略目标,制订创新规划,到调配各种资源,指导创新活动开展,企业领导层的战略眼光、创新意识和管理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创新的成败。

2、创新主体

创新型企业的创新主体是组织中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核心员工,尤其是具有研发和管理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有效的创新活动离不开组织层面的规划设计、资源调配、控制协调等工作,更依赖员工队伍去实施具体的创新活动,尤其需要创新型人才充分发挥个人能力完成关键的创新工作。在企业的创新过程中,人既是创新活动的实施主体,但又与企业创新的其他要素交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具体的创新进程中不断得到能力提升和改造,也属于被创新活动作用和改变的客体。员工队伍创新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是组织创新绩效的重要体现,组织内部知识技能的积累将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为后续的创新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创新活动的关键因素是人,尤其是核心的技术研发和管理人员,调动核心人才的创新能动性,并促使员工队伍建设在创新进程中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对于创新型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3、创新动力

创新型企业应该具备源源不绝的创新动力,从组织到每个员工都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意愿和动机。这种创新能动性所依赖的创新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企业外部环境的市场拉动、技术推动和政策引导等影响,创新型企业要能够灵敏地感受和接收它们给企业带来的创新压力和机会,并通过战略目标的确立为员工的创新活动指明方向。二是企业内部创新能力要素的影响,尤其是良好的创新文化形成的创新精神、创新氛围对员工的创新激励等。内外两方面的有效结合为创新型企业提供了强大的创新动力源泉,使得创新型企业始终保持较强的创新能动性。

4、创新能力

企业创新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创新能力要素是否完备。创新能力要素主要包括创新文化、创新组织、创新机制和创新资源,其中创新组织、创新机制和创新人才构成创新体系。创新文化是与创新实践相关的,以追求变革、崇尚创新为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的动态文化形态的总和,主要包含创新精神文化、创新制度文化及创新环境文化三个层面,其中创新精神文化蕴含创新的内在动力、理念和价值观,对创新主体的自主创新活动起先导作用,构成创新的灵魂。创新资源是指直接参与企业创新活动,并对创新成果的形成起决定作用的各类物质和非物质资源。通俗地讲,就是企业创新活动所必需的人、财、物、技术和信息。具体来说,人主要指企业中的研发和管理人员,财是指创新活动中所投入的资金,物在大体上包括场地、设施、设备仪器和材料等物质资源,技术主要是指在企业创新活动中发挥作用的知识技能、工作方法、操作技巧等,信息主要指与创新活动相关的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等。所有这些资源是企业创新活动的基本投入,是完成创新整个过程不可或缺的参与要素。创新型企业必须在创新文化、创新体系、创新资源等要素建设上制定具体的保障措施并大力投入,才能为持续的创新活动提供相应的能力保证。在具体的企业创新活动中,创新能力要素的发挥应用与有效的创新手段相结合,进而保证了创新能够取得良好的绩效。

5、创新手段

创新型企业的有效创新手段是持续的全面自主创新。所谓全面创新,一是指创新型企业的创新活动不仅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内容,其中技术创新为核心,制度创新是前提,管理创新为保障;二是指参与人员广泛,是一种调动每一个员工都积极参与的全员创新;三是指全时空创新,即企业创新可以跨越空间和时间,进行全空间创新和全时创新。企业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为满足全球化竞争的需要,借助先进信息网络技术平台,实现创新时空观的全面扩展,力求做到全时、全地域创新,并具体落实到全流程、全价值链创新上。企业采取外包、竞合、战略联盟、虚拟团队等组织形式使得企业的边界跨越了地区、行业甚至国家的限制,促进研发、制造、营销等的全球化。例如,GE、诺基亚等许多跨国企业在全球各地设立了研发中心或基地,以整合全球科技资源进行创新。

所谓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创新成果商业价值的过程。自主创新是企业创新的重要途径,体现了企业创新的自动、自觉和自主性,但自主创新并不排斥企业创新进程中与外部机构的合作(中介服务、技术合作等),只要创新进程由企业自身所主导和控制,并能形成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即可。

此外,全面自主创新的内容要围绕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品牌创新为核心,因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强势品牌,既是企业创新的直接成果和实质内容,又是企业进一步创新、取得持久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衡量创新型企业的重要标志。

6、创新绩效

作为创新型企业,其创新行为或活动应产生显著的创新绩效:一方面是指企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而对外技术依存度低,能通过全面自主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品牌等创新成果,而这些成果转化后,如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等,主导了企业绩效增长,为企业创造巨大价值,带来更多的利润;另一方面指企业创新过程中,动态的核心能力积累和发展,如技术能力、管理协调能力等,可以为企业建立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7、运行过程

综上所述,创新型企业的运行过程可概述如下:企业领导层带领核心员工作为创新的主体,在企业战略目标引导下,在创新型企业文化的熏陶下,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冲动。他们对市场需求、科学技术、相关政策等环境因素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机会和威胁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企业及其员工对战略目标的认识与创新欲望相结合,通过企业创新机制的引导和有效创新组织的支持,明确具体的创新方向,萌发强烈的创新动机,充分利用企业的创新资源,产生有效的创新行为,形成显著的创新成果,并通过创新成果的应用,大幅度地提高企业经营绩效,从而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在创新行为产生过程中,可能会对企业文化、创新组织、创新机制和创新资源提出新的要求,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而显著的创新成果与增大的企业绩效会提升企业战略目标,强化企业创新文化,支持创新资源条件的改善,进一步激发企业及其员工的创新欲望,使企业创新进入一个持续的良性循环轨道。

三、结束语

明确创新型企业的概念、内涵,可以为实务界建设创新型企业提供更清晰的理论框架,指导企业在实际工作中践行创新理念,更好地抓住创新的关键内容和重点环节,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当然,对不同行业领域中创新型企业的典型特征、建设途径和方法还需要深入实际进行更多更具体的实证分析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冯海昱、黄德春:创新型企业内涵新探[J].科技管理研究,2007(4).

[2] 余桂玲:创新型企业与创新型国家[J].社科纵横,2008(9).

[3] 丁云伟:创新型企业的内涵与特征[J].学术交流,2008(3).

创新型企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团队构建 创新型企业 创新团队

 

一、引言

如何成立一个优秀的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一直是团队管理者比较头痛的问题。其实创建一个优秀创新团队的关键不是创新型企业有没有足够的人才供挑选,而在于管理者有没有一个正确的组织团队的观念。无论是经验论、学历论、形象论的管理者,都希望创新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是业务骨干,拿过来都能独挡一面,这样创新成果就会蒸蒸日上。但是,无论多么优秀的创新型企业或多么优秀的管理者,都没有这样的创新团队。这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没必要的。一个优秀的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构建要讲究团队成员的相辅相成和互相配合。

二、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构建原则

在进行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构建时,一般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系统性原则。我们注意到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运作的成功与否与各方面的内外部因素有关。因此在决定是否进行创新团队建设和创新团队建设的过程中,应遵循系统性原则,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2、实事求是原则。在构建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时,还要注意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其他创新型企业或团队成功运用的做法,不能全盘接受,而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自身的独特环境。

3、循序渐进原则。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建设绝非一件易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仅需要创新团队自身艰苦卓绝的努力来进行运作,还需要创新团队内外环境相关因素的配套和协调。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许多方面都必须摆脱传统的做法,进行人的转变。在变革的过程中必然会碰到障碍和阻力。因此,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采用开展试点、摸石头过河逐步总结推广等方式,有步骤的开展创新团队的构建活动。

三、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构建方法

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构建的方法主要有五种:人际交往法、角色界定法、价值观法、任务导向法和社会认同法。

人际交往法强调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成员之间进行交往的方式,目的是确保创新团队成员以真诚的方式交往;角色界定法勾勒出了多种角色模式和群体过程,目的是使个人清醒地认识到员工个人所做贡献的类型;价值观法强调创新团队拥有价值观念的重要性,所有团队成员都应拥有这些价值观,在工作中,着力于培养共同的创新团队价值观,这样,就能以一贯的相同的方式指导每个创新团队成员的行为;社会认同法是通过有效的交流来提高创新团队的凝聚力,通过展示团队业绩和职业化鼓励来培养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成员的自豪感。

四、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构建的五要素

构建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可以归纳为五点要素:

1、合理的团队人数。由于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区别于传统的层级组织(即常规的组织建制),所以没有必要把创新型企业所有的员工塑造成一个创新团队。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合适人数,无论是网格型创新团队还是任务导向型创新团队,根据管理学中的层幅理论,管理幅度都不易过宽,8人左右为好。

2、清晰的主题目标。构建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应该有清晰的主题目标,这个主题目标就是该创新团队存在的理由。每个团队成员,都需要对创新团队的这一主题目标做出承诺。围绕实现这个目标明确实施要点,同时依据要点排列成具体的节点计划,其中包括构建方法的运用、分工和合作、途经和程序、时间和衔接等。

3、协同工作的能力。一个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重要的是协同工作的能力,每个成员对创新团队要有认同感,认同感的体现是每个成员的自觉到位以及主动补位,成员之间是紧密合作的关系。

4、和谐的成员关系。不宜将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设置完全等同于行政类管理机构。在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中强调指导,而非领导;强调平等合作,而非职务管理;强调和谐的整体环境,而非本位观念。

5、自我介入模式。创新型企业管理者应该是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培训师,借助创新团队这个平台,宣讲创新型企业的共同远景和管理理念,传播创新型企业的企业文化,保障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保持对创新型企业共同目标的忠诚度;此外创新型企业管理者还应当是企业创新团队的参与者。

五、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建设的步骤和阶段

1、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构建的步骤

(1)客观评价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现状。

(2)针对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存在的问题采取对策。

(3)实施相应对策后观察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结果。

(4)针对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不完善的地方采取进一步对策。

2、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建设的阶段

对于一个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其发展可分为初步建立、培养规范、稳定执行、结束四个阶段。①初步建立阶段,创新团队的成员由于各自背景、专业不同,而且创新团队的目标刚刚建立,团队成员对于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手段仍处于摸索时期。此时创新团队的绩效一般,改善速度有限;②培养规范阶段,创新团队采用了正确的团队培养战略和方法,团队凝聚力、团队精神、团队标准、团队价值观开始被成员所接受。此时创新团队的绩效进入快速改善的阶段(正反馈开始启动);③进入稳定执行阶段以后,创新团队绩效逐渐达到平衡(负反馈开始启动);④经历一段时间后,最终进入均衡的结束阶段。需要注意的是结束阶段,并不宣告创新的结束,而是指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研究对象和创新团队主要成员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整个发展过程可参考图1。

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在创新团队发展的四个阶段中分别要注意以下这些方面:①初步建立阶段,创新团队管理者应当立即掌握团队,督促创新团队成员进入状态,采取各种方式减少创新团队中不安定的因素,促进团队成员在个性、能力等方面的融合。创新团队成员应当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愉悦的团队氛围;②培养规范阶段,创新团队管理者应当在创新团队中挑选一些核心成员,通过内部培训以及多次参与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项目等方式去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在可控制范围内,对于短期的目标可以适当授权团队核心成员参与决策,但是要注意事前监督、事中控制、事后考核相结合。创新团队成员应当对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目标达成共识,努力提高创新能力;③稳步执行阶段,创新团队管理者应当允许创新团队成员公开表达不同的意见,建立愿景,调和团队成员的差异性。创新团队成员应当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创新团队的创新;④结束阶段,创新团队管理者应当运用系统思考,综观全局,并时刻保持危机意识。促进创新团队的不断学习,保持成长的动力。创新团队成员应当对以前成功和失败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出改进的办法和建议。

六、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构建的对策

创新型企业范文第3篇

2007年招商银行“玩票”似的首次为《集结号》提供了无息贷款,这对中国资本市场来说是个悲哀,连一贯“嫌贫爱富”的银行都愿意支持新兴行业了,而我们资本市场却还是个看客。虽然2007年,2008年两年新三板新增近30家挂牌企业,17家主办券商,但不能不说依然只是在积累与沉淀。

2009年证券业协会锐意改革,修订后的《股份报价转让试点办法(暂行)》及配套文件、结算公司修订后的股份报价转让登记结算业务实施细则及配套文件正式实施,股份转让账户与深市主板账户合并暨报价转让系统业务相关技术系统正式启用。当年新增挂牌企业20家,成交金额也达到了创纪录的4.82亿元。

2010年随着“外地高新园区开放,做市商制度预备实施”等一系列政策影响,越来越多的券商、企业家、投资机构参与新三板市场中来。截止2010年底新三板挂牌企业共计74家,主办券商42家,当年成交金额4.17亿元,定向增发5.62亿元,12月22日首家新三板挂牌企业世纪瑞尔(430001)正式登陆创业板,完成了华美地一跳。此刻,我们欣喜地看到新三板在与中小企业共同成长。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成长困境

“中小企业应牢记,没有人能够帮助你。对于我的八家公司,我必须说,没有人曾经帮助过我们,只有我们自己能帮助自己。不要依赖于政府或银行,要依靠你的朋友,亲人,梦想。以前我曾经尽力想要获得银行贷款,但总是麻烦多多,在过去十年中,我没有从银行获得一分钱贷款。银行总是推说它们对中小企业不了解。遇到问题我所习惯的是,用自己的右手温暖左手。”阿里巴巴集团主席马云在2009 APEC SMESUMM T的一席话,道出了中小企业成长时的艰辛。

创新型中小企业不仅仅包括那些技术独特的企业,还包括应用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的一大批在新经济领域、新商业模式下诞生的新兴企业,它们具有轻资产、理念独特、高风险、高投入、成长迫切等突出特点。创新型中小企业之所以无法获得银行的青睐,关键在于创新型中小企业缺乏银行认可的抵押物,以及稳定的贷款利率收入与高风险创新性活动产生了严重的风险收益不对等的情况,况且银行对创新型中小企业项目进行分析、论证和评价需要更多的专业技术,监督成本太高。

成长固然是重要的,因为公司要通过盈利性的增长为股东,为社会创造价值,可是更值得关注的大多数情况是,试图通过创新来实现再增长的努力,恰恰造成了整个公司的解体。对于一家积极追求成长的创新型企业来说,创新的理念与机会并不缺乏,可是从理念到形成一个可供成长的持续力量,需要诸多过程,为这一复杂过程提供资金支持,完善治理结构,定位成长方向,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创新链条,才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新三板市场与创新型中小型企业的结合,是一种宿命?

新三板作为专为科技创新企业、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股份挂牌转让与融资服务的证券市场,恰恰为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及企业规范运作等一系列相关服务与支持。我们认为新三板市场主要解决了两个对于创新型中小企业十分重要的问题:

(1]新三板市场解决了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公司要实现引入战略投资者、增资扩股等股权融资行为,其核心在于是否能够准确估值定价,能否提供流动性。新三板市场恰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首先,创新型中小企业几乎都是在新的经济领域立足,相对于容易估值的传统行业来说,这些企业的估值绝非“净现金流折现”那么简单,因此需要借助券商专业的力量来实现估值定价;其次,创新型中小企业股份流动性差,不是因为它本身竞争力差,没有生命力,其根源在于卖方惜售,买方抗拒风险地望而却步,最终呈现出就是流动性差。券商在尽职调查、内核、推荐挂牌过程中,对创新型中小企业内控制度、法人治理结构、持续经营能力等方面要进行详实、准确地调查,出具的股份报价转让说明书,尽职调查工作底稿真实地反映了拟挂牌公司的情况,加之中国证券业协会的层层把关,能够进入新三板的公司,其信誉、法人治理结构、财务数据就相对客观公正,同时,一个有效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是风险投资存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而久其软件,北陆药业,世纪瑞尔等公司短时间内完成的从新三板市场挂牌到创业板lPO的完美转身,也给众多风险投资吃了一颗定心丸,由此新三板挂牌公司对风险投资机构亦更有吸引力。此外,对于创新型中小企业来说,机构投资者完成定向增资成为公司股东后,保证了创新型企业充足而长期的资本供给,并借助其在专业领域的研究力量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面。可以说,新三板市场在机构投资者与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不同诉求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契合点。

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统计,截止2010年8月30日,共有5家挂牌公司进行定向增资,融资2.66亿元。机构投资者通过定向增资参与挂牌公司的热情高涨,上半年新参与定向增资的机构投资者23家,投资金额达到1.86亿元,占总融资额比例超过70%,同时其定向增资平均市盈率为23.4倍,正在实施定向增资的联飞翔增资市盈率更是高达39倍。

(2)新三板上市过程完善了公司的治理结构

创新型企业范文第4篇

1、企业家主导创新集群的机制。企业家的经历和网络是创造新企业的关键因素。企业家作为经济变革的代表具有创造其个人更大利益的能力,常常以经营社会的方式去促成有利于当地新兴产业的制度环境,最大限度地利用政府的资源。企业家们通过积极的学习和实践、利润的积累和专长的投入、扩展与大学和政府研究机构的联系、组成新的创业团体,在长期努力中的形成并巩固新的集群。但是,企业家主导机制所催生的集群的需要较长的时间,集群的最终配置和可持续性取决于政策环境和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其他资源基础。

2、政府主导集群创新的机制。政府重视创新集群形成的外生机制和内生机制,根据体制和政策的差别,发展产业集群可选择偏重内生的策略和偏重外生的策略。外生的策略就是通过外部的路径利用外部网络、吸收外资企业和人才担当集群建立运行的主角,或进行集群招商,其可行的机制在于:政府不予所辖区域的企业和各社会层面竞争获利,并且有政治、立法等优势手段调动战略性资源,达到自身的目的。而内生的机制就是依靠本土中小企业群体发展地区性的新兴产业,通过免税和补贴对新兴的企业给予财政支持,对大学培养产业集群特殊人才给予经费支持,建立研发本地化人才库,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企业和全球品牌。从国内外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来看,很多地方政府甚至是国家层面不仅参与其中,给予相关的政策扶持,他们更是成了集群的主导者。在这种实现路径中,政府的工作重点就是要帮助集群解决两大难题:一方面,集群需要龙头企业的带动。因此在集群形成的初期,政府应该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将行业中的领先企业吸引过来;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技术改造、提高设备利用率等方式降低生产成本,但比如在物流成本、税收成本方面企业是无能为力的,因而政府作为集群的主导者,必须制定政策帮助集群攻克成本难关。重庆笔电用了短短的四年时间,就形成了“5+6+700”的“品牌商+代工商+零部件配套企业”的产业集群,也成了政府主导的典型。

3、创业和创新文化激励机制。如何将潜在的创业需求转换成实际的主动创业者,有学者早就提出激励个人承担风险,面对经济危机和失业的威胁积极开展市场创新。产业弱化或大量失业的产生可能是外生因素所致,也可能是大型公司没有让具备企业家潜能的个人另起炉灶的机制。因此,需要创造条件发挥个人创业偏好,需要集群内外的体制政策去建立创业激励机制。在企业之间建立服务于人才流动的中间型组织如连接高层经理和技术骨干的社会网络和在产业园区内提供高起点的基础设施,为研发人员提供一流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等都将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的激励作用。同时,集群的创新必须有相应的创新文化来支撑。创新文化会渗透到集群的各种创新活动过程中,从而对集群的创新研发活动产生直接影响。硅谷作为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先驱和成功发展的典型,不仅向世界证明了集群的发展离不开高新技术、资金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更为重要的是深扎于区域社会体系中的个人创业精神和创新文化在此过程中的巨大推动力。也正是这点解释了为什么各地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始终无法复制出另一个硅谷。以敢于冒险、宽容失败、尊重人才的自由流动为主要内涵的创新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硅谷人自由创业。

4、不同生命周期产业集群创新机制。根据产业集群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创新活动和企业数量的地理集聚倾向性,可以看出集群创新机制具有阶段性。确切地讲,不同生命周期产业集群创新机制不能列入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机制,但由于在不同的生命周期,产业集群会表现出不同的创新性,也就会演化出不同创新型的企业,从而影响着整个产业集群。因此,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需要在不同阶段上各有侧重。在导入阶段重在激发研发机构知识溢出和企业自我创新的作用,形成和保护好企业家和其他个体自主创新、适应环境的能力;在成长阶段重视提高企业群体创新与合作共赢的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和中间组织的支持服务功能,增强抵御风险,在竞争中扩大规模效应的能力;在成熟阶段,强化产业集群持续创新体系,形成政府主导、金融支持、专业网络支撑、企业家成长和人才培训等综合服务体系。

二、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机制缺失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创新型集群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形成机制的完备性在集群运行中是相对的、也是初步形成的,因此,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发展完善过程就是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目前,我国多数产业集群是由外资企业或大企业驱动的,本土中小企业很多都选择通过学习模仿新知识和技术来实现产品技术升级,使得企业在短期中便可分享到产品更新带来的利润。但从长期来看,这会使本土企业技术停滞、自主创新能力缺失。本土企业所能够利用的技术外溢效应就非常有限,加之自身又不能自主创新,其结果就只能被挤出集群网络。同时,本应成为自主创新主体的大型国有企业由于产权制度和技术创新利益分配不合理,外加企业对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研发人员做自主创新并不主动。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中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或本土企业还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其企业家没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文化程度不是很高。他们虽然有冒险精神,但缺乏科学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使得他们在管理企业时存在盲目性。他们不能为企业在集群中找准定位,致使企业处于市场被动的位置。这对于企业自身和集群的成长都非常不利。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我国很多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都伴随着产业链的整体转移。集群中的跨国企业或龙头企业的迁移带动为其供应配件的配套厂商到新址落户,实现了集群的整体打包式转移。此时,转移地的本土企业并不容易进入这个联系网络。同时,出于关键技术保护的考虑,有些集群甚至会出现排外的现象,使得集群对本土企业的带动作用更加有限。

而在产业转型提升过程中,受到市场竞争环境和信用环境较差的影响,地方和企业各自为政导致产业缺乏良好分工的问题突出。地区之间的协调难度较大,城市间缺乏合理的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集群布局重复、产业结构雷同等问题严重,大量引进企业与原有企业互相争夺形成资源瓶颈约束。集群各主体间缺乏互信,与大学或研发机构合作松散,企业孵化和技术扩散能力较弱,尚未形成集群内部有效的专业化分工合作机制,这就使得创新型产业集群在许多地区还不能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基于对创新型产业集群的问题分析,我们认为其对策建议应该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集群创新意识,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制定实施创新产业集群的战略规划。要充分认识创新集群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中的重大意义,立足于培植新的经济发展牵引力量,抢占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站在后危机时代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全面规划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定位、目标和战略措施及组织机制。要统筹好产业规划与集群发展的关系,创新模式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集群主体创新与集群网络协调合作的关系,集群内合作企业之间的利益与地区经济繁荣的关系,形成创新型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群体、政策体制和当地资源支撑体系。

2、加大引进培育创新主体的力度,提升集群利用科技成果创新产品的能力。创新型企业、企业家和科技人才是创新型产业集群的主体,在产业集群形成创新能力的过程中,中小企业具有很强的扎根性,但引进创新型大企业和人才是第一位的,必要时主体引进会带动整个创新型集群的引进。

3、建立健全技术联盟等集群内专业组织,提高集群合作创新能力。创新型产业集群是由在区域范围内主要围绕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市场进行产业合作的企业组成,建立产业技术联盟等专业组织,对外可以协调政府产业政策,增强产业区间相互交流,提升集群整体形象,对内可以通过开展项目技术联合研发、产品技术市场联合开发等活动深化学习互助,增加创新机会,帮助实现集群创新和合作共赢。

4、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相应的产权制度,提高集群自主创新的动力。在集群发展的初期,适当宽松的知识产权保护可以提高技术知识的溢出效应。随着集群的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必须以自主创新作为持续发展的动力。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产权制度,保障创新和知识所有者的公正收益和合理补偿,激发科研工作者自主创新的热情。

5、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机制,加强对企业家的专业培训,鼓励资源向中小企业流动。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企业家教育培训的力度,有计划地开展专业培训,涵盖专业技术、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以及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理念的更新。同时,应该适当加强对中小企业资金、技术以及政策方面的扶持,努力减小市场壁垒,鼓励资源向集群中的中小企业流动。

创新型企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技术溢出;情报效应;合作效应;自主创新

一、问题的提出

国际技术溢出是企业从外部学习的重要方式,它是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的接触过程中,非自愿地将新的、有用的信息和经验“授予”东道国企业,间接地帮助其完成创新。那么,技术溢出的渠道有哪些?这些渠道怎么提升本土企业的创新实力?纵观该领域国内外相关研究,尚存在以下三点不足:(1)国际技术溢出渠道的分类。本土企业可通过多种渠道学习和吸纳FDI溢出的信息。已有的研究或从信息流向,或从行业关系角度对此进行了区分:产业间横向效应(员工流动、示范和竞争效应)和产业内纵向效应(供应商一顾客关系)。综观这些分类,都是基于外资企业“溢出”信息的来源不同。然而,从本土企业如何接收这些信息的角度进行分类的几乎没有。(2)研究视角与行业的选择。已有研究几乎都从国家、行业或外资企业角度人手,探索溢出是否能提升东道国全要素生产率。而基于本土企业视角的研究几乎没有。(3)忽略和错误判断本土企业的吸收能力。理论上,外资企业对本土企业溢出的发生已普遍得到认同。那么,到底哪些溢出渠道真正可以促进本土企业自主创新的实证检验结论却不一致,这主要在于忽略和错误判断了本土企业吸收能力的作用。

鉴于上述问题,本研究将展开以下工作:(1)从本土企业接收信息的角度进行新的分类一生存、情报和合作效应。外资企业的进入给东道国企业带来的竞争压力使得本地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不断地进行技术的更新,这就是生存效应;不管是通过“挖”外资企业员工还是购买其相关产品技术进行模仿,称为情报效应;本地企业与外企供应商或客户的前后联系通过信息传递合作效应。(2)采用以本地创新型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大样本的问卷调查研究,探索其通过哪些途径获取信息。(3)采用过程式指标量化吸收能力,重新界定吸收能力在其间所起的作用。

二、研究假设

(一)国际溢出与企业自主创新

Blomstrom and Sjoholm认为,跨国公司以及子公司进入东道国,肯定会给本土企业带来无形的压力,而迫使东道国企业不得不不断进行信息更新和自主创新。另外,跨国公司以及子公司对本土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而这些“优秀工人”跳槽到东道国企业,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自然会被携带到新单位,协助本土企业进行模仿而产生溢出效应。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1)生存效应对本土企业自主创新成果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2)情报效应对本土企业自主创新成果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

行业间的溢出将导致知识和技术的租金消散,因而有限制技术的横向溢出,以防止本土竞争对手从中获利的情况,所以行业间的纵向溢出(合作效应)更有可能发生。我国学者Liu对中国制造业进行研究后得到:作为跨国公司或者子公司的本土供应商,这种产业内的联系与合作是最重要的技术信息溢出和知识获取途径。基于上面的分析和闽粤创新型企业的实际情况,本研究提出了以下假设:(3)合作效应对本土企业自主创新成果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

(二)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

外部存在的信息虽然具有公共品的特性,但并不意味着本地企业一接触就必然能掌握。根据企业社会资本理论与资源基础理论,FDI溢出的技术信息和知识是本土企业所拥有的潜在资源,最终是否能转化为创新成果,最终取决于本土企业对这些信息的吸纳能力。

Blomstrom and Kokko认为,外资企业的进入首先是让东道国企业在与其竞争时通过“干中学”不断缩短这种差距,或者通过人员培训、人员流动和投资等促进了当地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这些都有助于东道国企业收获技术成果。我国学者陈涛涛等对影响FDI东道国行业内溢出效应的行业要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差距”是影响FDI行业内溢出效应的最直接的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可见,本土企业进行创新活动是在“干中学”中完成的,通过与外资企业的竞争与合作、模仿和创造来实现自主创新。总之,技术能力的强弱是影响技术转移绩效的重要因素,吸收能力越强的本土企业,其吸纳FDI的溢出信息就越高效,获取的创新成果也就越丰盛。所以,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4)吸收能力越强的本土企业越能提高生存效应对自主创新成果的正向影响。(5)吸收能力越强的本土企业越能提高竞争效应对自主创新成果的正向影响。

三、变量、方法及数据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择闽粤本地创新型企业为调研对象。闽粤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两个窗口,本地创新型企业最有可能受益于溢出信息。本研究数据的获取采用调查问卷方式,在正式大样本发放之前首先以小样本(10份)进行试调查,结合预测调查和专家意见进行“表述方式”修改,使大样本调研的被访者能简单明了、顺利地回答问卷提问。选择闽粤的惠州、深圳、东莞、广州、汕头和厦门6个城市为调研点,发放的问卷总数为200份,回收的问卷总数为143份,回收率71.50%。剔除2l份不合格问卷后,最终保留122份样本进行数据分析,有效回收率为61.00%。

(二)量表来源

1.因变量:由中国政府提出的自主创新包括三种类型: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根据这个思路,本研究认为Tian and Li的研究中所采用的量表更适合中国本地企业的实际情况,故本文采用5个条目来度量自主创新成果。本量表的所有问题条目均使用李克特量表打分法,1表示决不同意,7表示深有同感。

2.调节变量:吸收能力指企业能够理解已获得的有用知识和信息,包括识别对已有知识的用途、并用于工艺创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等方面的综合情况。为克服人力资本或者研发投入等单一指标不能全面衡量企业吸收能力的问题,本研究根据Jansen and Bosch的建议,采用“过程方式”的7个题项对调节变量进行测量。

3.自变量:现有文献对FDI溢出效应的测量基本上都基于外资企业或者跨国子公司为对象所进行的,本研究觉得Thompson的量表更能反映中国背景下本地企业技术获取的情况,故采用11个量化条目对三种FDI溢出效应进行测量。

4.控制变量:根据以往的相关研究知道,企业自身情况以及组织和环境等因素可能对企业自主创新产生影响,它们包括:企业成立时间、企业所处地域、企业规模等。

(三)变量的因子分析与量表信度、效度分析

由于本研究所使用的问卷条目全部来自过去公开发表的文献,本研究还通过相关领域专家咨询与问卷预测以修正题项表述。因此,量表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同时,运用SPSSl6.0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23个条目抽取的5个因子分别是竞争效应、情报效应、合作效应、吸收能力和自主创新成果,每个因子载荷都超过0.6,能解释方差都超过60%。所以,本研究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另外各个变量的Cronbach α值均大于0.72,说明本研究的问卷设计在内容一致上的可信度良好。结合信度分析,本研究认为各条目因子抽取的结果符合研究的理论基础,可以直接进行后续研究。

四、数据分析与结果

下表显示了多元层次回归分析结果,采用逐步加入变量方式。模型1只加入控制变量,模型2中加入作为主效应的生存效应、情报效应和合作效应三种不同的FDI溢出效应,模型3中加入将作为调节变量的吸收能力,模型4中则加入三个前置变量和调节变量的交互项。

假设1、假设2和假设3分别指出FDI溢出的生存效应、情报效应和合作效应对本土企业自主创新成果的影响。模型2的结果显示情报效应和合作效应的影响均为正向并且显著,回归系数分别为0.223(P

假设4和假设5分别提出吸收能力在生存效应与本土企业自主创新成果之间、吸收能力在情报效应与本土企业自主创新成果之间以及吸收能力在合作效应与企业自主创新成果之间起正向的调节作用。总的来说,模型4比模型2和模型3的数据拟合程度要好,调整R2从模型2到模型4不断提高。另外,模型2到模型4的R2变化程度均显著为正,说明模型4对数据的拟合和解释程度较好。但模型4中生存效应以及生存效应与吸收能力交互项的回归系数都不显著,所以假设4得不到统计上支持。同时,模型4中情报效应的系数为0.253(P

五、结论与启示

实证研究结果支持了以下推断:第一,情报效应和合作效应对本土企业自主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处在竞争十分激烈的开放地区,对于规模不算大的高新行业中的企业来说,除了有限的自主R&D投入外,“挖取”外资企业工作经历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是其进行模仿和创新的重要保障。第二,有跨国公司或其子公司的本土供应商,对其员工的培训和产品标准是进行自主创新的重要源泉之一。第三,吸收能力越强的本土企业,其把情报效应、合作效应溢出的信息转化为创新绩效的效率就越高,即其吸收能力在溢出效应与企业自主创新之间起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