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梅花的作文

关于梅花的作文

关于梅花的作文

关于梅花的作文范文第1篇

在中国传统的花鸟画中,几乎所有画家都留下了梅花佳作。纵观中国绘画史上的大家巨擘,同是画梅,风格迥然,各有千秋。近现代的画梅高手,当属吴昌硕、董寿平、关山月、于希宁。在当代主攻梅花的众多画家中,李英保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梅花凌冬耐寒,象征坚贞、刚毅、圣洁,代表中国国人的精神;梅开五瓣,具有敦五伦、重五常、敷五教的意义;梅花“枝横”、“影斜”、“曳疏”、“傲雪”同时亦代表易经中“元”、“亨”、“利”、“贞”四种高尚德行。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具有强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动力。李英保先生画梅,强调笔墨的韵律,突出梅花的性格与气节,实质上是写意中国人的精神风貌。

李英保凭着深厚的传统功力,得心应手地表现古代、当代和未来中国人应有的梅花精神。在李英保先生创作的梅花作品里,梅花的风骨和寓意的精神,诗人的情怀和要表达的意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李英保先生于1944年出生,自幼酷爱中国传统书法、绘画艺术,擅长工笔、写意花鸟,尤爱画梅。其梅花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在国内外多种报刊发表,新著《画梅技法深探》,对梅花的技法和梅花与中国文化的承载进行了独到的阐释。

关于梅花的作文范文第2篇

岁暮天寒冰雪里,一枝冷艳舞翩翩。

据于先生回忆,这是30年代他在上海学画时的诗作,因题于40年代的《白梅手卷》中便与画一起流传了下来。这虽仅是一诗一画,却已成为研究于先生早年画梅几乎惟一的资料。画以淡墨为宗,与诗中所抒写“岁暮”、“冷艳”、“静缘”之意同趣。由此可说,中国传统的“四君子”画及其以花卉竹木喻文人节操品性的美学曾深深地影响过他,同时那“移来三百梅花树”的豪言也足见他与梅之特殊情缘,他也确曾得寒假之便多次在江南访梅,在与梅花亲接之中体味到梅我两忘的精神境界—“说实在的,在30年代,我已爱上了梅花,好象与梅花之间有了一种共同的语言,以至每次探梅总是留连忘返,依依不舍。此时才一开始体会到陆放翁‘二十里中香不断’、‘曾为梅花醉似泥’、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等诗句的真谛。”由此可见于先生的梅缘已有60年之久,其早年画梅基本上是传统文人画家以梅喻人的思路。

进入50年代,在全国普遍发动的新国画运动中,继世纪初的美术革命,文人画再度成为批判的对象,“四君子”们自然也在劫难逃,尽管梅花还在那山野里自在地开着,但却很少有人画的机会。壮年时代的于先生倒还颇有胆量,60年代初曾公开地展示过墨竹,单独的梅花我没有见过,只记得有一张《双清》,一枝墨竹一枝梅,相互呼应着舒展着自己的身姿,观众喜欢,先生自己也极宝爱。彼时梅花在中国画中的地位因了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词的发表而获得了特殊的机遇,这首词作于1961年12月,最早发表于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词曰: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该词系作者“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忍,以梅花傲然于风雪之中的精神和俏不争春的品格,与陆游笔下孤寂清高的文人情怀判若霄址二遂成为当年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杰出典范,也为梅花这一画材由旧文人画向新国画转换提供了从情思上推陈出新的参照。于先生也再度倾心于梅花,借此打开了不能画梅的禁区,1965年创作的《山花烂漫》、《俏不争春》、《漫天飞雪》等数幅梅花无不缘自毛泽东词意。“文革”期间,先生被迫辍笔,直到1973年方恢复作画,当然也只能画红梅。其实,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心境是更接近陆游词意:“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很少有人能抗拒失误的历史,于先生和他的同代人处在对毛泽东的无限崇拜和因毛泽东发动“文革”而受难的矛盾之中,画梅也只能按照一种思维。但毛泽东《咏梅》词确曾解放了梅花,也指点了画梅的方向,一直到1977年8月,于先生在诗中还透露出这种意思,诗中说:“梅兰竹菊四名家,最爱东风第一花。铁骨铮铮饶画意,《咏梅》指点看天葩。”诗中所言《咏梅》即毛泽东那首著名的词章。

“四人帮”被粉碎之后,中国进人了新时期,于先生由社会的解放而获得了人的解放和思想的解放,并由此进人了艺术创作的盛期。他虽然获得了为百花写照传神的自由,但“文革”中只能画梅的经历却变为索性将梅画到极致的愿望而坚持下来,又由此成为新时期一位真正的梅痴,并将中国画画梅的历史推向了新里程—他实现了由古代文人自喻人生理想与品格到现代文人将梅魂、人魂与画魂、国魂融为一体的观念的转化,也是在美学上由清雅之美向阳刚之美的转换,在结构上则呈现出由折枝向巨树型的演化。这其中不无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词意的影响与推动,但于先生却经过了自己的消化与体验—他在数度探梅中与梅结为知己并进人物我两忘情状;他在历史遗产的研究中吸收了古人画梅的历史经验,并找到了突破古人、寻找自我、走向现代以及将传统与现代连接起来的契合点;他经过艰苦实践创立了自己的一系列笔法、墨法、章法和设色技巧。丰富了古今画梅的技巧,取得了“新枝老干任横斜”的自由,并以其画梅声著于当今画坛,辉耀于丹青历史。就让我们以以上儿点为路径,走进于先生的梅花世界。

于先生梅花画得好,首在与梅有缘。自谓“相思未了有奇缘”。如前所述,他30年代就曾多次在江南访梅,其后由于社会的原因使他与梅花的情缘阻隔了40多年,1977年起始得再度探梅,并且在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十数年间,多次到南方如余杭超山、姑苏邓尉、杭州灵峰、无锡梅园等梅乡访梅,可谓与梅结下不解之缘。古今以来,画梅者甚众,但像于先生这样深人梅花世界者却甚少。尤其是古人将画梅的技巧程式化之后,文人画家们大多是由画谱启蒙而疏忽了外师造化,那心源也便不再那么真切。于先生不然,梅花不仅仅是他研究与描绘的客体,而是将之化人了主体。他是把梅花视为亲人、友人、情人、哲人、诗人乃至导师,而且在与梅花的交往中达到了物我两忘精神往来的境界,那么,他对梅花的表达亦即是自我的表现。他在《超山邓尉探梅述怀(古风)》一诗的小序中写道:

……余七至邓尉,四临超山,与梅相处,如对

诗翁,如遇哲人,如逢契友,低回把晤间,心神交

流,亲情倾注,难以言喻。十数年来,徜徉乎梅林

之中寻诗觅画。株株老梅,灵犀相通,依稀高士良

师,仿佛心传身教,开我诗思画意,导我新径独

辟。

以上短短数语,可见于先生与梅“心神交流,亲情倾注”的关系,正如其诗句“我念梅花梅念我”以及“我爱梅花梅爱我,新枝老干任横斜”所言,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指涉主客观关系时在于先生与梅花的交往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与梅妻鹤子的典故,与“一树梅花一放翁”的比喻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一脉相传。于先生还在这篇小序中记述了见老梅碟掠惨状,遂“为古梅一哭!为后人一哭”的情感爆发,继诉道:“然文人之悲,夫复何如!今而后惟有以褚墨为息壤,为之留影,为之传神”,此关爱老梅之心正是画梅之动机、画梅之冲动的内在底蕴。此外,于此小序并可见先生“徜徉于梅林之中寻诗觅画”的创作情状,也就是说,他的诗画构思是直接来源于梅林之中,而不是纯粹纸面上的推敲和主观的思维,在这个意义上,梅花又是画家“开我诗思画意”的老师,还是“导我新径独辟”的启迪者。或者说,于先生画梅的创新得益于在梅林中的直接体验,如其不拘折枝多以梅树人画即自写生中来,其巨幅大嶂老梅树皆有速写为本,其造境、造势,乃至笔墨色彩之发挥无不是源自大自然且善于迁想妙得的结果。重视直接经验而决不限于机械唯物主义的复写,重视天人精神感应而不陷于主观遐想,此正是于先生梅缘所悟,并因有所悟而益发思梅念梅,时有“梦里观梅影不离,魂驰墨舞绕神思”,“思君长夜难淇睡,偶人甘眠即梦君”的境界,可谓梅缘至深,80年代更治“梅痴”一印以自况,90岁时犹自带病扶杖为老梅写照不己,仿佛不断重复地说:我即梅花梅即我。

于先生是位学者型的艺术家,将画梅当一门学问来作,是先生的学风,也是他画梅取得突破的学术基础。1989年5月,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论画梅》,全书分五章:第一章为“画梅在中国绘画史中的发展概况”;第二章为“学习传统,立足创新”;第三章为“几个问题的讨论”,其中有关于梅花的精神气质,关于意境、笔墨、构图等课题;第四章为“画梅技法”;第五章为“图例类析”。此外,还有三个附录:一是:“作者画梅题诗与题跋选录”;二是“历代梅花作品选”;三是“历代画梅名家传略”。览此纲目即知此书非一般技法书,而是史论兼具又有实践经验的论著,并兼学者与画家一身者莫能为。如果说于先生数度访梅、探梅之举可见他是一位不见真梅不画梅的现实主义者,那么《论画梅》的编著则证实了他不把历史传统摸清不下笔的历史主义态度。或者说梅缘促动他走进为梅写照、著史的治学领域,而对画梅历史与经验的梳理总结则进一步深化了他的梅缘。

《论画梅》的价值不仅在于第一次理清了自唐代至清代画梅的历史,将历代画梅专著一一作了介绍,更重要的是由此明确了传统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于先生认为:“中国绘画的全部历史,就是在一代代不断的变革中创新形成的,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住正是根据这一规律,他主张以“立足创新”的态度去“学习传统”,“我们的创新也必须融化在民族传统的巨流里,推陈出新,以反映新的时代、新的生活、新的思想感情和新的审美观念”。笔者近年主张以创造为主导构成继承与革的对立统一关系以及对时代的重视,实与先生创新意识的影响有关。于先生不仅重视传统笔墨技巧的拓展,还更重视传统精神的发扬,如他把“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主客观关系的名言视之为“民族绘画创作的金科玉律”,他一贯重视人品修养和文思,认为画家人品与梅品相距甚远,不可能表达梅的精神气质。于先生独钟情于梅,即是其精神品格与梅相近的缘故,因崇尚其精神品格而凝神于梅,又因画梅进一步陶养自己的精神,这正是中国画家与表现对象主客观统一的哲学,也是中国画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依据,是中国人的一种活法,一种体验,一种精神的生活方式。于先生的梅缘证实了“四君子”不仅可以切人现代人的精神生活,而且在现代精神、人文层面上显示出其不朽的生命活力。

正因为于先生重视精神性的表现,如何理解梅花的精神气质成为他研究的重点,成为他创作中立意的出发点。他根据前人的经验和个人的体会,提出了梅花的精神气质是骨气、生气、清气的“三气”说。他认为,骨气缘于梅干之铁骨铮铮,更在于冒雪冲寒、萌花报春的精神,为此他往往以燥笔干墨塑老干如铸铁、如顽石的质感,如苍龙盘屈的折转之力,尤喜画雪梅以现其铁骨冰魂的气质。他认为生气在于抽条、气条(即梅鞭)之势,亦在于冰雪之中犹自吐蕊的勃勃生机,为此他注意强化抽条屈而上仰的生命活力,或在主干上生出同向的梅鞭,或着意营造“雪欺花更红”之境界。他认为,清气是梅的素质,古人所谓“梅得其清”、“简淡冲雅”是进一步将梅人格化的表示,为此他尤喜画白梅、雪梅,或以青色、淡褚色渲染,益增清雅高洁之质。当然骨气、生气、清气难于截然分开,往往互相映衬,相辅相成,共同呈现出既富生命活力又具清雅素质的品性。于先生认为这骨气、生气、清气正体现着时代精神,也体现着人格追求,他的每一度画梅都“以我心取事物之内质”,既是他将梅魂与人魂、国魂熔铸的过程,也是他的座右铭“才德勤修养,三魂共一心”的精神境界、人文境界的深人。

于先生画梅除着力研究梅花的精神气质之外,还注意于意境的创造。他认为:“意境的创造是主客观各方面因素熔铸的产物。”因此,他往往在梅林、梅海中深人生活,体察炼意,更象古人踏雪寻梅那样,在特殊境界中寻诗觅句,创造意境。他继承了中国艺术讲究文思、注意修养的传统,更在主客观关系中强调主观修养的主导地位,强调时代精神的主导作用,故同一客观生活、同一梅花在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笔下有精神倾向的差异和意境深浅的不同。他理解金农何以创造“云阶月地”、“消受冷香”的意境气何以画梅题“寄人篱下”四字,也理解李方膺题墨梅诗“冰花雪蕊家常饭,满肚春风总不饥”所隐含的高雅与清苦他是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联系中认识了文人画梅孤傲、清寂意境的时代性,又反观自我与时代的关系,因真诚地热爱这个时代,理解这个时代,而创造与现时代中国相谐与人文精神相谐的奋发向上、坚忍顽强的精神境界,并因意境之新谱写了画梅史的新篇章。

艺术观念、艺术思想的革新无疑是重要的,因其涉及艺术的精神指向。但只有观念的转变又是不够的,还赖于艺术语言、艺术技巧的革新,赖于自家艺术语言的完整性和完美程序。就中国画而言,又集中表现于笔墨问题。唐张彦远说:“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后世画家将笔、墨并列看作艺术之归宿,挥南田认为“气韵藏于笔墨,笔墨都成气韵”。于先生继承发扬的正是这种内美与外美、精神与笔墨的统一观。他认为:笔墨的运用“既是画家的基本功,又是自我修养的重要内容,直接与画家的人品、胸次、个人特征、文化修养、丰富的生活等密切有关”‘他还主张笔墨技巧的运用要服从意境。这些主张体现了笔墨与意境的统一,也体现了笔墨与人的统一,在画梅中则体现了笔墨与梅魂、人魂的统一。看于先生画梅之作,笔墨存灵般地与客体、与主体,与气韵、意境、精神化为了一个整体。老干新枝凝厚如铁,刚柔相济奔蛇走,或枯笔勾皱复点淡淡湿墨,有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之韵,既是形式美,亦是内在美,既是笔墨的丰富变化,亦是梅之骨气、生气、清气的生动体现,更是老画翁精神品格的迹化

当你从若干画梅作品中一眼即可辨出于先生的作品时,这种艺术的独特性除了内美、意境、章法、造型等因素,其中诉诸视觉的重要因素乃笔墨的独特性,这种笔墨的独特性缘于与内在精神的独创意识一致的笔墨创造意识。比如说,为了强化梅花的精神含量,他经常以整株梅树人画,为此必须突破简笔折枝惯用的笔法,七八十年代始将山石破擦之笔法用之于老干,至80年代后期形成了浓淡、千湿、焦清、虚实自如的横笔皱擦法为特征的独特技巧,至90年代又创造了纯用焦墨枯笔顺势勾皱复略点淡墨这一更为老到、更为纯化、更为独特的样式。80年代为现雪意枝干阳面以枯细虚笔为之,阴面则大面积皱擦渲染,至90年代则以枯笔飞白的意象效果为之而更趋神妙,2001年又有新样古人绢本的白梅或雪梅一般以淡墨渲染背景,于先生则喜用花青横染云天,或用淡青绿点基相衬,似有一阵清气扑面而来。类似语言创新之处不胜枚举,但总是为了实现骨气、生气与清气的统一,为了实现国魂、画魂、人魂的统一。

在探索画梅的过程中,于先生与梅花的情缘益深,颜其居曰:“劲松寒梅之居”,实与梅情笃更甚。晚年诗兴大发,1996年由荣宝斋出版诗草,集诗300余首,其中咏梅诗几占半数之多,与画中梅花比例相仿。所以,晚年的于先生不独以画梅著世,而又是一位咏梅的诗翁。其咏梅诗思几乎与其访梅、画梅同步,即自1977年以后的连续几年,七次去江南探梅,感其铁骨凛概、寒香冰魂、傲然伟姿,“油然而生敬意和诗思”,这是讲大自然、造化触动了诗情;另外,他认为诗比画自由,表达主体情感的需要自然地驱遣他拿起了诗笔,自谓“绘画作品在画面上受时空的制约很大,难以倾其所思,而诗则恰恰可以补此不足,所以作诗的兴趣便盎然不能自已了吃。再者,他自青年时代,受到黄宾虹、潘天寿等前辈的濡染熏陶,虽毕业于新兴艺术院校,但艺术上却步履文人画的道路,自称“我的绘画道路是沿着诗、书、画、印相融的艺术道路走的,相互借鉴,相互融会,互为因果补充”就诗与画而言,他认为:

……我的诗常常是绘画内容的补充,它可以

为“画龙点睛”开光,也可以开创作之思路在这

方面我从寻益到受益,从立意到创意,丰富心灵,

迁想妙得,从突破前贤思路到突破自己思路,诗对

我恩惠特多。

由此看来,咏梅诗已成为启动他画梅不断深化文思、不断创新突破的金钥匙,也是他画梅从构思到完成不可缺少的因素,梅缘—诗思—画意已构成他精神生活的灵魂。今录其有关赏梅、爱梅、画梅之诗词三首,略可见其梅缘之一斑。

姑苏看梅

姑苏路上人如织,四海争看岭上枝。

我念梅花梅念我,神驰忧惚尔扶持

吊超山宋梅

怀抱一腔虚心,第四次访超山浮香阁前“宋梅”及青莲寺前古梅等,孰料均了无踪迹,萧萧离去,难言其伤感,因赋句。

订约两年期四晤,暮云春树念超山

何人劫我心中友,逼我吞声忍泪还

锦堂春慢·医榻梦梅

飞雪频频,寒柯挺素,冰魂玉洁天然。把笔凝

思,为教晚景鸣弦。病里不知春去,榻上寻觅云

烟.)奈万山过后,月浸余香,任谱新篇.

敬君名传千古,遍天涯海角,老少诚虔梦里

南枝召唤,格外流连。与蕊微微亲吻,谈不语,含

带心泉(。莫道人生易老,韵里坤乾

关于梅花的作文范文第3篇

这次吴老师让我们每位同学把自己的作文汇集起来,制作一本作文集,并请家长作序。我看到爸爸妈妈平时工作很忙,就想自己来写序,我为作文集起好了名字,叫“我要做傲雪的梅花”。我把想法告诉了爸爸妈妈,他们非常赞同,并且高兴地和我一起商量文章的开篇与结构,逐字逐句润色修改。

我喜爱梅花。打小时候起,爸爸妈妈就给我讲过许多关于腊梅傲霜斗雪的故事。“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是我上小学一年级时最喜爱读的一首诗。“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在爸爸摇头晃脑的吟诵中,小小的我也品味出梅花的高雅与芬芳。在今年一场接一场的雪飘之中,我更是亲眼目睹了梅花的傲骨与风采。

我敬爱梅花。“不经一番风霜苦,那有梅花飘香来”。梅花的可贵之处在于不畏严寒,不怕艰险,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联想到我自己的成长,哪一点成长进步不是靠老师的严格培养教育、爸妈的关心支持和自己的刻苦努力取得的?每当感到学业不顺心时,我想起了梅花的乐观;每当跳舞练功苦和累时,我是想起了梅花的坚强,每当练琴感到枯燥时,就想起了梅花的芬芳。

关于梅花的作文范文第4篇

梅花先花后叶,枝干,这是表现其铮铮铁骨的首要条件;梅花的文化内涵及其精神象征是梅花造型的依据;梅花其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这些是梅花鉴赏的经典。

以这些理念为指导,通过十几年的探索、实践,我对梅花盆景造型方法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总结如下:

(一)借鉴树桩盆景造型手法梅花因先花后叶,枝干,是宜制作盆景的先决条件。但如何用小梅枝制作梅花盆景,盆景大师及文字资料给予我们的却不多。安徽、四川的S形,扬州、苏州的劈梅、斜杆、屏风,这些造型都跟不上时代的需要。而树桩盆景式样多,制作手法先进,因此根据梅花特点,借鉴树桩盆景造型手法是梅花造型的发展方向。

(二)多部位、分层次留枝。疏密有致是盆景的关键,借鉴盆景上密下疏的造型要求,根据梅花枝条长的特点,选择合理部位留枝,并进行适当蟠扎,使侧枝部位合理,角度得当。

(三)梅花的剥芽。梅花在新芽长到2cm-3cm左右时,可进行剥芽。根据梅桩整体造型,疏掉不合理部位和过密处的芽,并对角度不合理的小枝进行蟠扎调整。通过疏芽和整形,可使有用的枝增加光照,提高花芽形成率,并使整体形状更完美。

(四)梅桩造型中的二次修剪。梅花多部位发枝的特点,使很多枝条按造型来说是无用枝。在5月底枝条半木质化时,对未成型的梅桩进行第二次修剪造型,删去无用枝,短截留用枝,使留用单枝快速形成枝组,提快梅花成型期。

(五)利用徒长枝,加快梅桩主干生长及调节主干与侧枝的关系。在梅桩的生长过程中,由于长出一些徒长枝,使主干、侧枝的粗细不合理,影响梅桩的质量。

我们发现梅花主干上的徒长枝,除了能加快主干生长,还对下面一段长粗有显著作用。举例讲一棵梅桩按侧枝的距离把主干分成三段,如在上面第三段内有徒长枝,而第一、第二段没有,有徒长枝的第三段主干,有可能粗于下面的第一、第二段。如侧枝有徒长枝,侧枝也可能粗于主干。所以在6月份的二次修剪时,除了根据造型需要进行修剪,还要考虑利用徒长枝来调控主干和侧枝的粗细,在一些较细的主干节间上的徒长枝必须保留。通过对徒长枝的修剪,使梅桩的主干达到下粗上细的大树型效果。

(六)如何表现梅桩的个性特点?梅桩造型最主要的是表现它的铮铮铁骨、玉骨冰心的特点,为此我借鉴了岭南派树桩盆景的制作方法,通过截干、修剪形成枝干自然角度,以硬角弯曲代替弧形弯曲,达到神韵天成的效果。

关于梅花的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景观和文化;梅花;养护与管理

0 引言

梅花又名干枝梅,蔷薇科,落叶乔木,开花时期有早有晚。二十四番花信之首的梅花,冰枝嫩绿,疏影清雅,花色美秀,幽香宜人花期独早。诗人笔下的“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被誉为花魁,在中国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主要生长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及西南地区,梅花品种繁多,花香浓郁,喜阳光充足,空气流通,湿润的环境,也较耐寒,耐瘠薄,耐干旱。是世界著名的观赏花木,尤以风韵美著称,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的崇高品格和坚贞气节,象征我们龙的传人之精神。梅花、梅果可入药,梅花冲水可代茶。梅果素有“健康食品”之称,可加工成各式干果,不胜枚举。现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也有有志之士在栽培研究。连欧美的友人也开始接受梅花精神,盛赞梅花的香味是“冬天的甜蜜”。

1 梅花的种类

梅按种型分为3个种系,分别为直梅种系、杏梅种系、李梅种系。其下,主要又按枝姿分为5个大类。第一类叫直枝梅类。枝直上或斜生。这是梅家族中历史最悠久,成员最繁茂的一类,下分品字梅、宫粉等9种;第二类名为垂枝梅类。枝自然下垂或斜垂,有粉花垂枝等5型;第三类名为龙游梅类。枝天然扭曲如龙游,仅1类(龙游梅类)1型(玉蝶龙游型);第四类名为杏梅。乃梅与杏(山杏)之种间杂交,宋代的范成大在《梅谱》中首次对它进行了记载,花、叶、枝居于梅杏之间,‘杏梅类’不香或微香(非梅香),花托肿大。下有单瓣杏梅型及春后型;第五类是樱李梅类,乃紫叶李与宫粉梅之人工杂交种,紫叶红花,重瓣大朵,抗寒。

2 梅花的养护与管理

2.1 梅花的繁殖和移植

可以用种子播种的方法培育幼苗,等幼苗长出后然后进行嫁接或者采用扦插、压条等方法繁殖。梅花通过嫁接繁殖,可保持原有品种的特性,耐寒、生长快,且能提早开花,李、桃、杏、樱桃、梅的实生苗等均可作为梅花嫁接的砧木。移种梅花,最好应在冬季落叶后到春季花后萌芽前。这个时期,梅树处于半休眠状态,生理活力较低,外界环境的温度也低,枝叶对水份的蒸腾很少。当年生或2、3年生较小梅树移植方法简单,移植不带土坨也易成活,在长途运输中,应使用保湿的毛巾、棉纱、破布等包裹根系。定植后,常对梅树的枝干和残留的叶片喷水。

2.2 合理浇水施肥

梅花的特点是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的环境,耐寒冷和干旱,怕涝。如果浇水施肥不合理,便出现没有花开的现象。具体养护管理方法:根据江南3~5月是梅雨季节的特殊情况,浇水在第1年生长期内,每隔1个月浇1次水,夏天气候炎热且暴雨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不干不浇水,见干浇水,切忌过湿,暴雨时并注意排水。第2年春季3月中旬浇水,以后即进入正常管理。每年只于初冬和初春各浇1次水,夏季不是过于干旱不浇水,平时只在浇灌草坪时稍带浇一下。

2.3 修剪

梅花修剪一般是从幼苗开始,当幼苗长到约25~30cm高时截去顶部,萌芽后留顶端3~5个枝条作为主枝。当枝条长到约20~25cm时再进行摘心。在春季花后主干上长出的新侧枝中,有徒长枝、纤弱枝和病虫枝,应从基部剪除。秋季时,这些新侧枝的叶腋中就有花芽发出,对这些有花芽的枝条,入冬时还要修剪1次,只需保留10cm左右。开花后要剪短枝条,配合浇水施肥,促进多新枝壮枝以利于多开花。根据造型要求,每年反复修剪,则树形优美,树冠丰满,开花繁茂。

2.4 梅花虫害防治

为害梅花植株的害虫有十多种,最常见的有黄褐天幕毛虫、蚜虫和介壳虫等。首先要禁止使用乐果等有机磷农药,禁止使用敌敌畏,禁止使用家用杀蚊汽雾剂。误用乐果使用于梅花虫害的防治,常造成药害,使梅花落叶。敌敌畏及家用杀蚊汽雾剂造成药害,也最先在叶片上表现出来,造成梅树损害,严重的可造成梅树死亡。其次,农药种类繁多,也有假冒伪劣的情况存在,每次用药均要先做试验,确信安全无误后,方可大面积应用。

3 小结

梅花以它绚丽的风采和精神,把大自然装饰得分外美丽,给人以美的享受及鼓励。日常生活中,养花可以丰富和调剂人们的文化生活,增添乐趣、陶冶性情、增进健康,还能增加科学知识,提高文化艺术素养。不仅保护和改善人们周边的生活环境、净化空气,让人们在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学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