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阅读改变人生

阅读改变人生

阅读改变人生

阅读改变人生范文第1篇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请让我们一起来纪念这个读书人的节日。4月23日是世界文学的象征日,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维加等许多世界着名作家在这一天出生或逝世。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世界读书日”,鼓励人们发现读书的乐趣。

人从书里乖。从知事开始,父母就经常用这句话来教育我,鼓励我。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真正领悟到了这句话的含义,那就是只有知识才能让自己变得强大,才能成为有用的人,也才能为国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那时到现在,几十年过去了,我每天坚持阅读,除业务书籍外,世界形势,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只要有空就要拿来浏览、阅读。读书就像吃饭一样,成了我每天必做的功课。由于自己喜欢读书,知识积累得多了,工作起来就能得心应手,就会游刃有余,而且很快的适应了社会的发展,无论形势怎么发展变换,我都能船崴人不动,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尽最大可能地体现和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由于阅读,我从大量的信息中知晓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率先在xx商业系统提出了“提高队伍素质,迎接社会挑战”的理念。从我接手照相业开始到九十年代初,xx照相业价值翻了三十倍,一跃成为省商业系统照相业的领头羊,获省优胜流动红旗。以后我又不甘做井底之蛙,率先走出xx,将婚纱影楼开到了xx。我所创办的罗丹婚纱,当时雄霸xx三镇。本世纪初,由于紧跟改革的政治经济脉搏,我投资工业和工业地产,再次获得了成功。

目前,我除了xx的产业外,还有两家产业分设在xx、天门。2019年开始,我在搞好企业的同时,紧跟形势建设网球之乡,(应将为xx网球之乡建设做贡献的情况介绍一下)为xx的发展尽了一份力。

2019年,我代表xx参加省运会,收获了一枚铜牌,并入选湖北省老年网球队,多次代表省队参加国内比赛,为省队争了光,为xx争了光,别人问我是哪里人,我总是骄傲的说我是xx人。

回顾我所走过的里程,总结我的人生得失,内心是充实的,也感到比较欣慰。因为自己比同龄人在工作生活之余更喜欢阅读,喜欢阅读所带给人的思考,所以,我在多次人生的转折时期,把握住了方向。事业、生活及养生、运动带给了我很多的荣誉。因此,我要说,“阅读改变人生”。

阅读改变人生范文第2篇

从愉悦的阅读里获取动力,从厚重的知识中汲取营养。“书香之家”代表、文联负责人、文化名人、军人、教师、学生、新闻工作者……大家热烈地交流阅读感悟,分享阅读喜悦,不断将座谈会引向深入。

摇动读书这棵大树

读书,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事。

儿时,虽然出版物不多,但如饥似渴的读书愿望,让我收获了真实的阅读体验。从《安徒生童话记》、《一千零一夜》到《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凡是能找到的书都在看。

回想从士兵到将军的历程,苏联文学对我影响至深。记得参军以后,就开始阅读《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青年近卫军》等小说,尤其酷爱托尔斯泰和高尔基。也正是从那时起,我真正理解了为什么读书能使人增智。当上军官后,特别是随着职务提升,我系统阅读哲学、党史、军史、世界战争史等相关书籍,不断充实完善自己。最近,美军海豹突击队员写的《艰难一日――击毙本・拉登亲历记》,不仅让我了解了外军反恐作战的经验,更让我看到我们与美军信息化建设的差距。

当前,提出了军队要能打仗、打胜仗的时代要求,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多读书、读好书,在阅读中去汲取思想营养,不断坚定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打赢信息化战争。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我们一起去摇动读书这棵大树吧,也许树上不会掉下黄金屋、颜如玉,但它一定会掉下智慧和快乐!

每一天都是读书日

对于一个爱读书的人来说,这个世界上有无“读书日”并不重要。当一个人已经将读书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那么每一天都是读书日。

读书,终归是一个很个人化的事情。读,还是不读?为什么而读?读什么?怎样去读?……其实只有你自己才能回答。

有人号召“远离网络,回归读书”,其实何必?问题在于数字化时代的新阅读方式带给你的,是否只有“广度”而无“深度”?你是在“浏览”还是在“阅读”?你的阅读是“浅阅读”还是“深阅读”?你是否因阅读而获得了感悟、思考、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有人问,我应该去读什么书?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很难回答。不同的书是为不同目的而著,彼此之间事实上无法比较。鲁迅的书与讲Office技巧的书如何比?一本书是否值得向你推荐,是否值得你读,是一个问题。更重要的问题在于你为什么而读――为求知?为寻求技能?为满足好奇?为情感需要?为探求生命意义?……当你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而读的时候,你也就明白了所谓“推荐书目”的虚妄和无用。

所以,书是越读越厚的,因为你越学就会越觉得自己懂得少;书也是越读越薄的,因为你会将书里的思想情感融会贯通,把握精髓,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知识人应有的使命

我读书,一是工作的需要,二是精神自我实现的内在需要,这两者融为一体,才算是读书的最佳状态。为进入这种状态,应该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阅读古人,丰富历史底蕴。生活在当下,我们总会有很多的困惑,面对这些困惑,又总想找寻满意的答案。首选的路径,就是从古人、从前人身上找寻。有了丰富的历史资源,思想就有了纵深感,就不会平面化、浅层化。

阅读今人,发现当下逻辑。历史是源,当下是流。弄清了历史这个“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这个“流”。

在历史的参照下,我们要更多地阅读当下,要从书本里、从火热的生活里深入阅读。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当下若干问题的内在逻辑。

阅读贵州,探寻发展空间。对贵州的知识人来说,我们负有谱写中国梦贵州篇章的光荣使命,必须更多地阅读有关贵州的有字之书,还要深入实地调研,阅读好贵州的无字之书,把无字之书变成有字之书,用充满思想张力的文字,探寻并表达出贵州未来的发展空间和路径所在。

这是我们这代知识人应有的使命。

“读书人”读书,习惯使然

刚才接过的这块“书香之家”牌匾,是我一生中得到的最好的礼物。“书香之家”这个称谓,是我一生中获得的最高奖励。回去以后,我一定会告诫我的儿女们,只有世世代代都能把读书当作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做好中华传统文化的守望者、传承者,才不愧为“书香之家”。

从小到大,我们每天都在吃饭,没有人会问为什么,因为这是我们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其实,读书也是一样。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有句话:“喜好读书,不求甚解,偶有会意,则欣然忘食。”这是真正的读书人的心得。读书能让人长知识、生智慧、开阔眼界心胸。对已经习惯读书、让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的人,读书不再有功利,自然也就不会成负担。我们误读了前人说的“书中自有颜如玉”。想通过读书拥有“颜如玉”的人,是生意人,至多只能算是“读书的人”,而决不是“读书人”。

“读书人”读书,习惯使然,就和有人喜欢喝茶、有人离不开抽烟一样。所以,论及读书的经验,我认为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才是第一位的。

职业报人需要深度阅读

我自己这么多年的体会是:如果对一本书很喜欢,不妨把感受写下来,这样会记得更牢。不然,藏书是没有太大价值的,因为书不会自动进入到我们的记忆中来。同时,我在写作中有意识地尝试使用自己积累的知识。比如,最近给《贵州日报》写的一组国学随想录就是如此。尽管和许多专家比起来难免浅薄,但至少对我来说,是书本知识从读到用的转化。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有道理的。尤其是一些地方性知识的获得,更需要一定的文化现场考察。很多年来,我一直有一个不太清晰的认知:侗族大歌是一种生态意义的审美选择。2009年读在职研究生后,接触到生态人类学、生态美学等学科知识,一下打开了思路。最后,我的硕士论文题目就是《天籁之音――生态诗学视阈下的侗族大歌》。为写好这篇论文,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同时,我还到侗族大歌流传村寨作田野考察。在侗族大歌的传习现场,对侗族大歌的艺术性和传承困境,有了最真切的体会。对大量书面材料,也有了甄别标准。

我觉得读书的真正目的就是用,只有真正地用起来,读书视野才会越来越广,思考能力才会越来越强,读书的享受才会更上一层楼,而不是浅尝辄止、蜻蜓点水。职业报人不仅要写作的速度,更需要写作的深度,而深度来源于读书、思考、写作三合一的反复训练。

踩在书页搭建的桥上

阅读,是我的生活方式,也是我熟悉的生命方式。书,是我的家庭财富,更是我的心灵财富。我们踩在书页搭建的桥上进步。

在省图书馆谈安顺的阅读,我用的标题是“分享书香其乐无穷”。安顺阅读现在被外界书写为“三度点燃城市阅读风景”。百姓爱书是安顺的传统,这份城市品位展现安顺阅读的广度;持续撰写读后感彰显阅读深度;作家引领述说安顺的阅读高度。

阅读改变人生范文第3篇

朱永新先生发起的新教育实验,影响深远、蜚声中外。新教育实验以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标,以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等六大行动为途径,努力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科研的范式。作为一名学者,他治学严谨、著作等身,拥有学者的智慧;作为一名高官,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没有半点官气。他永远不能割舍的就是对教育的这份情怀,朱先生说:“学者代表社会的良心,对社会提出批评和提醒,而政府负责建设和行动,碰巧我把二者统一了起来。推广阅读是我一生的事业,这点不会变。”

《教育的解放》收录了朱先生从2009年1月到2010年3月的部分文章,“它们既是我一年多思考教育问题的记录,也是我行走新教育的写实”(《后记》)。而谈阅读的文章就有10多篇。他指出,“阅读最大的意义和价值就是改变”。那么,阅读究竟能够改变什么?朱先生在不同的场合反复讲了堪称经典的四句话,也是他关于阅读的核心主张:第一,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第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第三,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第四,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美丽的城市。

在《为什么阅读很重要》一文中,朱永新先生引用了总理的一句话,“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笔者还注意到朱先生于2011年4月17日在泰州市百姓大学堂所作的同题演讲,从7个方面对这个问题作了更为深入的阐述:第一,阅读与知识积累。知识就是力量,意味着书籍拥有的力量,首先就意味着阅读的力量。第二,阅读与精神成长。一个人精神发育最重要的载体就是阅读。第三,阅读与经济发展。国民阅读水平的高低,最终影响着国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第四,阅读与文化传承。传承文化无疑依赖于有效阅读。第五,阅读与政治文明。不断地阅读和学习是中国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第六,阅读与教育生活。学校教育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第七,阅读与城市品质。阅读是城市的活力所在。

朱永新先生说:“我期待着教育的更大‘解放’。解放了民间,也就解放了教育。”(《期待教育的更大解放(代序)》)而在笔者看来,教育的解放更有赖于教师的解放,或者说教育的改变更有赖于教师的改变,教师的任何改变,都是教育的改变。朱先生指出,要让学生读书,首先要让教师读书(《首先要让教师读书》),“没有教师对阅读的热爱,就很难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没有教师与学生的共同阅读,就很难形成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没有教师的阅读,就没有教师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与发展”。因此就有了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专”项目———“吉祥三宝”:“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的专业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专业发展共同体是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

教育是用智慧启迪智慧的事业。教师的教育智慧哪里来?从经典阅读中来。朱先生指出,“阅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任何一个具体的专业领域都存在着一个最合理的知识结构,对每一门类知识的掌握而言,都存在着一条由浅入深的发展路径;对每一位教师的成长而言,都存在着一条独一无二的阅读路径。在特定发展阶段中的具体教师,面对特殊的场景,一定有一本最适合他阅读的书。新教育实验强调关注“根本书籍”(也称原典型书籍),即能奠定教师精神及学术根基,影响和形成其专业思维方式的经典书籍。构成一个教师思考原点的根本书籍的高度,往往会影响到这个老师的学术高度。

阅读改变人生范文第4篇

关键词:阅读疗法;心理辅导;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8-0064-03

阅读是大学生主要的生活方式,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经验和提升个人素养的重要途径。同时,作为一种精神活动,阅读不仅仅是一个简单语言符号的理解认知过程,它更是一个语言符号与精神世界同构共生的心理过程。在美英等西方国家中,阅读已经作为一种心理疗法广泛应用于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的预防、辅导和治疗之中。而在我国,对阅读疗法的研究和探索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阅读疗法是一个涉及医学、图书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交叉课题,但从目前我国阅读疗法研究发展情况来看,对阅读疗法的研究探讨主要仍集中在图书馆学领域,专门从高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层面开展的研究还非常缺乏。为此,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的出发,深入开展阅读疗法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尝试,对于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阅读疗法的基本内涵

所谓阅读疗法,就是通过指导人们有选择地默读或朗读书面文本或电子文本的形式,来促进人们心理素质发展的心理治疗方法[1]。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阅读疗法具有以下特点:(1)阅读疗法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求助者(在本文中主要指求助学生)缓解或消除心理疾患,促进身心健康,提升生活和生命质量;(2)阅读疗法的实施是借助各种形式的阅读材料为媒介的,阅读的对象不仅包括纸质图书,还包括声光电磁等各种载体记录的信息;(3)阅读治疗是一个求助者与阅读材料交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指导者(在本文中指主要指辅导老师)和求助者、求助者和求助者之间的交流、讨论和互动情况对阅读治疗的实际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4)与日常普通的自助阅读不同,阅读疗法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其实施需要在专业人员的具体指导下按一定的操作程序进行。

二、阅读疗法的辅导功能

(一)认知改变功能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许多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困扰都源自他们头脑中存在的一些非理性认知观念和不良认知倾向。诚如古希腊哲学家埃皮克拉图所说:“人们之所以烦恼,并不是因为事物本身,而是因为他们对事物的看法。”[2]为此,在高校的心理辅导工作中,如何引导那些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积极自觉进行认知调整和认知重建,是有效地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扰和缓解心理痛苦的关键所在。而阅读就是一种帮助大学生改变认知观念和调整认知结构的重要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阅读活动,大学生能从各种经典文献资料中学习和领悟到各种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自然、社会、人生和自我的理性思维和辨证观念,从而减少由“追求完美、以偏概全、自我中心、非黑即白、否定一切”等极端思维和不合理信念导致的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困扰。

(二)情绪调节功能

情绪障碍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许多大学生由于学习困难、人际冲突、恋爱挫折、经济贫困、就业压力等原因,常常容易产生焦虑、抑郁、自卑、冷漠、愤怒、恐惧等负性情绪。如果这些负性情绪不能及时有效地调节和控制,就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阅读作为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它不但能改变个体的认知观念和认知方式,同时也能影响和改变个体的各种情绪活动。清代著名学者李渔曾在他的《闲情偶寄》一书中写道:“予生无他癖,唯有好读书,忧借以消,怒借以释,牢骚不平之气借以除。”李渔在这里阐述的“忧借以消,怒借以释,牢骚不平之气借以除”所强调的就是阅读在调节疏导个体负性情绪方面的积极作用。国内外的相关临床和实践研究也证明:阅读在疏导和化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方面具有显著的功效。例如,英格兰南部布里斯托尔大学的医学家研究发现,阅读诗歌比吞服药丸能更有效地治疗焦虑和抑郁情绪[3]。我国学者宫梅玲等人在运用阅读疗法进行抑郁症治疗的实践研究中,先后帮助十几个有自杀倾向的大学生走出抑郁[4]。

(三)人格塑造功能

阅读不但能帮助个体改变不良认知,调节负性情绪,同时还可以帮助个体改善个性,健全人格。对于阅读在人格塑造方面的影响和作用,英国著名学者弗・培根曾作过精辟的论述。弗・培根指出:“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养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根据弗・培根的观点,不同学科领域的阅读材料对个体的人格特征有着不同的熏陶和感染作用,通过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将有利于塑造个体丰富健全的个性品质。我国学者陈音在其有关阅读疗法的研究中也发现[5],阅读对个体人格的乐群性、稳定性、恃强性、有恒性、敏感性、忧虑性、自律性、焦虑性等基本人格特征的形成与改变有着重要的影响,具有健康阅读爱好和良好阅读习惯的人更容易形成各种积极健康的人格品质。例如,喜爱阅读的人在人格特征上会表现出更高的有恒性与自律性,而在忧虑性与焦虑性方面则较低。喜欢阅读名人传记的人在人格上更加成熟稳定;喜欢阅读散文和诗歌的人会有更敏锐的情感感受力;喜爱阅读杂文的人其人格忧虑性明显低于常人,环境适应能力与心理健康水平也明显高于一般人。

三、阅读疗法的作用机理

阅读为什么能成为心理治疗的手段?为什么阅读治疗能在性格、心理、行为等方面起到预防、发展,甚至是重建的作用?在心理学中主要用共鸣、净化、领悟等心理机制来解释阅读疗法的作用机理。

(一)共鸣

共鸣就是人们在观察外部世界包括欣赏精神作品时,总是事先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期待视野,有意无意地将作品中人物的特征、经验、情感等和自己相对照,如能找到吻合之处则发生强烈的认同和共振,从而获得感情等方面的支持,因而从焦虑中解脱出来[6]。例如,我们许多大学生都特别喜欢看各种爱情小说,当小说中描写的人物在年龄身份、性格特点、生活理想、恋爱经历、感情挫折等方面与自己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相同相似之处时,就会对小说特别地投入和着迷,并伴随书中的人物情节产生各种丰富的情绪体验和思想共鸣。共鸣通常有两种情形:一是指个体与读物中人物的情感和命运及作者灌注于其中的情感及意义等形成强烈的共鸣;二是指不同个体面对同一读物而产生出大体相同或相近的共鸣。

(二)净化

净化主要是指个体在欣赏精神作品时,与作品中的人物发生了心灵契合和沟通,情绪得以调节和慰藉,进入了有所排遣、有所纠正和有所升华的情感状态[7]。净化的心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精神调节,指在阅读过程中个体的精神状态得到自我调整和有效改善,原本萎靡、颓废、消极的精神状态因为受到作品的鼓舞和激励而变得振奋、积极和进取;二是情绪排遣,指在阅读过程中个体的内心郁结得以由内向外地宣泄从而趋于健康平和、松弛愉悦;三是杂念去除,指在阅读过程中个体的实际利害之心被涤除干净而进入平淡或超脱境界;四是人格提升,指在阅读过程中个体的人格或个性获得升华,上升到更为高尚或崇高的层次。

(三)领悟

领悟是个体在经过共鸣、净化之后,对欣赏对象深层意蕴的追问和思索[8]。作为个体阅读和欣赏精神作品的最高境界,领悟具体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领悟有两个特征:一是必须以个体对作品的主动或自觉思索和深刻理解为前提,从而具有明显的理性沉思特征;二是能借助主动的理性沉思而有效地丰富和扩充人生指向或开拓新的人生境界。

不同的读物所能带给个体的领悟不尽相同,只有那些含有丰富思想意义和深刻哲学意味的读物才能引起读者深层的领悟。同时,对读物的领悟程度也取决于个体的积极思维和积极心态,只有那些能积极思考、用心体验的个体才能达到更高的领悟层次。

四、阅读疗法的实施机制

作为一种专业的心理治疗方法,阅读疗法与其他心理治疗方法一样,其实施过程都要遵循一定操作规范,以确保其治疗与辅导过程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其实施要领具体如下。

(一)确定治疗对象

任何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应对象和适应症状,阅读疗法也不例外。从治疗对象上看,具备一定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领悟能力的大学生都是阅读疗法的适应对象。而在适应症状方面,并不是大学生所有的心理问题都适合使用阅读疗法。相关研究表明,阅读疗法在解决大学生心烦焦虑、人生目标不明确、孤独、忧郁悲伤、厌学、交际困难、自卑等常见的心理问题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9],但对那些较为严重的障碍性和疾病性的心理问题,阅读疗法显然是不合适的。为此,高校的心理辅导老师在运用阅读疗法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时,首先要通过会谈、观察、问卷调查、心理测验等方法对来访学生的阅读喜好、阅读习惯、心理困扰的症状与性质等问题进行全面了解与评估,以进一步判断求助学生是否适合使用阅读疗法。例如,辅导老师可以通过《大学生阅读情况调查表》,从阅读兴趣、阅读目的、阅读时间、阅读方式、阅读习惯等方面详细了解求助学生的阅读情况。还可以运用SCL90、16PF等心理测量量表对求助学生的心理症状与人格特征进行一次诊断评估,从而确定该求助学生是否适合进行阅读治疗。

(二)选择合适读物

阅读疗法的实施是以“读物”为媒介的,推荐和提供合适的读物是有效实施阅读疗法的关键环节,也是影响阅读治疗实际效果的重要因素。为此,心理辅导老师要根据求助学生的阅读喜好、阅读习惯、心理症状、成长经历等因素为其选择适合的读物,以增强阅读治疗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对那些由于存在性格缺陷而产生心理困扰的学生,可以向其推荐《性格解析》([美]妮蒂雅著,江雅岭等译,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10月版)、《你的性格之树》([美]妮蒂雅著,江雅岭译,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1月版)、《九型人格》([美]海伦・帕尔默著,徐扬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等读物;对那些因为学习压力引发心理问题的学生,可以向其介绍《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覃彪喜著,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年3月版)、《学习的革命》([美]珍妮特・沃斯、[新西兰]戈登・德莱顿著,顾瑞荣,陈标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12月版)、《大学生成才素质与学习方法》(熊笃著,重庆出版社,2005年1月版)等读物;对那些为情所困、为爱所扰的学生,可以向其推介《爱的艺术》([美]弗洛姆著,李建鸣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4月版)、《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奥]茨威格著,高中甫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年5月版)、《失恋33天》(鲍鲸鲸著,中信出版社,2010年1月版)等读物;而对那些情绪调控能力较差,经常被紧张、失落、愤怒、敌意、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所困扰的学生,则可以向其推介《理智胜过情感――改变思维模式,排除情绪障碍》 ([美]格林伯格著,张忆家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1月版)、《感觉良好》([美]戴维・伯恩斯著,吴颂先等译,学苑出版社,1988年7月版)、《不要恐惧抑郁症》([德]乌尔苏拉・努贝尔著,王泰智,沈惠珠译,三联书店,2003年1月版)以及《克服焦虑》([瑞士]维雷娜・卡斯特著,陈瑛译,三联书店,2003年1月版)等读物。

(三)指导阅读活动

如前所述,阅读疗法对求助者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功能主要是通过共鸣、净化和领悟等心理机制来实现的,求助者对相关文本材料的阅读质量和领悟水平在根本上影响和决定阅读治疗的效果。为此,在向求助学生推荐与其生活经历和情感结构具有一定相似性和对应性的治疗读物之后,辅导老师还要通过设问导读、叙事表达、复述情节、指导性对话、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和读书日记、进行读书讨论交流、举办读书沙龙等方式等对求助者的阅读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以促进和加深求助者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领悟。例如,辅导老师可以结合推荐读物为求助者设计提出系列问题进行阅读导读:书中的故事主角是谁?他(她)遭遇了什么问题?他(她)问题是如何形成的?这些问题与其他角色之间的关系如何?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故事主角的感受、情绪、意志、想法和行为方式如何?这个故事使您想起了什么事和人?故事中什么事和人印象最深?假如您是故事中的主角,你将会怎样想和怎样做?……等等。通过设问导读,既可以帮助求助者明确阅读目标和思维方向,还可以提高求助者对读物内容的理解和领悟深度。除此之外,辅导老师还可以指导求助者进行阅读后的叙事表达,并通过叙事表达把求助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的感受、经验进行澄清和梳理,使原本处于潜意识中的观念和行为变得清晰化和条理化,从而帮助求助者获得对自我、对人生和对社会的新认识和新领悟。

(四)评估阅读效果

在指导求助学生完成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阅读活动后,辅导老师要通过回访谈话、日常观察、心理测量等评估手段对求助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状况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以判断阅读治疗对促进求助学生的认知改变、情绪调节和行为改善等方面发生的效用。例如,通过回访谈话,辅导老师可以根据求助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主观感受来判断其情绪是否得到缓解、观念是否得到转变;借助求助学生的班主任、同学、舍友等相关人员的日常观察和反馈,可以如实掌握求助学生在接受阅读治疗后学习、交往等社会行为的改善情况;通过运用SCL90、16PF等心理测量量表对求助学生的心理症状和人格特征等进行测量,可以鉴别求助学生在接受阅读治疗后在症状缓解和人格成熟方面发生的改变。无论是采用哪一种评估方法,都要遵循规范合理的评估指标,评估的维度具体可以包括认知改变、情绪改变、行为改变、人际关系改变、人格改变等方面,辅导老师可以根据上述几个评估维度编订规范的《阅读治疗效果评估反馈表》,以确保效果评估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参考文献:

[1]刘胜江,张大钧.阅读疗法:概念、机理及运用中应把握 的几个问题[J].医学与哲学,2005,(3).

[2][美]Gerald Corey;石林等译.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 及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85.

[3]沈固朝.西方对图书治疗的作用及其机制的探讨[J].中 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6).

[4]宫梅玲,丛中.大学生抑郁症阅读治疗典型案例及对症 文献配伍[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1,(2).

[5]陈音.阅读爱好对人格影响的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 药大学,2006.

阅读改变人生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众传媒;文学阅读;影响

大众传媒环境已日益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深刻地改变和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人们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尤其是阅读行为、阅读观念等产生了颠覆性的破坏与消解。如今,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和手机等在内的大众传媒占据人们闲暇生活的主要时间,它无论在受众的覆盖面上,还是在受众的选择量上都超过文学,而且传统的文学本身也越来越多地借助大众传媒来表情达意,文字的传统阐释功能和表现功能逐渐被图片、影像等图像因素排斥到边缘化位置,大有“图像不断地驾驭、凌越乃至征服文字”之势。语言文字在读者视野中日渐消失,阅读行为由对语言文字的关注转为对图像符号的青睐,古老的印刷文本逐渐被新兴的视觉文本所取代。随着大众传媒的渗透和影响的不断加深,人类阅读对象、阅读习惯、阅读主体结构、阅读方式、阅读性质、阅读动机、功能价值等也发生了重大嬗变。

一、传媒发展争夺文学读者

从传播革命的进程看,传播革命呈加速发展趋势,每两次传播革命之间的间隔越来越短。有人对不同媒体从出现到达5000万受众的时间作了对比:收音机38年,电视13年,有线电视10年,国际互联网5年。到2005年底,我国已有广播电台273座,广播节目2396套;电视台302座,电视节目2899套广播电视台1922座。城市居民可收看到50套左右电视节目。截至2006年底,我国网民总数突破1.37亿,平均每10人中就有1人是网民。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表示,10%的网民普及率是互联网发展的高速拐点,突破10%之后,中国互联网将迎来更快速的增长期。

在此背景下,人们休闲时间可选择的娱乐方式变得丰富多样,而不像传统中阅读是人们休闲的主要方式。因此,从传播受众学的角度看,大众传媒对文学阅读的主要影响就是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并逐渐夺去了原本是文学读者的大部分受众。由于宽带、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市场渗透率高,电子阅读越来越深入人心,中国现今25岁以下的大部分年轻人已经改变了阅读的习惯,他们对于报纸、书籍的兴趣无法弥补日渐减少的上一代人的消费,也就是对报纸、书籍的阅读需求总量正在发生迁徙变化。与此同时,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阅读方式也在悄然变化,快餐式阅读流行,乘车途中、午间小憩成了许多人阅读文学作品、报刊的“黄金时段”。据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调查显示,居民读报读书最集中的时段是早晨和中午,约有44.7%的人习惯在这一时段读报读书,而晚上读报读书的只占1/4。此外,视听媒体的发达,使人们夜间的休闲选择趋于多元,灯下阅读人群在收缩。

二、大众传媒改变了阅读对象和阅读率

在大众传媒时代,视觉图像逐渐替代语言文字符号,成了负载各种文化艺术信息的公用媒介代码,传统的印刷媒介运载传播人类文化的历史霸主地位也逐渐被影视媒介所替代,文字业已沦为图像的“奴仆”而退居次席。丹尼尔・贝尔认为:“我坚信,当代文化逐渐成为视觉文化,面不是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

的确,我们阅读的对象悄然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文字文本转向了图像文本或图像与文字并存的文本。在当前文字文本与图像文本二元共存的文化系统中,越来越多的读者更乐于接受形象直观快捷的依附于大众传媒的图像文本。2005年,王惠对海口市青少年学生(包括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作了一次较大规模的阅读调查,发现有34%以上的学生把空闲时间花费在观看电视、电影以及影视媒体的延伸物影碟上,只有23%的学生在空闲时间阅读书籍。而这23%的学生大多也不是阅读文学名著,而是通俗读物。不仅学生群体如此,整个社会的传统文本阅读率也有下降。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调查显示,近年中国国民识字者的图书和杂志阅读率均呈下降趋势:1998年,国民的图书、杂志阅读率超过一半,达到57%;2003年为51.7%;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分析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媒体的多元化形成了众多新兴媒体对传统纸质媒体市场的分割”。因为与传统的文字文本相比,视觉文本的优势在于其形象综合性。它以影视图像为主要载体,组织了声音、语言、文字等一切可以利用的符号形式与介质,形成了大一统的多媒体世界。视觉文化以其直观形象、浅显易懂、方便快捷、刺激愉悦的特点无疑最能迎合大众的消费心理。

不仅我国的传统纸质文本阅读率下降,许多国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孙寿山认为,随着互联网和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包括书籍、报纸、杂志、音像制品在内的传统出版物,近年来在不少国家都出现了经营滑坡的趋势。而互联网媒体则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由于世界范围内数字时代的到来,大众的阅读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质媒体,甚至光存储媒体。新型的数字媒体,比如新闻网站、电子图书、数字杂志以及以手机为载体的手机文学等众多的新的阅读方式和阅读载体正在悄然兴起、风起云涌、日新月异,不断地对传统的文学阅读方式发起挑战,不断地冲击人们的视听神经。总之,人类的传统阅读对象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当我们看影视、广告等视觉媒体时,图像符号充当了正文,而语言文字被简化为时有时无的只言片语萎缩到屏幕的一角,成了图像符号的附庸和注释。

三、大众传媒改变了阅读主体的结构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