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理想的诗歌

关于理想的诗歌

关于理想的诗歌

关于理想的诗歌范文第1篇

摘要 作为一位在短短五年时间里(1984-1989)就创作出将近三百首高质量的抒情短诗和数万行总名为《太阳:七部书》的“大诗”的诗人来说,海子从一开始就有着不同于同时代诗人的诗歌理念。在后来的写作实践中,更不断超越和发展完善,形成独具一格的诗歌理想。本文试图结合海子具体的诗歌创作,从考察其诗歌理想的形成流变历程出发,探析其诗歌理想的深刻蕴含、独特诗意、诗艺韵味,以及对当代诗歌的意义。

关键词:海子诗歌 理想 诗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海子的出现代表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诗歌的一个神话,也是“20世纪为数不多的中国诗歌大师之一”,他忧郁而多情,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气息与理性主义的批判精神。海子大约是在1982年开始写诗,其时,笼罩中国诗坛的是方兴未艾的朦胧诗潮。作为刚开始写诗的校园诗人,海子也是从模仿朦胧诗开始的,一直持续到1984年前后。此后,虽有反复,但海子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写作理念:不同于朦胧诗人关注自我外在世界定位的情感倾向,海子更关注内心的自我体验。朦胧诗的衰落,新诗潮的兴起,文学“寻根”运动的出现带来诗歌艺术的变化,以及诗人自身阅读写作实践的深入,促成海子诗歌“寻找自我”写作的开始。《亚洲铜》(1984年)反映出海子在“追寻自我”写作历程中的印记。

在诗歌意义上,《亚洲铜》表现的是如何凝视家国和民族的历史,如何在历史和现代的省思中找到关照当下的文化视角,以及继承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或诗学传统的意义。“看见了吗?那两只白鸽子,它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这是一首过渡作品,从中可看出海子在写诗初期一定程度上与社会热点的契合,和当时诗坛的“寻根”思潮有很大关系,诗中些许纯洁意象是诗人超越同时代诗人的重要标志,同时也可以解密一些与海子此后写作有关的密码:海子诗歌只有写作时间,没有时代,他不为任何具体时代而歌,他要咏叹的是恒久,带有本根性的人生、神性和生命主题。即使在写作之初,海子已经有意无意地偏离了时代的主题,远离了社会热点,表现了与主流不一样的一些特质。他的诗常常有意识地远离社会表层喧嚣,而更关注生命存在本身,致力于精神和艺术本质的探寻,“于人间烟火缭绕中通往超凡脱俗的高远的神性境界,并借助这神性光辉,冲破当代文化和历史的樊篱,提升了时代的诗意层次和诗意境界。”

一 超越抒情,寻找实体

纵观海子的整个诗歌生涯,抒情诗贯穿了他写作的始终。在写作前期,诗人全情投入,为尘世而歌,为理想而唱。但很快,他就厌倦了这种“自我官能抽搐和内分泌”的抒情写作,这种转变主要来自诗歌理想的更新。他开始倾心于荷尔德林的“令人灵魂颤抖”的诗,“从荷尔德林我懂得了,必须克服诗歌的世纪病――对于表象和修辞的热爱……对于官能感觉的刺激,对于细节的琐碎的描绘”,“诗歌是一场烈火,而不是修辞练习”,“诗歌的全部秘密是什么?要热爱生命不要热爱自我,要热爱风景而不仅仅热爱自己的眼睛。做一个热爱人类秘密的诗人。这秘密既包括人兽之间的秘密,也包括人身、天地之间的秘密”。可见,海子已经倾向于思考人类形而上的一些内容,而不仅仅是对尘世的歌唱。超越单纯歌唱和抒情性质而上升为哲理思索的诗歌,必然会交织神性的光芒,一种俯仰天地以救赎世人为写作对象的诗歌则会出现博爱的情怀,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海子后期的诗歌中经常会出现 “悲天悯人”的诗句的原因,如《四姐妹》、《春天,十个海子》等。著名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是如此。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诗中体现了一种基督教救赎世人,甘愿自身受苦的悲悯情怀,这大大提升了诗的精神维度和哲思深度。从这首诗也可以看出海子写作的后期,一种信手拈来、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已经出现。诗中透出的空灵剔透而又质朴自然的诗意,已经达到圆润并完全成熟。诗无达诂,靠近中国古代朦胧美丽的意象,让初读者将之理解为一首轻快明丽、健康开朗的诗歌:“喂马、劈柴,周游世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而更深入的解读者则可以从诗歌的前后延续关联看出,海子的诗歌理想是追求“民族和人类合一的大诗”,在冲刺的过程中,无论多坚强的战士,在人生的奋斗历程中,不会始终一往无前、激情澎湃,时时保持昂扬的斗志,而会偶尔流露出稍息情绪和暂时退让的小憩心态。这首诗写的就是这样一种心境,遥远的“远方”遥不可及,这让他痛苦又幸福的所在时时折磨着诗人,有时不仅会想:罢了罢了,“从明天起”,放弃对远方的追求,安心享受尘世的幸福,“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享受平凡的日常生活,珍惜温馨的人间亲情。

海子对尘世的超越首先是从抒情的超越开始,他在1986年的日记中写道:“抒情,质言之,就是一种自发的举动,它是人的消极能力”,“抒情就是,王的座位。其实,抒情的一切,无非是为了那个惟一的人,心中的人”。追求诗歌之王的海子自然不会满足于只拥有“王的座位”,也不想沉溺于“小我”的诉说中,他需要一种更贴近诗歌本质的元素――实体。他说:“诗,说到底,就是寻找对实体的接触”,“这种对实体的意识和感觉,是史诗的最基本的特质”,“诗应该是一种主体和实体间面对面的解体和重新诞生。诗应是实体强烈的呼唤和一种微微颤抖。我写了北方土地冷酷的繁殖力,种籽穿透一切在民族宽厚手掌上生长”。从抒情到史诗到实体的写作,使海子站在更高的超越一事一物的高度书写。

二 冲击极限,构造伟大的诗歌

从模仿到抒情到史诗,海子在数年时间里完成其诗歌理想内部的跳跃式革命,这种非常的速度,如同西川所说,是用生命做代价的:“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里,他像一颗年轻的星宿,争分夺秒地燃烧,然后突然爆炸。”但对海子来说,实现了史诗的变革还不是他的终极理想,他还有更高远的追求――成就千年的诗歌王国。这种建立诗歌理想国的冲动使他对于关注小我的抒情诗感到不足为之,对史诗的气度也不满。他写道:“我的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我不想成为一个抒情诗人,或一位戏剧诗人,甚至不想成为一名史诗诗人,我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海子一开始就有一种宏大高远的精神气质和理想情趣,在他看来,古今中外能列入“大诗”名下的只有埃及艺术、中国敦煌艺术、印度次大陆文明和两河流域的诗歌,这些都是人类历经千百年时间和无数人的共同劳作才完成的人类巨构,而非靠一人之力所能完成。海子幻想以一己之功建立一个梦想乌托邦,当两者力量悬殊到无以复加的时候,最终个人只能被这个巨大的能量场所吞噬,海子的悲剧也就是这种以个体能量对抗太阳能量的悲剧。在这种情况下,海子用生命的痛苦、浑浊的境界取缔了玄学的形而上的境界作独自挺进,西川说这是“冲击极限”。具体到海子的创作上,“海子的长诗大部分以诗剧方式写成……从悲剧的知识上说,史诗指向睿智,指向启辟鸿蒙,指向大宇宙循环,而悲剧指向宿命,指向毁灭,指向天启宗教,故在悲剧和史诗间,海子以诗剧写史诗是他壮烈矛盾的必然产物。正如激情方式和宏大构思有必然冲突一样……海子的生命充满了激情,自我和生命之间不存在认识关系。”这种全身心的投入也就导致一旦梦想失败个体必然毁灭,从这方面来说,海子的悲剧也就是诗歌的悲剧。

我们不妨读一读海子的绝笔之作《春天,十个海子》:

春天,十个海子全都复活

在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这一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你这么长久地沉睡到底是为了什么

春天,十个海子低低地怒吼

围着你和我跳舞、唱歌

扯乱你的黑头发,骑上你飞奔而去,尘土飞扬

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

……

这是一幅死亡的自画像,诗人描绘了自己死后的复活场面,充满绝望和悲伤色彩。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生命循环的开始。《圣经》上说:人的生命来于尘土也归于尘土。而在海子看来,“尸体也不过是泥土的再度开始”,这样一种基督教意义上的“复活”仪式,在现代诗歌中是屡见不鲜的,艾略特的《荒原》中也有这样的句子。而在这首诗中,“复活”被更为戏剧化地展现出来:十个“海子”,也就是十个“我”围绕这一个“我”跳舞、唱歌,整个场面具有极重的巫术色彩,十个复活的“我”对这一个死去的“我”尽情戏弄,而“你被辟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一句,几乎就是一个谶语,预示了诗人后来的死亡。

三 海子诗歌理想的当代意义

光阴流转,白驹过隙,转眼间,岁月流程已到了2011年。22年前的3月26日凌晨,海子带着《新旧约全书》、《瓦尔登湖》等几本书和两个橘子,在山海关外卧轨自杀。噩耗传开,有人在大学校园里焚烧抄有海子诗歌的笔记本,以示最沉痛的悼念。这一画面,似乎可以定格为上世纪80年代诗歌热潮与浪漫主义的标志。

20年后,太阳照常升起。虽然如今网络上一些文学、诗歌论坛,以及豆瓣海子小组、百度海子吧等陆续出现了纪念海子的帖子,北京、上海、安徽、广东等地也有各种纪念海子的民间活动,但无可否认的是,人们谈论海子的心情和20年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曾与海子、骆一禾一起被合称为“北大三才子”的诗人西川这样说:“一转眼海子去世已经20年。20年里中国发生了太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有时会不客气地否定我们心中诗性的存在。我们现在说起海子,好像已经没有了当年面对海子骤逝这一事件时的悲伤,仿佛他已经成为了一个历史人物,但每回重读海子,海子诗歌的光辉和力道便骤然显现。这是否说明我们心中还是有一些不变的东西?而海子已经不再需要变化了,他在那里,他在这里,无论他完成与否他都完成了。”

海子逝世已经有22年了。按理说,18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但是很遗憾,在中国新诗界,甚至在整个中国文坛,我们并没有看到类似于海子的好汉出现。恰恰相反,在当下所谓“下半身”、“小文人”等丑陋命名都已横空出现与粗鄙下作诗风不断招摇的诗歌界,在无病呻吟与自诩高尚成为流行的文化语境,像海子那种对于文学与诗歌的绝对赤诚,对苦难的直面承担,也许已经成为了某种世纪的绝响。尽管在“冲击极限”上海子没能完成大诗的构建,但其诗歌理想却为中国诗坛带来一缕清新的空气。他对诗歌艺术的探索和诗意阐释的严谨和创新,以及诗歌中所蕴含的诗学意义,对后来者产生巨大影响,“他的诗歌理想,他营造的独特系列意象,他对于中国诗歌的创造性贡献――他把古典精神和现代精神、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乡土中国和都市文明作了成功的融合,以及他的敬业精神,他对于诗歌的虔敬”,他“把80年代的诗歌理想,作为世纪的赠言,给予了新的年代”。也正是在这个前提下,海子及其诗作昭示了某种独特的存在,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过去与启迪了中国新诗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西川编:《海子诗全编》,三联书店,1997年版。

[2] 杨框汉:《中国新诗学》,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 罗振亚:《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4] 谢冕:《谢冕论诗歌》,《不死的海子》,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版。

关于理想的诗歌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诗歌;教学模式;探索

在传统的诗歌教学课堂上,教师往往侧重于知识点的讲解,帮助学生应付考试,指导学生熟练背诵诗歌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实际上,这些教学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语文诗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诗歌的学习,带领学生探求诗歌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并获得情感的升华和美的享受。要实现这样的教学任务,就需要从分析现存语文诗歌教学的问题入手,逐步摸索探索诗歌背景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有深入诗人的生活背景,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并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一、营造学习氛围

在传统的语文诗歌教学课堂上,教师忽视了对于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实际上,要想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就需要透过诗歌的表面含义,来探索创作背景知识,并体会诗人丰富的人生际遇和内心世界。教师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展开联想的氛围。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又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诗歌创作时代和背景的了解,体会诗歌创作的深层原因。

例如:教师在讲解《枫桥夜泊》这首诗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设施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水上夜景的视频和图片,也可以让学生听一段关于这一主题的歌曲。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培养起学生对诗歌学习的浓厚兴趣,同时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并引感的共鸣。

运用高科技设备辅助诗歌教学,可以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诗歌和音乐往往有着密切的关系,合适的背景音乐,可以发挥表达诗歌意境的功能。

二、关注时代背景

诗歌创作的背景,通常包括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等,而这二者又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在讲解古代诗歌时,进行充分的背景知识传授,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深入体察诗歌的主旨、核心内容以及诗歌背后所体现的心情。这对于增添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兴趣、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许多诗歌创作于动乱时期。在这些特殊的历史时期中,战争频繁爆发,百姓被迫离开家乡,到处流浪。许多著名的诗人也由于历史事件的爆发,而被贬到遥远的地方,失去了官位和故乡的亲人。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影响下,诗人很容易联想到自己坎坷的遭遇,进而将家国的忧思寄托于诗词当中。

例如:《将进酒》就抒发了洒脱的感情。在讲解这首诗歌之前,教师要首先向学生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李白怀有一腔才华和报效祖国的热情,但是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政治腐败,读书人想要实现仕途的顺利,是十分困难的。李白曾经多次努力,但是终究没有机会,因此看透了时代的黑暗。这首诗歌的语言表面上十分欢快,但如果体察了创作背景,学生就会理解,这是作者洒脱心情的形象反映。如果学生不知道这样的诗歌背景,而直接进入诗歌本身的学习,就难以理解作者的心情,也难以领会到作者在经历了坎坷的遭遇之后,彻悟人生的心理状态。

三、教学联系生活

许多诗歌产生的年代比较久远,看似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没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但实际上,只要发挥联想,深入作者当时所处的境地,就可以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相似的场景,从而更好地体会诗人在创作时的心情。因此,在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诗歌所描绘的场景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并通过这样的思维迁移活动,来加深对诗歌的印象。

例如:教师在讲授关于思念故乡的一些诗歌时,可以让学生联想自己在外求学、远离家乡和父母时的心情,并让学生分享这些体会。这样的话题非常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调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积累,联系诗歌所描述的意境,可以将学生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融汇到诗歌中去,强化诗歌学习的长期效果。

四、引发感情共鸣

所有的诗歌都会抒发一定的感情,体现作者一定层次的心灵世界。诗歌中简练的语言,往往蕴藏着深厚的情感,需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和挖掘。有的诗歌会比较直接地体现出诗人的情感,但是有的诗歌蕴藏的感情比较深入,诗词的语言又比较委婉,这就需要进行更多的探索研究。如果只是单纯地学习诗歌本身,而不去体察诗人在诗歌中融入的心情,就达不到真正的学习目的。

要将对于情感的体验融进诗歌教学中,就要采用引发共鸣的教学策略。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诗歌中关键性的意象,如代表离别之情的柳枝、代表思念之情的月亮等,并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诗人,从而深入到诗人的情感层面,升华情感境界。例如:在讲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时,教师可以指引学生设想作者的处境,并体会作者失意、思乡的心情。

五、结语

在语文教学体系中,诗歌教学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语言精练、意境深远的古代诗歌,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然而,如果不能深入诗歌的创作背景,详细考察诗歌所代表的时代特色、作者品格等,就无法真正理解诗歌的精神实质。因此,教师要设置专门的课堂时间,带领学生研究诗歌的背景内涵,从诗歌的语言中体会到诗人的心情和文化品格。转变诗歌教学模式,对于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于诗歌的印象,都有着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程启旺.共情技术在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11(12).

关于理想的诗歌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新课改 诗歌鉴赏教学 改进途径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现状

诗歌鉴赏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关于诗歌鉴赏教学的方法,语文教育界进行了大量有效的探索和实践研究。新课改过程中,语文界积极呼吁进行诗歌教学改革,回归诗性,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这些做法对于诗歌鉴赏教学来说都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为诗歌鉴赏教学走上科学化、有效化的道路提供了途径。

但是,在当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仍然存在众多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诗歌鉴赏教学趋利化

高考的应试教育,使得语文教学逐渐趋利化,由此而来,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也逐渐流于功利化。主要表现之一是诗歌鉴赏不求质量,只求数量,以高考押题为主,二是一味灌输诗歌鉴赏技巧,忽略真正的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

2.教学表面化

在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主要重在对诗歌本身写景写情、行文特点等文字方面的解析,而不去深入挖掘诗人作诗背后所要表达的思想、意志、保护等,过于表面。

3.诗歌鉴赏教学方法单一化

就教学方法而言,诗歌鉴赏教学的方法非常单一,高中语文老师主要是通过板书和个人讲解,对诗歌进行单一化的理性分析,单一的教学手段使得诗歌失去了原有的趣味。

二、改进诗歌鉴赏教学的途径

1.发挥语文教师的主要引导作用

就诗歌鉴赏教学而言,在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尚未形成或者尚未成熟的阶段,教师的引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语文教师给学生在语文诗歌鉴赏学习中提供诗歌鉴赏必备的线索、预备知识等相关内容,给予学生启发,对于学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形成完善成熟的诗歌审美意识及审美观念,有着重要意义。

2.明确学生的主体作用

高中学生作为诗歌鉴赏教学的主体,应当积极主动地学习诗歌鉴赏方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而不是一味的跟着老师的教学步伐,照本宣科的进行诗歌鉴赏学习,单纯的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诗歌,走入诗歌鉴赏学习的误区。因此,在诗歌鉴赏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结合自身行为、性格、思想特点,以及学习到的诗歌鉴赏方法及预备知识,主动的进行诗歌鉴赏,提高自身的诗歌鉴赏能力。

3.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具体操作策略

(1)导入情境。所谓导入情境,就是指语文教师在进行诗歌鉴赏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要表达的情境中,达到心神结合的境界。诗歌虽然是极短的文字,但其包含的情、景、物、思想、抱负却非常丰富,因此,每一首诗歌,即使再短,也可以找到学生们感兴趣的点,比如诗歌的写作背景,诗人的写作意图、个人魅力等等,在这些方面进行拓展,加上故事性的情节,都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诗歌的积极性。

美读法。著名学者叶圣陶说过:所谓美读,就是指要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诗歌讲究押韵断句,断句方法、语气有所差别,都会使得诗歌表现出来的感情有所差别。诗歌鉴赏教学中通常存在的朗诵,只是重在将诗歌一字一句的诵读出来,往往会忽略诗歌内涵,常常会错误表达诗人当时想要抒发的情绪,因此,朗诵与美读有很大的差别。美读法强调学习者要在进行诗歌鉴赏的过程中透彻理解诗歌内涵,了解诗歌作者的内心感受,融入自己的感情,将自己置身在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中。

联想法。古代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方法是重视情境的再现,学生在进行诗歌鉴赏的过程中,要放开自己的思维,大胆想象,还原诗人在写作诗歌时要表达的情境。但是,学生的想象并不是毫无依据的,想象源自于诗歌文字的描述,将诗歌中的文字转换成鲜活的场景,并想象自己就如同诗人一样,置身于诗人表达的场景中,见到诗人当时所见到的画面,体会诗人当时的感受,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诗人在诗歌中要表达的核心思想。由此可见,联想法是高中诗歌鉴赏教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联想,不要拘泥于单纯的文文本本,要将文字所表达的画面想象出来,通过这层层的联想和想象,学生们的审美再创造才能逐渐趋于完成。

此外,高中语文教师还可以借助多种媒介来完成情境再现,特别是时下利用最广的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图片、音乐甚至动画,来制作诗歌要表达的情境,辅之以语文教师生动的语言讲解描述,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更加有助于学生利用联想法加强诗歌鉴赏能力。

归纳诗歌鉴赏方法。学生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并不能完完全全的透彻理解诗歌。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们一方面缺乏完善的诗歌只是体系,比如诗歌的格律、常用的表现手法以及诗歌的体裁等,另一方面是学生们缺乏诗歌鉴赏经验。这两个方面的欠缺,就使得学生们在诗歌鉴赏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解决方案便是及时归纳诗歌鉴赏方法,深入学习诗歌相关知识,通过大量诵读诗歌,深入思考,积累经验方法,提高文化素养和品味,丰富认识,提高审美能力,以便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教学更加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及配合,强调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而并非完全应付应试教育,因此,对语文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有所提高,遵循诗歌鉴赏教学的改进途径,才能走出原有的教学误区,达到真正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基本目标。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研修手册》[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2]李晓明.《当代中学语文教育名家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2005年10月.

[3]王力.《诗词格律十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4]江柳.《诗词美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长江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关于理想的诗歌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现代诗歌; 教学策略;

一、现代诗歌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和问题

(1)以应试的标准来衡量诗歌的价值。目前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中分数轻情商的现象,很多一线教师盲目追求考试分数,而将很多对学生情感塑造,情商培养有益的现代诗歌拒之门外,必修篇目当成选修篇目上,选修篇目为了迎考复习干脆不上。

(2)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式教学方法。每首现代诗歌都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作者的情感往往一气呵成,即使婉转曲折,局部也不离整体。而在教学中,往往存在将整首诗歌进行肢解,按照现代文的教学思维去理解诗歌的结构,将教学的目光积聚到对所谓重点诗句或重点意象的不断挖掘中,而忽视了整体思想的把握。

(3)以己度人强制式解读。对现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把握往往会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甚至是千万哈姆雷特现象,读者往往根据不同的角度,结合不同的个人体验得出对主旨不同的理解,只要不背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诗歌文本内容,都用不着全盘否定。而教学中教师的理解往往先入为主,并暗示或左右学生自己的判断,预先设置的标准答案,如果发现学生的讨论结果不甚理想,不符合预先设置的标准答案。于是,纠正学生不理想的答案,精细、全面地讲授自己的标准答案。

二、现代诗歌教学的基本策略

(1)关注教师,也要尊重学生实际。现代诗歌对于学生的认知是一种挑战,也是教师教学上的一个难点。这要求教师对教学的构思和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鉴赏能力,对于现代诗歌的解读要在尊重学生能力的前提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寻找最佳的突破口,引导学生进入现代诗歌的意境中去慢慢体会。

(2)讲求解读,也要突显建构。教师仅有对现代诗歌文本意象、意境、主旨、语言和手法技巧的解读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建构----即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转化为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对文本解读的能力。

(3)重视引导,也要关注师生互动。现代诗歌教学过程既是教师引导学生又是一个双主体互动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要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并尊重彼此的主体性。学生要在教师的安排下做好预习,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对解读障碍要能大胆发问,并进行互动交流。教师也要打破传统的一人唱主角的教学模式,倾听学生的声音,重视学生的表达,并及时给予有效的点评和指导。

三、现代诗歌教学的具体方法

(1)灵活设计导语,为教学做好引人入胜的开场白。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多样不拘形式地设计情境,带领学生进入特定的意境中,引起心灵上的震撼和共鸣,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渴望。

(2)热情朗读文本,为正确把握情感态度做好准备。现代诗歌的学习理解离不开学生从初读感染到再读感受到多读感知这样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3)感时生情,知人论世,领略风景。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要真正读懂一首诗,还要探秘他的现在和过去。借用诗歌里的说法,叫做感时生情,知人论世。所谓“知人”就是在阅读诗歌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性格、志趣、思想倾向、风格流派及创作动机等;所谓“论世”就是指要联系与该诗有关的时代背景去考察作品的思想内容。诗人的创作都是有感而发的,诗评家称之为“感时生情”。一首现代诗歌无论是关注社会还是抒发个人的情感,它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对现实的一种曲折的反映,诗歌产生的背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作者的思想情感,这种影响会在作品中以隐讳的意象来间接地透露给读者。

(4)分析基本意象,逐步把握诗歌的主旨。诗歌是一种借助意象委婉曲折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文学体裁。“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思想的客观事物。意象是构建诗歌的基本元素,又是区别诗与非诗的基本特征。解读诗歌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意象的解读,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情绪,理解,思想等主观意图,这些意象有机地营造形成意境。

关于理想的诗歌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诗歌;教学现状;写作指导

中国现代诗歌主要指新体诗。其特点是用白话语言写作,表现科学、民主的新的时代内容,抒感,打破了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

新体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最初试验并倡导新诗的杂志是《新青年》,继之《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等刊物也发表新诗。其倡导者和初期作家主要有胡适、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俞平伯、刘大白等。这些诗歌相对于古体诗歌读起来浅显易懂。

例如刘大白的《是谁把?》:

是谁把心里相思,种成红豆?待我来碾豆成尘,看还有相思没有?是谁把空中明月,捻得如钩?待我来抟钩作镜,看永久团圆能否?

一、现代诗歌在人教版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在新编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中出现了大量的现代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上下册共选编了12首现代诗歌,九年级下册选编了6首现代诗歌。由此可见新课程背景下的现代诗歌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提高。

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它是人的灵魂的食粮,没有它,人的灵魂就会苍白而空虚。诗歌以语言为美、意境为美。抒发诗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而引导学生将诗歌介入关于社会、关于自然、关于人生的思考。这是诗歌教学的一个迫切任务,也是传承华夏文化不可缺失的内容之一。

二、现代诗歌教学现状

由于现代诗歌读起来浅显易懂,一般教师在教学现代诗歌的时候就让学生读一读,理解一下诗歌的意思就过去了。教学形式上侧重于诗歌主题的理解,诗歌的朗读训练,诗歌表现形式的分析。教师在教学中重理解,轻读写;重课内,轻课外,鲜有老师在初中阶段将教材所选的现代诗歌作为样本去指导学生尝试写现代诗歌,训练学生写现代诗歌。

以来的现代诗歌,形式上是比较自由的,思想上是比较比较开放的。指导学生写现代诗歌并非遥不可及。诗歌来源于生活,学生生活在社会生活之中,正处于青春萌动期,也有许多情感需要倾诉,也有一些困惑需要发泄,也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快乐和忧伤。这些就是学生写现代诗歌的丰富素材。此时介入现代诗歌写作指导时机适宜,学生也有内容可写,也有内心的写作需求。

三、现代诗歌写作指导实践研究

近几年,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大胆尝试,指导学生写现代诗歌,对现代诗歌写作指导进行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获得了一些经验。我在初中阶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指导学生写现代诗歌的。

1.教写结合,仿写入门

我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理想》时,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理解这首诗歌,掌握诗歌的表现形式。课外让学生模仿运用比喻的方法来尝试写现代诗歌。学生在作业中基本上能用比喻的方法来写几个诗句。这个时候的指导要具体,有针对性,让学生有法可依,有内容可写。如我让学生以“母爱”为题,让学生用比喻的形式来写一首小诗。个别学生写得还不错,初具现代诗歌的模型。然后我和学生一同修改提炼,获得几首小诗。如李云凤同学写的《母爱》:

母爱是树,为我们遮风挡雨;母爱是河,在绵绵不断地流;母爱是灯,照亮前进的路;母爱是夕阳,为我们迎来黎明;母爱是肥皂,给我们洗去心灵的污垢。

后来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换个话题以“理想”写诗歌。学生也比较有兴趣,如写的《理想》:

理想是人生的起点,开创着人生的道路;理想是青春的花朵,给予我们五彩缤纷的世界;理想是初升的太阳,给予我们暖和的阳光;理想是生命的源泉,让生命更加绚丽多姿。

开始训练学生写诗歌的时候要求不要太高,要在写诗歌的内容和方法上给学生具体的指导。

经过仿写训练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就不畏惧写现代诗歌了,学生写诗热情得到了激发,有的学生在课余还主动写了一些现代诗歌让我批阅。

2.榜样示范,师生同写

为了让学生树立信心,增强写诗的欲望,我常常将自己写的诗歌展示给学生,以此来激发学生写诗的热情,学生看了也很有兴致。

有一次和好友到平西坝夏游,在长江边捉螃蟹,回来后作一小诗,记录下了捉螃蟹的乐趣。

《蟹趣》:夏日的傍晚,咱们散步去。游到三堆子,憩坐在滩头,翻开乱石块,蟹脚横出!

然后我和学生交流: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都有喜、怒、哀、乐,用精炼的语言把自己的情感以诗的形式写出来就是抒情诗歌。又如我的《感悟生命》:

生命如浮萍一样飘摇,如风筝一样脆弱,如昙花一样短暂。

生命如磐石一样稳固,如金刚一样坚硬,如化石一样永恒。

同样的人生,不同的境遇。一样的生命,不一样的精神。

生命需要一种信念!

经过我的示范激励,学生写诗歌的热情高涨,一些学生也写出了不错的诗歌。如李霞写的《生命的小河》:

淌过生命的小河,是没有任何工具帮你到达彼岸的。只有脚印,你最忠实的奴仆,带着你一步步的走过。

在蜿蜒的小河中,有急流险滩暗礁,有浪花溅起的微笑。或许,小河会干涸。但是,生命的小河却不甘于平静,而在于它的澎湃。

只有经历了无数次的急流险滩暗礁,方知生命的意义。

教师的示范带动,在教学生写现代诗歌的过程中非常重要,它让学生明白诗歌就在我们的身边,让他们有学习的对象、亲近的榜样。师生同写,教师的指导就更加有的放矢了。

3.注意积累,敢于表达

在指导学生学习写诗歌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急功近利,学生也需要积累提高。我注意让学生把自己写的诗歌用一个诗歌本记下来,有空的时候拿出来翻一翻、看一看。鼓励学生敢于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己的理想。同时定期开展班级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诗歌大赛。以下是我的两个学生的习作,与大家分享。

陈红梅

你迎着风,顶着雷,冒着电,来到人间。

天涯何处是尽头,能与谁同愁?

夜 雨

秦于杰

承受不住世间的压力,黑夜里,心里又下起了大雨。泥泞里,我踏着追寻的足迹,浸泡在无边的黑夜与寒冷里。

我向往黎明的天明,我向往明天的黎明。有了自信的武器,我不怕无边的黑夜。有了信心的武器,我的拼搏更有力气。

4.重视修改,逐渐提高

指导学生修改诗歌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非常重要。学生初学写诗歌,肯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要作细心的修改指导,让学生学习炼字的工夫,增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提高诗歌的艺术效果。

诗歌是浓缩的语言。诗歌的写作过程就是炼字的过程,就是修改―提高―再修改―再提高的过程。

经过现代诗歌写作指导实践研究表明在初中阶段指导学生写现代诗歌是可行的。广大语文教师可以放开手脚让学生大胆地去学习、去模仿、去创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教师可以通过写示范性的诗歌写作来提高自己,学生可以通过写诗来品尝写诗的乐趣,净化心灵,纯洁品格,展示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