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孩子的教育问题

孩子的教育问题

孩子的教育问题

孩子的教育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问题学生 个性化教育 尊重信任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并不在于精心去打造自认为充实的课堂教学,他只是学生学习中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他的职责就是在创设的自然教学环境中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场”,并积极利用他们的个性特点对他们进行教育,使他们在自由自在而又奋发进取的氛围中展现生命的活力。

通过平时工作的观察,笔者发现个性孩子的行为主要表现在:性格方面以自我为中心,固执;心理方面自暴自弃;劳动能力方面较差;学习方面兴趣不浓。而形成这几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1.家长的宠爱。家长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只要孩子开口,总是有求必应。尤其是孩子发脾气、哭闹、耍赖时,老人更是“俯首甘子孺子牛”,失掉原则,要啥给啥。家长一味迁就、给予、满足。导致孩子对物质需求的欲望恶性膨胀,攀比虚荣,事事以我为中心。这些孩子的表现就是:老师面前装乖,父母面前争辩甚至耍赖;

2.集体的排斥。这一类的孩子在班里总是很显眼,经常跟同学起冲突,作业不认真完成,上课做小动作……久而久之,同学歧视的目光,老师严厉的批评导致了他对学习的厌恶,渐渐地对自己也失去信心。作为一个年龄不大的孩子,不能被他所向往的群体接纳,不能得到正常的伙伴之间的交往,内心的感受是可想而知;

3.教育方法的粗暴。这些孩子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期望很高。他们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很重视,一听说成绩不理想,在不耐心的情况下就是一顿痛打。长期下来,使孩子对学习渐渐地失去兴趣,也逐渐产生逆反心理。

二、解决的办法

1.深入家庭,进行家教指导。孩子是家庭的折射,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家庭环境的影响。要想解决他们的不良表现,找准病根是关键,所以,就更要从他们的家庭入手。

首先,利用好家长会。向家长提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帮助家长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另外,还向家长推荐优秀的家庭教育报刊,建议家长订一两份报刊,作为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的资料。用新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和思想,并让她来指导自己的家庭教育。

其次,要求家长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经常查看孩子的作业。家长不要以分数来衡量孩子的成绩。当孩子的成绩不理想的时候,作为家长的,更不要以打骂相威胁。只有这样,形成浓厚的家庭文化教育氛围,帮助孩子形成自觉学习的态度,从而最终改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2.多多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促进转化。有句老话:“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相反的,一个问题孩子,也不是一无是处的,虽然这些孩子经常犯错误,但他们依然有向上的愿望,身上仍然有很多“闪光点”,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积极挖掘他们这些向上的方面,对他们进行再教育。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孩子身上细微的闪光点,并及时的加以表扬,放大,使他们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从而向更好的方向努力和发展。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是这个道理。教师不要吝啬你对问题孩子的赞美,有时,你的不经意的一句赞美可能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神奇般的力量。

3.引导集体关注他,接纳他。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培养他们的正确交往能力的时候,还要注意发挥集体和伙伴的作用,通过同学的帮助和爱护,使他们在集体中找回自我,学会正确交往。教育学生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要正确对待他们的变化,以集体的耐心接纳他们的缺点、他们的变化。并号召班干部带头和他们一起玩耍,如果他们有什么困难,我们要主动去帮助,以此来带动全班学生态度的转变。

4.尊重和信任他,正确看待“反复”。信任是一种人格力量,它促人奋进,使人努力。对这一类孩子来说,只有信任他们,才能得到他们的信任。他们的错误不可能在一次两次之间完全改变,我们老师更要耐心对待他们的错误。反复是正常,教师要保持一种正确的教育态度,要有一种“铁杵磨针”的心理准备。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进进退退。信任、尊重,才能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相反的,如果他们在进步中出现反复,教师就讽刺、挖苦,这将严重的打击他们的进步的积极性,而且会适得其反,最终前功尽弃。

三、结语

强调个性发展,注重个性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维果茨基说过:“我们不盯着儿童发展的今天,而应该盯着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教师更应该用发展的目光看待他。用我们的爱心打造孩子完美的个性,从而保证他们愉快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顾明远.个性化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教育学刊,2011,(10).

孩子的教育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离异家庭;孩子;教育疏导

对于一个孩子,对于一个尚未成熟的心灵来说,当一个完整的家庭遭遇破坏时,孩子的心灵便会遭到巨大的伤痛。如何能够及时对其进行疏导,帮助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是很有必要的。

一、离异家庭孩子的主要表现

(1)离异家庭的孩子经常担心会受到同学嘲笑,不愿主动与人交往。(2)有的家长在离婚之后对孩子要求过高,使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3)有的孩子脾气暴躁;有的孩子则过于孤僻、怯懦。(4)对于重组家庭,孩子大多产生抵触情绪或无视。

二、造成以上结果的几点原因

1.家庭环境的改变是主要原因

当和睦的家庭组织形式遭到破坏时,亲子关系的实质变了,容易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

2.学习环境的改变是必然因素

经历了家庭分裂之后,面对一个新的人际交往范围,经常会让孩子手足无措,产生自闭、暴躁等问题心理。

3.孩子日渐成熟是催化剂

孩子日渐长大,对于父母离异的事实使他们越来越难接受。容易将他人无心的话语当作刻意的讽刺,造成僵化的人际关系。

三、针对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策略

1.父母的配合

(1)为孩子创设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生活环境。(2)对孩子疼爱有加,注意适度,避免两个极端。(3)多陪孩子谈心,使孩子感受到父母仍然很爱自己。

2.学校的教育

(1)要用平等的心态去关爱他们,主动与他们谈心,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帮助他们渡过难关。(2)发挥集体的力量去呵护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调动全班学生一同关心他们,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3)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情况,确保孩子的心理变化能够得到及时的疏导。

3.社会的支持

(1)对离异家庭的儿童要多给予关注。(2)以孩子的口吻开展一些普法栏目,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总之,对于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希望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有更深刻的认识,找到更有效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周宗奎.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

孩子的教育问题范文第3篇

一、我市农村中小学留守孩子数据统计

2005年秋学期,原创:我市中小学共有在校学生76544名,其中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40516名。现全市农村中小学计有留守孩子(指孩子父母均在××以外的地区打工,且很少回家)2942名,占全市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总数的7.26%。

二、留守孩子学习、生活等表现的分析

调查发现,在我市,特别是西部茅山地区,劳务输出已成为农民致富谋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成为他们供子女读书的重要经济来源。但同时,打工农民的子女却远离了父母,成为“留守孩子”。这些孩子在农村老家或跟着爷爷奶奶,或被托付给亲戚朋友,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培养,他们往往容易出现性格孤僻、情感脆弱等心理病症,甚至逃学厌学,自暴自弃,沾染上不良习惯。在调查接触到的为数不少的“留守孩子”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学习成绩很差,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比较突出。在与一些中小学老师座谈时了解到,在后进生当中,“留守孩子”占了很大比例。学校在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时面临着四大难题:一是家长溺爱,难于管理;二是缺乏管护,学生安全有隐患;三是爷爷奶奶等监护人的隔代教育存在很多弊端和不足;四是由于缺少了家庭这一重要环节,“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功能在这些孩子身上得不到体现。

三、我市目前在教育、管理、监护“留守孩子”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

1.树立班主任是关心留守孩子第一责任人的观念。加强管理,强化关爱意识。班主任必须及时摸清留守学生的基本的情况,原创:做到底数清、问题清、家庭教育状况及环境清、转化程度清,并做到每月向教导处汇报留守学生教育、管理情况,及时做好记录。

2.建立互助小组是落实关爱留守互助的第一起跑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关心,从平时的点滴做起,为每位留守孩子建立一个互助小组,学习上予以解疑答难,生活上给予爱护和尊重,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3.落实家校联系制度是掌握留守孩子基本情况的主要手段。我们通过电话、会议和家访的形式,与家长联系沟通,弥补由于父母“失察”对孩子缺乏严格管理、关爱不够的影响,共同商议教育方案。

4.加强家长学校的阵地建设是提高留守孩子教育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家长学校,定时定期开展家教知识的培训,帮助他们的监护人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孩子实施家庭教育。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孩子的教育问题范文第4篇

近年来__镇在家庭教育教学中发现,在儿童中存在者这样几种不正常的现象:一是有一些儿童缺泛最基本的自控能力,表现在注意力易分散,精神涣散,动作缓慢,做事情拖拖拉拉,课上经常做小动作、开小差;二是缺泛刻苦学习的精神,没有坚定的意志品质,见困难就让、就躲、就退,经常不写作业,有的甚至考试都不认真考,边考边玩,会做的也不做;三是有反教育的情绪,不接受家长和老师的教育,一切以我为中心,表现出无理、蛮横和霸道,在他们心目中只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是可以信赖的人,父母和老师都是恶魔,不能听从他们的教导。四是不合群,不能很好地与同伴进行交往,性格孤僻,知心朋友极少,甚至没有一个朋友;五是自私自利,虚荣心较强,缺泛爱心等等。象这样的学生我们暂且把他们称为“缺陷儿童”,严重者称为“问题儿童”。

我们对部分“问题儿童”进行调查和研究显示:“溺爱教育”是造成“问题儿童”的根本原因,“隔代教育”又是产生“问题儿童”的直接因素。“问题儿童”有的是外出打工族的子女,有的是老板族的子女,有的是逍遥族的子女等,随着无法携带子女的外出打工族的出现,无时间教育子女的个体老板的增加和不管教子女的逍遥派的加盟,“隔代教育”也就成了一个普遍的社会教育现象,由“隔代教育”而产生的不良后果也逐渐的凸现出来了。有好多孩子从小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大的,这是一种“隔代教育”现象,在“隔代教育”的儿童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轻着有性格缺陷,重者存在着心理障碍、甚至是有心理疾病。那么“问题儿童”是怎么产生的呢?

一是,家庭教育主体的教育不当是形成“问题儿童”的直接原因。教育的主体(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他们不懂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在他们的头脑里只有 “抚养”而没有 “教育”,只知道把孩子吃饱了、穿暖了,不把孩子饿了、冻了就行。具体的说,首先,“隔代教育”的儿童从小没有接受过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常言说得好:“各人家粑粑各人家爱”,自己家的孩子再怎么不好,在他们看来都比别人家的孩子要强,甚至把孩子身上的缺点当优点来看待、来培育:当孩子第一次骂人时,他们不但不教育,反而认为孩子聪明——会骂人了;当孩子第一次说谎时,家长不但不进行正确的疏导,反而认为孩子真有心机——会保护自己了;当孩子第一次打人时,他们会认为孩子真有力气——打得真疼;当孩子之间发生争执时,家长不但不对自己的孩子正确的教育,还鼓励孩子去“自卫”;…………,类似这样的第一次太多太多了,而祖辈们却没有把这些第一次当回事情,没有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总认为“孩子还小呢,长大了自然就好了”,失去了一次又一次的教育的机会,因此这些孩子没有得到很好的启蒙教育,失去了最起码的道德教育,丧失了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在孩子的心目中有些是非是颠倒的、混淆不清的,当这些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有问题时已经为时以晚,孩子的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已经形成,要改变这些坏毛病是相当难的,严重经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其次,家庭教育主体对孩子过度的娇惯和溺爱,孩子从来没有经受过挫折教育。由于都是独生子女,本身就受到祖辈的娇生惯养,加之孩子的父母常年又不在家,老人们又怕孩子的父母责怪他们没有善待孩子,所以这些老人对孩子百般的娇惯和溺爱,对孩子的任何要求(哪怕是无理的要求)都是有求必应,生怕孩子急坏了身体;而孩子的父母平时无暇顾及照应孩子,总觉得没有尽到做父母的义务,觉得对不起孩子,对孩子始终有一种内疚感,所以偶尔与孩子在一起时,总是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甚至满足了孩子没有想到的、没有提出的要求,以次来弥补自己的对孩子的歉疚,找到心理的平衡。孩子从记事起就是扛的“顺风旗”,一帆风顺,就是没有经受过一点点挫折,这就为将来的学校教育留下了后患,为今后孩子的健康成长埋下了祸根。

二是,家庭教育客体的情感脆弱是形成“问题儿童”的根本原因。正因为他们是泡在蜜糖水里长大的,得到的都是“蜜糖式溺爱”的教育,看上去这些孩子天真烂漫、活泼可爱、聪明伶俐,其实他们的内心的情感是相当脆弱的,是经受不起任何挫折和打击的。所以当这些孩子进入父母教育、学校教育阶段,就不可能再享受原先的“蜜糖式溺爱”教育的待遇了,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受一些挫折的磨练,这时的孩子开始经受不住了,头脑里想到的几乎都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如何如何的“好”,父母、老师如何如何的“坏”,如果此时父母、老师没有恰当的教育的方法,必然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激发起反教育的情绪,长此下去他们就会与家长和老师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就会丧失最基本的道德认识和行为准则,自然而然地就成了“问题儿童”。

面对这样的“问题儿童”家长和老师应该如何对他们进行教育呢?

第一,建立深厚的感情,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上海师范大学基教处处长钱源伟教授说:“孩子在0~3岁时是亲子感情培养期,此时如果没有与父母建立好亲子感情,孩子很可能在8岁时产生心理障碍,到15岁时有可能产生心理疾病”。可见与孩子建立好亲子感情在儿童的教育中是何等的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功与否,所以不但父母要与孩子建立好亲子感情,而且老师也要与孩子建立好亲密关系。要培养这种亲子感情、亲密关系,就必须经常与孩子进行交谈,通过心与心的交流加以沟通。家长、老师要相互配合,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千万不要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对待孩子,要与孩子交谈,交谈时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让孩子从内心感觉到父母和老师是真心实意地帮助他(她),而不是在整他(她),使孩子认为家长、老师不是凶神恶刹的代表,而是一个亲善的使者,使孩子明白家长和老师为他们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他(她)好,而不是为了他(她)坏,打消孩子的思想顾虑,使他(她)乐意接受家长和老师的教育,让孩子觉得家长和老师可亲、可信、可爱,让孩子说出自己心理话,从中找到问题的根源,为有效的教育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家长和老师再相互配合,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定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包容孩子身上的缺点和错误,允许学生在接受教育中有反复、有回潮。家长都想自己的孩子在一夜之间就能成人、成才,一夜之间改掉身上所有的缺点,但是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儿童毕竟还处于成长时期,

孩子的教育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 家庭教育 问题 解决策略

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相互影响的教育,是协调学校教育的有效手段。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应试教育将学习的重点全部转移到学生和学校上,却未曾将家庭教育纳入教育中来。良好的个性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家庭教育与孩子个性发展密不可分[1]。家庭教育的影响是隐性的,但却是不容忽视的。目前,我国农村的家庭教育还存在严重的问题,需要特别关心和注意。

1农村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1认为孩子的教育完全是“学校”的事

表现为对孩子的学习情况不管不问,孩子的学习出现问题,将责任全部归结于学校。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与学校的沟通很被动,大多数父母只有学校开家长会的时候才会向老师咨询孩子的学习情况,还有些家长会找出各种理由推脱。孩子的教育应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大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毫无家庭教育观念的思想,严重与学校教育脱节,孩子的身心发展增加了许多的未知因素。

1.2缺乏和孩子之间的交流,思想“代沟”严重

对于未成年的孩子,身心发展还不是很健全,思想和处理事情的能力还不成熟,特别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长期缺乏和孩子之间的交流,也就失去了对其正确引导的机会,表现为只关心学习成绩,其他的一概不问,孩子长期处于这种缺乏交流沟通的环境中,感受不到爱与关心,缺乏爱的安全感,容易形成自闭和自卑心理。

1.3缺乏对孩子教育的责任心

农村由于经济落后,很多父母都外出打工,孩子都留给家里的老人照管。作为隔代的血缘关系,老人都会以溺爱的方式对待孩子的成长,只顾解决孩子的温饱问题,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认为自然是父母的事,管不了也不会管。作为父母,挣钱都是为了孩子,但却忽略了孩子最需要的东西,只要他们生活上需要的东西,从不过问是否是必须的,而是尽一切可能满足,最终导致孩子放任自流,很容易沾染上社会上的不良习气,这便是农民出现的“留守儿童”问题。

1.4父母受教育水平低下,未能形成对孩子的正确引导

农村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基本都处于初中文化水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受教育水平的低下,容易造成对教育的不正确理解,忽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不注意自身行为,更会对孩子形成错误的引导。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品德素质对孩子影响是综合的,相互渗透,缺一不可[2]。

1.5不尊重孩子的情感,实行错误的教育方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也逐渐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但怎样教育,如何教育,仍是众多父母所欠缺的知识能力。有的父母想掌握孩子的一举一动,没有选择主动交流的方式,而是趁孩子不在时,乱翻孩子东西,偷看日记等行为。这种以爱、关心为理由不尊重孩子隐私权利的错误行为,必然在孩子心中留下阴影,不仅容易引发之间的矛盾冲突,而且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父母应该是孩子行为的模范者,而不是窥探者。

2农村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2.1在社会方面,政府创设家长培训机构,定期对家长进行思想教育

孩子的教育,是社会、家庭、学校共同作用的结果。农村家长文化素质低,教育观念落后,必然导致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思想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所以,解决家庭教育的重心是对家长进行思想教育,学习新时代的家庭教育理念,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在这一方面,可将政府作为组织培训的机构,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在全面了解各家庭教育的基础上,以村为单位对家长进行思想教育,设立家长教育学习示范点,让其真正的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与影响,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并表扬家庭教育成功的家长,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之谈,让父母了解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需要。教育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情,孩子的存在也不是父母成熟的标志。在家庭教育的环境中,父母和孩子都需要不断沟通、学习的过程,父母的思想观念提高了,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2.2在学校方面,积

极和家庭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

孩子所处的环境是动态变化的,从某种程度来说,孩子在不同场合扮演的角色也不尽相同。有的孩子学习成绩很好,但却自视孤高,不能正确处理好朋友之间的关系。有的孩子在学校调皮捣蛋,但在家里却十分懂事和孝顺父母。孩子在成长中所形成的这些行为及情绪,是需要学校和家庭高度重视的。因此,学校要和家庭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正确了解孩子各方面的情况,扬长避短,引导学生高尚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2.3在家庭方面,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环境的优劣也是影响孩子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的环境好了,能让父母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也更注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节假日和孩子一起参观博物馆、出外旅游等等,这些以家庭为主的活动,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爱,让他们学会怎样的爱别人,而且极大地丰富孩子的知识和视野,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和目标。其次,家庭环境良好,有条件创设信息技术学习环境,能及早地培养孩子的信息素养,为文化课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3结束语

农村家庭教育的脱节是经济落后和父母文化素质共同作用的结果,父母在提升文化素质的同时,更要学习现代的家庭教育观念,重视家庭教育,关注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把孩子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

参考文献:

[1] 谢宇婷.浅谈家庭教育与儿童个性的发展[j].科技信息,2010.1.

[2] 徐晓可,郑庆峰.浅谈贫困农村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素质教育论坛,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