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孩子特殊教育

孩子特殊教育范文精选

孩子特殊教育

孩子特殊教育范文第1篇

特殊教育的对象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到来和科学的发展,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思维也在改变,最终形成了特殊需要儿童的概念。在特殊教育的实施中,爱心教育与爱心理念的树立至关重要。与此同时更应该建立一个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中国特殊教育的制度和规范,即爱心教育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特殊教育教师很高尚。而同时,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特殊教育教师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有爱心,只有充满爱心才能真切地投入到特殊教育当中,使特殊人群感受到人们对他们的关爱,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心,让特殊人群的心理得以正常的发展。

关键词:

特殊教育对象;爱心教育;制度

一、特殊教育的对象及其表现

关于特殊教育的对象一般指残疾儿童。1981年英国的教育法中取消了其传统的对残疾儿童的分类,即不再分为盲、聋、弱智、肢残等类,而使用了更广泛的一个概念,即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Childrenwithspecialeducationalneeds)。不过,为了方便,在英国仍在使用聋、盲、肢残等术语,弱智用“学习困难”(Learningdifficulties)来代替,学习障碍的儿童(如阅读等方面的困难)称做“有特殊学习困难”;关于特殊教育在法律上的含义,在我国的法律条文中没有明确的界定。由于我国的特殊儿童主要是指残疾儿童,因此,我国的特殊教育主要是指残疾人或残疾儿童教育。在我国,特殊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关于特殊教育在理论上的定义也有许多,从定义的内容上分析主要包括特殊教育的对象、内容、方法、场所以及人员等。例如,有人认为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它的目的和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到来和科学的发展,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思维也在改变,最终形成了特殊需要儿童的概念。理论上的发展并不完全等同于实践观念上的前进,所以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上,甚至是教师,对于特殊教育对象也无法做到心平气和。这里引用一个普通学校教师第一次看到特殊教育对象的观感:当我初来到这个学校时,我简直惊呆了。我以前虽然也在朋友家见到过一个智力低下的孩子,但是他的生活都能自理,表面甚至看不出与一般儿童的差别,所以当时我还劝说他就读普通小学。可是现在我所见到的情况确实出乎意外。特殊学校的孩子的智力程度实在不容乐观。大多数孩子的智商都是70以下的,70左右的学生在学校就是极品了,一般都是50以下,甚至于有些就10、20的,相当于几个月的宝宝那样的。不会吃饭,不会大小便,不会说话。第二节课自己上的,一个中年级班,因为之前上的满好,所以我以为都那样的,然后上到一半,后面有一个学生开始大叫,然后撕本子,我也不知道怎么办,就走到他边上,突然他就把我一把抱住,拉起我的手,在我茫然的时候一口咬下去。当时我就吓哭了,然后他就抓我的手,抓的一道道痕,我吓傻了,赶紧跑出去喊他们班主任。那是第一次,当时真的整个人吓的哆嗦,又痛又怕。他们班主任后来就握住他的两个手不让他抓到东西。后来他们班主任跟我说,这学生自闭,一不高兴就咬人抓人,他也经常被抓的,还把手臂摞起来给我看以前的疤。我教的这个班还有一个学生,都十七八岁了,10以内的加减法还得掰手指算,写字学到今天忘记昨天的。类似这样的情况,其实是比较普遍的,因此在观念上平静地接受特殊教育对象是由特殊教育转向爱心教育的开端和发轫。

二、爱心教育与爱心理念

特殊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不仅教师心理有波澜,即使在家长那里,也很难体现出平常心。下面是一个特殊教育对象家长的自述:我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智力残缺的孩子,于是断绝一切朋友来往,来到了异乡。正因为在异乡,我敢带着儿子四处溜达,不怕别人的眼光。反正也没几个认识我的。来了这里三年多,我才像一个蜗牛一样,慢慢探出头去,试着接触社会,联系了家乡的一些同学朋友。不过还是隐瞒了孩子的事情以及我的现状。有一次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个家长带一个七八岁的男孩坐车,那个男孩明显的智力有问题,他的妈妈,很耐心的哄着他。看着这母亲,而且听了这个母亲跟我们说:我不指望她有多聪明能完全正常,哪怕她像班上某某某一样叫我一声我都满足了,我的心于是激情翻滚。从这样的例子看来,能够建立起平常心的理念,对于特殊教育来说是至关紧要的。在特殊教育上,老师虽然也辛苦,但毕竟是老师,而这些孩子的家庭才是最苦的。一般无论家长还是老师,其实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的进步,那种成就感很让人满足,可是对于特殊教育对象而言,这样的希望是遥遥无期,甚至是绝望。正如有的老师所诉说的:真的很难有那种教师的成就感,有些孩子从一年级进来到九年级毕业都还在认识1,想想真的是难过,不是我们教学水平不好,真的是没办法啊。普通小孩子认识1,说一遍就行了,可是我们想尽各种办法从食物刺激到实物联想到数字宝宝卡片,绞尽脑汁,可最后得到的还是一双茫然的眼睛,很多老师自己上课后都哭了。这说明,如果在观念上我们不能取得共识,不能进到“平常心”也就是既然是特殊的教育对象,就不要用一般孩子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就该按着他们自己的标准来看待他们。在这方面国外和我国台湾地区做得就比较好。在发达国家(地区),面对特殊教育对象,大家不会投去异样的阳光,社会都帮忙,台湾在这方面也做的很好,意识技术素质都领先我们不止十年。国外特殊学校老师不仅需要普通教师资格证还需要特殊教师资格证,是一个很专业很专业的教师,特殊学校的老师会以此为荣;国外的家长也不怕因为家里有这样一个孩子而被人笑话,经常带孩子出去玩,像对待一个普通孩子一样带他出去见世面,这就是爱心观念和爱心理念的发展与树立。

三、特殊教育向爱心教育嬗变及其制度化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往往充满心酸,几乎难以获得太多职业成就感,长期在比较边缘化的群体中心理大概也会压抑。尤其现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盲聋哑类越来越少,智力障碍学生越来越多,对学生的教学和交际更加困难,这些感觉也许会更强烈。具有特殊教育对象的家庭也大多数以面子为重,自从有了特殊教育对象后,他就再也不参加朋友间的任何聚会了,除了上班,彻底与世隔绝了,以前的朋友全都不去联系,都躲着他们。因此,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我们首先应该在政府层面建立一个与爱心教育密切相关的制度。这个制度的本质是让大家不会再歧视特殊孩子和特教老师,给他们足够的关爱和待遇,甚至令他们骄傲和自豪,因为他们从事了最艰难的让爱得到体现的事业。其时只要看看那些特殊教育对象的本身,我们就会意识到建立这样的制度是多么的刻不容缓。有一个特殊教育的对象这样说:我是一名脑瘫患儿,就是一般所说的特殊教育对象、智障儿。我觉得我们和你们健全人身体的某些发面不一样。但是我很快乐,因为我生活在爱的世界,爱的海洋里。本来我们这些孩子能够活下来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我觉得快乐就好了。请理解我们这些不幸的特殊孩子,同时也请尊重我们这些特殊的孩子,和这群不一般的奋战在特殊教育第一线的特殊教育工作者。在制度层面上我们更应该认同:社会需要付出,社会需要奉献,社会需要更多的正能量,需要用制度催生出奉献爱心的感动人物。一个人的爱心是有限的,只有在制度层面肯定奉献和支持爱心,爱心才是无限的。我国一向有“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理想;1859年太平天国运动革命领袖洪仁玕的治国方略<资政新篇>中“兴跛盲哑院”;从131年前我国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启明瞽目院悄然在北京王府井大教堂旁的甘雨胡同开办,到新中国成立56年来特殊教育的全面蓬勃发展;中华民族浩浩然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留下了许许多多对残疾、对残疾人教育弥足珍贵的科学阐释、实践探索和杰出人物,值得我们去回味,去继承,去光大。因此,今天我们应该建立一个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中国特殊教育的制度和规范,这即是爱心教育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特殊教育教师很高尚。而同时,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特殊教育教师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有爱心,只有充满爱心才能真切地投入到特殊教育当中,使特殊人群感受到人们对他们的关爱、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心,让特殊人群的心理得以正常的发展。他们除了要有职业要求的教育培训,即特殊教育、教育学、心理学、康复等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同时更应该具有奉献和大爱无疆的精神,施爱与特殊教育对象,掌握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遵守职业道德,完成教育教学工作,能吃苦、有爱心、耐心、会沟通。用自己的爱心和行为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国家给予的高尚待遇。

参考文献:

[1]谁来保证残疾青少年的受教育权利——山东省农村残疾青少年特殊教育状况调研报告[R].互联网文档资源,2012.

[2]杜鑫(导师:熊西北).中国部分高等体育院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现状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2010.

[3]张德生.综合实践课在特殊教育中的意义和价值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1(4).

[4]中国特殊教育行业调研与前景预测报告(2012-2016)阿里巴巴fiendy999的博客,2012.

[5]梁春艳.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3(2).

孩子特殊教育范文第2篇

新视角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突出的是特殊教育的本质问题,突出了将特殊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和建构特殊教育课程,突出了特殊教育的特点,使得特殊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本质在特殊教育的基础上统一。也就可以认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素养应该具备特殊教育素养和教育素养。从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字面意思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首先是教师,所以其应该具备一般教师最基本的素养;然而,作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又有其自身的特点,要求其具备特殊教育的基本素养。从教育素养和特殊教育素养两个层次去建构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素养系统,是一个比较新的视角。高校特殊教育素养主要包括特殊教育知识、特殊教育能力、特殊教育情意、特殊教育教理念。

二、特殊教育专业知识

(一)特殊教育专业理论知识

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所具备的特殊教育知识,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特殊教育领域的知识,而是跨学科的综合性的通识知识体系。即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目前已经开设的传统关于特殊教育的通识课程主要有特殊教育概论、特殊教育研究方法、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特殊教育基本理论等,这些是作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的通识课程。但由于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的教师是面对有特殊需要的群体,所以作为一线特教教师培养人的高校教师除了具备上述基本知识外,必须建构一个完整的跨学科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结构体系,一方面要了解不同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相关理论;另一方面还要对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打破原有的学科知识结构,不断吸收新的知识。这样才能既考虑特殊教育学科自身的逻辑化知识,又能与多学科建立横向的综合化知识结构,丰富和完善已有的通识知识体系。这种有机联系的立体化交叉建构的特殊教育通识知识体系才是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必备的知识,也是适应新时代对特殊教育要求的基本保证。

(二)特殊儿童知识

特殊儿童是特殊教育的对象,作为特殊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而作为一线教师的培养者,高校教师就应该具备更广泛的关于特殊儿童的知识。除了一些基本的特殊儿童知识,特殊儿童的环境与适应知识,特殊儿童相关的法律知识,特殊儿童一般心理特点等知识外,还应该具备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基本知识,如传统的盲、聋、哑儿童的基本知识,现在社会新型的智力障碍、自闭症等孩子方面知识。具体来说,盲童的盲文;聋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手语知识;自闭症、智力障碍、脑瘫孩子的康复知识等。只有充分地掌握特殊儿童的相关知识,才能有效地培养职前特殊教育教师,使这些教师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快速地进入角色。

(三)特殊教育方法论知识

高校特殊教育方法论一直以来主要借鉴的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为特殊教育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手段、方法和工具。在特殊教育研究方法的体系中,既有定性层面的研究方法,又有定量的研究方法。我国传统的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很重视定性的研究方法,尤其是个案法、观察法和田野法的广泛运用,主要停留在哲学层面的研究,这是其主要的优点,也是其主要的突出缺点,缺乏切实可靠的定量研究。一般的个案法、观察法可以有效地搜集第一手的材料,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研究方法,但是其不能代替特殊教育中的定量研究。高校特殊教育的一般研究方法主要是定量和定性研究两类。作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应该掌握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个案法、访谈法、调查法。利用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搜集事实材料和相应的数据。从思辨的角度主要是演绎、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其主要是处理已经搜集的感性材料,将这些感性材料进行梳理,使其上升为理性材料。特殊教育方法是特殊教育知识和能力的中介桥梁,将其纳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特殊教育史知识

特殊教育史记录了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其向我们展示了特殊教育的产生、发展和规律,这些内容对我们的特殊教育学习活动有重大的意义。特殊教育史为人们提供各种有效的经验,指引着人们的实践活动,也可以有效地激励人们不断地探索追求真知。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一方面应该掌握广泛的特殊教育史料,另一方面还应该积极地将这些历史资料运用到特殊教育实践中,产生积极的意义。特殊教育史的主要意义在于,其一方面为特殊教育课程增加人文性,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特殊教育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和其历史文化,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和积极性;此外,特殊教育中有了特殊教育史,学生就更能有效地把握特殊教育的本质,懂得特殊教育究竟是什么,特殊教育知识是怎样产生的,特殊教育在社会发展和进步中的作用,特殊教育和特殊教育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目前,高校特殊教育专业也十分重视特殊教育史的教育。高校特殊教育课程标准中指出,特殊教育史能为特殊教育学科课提供重要的历史背景、原理、概念和现实的来源等,显示出特殊教育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不断修正、发展的过程,是特殊教育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特殊教育史相关内容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既要有西方的,也要有中国的,同时要筛选一些对培养学生的特殊教育素养有重要现实价值的史料。内容可以有多种呈现形式,在特殊教育教学中,可以把这些史料作为新知识的背景材料,或者单独的作为一门学科进行教学。

三、特殊教育能力

(一)特殊教育教学能力

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应该具备必要的教学能力。其必须具备特殊教育教材的剖析、教学设计、教学评价与反思、个别化教学方案设计能力。首先是教材剖析能力,由于相当一部分的教学材料都是针对普通教育的。所以在对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培养上要对已有的教材进行整合、开发。其次是教学设计能力,其主要是对教学过程、步骤等的具体规划能力。在高校特殊教育中主要体现为根据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方案。课堂教学设计方案是整个设计的核心,也是关系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素养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所以高校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具备教学设计能力;再次是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好的教学需要有效的教学评价和反思。所谓教学评价是指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教学反思则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情况的评价,这对刚入职不久的教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快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最后是个别化教学方案设计能力,在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教学中不能忽视对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个别化教育方案”设计能力的培养。所以作为培养者也应该具备制定个别教学计划的能力。具体要求培养学生了解特殊需要儿童的现实状况的能力,培训学生具备制定年度或短期目标的能力,然后是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和服务的能力,以及特殊需要孩子的个别化服务的起止日期和整个过程测量标准的制定能力。特殊教育教学能力是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能力

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应该具备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能力。“诊断”一词属于医学用语,意为“了解病情后对病人的病症及其发展状况作出判断”。教育诊断则是指分析判断影响儿童学习结果的生理、心理或者行为表现及其原因,以便为教学计划的制定及辅导治疗提供依据。诊断包括身体状况的一般诊断,也包括心理诊断。在对身体进行诊断时,主要考察特殊儿童的体重、身高、呼吸和脉搏、血压、感觉和神经系统;对心理方面的诊断主要涉及人格测验、能力测验、智力测验等方面。一般而言,针对特殊儿童的诊断主要从认知、语言、智力、情绪、社会能力、身体运动能力等方面进行。不同的测验都有可靠的测量工具和专业人员进行测验。只有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才能有效的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诊断评估,才能为他们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和辅导治疗。所以为了培养出能适应社会需要,作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就应该具备对特殊儿童的诊断和评估能力,这也是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特殊儿童康复训练能力

孩子特殊教育范文第3篇

遵义市特殊教育学校是遵义市比较有规模的,主要是接受聋哑学生,集学前、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有学生200人左右,教职工40人左右,这样对比下来的比例大概是教师与学生1对5甚至更多,在正常情况中是很好的,但是对于特殊幼儿来说,在年龄与特殊身体状况等多种制约条件中突发状况会更多,教师可能根本无法应付一些情况的发生。以现在学校的发展规模与师资力量而言,不是不愿意而是没有更多的能力接收更多的特殊学生,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其实在另外的特殊学校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规模不够,特殊教师的比例根本不足,成为了学校不能接受更多特殊学生的主要制约因素。而且从特殊教师数量上还引申出另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有一些特殊学校在专业教师不足的情况下会选择招聘一些辅助人员,有些可能缺乏专业知识、实用技能、方法等等,自然教学所产生的效果也会比较低。对于特殊学校的情况调查中发现特殊教育学校整体来说收容的特殊学生不多,而且大多是聋哑学校,针对其他特殊学生的极少,如智力障碍等。

2教育方法不当

在学校里教师与学生是接触最多的,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对特殊幼儿来说教师对他们的关注或观察程度或许会改变他们许多;在有特殊幼儿的班级里,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状况:一些特殊教师每天上课把照顾好孩子的生活、安全作为最重要的工作,然后孩子们就这样只是一天天的长大,来学校了其他的什么也没有变。当然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做法与想法没有错。但是,特殊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并没有完全发挥,甚至,严格意义上,都不算是特殊教育。

3认识不到位

教师是一个学校的第一战线人员,对于学校、学生都有他们存在的重要性;那么他们对特殊教育的认识是如何的?师范生是即将成为教师的人,在遵义师范学院里进行了调查,问学生是否了解特殊教育、有没有从事特殊教师的想法等问题,大多数人只是听说有针对残障儿童的特殊学校,有些甚至没有特殊教育这个概念;当与他们交谈让他们初步了解特殊教育之后,问其是否愿意将来做一名特殊教师时,很多直接说不愿意选择做一名特殊教师,或说一笑带过。在职教师是已经成为教师的人,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是大同小异。面对残障学生,花费的时间精力会更多、工资待遇不好、不是特殊教育专业出身、会有沟通问题、性格不合适等等。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可反映出的问题是愿意选择特殊教师这份职业的人不多。

4择校难

在学校上课时,课堂上曾经出现了这样的状况:长期小学学前班的一个可爱小男孩,在一次上课的时候,突然跑到教室后面打滚、乱跳、学狗叫。马上全班学生都看着他,然后一阵哄笑,整间教室完全乱了,老师的声音怎么也盖不过学生,一片混乱中。老师很生气却又极度的无可奈何,课也没有再上下去。在询问了家长之后才知道,原来小男孩在很小的时候受到过精神打击,大多数时候和正常孩子一样,但有时候会不分时间地点的出现一些奇怪的行为,旁边的人也控制不住,只能听任他,最后安静下来。在其他年级也有一些“问题”学生在,有的学了几年了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有的不愿意和旁边的人交流;有的大吵大闹;有的•……这些孩子中有的孩子还留在学校,有的被劝退回家或者另外择校。现在又出现了一个思考问题:那一部分的“特殊孩子”(包括幼儿和儿童)到底是应该留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还是送去特殊学校才是对他们更好?

5过于依赖家庭教育

孩子特殊教育范文第4篇

一、特殊教育学校现状

1.学生情况。

目前,4所特校实行九年一贯制,共设听障班6个,智障班12个,在校残疾学生总数498人。4所学校开办四十年来,累计招收聋哑、弱智等各类残疾学生数千人,向高一级学校输送达学生总数的70%,有316人接受初中以上教育,239人接受高中阶段教育,近几年毕业生数百人接受了大学高等教育。听智残疾生入学率达到市区的85%以上。

2.教师情况。

4所特殊教育学校现有72个教学班,教职工26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40人。专任教师中,大专以上学历为99%,有一半以上为特教院校相关专业毕业,非特教专业毕业人数仍很多。学校重视对教师的师德教育和师能培训,努力提高教师思想和业务素质。近年来,特校教师群体先后被授予“青年文明号”、“师德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教师与学生实现了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3.学校情况。

四所特教学校在对残疾学生的教育上,都能够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进行施教,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以人为本”教学宗旨,在教育机制和管理上不断地完善,在思想上要求教师自身不断地提高理论水平,在施教上,不断地探索新方法,促进了吉林省特殊教育的发展。

二、特殊教育中的问题

1.对特殊教育的认知。

经过对几家学校的调研,发现普遍的现象是我们一些教师对特殊教育认知不足,再加之沟通渠道不顺畅,而且有些家长把残疾孩子的教育问题都推给了学校,这种“卸包袱”的思想,导致了在教育过程中没有真正地形成政府、学校、家庭综合的教育模式,这样的情况势必影响到特殊教育的质量。

2.学生的安全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特殊学校所在地理位置比较偏避,由于交通不便利,给一些孩子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埋下了安全隐患,同时也导致了那些由家长陪送来上学的孩子,一旦家长有事情脱不开身,就出现了部分孩子不能按时来上学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对残疾孩子的系统性规范性的教育。

3.师资力量缺乏。

残疾儿童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很多教师不愿意从事这种工作,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存在不安心本职岗位工作的情况,这就要求从事一线工作的教师,要摆正思想,积极地投入到特殊教育工作中来。

三、特殊教育的发展策略

1.提高特殊学生的入学率,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

导致残疾儿童未入学的因素:一些家长对特殊教育没有足够的认识;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残疾儿童就近学校、教师服务主动性不够;受特校办学规模的限制。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对残疾儿童教育没有形成系统性、规范性的教育模式,还有我们在宣传上和与家长的沟通上也缺乏力度,这就形成了整个社会对特殊教育的认识不足。我们应该在特殊教育上首先加强与残疾儿童家长的沟通工作,让家长们了解特殊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让家长们积极参与到特殊教育中来,一起来推动特殊教育的发展。

2.优化整合资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特殊教育更应该顺势而行,积极遵循国家在特殊教育出台的一些政策,依此来推动我省特殊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1)为了让每一个残疾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应有的教育,我们在创办学校时,应该根据当地残疾儿童的分布情况选取学校地址。(2)为了减轻家长的负担,应该选取寄宿的教学管理。(3)加强残疾儿童的早期教育,对那些轻度残疾的儿童,采取就近入普通学校就读。(4)改进教学内容,探索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他们人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5)定时定期对残疾儿童进行咨询和指导工作。

3.提高认识,注重关爱。

残疾儿童教育,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也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单单靠哪一个方面的努力就能够完成的,它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提高对特殊教育的认识和关爱,这样才能够形成一种合力,使我国的特殊教育逐步地完善,让所有的残疾儿童都能够得到较好的教育,让他们在将来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股力量。

4.寓教于活动,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综合我省特殊教育的具体情况,我们应该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活动,让那些残疾儿童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和正常的孩子一样得到全面发展。那些残疾的儿童,由于受自身的局限和来自社会的歧视,他们的活动能力很少,与外界缺乏互动式的交流,这对他们性格和世界观的形成十分不利,容易形成自备、自闭、偏执等心理特征,为了他们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根除这些不利因素对他们未来的影响,建议我们的学校应该多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他们在品种多样的课外互动的活动中,感受来自人们的关爱和温暖,在他们幼小心灵中种下真善美的种子,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美好的希望。

5.打造素质高的特殊教育团队。

孩子特殊教育范文第5篇

一、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涵义及构成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在实践中所应遵循的职业规范和道德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素养是指个人在职业道德上的自我锻炼以及由此达到的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境界。本文中,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是指特殊教育教师在职业道德上经过自我锻炼达到较高的道德水平和境界,其核心为良好的师德,并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形成比较稳定的师德观念、道德品质以及行为示范等。一般来说,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素养主要包括职业信念、职业理想和职业行为等。

二、新时期特殊教育教师亟需加强的职业道德素养

通过对特殊教育教师所发放问卷的分析总结以及个别访谈,我们发现新时期特殊教育教师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亟需加强职业道德素养。一是要有爱心。特殊孩子由于生理或心理等方面的缺陷,无法像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和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付出更多无私的关爱,用心、用情去了解特殊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关注学生的需求,公平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特殊孩子感受到关爱、尊重和理解。二是要有责任心。特殊教育教师不仅仅要授业解惑,更要维护残疾儿童的平等权利,为其成长、发展和融入社会提供帮助。特殊教育教师应时刻铭记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身上所承担的那份责任与期待,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坚实的职业信仰,爱护和尊重每一位学生。三是要有耐心。特殊孩子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差一些,同样的学习内容需要重复教授多次才能掌握,生活自理能力也需要反复示范才会有所增强,这就需要特殊教师付出极大的耐心。有人比喻教育特殊孩子犹如牵着蜗牛散步,不要轻言放弃,残缺的花儿也会散发出同样的芬芳。四是要细心。特殊教育工作者需要细心观察特殊孩子的一言一行,当看到他们的进步时,应及时帮助他们更新知识,当孩子习得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时,也应及时发现苗头并进行强有力的干预。教师们要随时留意特殊孩子的情绪状态,及时沟通,特别注意对特殊儿童的相关资料做好保密措施,尊重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的隐私,不随意对外泄露。五是要有恒心。部分教师无法忍受特教行业的职业倦怠而选择离职,部分坚守在教学管理一线的教师在调查中也表示自己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无法持之以恒地对待特殊学生,在长时间看不到学生进步的情况下,容易灰心丧气甚至对学生有打骂等行为。教师应该具有雷锋的钉子精神,坚定地在特殊教育这个领域扎根下去,持之以恒,不轻言放弃。

三、培养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途径

(一)把握社会价值导向和教育发展势态

我们培养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导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特殊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了解教育领域的相关政策法规,掌握特殊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除了做到的“四有教师”要求外,特殊教育教师还应遵循《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关于师德的要求,坚持教师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正确的残疾人观,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人道主义精神,尊重、关心和爱护每一个残疾学生,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了解和满足特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引导特殊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残疾,自尊自信,自强自立。

(二)建立师资培养学校层面的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培养体系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师资的职前培养模式有五个层次:中等师范、专科特殊教育师范、本科特殊教育师范、本科以上特殊教育以及高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学校建立一个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素养训练中心,组建训练中心领导班子和工作人员,搭建由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素养训练网校、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理论与实践教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展示组成的三个平台。执行人员包括德育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训练中心工作人员等。在信念、爱心、耐心、恒心等培养主题的基础上,德育教师和辅导员主要以开主题班会的形式进行素养训练,任课教师在课上渗透素养训练内容,训练中心的工作人员则采用专题训练、素质拓展等方式训练。

(三)探索“互联网+教育”新常态下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师资培训模式

信息技术全面地进入教育领域,它已经不仅作为辅助教学的技术手段改变着我们的教育教学,还影响着教育领域的改革。而教师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成长过程,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在“互联网+教育”新常态下,面对信息化能力越来越强的学生,我们必须改革传统上教师职前职后培养分离的状况,把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培养作为一个连续的终身化过程,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我们要以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培养为主线,充分使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虚拟仿真实训系统、AR增强现实技术等手段,利用慕课、微课、在线课程等教学方式,为在校学习者和社会学习者搭建一座桥梁。学习者完成在学校的学习后,可以继续以“学分银行”为枢纽,完成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间的学分互认与转换,把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真正变成终身制。

(四)推进特殊教育学校“以考核促培养”的理念

随着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在学生和学校发展中重要性的日益凸显,特殊教育学校应该根据政策法规,改变以往浮于表面的考核和监督反馈机制,明确教师的责任和义务,细化相关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一套公正、完整、可行性强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考核制度,从道德和纪律这两个层面对教师的行为制定限制性的要求,让教师根据考核制度调整自己的行为。并且,学校要就考核中出现的不当言行,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分析、专题讨论等方式进行思考和改正,查处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个人或行为,特别对于个别屡次违反规范造成恶劣影响的教师要给予严重的道德谴责及法律制裁,形成一定的激励和舆论压力,使广大教师从中受到深刻的职业道德教育,将教师中的典型行为和模范人物树立为榜样进行奖励及宣扬,以带动其他教师。学校要选派特殊教育教师外出参加各类培训、专业研讨会等,以保持对特殊教育领域的前沿学术动态和最新理论研究成果的了解,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五)秉承现代特殊教育理念,加强自我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