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孩子不学习

孩子不学习

孩子不学习

孩子不学习范文第1篇

2.生活学习都定计划。注意力不足的孩子特别需要父母帮忙建立规律的生活,例如起床、读书、睡觉的时间都可以固定下来,周末可以稍做调整。也可以协助孩子制订学习计划,每做完一项就打勾。定计划可以让孩子知道今天有哪些事要做,看到勾勾愈来愈多,孩子也会有成就感。

3.找到读书的黄金时间。教育作家李国英小时候成绩不好,后来她把每天做每件事的开始和结束时间都记下来,一星期后发现,自己在洗完澡后比较有精神,是读书的黄金时段。后来她试着放学后先洗澡再做功课,果然学习效果好了很多。

4.逐渐延长专心时间。如果孩子只能专心10分钟,家长可以鼓励他“要不要再延长5分钟”,慢慢可以延长到15~20分钟。可在书桌前放定时器或闹钟,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目前的“定力”。

5.写笔记、划重点。读书时写笔记、划重点、念出声来,都有助专心。

6.让大脑喘口气。人要一直保持专心很容易觉得累,因此,要让孩子每读书半小时到40分钟,就起来活动5~10分钟。台北教育大学兼任教授王淑俐也建议父母,与其要求孩子在书桌前坐得久,不如要求他们有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该做的事做完、做好。

7.验收学习成果。当孩子“宣告”读完书或做完功课时,父母不妨抽查、提问一下,如果发现孩子只是敷衍了事,应要求补齐。几次下来,孩子就会知道,专心念书只要用很少时间,心不在焉却要付出几倍的时间,聪明的孩子自然会选择专心。

8.少使用电子产品。计算机、电视、电玩虽不会直接导致注意力不集中,但孩子习惯了充满声光的刺激,就不易静下来品尝书本的知识。所以要尽量让孩子少接触电子产品。

9.保持好心情。“情绪会直接影响注意力。”成年人如果情绪低落、烦躁、沮丧,就很难集中精神,孩子也是。因此,家长在关注孩子学习的同时,更要多关心孩子的情绪,帮他们排解抑郁,孩子的学习才更有效。

10.了解孩子的气质。父母要观察、了解孩子的气质,帮他找出适合的学习方式。比如,有些孩子天生注意力不太集中,可以用“少量多餐”的方式督促学习。有的孩子天生就“慢吞吞”,家长就不要一味催促。

孩子不学习范文第2篇

加强理论学习树立全面的育人观,分层教学理念为孩子在不同起跑线上学习数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持续发展为本,学生间的差异是教师无法回避的现实,教师要堵绝一种模式育人,一种方法教学,一把尺子量人,从内心深处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困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能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充分发展,体验成功快乐,培养孩子学习的自信心,切实将分层教学理念无形的落实在班级教育教学过程中。

深入了解学生合理分层是孩子站在不同起跑线上学习数学的前提。一个班级中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知识基奠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教师心中必须清楚在每一个知识版块中每个学生所处的层面,进行准确分层,一般分为A、B、C三层,这种分层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有的学生在空间与图形版块可能是A层的,在综合应用方面可能又是C层的,有的学生随时间的推移原来可能是C层的现在已经进步为B层的……,教师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关注层次的变化,从而改变起跑线的变化,为孩子找准起跑点。

用分层教学理念精心备课是孩子在不同起跑线上学习数学的基石。一节课的效度高低,备课起决定性作用,全班所有学生能否站在适合自己的起跑线上学习数学,备课时除了深入了解学生做到心中有人,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设计教学目标

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设计层次明确的教学目标,做到目标层次梯度与学生层次对号入座。如在五年级小数乘小数第二课时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教学目标的,目标1,全体学生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使A、B层学生理解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时位数不够要在前面补0,C层学生会在位数不够时掌握补0的方法;目标2:AB层学生能准确熟练迅速的进行计算,C层学生能依据计算法则进行正确计算;目标3:通过完成我会填方框训练,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精心设计教与学的环节

教与学的有机统一与分层教学理念的有机结合,能使学生站在自己的起跑线上尽己之力学到相应知识,获取成功的体验,品味收获的快乐。在一般的教学中对于全体学生要达成的目标,一般让AB层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获取知识,C层学生一般在老师的指导、帮助或AB层学生的帮助下掌握知识,确保全体学生积极参与,都有一定的收获。如一位老师在设计梯形面积计算教学时,AB层学生在老师出示的操作提示下自主进行剪、拼、摆、画、讨论等,老师重点指导、参与C层学生的拼摆,让他们掌握一种推导的方法,最后全班交流,巧妙的设计是全班同学都明白梯形的面积计算是(上底+下底)×高÷2,都体验参与学习的快乐。

三、精心设计分层练习作业

针对性的梯度作业练习是孩子各自的起点上学习数学信息的反馈,是对知识的巩固和提高,是后续教学的新起点确定的依据。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确定各层学生相对应的练习作业,精心设计基本巩固练习、拓展练习和综合应用练习,也可设计必做题目和造做题目,分层测试卡等。

孩子不学习范文第3篇

1、树立正确的认识,注重激发内部动机。外部物质、金钱奖励可能不太长久,刚开始可能有效,但很快就没有作用了。内部动机是要帮助孩子提高单科学习能力和自信,激发孩子的兴趣。可以从某些优秀的学科突破。

2、帮助孩子合理归因。学习不好可能有三种原因:(1)学习能力和智力方面;(2)学习精力投入方面;(3)学习方法、策略方面。研究发现,不管学习结果如何,如果学生将结果归因于能力、智力、或者精力投入方面,都很可能会对自己产生错误认识,盲目自信或者过分悲观。这两种归因都是错误的,导致学生不愿意主动学习。帮助孩子把学习结果归因于策略方法,那么孩子就会寻求合适的方法策略,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果学习不好,尽量不要说孩子不用功,而是说孩子可能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和策略,要把他的关注点引导寻找更好的方法和策略上来。初中和小学不同,学科增多,学习方法也不一样,因此必须与孩子一起研究学习方法。例如对待学习的四个关键环节:预习——听课——回顾——作业,这四个方面,许多孩子忽略了课前预习和课后回顾两个环节。写作业也是应付,而不是积极主动地为了学会知识。

3、与孩子一起建立恰当而明确的目标,并制定学习、生活计划。让生活和学习更有目标和条理。目标要可行,要循序渐进。计划要有刚性,当孩子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再增加计划的弹性。4、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初中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增强,需要理解和尊重。不要只关心成绩,还要关心初中孩子青春期心理是否健康。

(来源:文章屋网 )

孩子不学习范文第4篇

家庭教育不仅是辅导孩子学习

调查显示,10%的家长对"只要孩子的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持完全同意的态度,大部分家长对此观点总体上倾向于认同,只有27%的家长完全不同意此说。对"孩子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情绪比学习还重要"这项调查,完全同意的家长仅占5%,有32%的家长完全持反对态度。在家庭教育中,有26%的家长主要是辅导孩子学习,对学习以外的内容很少过问。许多家长表示,现在即使培养孩子某项技能和特长也是为了能让孩子在将来的升学中比别的孩子有优势。唐山市妇联少儿部工作人员指出,这种只关注孩子学习,而忽视了孩子思想品德、生活能力、劳动技能等方面培养的家教方式,不利于孩子正确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不利于孩子全面发展。

儿童教育中父亲参与程度低

调查表明,持有"教育孩子是女人的事"的传统观念的父亲还大有人在。接受调查的家庭中,60%的母亲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独当一面,有15%的家庭家教任务由祖父母承担,父亲真正起主导作用的不过25%。很多父亲对孩子或不闻不问,或是态度简单粗暴,缺少耐心。值得注意的是,在所调查的家庭中,孩子父亲的学历总体高于孩子母亲,他们培养儿童兴趣、开发儿童智力方面比孩子的母亲有优势。父亲在儿童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起着重要作用。父母双方都参与家庭教育,父母行为方式互补,孩子能从父母双方身上吸取优点,有利于孩子完善的人格的形成。父亲游离于家庭教育之外,对儿童性格的培养也不利。儿童在通过模仿进行性格学习阶段,由于缺少了父亲的影响,会导致男孩子言谈举止像女孩子,胆小柔弱,缺少男子气。

父母缺少科学系统的家教知识

调查问卷中有"家长列举读儿童教育方面的书"这项内容。只有5%的家长读过儿童心理学、教育学;25%的家长读过《卡尔.威特》和《哈佛女孩刘亦婷》这两本有关天才教育的书;23%的家长在这一项中列出的是《唐诗三百首》、《育儿家典》一类书籍;17%的家长的教育知识是从报刊杂志、电视节目中获得的;25%的家长则在这一项调查中留下空白。由此可见,目前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虽有较高的积极性,但还缺乏科学系统的家庭教育知识、方法,处于盲从状态。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不同,智力水平也不同,兴趣爱好也有差异,家长应以科学的态度,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及年龄阶段采取不同的家教方法,这样的家教才能成功。

儿童消费过高

这次接受调查的0至6岁儿童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调查发现,出于对孩子的爱护,家长都是尽力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孩子消费额占家庭总收入的35%以上,有的家庭甚至超过了50%。父母们在孩子们身上花钱不吝惜。有些家长因企业不景气下了岗,家庭生活并不富裕,但他们宁可自己节衣缩食,也要满足孩子的奢求。从事此项调查工作的唐山市妇联有关人员介绍说,太高的儿童消费不仅加重了家庭的负担,更使儿童从小不懂勤俭节约,不知道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吃不得一点苦,容易使他们养成唯我独尊和自私自利的性格。

孩子不学习范文第5篇

同是满分,学习能力可不相同

一个小学一年级的班级,每次考试常常会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考满分,考双百的也很多。有的班级到小学毕业还会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数学考一百。但老师和同学都知道,同样都是考 100分,背后所代表的能力是不一样的。

一所中学的班里,语文能考满分的只有两个人,可是数学却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能考满分。数学这门功课,只要付出努力就能得高分。虽然有些人认为数学很难学,但对那些掌握学习基本方法的学生,数学是回报率最高的学科。这些高考能考满分的学生,在小学、初中时期几乎是次次数学考满分,无论是题目简单还是有难度。

有一个中考数学考满分的学生坦然承认,数学不是自己的强项,考满分的时候少,这次考试的题目对于她历次考试来说是比较简单的,最难的一道题恰好是老师考前讲过的,否则她很可能得不到满分。每一次考数学,她都相当恐惧,总怕考不好,因为她根本就没有像次次考满分的学生那样的付出,所以也就没有次次考满分的心态。对于数学是自己强项的学生来说,每一次数学考试都不会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因为知道自己有了额外的付出,没有理由考不好。

学习不够努力的学生在考前会有一种高度的焦虑感,他们心中对于自己不够努力以及没有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是有数的,哪怕他们有时候和别人一样取得了满分。

数学学不好相当痛苦,还会限制成年后的发展。有多少人成年后,还总是做梦,梦见自己在考数学,要么试卷看不清,要么就是一点也不会,干着急,一点办法也没有,有时还梦见没有带好考试工具,还有人总感觉没有准备好。做这样梦的人多么希望自己当年能多努力一点,能学得好一点。这些人都是一些有上进心的人,很可惜没有找到好的方法让自己更优秀一点。

在青少年时,学不好的学生总爱问自己:“学好几何对生活有什么用?学解方程对生活有什么用,它能保证我将来的生活好吗?学好数学就能找到好工作吗?学好数学还不如有个好爸爸呢!”而那些痴迷于数学的人,认定了学好数学对自己以后的生活会有帮助。

花时间做不同类型的题,提高理解力

随着年级的提高,一个班级里的学生之间分数有了小小的差距,考满分的学生不像低年级那么多了,有的孩子是这次考100分,下一次考95分。很多人认为95分与100分没有多大差别,可是这小小的的差距,会造就后来更大的差别。

同样是100分,背后的能力已经不一样了。随着年级的提高,一直维持在100分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把数学当作自己的强项,不管出什么样的题,都能考高分,这和偶尔走狗屎运考个满分体现的是完全不同的学习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不管出什么题都能考满分,这样的学生至少是又做了另外一些高难度的习题集。他们不仅会不断看书,还会花时间做不同类型的题。因为一遍遍做同样的习题,不是提高理解能力的有效方法。听完课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是不够的,各门功课并不都是那么有趣,但积极主动地去学比带着消极情绪浪费光阴要好得多。学习需要肯花时间。

他们获得这些技巧和方法的途径各不相同,有的是经过自己刻苦钻研,费尽心机才发现的,一经发现如获至宝。有的人幸运得多,他们是通过父母或者是哥哥姐姐传授得来的,还有的是通过老师的引导掌握这些方法的。

数学每次都得高分的朱怡,她的方法就是从妈妈那里得来的。每次放假,她都把基本点看一下,做一下最基础的题。等到开学,别的同学开始学习基础的题时,她就给自己加强难度,做一些提高类的题。因为有兴趣,与厌恶数学的同学相比,她自己感觉反而在学习上用的时间少。看到其他同学为一些简单基础题纠结时,她觉得是在浪费时间。

有的学生是从学校老师那里学来的学习技巧,他们的老师会要求速度,迅速学过几遍后,就自然加难度,发一些有难度的练习给学生做。石磊就是从学校里得到这个方法的,他在小学里就超前学习,做一些有难度的题,等尝到一点甜头后,有时不想做,但也有自制力让自己多去学。他不觉得是在浪费时间,他在睡觉前都能想着一些有难度的题型,自己去钻研。

用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约束自己去做该做的事情

知晓了通往山顶的路,走起来要省掉犹豫的时间。

要使自己学得快乐,就要多学,对学习有高的热情,让自己做一个充满动力的学习者。因为一开始努力,基础知识扎实,学习起来要比其他同学有效率得多。

越学越爱学,越学越有趣,也就越喜欢学习,考试焦虑感就会减轻。

比起兴趣和天赋来说,要取得高分,更重要的是要勤奋和自律。这是高成就学生的一个重要能力。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重要的事。

刻苦努力会给你带来一种满足感,正是那些曾经最努力的行为,能让你欣赏自己。

要把自己看作是一个聪明的学生,因为一旦把自己当作是一个聪明学生,就会自然地按照聪明学生那样去学习,自己的学习状态将会有很大的改观,成绩就会一直很好。

平时遇到不会做的题时,要坚持想办法去解决,而不是放弃。即使不愿意、心里很烦,也要找出办法。学习优秀者会积极地对待学习,对学习充满信心。

进行高难度数学课程学习的学生比只做低水平数学习题的学生,成绩要出色得多。优秀的学生总是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买一些补充材料,这对他们的确大有裨益。可是不幸的是有些父母在孩子没有学会基础知识、没有很好地领会基本概念的情况下,一味地要求孩子去做高难度的题,这只能是让孩子越来越对数学感到头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