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人际关系

大学生人际关系

大学生人际关系

大学生人际关系范文第1篇

关健词 社会心理学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密切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消除大学生孤独感,缓解心理压力,培养其自信心,增进社会适应能力,对于大学生的抑郁、焦虑情绪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从广义上讲是指大学生和与之有关的一切人之间通过交往而形成的心理关系,从狭义上讲是指大学生在上学期间和周围的人之间通过交往而形成的心理关系。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对象仅指与交往主体具有互动并产生了某种实际联系的人,如同学、亲友、老师等,只有互动才能满足双方的心理需要,才属于通常意义的人际关系探讨的范畴。

一、 社会心理学理论与传统心理学上人际关系研究

社会心理学是一个发展历史只有不到百年的学科,关于其研究的范围莫衷一是。如果将有代表性的西方学者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加以归纳整理,可以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归为四类:一是社会互动或曰社会交互作用;二人际关系;三社会影响;四社会化。从而决定了社会心理学对人际关系的研究是从人际交往的主体所处的社会情境,及其与交往对象的互动入手的。社会心理学就其对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的行为分析研究而言,它自然无法脱离社会科学的合作,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本身就是一门社会科学。而绝大多数大学里,都将心理学置于自然科学的领域,而不是社会科学领域。传统的心理学对人际关系的研究是从个体本身的知、情、意、行等各方面出发来探讨此问题的。社会心理学与其相比更加关注群体和社会情境,更多的从“另一个人或另几个人施以的刺激”来看待人际关系的,或是更强调不同群体中的人际互动,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一般情况下它反而忽略了社会背景中的个人社会心理学视人的行为为社会行为,即一切行为都是针对他人的,我们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并通过自己的社会认知作出判断,进而调整相应的后续行为以适应所处的特定情境。可见,与传统心理学相比,社会心理学更强调互动和情境的因素,而互动与情境更加适合人际交往的外在形式,,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对人际关系的改善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 、社会心理学理论中人际关系改善的理论

在社会心理学中,人际沟通和互动、人际吸引、群体动力等理论对于人际关系的改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在人际沟通及社会学习理论方面。社会心理学认为,沟通是人际交往的基本过程,是人际交往的最初形式,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基础,没有沟通则无人际关系的开始,亦无人际关系的改善。沟通能力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沟通能力的提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前提。

可以多种形式开设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课程,通过大学生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必修课等传递给大学新生,改变其对于人际关系的认知结构,影响其社会态度,最终达到改善其人际关系的目的。

研究表明,社会交往个人对人际关系的认知、期望以及人的移情能力等,对于人际关系影响较大,在这方面,传统心理学一直比较关注。社会心理学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改善人际关系的心理学技术,这些技术都是试图改变人们的自我意识水平、移情能力或社交能力,并通过这种途径使人们的人际关系状况得到改善。

改善人际关系的心理学技术有两大类。一类是综合性的方法,可以同时改善人们的自我意识水平,移情能力和社交技能。这类方法主要有敏感性训练和角色扮演等。第二类方法主要有意识训练法,移情练习和社交能力训练等,这类方法的通常作用,是专门改善人们某一方面的能力或技能。相对于后一种方法而言,综合性的方法是社会心理学的关注重点。在这种方法中,敏感性训练和角色扮演是最常用也最有效的方法。敏感性训练是一种从团体心理疗法发展起来的团体训练技术,即对正常人在群体中的人际技能及其有效性获得反馈的方法,它有各种形式,开展最普遍的是训练团体或称t-小组。角色扮演通过一种直接摆脱既定角色关系束缚或设定某种特别的角色要求的个体训练技术,使参与者体会到不同角色在特定情境下的真实感受,从而达到改善人际交往能力的目的。它通过让别人充当或扮演某种角色,站在一个新的立场去体验、了解和领会别人的内心世界,理解自己反应的适当性,由此来增加扮演者的自我意识水平、移情能力,并改变其过去的行为方式,使之更适合于自己的社会角色,从而获得新的社交技能。

(二)社会心理学从情境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客观因素。

影响大学新生人际关系的原因既有学生个人自身的原因,被称为主观因素,也有学生自身难以选择和避免的原因,称为客观因素。社会心理学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客观因素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人际交往的频率。2.态度相似性。3.时空接近性。

依据上述理论,大学生人际关系改善可采取一些能够增近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时空性,提高交往的频率的活动,大学生亦可通过各种活动,培养自己各方面的兴趣,从而能与周围的人有更多的相似性,最终达到改善人际关系的目的。体育课为大学生发展人际交往提供了必要场所,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进行交流与交往;而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文化氛围及各项活动,它对大学生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认知、行为方式等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使学生逐步掌握人际关系的技巧,逐步发展人际网络。

(三)在群体动力研究方面。社会心理学认为群体情境可能会使人失去自我知觉能力,并导致个体丧失自我和自我约束。在相关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中,团体心理辅导在降低人际交往焦虑,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水平方面,影响效果明显较好。团体辅导效果较好的原因在于参与的个体在群体的影响下,会按照辅导者的要求,或遵循其它参与者的行为,积极沟通和互动,改善了沟通技巧,在活动中提高了人际交往的时空性、增加了人际交往的频率,促进了活动参与者的相互交往,增加了接触、交往和互动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2005年9月第11次印刷,第6页。

【2】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2005年9月第11次印刷,第274页。

大学生人际关系范文第2篇

关健词 社会心理学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密切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消除大学生孤独感,缓解心理压力,培养其自信心,增进社会适应能力,对于大学生的抑郁、焦虑情绪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从广义上讲是指大学生和与之有关的一切人之间通过交往而形成的心理关系,从狭义上讲是指大学生在上学期间和周围的人之间通过交往而形成的心理关系。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对象仅指与交往主体具有互动并产生了某种实际联系的人,如同学、亲友、老师等,只有互动才能满足双方的心理需要,才属于通常意义的人际关系探讨的范畴。

一、 社会心理学理论与传统心理学上人际关系研究

社会心理学是一个发展历史只有不到百年的学科,关于其研究的范围莫衷一是。如果将有代表性的西方学者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加以归纳整理,可以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归为四类:一是社会互动或曰社会交互作用;二人际关系;三社会影响;四社会化。从而决定了社会心理学对人际关系的研究是从人际交往的主体所处的社会情境,及其与交往对象的互动入手的。社会心理学就其对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的行为分析研究而言,它自然无法脱离社会科学的合作,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本身就是一门社会科学。而绝大多数大学里,都将心理学置于自然科学的领域,而不是社会科学领域。传统的心理学对人际关系的研究是从个体本身的知、情、意、行等各方面出发来探讨此问题的。社会心理学与其相比更加关注群体和社会情境,更多的从“另一个人或另几个人施以的刺激”来看待人际关系的,或是更强调不同群体中的人际互动,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一般情况下它反而忽略了社会背景中的个人社会心理学视人的行为为社会行为,即一切行为都是针对他人的,我们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并通过自己的社会认知作出判断,进而调整相应的后续行为以适应所处的特定情境。可见,与传统心理学相比,社会心理学更强调互动和情境的因素,而互动与情境更加适合人际交往的外在形式,,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对人际关系的改善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 、社会心理学理论中人际关系改善的理论

在社会心理学中,人际沟通和互动、人际吸引、群体动力等理论对于人际关系的改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在人际沟通及社会学习理论方面。社会心理学认为,沟通是人际交往的基本过程,是人际交往的最初形式,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基础,没有沟通则无人际关系的开始,亦无人际关系的改善。沟通能力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沟通能力的提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前提。

可以多种形式开设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课程,通过大学生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必修课等传递给大学新生,改变其对于人际关系的认知结构,影响其社会态度,最终达到改善其人际关系的目的。

研究表明,社会交往个人对人际关系的认知、期望以及人的移情能力等,对于人际关系影响较大,在这方面,传统心理学一直比较关注。社会心理学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改善人际关系的心理学技术,这些技术都是试图改变人们的自我意识水平、移情能力或社交能力,并通过这种途径使人们的人际关系状况得到改善。

改善人际关系的心理学技术有两大类。一类是综合性的方法,可以同时改善人们的自我意识水平,移情能力和社交技能。这类方法主要有敏感性训练和角色扮演等。第二类方法主要有意识训练法,移情练习和社交能力训练等,这类方法的通常作用,是专门改善人们某一方面的能力或技能。相对于后一种方法而言,综合性的方法是社会心理学的关注重点。在这种方法中,敏感性训练和角色扮演是最常用也最有效的方法。敏感性训练是一种从团体心理疗法发展起来的团体训练技术,即对正常人在群体中的人际技能及其有效性获得反馈的方法,它有各种形式,开展最普遍的是训练团体或称T-小组。角色扮演通过一种直接摆脱既定角色关系束缚或设定某种特别的角色要求的个体训练技术,使参与者体会到不同角色在特定情境下的真实感受,从而达到改善人际交往能力的目的。它通过让别人充当或扮演某种角色,站在一个新的立场去体验、了解和领会别人的内心世界,理解自己反应的适当性,由此来增加扮演者的自我意识水平、移情能力,并改变其过去的行为方式,使之更适合于自己的社会角色,从而获得新的社交技能。

(二)社会心理学从情境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客观因素。

影响大学新生人际关系的原因既有学生个人自身的原因,被称为主观因素,也有学生自身难以选择和避免的原因,称为客观因素。社会心理学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客观因素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人际交往的频率。2.态度相似性。3.时空接近性。

依据上述理论,大学生人际关系改善可采取一些能够增近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时空性,提高交往的频率的活动,大学生亦可通过各种活动,培养自己各方面的兴趣,从而能与周围的人有更多的相似性,最终达到改善人际关系的目的。体育课为大学生发展人际交往提供了必要场所,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进行交流与交往;而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文化氛围及各项活动,它对大学生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认知、行为方式等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使学生逐步掌握人际关系的技巧,逐步发展人际网络。

(三)在群体动力研究方面。社会心理学认为群体情境可能会使人失去自我知觉能力,并导致个体丧失自我和自我约束。在相关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中,团体心理辅导在降低人际交往焦虑,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水平方面,影响效果明显较好。团体辅导效果较好的原因在于参与的个体在群体的影响下,会按照辅导者的要求,或遵循其它参与者的行为,积极沟通和互动,改善了沟通技巧,在活动中提高了人际交往的时空性、增加了人际交往的频率,促进了活动参与者的相互交往,增加了接触、交往和互动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2005年9月第11次印刷,第6页。

【2】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2005年9月第11次印刷,第274页。

大学生人际关系范文第3篇

1.1人际交往中范围较窄容易形成小团体。首先,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交际圈大部分是以寝室为单位。往往是本寝室内或属于自己的小团体的关系很好,学生愿意与寝室同学或者自己团体圈子的好友进行分享,其他不属于自己的团体圈只限于知道名字,其他的基本不了解。随机采访的学前教育大学生大部分认为大学生的交际圈就是寝室同学,除了室友和别人关系都没有那么好,例如在舞蹈课、美术绘画中更多的练习都是以寝室团体为一组;其次,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交际圈会以外在形象、家庭背景条件、专业特长为基础,形成具有特点的小团体,交往动机形成功利化。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也有这样的小团体,他们往往在选择自己交往对象时,会以和自我外在形象或者家庭背景条件相似的同学去交往,那些经济条件优越与经济条件较差的同学、外在形象较好与外在形象一般的同学往往很少进行人际交往。学前教育专业所学专业的特点,学生要学习钢琴、声乐、舞蹈、美术等艺术课程,这些课程中的佼佼者也会自动形成自己的小团体。

1.2人际交际中缺乏信任容易造成误会。在交往过程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更缺乏信任,久而久之形成一种误会,造成人际关系中的不友好。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女生多的特点,女生在心理上更容易感性,性格中细腻敏感,且大部分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因此,交往过程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突出了自私自利的性格特点,在人际交往中想问题做事情更多的是为了自己,而不顾他人的感受,不懂得团队的力量。因此,人际关系比较单薄。通过笔者对“你认为女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中信任度如何”的随机访谈调查中,有的同学认为“班级的女同学之间缺乏信任,往往误会较多,有误会不主动去讲明白,就会使得本来人际圈子较小的室友和室友之间形成一种微妙的关系,特别是那些经济条件相差较大的室友,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在人际交往中高傲、自大,而较差的则自卑、谨慎,逐渐会形成某种利益关系,一旦触碰到利益关系,感觉一切都会变,导致友情分裂”。

1.3人际交往中性别意识不强烈。在交往过程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往往性别意识不强烈,异性很容易被同化或忽略。几乎大部分学前教育的女同学认为从上大学,就没有几个认识的异性朋友,班级即使有那么几个异性,也会被同化。男同学则认为与女同学玩的很开心或者根本不喜欢与他们一起玩。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男同学特别少,一个班级当中只有一个或者几个男生,有的班级甚至没有,性格比较活跃外向的男同学,活动、上课往往都是和女同学一起,一起跳舞蹈、唱歌、绘画,没有明显界限,互相称之为“姐妹、兄弟”逐渐被同化;而性格比较沉稳内向的男同学则是自己独立行动,易被同学孤立,往往在交往过程中女同学就会自动忽略男同学的存在,让其自我感觉孤独。

二、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策略

2.1定期举行班级集体性活动。任课教师与辅导员应注重定期举行有助于团结的、有助于集体发展的活动,让同学们懂得团队的力量。集体活动往往会使得同学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人际交往加快加深,例如运动会、团体舞等,教师可以对每个班级布置一项工程,每一个同学需要完成不同的、并且互相关联的任务,并让同学们把他们完成任务的过程、一点一滴进行记录;最后在完成的时候,让同学们把他们完成任务的过程做成一个完整的纪录片,让同学们体会每一位同学的重要性,每一个同学的可亲、可敬的一面,大大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与团队力量,如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幼儿园见习、声乐课程中的集体演唱、理论课程中的集体作业等。

2.2教师的期待与鼓励。在心理学当中“罗森塔尔效应”应用广泛,也可以应用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之中。教师通过对班级的期待、对每一位同学的激励,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让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增强信心,并去学会肯定别人的成果与努力,去获取自信心与信任度,充分相信每一位同学,并让学生学会相信别人和尊重别人,加强人际关系的信任度,学会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

大学生人际关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研究展望

Abstract:The college students' dormitor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i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Good college students' dormitor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can provide interpersonal support to them,which is not only benefi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but also a measure of interpersonal skills of college students.This study summarized the existing domestic researches on college students’ dormitor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discusse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urrent researches as well as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tha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aiming at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dormitory life and providing new perspectives for future researches.

Keywords:college students;dormitor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research prospect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能独自生活的人,不是野兽就是上帝。这充分说明了人际关系对每一个人的重要性。而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是其人际支持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并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及整个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1]因此,研究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对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和谐校园的建设、社会有用人才的培养等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诸多研究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主要就我国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研究的成果进行整合和述评。

1.我国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研究概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学分制的实施、第二专业的开设、全校性选修课的增加均使得原来行政班级的功能弱化,班级不再是大学生生活的微系统。而宿舍的重要性显现出来,成为对大学生产生直接影响的微系统。[2]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不仅可以让宿舍成员满足心理需要;也可以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增进对他人的了解。而不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则会让人感到压抑、焦虑、烦恼等,影响其正常的生活与学习。

综合目前有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认识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

1.1宿舍人际关系的概念

宿舍人际关系是宿舍成员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结成的以精神关系为主要内容,以语言、思想、知识、情感为媒介的交往中相互结成的关系。[3]杨荣(2005)指出:宿舍人际关系是指学生在校期间与室友在宿舍里交感互动中形成的心理关系。[4]以往的研究没有对宿舍人际关系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1.2宿舍人际关系的特点

丁剑指出宿舍人际关系与大学生其他人际关系的区别在于:高度集中性、交错复杂性、易冲突性及影响的深远性。[5]

同时,宿舍具有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两重性。作为正式群体,大学宿舍是高校组织管理中最小的子系统,每个宿舍成员都必须遵守组织纪律或宿舍制度。作为非正式群体,大学生在宿舍里可以自由地支配时间和选择活动方式,可以自己处理个人的事情。因此,大学生宿舍既可以是高度心理相容的群体,也可能是心理不相容的群体。[6]

1.3宿舍人际关系的测量

关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测量的研究主要有:杨荣[4](2005)针对师专生的宿舍人际现状自编的问卷包括宿舍人际关系主观体验满意度、影响宿舍人际关系的因素归因倾向以及应对方式三个方面。吴连海,钱兰英[7](2007)编制的宿舍人际关系质量量表包括宿舍人际情感融洽、宿舍人际行为沟通、宿舍人际区域差异、宿舍人际扰他影响。

就目前文献来看,学术界关于宿舍人际关系的量表的维度和项目没有统一的规范,对宿舍人际关系没有一个系统、标准的评定。往往已编制量表无常模,有待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2.我国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研究主要内容

目前,关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本身的研究;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与其他相关因素的研究。

前者主要集中于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因素、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特点的纵向变化和横向比较、对策分析、个别院校的现状研究等。而后者主要集中于父母教养方式、人际归因、主观幸福感等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

2.1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研究

2.1.1人口统计学变量

对于宿舍人际关系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年级差异、性别差异、生源差异、是否为独生子女差异、专业类别差异等的研究。但由于各自研究选用的测量工具和样本不一,得出的结论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吴连海,古全美(2008)[8]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整体不存在性别和学科差异,但在个别因子上男女和文理科学生存在差异,并且认为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岁年级的变化大致呈V型。王甫勤(2008)[9]研究发现,寝室人际关系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条件、学科、年级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2.1.2管理制度

陈青萍(2002)[10]的研究表明,不同性格特征组合的宿舍气氛好于性格特征相同的宿舍,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混合宿舍人际关系融洽程度优于同专业的学生宿舍,并因此建议学校实行互补式的搭配住宿方式。岳庆利等(2004)[11]的研究表明,学校的管理因素包括公寓社会化管理水平、院系辅导员的重视、班级自身的管理等并没有被放在最突出的位置,显示体育大学生对外来因素介入宿舍生活的要求不是很强烈,宿舍生活自主化倾向明显,需要加强引导的力度。

大学生人际关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宿舍人际 住宿安排

近年来,一些由宿舍人际关系引发的事件,使得大学生宿舍中的人际冲突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国内对大学生宿舍人际问题的研究日益增多,但是主要局限于学校、家庭教育、个人素质等方面,其中理论阐述多,实证研究少,很少提出具有实质性的可操作性的解决办法。

因此,本文试图从探讨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冲突的原因出发,尝试分析学生住宿安排对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程度,并试图从新生住宿安排这一实践入手,探讨构建和谐宿舍人际关系。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自制《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调查问卷》,研究中我们按照随机分层抽样原则,于暑假期间在学校中随机抽取200名大学生,其中男生80名,女生120名,回收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经分析,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数据全部采用MicrosoftExcel处理。

二、数据结果及分析

(一)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整体和谐度。问卷中采用5级评分选项,由被试者描述自己对于宿舍人际关系状况的主观感受,最低为很不和谐,最高为很和谐。其中具体如表1:

表1 您认为自己目前宿舍人际关系整体和谐的程度怎么样?

由上可见,77.5%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宿舍人际关系和谐度表示很和谐或基本和谐,14.0%的大学生表示说不清楚,而有8.5%的大学生表示不和谐或很不和谐。这一结果与其他研究者的结论基本一致。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和谐度高于男生,这一结果与其他研究者的结论并不一致。一般而言,男生更为外向,喜欢体育运动,但与女生相比,没有女生细心,而且男生一般容易冲动,容易和同学发生冲突,而女生心更细腻,更善于沟通,容易缓解宿舍人际冲突,所以女生的宿舍人际关系比男生更好一些。

(二)地域对大学生宿舍人际的影响。由于地域的差异会从多方面影响大学生,每一位大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这些都可能λ奚崛思什生影响,为此,我们对地域文化差异对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程度进行了调查。

表2 您认为地域文化差异对宿舍人际关系有影响吗?

由此可见,45.5%的大学生认为地域差异对宿舍人际关系非常大或比较大,35.0%的认为一般,19.5%的认为比较小或根本不影响,同时从表中可看出,认为地域差异对宿舍人际影响较大的人数中,男生多于女生。这可能是因为不同地域的大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和生活习惯,所以希望和自己有共同特点的同学住在一起,冲突会少一点。

(三)不同家庭状况对大学生宿舍人际的影响

表3 您认为家庭经济状况差异对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程度如何?

由上表可知,在宿舍家庭经济状况对宿舍人际影响方面,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影响一般,当然,也有24.0%的大学生觉得影响比较大,还有34.0%的大学生觉得基本没有影响,这一结果与其他研究者的结论并不一致。这说明,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对宿舍人际的影响并不显著,可能会因此产生一些小的误会,但并不会因此对宿舍人际有很大的影响。

(四)不同性格的大学生对宿舍人际的影响。每个人的性格都不同,有本来的性格,也有后天养成的性格,不同性格的宿舍成员聚在一起,可能会对宿舍人际有影响。为此,我们对个人性格差异对宿舍人际影响的程度进行了调查。

表4 您认为个人性格差异对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程度如何?

表4显示: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个人的性格对宿舍人际的影响比较大,只有很小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影响一般或影响比较小。这说明,个人的性格差异可能是影响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可能由于宿舍成员的不同性格,会产生不同的冲突,同时宿舍每个成员对冲突的处理方法不一样,以至于影响了宿舍人际关系。

(五)大学生是否为独生子女对宿舍人际的影响。由调查可知,25.5%的学生认为独生子女对宿舍人际的影响比较大,但大部分学生认为影响一般或比较小。由此可见,独生子女对宿舍人际有影响但影响不大,大部分大学生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依赖性较强,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对宿舍人际关系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六)如何安排独生子女大学生住宿。调查显示:对独生子女的大学生住宿的安排,觉得应该同住的和应该交叉住的大学生数量比例相差不大,由此也印证了上表得出的分析结果,独生子女对宿舍人际有影响但影响不大。

(七)影响宿舍人际的最主要的因素。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个人的性格、个人素质及个人兴趣爱好是影响宿舍人际的最主要因素,同时大部分男生认为地域的生活习惯是影响宿舍人际的最主要的因素,大部分女生认为个人素质和个人性格是影响宿舍人际的最主要的因素。由此可以看出,个人性格和素质对宿舍人际影响较大,同时个人的素质和性格与大学生的地域分布有关,毕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八)新生住宿安排。调查显示:大部分男生希望按地域分布来安排新生住宿,而大部分女生认为随机安排即可。这也从侧面表明了,女生宿舍的整体和谐度比男生高,男生更希望有共同生活习惯和特点的成员同住。但同时,由于大部分大学生都认为个人性格与素质是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的重要原因,而个人性格与素质又与个人所处地域有关,因此,在新生住宿安排方面,对男女新生宿舍安排均可以按地域分布。

通过上述数据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和谐度总体较好;(2)女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和谐度显著高于男生;(3)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对宿舍人际关系和谐度影响不大;(4)大学生个人性格差异对宿舍人际关系和谐度影响较大;(5)大学生是否为独生子女对宿舍人际关系和谐度影响不大;(6)独生子女的住宿安排既可以安排同住,又可以安排交叉住;(7)大学生个人素质、个人性格及个人兴趣爱好是影响宿舍人际比较重要的因素。

三、建议

根据上述结论,我们提出从大学新生入学住宿安排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建议:(1)在新生住宿安排方面,我们可以按大学生地域分布安排住宿,以缓解宿舍人际关系问题,构建和谐宿舍人际关系,尤其是对男生宿舍,因为男生宿舍的整体和谐度较低,需要通过这样的宿舍安排解决宿舍人际关系问题,而大部分女生虽然认为随机分布宿舍就好,但是个人性格、素质、兴趣爱好是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而这几大因素又与大学生地域分布有关,所以男生和女生新生的住宿安排均可以按地域分布。(2)大学生在宿舍生活中要有一颗包容的心,正视人与人,特别是地域之间文化的差异,对宿舍同学的行为以平等的目光对待,对其他地区的同学友好对待,让宿舍中充满正能量,大家一起构建和谐宿舍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路伟.大学生和谐宿舍人际关系构建的现实思考[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0(5).

[2]李丽兰,唐超文.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感、处理方式及其关系的实证研究[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6(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