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课件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问题;对策

历史是一门既深刻严肃又丰富生动的学科,如果我们只注重了它深刻的一面而忽视了它丰富多采的一面,只注重了它严肃的一面而忽视了它生动活泼的一面,则往往会使学生对历史产生退缩、畏难、回避的情绪,从而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着诸多偏弊,造成学生不爱学、甚至是讨厌历史。其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教学方法的陈旧与单一。主要表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以“应试”为目的的历史教学严重挫伤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且常常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学生的主体参与,不注意个性、智能优劣,实行“一刀切”,只顾“满堂灌”!这样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变成了只会接受知识的“奴隶”。更深层的原因是大多教师都以服务于高考为宗旨,充分挖掘历史事件的背景、淡化事件的经过,深刻分析其历史影响。这种重两头、轻中间,重结论、轻史实的做法势必让学生索然无味,学生为考而学,把学习的目的归终于仅仅为了应试。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过程都由教师包办代替。没有了“乐学”,思维的火花又怎能点燃?因此,不把应试教育的观点转变过来,历史教学可能走入死胡同,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学生自我创造的潜能无法释放,更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因此,充分调动各种有效手段,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的重要因素、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而创设学习历史的情境则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必要手段。那么,如何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和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呢?让我们来共同努力,探讨一条让学生参与历史、亲近历史、学好历史的路子。

1 营造学习历史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和愉快地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学生灵感的源泉。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哲理性的语句都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学校、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是人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培养的。因此在目前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和谐教育”,才能让学生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和饱满的学习情绪,主动、积极地从历史知识的海洋中汲取营养,铸造人格,提高素质。所以,教师要让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极大的兴趣投身于学习、参与教学。

2 创设学习历史环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

动机是指激励人们活动的内在动因和力量。所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在教学中我尽量利用各种手段,创设引人入胜的意境,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产生参与探究的动机。

3 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

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教学中,师生间始终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互相交流着,既为教学活动奠定了最佳心理基础,又对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潜能和个性特点大有裨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积极的参与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学生的眼、脑、手、口等多种感官并用,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4 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实现教学目标的开放性

“学史使人明智”。“明”可以说是对历史规律、人类文明发展的科学认识;“智”既包括鉴古知今的认识智慧,也包括开拓未来的创新智慧。“明智”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运用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等思维方式,对重要的历史问题、历史现象和历史进程的认识过程。从教学实践看,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思维活跃,在探讨历史问题的同时掌握和理解了重点知识,训练了历史思维能力,从活生生的历史中受到了做人、行事的启迪。

5 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代教学观念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 “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教师要突破以教材为中心的旧观念,全面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调整教材内容,删繁就简,以保证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6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性学习

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搜集信息、现场考察、专题研究、讨论辩论、参观访问等。活动中,注意学生参与的目的性、实效性,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索时间和体验的机会。对社会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注意在教学中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启迪科学思维,揭示科学现象的本质,使学生感受科学的真实性,感受科学与社会、日常生活的关系。历史教师正可以利用这些分歧,采用讨论法进行教学,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7 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在认真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的基础上,立足教材内容,紧扣基本要求,旁征博引,中外贯通,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分清交点,抓住特点,不留疑点,最终掌握知识点。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曾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课堂教学既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主阵地,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渠道,由于历史学科的综合性及其独特功能,教师的主导作用对课堂效益的高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业务水平、授课艺术,这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改革历史课教学的定势思维模式,进而从照本宣科、枯燥乏味的程式化教学中解脱出来的必由之路。

8 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

所谓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根据情境教学理论、历史学科特点和高中生学习历史的认知规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教学的目的和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建立愉悦的表象,优化认知过程 ,掌握历史知识,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历史情境教学可以创设实物情境,也可以创设影视教学情境所谓实物情境是指展示具有历史教学价值的历史遗留物品或文物,如古钱币、古器皿等等,还包括文物的赝品。良好实物情境的创设,不仅形象直观,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高中历史课件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并使之与生动、形象的教学艺术相结合,能够形成接近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最佳状态,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在历史课堂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利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板书占用的时间太多,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课堂互动的时间就会相对缩短,造成教师枯燥的讲解,即便是激情的演说,在长时间内都始终无法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进行新课的教学过程中,历史学科教师应该适当运用文字幻灯片、图片、录像片段等多媒体课件的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大量真实、形象具体的资料,能够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同时,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历史课堂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以有效地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从而实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之目的。例如:在讲授“北伐的胜利进军”(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北伐战争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一目时,教师不防出示《北伐战争示意图》课件,引导学生读图的同时,向学生讲授北伐的目的、时间、主要对象、北伐路线、主要战场及其影响。通过课件播放和教师的讲授,可以增加直观感知效果,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图文结合和读图识图析图能力,从而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因此,在历史课堂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的根本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传统的教学手段往往导致学生在学习历史理论,历史事件的结论,历史事件的原因时被动的接受。要知道“论从史出”。历史理论,历史事件结论,历史事件的原因,都是从历史史料中得出来的,然而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在课堂上引用大量的史料。在历史课堂上如果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可以引用大量的材料,并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将史料展现在学生眼前,增强教学直观性,即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历史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以穿插大量的史料,拓宽学生的视野,可以使学生通过史料自己来总结,锻炼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够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高中历史课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微课程 高中历史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90099

历史是文科高考的必考科目,高中历史教师教学重点往往都放在考试知识点的讲解方面,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与培养,再加上学生学习时间紧而任务重,这就造成很多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因而历史教师在自己的教学方面要不断更新,融入新的教学方式,微课程教学便是其中之一。

“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作为一名始终奋战在高中历史教学第一线的普通教师而言,笔者对微课在历史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着很深的感触。新课程改革进程中,运用微课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利用视频导入课堂教学

高中历史教师一般运用微课程的教学视频来导入教学,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这堂课要讲什么。例如人教版必修的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就是让学生学习我国民主道路的发展历程,辛亥革命这一课是讲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教师首先会展示一个时间轴出来,将记录1911年至1912年初的相关资料与时间轴联系到一起,并节选播放2011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上映的《辛亥革命》电影片段;本课件以如下事件为时间轴而展开教学。时间轴一:选取电影《血染黄花岗》精彩片段,孙中山召集同盟会,前往美国,为革命募捐。时间轴二:电影《武昌城首义》讲的是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熊秉坤、金兆龙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时间轴三:对于第三章的内容,可以选择性跳过,或者让感兴趣的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时间轴四:《创建共和制》为重点内容,教师要重点讲解。利用以上微课程视频开展高中历史教学,可以使学生对辛亥革命全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而通过电影可以将历史事件的相关知识点串连起来,形成一条时间线。而学生更能通过视觉与听觉的感受来了解整个事件的发展,从而对知识有了更系统的理解与掌握。

二、利用微课传授学习方法

微课程教学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还可以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教师在制作微课程课件时,其实已经用自己对于历史思考的逻辑去编辑课程内容,学生能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的影响,有助于其形成自身的历史思维逻辑。想要学生学好历史,至少要让学生掌握一种历史思考的方法,学生才能在解题中让自己的知识储备变成解题答案。面对高中历史考试,教师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历史思维逻辑给学生学习,学生也拿不到高分。

高中历史教师要利用好微课让学生领悟历史。比如在《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完课本知识以后,可让学生思考相关的问题。问题展示方法是利用微课程将吴淞铁路以及唐胥铁路的路线、周边景象等展示出来,并将史书上的相关记载附在一边,然后让学生思考近代中国铁路的发展困境。学生即可按照直观的文字、图像进行深入的思考,感受近代中国铁路发展之艰,有利于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

三、微课程对高中历史教师的教育意义

目前教师使用的课件不完全是自己制作的,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历史教师进行课件共享和交流。每一个历史教师对于历史其实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这就造成课件的内容表现与重点会有所差异,教师通过共享、查阅别的同行制作的课件时会受到教育,让自己的思维更加开阔,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高中历史教师在利用微课程进行教学时,应当将微课程与课堂实际联系在一起,从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心理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和任务开展教学。高中历史教师在微课程设计过程中,首先应当明确课程主题及其整体框架。比如,教师在录制鸦片战争及相关历史知识的微课时,应当自己先搞清楚并全面把握中国近代史方面的知识框架,进一步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补充讲解。其次,微课程应当在历史学科的思维逻辑指导下,分析、调整所需讲授的课程内容。

教学实践证明微课程是非常适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微课教学能让学生主动地去了解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能用历史思维方式去看待历史事件,感受到历史的魅力,更好地学习历史。

[ 参 考 文 献 ]

高中历史课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历史教学;优越性;误区;遵循的原则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的整合,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是目前最有前途、最先进的教学手段。许多老师利用Powerpoint、Flash、Frontpage软件制作历史课件并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呢?

所谓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电脑,通过教学设计、组合多种媒体,以图像、视频、声音等媒体信息调动学生视听感官,形成合理教学过程结构的一种教学方式。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使学生更直接、更全面、更迅速地了解历史,在更大范围内共享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可以说,多媒体技术正以其技术优势改变着传统历史课堂单一的教学模式,给历史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让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由此精彩起来。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好比是一把“双刃剑”。由于多媒体课件自身存在的缺陷、操作者的认识偏差及课堂教学中使用不当等因素,也会造成新的弊端。那么,历史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信息技术的运用与课堂教学的有机、完美的结合呢?

本文尝试以新课标历史教学为例,从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优越性及使用过程中存在的误区、运用于教学应遵循的原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一、新课程下课堂教学使用多媒体课件的优越性

1.弥补教学手段不足,完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传统的历史教学在手段上单一(通常是黑板+粉笔表现形式),学生在学习时容易产生厌倦感,学习兴趣自然受到影响。社会在进步,历史教学手段自然也要有相应的变化。我们主张把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是因为历史学科比其他学科有更多的史料、图表、视频等素材。

多媒体课件辅助历史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它可以将所演示的内容融为一体。比如把文字材料、图表、视频等编制成一个课件。在课堂上,教师依据教学进度控制所需内容在屏幕上演示,既方便又高效,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课堂效率。比如,我们讲述解放战争进程、新航路的开辟时,如果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演示,就能将知识直观地展现出来。这样,不仅活跃课堂气氛,又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使教与学实现了有机的结合。再比如,历史教师可以用第一手材料制作课件构成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看后大为惊讶”,教师再适时用探究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冲动”。如在学习必修二专题三第一课《曲折发展的十年》一课时,我们先播放“”时期《人民日报》相关报道:广西境内某农业社水稻亩产六万多公斤的新闻及当地的欢呼场面。教师再提出问题:《人民日报》怎么会刊载这样严重失实的新闻?世界舆论会如何评价?真的如此令人欢呼雀跃吗?它发生的根本原因和反映的实质又是什么?此时,学生的情绪显然已被调动起来,急切地想获得答案。

随着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丰富的影视资源为历史课堂提供了诸多的备课素材。许多优秀历史类电视纪录片,如《中国史话》《中国文明五千年》《百年中国》《大国崛起》《故宫》《探索发现》等如果能恰如其分地制作成课件引入课堂,无疑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可以大量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历史课堂板书内容比较多,传统的教学中老师要花费大量课堂时间用于板书,而多媒体手段却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前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板书设计等准备好并制作成PPT课件,在讲课过程中适时向学生展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比如:在讲授必修三专题三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时,我们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板书(如下图所示):

我们通过课件以结构式板书归纳了近代以来不同阶层的主张,揭示出当时中国人探索走向深入的现实,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还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3.增大了知识容量,扩展了课堂教学内容

我们知道,历史学科的特点是讲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或是将历史史料印发给学生阅读或者是将大量的史料板书于黑板,这样做的结果是费时、费力。如果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师在授课时,就可以将课前准备好的相关史料通过幻灯片展现给学生,再适时讲解和引导,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史料研读、归纳、应用史料的能力。比如:在学习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八《日本明治维新》时,如果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利用PPT课件就更能提高教学效率。在课件的设计上,我们先展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社会各方面的历史资料,使学生通过阅读文字、观察图片等,通过创设的多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通过对原始材料的阅读、分析,学生就能对明治维新的背景、性质有全面性了解。所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处理材料和历史阐释能力的发展,促进自主学习,开阔学生视野。

4.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传播

高中历史课件范文第5篇

历史学科要求培养的学习能力包括: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等等。其中,最基础的能力是阅读能力。阅读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活动,而其他活动,如观察、分析、思维等都在阅读过程中进行。

中学历史教学的课时容量之大,阅读记忆量之多,远胜其他学科。近年来教科书的改革,使课文内容富有弹性,增加了大量原始资料、图片等内容,使课文的阅读量进一步增大,而且教科书对阅读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如何引导学生教学阅读教科书,已成为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的重要步骤。

此外,根据高中学生目前学习历史的状况,加强阅读势在必行。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不具备与教材要求相适应的学习能力。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历史基本上局限于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简单记忆,以及对历史观点的一般了解。绝大多数学生学习历史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谈不上掌握历史学习方法,也不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步入高中后,由于历史教学深度、广度的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与教学要求之间差距拉大。阅读历史书籍处于机械、无意义状态的学生往往成为教科书的奴隶,为记忆历史知识背上沉重的包袱,渐渐失去对历史的学习兴趣。由于不具备阅读能力,学生在学习中不能准确获取有效信息,识记、理解、运用都有困难,影响到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积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并与高中历史教学同步进行是促使学生由机械学习向有意义学习发展,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历史成绩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应引起充分重视。

二、阅读应立足于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

1.了解、掌握历史重大事件,是历史阅读的一大特征。

历史记载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它是由无数的历史现象、历史事实组成的,是历史的客观存在。历史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认识、记忆这些客观现象,不过,这是较低层次的阅读能力。第二步的学习要求是认识为什么发生这些事?这些事件在历史上起什么作用,有什么经验和教训?并能找出历史的基本规律。这属于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要求。

记忆并掌握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是历史阅读的基本活动内容,占去学习历史的大量时间。如何帮助学生高效、省时、牢固地掌握历史事实是阅读的一项任务。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有原因、经过、结果、影响四个部分。其中经过和结果是历史事件的客观存在。历史的经过又分为时、地、人、事四个基本要素,即历史现象或事件的发生时间、空间、重要人物、基本过程。这四要素是历史事件的精髓,记忆与表达历史事件必须牢牢抓住四要素,并采用归纳法,阅读要求做到准确、精要、完整。另外,还要摒弃逐字逐句、整段整章地死记硬背课文的陈旧阅读方法。

2.认识并掌握历史的基本结构,是历史阅读的又一特征。

掌握历史知识结构,采用结构式的记忆法,能够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人类社会是一个渐变的发展过程,许多看起来孤立的事件之间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往往A事件的结果是B事件的原因,B事件的结果又是C事件的原因。同一类事件发展的进程就成了历史的基本线索。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立体的,多方面同时进行的发展过程。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因此必须把历史发展过程看作一个整体,而且是动态的整体。认识并把握这个历史发展的基本结构,是高考要求考查的能力之一。然而由于课本编排的局限,学生难以在中阅读认识历史的整体结构。

所以,历史阅读的又一任务就是教会学生认识知识的结构体系,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和横向联系,明确每一历史事件在历史发展全过程中的特定地位。通过把握整体知识结构的阅读,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不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整体的、动态的、有联系的,使知识的认识水平能够由表及里地逐步提高。

三、引导学生采用层次阅读式学习历史

“层次”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历史时间的发展过程从粗到细、从大阶段到小阶段不断分割的层次;二是把历史的全貌所包含的内容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的分割,一直到每一个知识点。在归纳和分割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史和论的结合,我们往往采用表解的方法,把某一阶段的历史知识及其联系展现出来。

采用表解辅助的层次阅读法,具有要点突出、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等优点,既能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历史基本进程,又能突出各个阶段特点,落实每一个基础知识点。实践证明,采用层次阅读法复习,能大大提高学生认识知识的准确性和学习的效率。

四、加强阅读的基本做法

1.加强教师的阅读示范活动。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一个过程,而且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的积累逐渐培养的。因此,阅读活动必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并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作阅读示范,以教师的思维活动带动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反复强调和不断实践,逐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例如:讲授新课内容时,应注重讲授教材中的章、节、子目的标题含意,讲清它们之间的联系。注意引导认识教材中史实与结论的关系,突出历史事件的四要素。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性质、影响等,带动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阅读课文。在掌握课文内容精髓的同时,还要开拓思路,进行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这样,由于教师的反复示范,促使学生对历史学科特点的认识不断强化,阅读能力也逐渐提高。

2.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阅读能力。

要使教师传授的阅读方法转变为学生的阅读能力,还需通过大量的思维训练活动来完成。阅读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包括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外,还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点,采用活泼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在思维训练中提高阅读能力。我就这一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具体做法有:①强调历史课的预习作用。学生依照教师的预习思考题预习课文,通过预习,认识课文内容的基本结构及它们之间的联系;②发动学生设计板书标题,教师对他们设计的小标题进行评论、评比,培养阅读概括和提炼观点的能力;③讲授完某个历史事件后,要求学生根据“四部分”、“四要素”,用简炼的语言概述历史事件,培养归纳、概括能力;④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不局限于课文结论,不简单灌输观点,而是开展课堂讨论,发动学生广开思路,根据历史的客观情况,作合情合理的分析。这样,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还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阅读能力训练的机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