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农村规划

新农村规划

新农村规划

新农村规划范文第1篇

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建设要有新进展,农民收入水平要有新提高。围绕实现农业特色优质化、道路房屋整洁化、村风民俗文明化、社会秩序和谐化的要求,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把我村打造成一个全县一流、在全市有影响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而不断努力。

二、工作目标任务

在**年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的基础上力争做到好中求进,穩步发展。**年农业生产总值增长7%,农民人均收入突破600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100%。水稻种植达亩,果树新增面积20亩,油菜种植面积达300亩,席草种植面积达200亩以上的产业发展模式,计划投入万元对1421亩农田进行整改,投入万元,开发1000亩油茶基地,投入万元修建900米的环村公路(分别位于江塘至龙峰的360米,上水塘水库至谭坪的540米),继续推进三清五改建设,扩大种养植业规模,并且进行科学管理和规划,加大村容村貌的整治力度,计划投入元对村部进行整体规划,投入元对村庄道路两旁进行绿化。

三、主要工作计划及措施

(一)、抓好生产发展、突出特色产业

1、稳定粮食面积,优化结构,提高种粮效益。稳定粮食生产面积,确保粮食生产总量。**年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亩左右,总产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亩,席草种植亩,油菜种植亩。大力培养种植“九龙李”生产基地,提高九龙李的产品质量,创立自己的特色产业品牌。认真落实国家支持和发展粮食生产的多项政策措施,支持和保护粮食生产。继续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务院关于粮食生产补贴的政策,确保粮农享受到政策给予的实惠,充分调动粮农的生产积极性。

2、踏实做好村民思想工作,充分实现土地正常自由流转。对1400多亩水田实施土地整改,使农田成片,能够加快农业的机械化进程,这样利于农业的快速增长,充分踏实的做好每一个村民的思想工作,为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土地正常自由流转”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加快农业项目争取与引进力度,推动项目农业有序发展。加快与深圳长江通达贸易公司老总曹艳的联系,并且做好与村民的思想工作,并且和村民签定好土地承包协议,让千亩油茶基地能够尽快的进入实施阶段,为我村的农业发展提供一个快速发展平台。

(二)、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村容整治力度,强化生态能源建村科技强村

1、以“保护生态、整治环境”为切入点,美化家园、净化环境为目的。大力推广沼气工程建设,发展生猪养殖,在原有基础上增养300头,提高沼气池的建设率。沼气池新建口,力争全村80%农户使用沼气。使“三清五改”户达%。彻底整治村容村貌,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大力推广太阳能、电能等节能减排产品进入农户,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原有23台太阳能热水器的基础上再推广台,在健身广场旁投资万元修建标准篮球场一个。

2、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强网络知识培训,使村民能在家中农产科技信息推广应用。创建一个村级博客网站,起到推广科普知识,农产品信息的载体作用。以图书室为平台丰富三农书屋藏书达2000册,完善农村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并进行推广应用,让村民尽快的走进网络信息化时代。

3、对村部进行整体规划。对村部基础设施更进一步的完善和充实,对村部地面贴瓷砖,完善村部的办公用具,充实图书室的图书,购买一套体育用具,对远程教育室的设备进行补充(计划是一台投影仪、一对音箱)(三)加强领导,强化新农村建设组织保障

1、始终坚持村党支部领导核心地位,带动村支两委和其他人和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好八个方面的作用,呈现“支部有力、党员齐心、群众参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良好格局,推动我村新农村健康发展。加强组织建设,完善机制,充分发挥支部核心作用,以党员队伍为骨干,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全村新农村建设。开展党员先锋岗评选,无职党员帮扶制,规范民主发展党员制度。完善村委会的工作运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四个文明”的建设。

新农村规划范文第2篇

第一章概述...................................................................................................................................................................4

1.1规划名称......................................................................................................................4

1.2建设单位......................................................................................................................4

1.3建设范围......................................................................................................................4

1.4建设内容......................................................................................................................4

1.5规划投资......................................................................................................................4

第二章基本情况.........................................................................................................................................................4

2.1自然环境概况..............................................................................................................4

2.2土地利用状况..............................................................................................................5

2.3社会经济状况..............................................................................................................5

2.4情况分析......................................................................................................................5

2.5目前存在问题..............................................................................................................8

第三章指导思想.........................................................................................................................................................8

3.1指导思想......................................................................................................................8

3.2建设原则......................................................................................................................9

第四章 总体目标...................................................................................................................................................10

4.1生产发展....................................................................................................................10

4.2生活宽裕....................................................................................................................10

4.3村风文明....................................................................................................................10

4.4村容整洁....................................................................................................................10

4.5管理民主....................................................................................................................10

第五章建设任务和内容......................................................................................................................................11

第六章效益分析......................................................................................................................................................13

第七章保障措施........................................................................................................................

..............................137.1领导措施....................................................................................................................13

7.2宣传措施....................................................................................................................13

7.3政策机制....................................................................................................................14

7.4技术保障措施............................................................................................................14

7.5资金保障措施............................................................................................................14

7.6把党的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发展结合起来................................................................14

7.7推进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15

第一章概述

1.1规划名称:__县__西镇__村委

20__—20__年新农村建设规划

1.2建设单位:__西镇__村委

1.3建设范围:规划建设涉及全村委12个自然村。包括:大毛忽洞、小毛忽洞一、小毛忽洞二、小毛忽洞三、金坝壕、河沿、乌兰忽洞、上队、下队10个村组。

1.4建设内容:1、退耕还林 2、舍饲圈养 3、修建公路 6、建公厕 7、建村卫生室 9、机电井修复及配套 12、劳务输出 13、饲料种植加工 14、搬迁

1.5规划投资:项目总投资1383.5万元;需上级投资。

第二章基本情况

2.1自然环境概况

2.1.1地理位置

__村位于__西镇镇政府所在地东约10公里处,全

村总面积37657.6亩。辖10个村组,共7个自然村。

2.1.2地形地貌

全村委境内大部分属缓坡丘陵,有部分低山,少量滩川地,平均海拔1300—1500米。

2.1.3气候

该村委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雨量220mm左右,无霜期90—105天左右,年日照3000多小时。属典型的干旱少雨,靠天吃饭地区。

2.2土地利用状况

该村总土地面积52657.6亩。其中,耕地33744.6亩,占总土地面积64%,丘陵河川地16250亩,占总土地面积31%,林地820亩,水浇地260.6亩,15度以上坡耕地2708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0.25%。

2.3社会经济状况

总人口2157人,共490户。近年来本村农民由于生计等多种原因外出流动1619人,占总人口的75%。留守人员基本是:老、弱、病、残、幼、孤和少数务农人员。

主要种植农作物有小麦、马铃薯、油菜籽、油葵、花葵等。20__年粮食总产量141482公斤,牲畜存栏2182头(只),20__年人均纯收入1498.12元,没有村集体收入。

贫困人口542人,特困户人口100人,参加合作医疗人数为1439人,享受低保人数为25人。

本村目前未发现矿产资源,也无驻村企业,仅有的两家油坊也因油料短缺而早已关闭。

各自然村均呈现一种寂静、萧条、衰落的景象。

2.4情况分析

2.4.1人口及外流情况

全村总人口2157人,共490户。近年来由于连续干旱无雨、禁牧闭荒,农牧业收入剧减以及子女教育、外出务工等多种原因外出流动1619人,占总人口的75%。而暂时未外流的人员基本是:老、弱、病、残、幼、孤和少数务农人员。经调查,在留守人员中除孤寡老人外继续流出的意向很大,外流的趋势仍然很明显。可以推测,在当地经济没有新的发展或增长点这一状况的继续存在下,农民的继续外流是必然的。很可能在几年后全村迁移、村落搬空,出现历史性的非政府行为的自然人口大转移。所以,在以人为本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新农村的建设规划首先要考虑的是人——人口的稳定性,这一因素将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事业及其社会价值和经济意义。

2.4.2农业及工副业情况

本村总耕地面积33744.6亩,常年耕种面积约为28192亩,耕地使用率是83.5%。其中15度以上坡地共2708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0.25%,而19.75%的5552亩较平坦的耕地又零星分散,改造成传统水浇地的可能很小。几年来连续干旱,无法耕种,截止今年已是第三个旱灾年,收入甚微。本村的耕地要想摆脱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局面,必需大力发展喷灌式的水浇地,但是,据调查,当地挖井找水很困难,就连人畜饮用的井水也逐年水位下降,难以找到新的水源。所以,本村的农业发展任重而道远,面临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困惑,亟待寻求新的解决思路。

另外,本村目前未发现任何矿产资源,也没有驻村企业,原有两家油坊也因油料短缺而早已关闭。

2.4.3畜牧业及禁牧情况

本村共有牲畜总数2182头,其中家禽235只,猪109头,占总数的16%,其收入甚微,农民权当捎带着饲养,贴补生活之需;全村共养羊2070只,占牲畜总数的84%,是牧业收入的主要来源。羊肉和羊毛的微薄收入补贴维计农民的基本生存,在农业受旱收入不济时更显得尤为重要,可以

说养羊收入是当地农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政府实施禁牧闭荒政策,提倡舍饲圈养,由于农民没有做好羊种的改良和饲草的引进种植,不能放养又无饲草供给的情况下只能卖羊、杀羊,羊的数量急剧减少。尤其今年旱灾严重,更无饲草喂养,各村各户纷纷将自家剩留的几只羊继续变卖,虽然知道羊还不肥、还不到卖的季节,但是都想尽量减少一点损失,挽补养羊的最后一点收入。可以看得出,农民传统式养羊的这一牧业收入将很快进入历史,将永远消失。所以,当地的畜牧业发展正处在历史性的变革中,走舍饲圈养的路是最好的选择。2.4.4合作医疗参合情况

本村参加合作医疗人数为1439人,参合率66.7%,造成参合率底的原因有:外流人口联系信息不畅,不能及时办理参合手续;办理参合手续时限较短;办理参合时间宣传不够,农民知晓率不高;部分农民还没有完全认识和接受参加合作医疗的意义;定点医疗机构有限,加之农民流动性大,不能满足农民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需求。

2.4.5河沿自然村不宜继续留存的情况

河沿自然村应有126人,外流101人,现常住人口25人,除学生外仅住10余人;无法开展农牧业改造及一系列集体性生产生活活动,缺乏互助条件,生活不便,常年干旱,自然条件恶劣,又无水浇地发展条件,所以不宜继续留存。

2.5目前存在问题

一是靠天吃饭,广种薄收,近三年天旱,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影响,收入下降,返贫现象严重。

二是外出人口多,剩余劳动力年龄偏大。

三是水浇地少,且不能保灌。坡地多,难以保证连年丰收。

四是农民文化知识层次较低,接受科学技术能力较差。

五是农业产业链短,产业化水平低。主要停留在出售土豆、肉类等初级农产品。

六是养殖业发展缓慢,效益低下。主要是品质差、良种化低、科技含量低、专业化水平低、经营方式落后,加上资金投入不足等不利因素的制约,使养殖业的饲养规模和效益停留在一个低水平上。

第三章指导思想

3.1指导思想

在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在__西镇党委、政府的组织下,为从根本上改变该村的面貌,增加农民的收入,使农民走上富裕之道,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二十字指导方针,利用三年时间,以“收缩、集中、转移”农牧业人口为突破口,以农田水利建设、舍饲圈养、异地扶贫搬迁、退耕还林等工程为载体,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加大投资,开展各类项目,建立起新型农村经济发展格局,实现农村面貌大变,农民收入增加。

3.2建设原则

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富民强市”学教活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围绕结构调整工程、农民增收工程、农村康居工程和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坚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统筹发展思路,走科学发展道路,使新农村的建设规划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尊重民意,切合实际。遵照市委关于农村牧区实施收缩、转移、集中的战略部署,实施“退耕还林、禁牧闭荒、舍饲圈养、撤村收缩、人居集中、劳务输出、逐年迁移”等一系列发展思路,逐步建立“以商富农、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发展机制,加快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3.2.1坚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生产方式等,科学安排各类建设项目。

3.2.2尊重民意,充分听取农民意见,尊重农民意愿。

3.2.3坚持统一领导,合理规划,分期实施,突出重点。

3.2.4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多头投资,发挥各方面的能力。

3.2.5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整体推进。

3.2.6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全力打造种殖和养殖示范基地。

3.2.7坚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把资源开发和保护环境结合起来。

3.2.8坚持把扶贫移民,新农村建设和劳务输出相结合。

第四章 总体目标

到20__年末,81%的坡地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环境初步改善。建成以舍饲圈养为核心的养羊业、生活基础设施配套、人居环境优美、村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4.1生产发展:20__年,81%的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共退耕地27100亩,改善生态环境。剩余9%的耕地将努力改造成水浇地,为舍饲圈养配套种植饲草料,同1时完成羊种的改良。建成健全劳务转移机制。

4.2生活宽裕:到20__年末,全村户籍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元以上。基本消灭特困人口。

4.3村风文明:计划生育率100%,义务教育普及率100%,参加合作医疗农户100%。村有文体活动中心、村卫生室、书报阅览室等公共设施。创建和谐家庭,培训新型农民。全村无偷盗行为、无犯罪案件,村民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100%。

4.4村容整洁:全村主干道全部修缮,架设太阳能路灯。保持全村清洁卫生。初步达到村民集中居住、生活方便、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定居点。

4.5管理民主:村两委班子团结,战斗力强。实行村务公开制、财务公开制、一事一议制、重大事项实行村民代表会议表决制,村民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满意率达到100%,对两委班子满意率达到98%以上。

第五章建设任务和内容

计划在三年内完成以下目标:

5.1坡地退耕还林面积27100亩,投资406.5万元。

5.2

水利工程 建设机电井10眼,配套喷灌设施,水浇地改造工程。项目实施后平均每个村组1眼机电井,人均3亩水浇地。项目总投资300万元,需帮扶300万元。在所辖10个村组实施。5.3舍饲圈养工程 建设标准化棚圈及配套设施100个,购进种羊20只。项目实施后每个村组10个棚圈,2只种羊,每个棚圈配套3个青储窖。项目总投资320万元,需帮扶320万元。在所辖10个村组实施。

积极争取内蒙古赛阳牧业有限公司的支持,为舍饲圈养作好相应的技术培训工作,帮助农民更新观念,走科学喂养之路。在内蒙古赛阳牧业有限公司的支持下,引进高质肉羊,改良种羊,完、善技术难题,全部闭牧,实施舍饲圈养工程,并与内蒙古赛阳牧业有限公司长期合作,建立长效供需关系,成规模发展高质肉羊养殖,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全部采用舍饲圈养方式,提高牧业收入。

5.4村卫生室:100平方米,配套医疗设备,投资15万元。

5.5建公厕10个,投资10万元。

5.6维修15公里村级公路,安装村中路灯,需投资65万元,保持全村清洁卫生。初步达到村民集中居住、生活方便、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定居点。

5.7河沿村实施整村搬迁,投资252万元。

5.8维修原机电井3眼,配套机泵3台,投资5万元。

5.9发展优质饲料地200亩,投资10万元。

5.10健全劳务转移机制,要引导有一定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投资创业,同时外出返乡人员创办的企业也可使当地富余劳动力进行转移就业,促进地方经济增收。

实时根据全县对村庄整体搬迁的政策,积极引导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人口在村庄集中居住,积极鼓励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村人口转移进城镇居住,增加就业几率,改善教育、医疗等生活条件,推进城镇化进程。

5.11对规模大、区位好、基础设施配套的现有村庄进行整治、扩建,公共设施集中布局,基础设施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集中居住的村庄应统一规划,便于农业机械化作业,耕作半径合理。

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工作的宣传力度,充分宣传人口转移就业的重要意义、政策规定、劳动力市场信息等。有针对性的向农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劳务输出和返乡创业的先进典型,以实际事例教育、帮助农民破除“故土难离”的狭隘思想,使广大求职人员确立外出打工是开阔视野,增长才干,致富创业的新观念。对即将走向社会的男女青年和村中富余劳动力,集中开展宣传发动,在全村营造关心、支持人口转移就业的良好氛围。

5.12搞好弱势群体的五保,低保、医保工作,并大力推广社保,使农村居民的生活能够达到最起码的保障。

第六章效益分析

三年规划实施之后,可给__村委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新的意义,村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经济收入得到进一步增加,医疗卫生、通讯、交通等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逐步完备,贫困人口数量逐年减少,农业、畜牧业、林业等项事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第七章保障措施

为确保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的实施,重点做好下述工作:

7.1领导措施

规划项目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必须加强领导,统一步调,为全面完成项目建设内容,村委在镇下派新农村建设工作团和村委下派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由村委会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各村小组组长协助工作。

7.2宣传措施

充分调动本村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设新农村,广大农民既是受益者,更是主力军。在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中,要深入了解农民群众的所想所需,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发挥广大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群策群励办大事。在工程实施前村委一定要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召开村民代表议事会,大力宣传国家、自治区、包头市、__县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方针政策,保证各项工程的顺利实施。

7.3政策机制

按照各级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有关要求和下派新农村工作团实施意见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为各项目建设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7.4技术保障措施

项目建设要与各项目建设单位进行协调配合,同时要积极与林业、农牧、水利、广电、劳动、民政等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争取技术及资金上的帮助。

7.5资金保障措施

多方位筹集建设资金,积极争取并加大对口帮扶单位的支持和力度,争取外来资金,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保障资金到位,严格控制资金的使用范围。

所有资金将实行“专户存贮,专人管理,专款专用”,确保各项投资按照财务制度进行管理,同时要聘请镇财务工作人员成立财务监审小组,负责对资金的运作管理,确保各项工程项目顺利实施。

7.6把党的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发展结合起来

我们一切事业的成功与否,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按照“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要求,发挥好村党支部书记和班子成员的作用,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调整党员结构年轻化,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农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全村党员成为推进__村新农村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为村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7.7推进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

先进的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要切实加强__村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村居环境。

新农村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农村社区;建设意义;规划实例

中图分类号: F1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新型农村社区是指在农村区域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和相关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所建设的居住方式与农村产业发展相协调,且具备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化公共服务设施的现代化新型农民聚居点。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

1、新农村社区建设关系到我国农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我国村庄“量大面广”,建设新农村社区将会使广大农民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和现代化的生活。

2、新农村社区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改善广大农民人居环境的有效途径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能够创造需求,有效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农村社区的住宅建设切实关系着广大农民的人居环境。

3、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关系到村镇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我们的发展必须把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而新农村社区的建设将促进村镇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中需注重的问题

1、注重人文环境

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所以其规划也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及村民的生活模式。

2、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和地物的特点,尽可能在不破坏建设基地原有的河流、山坡、树木、绿地等地理条件的同时,加以利用,创造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居住环境来。

3、注重服务系统和功能分区的完善

在乡村规划中,社会服务环境的营造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在服务设施的设置上要考虑村民的生活要求和行动轨迹。

三、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是搞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有效方法

1、规划建设、资源配置要因地制宜

新农村社区建设要充分考虑不同区域、不同乡村、不同人群的实际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在资源配置上做出通盘考虑和长期打算,要分期分批有重点、分阶段加以实施。

2、工程建设的标准要因地制宜

对村庄收入高低不同的新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应当有所差异。坚持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的建设新农村社区。

四、实例解析

以安阳市文峰区高庄乡汪流社区的规划设计为例,介绍新形农村社区的规划方法。

由汪流社区区位图(见图1)可以看到该社区规划在原汪流村基础上进行改造,将东正寺、西正寺和伯台三个村庄搬迁整合形成。

图1

现就汪流社区规划提出以下论述:

1、规划原则

(1)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对规划居住区的建设发展进行分类指导,统筹兼顾,合理安排

(2)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出发,按照规划要求,分步骤、分阶段的推进村庄建设与整治。

(3)滚动改造、弹性发展的原则。规划注重滚动、弹性发展的要求,立足现状、着眼未来,实现近中远期相结合,增强近期建设的可操作性、中期的持续推动性和远期发展的前瞻性,符合建设动态发展规律要求。

(4)利于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功能分区及用地布局,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规划目标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确立了这次规划的目标为:

(1)合理有效的利用乡村土地资源,通过对原村庄用地与功能结构的合理化调整,提高经济效益,提升乡村形象。

(2)通过拆除重建、整治改善等一系列更新措施进行规划改造,增加必要的环境设施和休闲空间,提升居民生活水平。

(3)利用并强化场地的自然生态特色,寻求与周围环境协同发展的途径。

3、社区规划设计

(1)规划布局结构在充分考虑地形和道路所界定的用地形态基础上,总体形成“一心、一轴、六组团”的规划结构(见图2)。“一心”指一个商业中心,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是整个居住区的景观中心和功能中心。“一轴”指社区东西向的商业主轴。“六组团”指由社区内部路网分割而成的六个居住组团,整个社区规划在道路竖向、给排水、电力电信、燃气、环卫、消防、人防、抗震减灾等方面充分考虑当地实情并做合理规划。

图2

(2)道路系统规划分三个级别,做为社区主要干道的东西向道路规划路宽30米,支路规划为20米。各组团内设置独立的道路系统,路宽8米。

(3)景观系统规划本着生态原则,挖掘用地特征和周边景观条件,并充分考虑与建筑风格的吻合,通过“外借内造”将社区住宅环境的均好性最大化。

五、结语

建设新农村社区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发展和升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和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今后农村工作的方向和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探索更加有效的工作思路、工作理念、工作方式和手段。

参考文献:

[1]安阳市文峰区高庄乡汪流社区规划

[2]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李志强(1978.3-),男,本科,助理工程师,毕业于河南科技学院城市规划专业,现就职于安阳市城乡规划建筑设计院。

新农村规划范文第4篇

第一章概述

1·1概况

马楼村现有村民320户,1200人,其中三峡移民6户,28人,耕地面积1200亩。村集体拥有运煤码头6处,沿岚济路建有村开发区一处,内有汽车修配、电气加工、餐饮住宿等多个行业,建有大型加油站两座,个体工商户达200余户。马楼村农田水利设施配套齐全,被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是一个多业并举的“双文明”村庄。马楼村基础设施较好,区位优势明显,农民人均收入较高;“两委”班子战斗力较强,群众自建家园、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高,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意识较强;农户居住相对集中,发展潜力较大,实施新农村建设有着较好的组织、思想、民情等基础。

1·2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北宿镇马楼村位于“黄金水道”白马河东岸,岚济、济枣两条省级公路交汇于此,附近有兖矿集团南屯煤矿、北宿煤矿和济宁市落陵煤矿、太平煤矿等多家大中型煤矿,是北煤南运的水上交通要道,地理位置优越。马楼村属暧温带过渡型季风气候区,一年四季分明,雨量集中,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适于多种农作物生长,是邹城市重要的粮食、蔬菜生产基地。

第二章规划总则

2·1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8

2.《山东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3.《山东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试行)》

4.《邹城市村镇规划编制办法》

5.《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6.《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5)

7.《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8.与本规划相关的国家、省、市颁布的标准、规范、规定等。

2·2规划原则和目标

1、规划目标

按照“生产发展、生产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农村经济产业化、农村建设新型化、人居环境优美化、公共服务社会化、农民教育组织化、稳定机制长效化、村务管理民主化、乡风民俗文明化为目标,广泛动员,全面发动,逐步把马楼村传统产业改造成为具有持久竞争力和持续致富农民的高效产业,把马楼村建设成为拥有现代文明生活的新型社区,把马楼农民培养成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有文化有技能有道德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力争用3年的时间,村级集体年经济收入增加到200万元,村民年纯收入增加到8000元以上,把马楼村建设成为村民、集体双富,物质、文化生活宽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规划原则

(1)坚持“三大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要充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和自然资源,发展生产,把获取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又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

(2)坚持“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要把建设合理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合理的经济有机地统一起来,找准发展的结合点。按照循环经济的的要求,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构筑生态家园。要做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确保生态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

(3)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要立足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既要体现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更要突出前瞻性和先进性。码头河运和路带经济是马楼村经济建设的主体,因此在马楼村的各个项目的设计中,都必须根据当地的具体特点和社会经济条件,搞好建设规划和设计蓝图,体现地方特色。

(4)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按照每个阶段不同的目标要求确定近、远期的实施目标分解落实。遵循可执行性、可操作性原则,突出重点,分布实施。

2·3规划范围与期限

1、规划期限

按邹城市《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的要求,马楼村新农村建设规划期限为3年,即2006-2008年。

2、规划范围

见《马楼村新农村建设规划(2006——2008)》示意图,合计规划范围内总面积约28公顷。

第三章村庄建设规划

建设因地制宜,规划以人为中心,以整体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三者统一为基准点,着意刻画优质生态环境,强调全村建设的整体性,包括:功能布局、住宅分布、道路系统、排水系统、绿化系统与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形成整体。为村民营造自然优美、舒适便捷、卫生安全的怡然栖息之地。

3·1功能布局

通过对现状用地布局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使之达到科学合理的使用土地、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使村庄用地布局规划有利于改善村民的生活居住条件,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主出入口设办公区(村委会大院、人口文化大院);村中心大街设村民广场、公共设施(学校、卫生室)等,便于村民休闲、医疗;村内道路采用棋盘式道路系统;排水系统呈网状,通过暗渠,由环村排水渠集中,经处理后排往三支渠。

3·2住宅规划

充分考虑到现状和经济条件及可操作的原则,对马楼村住宅及外部空间采取既保留又更新的规划模式。

1、保留:对砖混结构,质量较好,与村庄环境与整体规划冲突不大的,采取保留措施,维持现状。

2、整治:对建筑质量尚好,但建筑风貌和外观与村庄环境有冲突或平面布局部分不适应,对其外立面及内部平面进行整治和改造。

3、拆除:简陋建筑、质量较差建筑及因为规划需要改变,或对村庄风貌有较大负面影响、建筑质量差的建筑,采取拆除的措施,对村南路以南的两户住宅,于2008年前清理掉。

4、新建:新建住宅以点式及双联式布置,住宅原则控制在二至三层。

5、村内大坑填平后规划新住宅。

6、宅基标准:16M(东西)×15M(南北)

3.3道路交通规划

1、充分尊重道路原有脉络,同时满足区内通达性和安全性及消防等要求。

2、道路分为三级:

中心大街:宽20M

大街巷:宽10M

小街巷:宽5M

3、道路建设

南北走向:

中心南北大街(康庄路)宽20米,采用水泥路面,向南延伸使其与济枣公路至白马河港的柏油路连接,并配套白色高杆立柱双排路灯。其余道路共15条,其中长340米,宽5米的12条;长340米,宽10米3条。村西第二条宽10米的路(同德巷)向南延长至三支渠。

东西走向:

东西走向道路共4条,宽均为10米,其中长500米和长730米各两条。路面采用底层煤矸石,上面铺石屑,配套白色高杆立柱单排路灯。村南路向西接通白马河堤。2006年,硬化村内西侧长350米、宽5米南北走向大街和村中各长600米、宽5米的东西走向两条大街,并装架上路灯。此后,自西向东,每年硬化两条。

3.4排水管网规划

排水系统呈网状,与道路建设相配套,宽10米及10米以上街巷两侧挖排水沟,宽60厘米,高60厘米,砖混结构,上加水泥盖板;宽5米的小街巷中间挖排水沟,宽60厘米,高60厘米,砖混结构,上加水泥盖板后再修筑路面,入户端加箅筛,防止堵塞。投资12万元,环村挖排水渠1000余米,倒梯形,下底宽1米,上底宽2米,高1.3米。生活污水通过排水暗沟,由环村排水渠集中,经处理后排往三支渠。

3·5环境保护与环卫设施规划

1、改水改厕。根据村庄临近白马河,潜层地下水水质不适宜饮用的实际,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村里投资2万元上一台水质净化设备,让村民吃上洁净的自来水。积极引导村民居民改建新型卫生厕所,同时,加快建设公共厕所,在开发区、村部大院、村庄的东中西部各设置一处公共厕所。

2、垃圾箱(桶)设置。生活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不大于70米,并在适宜的位置设置垃圾收集点,在规划范围内设置20个点。每半个月清理一次,收集的垃圾运送到垃圾填埋场集中处理。

3、环卫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稳定的环卫保洁队伍,负责路面清扫、绿化维护、村容村貌整洁等工作。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形成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的共识和行动。

3.6绿化规划

1、原则上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乔木、灌木,用材树种、经济树种合理搭配,绿化、美化有机结合。

2、中心大街在已栽植花木的基础上,栽植黄杨球,树间砌花坛,设计栽植合欢、大丽菊、美人蕉、月季等常规花卉。

3、村内四条东西大街,设计两侧栽植石榴或桃树。

4、街心村民广场建设绿地,建花圃,铺草坪,选用四季常绿花木品种。

5、庭院绿化尊重个人意愿,由村里无偿提供葡萄、柿子、香椿、石榴、月季、无花果、海棠等品种。

3.7公共设施规划

1、学校建设。拆除现小学校,另选址重新规范建设村级标准化小学校及幼儿园。

2、新建科技、人口文化大院。将现使用的村“两委”办公院落让出,租赁或拍卖给村民搞三产开发。拆除村小学后一排旧瓦房,投资30-40万元新建两层办公楼的科技、人口、文化大院,大门西开,建仿古式院门,与现有的村务公开栏格调一致。

3、村民绿地广场。将现中心大街东侧水坑填平,建成村中街心绿地广场,内置石凳石桌、健身器械及代表本村文化的标志性景观,以供村民休闲娱乐。

4、卫生室。建设高标准卫生室,并争取与镇卫生院合作,成立北宿卫生院马楼分院。

5、文化宣传设施。加封村务公开栏铝合金透明窗;在中心大街北、中、南建设3处《村规民约》宣传牌,沿街建10个读报栏,统一刷写大街两侧墙壁上的标语和宣传画,使其容颜更加美化。

第四章经济发展规划

4.1投资6万元,预计动用土方1200车,对村南的大坑进行填埋,估计可新增土地15亩。

4.2自高岭土厂路至西落村大棚区,建设冬暖式日光温室,成片发展温室大棚蔬菜。

4.3在岚济公路马楼段绿色通道内发展80亩的林下百合特色种植。

4.4在岚济公路北新建加油站东侧,兴建一处农产品批发市场。

4.5以三处苗圃为依托,综合开发建设村南生态旅游农业小区。

4.6加大岚济、济枣公路沿线路带经济小区、白马河港区的综合开发,鼓励和支持村民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力争在2006年建成正在论证、占地8亩、投资500万元左右的塑料厂一处。

4.7对白马河以东,岚济路南,村庄以西的土地进行开发。

第五章村民社会保障规划

5.1在保持目前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100%的基础上,由集体统一补贴,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5.2循序渐进地实行村民养老保险金制度。所有五保老人实行集中供养。

5.4村集体每年拿出一定资金,提高对独生子女户、双女户的优待标准。

第六章制度及管理规划

6.1修订党务、村务各项规章制度和村规民约,制作高标准、观赏性较强的制度牌子并上墙悬挂,同时,统一制作小巧精致的《村规民约》镜匾发到各家各户。

6.2健全完善党员代表、村民代表议事会,民主理财小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监督小组,环境卫生管理小组,治安维稳监控小组,以及计划生育协会、老年人服务协会、移风易俗理事会等群众自治性组织,规范村务和社会事务管理机制。

6.3推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双文明户星级管理、党员和村民代表包片联户等管理办法,实行“农村小社区化”和“区中区式”管理,进一步优化村内管理秩序。

6.4规范完善村级档案标准化管理。将村务文书资料、村级财务资料进行系统整理,规范组卷建档。同时,以每一个家庭为基本单位,统一建立村民档案并集中管理,条件允许时,增配计算机,建立村务、财务、村民电子档案。

6.5以落实《北宿镇村级工作操作规程》为载体,规范完善村级工作规范化管理运行机制,使其成为全镇村级工作规范化管理示范点的“点中点”。

6.6加强对村民的思想教育。建立以村“两委”干部为第一责任人、党员和村民代表广泛参与的村民教育工作队伍,健全以集中培训、分批轮训、联户施训为主,利用远程教育课堂、广播喇叭宣传、板报栏宣传等为辅的宣传思想工作机制,努力营造好宣传教育的舆论环境。

第七章规划实施的政策建议与措施

合理的政策引导、合乎当地实际情况的保护和建设措施是马楼村新农村建设规划顺利实施的保证。

7·1采取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按照“农民为主、政府帮助、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原则,多层次、全方位推进马楼村的新农村建设。

7·2镇政府研究制定扶持政策,在镇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对马楼村新农村建设,给予一定的财力扶持。

新农村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农村;生态;景观;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平稳增强,以及近年来惠农政策的大力实施,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满足。与此同时,农村居民的精神需求,也在逐渐增长。因此构建一个设施完备同时风景宜人、环境整洁、富含乡土底蕴的农村生态景观显得尤其重要。

2 天湖村概况

本次规划区天湖村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三市镇中部。面积179.07公顷,距离三市镇4.9km,,下辖12个居民小组。秀美的汨罗江从南面绕村而过,隔江就是与该村完全不相同的高山地貌,山水风光与村内的田园情趣相互映衬,别具一番风味。

根据天湖村的自然景观、交通区位、农业资源等优势,结合长株潭发展的契机,规划将天湖村定位为集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型新农村。

图2,土地利用规划图

3天湖村生态景观现状

天湖村有大面积生态农田和生态茶园,这些构成了天湖村生态景观格局之一,是村庄在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物质记录。茶园中的步行土路,农田旁边的休憩小屋等都包含了特殊的农村文化特征和生活方式,而这些也是当地自然景观的构成部分。因此天湖村的生态景观是由农村聚落景观、农业生产景观、人文景观河自然环境统统构成的景观综合体,具有很大的生态、娱乐、美学等价值。

4天湖村生态景观构建策略

4.1 提取自然景观要素,延续自然肌理和村庄生态风貌

(1)茶园形态与农田走势

规划中延续原有土地肌理,保持农田与茶园的方格走势,形成方格状的村庄道路系统。

(2)组团建设

村庄居住点以组团形式集中建设。以道路为廊道分割、生态农田和生态茶园为基地,形成由居住斑块、生态廊道和大地景观共同构成的综合性农村风貌。

(3)边界控制

为了更好的保护农村生态景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而生态绿廊、农田、茶园等自然边界则是最佳的控制因素。

4.2 完善景观结构,有效发挥农村景观功效

规划的景观结构为:“一心,一带,三轴,三片区,多节点”的景观格局,即一个综合性景观中心、一条滨江风光带,两条道路景观主轴,以及生态农田风貌区、生态茶园风光区和农村居住风貌三大片区。

(1)“一心”

指天湖村综合服务区的综合性农村景观。位于村落的中心区域,结合村庄内的过境干道建设布置商业街、文化体育活动场地、村庄服务中心、特色农庄旅社等,形成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村庄综合服务中心,塑造农村综合性的中心景观。

(2)“一带”

即汨罗江风光带。沿江种植观赏性茶树,结合茶园布置休闲散步道,小型广场,体育活动设施等休闲活动场所。

(3)“三轴”

整合现有的绿地资源,沿主干道布置街头广场等活动场所,营造多元交通公共空间,同时也改变了单调的交通模式,增强村内道路的交流、交往职能。

(4)“三片区”

由农村居住区、生态农田区和生态茶园区这三大风貌片区共同构成了天湖村的主要景观风貌区,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的复合型景观风貌,使村庄内景观丰富多样,充分体现自然野趣的乡土风。

4.3 生态廊道建设

4.3.1 道路廊道

道路景观廊道的主要功能是组织交通和旅游线路,它不仅能隔绝污染、更好的塑造乡村景观,同时也是村内的生态通道。天湖村的道路廊道主要有三种:生态型,生产型,游憩型。各类廊道有相应的功能和特点,但都遵循一个原则,即与环境协调。因此在道路廊道中的植物配置选择,以本地植物为主,使其更好的发挥优化本土风貌的作用。

4.3.2河流廊道

本次天湖村规划中,保留村庄聚集点南面的水塘与部分水渠,同时将水渠部分改道引入村庄中心的大水塘,形成中心景观。另一方面则让水渠穿过民居,形成生活性水空间。

4.3.3 节点景观

节点景观是农村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村民活动的主要场所。丰富的节点景观不仅有利于村内居民的交流与户外活动,也使村庄的景观层次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完整。

5 结语

对于规划设计者而言,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村庄物质空间层面上的整改与更新,更多考虑的应该从保护村庄原有生态系统并带动村庄发展的角度,进行适度的开发建设。本次规划将自然生态系统与村庄生活空间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天湖村资源优势引导村庄规划设计,形成了有利于天湖村乡村旅游发展的物质形态。不仅有助于农村的土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建立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景观格局和生态经济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帆,石锦安;乡村景观与生态茶园构建模式探讨――以雅安和龙茶园为例;安徽农业科学, JournalofAnhuiAgr.i Sc.i 2010,38(27):14873 -14875

(2)孙博,王宁,姚翔;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景观构建的对策;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3)朱宇恒,吴锐;和而不同:新农村风貌规划建设的方针和原则――以长兴县五个乡村更新实践为例

(4)王峰;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面面观及研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