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李白名诗

李白名诗

李白名诗范文第1篇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大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文史名著外,还浏览了诸子百家之书,并好行侠。他虽然信奉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但同时也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但他的官场之路并不得志。李白存世的诗很多,《蜀道难》《静夜思》《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将进酒》《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等都是他的名篇。

诗词故事

有一年,唐代大诗人李白游历各地时来到武昌。当时的武昌是天下文人会聚的地方。文人墨客们早就知道李白的大名,只是没有缘分相见。听说大诗人李白来了,于是大家欢聚在一起请李白到黄鹤楼聚宴。

黄鹤楼也是当时武昌风景最好的地方。宴会开得热闹非凡,李白也十分高兴。

痛饮一番之后,已有醉意的李白诗兴大发,于是大家乘机请李白赋诗。李白也毫不推辞,他拿起笔来刚要大书特书一诗,却转身看到诗人崔颢留在黄鹤楼墙上的一首七言律诗《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细细地看了看,又品了品,连连称赞:“好诗!好诗!”接着,他长叹一声,把笔放下了。众人忙问李白怎么不写了,李白对众人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李白的意思是说,崔颢把黄鹤楼的景色写得太绝了,我已经无法再写什么了。这一次,李白没有在黄鹤楼题诗就走了。由于李白的谦虚,使得崔颢的诗更加出名了。

后来,李白再次来到黄鹤楼,在此送别诗人孟浩然,题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也是李白的名篇之一。

诗词大意

崔颢的《黄鹤楼》诗的大意:魉抵械南扇嗽缫丫乘着黄鹤飞去了,这地方只留下一个空荡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千百年来依旧在黄鹤楼上空游动。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已经到了黄昏的时候了,还不知何处是我的家乡?面对烟波浩渺的大江,内心很是发愁。

李白名诗范文第2篇

1、李白生平介绍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少年时期生活在蜀中,家境富裕,轻财好施,喜好文学,熟读百家书籍。又关心国事,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二十多岁时出蜀东游,十年之内,顺着长江南浮洞庭,北游襄汉,东上庐山,直下金陵、扬州,远到东海边,后来又到黄河流域许多地方。四十多岁时,经推荐,被唐玄宗召到长安,作为文学侍从。李白的诗歌创作于是趋于成熟,名篇叠出。天宝三年(744年),他在洛阳和杜甫相遇,结成好友。两人在河南山东一带,携手探胜,把酒论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在永王(玄宗第十六子)幕府工作。后来,唐肃宗借口永王谋反,杀了永王,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中途遇赦。宝应元年(762年),62岁的李白,在穷困和飘泊中病死于安徽当涂。李白存诗九百多首。他热爱祖国山河,自称“一生好入名山游”,写下了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其中,《早发白帝城》《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都是无与伦比的绝唱。

2、李白与山水诗之间的关系

李白是中国山水诗人中的另类,他有一种世外高人的气势和极富张力的生命力,非常的飘逸和洒脱,这种个性的因素使得李白的山水诗在表现手法上似乎没有了固定的形式和规律,这就造成把握李白山水诗的风格和意境很难。但就像看梵高的画一看就是梵高的画,李白的山水一看便是李白的山水。实际上,李白才是真正主宰着山水诗的形式和规律的。李白写的不是山水的细节,而是山水的气势,用他的话来讲就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气势,这也是写他本人的气势,正是他本人的气势推动着他写山水的气势,只有他桀骜放纵的个性才能把山水固有的气势从山水中张扬出来,张扬山水的气势就是张扬李白自己的个性和生命力,即是把他自己的个性和生命力扩张到山水中,他的生命力是无限扩张的,给人的感觉不是山水感染了他,而是他感染了大唐的山水。

3、李白山水诗的漫游

唐开元盛世的青年李白,爱好辞赋、剑术和豪饮,博览道家、诸子百家奇书和纵横术,受到奇而不正的教化,思想上的神游和狂想,养成一种傲岸不桀、放逸不群的游侠精神,这注定了他一生不走科试正途,而要走隐士兼侠士而成名士的独特之路。李白是不属于世俗世界的,他是属于酒的和山水的神仙世界。唐玄宗爱慕酒仙李白的才华,给其加官赐予金帛,可李白不受,其“志在青山”,只要美酒和山水的流连,以至于唐玄宗赐其金牌“逢坊吃酒,遇库支钱”,被传为千古佳话。诗人杜甫有一首诗赞酒仙李白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的一生大半岁月是在隐逸漫游中度过的。李白漫游名山大川,寄清风明月,留下许多含而不露,意境深远的山水诗的名篇。李白的一生游历范围很广,入蜀中,留下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佳句;出三峡,留下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空谷绝响;南行江浙,留下了“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长河画影;上庐山,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画卷;东至齐鲁,留下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苍凉景色;西游华山,留下“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的雄奇篇章。

4、李白山水诗的独特风格

4.1李白的山水诗明朗清新,意境开阔

李白生活在唐王朝有强胜走向衰落的时期,热烈地追求光明理想和自由解放,蔑视封建礼法和朝廷权贵,不肯“摧眉折腰”去俯就黑暗势力,因而遭到朝廷的冷遇和打击。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愤世嫉俗,“一声好入名山游”,足迹遍及蜀中、黄河、江淮、浙江流域的名山大川,到处寻访名山胜水,以“此行不为魲鱼鲙,揭露黑暗,鞭挞时弊,写下了奇彩纷呈的山水诗作,千姿百态地刻画了祖国雄奇秀丽的山水风光,表现了他对美好景物的热烈的向往之情。在诗人这些千古传诵的山水名篇中,“明朗清新,意境开阔”,是其显著特点之一。例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清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这首诗,是李白青少年时代的作品。在诗人笔下,蜀中的戴天山,山奇水秀,淙淙的溪水、带露的桃花、林中的麋鹿、亭亭的野竹,还有那碧峰泻下的飞泉,色彩明丽,境界幽深如同一幅引人入胜的山水图,有谢灵运、谢朓清新秀丽的风味和王维、孟浩然简淡清幽的情趣。

古人环溪说:“李白长于才,故以篇见功”。这一评论,精辟地指出了李白在创作上,与晋宋诗人“比较呆板而且追求摹景的逼真,讲究练字,练散句,缺少整体美”的创作有着根本的区别。从而也充分证明了李白山水诗在接受前人的艺术滋养的同时,又发展了诗歌艺术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4.2李白的山水诗情景交溶,韵味悠长

李白在山水诗的创作中,最擅长于以情写景,以景抒情。在艺术表现上,诗人事常只选择自然景物中最富特征,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些方面加以突出的描绘,在具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的氛围中,蕴涵了无穷的韵味,故而较之晋宋诗人的“情、景、理”三段式的风格情调更胜一筹,作品意向高远,感情更为真挚。除上一部分已举作品兼具这一特点之外,李白还有更多的山水诗篇可以作为这一方面的例证。例如,《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全诗气势豪爽,情景交融,精妙至极。明·杨曾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在具有民歌风采的《清溪行》中,作者以清新流畅的诗句,赞颂了大自然的明媚秀丽,抒发了对社会黑暗的愤懑之情: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李白名诗范文第3篇

传说公元701年,李客的家中发生了一件奇事:他的妻子在涪江畔“浣纱得鲤”,烹食后便珠胎暗结。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便生下了神童李白。我一直在想,李白在陇西院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天地间该是怎样一番情景?的他,第一声啼哭是否也催生出漫天的云蒸霞蔚。

寻访他,靠近他,这对于痴爱他的人们,此生必定要来一次陇西院。

“旧是谪仙栖隐处,恍闻昔日读书声”,品味着陇西院山门两侧的楹联,信步跨进游客寥寥的宅院。喜爱李白的人不经会问,这哪里还有昔日的读书声?

一枝一枝的腊梅安静地开着,精致的鹅黄花瓣在空气中弥散着馨香。多少年前,李白就在这里,坐在炭火炉旁,诵读着一册旧得发黄的线装诗集。这里就是李白出生的地方。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武周时期,一位名叫李客的胡商,因不堪边疆的动荡岁月,举家从西域迁至巴蜀腹地的青莲乡,在天宝山麓修造了大宅――陇西院。“陇西”二字无不表达着他对祖籍甘肃陇西的怀念。李客或许不会想到,整天环绕自己膝前的儿子将会成为名垂千古的“诗仙”,更不会想到,这座被他给予满满乡愁的“陇西院”会在滚滚红尘中历经世间沧桑,几度生死。李客建院后,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再建,明末毁于兵火,清乾隆年间又得以重建。如今的陇西院,虽然历经多次维修,但仍然保留了清代风格,尤其是彩塑山门更是独具匠心:山门微呈“八字”,中部檐顶上塑有宝珠中花、鳌鱼,四角有卷草翼角。中门上端捶灰竖匾上用瓷片嵌塑“陇西院”三个大字,匾周塑有五条蟠龙,栩栩如生。三道门由石条砌造,两侧均刻对联。中门是:“弟妹墓犹存莫谓仙人空浪迹,艺文志可考由来此地是故居”;右门是前文中提到过的“旧是谪仙栖隐处,恍闻昔日读书声”;左门是“太华直接青莲宅,天宝遥看粉竹楼”。

1961年,陇西院被四川省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江油市政府对故居旧宅进行了维修;2003年,陇西院又重建了陇风堂和序伦堂两处建筑。如今的陇西院逐步成为人们追忆诗仙李白的一个重要场所。

一块陨石,让诗仙魂归故里

漫坡渡的古渡口,石牛沟出土的石牛,磨针溪畔的巨石,普照寺的题诗,月爱寺的七星井,小匡山的读书台,大匡山的书院,戴天山的道观,窦山的诗碑……这些星罗棋布的遗迹遗踪无声地告诉人们,李白曾在这里,却又离去。李白二十七岁那年,写下“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的诗句后,便只身离开了陇西院。

李白从长江夔门出川,开始了横跨大江南北的求索游历。一路上,迂回辗转,广结各路名流,从此这位佩剑爱酒的男人,因诗名满天下。得意时,唐玄宗召他进京,供奉翰林院;失意时,他遭“赐金放还”。无论得失,李白始终秉承着中国文人心中那个“达者兼济天下”的理想。即便在晚年,李白依然雄心不死,盼望着从军打仗,结果受到牵连,流放夜郎。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李白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关于李白的去世,以他为荣的江油百姓始终相信“捉月骑鲸而终”的传说,因为他是“诗仙”。李白离开青莲后,至死也未曾再回故乡,他将自己的诗歌奉献给盛唐,带领盛唐诗歌登峰造极。他的胞妹李月圆为他思念成疾,最后香消魂断,空遗故乡“粉竹楼”。传说,在李白去世的那天晚上,一块陨石划过夜空,坠落在青莲乡的土地上。于是百姓们奔走相告,“诗仙”李白魂兮归来,更是在陇西院周遭陆续修造了衣冠墓、名贤、太白祠等等,用以纪念这位“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人。

新生,灾难,涅

新中国建立以后,为了纪念诗仙李白,弘扬李白文化,江油人前仆后继,不遗余力。江油市于1962年在市区昌明河畔兴建李白纪念馆,于1981年建成开馆;2000年在陇西院东侧,历时两年,巧妙利用天宝山,依山而建“太白碑林”。太白碑林占地三百余亩,建造诗碑1500座。碑林以园林为基调,注重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意识的结合,根据李白诗风的脉络,分为“李白诗精品园” “清风明月园” “故园山水园” “磨针寻梦园” “诗仙醉酒园”五大部分。同时,他们恰到好处地将诗歌艺术、书法艺术、园林艺术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座特色鲜明的主题公园。碑刻的内容主要是历代书画名家书写的李白诗歌和颂扬李白的楹联诗文等近两千件创作精品,风格迥异,足以体现我国源远流长的书画艺术的深刻魅力,极具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2003年金秋,江油市又在天宝山之巅修建了仿唐古建筑群“太白楼”,与太白碑林有机地融为一体。太白楼是清风明月园的主体工程,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高33米,共三层。它的正面是郭沫若题写的“太白楼”,西面是谢无量的题匾。与太白楼一起竣工的还有清风明月园的大鹏亭和回廊。整个建筑依山就势,结构严谨,显得十分大气。 登上太白楼楼顶,临空远眺,诗仙故乡的山水、亲人、明月一览无余。

寻着李白来到江油的人们,无不感慨江油已然融入李白浪漫之源。人们在惊叹李白与诗月酒剑的不解之缘时,也深深感受到其瑰丽篇章的万丈光焰,带给人们心灵深处的强烈震憾。

谁也未曾料到,2008年5月12日的特大地震,竟然将以陇西院、太白祠、名贤为主体的李白故居毁于一旦!然而,正是这场灾难,让诗圣杜甫的家乡人与诗仙李白的家乡人迅速汇聚成为手足兄弟。中原地区的河南人民举全省之力对口支援李白故里,加速重建。

在李白故居恢复重建中,援建队以“修旧如旧、精益求精”的精神,以最快的速度让李白故居重现昔日风采。“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今天的李白故居,让盛唐时代阴差阳错的两位诗人在天之灵永不分离,让川豫两地的援建友谊源远流长!

名贤祠,蕴藏心底的陨石

经过几年艰难恢复重建,这条古色古香的街道向游客撩开了她惊艳的盖头。步入青莲古镇,行走在游客稀少的名贤路上,脚下依旧是青石板街道,两旁是修旧如旧的川西民居,从中依旧可以感知昔日的市井繁华和风韵。

游览名贤路,少不了进入陕西会馆瞅瞅。陕西会馆雄踞名贤路的东段,是青莲古镇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座会馆,它见证了李白故里的沧桑变化。地震发生后,破败不堪的陕西会馆,其穿木主体结构依旧矗立。在名贤路的规划设计中,陕西会馆的原址重建也被纳入其中。几经修缮、扩建,到2012年底,陕西会馆重现昔日恢宏的风采。尤其是会馆里那高大雕花戏台,此时虽然没有上演戏剧,但置身于大戏台,依然能够遥想到昔日的精彩纷呈,耳边仿佛响起了铿锵的川剧锣鼓声,仿佛在走马灯似的扮演着生、旦、净、末、丑。矗立其上,恍如隔世,戏台两侧的耳楼上,台下院子里不时响起的喝彩声和哄笑声,萦绕耳边。

名贤路因“名贤祠”而得名,所以进名贤祠凭吊诗仙李白才不枉此行。名贤祠坐落于名贤路中段,现青莲初中旁边。据《彰明县志》载:名贤祠建于清代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供奉有青莲先生神位,是青莲后人祭祀李白及历代名贤的场所。名贤祠为一进二四合院,全穿逗木结构,上覆小青瓦的建筑。进门有一株百年桂花树。名贤祠正中柱上,有一副对联云:“抚谈士两言,毕竟荆州犹俗眼;惜夜郎一去,后来才子共寒心。”这副联语以李白生平文章、遭遇入时,十分贴切。

在名贤祠南侧,有李白衣冠墓一座。在后来的修缮中,名贤祠与李白衣冠墓连为一体,与李白其他遗迹一样丰富着李白文化的内涵,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相传,早在唐末宋初开始,每逢李白及其胞妹李月圆的诞辰,青莲古镇都要在名贤祠衣冠墓前举办祭祀活动。2003年 6月,李白衣冠墓和名贤祠被公布为江油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12”地震中,名贤祠损毁严重,后于2009年由河南省文物局对口援建,经过一年半的精雕细琢,极具唐代建筑风格的名贤祠终于重放异彩。

信步名贤祠庭院,我似乎听见李白带着酒香的呼吸。从隔壁校园传来的朗朗书声里,我触摸到唐诗的脉搏依然在经久不息地跳动。

李白名诗范文第4篇

关键词:李白 自由精神 源起

唐诗作为一种文化的符号在唐朝逐渐走向了顶峰,而在盛唐诗坛文化中最富代表性的诗人,当数李白。李白以其狂傲豪放的气度,以其无拘束的情怀,完美的展示了唐文化中的自由开放的元素。关于李白的自由精神可以从多个角度,不同的方面进行理解,不少学者也就此问题进行了较多的探讨。那究竟李白的自由精神有哪些构成的元素,以及是什么造就了这样一位流芳百世的自由主义者呢?笔者将分别进行探讨。

一、李白自由精神的构成元素

(一)弥漫在诗酒中的自由精神。

对于李白来说,他在对自由进行理解和把握时,其范围不仅仅是限制在他豪迈且放荡的情感中,更多的则是体现在他的醉意诗学当中。李白一生纵情诗酒,自称为“酒中仙”,我们可以从正面和侧理解一点。例如,可以从杜甫的作品《饮中八仙歌》中可见一斑,“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在李白的诗歌中,大多都是独酌的自由情感,在这样的情境之中诗人将自己的灵魂和思想得到真正的放飞。以李白的诗歌《月下独酌》为例,这是一首极富想象力的诗歌,把诗人李白的主观情感寄托在自己的孤独体验当中,当然,这里也离不开客观现实的映衬,李白的这种敢于展开无限想象的情怀,正是在他酒酣之时而作的,通过这种酒酣之时的大胆想象,他把自己内心的孤独和苦闷之情进行了完美的诠释,可谓无拘无束。但是这样的孤独和苦闷之情在旁人看来确实一种相反的效果,通过大胆的想象,却不但没有给人们带来沮丧之感,反而让人感受到一种全所未有的畅快,一种酣畅淋漓的自由之感。除此之外,这种酒酣之时的诗歌中还潜藏着一种朦胧的意境美,这种内敛却又略显舒张的情感,则是诗人自由精神的另一种体现。

可以毫不避讳的说李白的自由人生之境界是诗酒共同构筑的,仿佛处于酒酣中的李白才是真正的李白,也只有在这种似醉非醉之中,方能体会到醉后的狂喜之感。

(二)超脱世俗蕴含在寻找自我之中的自由精神,。

李白作为一个抒情诗人,其自由之精神还体现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超然于世外的气概。李白生活与盛唐时期,但是官僚的贪污腐化之气与自己仕途的不得意构成了与这个时代的强烈反差。他的这种只有也显得与盛世有些格格不入,然而也正是李白生活在一个总的来讲缺乏自由的时代,他又以一种非常强烈的形式表达了其自身甚至是整个人类对自由的向往之情,有一种不畏惧环境的强烈压抑仍然毫无保留的展示自由欲望不甘于妥协的气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正是这种精神的真是写照。

李白的伟大不在于其功名显赫,而在于他敢以一介布衣之身而藐视名声显赫的权贵,肆无忌惮地以自身追求的自由主义嘲笑森严的等级秩序,大胆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李白反权贵的思想意识,是随着他的生活实践的丰富而日益自觉和成熟起来的。从稍显含蓄的“不屈己、不干人”,如“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流夜郎赠辛判官》)“,到之后如“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的豪言壮语可看出一方面李白对权贵的蔑视,对平等和自由精神的追求伴随着生活实践愈来愈强烈。

(三)在寄情山水中获得的自由精神。

李白虽出生于盛唐时期,但是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他的足迹遍布了大半个中国,自称“青莲居士”。据考证李白25岁离川,漫游各地,体验了各种生活;经朋友推荐,42岁时曾到京城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但由于性格傲岸蔑视权贵,受到诋毁,三年后被排挤出京,政治抱负不得实现。之后,一直过着流浪的生活。晚年漂泊困苦,在当涂(今安徽省当涂县)病逝。

李白的人生之路,尤其是政治仕途可谓曲折,但是却一直怀着强烈的报国情怀,即使是其隐居之后这种情怀依旧存在。 “一生好入名山游”,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对于李白来讲,山水才是他心灵的最终寄托,正是由于此,在李白的理想受到阻碍的时候,他还能够豪迈的把精神寄托放在名山之上,在名山名水中来获得自由的精神隐居。

不仅如此,在对自由精神进行表达时,李白巧妙的借助于跌宕起伏的古体诗作为载体将这一情感充分的表达出来,在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歌当中,更是把李白的这一特点详尽的体现出来。诗人采用了大胆的想象,描绘出了一幅带有神秘特色并且又是充满自由的梦境。

二、李白自由精神的源起

(一)大胆创新的诗歌主体成为李白自由精神的有力载体

李白在进行诗歌的创作时能按自己的意愿开展,以表现自我为依据,打破传统的风格,在尝试各种主题的基础之上对题材进行深度的加工,有一种脱俗之感,也正是他的这种大胆的创作风格使“自由精神”成为其诗歌的一枚标签,也使得李白的诗作成为承载他的自由思想,表达他的自由主张的重要阵地。

(二)现实与理想的反差构筑了李白对自由精神的强烈诉求。

李白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思想并不是天生具备的,他与其他一般人士一样在统一皇权帝制下都渴求进身,这是一种基于现实而来的理想诉求。但是他自身的孤傲与放荡不羁使得他对对功名的这种期望显得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在他的自由精神世界中流露出的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便是李白迫于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之后转而对自由精神的向往和追求的写照。如《子夜吴歌》其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当然就李白的自由精神而言,也有学者认为主要来自道家和道教思想的影响,对于这样的说法我们没有理由予以否认,但是也不能因此而不加思考的全盘肯定。李白对道家对道家和道教的思想的吸收只有一部分,如果脱离他强烈的理想欲求与现实的反差,那这种自由精神也未必就会在他身得以诠释。

总之,李白的自由精神,有其特定的呈现方式和产生缘由。而这些既与其大胆的诗歌创作手法、不拘于世俗的生活方式有不可割舍的渊源由借此得以完美的呈现。

参考文献:

李白名诗范文第5篇

这就是采石矶吗?这就是那条在支流汨罗江吞噬过屈原、在下游又接纳了李白的长江吗?浑浊的江水,汹涌着恐怖,没有一点诗意的浪漫和飘逸。

在李白公元762年去世后的第1243年暮秋,在这个灰蒙蒙的下午,我在采石矶前试图探寻诗人去世时的心境。

传说中李白死得潇洒和飘逸。那个夜晚,在采石矶的揽月台,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通痛饮之后,熏然之中,却见一轮圆月坠入江底,为着捞月,诗人一撒手纵身江中。

传说是美丽的。据说李白投江之后,不是在下游,却是逆水而上,上游30里,青山脚下,浣衣村姑在江边找到李白的遗体。传说李白遗体被捞出,姿态翩然如仙,没有一丝痛苦以及被江水冲击的伤损。

依传说看,同是投江,屈原怀沙,投得沉重,遗体也是逆流而上,被乡亲们捞出,故事充满着凄冷和哀伤。李白却死得飘然,洋溢着浪漫和超拔。

大约传说是依着诗人的诗篇和个性而编撰。李白是诗仙、酒仙,一派超凡脱俗,浪漫豁达,“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样的诗人,会有什么愁绪,会有什么痛苦?生,自然要生得有尊严;死,当然亦应不失尊严。听着这些传说,真为李白高兴。千年以来,竟有这么多知音,认识了李白,读懂了李白。对于一个诗人,除此夫复何求?

李白真实的坟墓在当涂县太白镇的青山下。人们说,不是李白有幸选择了这一片优美、幽静的地方;倒是青山有幸,把一个诗人的魂魄拥在怀中。

墓碑写着“唐名贤李太白之墓”,据说是杜甫先生的手笔。不说“名诗人”,却道是“名贤”,见得古人尊李白,首取其人品。先是“名贤”,而后有“名诗”。自然,李白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与贡献,则使他的名贤名副其实。大概也是因了这些,千古的荒草才没有埋没这一伟大的诗魂,让我们这些后来者站立坟前,心潮起伏,发些思古之幽情,悟些做人之道理。

“捉月”只是传说赋予诗人的想象。像一切穷困潦倒的英雄豪杰一样,李白也有一个凄凉的晚年。“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好剑术”,二十五岁仗剑任侠,三十岁文章历抵卿相,四十二岁供俸翰林学士。”曾经得意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然而,62岁的李白却无可奈何地重归了“蓬蒿”。他不得不去求助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将诗稿一并交给这位族叔处理,并于当年病逝于当涂。

想象得出李白当时的窘迫和孤寂。据说他有个儿子叫“伯禽”,贞元八年“不禄而卒”;留有一个孙子出游12载不知所终;两个孙女,也嫁给了普通农人,赫赫李氏一门,终于埋没于荒草。

李白墓原在龙山东麓,55年之后,时拜宣歙池观察使的范传正有感于先父与李白有“通家之旧”,才将李白的坟墓迁到青山之阳,即现在这个地方。

小小一丘荒冢,既非官方修筑,亦无官家保护,难免雨冲冢毁。白居易见到那坟墓时已是荒草连天了,有诗为证:“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李白的死距白居易出生仅仅只差了10年。推想白居易眼里的这丘荒冢大约是在李白死后二三十年之后,是在范传正为李白迁墓之前。白居易在李白墓前流连久久,难免生出许多喟叹和感伤。一个写过惊天动地文章的大诗人,到头来竟是如此下场。可怜!比比那些贵胄豪富的奢侈阴宅,真有天壤之别,世事竟如此不公平。不过,再想想李白留下的伟大诗篇,想想他在老百姓心中的位置,不朽的诗魂比起那些速朽的灰尘,要重上百倍、千倍。

历经沧桑,李白墓在中国千年朝代更替中,始终被人们关注和惦记着。人们用一次次的修缮,来寄托对这位诗人的崇敬之情。当涂县志记载了从南宋隆兴年间到清光绪五年的多次修建。可是,所有墓地建筑都毁于抗战时期日寇飞机的轰炸。李白生前与访唐的日本国诗人有着深厚的交谊,并有着诗歌互答,他万万不会料到千年之后,让他魂魄不安的强盗竟是朋友国度里的那些不肖子孙。

现今的李白墓是1979年当涂人民筹资重新修筑的。从采石矶到青山,李白纪念馆,李白祠,李白墓,构成一个十分气派的仿古建筑群,李白翩翩欲仙、举杯畅饮的豪放形象成了马鞍山市的第一道风景线。因为李白,马鞍山成了一座诗意的城市。也是因为李白,第一届中国诗歌节,不久前在马鞍山举办了为期一周的盛会。盛会把一章安魂曲,敬献给了李白的诗魂。

透过历史的烟尘,李白辉煌的诗篇和高尚的人格,放射着万丈光焰,没有什么屏障可以遮蔽它的光芒。

作品赏析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物质的繁华似乎从来属于成功的政客和商贾,正如作者抒发的不平之情:“一个写过惊天动地文章的大诗人,到头来竟是如此下场。可怜!比比那些贵胄豪富的奢侈阴宅,真有天壤之别”,安逸和奢靡很难光顾文采辉煌和人格高尚的人――哪怕文章惊天地泣鬼神,生前总是穷困潦倒壮志难酬,死后总是荒郊野冢、衰草连天,李白如此,杜甫如此,辛弃疾也是如此。

相关期刊更多

李白学刊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李白研究会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教育厅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西华大学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