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互联网的核心价值

互联网的核心价值

互联网的核心价值

互联网的核心价值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状;路径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2)03-0018-04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大众信息传播逐渐从传统媒介向新兴的互联网媒介进行转变,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交流更加便利,信息交往也愈发频繁,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带来了多重影响。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必须积极研究和挖掘互联网的积极价值,规避其不良属性,以充分发挥互联网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积极作用。

一、互联网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双重境遇

1.互联网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机遇

当今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网络信息交往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4.85亿人,较2010年底增加2770万人,增幅为6.1%,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较2010年提高1.9个百分点,已远远高于23.8%的全球平均水平。[1]作为一种信息传输工具,网络信息交往的普及和流行,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全新的场景和渠道,并凸显了其应有的价值:

第一,从传播主体的视角看,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的便捷传播拓展了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主体范围。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发挥宣传者的主体性作用至关重要。要达到这一点,既要大力提升宣传者的自身素质,也要不断扩展其主体范围,以形成全方位的参与力量。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信息传递的便捷性为扩展理论宣传的主体范围打下了基础。通过网络互动,党和国家的声音、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先进群体的希冀便可以共同发挥作用,家庭、社会、政府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也可以相互交流,及时了解和反馈社会思想动态,共同做好对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工作,最终形成理论普及的合力。

第二,从受众客体的视角看,互联网环境下信息内容的立体化提升了人们接受核心价值理念的积极性。由于网络信息一般都具有形象化、趣味性的特点,它综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的特点,同时,又进一步将文字、图片、声音等信息融合为一体,形成更为形象和直观的信息源,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提供了全方位、大容量的丰富素材,使核心价值理念本身变得更有感染力、吸引力和辐射力。宣传者可以将核心价值理念的内容与多媒体信息相聚合,吸引受众群体浏览和学习,从而极大限度地激发其求知欲和调动其参与学价值体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从传播过程看,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的交互传播也推进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作为一种主流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对象是人,而人的思想是不断变化的,在这种情况下要确保其被人们普遍接受,就必须高度重视对传播过程的把握。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信息一方面在制作、发行的速度上超越了以往任何媒体,借助这一优势,传播者可以把核心价值理念在第一时间传递给社会公众,使其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确保其始终走在时展的前沿。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环境下信息传播是在双边甚至多边互动中进行的,这也为传播者及时了解公众动态提供了平台。利用网络交往,宣传者可以及时了解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宣传工作。如通过BBS、Blog等途径,让人们就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并作出回答等,使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更具有针对性。

2.互联网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

网络本身是一柄双刃剑,互联网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面对机遇的同时也不得不迎接新的挑战:

第一,对于接受主体而言,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的开放传播不利于人们正确价值观的确立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信息的传播早已是全球性的了。统计表明,目前在互联网上,英语的内容约占90%,法语的内容占5%,世界上其他的不同语系只占5%,中国在互联网的输入、输出信息流量上仅占全球总体的0.1%和0.05%。[2]可见在当今网络世界里,西方文化实质上占据了主流。西方的文艺作品、电脑软件等在网络上的大量传播,改变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再加上一些西方敌对势力恶意向我传输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这将极易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扭曲,导致一些意志薄弱的人在行为模式上产生自我放纵和随心所欲的不良现象,并进一步导致许多人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产生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信心不足的不良情绪,结果动摇了应有的政治信仰,极大削弱了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认同。

第二,对于宣传主体而言,互联网环境下网络信息内容的综合性也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环境走向复杂化。与传统媒介信息不同,网络信息内容有着更为强烈的综合性。在网络世界里,健康的、有益的、反动的、暴力的信息应有尽有,其在给人们的思想观念构成直接影响的同时,也间接导致核心价值传播的外在环境走向复杂化。一是其动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权威。网络信息体现出来的综合性,迎合了人们追求自主、自立的心理,容易使他们产生藐视传统和权威的逆反心理,从而给宣传者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难度。二是其不利于传统宣传路径的顺利展开。传统模式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主要通过自上而下的一系列教育、宣传等手段展开的,本身具有相对稳定性与可操控性,而网络综合信息的传播,已超出宣传者的控制,极易使人们的思想出现疑惑和混乱,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序展开。

二、互联网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

1.互联网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已有经验

近年来,应对全球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态势,我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信息化建设方面进行了深入地探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成就。

第一,建立了一批影响力较大的由政府主导的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传播的专业网站。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交往日益频繁,网络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必须积极利用网络优势,对于这一点,主流价值观的建构者早已有所认知,在实践中积极建立了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专业网站。如由《人民日报》建设的大型网上信息平台―人民网,其通过对党和政府执政理念和时事新闻的诠释和播报,全面马克思主义及核心价值理念最新成果的内容,已成为国家重要新闻、政策法规权威解读和沟通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与此同时,从中央到各省、市、县的宣传部门也陆续建立了相关的理论传播网站,系统地向社会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国家政策,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窗口。

第二,在各类局域网内部开辟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传播的专栏。局域网是在一个局部的地理范围内将各种计算机、外部设备和数据库等互相联接起来组成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它通过数据通信网或专用数据电路,与局域网数据库或处理中心相连接,构成一个信息处理系统。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各类地区间的局域网也相继诞生,为处理一定范围内的社会事务提供网络支持和公共服务,如高校、企事业单位、非政府机构等内部的局域网,这些网络信息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其一般的做法是在其中开辟理论宣传专栏,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信息,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并进行网络核心价值理念教育,为推进理论的大众化做出贡献。

第三,在各类综合性的门户网站上建立了较为全面的核心价值理念专业网页。门户网站是指通向某类综合性互联网信息资源并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应用系统,其内含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信息资源,并向用户提供了搜索服务和目录服务,是互联网环境下网络世界名副其实的“百货商场”或“网络超市”,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目前,在国内的各大门户网站,如网易、搜狐、新浪等均已建立了理论宣传网页,凭借这些门户网站的强大优势,其相关网页点击率较为可观,也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2.互联网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现实问题

当前,从总体上看,网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过程中是起了巨大作用的,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发挥网络的优势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尤其与互联网环境下网络信息技术和网络信息传播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相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仍显滞后,与当前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需求还存在不相适应的情况。

第一,网络信息传播缺乏新意,社会影响力有待提升。在当下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的环境下,与其他各类专题网站相比,一些弘扬主流价值观的网站影响力相对乏弱,由于在理论宣传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缺乏新意,使其难以适应互联网环境下信息传播多元化和互动性的客观现状。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1)在内容上,缺乏特色。现有理论传播网站、网页或专栏,其在理论宣传上普遍存在特色不鲜明、甚至无特色的不足。虽然已建立各类资源库,但其中真正可用的资源量很小,而且这些资源库同质化非常严重,相互雷同,大有“千人一面”之感。(2)在文字上,缺乏新意。信息大多是平面信息,没有充分发挥网络传媒的优点,运用网络化、电子化语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通俗且富有感染力地加以表达。(3)在传播中,缺乏互动。网络互动是提升网络信息传播实效性的重要手段,目前,相关理论网站在这方面的表现依旧较差,不能充分调动公众参与,扩大自身影响,许多网站结构简单,像人民网“强国论坛”这样的互动论坛寥寥无几。

第二,网络信息传播力度不足,社会覆盖面有待扩展。网络虽已全面进入民大众的生活,但网络核心价值理念宣传的覆盖面依旧不高。一方面,网络理论宣传存在地域差异。目前,网络信息传播主要面向城市为主,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广大农村地区,其网络理论传播的覆盖率依旧极低,理论普及水平相对滞后,导致农村和小城镇网络理论宣传普及出现盲点,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难点。事实上,近年来网络使用者早不再集中于社会精英阶层,而是向普通市民阶层扩展,如2008年农村网民数量达到8460万人,年增长率达到60.8%,8800万新增网民中接近6成来自农村。[3]因此,这其中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网络理论宣传存在领域差异。网络信息传播主要集中在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等公共事务领域的网站中,其他单位如企业、非政府机构等领域相对缺乏。即使是大中城市,在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事业单位,在一些街道、个体工商户以及外来务工者那里,由于经济状况、单位领导的重视程度、网络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理论宣传教育也存在盲点。

第三,网络信息传播缺乏联动,信息孤岛的劣势显现。所谓信息孤岛,简言之即指一个个在功能上不关联互助、信息不共享互换以及信息与业务流程和应用相互脱节的信息资源系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网络传播过程中,因体制分散,各单位在资源建设上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和标准可遵循,而是各干各的,各部门的信息系统均由自己的信息中心监管,有自己的数据库、自己选择的操作系统、自己开发的应用软件和用户界面,完全是独立的体系,结果导致理论宣传缺乏统一管理,条块分割、信息壁垒现象严重,不能做到互通有无和资源共享,造成资源的浪费。加之一些政府部门缺乏信息共享观念,信息更新和信息共享的动力不足,结果使得“信息孤岛”现象不断增多。可以说,加强管理,把全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宣传教育信息化的资源充分利用共享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四,缺乏专业人才,难以满足理论信息传播的实际需要。人才工作是强本固基的战略性工作,人才能力的大小,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网络理论信息传播的质量的高低,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在网络空间内的传播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综合而言,随着我国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各类网络专业人才正不断增多,但在主流信息的传播过程中,那些既精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又谙熟网络信息传播之道的专业化人才则相对缺乏,尤其是缺乏高水平具有一定理论根基的信息采编和加工处理人才。而已有的在信息岗位上工作的人员,多数未经过信息专业培训,不仅网络实践经验欠缺,理论素养也有待提升,虽然国家在很多高校设置了信息专业,但仍满足不了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和主流价值观传播的实际需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效实现还不尽如人意。

三、互联网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路径选择

互联网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面临的双重境遇以及当前的发展现状,决定了当前要切实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效性,就必须对网络信息的特性有个准确的分析。笔者认为,当前要化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一系列困境,必须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网络主流舆论的阵地建设,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地位。互联网环境下网络信息的多重特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过程,必须高度重视网络舆论的导向作用,加强网络舆论阵地建设,积极利用网络传播的快捷、立体性等优势,用先进的、丰富的、富有吸引力的马克思主义主流理论来占领网络阵地。一方面,核心价值理念的教育者和宣传者要积极做好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引导,牢牢把握住网上舆论的主导权。对于国内外重大事件,力求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给出有价值的评论,或通过BBS论坛在线交流等网络互动手段,与广大受众及时进行对话、交流和沟通,疏导人们的情绪,提升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时效性。另一方面,核心价值理念的教育者和宣传者还要广泛采集与主流价值观有关的信息资源,进行筛选和整理,建立各种数据库,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关的案例和法规等,丰富核心价值理念的时代内容。同时,为了促进人们自觉参与学习,教育者和宣传者还要对网络信息进行编辑加工,以使其具有充足的吸引力。如精心设计网页,丰富表现形式,保证信息的可读性、趣味性,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核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增强感染力和影响力,从而把深刻晦涩的理论,演绎成广大网民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信息,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品质和内在精神去感染网民,“黏住”网民,来获取较高的点击率,以收到“润物细无声”的传播功效。

第二,完善相关制度,建立有利于核心价值理念网络传播的新机制。制度是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东西,诚如诺斯所言?押“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或者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一些人为设计的、型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4]网络信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来的消极作用,决定了当前迫切需要制定一整套相关的制度对其进行规约,以促其发展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

第三,建设网络人才,建构网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强大阵容。信息化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要求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者自身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当前,要有效克服网络不良信息对人们主流价值观建设带来的消极影响,并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核心价值理念的教育者和宣传者首先就必须精通网络,熟知网络信息的传播规律,懂得如何应用网络优势,在关键时刻做到力挽狂澜,起到引导作用。为此,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必须建设一支既有科学理论素养,又懂得网络技术专业技能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使他们具备自主运用网络工具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能力,以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网络虚拟社会中顺利进行。

第四,强化正确的网络观教育,引导广大网民正确合理地运用网络。互联网环境的到来及其给人们思想观念带来的影响,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必须把不断强化对广大网民的网络观教育视为重要内容之一。当前,核心价值理念的教育者和宣传者要通过科学的教育和引导理念,积极培养人们形成健康的网络心理和科学的网络价值观,促其在信息网络中走向全面发展。一方面,积极加强对网民的网络道德观教育。要通过各种途径向其进行网络信息交往中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教育,促其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不浏览、传播和制作各种反动、暴力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抵触的信息,自觉阻止那些低级、庸俗和有害的信息,从源头上筑起网络安全的“防火墙”。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加强对广大网民的网络法制观教育。目前,我国网民对网络法律、法规的知识依旧较为缺乏。根据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41%的受调查网民认为自身心态“不太成熟”,26%的受调查者认为“不成熟”,此两项占到受访总数的近七成,仅有2%的受调查网民认为自身心态“非常成熟”。[5]因此,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积极把加强对广大网民的网络法制观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提升其法制观念,努力做到法制建设与网络文化发展同步,向人们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宣传法制教育同步。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押//www.cnnic.net.cn/dtygg/dtgg/201107/t20110719_22132.html

[2]徐萍,田启树.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及其对信息用户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3]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押//www.cnnic.cn/html/Dir/2009/01/12/5447.html.

互联网的核心价值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 网络文化教育模式

引言

自国家开展“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生产力,快速地改变着社会生活的形态,显著影响着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媒体越来越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流价值观传播的重要工具。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更加全面J知社会、了解世界。同时,不良信息掺杂网络中,对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为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增加难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十以来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方向,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武器,高校应在互联网条件下,构建基于网络平台的新型教育模式,有效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基于此,本文以互联网时代下的互联网思维为切入点,探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传播。

一、当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形势、新机遇

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提出[1],学校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特别提出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2]。

互联网的发展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网络使用最为活跃的高等学校,在“互联网+教学”的新模式下[3],优质网络资源共享方式减少了学生的学习成本,提高了价值观教育的学习效率。“互联网+”让高校的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各类教育资源正得到极大地充实和丰富,同时有不少不良资源掺杂其中。这些资源,既能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但又存在消极影响。

当前,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是高校教书育人的第一要务,这是一个传统话题,由于处在互联网时代这个新背景之下,如何破题便增加了新难度。

二、基于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调查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以金陵科技学院302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302份,回收296份。经整理,有效问卷为278份(93.9%),其中男生165名(59.4%),女生113名(40.6%)。大一学生186名(66.9%),大二学生110名(33.1%)。

2.研究方法。

(1)问卷法:采用学院自行编制的《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卷,问卷由四部分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了解途径,互联网利弊,学习方式。

(2)比较分析法:将本次实证调查结果与国内外同类调查结果进行比较,总结特点,分析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

3.处理统计。

通过Excel表格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二)统计结果与数据分析

1.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现状和互联网文化的影响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97.48%的被调查学生知道十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52%的不知道。29.14%的学生表示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准确知道核心价值观涉及三个层面内容,62.59%的表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印象,但一知半解,9.71%的完全不清楚深层次的含义。大多数学生通过新闻媒体、思政课学习和书籍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少数通过讲座和家庭教育学习了解。在随机采访一名大一学生时,他表示:“我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学习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在网络报纸等媒体上看到过相关报道,我也肯定周围的同学们大都是了解的。但我不能准确说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的内容。”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能精准表述内容的学生只有少数。

在网络文化对价值观影响方面,85.25%的学生认为网络不良信息会影响认知,其中67.73%的学生表示面对网络信息需理性思考,14.75%的表示无所谓。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互联网弊端是信息复杂化,以及虚假信息能够动摇学生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面对当下网络文化价值观问题,42.81%的学生认为网络泛滥会危及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导向,40.65%的学生表示网络的快餐式阅读导致人文精神的缺失,56.83%的学生认为信息虚拟性和隐蔽性导致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存在矛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不一。部分学生认为网络文化会影响对价值观的培养,同时愿意通过网络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可见,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情较高,但缺乏相应的学习途径。

2.男女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和践行方面的差异。

以性别为自变量,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现状和互联网下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总体上,男生和女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况相同。在互联网文化下,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式这一维度,女生比男生有更多的思考,认为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在网络平台、热点话题、手机微博微信都能学习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深层次的内容。同时,在互联网文化影响下要严格自己的言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摒弃身边错误言论,做到多参加专家讲座、师生座谈会,合理使用网络,从而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名受访女生表示,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上确实存在性别差异,男生更喜欢一起探讨与政治有关的时事,乐意参加学生会、学生社团开展的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而女生在这些方面兴趣就相对较弱,她们对艺术文学类的活动更有兴趣。

(三)问卷调查总结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个多维的心理结构,受到社会认同、个体特点、互联网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存在差异性。

大学生主体不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也就不同。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部分内容认同,部分内容表示片面认同。另一方面,男女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性别差异。同时,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在大是大非的题上立场是坚定的。

2.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影响,高校应抓好“互联网+教育”工作。

大学生是思想变动最剧烈的群体,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最大。调查显示,高校主要通过课堂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但多数学生希望提高政治课的趣味性,让课堂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学中有更好的作用。同时,多数受访学生表示更愿意通过网络平台、热点话题、微博微信等途径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研究

在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两手抓,让学生充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关系,并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因此,在借鉴以往教学经验的情况下,创新教学方式,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必经之路。

(一)以教学方式革新为动力

从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方式来看,互联网的兴起已使学习不再局限于纸质媒体。因此,革新教学方式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已经十分紧迫。以清华大学为例,2014年取消了马克思主义原理近半课程,学生通过注册慕课平台在线学习名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解[4]。网络课程独特的互动性、资源性正是高校通过主动尝试探索,不断开发教育模式的成果。高校教师尤其是政治课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用新媒体的优势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今后,可以尝试在学校专题热点论坛、贴吧等平台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座谈会,让学生通过关注QQ、微信公众号了解核心价值观的深层含义。网络平台的多元化促使学习方式多样化,促进传统教育方式的创新和改进,朝着更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方向发展。

(二)以学生体验为重点

如今,碎片化知识改变着学生的阅读方式,在互联网时代,看似阅读的东西增多,但各类知识呈碎片化形式,因此,不少学生形成了快餐式的阅读方式,网络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要用追求完美的精神培养学生,将最好的体验带给学生。因此,高校要充分了解学生并尊重他们的特点,知晓学生心中的想法并对症下药,在基于学生特性的基础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问卷发现,QQ、微信等现代通讯因信息量大、即时等特点深受学生的喜欢,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许多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不深,主要是由于学习方式枯燥,缺少互动性导致效果不理想。不少学生指出,学校可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来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减少学生对互联网的依赖,比如组织随手为生活正能量点赞,开展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活动,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班会,宣传学生道德事迹等。

结语

互联网模式下,大多数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但真正理解核心价值观深层次意义的只有少数。学生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愿比较强烈,但也存在一些学生知行不一的情况[5]。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与学生政治信仰的建立和国家的前途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高校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针对性、科学有效的策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的作用。

综前所述,高校应积极树立互联网思维,重新审视教育对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抵御当前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为学生的成长指引方向,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薛华.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5).

[2]郑文.研究性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4(12).

[3]杨晓军.“互联网+教育”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

28(3).

[4]曾鑫.互联网思维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学园,2015(18).

互联网的核心价值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互联网+” 大学生 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识别码】A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然而,随着互联网介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西方社会思潮的传播、社会转型期的调整与矛盾等日益凸显,这些问题都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产生新的挑战。尤其是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互联网对其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以及价值取向更是产生了深刻影响。如何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旗帜,在高校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内容。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党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也是大学生的人生指南。大学时代是一个人从青少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变和养成时期,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才能自觉抵制各种错误的观念和思潮的侵袭。其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要求。互联网的发展进一步打破了时空概念,人们可以更便捷地了解整个世界,国家间的界限较之从前更显得薄弱。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要增进民族自信心与认同感。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当代大学生务必要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秀传统,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我国当代青年理智、勇敢、聪慧和担当的优秀品质,积极有为,理国。最后,个人品德教育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中,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八个字,是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大学生个人品德的时代要求,既符合高校对大学生培养的道德标准,又特别强调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层面的行为准则,使当代大学生更好地凝聚正能量,成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意义。第一,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主要建设者和生力军,他们肩负着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同时,大学阶段也是他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塑造和定型的重要阶段,此时的大学生更需要正确的引导。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如人生的灯塔,可以为大学生成长道路指明方向。第二,有助于构建和谐校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校园文化紧跟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自动甄别社会各种不良声音和思潮,更能提升校园文化品质,增强校园文化魅力。第三,有助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与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资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既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也是中国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梦”实现的内在要求。

运用互联网思维改进高校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是时展的客观需求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互联网+”作为当前网络时代的最显著特征,其空前的创造力也正影响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信息碎片化与从众心理的影响。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与多元化导致信息传递的碎片化,使得大学生思想价值也变得多元。互联网传播改变了之前自上而下的信息传播方式,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与垄断性受到普遍质疑,每个人都开始由信息的接收者变为信息的传播者。

自媒体与微文化传播的影响。自媒体是指以人为主体的媒体传播方式,微博、微信、博客、论坛贴吧等,都为自媒体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其深刻的交互性与自主性,为信息自由快速传播提供了可能。同时,当某个社会高度关注的事件出现,个别自媒体为了博人眼球,总是会发出挑战社会道德底线的声音。如果缺乏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很容易使大学生受到负面影响,从而削弱自身的价值判断。

网络时代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网络时代,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阵地,也遭遇了挑战。传统的政治理论课受到学生质疑,教师失去了原本把控信息的主导地位,W生自主接收信息、选择信息的意识和能力都有所增强,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也必须根据时代的变化改变固有模式,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

努力把“互联网+”融入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创造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时代

以“互联网+”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对于社会中良莠不齐的各种非主流价值观念具有鉴别与制约的作用。大学生即将踏入社会走向各自工作岗位,成为整个社会未来的建设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决定着我国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以“互联网+”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水平的过程中,必须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才能使这些未来的建设者具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和思想支撑,提高他们自觉抵御不良社会思潮的能力。

以“互联网+”发挥新兴媒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作用。当代大学生都是伴随着新兴媒介成长的一代,是信息时代最广泛的参与者。但是,由于新兴媒体的开放性和信息的纷繁复杂,少数学生在使用时忽略了基本道德甚至挑战法律底线。在建设以“互联网+”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水平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新兴媒介资源,增强大学生利用新兴媒介正确运用话语权的能力。

以“互联网+”构建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对于大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特别是培养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意见领袖,在大学生中起到积极影响。由于个别大学生思想尚不成熟,网络意见领袖的号召往往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的思想和判断,相比直接的说教方式,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校园网络舆论能够进行积极的引导。

以“互联网+”打造面向未来的价值观教育新走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过程中,与互联网相结合能够改变以往的传播方式,扩大传播范围、增强传播效果、提升传播效率,提高传播速度。高校一定要充分发挥网络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平台的导向功能,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与实际教学、生活相互配合;坚持课上课下相结合,发挥互联网不受时间空间约束的巨大优势将课堂深入学生生活;坚持自律他律相结合,积极引导、培育、规范学生进行健康的网络生活。只有多方监督与管理,“互联网+”才能在信息化浪潮中起到提升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水平的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互联网的核心价值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播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作为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已经推动了包括传统通信业、传媒业、广告业、制造业、金融业等在内行业的转型升级。在“互联网+”时代,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巨大传播力,世界各国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与交锋更直接、更激烈,互联网已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输出价值观的重要工具,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任务变得异常艰巨。 互联网平台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贴近生活,更具亲和力和号召力

传播平台的开放全面,传播速度的高效快捷,易于提升传播的影响力。“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将更加适应人们闲暇时间减少和趋于碎片化的特点,它能够借助多种传播平台信息,相比传统媒体更加便捷。在内容上,它不再采取单纯“浇灌式”信息方式,而是以“根部滴灌”的方式,直达社会的神经末梢,进入每个公众的信息浏览记录里,它能够以更加便捷的方式,切合民众对信息获取的新要求。这种传播高效快捷的优势,将更加有利于在第一时间内占据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舆论优势地位,提升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传播方式的个性多样,易于增强传播的感召力。与传统传播方式相比,利用互联网进行传播,将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和定制化。用户可以自由选取浏览网页的时间,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也可以自由地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凭借个人喜好关注公众号、定制新闻信息等;此外,在传播的方式上,互联网传播将不再拘泥于纸质文字,而是以集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为一体的,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给公众,从而大大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趣味性和感召力。

传播过程的互动参与,易于增强传播的吸引力。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拓展着信息传播的自由空间,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实现,人人都是媒体,人人都在传播。互联网传播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赋予了受众巨大的参与权和话语权,每个网民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受众和传播者,他可以通过论坛发帖跟帖、网络视频、空间留言、朋友圈评论转发等方式,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与他人交流。这一优势,将极大地提高用户的参与性,促使人们主动认知、主动参与、主动接受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传播效果。

此外,“互联网+”时代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良好机遇。“互联网+传媒业”的深度融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和更巨大的发展空间,借助互联网平台,运用各种自媒体工具,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贴近生活,更具亲和力和号召力。同时,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并且大力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网络阵地。各级党政机关、各类党报党刊也在国家的号召下,纷纷建立了包括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在内的信息平台,官方消息,宣传主流价值观念,既扩展了宣传渠道,又加大了宣传力度,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世界的大力传播,带来了新机遇。 互联网的全面开放使价值观领域的冲突和斗争变得日益激烈

一是传播过程不易控制,海量信息不易甄别。互联网传播的开放性、参与性和隐匿性能够使公众自由发表言论,但也因此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方面,受篇幅所限,碎片式的信息方式契合了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但也会因内容表达不完整等缺陷,引发公众的误会;另一方面,互联网平台低门槛、匿名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得公众操作起来更加随心和自由。然而网民的素质不尽相同,一些消极、悲观的言论更容易吸引公众眼球,这导致一些公众在面对所谓的“真相”时,常常会陷入到“群体性的狂欢”中,缺乏自身的理性判断力,进而发生言论失控的现象,给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不良影响。此外,海量的信息带给公众的是更加模糊不清的“现实”和难以甄别的“真实”,大量网络垃圾因此产生,并不断的腐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微环境”,严重影响意识形态安全。

二是西方国家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挑战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独立性;多元价值观念,容易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地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借助各种媒介工具,大肆宣扬西方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不断挑战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独立性。同时,当今社会,多种思想交锋,多元价值观念共存,互联网的全面开放和无门槛特征,也为思想观念的共存与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空间,价值观领域的冲突和斗争变得日益激烈。中西方价值观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完善和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但随着西方价值观念的大力传播,也会给社会公众带来思想和信仰上的混乱,容易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

注重传播样式的多样化,保证传播行为的个性化,大力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召力。总体来看,人类社会的价值观传播活动主要以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内向传播四种样式为基础进行的。在“互联网+”时代,注重综合运用四种传播样式,才能形成由个人到社会、由个体到群体的有效传播机制,这种相互交叉、纵横深入的传播方式,将更加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个层面、各个主体和客体间良好的接受与传播,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主阵地。此外,互联网交往打破了以社会精英为主导的传统媒介传播方式,将以机构为元素的社会性传播,改变为以个人为元素的社会性传播。因此,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力,还需要根据传播对象的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生活环境、工作经历和思想状况方面的差异,有针对性地提供满足用户个人需求的个性化优质服务,做到因人施化,因材施教。保证传播行为的个性化,既能够对海量信息进行有效甄别和提取,又能够增加用户的认同感,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

力求传播活动的大众化,坚持传播语言的通俗化,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民化、通俗化,是加快社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曾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需要将其基本内容和基本内涵进一步生活化、具体化,针对传播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等特点,借助微信、微博、客户端等新媒体载体,运用人们容易理解、准确生动、可以信赖的语言,让人们真正能“听得到”“听得进”。只有将通俗化贯穿于大众化的始终,才能更加有效地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与认同,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作者分别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社科部副教授;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办公室秘书科科长) 【注: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2016年度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践行实效性研究”(项目编号:HB16DD00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互联网的核心价值范文第5篇

(一)网络新媒体

网络新媒体,是以互联网为传播介质而产生和发展的新媒体。学界对于网络新媒体已有诸多定义:“网络媒体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的文化载体。目前主要指互联网,也称因特网。” “网络媒体从广义上说就是指互联网,从狭义上说,是指基于互联网这一传播平台进行新闻信息传播的网站。” “网络媒体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以数字化、信息化为主体的人类信息传播与沟通的媒介系统。”本文认同第三种定义,网络新媒体是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人类信息传播与沟通的媒介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网络新媒体不仅优化整合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功能和优点,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特性。基于互联网平台,网络新媒体具有交互性、多媒体性、海量性、快捷性、开放性等特征,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信息传播。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是在青少年中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最紧要任务之一,是把青少年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一定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融入到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全过程,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如何立足前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为他们的行为和实践提供科学的、正确的价值导向,就显得极为必要和迫切。

二、网络新媒体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一)网络新媒体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影响力大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较2013年底增加14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6.9%,较2013年底提升了1.1个百分点。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0.7%,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相比2013年底,20岁以下网民规模占比增长0.6个百分点,50岁以上网民规模占比增加0.3个百分点,互联网继续向高龄和低龄群体渗透。由数据可推测,在网络用户的构成中,青年人消费比例较高。(本文所指青少年主要界定在大学本科毕业之前,年龄多在25周岁以下。)作为一种信息传输工具,网络交往和网络信息的传播在青年人中的不断流行和普及,对于培育青年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极大影响的。

(二)网络新媒体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消极影响

这一代青少年由于独生子女政策影响,多由父母及祖父母对其关爱呵护长大,成长环境的优越使其涉世不深,缺乏足够的社会实践经验,其价值观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与冲击。传统说教式的价值观教育极易使其产生厌烦感,网络新媒体的出现,拆掉了青少年自我小空间与社会大氛围的高墙,使其在未做好准备的前提下就进入到一个无界限的世界。通过网络新媒体的信息,青少年了解到大千世界的各种纷繁现象、思想观念和文化思潮,在不知不觉中极易受到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等腐朽价值观的熏染,从而使其价值取向慢慢走向模糊化,道德意识也极易发生扭曲,最终导致一些意志薄弱的青少年在行为模式上产生自我放纵和随心所欲的不良现象。

而据统计,目前在国际互联网上,英语的内容约占90%,法语的内容占5%,世界上其他的不同语系只占5%,中国在互联网的输入、输出信息流量上仅占全球总体的0.1% 和0.05%。实质上西方国家的信息占据了当今网络信息的大部分。西方的音乐、影视作品、电脑软件等在网络上的大量传播,改变着青年一代的生活状态和审美观念,并使得西方的政治、经济及生活模式在当代青年人中很有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青年人的思想、行为得不到正确引导,那么其理想信念、道德伦理及对民族的认同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被扭曲、侵蚀。再加上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充分利用其掌握的信息传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极力向我传输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以达到其“和平演变”的目的,进一步导致许多青年人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产生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信心不足的不良情绪,结果动摇了应有的政治信仰,极大削弱了其对主流价值观的政治认同。

(三)网络新媒体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积极影响

网络多媒体自身的特性契合了青少年的心理,相较于传统的教育方式,网络新媒体有其优势:

1.双向互动

与传统媒体由于其点对面、单向式传播模式不同,网络新媒体能够实现传受双方实时互动。传统媒体由于其单向传播,以说教式输出为主,使得价值观教育给青少年形成了刻板说教的印象。而新媒体不同于传统的培育路径,它交互的特性破解了传统媒介单向输出的难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互动传播,以大学生喜爱的模样,成为了新形势下培育践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新载体、新路径。

2.形式多样

新媒体内容的丰富与多样,通过空间、博客、人人网、微博、微信等途径,以视频、图片、文字多种形式生动地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内涵,深化了网络文化的教育引导作用。今天的大学生思想独立,个性趋增,且由于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强劲冲击,思想文化态势的多元延展,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传统媒介信息内容较少,“焦点”、“热点”信息更新较慢,难以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新媒体的海量信息及其几何扩散效应极大地丰实了教育内容,并且将信息碎片化的劣势转变成为信息个性化的优势,增强了教育内容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3.方便快捷

网络新媒体信息快捷,不需要太多时间成本和太高的文字要求,而且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接收、信息使得这样的表达变得愈加方便和轻松。它的即时性大大提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速度。新媒体使得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和解读、理解和实践都更为快速和实效,真正做到眼睛向下、重心下移,面向群众、深入群众。大学生通过新媒体表达政治主张、参与时事讨论、传播资讯信息、提出利益诉求,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青年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与自觉。

三、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

鉴于网络新媒体的特性,其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扬长避短,利用其优势促进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是工作的重点。

(一)更新理念

青少年理论基础薄弱、社会阅历少,往往不能全面、正确地看待社会的发展,容易产生思想上的困惑与迷茫。作为教育者,更新自身理念,树立运用新媒体开展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理念,面对网络新媒体的大环境,趋利避害,拓宽和深化青少年知识信息的获取方式和渠道,对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要以此为契机,积极运用大学生喜欢的方式,充分认识、高度重视、主动研究和规范使用新媒体,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功能效用,把主流思想、舆论引导融入到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使其成为培育和核心价值观的“助推器”、“新空间”,切实提高思想引领实效,为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助力。

(二)优化方法

面对当年网络新媒体海量信息铺天盖地,学生习惯通过微博、人人网、飞信、微信等渠道沟通和获得信息的大环境下,学校要积极整合资源,部门合作,构建属于官方的“网络新媒体校园平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价值观教育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统领新媒体网络阵地。学校可以重点建设微信、微博平台,通过学生需要的信息、喜欢的信息、吸引大量粉丝,然后通过、评论和转播等手段,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可以结合重点工作项目和活动,通过积极举办、广泛参与各类新媒体知识竞赛、微视频大赛等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化为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