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脱媒

金融脱媒

金融脱媒

金融脱媒范文第1篇

“金融脱媒”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的供给绕开商业银行这个媒介体系,直接输送到需求方和融资者手里,造成资金的体外循环,从而降低商业银行等间接金融中介机构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程度。这必将成为对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和市场地位的一种挑战,但在“适者生存”的市场机制下,或许也能成为商业银行一系列新业务的“催化剂”,创造出新的业务发展空间。

一、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1、金融脱媒将削弱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的盈利水平

日益活跃的直接融资将分流银行存款,使得银行在争取存款资源时增大成本支出;不仅如此,直接融资还将分流商业银行的贷款资源、降低贷款增长速度、影响贷款质量和贷款利率。这一趋势导致的经营成本提高、盈利水平下降,是对商业银行以资产扩张和存贷款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的传统经营模式最直接的挑战。

2、金融脱媒将分流商业银行的优质客户

资本市场的活跃一方面大大拓宽了社会投资渠道,促使商业银行个人优质客户大量“出走”;另一方面,更多的大型优质企业更倾向于通过股权、债券、资产证券化等低成本的直接融资方式来募集资金,同时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也使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创业板获得资金支持。上文提到山西企业的新一轮融资活动就是显著的案例,这些无声的“分流”对商业银行优质客户的存量和来源显然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3、挑战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

近年来,各类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迅速崛起,可以从事存款、贷款、结算、同业拆借、保险、融资租赁、办理承兑和贴现等金融服务项目,成为企业集团开展资本运作的金融平台。这不仅分流了公司客户在银行的存、贷款量,而且开始替代银行提供财务顾问、融资安排等服务,已经开始动摇银行和银行业务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

如上所述,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挑战。但压力之下,商业银行必将奋起直追,甚至将利用资本市场的日益完善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向资产管理、投资银行、保险等业务领域渗透,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交流也将更加深化,由此加快银行业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发展步伐,提高业务结构水平,改变经营模式,增强银行金融产品的市场吸引力。但在此之前,商业银行应该具备应对这一挑战的对策。

二、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的对策

1、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实行综合化经营

金融脱媒的大趋势下,单靠传统的盈利模式已无法满足市场竞争要求和管理层的经营目标,只有不断拓宽盈利渠道才能顺应潮流的变化。近几年来,各商业银行的利润构成已有明显的变化和改善,银行卡、票据清算、资产管理、证券、保险、基金托管、财务顾问等服务收益业务强劲增长,中间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利润来源的接力棒。但以目前国内金融环境来看,传统信贷业务依然是生存的根本,只有两者综合才能获得效益最大化。一方面利用资金规模的优势服务于大企业、国家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另一方面加大以资本市场为中心的新金融产品的开发,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和公司业务,对大客户逐步从单纯的存、贷和结算业务,过渡到为其资本运作提供专业金融服务的综合业务经营上来。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还要利用自身市场优势,积极发展投资银行业务,这必将对目前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形成较大的竞争压力,也是商业银行稳固市场地位的有效策略之一。

2、积极发掘优质客户

作为利润来源的载体,客户是商业银行不可缺少的资源,面对金融脱媒,商业银行竞争和努力的重点是如何保留原有的优质客户,并将无法涉足直接金融市场的客户培养成为优质客户,这些客户通常是个人客户,或者是一些规模不大的企业客户,尤其中小企业是经济快速增长的生力军,对信用资金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它必然是商业银行重要的服务对象。大力培育和发展这类客户中的优质客户,为银行发展相关业务提供机会才是应对“金融脱媒”的良策。

3、积极开拓网络银行业务,应对网络投资竞争

金融脱媒范文第2篇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经济的新常态也对我国金融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传统金融业的高速增长态势难以为继,金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日益突出,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产生重大影响等。在此背景下,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和人民币贷款规模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如图1所示:虽然人民币贷款规模和社会融资规模都呈上升趋势,但是人民币贷款规模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除2008年和2014年受政策影响有所增加以外,却呈明显的下降趋势,2013年创历史新低,占比0.51,这表明社会间接融资的渠道获得的资金的比重在不断的下降。与此同时,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社会融资规模之和在社会总融资规模中占比却逐年上升,如图2所示;特别是2015年以来,沪深股市出现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大牛市,上证指数已经从年初的3200点涨到了5100点,总市值达到了39.1万亿,深证成指也从年初的11000点涨到了18000点,总市值达也到了25.9万亿,两市市值屡创新高,这说明社会通过直接融资的渠道获得资金的比重在不断加大。另外,2014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实行了两次降准三次降息,一年期存款利率已经下调为2.25%,存款利率浮动区间调整为1.5倍。如此随着利率市场化不断深入,具有逐利性的资金就会脱离受严格管制的金融机构流向收益更高的证券资产从而产生银行资金外流现象。社会间接融资比例不断下降,直接融资比例不断上升,说明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的传统存贷款业务规模在逐渐减少,也就是说作为金融中介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中介功能在不断弱化,在不断的被金融市场所吸收。一般而言,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中介功能不断弱化的这一过程,即金融机构去中介化的过程,就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金融脱媒。

二、金融脱媒的定义及文献综述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资本市场利率的上升,已经远远超过了《Q条令》规定的定期存款利率上限2.5%,资金的趋利性使更多的资金流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流向收益率较高的证券市场,从而造成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资金短缺。学者对此现象进行了不同的定义,Hester(1969)最早提出金融脱媒的概念,他认为金融脱媒就是资金绕过银行而直接通过其他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进行资金配置的现象。Hamilton(1986)则将金融脱媒定义为资金的需求方绕开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直接在市场上筹资的行为。Harmes(2001)则将金融脱媒定义为金融产品购买者与售卖者绕过金融中介直接进行相关产品的交易的活动。相比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外,我国的金融脱媒现象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出现,发展较为缓慢,相关研究较少较晚。作为国内金融脱媒研究先驱的辛琪先生(1990)认为金融脱媒是指在在资金的提供者和需求者中间直接进行的筹融资活动。唐旭(2006)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对金融脱媒进行了定义:狭义的金融脱媒指由于定期存款利率的管制,存款随着资本市场利率水平逐步超过银行存款利率而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流向以证券为代表的资本市场;广义的金融脱媒不仅指存款机构的资金流向资本市场工具的现象,还指筹资者不通过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的行为。李扬(2007)则将金融脱媒直接定义为资金盈缺双方绕过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直接开展的融资行为。回到我国的金融领域现状,虽然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传统的存贷业务受到金融脱媒的巨大挑战,但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并没有因此减少,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反而顺着金融脱媒的趋势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这表明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并非金融脱媒中的媒,而是媒的替代者。正如M.Nissen(2000)所言金融脱媒并没有使得媒介作用消失,反而促进了金融媒介自身功能的发挥,形成“脱媒校正”效应。因此本文的金融脱媒定义为商业银行等具有传统存贷款业务的金融中介机构的去中介化,是资金需求方和资金供求方绕过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直接在金融市场上筹融资的行为。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对金融脱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脱媒的定义、金融脱媒的原因、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所带来的影响及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金融脱媒对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的影响、金融脱媒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等方面,对于金融脱媒的实证检验和度量研究较少。本文站在众多巨人的肩膀上对处于新常态下的我国金融脱媒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希望可以为后来者提供更多的更系统的研究资料。

三、我国金融脱媒现象的原因分析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金融脱媒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本部分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政府导向、信息与交易成本导向、金融创新导向和金融监管导向导致我国金融脱媒现象出现的四个原因,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风险偏好转化导向也是我国金融脱媒问题的影响原因。

(一)政府导向

国内外学者在肯定金融市场发展、技术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等因素对金融脱媒的影响外,大多数都认为政府的政策导向是金融脱媒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自美国因为政策管制而出现金融脱媒现象以后,众多国家主动出台新的政策使自己的金融市场来适应全球的金融脱媒趋势。如20世纪70年代末加拿大对银行法案进行了大幅度的修订从而加快了本国金融业金融脱媒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马来西亚政府制定金融政策逐步向市场主导转变,从而深化了国内金融业金融脱媒的发展。李扬(2007)曾经说过,金融脱媒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机遇,是我国政府开展直接融资战略的载体,是我国获得金融市场发展带来的收益的同时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事实。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申请加入WTO,内部进行股权分置改革,多次降准降息,企业上市由审核制变为注册制等。这些政策的实行使我国的利率市场化不断深入,证券市场发展迅速,金融脱媒不断深化。我国的金融脱媒现象是政府导向型的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信息与交易成本导向

在弱势有效市场的现实背景下,金融市场交易双方的信息是不完全的,更是不对称的。为了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从而降低交易风险是理性人必须选择的。而获得有效信息的过程就是信息搜寻成本、交易后监督成本产生的过程。为了降低这些交易成本,传统的金融中介机构利用规模经济节约成本的原理以自己的专业优势代替个人的盲目信息搜索参与市场交易和进行投融资,如此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的中介作用就迅速的发展起来,从而降低了金融参与者的信息成本。故金融中介的优势在于具有信息上的比较优势和比较低廉的信息成本。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互联网的普及,由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信息获取与监督成本不断减少,那么金融中介在降低特定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也随之减弱,因此金融市场对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等传统业务的取代与日俱增,金融脱媒的出现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三)金融创新导向

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如吴清(2003)、付淦(2006)等人,提出金融机构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促进了金融脱媒的发展。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以金融衍生产品为代表的金融创新产品不断涌现,其中包括各种银行理财产品,这些金融产品使资金供给者减小了对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的依赖,自主选择性不断加强;同时金融机构的技术创新使得资金需求者和资金供给者的主动性增强,造成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的传统业务受到冲击,从而促进了金融脱媒的的发展。正如付淦(2006)所言我国金融脱媒的驱动力是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金融创新,债券市场所代表的金融市场已经成为企业资金融通的重要场所。因此金融创新的确是衍生出了金融脱媒,是金融脱媒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谈到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是必不可少的话题。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金融创新的结果,当然它更加快了金融创新的速度。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是现代金融发展的必然,是金融脱媒的产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爆发式发展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传统存贷业务提出严峻挑战。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是金融脱媒的主要参与者,它们之间的竞争就是中介化与去中介化的战争,是金融脱媒与“传统旧势力”的主战场。当然了互联网金融脱媒并不是完全的、彻底的脱媒,互联网金融脱媒脱得是与时代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的传统业务,替换的是更具效率的新金融中介理论(陈钢、郑良琳,2012),这与本文金融脱媒的定义是相符的。从一定程度上讲,互联网金融脱媒并非是真正的脱媒,而是“虚假”的脱媒模式,是换媒的概念,其引发了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的“鲶鱼效应”———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纷纷建立自己的互联网金融机构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我认为互联网金融是金融脱媒的主战场,是金融脱媒出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四)金融监管导向

金融脱媒就是在美国《Q条令》的监管下出现的,同时它也是伴随政府的政策要求成长的,则金融脱媒的一生将离不开金融监管的陪伴。当然了众多专家学者将金融监管作为金融脱媒的主流解释,他们认为没有金融监管机构的束缚,也就无所谓金融脱媒的存在。面对利率管制、汇率管制和高通货膨胀率的金融环境,处于框架中的机构投资者根本无法实现自己资产的增值,更不要说拥有资金的成本,他们只能寄希望与金融市场,通过购买基金、债券、股票和保险等具有高收益的资产来实现自己资产的保值增值。这样的发展必然会逐渐降低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的中介作用,促进金融脱媒的发展。21世纪以来,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不断下调存款利率,另一方面,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又非常高,加之我国监管制度又是非常严厉,因此我国的金融机构只能跳出金融监管的框架,走向更为自由更为广阔的金融市场来发展自己。当然了也是央行的低利率政策,导致趋利性的资金直接流入金融市场,如此我国的金融脱媒现象更为突出。为应对金融监管机构的严监管,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如咨询、信托、、结算等,这些都是金融监管下金融脱媒出现并发展的载体。

(五)风险偏好转化导向

具有超大规模的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特别是隐含具有国家信用的商业银行对于资金供给者而言是没有任何风险可言的,这是风险厌恶者的理想之地;而金融市场却储蓄着巨大的系统和非系统的市场风险,是金融不确定性环境的典型代表,当然也深为风险爱好者所钟爱。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居民的个人可支配收入越来越多;同时教育的发展与金融知识的逐渐普及,我国居民对金融知识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因此我国居民对待风险的态度也在发生变化:风险厌恶者逐渐向风险偏爱者转化。居民风险偏爱的转化,更多的居民因资金收益性的不同而更多的选择金融市场而不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投融资,他们将自己的资金放入金融市场以追求更高的收益,如此金融脱媒在居民的主动行为下被动的进行着发展。因此说风险偏好也是金融脱媒的一个原因。

四、金融脱媒趋势下我国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金融脱媒的迅速发展减小了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的传统存贷业务的规模,迫使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不得不通过发展表外业务来应对去中介化挑战从而实现反脱媒。然而因为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并没有处于一个良好的监管框架之中,含金量有待商榷,因此对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积累下风险。另外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发展存在乱象阻碍其可持续发展:表外业务发展存在诸如强行要求他人购买理财产品、基金和债券等负债类产品,违规收取顾问费、咨询费、资金保管费等,推销产品只强调收益而隐藏风险告知义务从而为后来的经济纠纷埋下隐患等。另一方面面对利润下滑的商业银行,通过对表外业务的违规操作进而实现规划的收益从而造成社会经济秩序混乱为金融危机的发生埋下伏笔。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国的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等投资银行都通过表外业务来制造公司经营的假象,从而加大了金融危机的危害性。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应加大表外业务发展,但要在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下进行,实现表外业务发展“可行、可知、可测、可控”。对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的表外业务进行有效的监控首先要有有效的统计方式和监控方式,要有法律上奖励惩罚措施对其进行约束,然后重点监控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立项的可行性和规范性,降低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风险,最后就是放开混业经营的限制,使金融机构在市场条件下进行竞争和发展。只有这样,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才有效的应对金融脱媒的挑战,健康合理的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脱媒的主要形式,其监管非常欠缺,以至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存在众多的问题。首先,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存在制度性的缺位。传统的金融监管对象主要是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而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缺位十分突出,在很多方面甚至趋于真空。如此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中的可行性和合法性就无法得到保证,互联网金融的积累的风险一旦进行交叉性感染或者爆发,那么金融业将受到空前的打击。其次互联网金融创造的虚拟信用网络平台具有较大的市场风险。虚拟信用网络平台不像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用平台那样有优秀的历史、有强大的信用保障,反而具有较大的市场风险,一旦发生类似存款式挤兑事件,互联网金融就会有瘫痪的风险。最后,互联网金融市场秩序混乱。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本来可以弥补传统金融机构的不足,促进金融市场的完善,但是众多的互联网金融机构的诞生因自身性质不明朗和定位不明确以及竞争不正当等问题而造成市场的混乱。自从阿里巴巴推出了阿里金融和余额宝,随后腾讯宝、交行快溢通、如意宝等各种互联网理财工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没有监管的环境下,这必然会造成市场竞争秩序的混乱。为了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我国监管部门必须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引领互联网金融走向正轨。首先,加大互联网金融的立法工作。学习和借鉴西方的先进管理条例,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形成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其次,明确金融监管理念和监管原则,树立确保互联网金融安全的前提下鼓励金融创新的监管理念,明确并严格遵守金融监管的原则,并依法监管、严格监管,做到有法必依。然后,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监管,维护互联网金融的正常的市场秩序,杜绝执法含糊不严的现象,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最后,加大力度规范虚拟信用平台运作。一方面,对虚拟信用平台要建立信息披露制度,资金有效隔离制度等,保证资金的安全。另一方面,对于虚拟信用平台可以引入存款保险制度,以保证参与者的资金安全。

(三)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金融脱媒范文第3篇

【关键词】金融脱媒 欠发达地区 影响

金融脱媒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已经开始越来越多的被诸多企业所接受,尤其是在一些欠发达地区,资金的供需双方开始绕过一些金融机构而自行直接进行相应的交易。这种现象使得资金供给方的收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当然,也给资金需求方降低了一定的成本。在地区,融资渠道也开始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投资的品种也变得琳琅满目,金融脱媒现象日趋显现。

一、金融脱媒概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金融市场在近几十年里也发展迅猛,除了商业银行作为一种最为主要的金融中介之外,像证券、股票、保险等各类机构也在金融市场中蓬勃发展起来。这样,无论是对于广大投资者而言,还是对于众多企业来说,在金融工具的选择便多了起来,在这种现状下,金融脱媒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金融脱媒指的是资金的盈余者与资金的短缺者不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双方直接进行的资金交易的现象。

从金融脱媒的现象来看,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对其进行观者:第一个方面是看资金供给方的情况,第二个则是来看资金短缺方的情况。对于前者来说,其最为主要的表现有两个:第一,新存款利率呈现的是负值;第二,居民在银行的存款增长率出现下降的情况或者是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后者的表现与前者一样也有两个:第一,从企业资金需求方面来看,在企业规定资产的投资之中,其自有资金的比重逐渐呈现上涨的趋势,相反,企业对银行的信贷依赖比重则呈现一种下降趋势;第二,从宏观角度来看,商业银行在信贷市场所占的份额开始慢慢出现下降的趋势,相反企业的股票等众多金融工具却在企业融资过程中比重大大增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现阶段的金融脱媒现象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的,而且需求脱媒比供给脱媒强,短期需求脱媒比长期需求脱媒要强。

二、金融脱媒现象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出现原因分析

(一)金融托媒现象的具体表现

仔细分析我国金融脱媒现象的具体表现,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看:第一,我国证券市场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一些业绩相对较好的大公司纷纷上市,通过发行股票或者是债权的形式进行市场融资,这样一来,其对于银行贷款的依赖性就变得越来越少;第二,很多大型企业管理越来越规范,自身的实力也越来越强,企业内部的财务集团公司发展越来越快,对于企业自身的调配能力逐渐增强,而且开始替代过去银行所做的诸如财务顾问等服务工作;第三,短期融资债券是最受企业欢迎的一种融资形式,这种债券的大量发行使得众多大企业出现了客户流失,再者还有一些优质资源被替换,这就使得银行的贷款利息收入方面发生了很大的下降;第四,信托融资出现了迅猛增强的态势。

(二)金融托媒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1.金融脱媒现象逐渐加剧。从地区的总体情况来看,首先间接融资在比重上出现了下滑的情况,贷款在融资总量之中所占的比重也下降较为明显;其次,储蓄存款在所有存款中所占的比重发生了明显下降的趋势,2013年,地区的储蓄存款增量为91.81亿元,占整个存款增量的比重为18.14%,比2012年下降了4.02%。而金融同业的往来业务所占的比重却明显上升;三是影子银行体系已经逐渐形成,而且发展速度很快、覆盖面广。

2.存款异地投放现象导致资金发生外流现象。在我国的西部,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交通、经济等各个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都明显处于劣势,因而很多企业会将存款进行异地投放,这就使得该地区的资金外流现象比较严重,这也是产生金融脱媒的一个重要原因。

3.存款开始朝民间借贷市场方向流失。通过对地区的民间接待样本进行监测,借贷金额呈现增长趋势,而且增长的速度较快,而银行对这些新增的贷款客户的存款沉淀并没有做硬性的规定,也就是贷款对存款的支撑作用在逐渐减弱。另外,我们还会发现,银行作为金融大哥大,现在出现了融资困难的情况,导致很多企业资金回笼逐渐减慢。这主要是源于很多客户已经改变了理财方式,将过去的储蓄存款转为了购买保险、基金以及各类理财产品。

三、对策和建议

(一)金融市场应进一步进行规范

针对现在市场中出现的金融脱媒的现象,作为政府和金融管理单位要积极引导民间的金融行为,一是通过加强各种舆论宣传,使得民众的金融风险意识不断提高,从而增强大家的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加强对保险、理财等市场的立法以及监管工作必须要规范到位,出台相关的条例、法规,使其有法可依。

(二)商业银行要加强贷款对象的转变

从我国目前企业的现状来看,中小企业占到了我国企业的绝大多数,他们应该成为银行服务过程中的重点服务对象。因此,商业银行要充分考虑中小企业的特点以及需求,可以采取更灵活的贷款担保和贷后管理。

(三)银行要做好上市企业的财务顾问

虽然很多企业由于上市而使得在银行的贷款有所减少,但是银行完全可以成为这些上市企业的财务顾问。从这个角度来说,银行就需要改变过去的那种服务方式,因为信贷只不过是银行服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更多的服务应该体现在一些非信贷业务方面,如顾问、现金管理等中间业务方面,这样就能够较为有效地避免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利润的影响。

(四)进一步加强新兴市场的研究和投入

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说,要在各个方面积极地进行研究,无论是其研究部门还是业务开发部门都要积极参与进来。研究的内容一定要与市场的发展趋势密切结合,不但要对金融工具、管理程序等进行研究,还要对各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政策动向进行细致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避免金融脱媒现象的影响。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而金融脱媒现象才逐渐显现出来。其在促进商业银行进行资本优化的同时,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及挑战。因此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必须要针对这种现象制定相应的对策,以便使自身能够健康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钢,郑良琳.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金融脱媒现象探析[J].上海金融,2012(11).

[2]唐友伟.欠发达地区金融脱媒现象分析[J].西部财会,2012(04).

[3]彭阳,王燕.我国金融脱媒度量问题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04).

金融脱媒范文第4篇

【关键词】金融脱媒;城商行;转型发展;对策

金融脱媒(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就是自己供需的双方在商业银行体系以外的“体外循环”,其资金的供需绕过了作为金融中介商业银行。金融脱媒的成因是由于金融业政策法规的限制,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发展,企业投资渠道的拓宽和居民理财观念的变化等原因引起的。

城市商业银行(Urban commercial banks),是以城市信用社为基础组建的,在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中央金融主管部门整肃城市信用社、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产物。经过十几年,城商行的发展尽管良莠不齐,但已经趋向成熟,在中国银行业占有很大的份额。

一、金融脱媒给城商行发展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一)金融脱媒给城商行带来的挑战

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立足于本市,一般情况下总部设在本市,因此受地方保护,本市的一些优质客户都在当地城商行开户。然而,金融脱媒的深化使得本市优质客户选择其他更实惠的方式投资、融资,城商行势必大量减少优质客户。过去,金融市场交易费用较高,普通居民储蓄额较小,无法承担高额成本。但是,随着金融脱媒的日益凸显,城商行的储蓄逐渐被“利息”更高的其他投资品替代。城商行的总体规模不大,资产规模在千亿以上的寥寥无几,大量优质客户的流逝,必然会引起城商行经营的困难。

(二)金融脱媒给城商行带来的机遇

城商行均是由过去的城市信用社改组而成,公司治理结构欠佳,市场定位不明确,产品品种较单一,与大中型股份制银行相比,还有许多不规范的地方。金融脱媒下,倒逼城商行改善公司治理环境,发展适合本地区中间业务,也逼迫城商行更加注重风险管理。进而,促使城商行走向规范化的道路,增加城商行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的实践,金融脱媒背景下,大型企业通过自身的信用可以直接融到资金,中小企业缺乏信用,很难直接融资,往往还得需要银行。而城商行的定位就是中小企业,这就给城商行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金融脱媒趋势下,传统的存贷差收入空间收窄,但也为城商行发展中间业务创造了良机。

二、金融脱媒下城商行的转型发展策略

(一)通过直接渠道增加城商行资本规模

城商行发展的瓶颈之一就是资本规模小。就现在各城商行的发展水平来看,很难达到上市的标准,因此,城商行要认清现实,尤其是小型的城商行,不要把上市融资作为近期的战略目标,但可以以上市公司的标准来规范城商行。城商行应当通过创新产品来获得资金,如发行理财产品,资产证券化,将金融中介的核心功能由过去的创造信用、支付中介等转变为风险管理和为企业降低融资成本的功能。金融脱媒背景下,企业不需要银行提供的信用中介、支付中介、金融服务就能够融到资金,因此,商业银行必须转变过去的核心功能。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要远远高于定期储蓄存款,城商行的目标客户是城市居民和中小微企业,零售业务居多,零售业务的特点是高成本、高价格,通过理财产品变相提高利率吸收资本不应该被打击,反而应该鼓励。即使城商行呈现明显的间接融资直接化。

(二)城商行风险分散化和外部化

城商行的资本规模小,业务范围小,容易受到地方政府政策和地方经济波动的影响,抗风险能力远远不及大中型银行。金融脱媒首先是从大型企业开始的,向中小型企业扩散,这种扩散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城商行应当抓住这个过程,重点发展小微企业和个人金融。把客户定位为小微企业、个人金融一方面是因为小微企业金融脱媒现象相比大型企业没那么严重,另一方面是因为金融脱媒背景下风险管理变得更加复杂,小微企业规模小,数量多,有利于分散风险。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也是城商行经营降低风险的有效措施,相对于传统的存贷业务,中间业务对城商行来说,覆盖面广,价格敏感度低,增长潜力大。

金融脱媒促使资本市场提供了更有效的工具为商业银行缓释风险,城商行应当通过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管理信贷风向,通过金融衍生品管理市场风险,通过发行债券管理流动性风险。

(三)城商行应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加强合作

金融脱媒势必推动商业银行向混业经营和全能银行发展。目前,大中银行正在向混业经营方向发展,城商行更要利用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网点优势和服务本地经济的地区优势与证券、保险公司合作,来吸收先进的管理理念,强大的融资能力和信息技术。因此,城商行应当与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共同开发新的市场,新的服务,新的产品和新的客户,进一步缩小金融脱媒给城商行带来的负面影响。当然,城商行还可以直接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兼并重组,成立金融集团或金融控股公司,安邦保险斥资50亿购成都农商行控股权就是很好的例子。

(四)城商行尽量将收费内部化

根据国外的先进经验,城商行的特点和金融脱媒下企业、居民投资融资渠道的多样化的趋势,城商行要尽量把收费项目内部化。大型银行通过在机场、高铁站设立贵宾室,通过贵宾服务、私人银行来吸引大客户,城商行也必须通过减少收费来吸引中小客户。跨行转账费、小额账户管理费、网银使用费、银行卡年费、企业开户费、支票费等等这些费用能免则免,免费看似减少了银行的收入,实际上也相应的减少了银行制定和计算这些费用的成本,就像去饭店就餐,餐具费、餐巾纸的费用、服务费都内部化到了菜价里。这样就可以吸引广大中小客户,减少了客户在金融脱媒背景下选择其他渠道投融资。

(五)城商行应大力发展社区银行

“社区银行”(Community Banks)来源于美国,是对小型商业银行的称谓,但在中国,经常把开在居民区、工业区附近的专为小微客户服务的银行网店称之为社区银行。社区银行离客户比较近,人缘有一定优势,从这个层面讲,受脱媒影响小。所以,城商行的营业网点应当尽量不要设在市中心,或者交通中心,而应设在居民区。杭州联合农村商业银行、浙江泰隆商业银行的社区银行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把城商行改造成社区银行的同时,应当引导民间资本来投资社区银行。当然没社区银行的发展还需要政策上的扶持和完善的监管。

(六)加强人城商行的人才队伍建设

在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的作用下,银行业务变得越来越复杂,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使得城商行需要更高素质的人才。而优秀的应届生往往喜欢到工农中建等大型银行工作,城商行很难招到顶尖人才,所以,城商行除了从大银行挖带有客户资源的客户经理,还要挖高精尖人才。小银行经营灵活,更可探索新的操作性强的具体考核激励办法来约束和避免客户经理的短期行为。

参考文献:

[1] 李扬. 金融脱媒弱化货币调控效力[N],上海金融报,2008年2月22日第A07版

[2] 涂晓兵. 金融脱媒下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D],武汉大学,2012年11月

[3] 郑志瑛. 邯郸银行行长郑志瑛:小银行有“九戒”[EB/OL].

http://.cn/2010/08/0716057894437.shtml

金融脱媒范文第5篇

引言

金融脱媒在近些年的经济发展背景下越来越冲击着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中的传统业务,这是我国商业银行存款出现流失状况的重要原因,我国的居民在此种背景下的金融资产结构也在逐渐发生着本质性的改变。这些进一步证实了金融脱媒所产生的巨大压力以及对银行实体盈利模式变革的催化,于此同时也提出了商业银行进行创新路径选择的新策略。

一、金融脱媒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形式

金融脱媒从经济学客观规律角度分析,属于我国市场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的金融脱媒发展与国际金融发展特征相一致,源动力都是政府力量的主导。近些年来,为了实现对金融脱媒的发展推进和突进金融非中介化,我国政府监督部门不断推行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通过此类政策方案的引导,可以有效分散目前我国集中于银行的金融风险[1]。我国的股票市场发展进入转折阶段的重要诱导因素就是我国的政府主导的在股权分置领域的政策改革,可以有效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进步和完善,这些也可以逐步缓解因为股票市场发展制度的深层次革新带来的制度瓶颈问题,目前,我国依然处在资本市场转折过度的发展阶段,这会带来间接的银行融资发展压力,国际上的重要基金组织以及财团资金流入中国市场,这不仅仅意味着对公司客户的实际金融银行存贷款量的削弱,与此同时还会替代银行进行财务咨询、投融资安排的各项经济类服务,这会严重冲击银行的自身业务发展。

二、样本选择及其实证方法的引入

(一)变量的定义

本文的主要样本来源于《2011年中国年度金融统计情况分析》和《2011年中国经济发展统计年鉴》等,本文从中筛选出了2003-2011年年度法总结的存贷款余额以及股票市场的总体分期筹资金额,企业的债券发行具体资金规模,中期短期融资数额等[2]。

为了保证数据信息分析的准确和科学性,本文没有直接采用所搜集的公司等金融个体的的原始经营数据,而是对数据采取了附加的信息处理,首先就是将实际的存贷款余额数目进行了差分处理,得出了存贷款季度的增加数量数据。第二:将具体的企业债发行规模和中期短期融资券发行数量进行指标汇总,从而进行实证分析。第三:利用X12的方法进行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季度数据调整,其他的数据因为可能包含复杂数据计算而没办法按照常规的方式进行数据处理。

(二)样本分析

我国的股市起步发展是在2002年开始,整体的调整和过度阶段持续了四年,股票的指数在此过程中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挫,新股发行的难度加大,上市公司的融资困难也同步增加,促进两者的融资周期迅速延长。2002年7月15日,上市证券的综合指数再度达到了历史的最高点。2004年5月8日,上市证券的综合指数跌到了历史最低点。这严重导致了上市公司在我国的股票市场中得到的融资资金大幅缩水。与我国的股票市场发展进行比较,我国的证券市场进步速度更为迅速一些,最为突出的是2004年的中短期融资券的产生以来,我国在证券领域得到了空前进步。与此同时,中国的证券发展业务以及中国的资产市场也都有了新的进步和飞跃。

(三)实证方法的引入

向量自回归模型理论在20实际80年代被提出,该模型的主要联立形式是多方程的回归式模型,从本质分析属于一种非结构化的多元方程形式。但是此模型的基础并不是经济理论类的模型基础,而是采用本身的数据结构来形成模型的定位和分析,因为向量回归模型共同组成了一个较为封闭的整体系统,必然会对经济预测系统造成随机的扰动和分析影响,该模型需要对整体系统变量产出输出数据的信号进行处理,但是对于个体变量的内生性假定和外生性规划没有合理的引导,因此,对于再生性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应该进行合理的金融脱媒分析和变量解释。建立起金融脱媒系统的解释变量,分析在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个体传播中存在的业务联系,用实证进行解释变量的回归模型分析不仅可以对解释方法进行总结,同时脉冲也会影响金融脱媒的银行业务,为了实现对各个解释变量的回归模型分析,脉冲的响应方式也应该相对应的进行调整,应该以金融脱媒作为银行业务的开始[3]。

三、商业银行创新路径选择

不少经济学专家和经济学学者认为,此类金融危机加速了我国的很多传统和现代行业的产能缩水,很多的出口和入口导向型行业以及周期性的重点敏感行业重新组合。在部分地区的新兴行业发展背景下,低碳经济以及新能源产业都存在危机后的崛起机遇,绿色环保产业之间彼此促进发展壮大,于此同时,城市居民的消费也逐步成为了经济社会生活的重要导向,在国家的重要政策指导下,我国的商业银行业务结构会得到良好的提高和发展。我国的金融市场结构优化同时也会造成创新路径的分析和发展,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的商业银行创新路径可以从价格优势结构入手,通过金融市场调节达到合理的市场化银行发展水平。在金融脱媒基础上的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可以利用新型业务模式,有效推动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在资金的配置优化过程中,通过创新的商业银行路径进行资产分析。所以商业银行的创新路径选择问题值得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