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团体

团体

团体范文第1篇

21世纪最贵的是什么?是人才!

虽然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不少企业出现了资金上的困难。但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特别是对于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中小企业而言,他们仍然非常看看留住人才,发掘人才。

可将团险作为员工福利

企业为求人才会不惜用重金招揽,会想方设法为员工特别是优秀员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培训机会和发展空间,还会提高薪资水平等。但专注研究企业人力资源的专家发现,对优秀人才而言,并不难找到一份薪酬有竞争力的工作,但如果能更多考虑人文关怀,给他们包括他们的家人提供充分的保障和贴心的福利,他们才最容易在企业中安心就业。

确实,现代企业竞争的重点是人才竞争,人才优势是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保证。如果企业有完备的、系统的福利保障制度,就能留住人才、吸引人才,而购买团体险就是其中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

由企业出而购买团体险的好处很多。不仅能稳定军心,也能有效控制成本,起到“花小钱办大事”的效果,能有效转嫁企业风险。

首先,保险费率优惠,因为团体投保能够适用“大数法则”,所以相对于个人购买保险,其费率相对较低。

再次,团险选择范围更广,个人单独投保时有些产品买不到,团险却可以买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门急诊保险。

另外,投保核保手续比较简化,一张保单就可以承保数人、数十人甚至更多。由于团体中的绝大部分人体质健康,即使有老、弱、病、残的有些已经退休或离职,所以团体保险基本上可以免除体检。承保期间,投保企业还可以随时申请增减被保险人。

中宏保险的团险专家分析说:“那些人数规模从5人到200人的中小企业,它们绝大部分都没有商业投保的经历,但是企业本身和员工的潜在风险都很大,抗风险能力又相对大型企业要弱很多,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必须加强购买团体保险。”

企业可按需选择险种

当然,对于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年龄结构的不同企业来说,它们的保障需求和经济负担能力都有所差异,可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团体保险计划。

中宏保险的团险专家告诉记者,一般来讲,意外伤害、意外医疗保险和定期寿险是保障的基础,在购买团体保险时应首先考虑。这类保险保费较低,可为员工提供基本保障。如果要进一步为员工提供更周全的福利保障,还可在此基础上加上住院(门诊)医疗保险、重大疾病保险、住院津贴保险等。后一类保险保费较高,但更能体现企业的员工福利,适合预算充裕的企业投保。

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选择产品和服务,市而上也已经有保险公司专门针对中小企业推出的保险计划。比如,中宏推出的团险产品就非常灵活,可以根据中小客户的不同需求推出适合的套餐,如最新推出的意外计划和综合计划,可对客户进行量身打造。

需要提醒的是,对于购买团险的人数,保险公司是有一定限制的。风险较低的一、二、三类行业,团体投保的最低投保人数通常为5~8人,四类及四类以上行业的团体投保,最低投保人数须达到20人。

5人以上可联合购“团险”

不仅仅是企业主可以为员工团体投保,个人也可以开动脑筋,想想怎样才能获得更优的费率,更好的产品选择。

比如,你所在的公司没有为大家购买团体保险,也没有这方面的预算计划,但你自己本身愿意出钱,是否可以联合更多同事一起投保团体保险呢?

答案是肯定的,和不少商品一样,保险产品也可以“团购”,而且一样能给消费者带来不少好处。

首先能带来价格上的优惠。比如,个人购买传统意外险,10万元保额一年大约需要200~350元保费,但团体保险中10万元额度的意外险,大约只要120~150元,甚至可到100元。团体比个人的意外伤害保险价格要便宜30%~50%以上!其他险种如果是团体投保也会有不同程度的便宜。

除了费率上的优惠,团购保险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买到个人平常买不到的保险品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门急诊保险。由于个人门急诊赔付率非常之高,保险定价比较高,且大多数保险公司也不愿意卖给个人。但如果能团体形式投保,就能够更好地分散风险,降低保险公司赔付的比例,所以保险公司还是愿意承保团体门急诊险。如此一来靠个人不容易买到险种,就可以通过“团购”的形式投保了。

对于这类自发“团购保险”的人数,保险公司也是限制为5人以上(风险较低的一、二、三类行业)。四类及四类以上行业的团体投保,通常最低投保人数须达到20人。自发“团购”需加盖企业公章

当然,保险团购并不像一般的普通商品团购那么简单,它还有不少限制。

比如,一般零售商品的团购是没有团体资格限制的,只要符合一定的人数或数量要求即可,但如果只是以购买保险为唯一目的而临时组建成的团体,却没有资格“团购”保险。

因为保险公司要充分考量风险。同一个机关、事业单位、企业或工会等同一个正式组织,由所在单位作为投保人,风险程度较低,但若只是几个需求相同或者亲朋好友临时搭建成一个“保险团购小分队”,对保险公司来说,这种散兵游勇的风险管理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更会出现诸如人员变动后不知道找谁去核查等各类麻烦的问题,而且存在较高的道德风险,所以一般不会接受。

当然,保险公司还是希望多做生意多卖保单的。因此,有相同保险需求、同在一个单位里的几个同事或者几个家庭,还是可以自发组织起来,最后说服老板同意以单位的名义在团体保单上敲公章,证明你们并非“以购买保险为唯一目的而临时组建的团队”即可。至于你们单位到底有多少人,保险公司也是不会追究的。当然,这里并不是让大家不讲诚信,在投保时如果有什么既往病史,还是要如实告知,不然对自己、对同事、对保险公司都不是好事情。

团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体育,社团,体育社团,体育改革

TheDiscussionofMassOrganizationsof

SportinChina

LuYuanzhen

AbstractMassorganizationsofsportaremutuallybeneficialorganizationsformedbypeoplegettingtogether,whoarecommonlycharacterizedbysport.Innaturethoseorganizationsarefolk,profitless,mutuallybeneficialandgettingtogethertogoinforphysicaltraining.Theyhavethefunctionsofrepresentingmassestotakepartinpoliticalactivities,helpingthephysicaleducationdepartmentsofthegovernmenttocompletesomeofitsfunctions,admittingtheirmembersandsafeguardingtheinterestsofmassesandindividuals.Massorganizationsofsportaredividedintoseveralkinds,suchascompetitivesport,socialphysicaleducation,scientifictechniqueofphysicaleducation,sportsspectators,sportsentertainmentetc.Undertheconditionofplannedeconomythemassorganizationsofsportinourcountrywereinastateofshrink.Atpresenttheyhavedevelopedgreatly,buttheirsocialbasesareveryweakandtheyobviouslyhavethedualcharacterofgovernmentandpeople.Mass

organizationsofsportarethekindoforganizationalform,suitableforthemarketeconomy.Inthefuturecenturytheywillgraduallygetoutofthedualstructureofgovernmentandpeople,andwillrevealtheirspecificsocialfunctionsandvalue.

KeywordsChina,physicaleducation,massorganization,massorganizationofsport,reform

***

1体育社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1.1社会团体,简称社团,就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1]。体育社团就是以体育运动为目的或活动内容的社会团体。体育社团是社会团体的重要类型,也是体育活动的重要的组织形式之一。由于体育文化的群体性、社会性和多数人参与的非职业性等特征,决定了体育社团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在历史上,体育社团对体育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的组织、教育作用。我国的体育社团从宋代开始就有了较大的发展,如当时的武术社团“角抵社”、“英略社”、“锦标社”,声势十分浩大;宋元明持续三代的蹴鞠社团“齐云社”,推动了中国数百年足球运动的发展;在清代的异族统治情况下,出现了以结盟、传教、习武等活动为凝聚方式的各种民间秘密团体[2],顽强地开展着体育活动,说明体育社团确是一种社会需要,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到了近代,随着西方竞技体育的传入,体育社团大量涌现,著名的有大通体育会、南华体育会、松口体育会、精武体育会、中华武士会、北京体育竞进会、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上海优游体育会等社团。在革命根据地,有列宁俱乐部、赤色体育会、延安体育会、延安新体育学会等体育社团,有效地组织了革命战争时期的军民体育活动。

市场经济为体育社会团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工业化、都市化的过程中,一种包括体育在内的新的大众文化正在形成,它具有统合城乡各阶层居民的功能,因此更加借助和依赖社会团体的作用。在市场经济发育较好的国家,体育社团是国家和社会体育事业的主要组织形式。美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和美国健康、体育、运动、娱乐和舞蹈联合会两大社会团体管理着业余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日本对体育的管理采取“民办官助”的办法,由政府和财团提供资助靠民间体育组织来开展国内体育活动和参加国际体育比赛。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各种社会资源不再由政府垄断,被分解到社会的各个利益群体,市民社会、世俗社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社会团体的组织形式无疑是适合这种社会结构的。

1.2体育社团的性质

1.2.1民间性社会团体无论在学理上和法理上都确定为民间组织。当代社团研究和法令由于此类组织发育之迟缓而显得不成熟,但对社团的民间性却从无含糊[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社会团体登记条例》“体育协会从属于社团管理范畴”的规定,体育社团也应具有民间性,它是民间自治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这是体育社团的基本社会定位。比如,我国《基层厂矿、企业、事业、机关体育协会章程(试行)》明确规定基层体协“是群众自愿组织的业余群众体育团体”。

1.2.2非盈利性体育社团不能以盈利为目的,有关法令规定“社会团体不得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活动”[4]。当前,一些体育社团虽然在从事某些经营活动,但最终目的仍然必须是为了扩大体育的社会效益。

1.2.3互益性体育社团的成员要在所组织的活动中取长补短,互利互惠。

1.2.4同类相聚性体育社团是一种围绕体育的某种性质的人们的集合。或者是操练某一种共同的功法、体操、舞蹈,或者是相聚在一起开展同种游戏、比赛、娱乐,或者是共同从事某一类体育文化活动的人的联谊交流,如科研、新闻、教学等。

1.3构成体育社团需要具备的条件

1.3.1一定数量的较为固定的成员成员应具备体育方面的某种条件,成员按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每个人都有职能分工,并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1.3.2特定的体育目标或为了提高某一运动项目的运动成绩,或为了健身娱乐。这一体育目标必须具有社会意义,并形成成员的群体意识。

1.3.3明确的行为规范即有群体成员互动时遵循的规则和对其成员的特殊要求,以及必要的奖惩制度,这些都要载入社团的章程。

1.3.4权力结构体育社团需要有一个自上而下的权力分层体系,以控制和指导体育社团的活动。

1.3.5一定的物质设备体育社团与体育场馆设施有着密切的关系,多数社团附设在体育场馆,或由体育场馆兴办体育社团。

1.3.6适宜的外部环境体育社团的存在与外部社会的体育环境关系很大,当地体育人口的数量、活动方式决定了体育社团的规模和性质。体育社团与政府和其他社团的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

1.3.7一定的社会承认组织体育社团必须遵守国家有关结社的法令,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认可和批准。

1.4体育社会团体的功能

1.4.1代表群体参与政治活动如《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章程》中规定了本会是“研究我国体育发展战略,为体育决策服务的学术团体和咨询机构”。

1.4.2协助政府体育部门完成某些政府职能各级共青团、工会、妇联中的体育部门,作为政府的助手做了大量具体的工作,如办学习班和体育竞赛活动的组织工作等,一些体育协会还承担了体育市场的管理工作。

1.4.3成员发展发展成员在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等方面的素质,表达成员的情感、能力,为成员寻求体育机会,以获得社会承认,实现自我,这是社团的主要功能之一,也是社团能够吸引成员的基本原因。

1.4.4维护成员的个别权益和群体权益群体利益的表达是社团成熟程度的重要表征,它表明成员缘共同利益而凝聚的程度[3],也表明社团组织在社会关系中的独立程度和政治参与程度。比如,在《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章程》中规定本学会有“反映体育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和要求,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的任务。

体育社团的存在和发展不仅有其发展体育事业的价值,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体育社团相对于政治性、经济性、宗教性社团,较少社会背景,较少动用社会资源,成员的覆盖面较宽,因此有较大的社会容量,是社会成员实现社会参与的较好形式。在许多发达国家有意识地利用体育社团进行团队意识、协作精神等某些社会伦理道德的培养。在西方以个人主义为主导意识的社会里,体育社团成为规范青少年儿童行为,发展群体观念,抑制过分个人欲望的重要手段。体育社团与科学技术、健康卫生、文化艺术等类社团有相似的社会功能,但对成员没有特殊的行业要求和特长要求,而且体育社团的种类很多层次有别,人们的选择余地很大,因此体育社团有着更强的社会适应性。在前苏联基层群众体育俱乐部有267764个,在日本有626087个。它们所能涵盖的人口是任何其他社团都不能比拟的。可以说,体育社团的发展程度,是一个社会体育发展水平、体育社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一个社会结构分化与整合、社会参与程度的重要鉴标之一。

1.5体育社团的种类

1.5.1竞技运动类社团这是为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而成立的体育组织,单项运动协会、运动俱乐部属于这一类。当前,我国有行政部门直接管理型、事业性协会实体管理型和纯社团性协会实体管理型三种。我国目前开展的83个运动项目,从属于63个单项运动协会,其中行政型协会21个,涉及26个运动项目;事业型协会39个,涉及54个运动项目;纯社团性协会3个,涉及3个运动项目。纯社团性协会虽然比例很低,但建立纯社团型协会管理体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和我国体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历史必然要求,且具有政治、经济、技术等可行性,是真正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单项运动协会管理体制的理想模式[5]。

1.5.2社会体育类社团这是为了开展社会体育活动,满足群众健身、健美、健心、社交要求设立的体育组织。如老年人体协、钓鱼协会、冬泳协会、健美俱乐部、桥牌协会、八卦掌协会、太极拳协会等。这类体育社团有的在单位内部,有的挂靠在某一单位,有的独立存在于社会。有的靠政府资助,有的靠企业赞助,有的靠自己经营为主。我国这类社团发育不够完善,据对北京市65所高等学校的调查,学生群众性的体育组织普及程度极低,平均每校只有1~2个,学生群众性体育团体仅能涵盖3.80%的在校学生[6]。社区体育社团中老年人体育社团相对较好,其它人群的普及率较低。

1.5.3体育科学学术社团这是为了开展体育科学研究的学术活动而建立的社会团体,在我国以体育科学学会及其分会的形式出现。与这类社团相似的还有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这类组织的成员主要是教师、科研工作者、新闻记者等知识分子群体。

1.5.4体育观众社团这是为了组织观众,管理球迷成立的体育组织。80年代以后,我国各主要开展足球运动的城市都相继成立了球迷协会,对组织观众队伍,防止球迷骚乱起了很好的作用。“建立球迷协会是中国社会对球迷进行管理和控制的最佳手段,也是球迷发挥社会作用、寻求社会认可的良好方式”[7]。目前,一些球迷协会正在与运动俱乐部相结合,试图发展成为某一俱乐部的外设组织。

1.5.5体育娱乐享受型社团这是一种以社团名义出现的高级消费俱乐部,会员要高价购买会员证,享受俱乐部提供的各种待遇。这些俱乐部局限于网球、台球、骑马、赛车、高尔夫球等耗费资源较多的、贵族化的项目上。这类社团封闭性较强,仅限于较小的社交范围,在西方参加这类俱乐部的活动是一种富有和权贵的象征。

2中国体育社团的历史与现状

2.1体育社团在计划经济环境中未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在计划经济时期,与之相适应的是实行体育的政府管理型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体育社团不具备实质性的管理功能。政府在各行政层次上均设立了专门的机构,从宏观到微观都采用行政的方式管理体育。这种体制的优势在于可以有效地集中有限的社会资源实现预期的目的,其缺点是抑制了社会对体育的参与和支持,致使体育社团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在这一时期,体育社团几乎停止了实质性的工作,有的在中被解散,有的仅徒有其名,没有任何实体机构和活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于1949年10月成立,在1950年到1952年期间,曾承担了体育宣传、人员培训、国际体育交往、推动群众体育发展等多项工作。1952年11月,国家体委宣告成立,中华体总会将8项任务减为3项,虽然在1964年的章程上还规定着它承担“在全国范围内宣传和推广群众性的体育运动;组织全国综合性的运动竞赛;举办和参加国际体育活动”3项任务,实际上这些职能早已丧失,连基本的会议制度和选举制度也难以坚持。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也有类似的命运。以这两个组织的名义与各国际体育组织保持联系,成为它们存在的主要价值。形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政府垄断了社会的全部体育资源(包括体育人才、体育场地设施、资金等有形资源和体育的机会、能力、技术、知识信息等无形资源),一方面使体育社团的工作与政府工作出现重复,每次机构精简,体育社团首当其冲。这一现象也出现在各级工会、青年团、妇联等群众团体中的体育部门;另一方面,体育社团对政府的依赖性加大,人员由政府配备、“所需经费和事业经费统由国家预算开支”[8],社团逐渐失去了民间性。这一状况的长期延续,“最终限制了体育的发展”[9]。

2.2改革开放时期体育社团的大发展

80年代以来,我国各种社会团体在改革中获得适当土壤和气候而迅速成长,到1992年有全国性社团1400个,省级社团19601个,县级社团16000个(据《中国日报》,1992年5月7日),“社团发展的转折与中国政治经济体制发展的转折吻合,绝不是巧合,而表明着其中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就在于政治经济环境产生一种客观力量,然后转化为民间结社愿望和自由的主观力量,自下而上地推动社团的崛起”[3]。体育社团也在这个时期得到迅速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一部分原有的单项运动协会转向实体化这部分的比例不高,但影响巨大,示范作用很强,如中国足协。

2.2.2一些全国性的群众体育的社会团体自上而下建立起来如残疾体协、老年人体协、大中学生体育协会、农民体协等,他们分别挂靠在政府体育部门或其他机构,如残疾人联合会,国家教委、农业部等。

2.2.3全国各行业体协逐步建立起来他们不仅组织了本系统职工的体育,而且由他们组建的运动队在全国运动会上也取得了一席之地。

2.2.4大量民间体育组织自发地建立起来如气功协会、钓鱼协会,冬泳协会、大秧歌协会、棋院、武馆、体育活动站等。这些体育社团深入到街道、乡村,数量较大,对群众体育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组织作用。

2.2.5一些体育的周边社团异常活跃,吸引了一批体育界内外的知识分子和管理人员如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记者协会、体育场馆协会等。

改革开放十几年来,体育社团的发展初步改变了我国体育体制的格局,实现了体育体制改革社会化的部分目的。

2.3我国体育社团存在的基本特征

2.3.1体育社团的整体基础薄弱我国体育社团与其它类别的社团一样,其发展基础较为薄弱。从文化传统角度来看,这是由于缺乏独立人格造成的;从政治历史角度来看,是因为旧有体制所形成的人们的行为方式妨碍了人们的结社参与,人们的权利意识较淡薄,缺乏自主追求,事事依赖单位和政府,这就在客观上形成了对民间社团的社会需求不强烈;从我国体育运动发展的角度来看,由于在一段时期里片面强调了竞技体育的政治功利价值,并将竞技体育局限在较小的、由政府直接管辖的范围内,体育社团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的体育社团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无论是在社会参与程度,还是开展体育活动的独立性上,与体育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这一差距还表现在以下的深层的问题上:1)对体育社团性质、功能的认识不够明确,不能明确区分政府行为和社团行为,因此对体育社团的存在不够理解,不够支持;2)政府对体育社团的宏观控制手段不明确,特别是关于体育社团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对体育社团的行为难以规范;3)国家对体育社团的体系结构缺乏总体规划,一些体育社团的建立具有盲目性,一些体育社团自生自灭。

2.3.2体育社团的官民二重性在我国,体育社团虽然带有社团所固有的民间性,但同时又以多种形式在许多方面依赖于政府,表现出明显的“半官半民”性质。这一性质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2.3.2.1民间与政府对社会的双向推动民间和政府对体育社团有着各自的期望,如果这种期望相互矛盾就不会导致共同努力而创建社团组织,而当这些期望具有某种共同性,就会产生双方创建组织的共同行动。组建社团的动力贯穿于体育社团生长过程的始终,它代表着组织者、领导者以及成员的期望,并被转化为组织的目标和行为准则,体现在它的组织结构、权力资源、经济资源、和功能发挥等各个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解放运动、民主法制建设以及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建设,形成了来自民间的推动社团发展的动力,这种动力是自下而上的。同时,各级领导对社团功能的估计和评价发生了变化,在舆论、政策和管理体制上给社团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宽松的条件。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众多的新的利益群体,由政府直接管理不如通过社团管理更为有效,因此,形成了来自政府的另一种动力,而这种动力是自上而下的。这两股动力缺一不可。

目前,体育社团有一种向业务主管部门寻求“挂靠”的倾向,这是民间向政府的主动靠拢。说明体育社团在政治上缺乏权威性,在经济上缺乏独立性。目前,政府部门对体育社团能否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尚有疑虑,对部分权力的下放十分谨慎,因此体育社团的官民二重性表现得更为突出。

2.3.2.2民间与政府的组织交叉各级体委是体育社团法定的主要“业务主管”,前者对后者是支持和控制的双重关系,由于前者在经费、办公条件和专业权威上的资源优势对体育社团形成特有的影响力,因此,体育社团在组织上也与政府有密切的联系,其主要领导基本上都由具有“官方”背景的人物兼职担任,特别是秘书长一职,基本上都由主管部门的干部兼任。有此体育社团主动邀请行政领导兼职担任,希望他们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提高体育社团的权威性。

2.3.2.3服务与管理功能的错位如果说政府的基本职能是社会管理功能,那么社团的基本职能就是服务功能,社团要服务于本社团成员的需要,也服务于国家利益的需要。目前,由于经济资源的不足、社会资源缺乏和权威性不足,妨碍了体育社团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在社会转型时期,体育社团又分担了政府的部分社会管理职能,这是体育社团的外在职能,是新时间政府管理社会权力的延伸,是政府管理职能的补充,这就使得某些体育社团的性质变得模糊不清。

近年,政府机构又派生出了一批体育“管理中心”、“服务中心”,这是集管理与服务于一身的非行政、非社团的组织机构。在社会转型期,它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从长远来看,它会妨碍体育市场的公平运作,压抑体育市场的正常发育,还会形成以体育资源换取金钱的官商结合的关系,在失去监督的情况下,很可能滋生腐败。而且严重的恶果是使真正的体育社团最终不能成熟起来。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加速了体育事业由国家主导的自上而下的集团主义向民间关系的自下而上的集团主义过渡。体育社团必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走上时代舞台,成为中国体育多元结构发展的一个活跃因素。

团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常态;创新;职工文体社团

当前中国经济呈现新常态,社会政治和文化建设也出现新的特征,互联网+盛行打破了思维的地域空间局限,思想意识的多元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80、90的职工群体逐渐成为企业的主力军,如何应对思想多元化对员工的影响,团结带领青年员工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心开展工作,创新文体活动形式,以文化力促进生产力,成为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职工文体社团是一种形式灵活、内容丰富、参与面广的活动形式,开展以来深受员工喜爱,已经成为总站工会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定义

以企业员工为主体,以社团为组织,通过团长负责制,组织有共同爱好的员工,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小范围、周期性的社团活动。

二、主要形式

组建包括乒乓球、手工、烹饪、美妆、舞蹈、摄影等社团,按照年度计划定期开展活动,平均每周有1-2次社团活动,每次活动2个小时,年底举办综合成果展。

三、组织和管理

(一)前期调研

1、人力资源分析

一是从汽车总站员工年龄和岗位分析,车站35岁以下员工即80、90后的青年员工占总人数的68%,主要分布在客运服务员岗位,该岗位执行综合计算工时,员工的工作时间可以做弹性调整,这是职工参与社团活动有利的时间条件。二是近5年,新入职的员工占总人数的50.7%,这部分员工亟需加强企业文化认同。三是从员工的学历专业来看,有多名声乐、舞蹈、体育类专业的文艺骨干,特别是多年来积极参与青岛市和交运集团工会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有较好的群众文化基础。

2、思想动态分析

一是经济转型带来意识形态的复杂性和多元化,员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出现新的特点,如排斥墨守成规,个体意识强烈。二是当前客运市场的严峻形势和整体效益下滑带来的思想冲击和波动。三是传统的工会文体活动,竞技性要求较高,参与的人员范围和时间跨度比较固定,与满足员工的整体文化需求之间仍有差距。据调查分析,除了薪酬分配和工作环境提升,参与积极、健康的文体活动成为员工实现个体价值、增强企业文化认同和忠诚度的重要手段。

3、社团意愿调研

职工文体社团充分考虑员工的个性需求,将文体活动机制普遍化、技能普及化、全员参与化。活动开展前期,设计了《青岛汽车总站社团活动意向调查表》,面向全体员工进行调研。调查表涉及活动内容、时间、形式、频率、地点、个人信息、专长等近20项内容,并根据调研结果,选定了排名前12位的意愿进行组团。意愿调查每年进行一次,内容与时俱进,根据员工需求进行调整和充实。

(二)过程管理

1、计划先行,制度保障。一是要提前谋划和安排。职工文体社团旨在搭建员工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有别于传统的工会文体活动,它周期短、范围广、形式灵活、结构分散。想要做好组织工作,达到预期效果,年初的活动计划和活动方案必不可少。二是要有相应的制度规范,在不影响主营业务的同时要保证活动出勤率。通过安排专人负责,利用活动QQ群、班前会、公告栏公告等方式及时活动信息,建立健全考勤制度,保证每期活动的正常开展。

2、因地制宜,适度投入。在年初活动计划中,活动费用预算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除了有效利用已有资源,发挥员工自身特长外,保证活动场地费、材料费、外聘讲师等费用的合理投入,为活动的高质量开展提供资金保障。

3、落实责任,有效激励。将“办职工自己的社团”作为社团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员工自荐、职工推荐、领导指定等方式,推行社团团长负责制。同时把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勇挑团长责任作为年底评优和推选先进时的加分项,充分调动员工参与积极性。

4、反馈评价,总结提升。每期社团活动结束,组织团员对活动组织、内容安排、改进需求等方面进行评价和反馈,对本期社团进行综合评定,并根据评定结果考虑下年度该社团的推选、改进或淘汰,总结经验不断提升。同时将社团意愿调查与员工入职培训相结合,推动社团活动的制度化、长期化,满足员工的个体成长需要,增加员工归属感。

四、成效

(一)以人为本,增强企业文化认同。在社会生产力的诸多要素中,人是第一要素,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活跃、能动的因素。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有利于消除疲劳,增进职工的身心健康。职工文体社团坚持以人为本,从满足员工个性化需求出发,立足企业发展实际,与企业文化相融合。企业文化作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心灵契约,认同是前提。传统的企业文化课程宣教、宣传材料印发等容易浮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而文体活动可以发挥生动活泼、贴近生活、愉悦身心等优势,鼓励员工积极参与,提升自我的同时深入了解企业,增强企业文化认同,这是文化力促进生产力的基础。

(二)实现价值,打造信息交流平台。汽车总站辖设青岛市内8个汽车站,地域布局分散,业务平行开展,员工之间的交流机会较少。职工文体社团为员工搭建起信息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员工不仅可以发挥个人专长,展现个人风采,实现人生价值,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员工之间的信息交流,情感交换,有利于工作业务的开展。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员工参与文体社团的精神面貌有了明显的改观,由开始的试探、观察、被动转变为接纳、参与、主动。今年4月份羽毛球社团有120余名员工参加,乒乓球社团有近50名成员,反映出青年员工对于全民健身体育活动的热情,总站社团QQ群、微信群成员不断增加,员工参与积极性空前高涨。

团体范文第4篇

社会心理学把人们生活的世界从偏见产生的根源分为内团体(in-groups)和外团体(out-groups)对于前者而言,个体把自己看作其中的成员;而外团体则相反。笔者称魏晋士人为一内团体,是因为魏晋士人的生存和创作等方面的共通性,这是一群于乱世之中有着高度自信的知识分子。他们和中国文学史上其他历代文人有着较大的差异。“魏晋风度”这一概括似乎是对这一内团体永久性的赞誉。

东汉末年,宦官和外戚把持朝政,政局动荡。残酷的社会现实无情地击碎了士人长久以来形成的救世思想。士人阶层和专制君权(及其操纵者宦官和外戚)之间的“话语权力之争”的结果导致了“党锢之祸”,“党锢之祸”对士人的伤害是极大的。士人从此转向了个体自觉。魏晋士人就是在此之后的一个具有特定时代意义的群体。正始时期,以曹爽为代表的和以司马懿为代表的两大政治集团都想尽千方百计地培植各自的党羽,这就把皇权意识本已经十分薄弱的士人心中的儒家入世思想更加削弱了。司马氏集团篡政之心曝光之后,面对血腥的政治,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士人虽然怀着对曹魏集团眷顾之意,但是却并不敢公然地反对,大胆的嵇康那种“非汤武而薄周孔”的越轨之举,也只是以其放荡悖礼行为来表现自己的愤懑,却并没有公然说反对司马集团。他们内心仍然有着入世思想。如阮藉内心深处,并非没有入世的思想。《晋书·阮藉传》载摘要:“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余者,籍由是不和世事,遂酣饮为常。”阮籍酣饮是为了排遣郁闷,他心中有一股无奈之情。而当时和阮籍一样同为浮诞者代表的,如王戎、阮咸、刘伶等,他们都是在叹息之中寻找解脱。《晋书·向秀传》记摘要:“康既被诛,秀应本郡计入洛。文帝问曰摘要:‘闻君有箕山之志,何以在此?’秀曰摘要:‘以为巢许狷介之士,未达尧心,岂足多慕。’帝甚悦。’”向秀的改节,也是一种很无奈的选择,是无可选择的选择。嵇康临行的一幕,时时在他的心里缠绕不去,他不是自愿的举郡计入洛,而是惧祸、是死的威胁和自全的欲望迫使他改节的。我们可以很明白的从向秀的《思旧赋》中看出他对曾经和嵇康共同生活的怀念,那种“相对欣然,旁若无人”的场景在他改节之后也成为了回忆。士人在如此的忧生心态下,不得已以求自全。魏晋士人这一内团体的自全心理表现在行为上是“不婴世务,在职而不尽责,责于牵涉个人安危的关键时刻,宁舍是非而依违两可;而在生活上,则是求放任以自适,于潇洒风流或放诞中享受之乐趣。”①(P230)曹魏士人和西晋士人的无奈大多是因为政治黑暗之中的性命之忧。另外,以左思为代表的一批寒士,因为“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仕途现实而以冷眼旁观的态度无奈地叹息,这种无奈也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而东晋士人的无奈则又是另一番情况。《世说新语·言语》31则摘要:“过江诸人,每至美,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摘要:‘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他们的无奈更多的是来自国土的沦丧而导致的物事人非的故国难归之痛。在习惯了已经成为定局的情况后,士人形成了偏安心态。蔡谟、王羲之等人就不赞成北伐,他们大都没有雄心来收复故土,而只是注重个人超脱。东晋士人放纵依旧,虽说是积习所致,但政局使得他们具有组织和执行达到特定成就的能力的信念降低了,他们依然是无奈的。不过此时,他们没有像之前的前辈那样有强烈的忧生心态。无论是曹魏、西晋还是东晋士人,他们的无奈都和政局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也和他们所受的玄学思想有莫大的的关系。由此可见,魏晋士人这一内团体心底的无奈是极大的。

社会心理学认为摘要: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具有组织和执行达到特定成就的能力的信念”②(译者前言)也就是个体在经过一系列事情的强化之后,形成的一种猜测性的信念。这是一种主观感受。魏晋士人,尤其是西晋士人,他们各自都在政治上努力而无果,虽有人在其政,却并没有谋其事。抱负难以实现。由此他们的自我效能感逐渐降低,从而形成了较为普遍的内团体特有的集体效能知觉,即“群体对它具有组织和实现行为达到一定成就水平所需要的行动过程的联合能力的共同信念。”③(P683)于是在这一内团体中间形成了责任分散效应,即“当有不止一个人能够在紧急事件中帮忙的时候,人们常会假设他人会或应该帮忙——于是他们自己就会退缩或不帮忙。”④(P513)魏晋文人这一内团体的消极出仕情绪正是在不利环境下的一种责任分散效应。在不利环境下,他们更多的是明哲保身。这种生存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而这一点在曹魏和西晋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这已经在前面论述过。东晋士人除了继续曹魏和西晋时期的一些生活习惯,又增添了一份格外寄情山水的热情,将山水审美和玄理相结合。王羲之《兰亭集序》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不过,此时的士人将那种无奈更多地在山水和清谈之中发泄,比起永嘉南渡之前的士人似乎活得潇洒安闲。

魏晋士人喜好清谈。“魏晋清谈之起,在学术上盖上承东汉方术道家和老易思想之一部分,而革弃儒家思想之一部分,其新兴之一部分,则为先秦诸子学之重光,和印度思想之流入。”⑤(P2)魏晋士人这一内团体喜好的清谈是一种“规则主义”下的结果。即在以谈论“三玄”等有限的主题之下,进行无限的怀疑主义式的探索和辨析,魏晋士人谈论的大都是“本体论”的新问题。西晋士人在清谈上已经很讲究声调和修辞的应用。他们是不拾前人牙慧的创新式的清谈。这种学术交流式的论辨旨在创新,重在过程。他们看重的是清谈过程中的绮丽恣肆的论证,即那些“漂亮的话语”。魏晋文人这一种审美性的学术交流——清谈可以说是一种审美性的游戏。是他们为了自己人格得到升华,对自己人格的一种价值肯定。这也是属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最上一层——自我实现的需要。东晋士人则更注重山水怡情之美,清谈的地点大都是名士家室或者是一些山水美丽之地,这本身就是清谈之乐和山水之美的结合。是一种审美性的活动,魏晋士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聪明和深情。清谈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审美性游戏,它是魏晋风度绝好体现的方面之一。

团体范文第5篇

媒体融合不是新词,但经由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便成为国家意志、业界的专业名词和学界的学术名词,具有了社会影响和社会意义。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这是我国媒体融合的发展方向。

新型的媒体集团应当以市场为导向,以资产为纽带,而决不能再走行政合并、“归大堆儿”、“一平二调”的老路。对此,相关人士早就有过清醒的认识,比如,徐光春在任国家广电总局局长时就指出:“集团不是虚的,虚的就叫翻牌公司。只有‘化学反应’才能进行跨越式的发展,‘物理反应’不可能有太大的能量。‘化学反应’的能量是‘物理反应’的几十倍,成百倍,成千倍,甚至是成万倍。”(徐光春,《电视研究》2002年第3期,第5页)清华大学陆地教授更是一针见血地写道:“集团的行政化不是改革,而是倒退甚至是一个悲剧。它不会把企业做大,只会把企业做虚;不会把企业做强,只会把企业做僵。”(陆地,《南方电视学刊》2002年第3期,第8页)

所以,世界上只有企业集团,没有行政集团,这是常识。在新形势下的媒体融合,必须警惕穿新鞋,走老路。好在大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为媒体融合的化学变化提供了可能。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千规律,万规律,市场规律是第一规律。今后在成熟的时候出现的几家拥有强大实力的新兴媒体集团,市场的特征会更加明显,市场的威力、潜力、活力会更加清晰,在计划经济特征曾经体现最为明显的媒体领域出现的这种巨大变化,必然会对全社会的改革深化产生强有力的引领作用。

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这是媒体融合发展指导意见中的崭新提法,堪称一大亮点。仔细研读这个指导意见,人们不难发现其中大量出现的与时俱进的热词――大数据、云计算、移动客户端、手机网站、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对新技术、新业态的重视和推崇,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而飞速发展的实践则是:影视产品的市场化、产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很多年前人们津津乐道的制播分离等理想状态,早就成了生机勃勃的现实;曾被人们不屑一顾的视频网站发力上游产业,烧钱买版权的时代彻底终结;网站强化内容的整体竞争力,网络视频用户表现为多元的内容需求,为网络视频内容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最直接的例证是今年的资本市场,当开餐馆的、造汽车的都纷纷投向影视上市公司时,除去泡沫和炒作的因素,它至少表明以影视产销为代表的文化产业,有着很高的市场认同和发展认同。所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前景广阔。

用成熟和发展的市场眼光来看,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的转型升级,同样适用于媒体的发展。尤其是传统媒体,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十分迫切,任务艰巨。放眼世界,日趋激烈的媒体竞争表面上看是产品、技术、产业的竞争,背后则是机制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