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团体辅导;压力管理;大学生;实施;评估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4-0053-02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日趋复杂化、多元化、高级化,这使得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承受着学业、经济、角色困难、职业选择等日益严重的压力。如果这些压力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缓解,将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社会功能甚至生命造成巨大威胁,如何管理压力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团体辅导对于减轻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有效性已被国内外研究者证实,因此,我们设计了大学生压力管理的团体辅导方案,以期提高大学生对压力的正确认知,提升大学生压力管理技巧与应对能力。

一、理论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拉扎勒斯认为,压力是指环境或内部的需要超出个体、社会系统或机体组织系统的适应能力。它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三个主要成分:压力源、压力感和压力反应。压力源即引起压力的客观刺激;压力感是由压力源引起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压力反应则是个体在压力感的持续作用下所产生的生理、心理反应[1]。而压力管理即是个体面对压力时采用的应对方式,其目的除了要减轻或者消除个体所承受压力的影响外,也能起到预防压力的作用。压力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生理适应、运动、时间管理课程以及冥想放松训练等方面[2]。

大学生压力管理团体辅导在压力刺激理论、系统理论以及团体动力学的理论的指导下,将处于压力状态下的学生组织起来,在专业督导老师的督导下进行辅导活动。辅导的目的并不是去消除压力源本身,而是针对压力源事件或者情境给大学生个体带来的情绪、生理及行为等方面的压力反应,进行合理有效的压力应对辅导,如采用多种认知训练、呼吸放松、冥想放松等放松疗法,改变不合理信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增强大学生的压力应对能力,从而更为健康地学习生活。

二、大学生压力管理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一)团体辅导的目标

让成员们在活动中正确认识到自身的压力,明确压力过大对自身的危害,同时也明确适当的压力是积极有益的;让成员感受到同伴的温暖和力量,正视生活中的压力;了解压力应对方法与技巧,如放松训练、认知训练、时间管理技术等,并能应用到生活中去;改善沟通技巧及人际交往技巧,获得新的社会支持力量。

(二)方法

设计团体辅导方案,根据辅导目标招募筛选了8名成员,对成员进行6次的团体辅导活动。在团体辅导实施前后均对成员进行《应对方式问卷》的测量,在团体形成之前进行《大学生压力反应问卷》的测量和团体辅导结束后进行《小组活动评估表》的测量,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三)对象与测量工具

1.对象

面对山东大学全体在校生,在自愿参加的原则上,筛选出8名小组固定成员,其中5名女生,3名男生。

2.测量工具

根据对象的特点及团体辅导活动的目标,选取以下研究工具:第一,采用叶向阳自编的《大学生心理压力反应问卷》在团体辅导实施之前对成员进行施测。该问卷由学习能力下降、躯体不适、负性情绪、自杀意念四个维度组成,采用四级计分制[3]。第二,采用肖计划1996年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对成员进行前后测。该问卷包括退避、幻想、自责、求助、合理化、解决问题六个维度,每个条目有是、否两个选项[4]。

(四)方案设计及实施

确定主题及目标后,我们对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整理了分析,并借鉴以往相关的压力管理团体辅导方案,整理出初步方案。再结合大学生心理压力现状与访谈资料,进一步完善方案内容。每次的团体辅导之后,对方案进行修改。整个活动分6单元,每单元一个主题,每次辅导1―1.5小时。最终的方案大纲如下。

三、干预结果及评估

(一)团体辅导之前成员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由于《压力反应量表》评估的是最近一个月的压力情况,因此只对此量表进行前测,用以评估成员们的压力反应状态。

由表1可以看出,团体辅导的被试在压力反应的四个维度中学习能力下降和躯体不适这两个维度得分最高,分别是2.2500和2.0417,在负性情绪、自杀倾向两个维度上得分较低,成员们的总体压力反应还处在可控水平,可采用团体的方式进行压力管理的心理辅导。

(二)前测后测压力应对方式的比较

对肖计划的《应对方式问卷》进行前后测,分析结果如表2。

六个维度中,“退避”、“幻想”、“自责”属于不成熟的应对方式,“求助”和“解决问题”属于比较成熟的应对方式,“合理化”属于混合型,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从表中可以看出,在“解决问题”这一维度,后测得分比前测得分有显著性提高(p

(三)统计结论

从《应对方式问卷》的前后测比较结果中可以看出,在“解决问题”这一维度上,后测得分显著高于前测得分,说明团体活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有了更多的应对策略,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解决面临的应激。在其他几个维度上的得分尚没有显著变化。

四、反思与讨论

以团体辅导的方式确实能帮助大学生掌握有效的压力应对方式,缓解压力。但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我们虽然做了许多努力,但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总结如下。

一是团体辅导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在团体辅导活动进行访谈,了解成员在哪些方面有共同压力,并结合辅导之前的测试,有方向性地开展团体辅导活动。

二是领导者和成员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影响辅导效果的重要因素。领导者要尊重成员,前期要明确展现出希望和成员建立关系的意愿,这样才可能和成员较快地建立关系,成员才会真实投入到活动中去。

三是调动氛围很重要。每期团体辅导前期开展热身活动可以巩固关系的建立,让成员能更快地投入到活动中,缓解紧张和压力。

四是活动方案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每次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修改和调整下一次的活动计划,找到最适合团体发展的方案。

五是领导者要学会变通。在实施活动的过程中,领导者要善于把控整个团体,为了完成活动而进行的团体辅导是不科学的,要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尽量使每个人都能得到成长。

六是团体辅导活动形式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以外得到广泛的应用,如第二课堂教育、学生素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等领域。

参考文献:

[1]郭双.大学生心理压力感与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关系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

[2]汪媛媛.多途径大学生压力管理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干预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2.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范文第2篇

团体心理辅导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有效形式。本文以人际关系困扰为主题,有针对性的设计了团体辅导的方案,并选取了16位具有一定人际关系困扰的同学进行辅导,结果表明大学生人际关系团体辅导方案有效,团体辅导的形式受到学生的欢迎,对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团体;团体心理辅导;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需要得到发展的重要能力之一,良好的人际交往可以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格健康。然而,在当前的大学校园人际关系困扰却成为诸多大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研究表明约占1/3以上的大学生人际关系一般或不良,有待进一步改善。个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虽然有着明显的效果,但相对于团体辅导来说,它耗时长、与真实人际环境有差异等不足。而运用团体心理辅导进行干预是一种更经济、有效并贴近现实生活的方式,已越来越受到高校心理工作者的欢迎。本文将报告我们开展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案和效用。

1 大学生人际关系团体辅导方案设计

团体辅导是同一时间对具有同样困扰的人群进行辅导,为了让辅导起作用设计一套有效的辅导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我们首先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团体心理学的规律以及人际互动模式建立的基本特征,我们得知任何团体的发展都要经历起动、过渡、成熟、结束的发展过程,而且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是连续的并相互影响。从人际互动模式中我们得到:信任、有效沟通、真诚表达、自我觉察、换位思考、适度界限等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由此,我们设计出了一系列与人际关系主题相关的组成活动、起始活动、过程活动和结束活动。

接着逐一对这些活动进行试验,通过领导者的主观感受和参与同学的反馈信息,来评价各个活动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最终形成了如下的团体辅导方案:第一次:活动的任务是“团体形成”,活动分别是:问好、有缘相识、信任之旅、澄清团体目标、建立团体规范、本次活动感受、家庭作业;第二次:活动的任务是“自我认识”,活动分别是:心有千千节、齐心协力、三个“我”(理想我、现实我、真实我)、自我肯定练习、本次活动感受、家庭作业;第三次:活动的任务是“有效沟通”,活动分别是:同舟共济、单向沟通图和双向共同图、内圈和外圈、朋友让我感动的地方、本次活动感受、家庭作业;第四次:活动的任务是“换位思考”,活动分别是:你戳我爆、突围、闯关、最佳匹配图、找“领袖”、本次活动感受、家庭作业;第五次:活动的任务是“拒绝与赞美”,活动分别是:我想有个家、风雨同行、优点轰击、我要说“不”、本次活动感受、家庭作业;第六次:活动的任务是“结束团体”,活动分别是:十指抬人、心情故事、我有我的风采、祝语。每次辅导均是按照热身活动、主题活动和结束活动三个环节开展。

2 大学生人际关系团体辅导的实施

通过海报、网站、微信等方式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招募,对52名自愿报名的大学生采用人际交往综合诊断量表结合个别访谈的方式,甄选出具有一定人际关系困扰的学生16名(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得分不低于12分,个别访谈中人际关系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自评得分超过6分,0-10点自评,0为100%没有困扰,100为%有困扰),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名称为“人际关系训练营”;团体性质属于结构化、同质性的成长性团体;团体目的为改善具有人际困扰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帮助其建立积极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模式;团体程序:时间为每周日下午,每次辅导2.5个小时,连续持续6周;团体领导者为受过专业训练的团体辅导老师,并配备接受过团体辅导的协同指导者1名,共同带领。每次团体结束后布置家庭作业,让同学们在接下来的一周里进行练习;6次活动过后让大家对团体辅导进行总结。

3 团体辅导的结果和效用

经过了6次的团体辅导,参加的同学的感受和收获是多方位、多层次的。

“刚开始的课程是大家组织两个小团队,并且各自为自己所在的团队起对名,编口号,选队歌,一开始就和其他系的同学一起为自己的团队出谋划策,我感觉这种过程是很快乐的事情,能瞬间感觉团队精神力量的鼓舞。刚来时的羞涩和陌生感都在各种游戏的欢乐的气氛中消失了,大家都多了一份亲近和了解,和谐的气氛中洋溢着一种团体的凝聚力,这么清晰的感受到集体的力量。”

“团体辅导活动用轻松欢乐地形式,让我们亲身体验了一些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的道理,教会了我们一些死板课本上根本无法学到的知识,学习到一些在人际交往中的经验之谈,对我们以后的生活学习无疑是一笔巨大而无形的精神财富。”

团体辅导带给学生最重要的一点是让他们看到了不仅仅只有他们自己会出现人际关系困扰,这将大大的缓解他们情绪上的压力。同时团体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安全、稳定、自由的氛围,鼓励他们去表达,让内心的苦楚有机会倾诉;团体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认识自己人际互动模式,表达自我、调整自我的机会;最后,团体在一定程度上教会了他们用健康有效的方式去他人建立联系。

4 团体领导者的思考

团体辅导现场中体验人际互动。团体领导者根据现场成员之间的互动方式来引导他们认识自己与他人的互动模式,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促进他们进行分享、探索,从而在他们的内心产生一定的扰动,并逐步帮助他们形成适应的、舒服的人际互动模式。此外,通过活动我们融合了人际关系中的一些技巧,主要包括:微笑、迅速给别人留下第一印象(微笑、记住对方姓名、独特的自我介绍)、建立朋友圈、信任(想要得到别人的信任必须先去信任别人,主动去了解别人,也让别人了解自己)、合作、认识自我(接纳自己,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调整认知方式、双向有效沟通、倾听、赞美,等等。

布置家庭作业,强化辅导效果。每次团体辅导结束后针对活动中传递的技巧给成员们布置家庭作业,并在后一次活动中进行分享家庭作业的情况,包括遇到的问题、各种感受等。主要是通过实际的行为来强化在活动中所学到、感受到的信息,从而努力达到训练的效果。布置的作业包括:训练1、独特的自我介绍;训练2:打五个电话去联系自己的朋友;训练3、尝试双向沟通的方式与朋友交流至少一次;训练4:赞美、表扬,每天早晨赞美自己和学着赞美他人至少5次。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数民族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方案

一、方案设计的提出

大学生就业难.是当今社会不争的现实。而其中的一个特定群体——少数民族大学生,当其脱离其母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到社会主流的汉文化中进行跨文化就业时,由于其客观存在的经济、文化、教育、社会资源等方面的差距,就业更显艰难。关注大学生就业,在当今和谐的语境下,更应当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

所谓职业决策自我效~,(careerdecision—makingself-emca.cy),是指决策者对自身成功完成职业决策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程度。职业生涯决策自我效能是了解职业生涯行为的重要指标,掌管和监控着职业生涯认知与职业生涯行为的发展历程,是个人达成职业生涯目标的关键因素。因此,只有切实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才能增强其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发展能力。从根本上帮助其成功就业。

实践证明.团体辅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大学生生涯辅导方式.它在欧美发达国家和我国的港台地区均得到广泛的应用。但要最大限度发挥团体辅导的功能,就必须设计出一个科学的团体辅导方案。所谓团体辅导方案设计,是指运用团体辅导理论,有系统地将一系列活动加以设计、组织、规划,以便领导者带领团体成员在团体内活动.达成团体辅导的功能与目标…。本文基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特质和文化背景,尝试运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理论、团体辅导理论.设计出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方案。

二、方案设计的理论依据

方案的设计必须基于一定的理论。本方案设计的理论依据主要是金兹伯格(ginzberg)、舒伯(super)的生涯发展理论,以及人本主义、社会学习等团体辅导理论。

金兹伯格、舒伯生涯发展理论认为,职业发展是一个与人的身心发展相一致的过程。应该用动态的观点来看待一个人的生涯选择历程。生涯辅导的基本假设是:生涯发展是一个终生的过程,职业生涯辅导应该依据个人在一生中各阶段的需求而设计舒伯认为,生涯发展可分为5个阶段:成长阶段(出生到十四、五岁)、探索阶段(十五到二十四岁)、建立阶段(二十五到四十四岁)、维持阶段(四十五到六十四岁)和衰退阶段(六十五岁以上)。每一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需要完成。每一阶段的任务需要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准或成就水准,而且前一阶段发展任务的达成与否关系到后一阶段的发展。一个人的大学阶段正处在生涯发展的探索阶段。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这就需要大学生通过学校的学习,参与各种类型的辅导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对自我个性特点、素质、能力,以及职业内外环境,进行详细的了解与分析,从而选择职业目标,制订职业规划,完成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本方案的设计,正是根据大学生生涯发展的阶段性需要,紧紧围绕大学生的阶段发展任务而展开.从而促进大学生的生涯发展.切实提高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人本主义理论是1940年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创立的一种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方法发展而来的理论。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只要创造一种最优化的心理气氛,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自我理解和改变其对自己、对他人看法的可能性;人都有一种以积极的、建设性的态度发展自我的倾向,并能表现出自我指导的行为方式。罗杰斯认为.自我实现是人格结构中唯一的动机,团体辅导应是非指导的,着重鼓励及激发这种动机,促进团体成员的成长。本方案的设计坚持人本主义的非指导性原则,通过设计营造出一种安全的气氛,相信每个少数民族大学生能自我探索、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并通过设计尽可能多的催化活动.让成员勇敢地自我开放.学会如何倾听自我、发现自我、信任自我、激励自我、实现自我。

社会学习理论(socialleanringtheory)是一种在刺激——反应学习原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该理论的重点是人类的学习主要是依靠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观察)的学习。它强调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不仅受直接经验的影响,也受间接经验的影响;强调行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强调观察学习;强调自我调节过程。此理论认为,人们通常是通过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并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本方案根椐社会学习理论的原理,设计时注重提供更多机会.增加成员的直接经验的学习和问接经验(观察)的学习,鼓励成员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三、方案设计的因素考量

1.团体目标的考量

本方案设计的目标是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betz和taylor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可操作性定义确定为:个体对自身完成准确自知、收集职业信息、目标定向、制定计划、问题解决五项任务所需能力的信心水平。具体包括五个部分:一是了解自己能力、职业兴趣、与职业有关的需要和价值。以及自我概念等方面的自我评价能力;二是获得职业信息的能力;三是将个人属性与工作特点进行匹配的目标筛选能力;四是作出职业决策后,对决策实施职业规划的能力;五是解决或应付在职业决策过程中所遇到问题或障碍的能力。本方案围绕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五个维度——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订规划、问题解决进行设计。共分8个单元,分别是“萍水相逢”、“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与职业”、“美丽目标”、“我的生涯我作主”、“我的未来不是梦”和“笑迎未来”。再针对每个单元。设计出不同的活动内容和家庭作业。

2.达成团体目标的途径考量

班杜拉认为,提高个体自我效能有四种途径,即亲身体验、替代学习、言语说服和情绪唤醒。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自我效能的一种。因此,其提高遵循上述四种途径。

对于亲身体验,班杜拉认为,个体行为的成败经验,作为一种直接经验是个体在习得与操作中的亲身经历。这些经验是获得自我效能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途径,最大限度地影响自我效能的形成。本方案设计了“我的成功”、“20个我”、“他人眼中的我”等活动,让个体回忆以往的成功经历,总结自身的成功经验,挖掘自身的优点。增强自信心。

对于替代学习.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许多经验来自于观察他人所获得的间接经验,个体首先通过社会比较过程判断他人能力的高低,然后通过信息提供过程进行观察.从他人的成功操作中获取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本方案设计了“毕业生访谈”,通过安排与团体成员同一专业、已在社会较为成功就业的毕业生回校与其面对面交流.与团体成员共同分享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得失成败,为团体成员提供一次很好的替代学习机会。另外,本方案设计强调分享,在辅导中,提供大量替代性学习的机会,强化成员“他行,我也行”意识,进而开始模仿他人的积极行动。

对于言语说服.班杜拉认为.个体拥有一定的言语说服和各类社会性影响的综合能力.包括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和自我规劝。一个充满鼓励、信任的外部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本方案设计了“热椅(优点轰炸)”活动,让每一个成员轮流坐在一张椅子上,面对大家,其他成员轮流大声说出他的优点,让每个成员在大家的言语肯定中强化自我意识。充分体验被尊重、被夸奖的感受,在赞美与信任的氛围中重塑自我形象。

对于情绪唤醒,班杜拉认为,个体的情绪有力影响着自我效能,当个体情绪经常处于消极状态时,则他们的自我效能会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当个体情绪经常处于积极状态时,则他们的自我效能会不断提升,总体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本方案设计了“乐队总指挥”、“个人演唱会”活动,让成员设想自己是一位杰出的指挥家或歌唱家,在激昂、催人奋进的音乐声中唤起自身积极的情绪体验。设计了“生涯狂想曲”、“水晶球”活动,让每位成员畅想自我职业成功的美好场景,唤起他们对成功人生的积极情绪体验。让他们相信,只要有梦想,只要有努力,人生就有无限发展的可能。

3.团体成员的民族特性考量

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来自少数民族聚居区.其成长有着独特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心理背景。与汉族大学生相比,其民族特性主要表现为:

一是思想较为保守,观念较为落后。主要是因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处偏远,经济较为落后,信息相对滞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少数民族学生一旦身处思想开放、信息活跃、文化多元的大学环境,思想、观念难免落伍。本方案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生涯拍卖”、“墓志铭”活动,目的是通过人生观、价值观的讨论与碰撞,引导他们开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代共脉搏。

二是自我较为封闭,不懂得开放自我,缺乏与人沟通的愿望与能力。本方案有针对性地设计了“20个我”、“别人眼中的我”、“swot自我分析”、“面具脸”活动,目标促进成员自我开放,坦露自我,了解自我。设计了“同心圆”、“棒打薄情郎”活动,让成员学习与人沟通。了解和接纳他人。

三是自信心较为缺乏。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不高,底气不足,对生涯发展较为担忧,情绪容易焦虑等。本方案有针对性地设计了“我的成功”、“天生我才”、“目光炯炯”、“生涯狂想曲”活动,协助成员了解自我长处,学会肯定自我、欣赏自我,珍惜自我潜能,激发他们对未来的信心。设计了“热椅”活动,通过成员相互肯定,强化信心。设计了“微笑训练”、“形体训练”活动,从行动上培养成员自信心。

四是行动力不足。主要表现为安于现状,裹足不前,不愿改变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不敢放开手脚、大胆尝试等。本方案设计了“美丽目标”、“我的生涯我作主”、“我的未来不是梦”和“笑迎未来”四个单元的内容.就是促使团体成员对自我生涯发展进行系统的规划,制订明确的目标和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鼓励成员通过实际行动大胆改变自我、实现自我。

四、方案设计的内容

1.团体名称与性质: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提高。属于结构式、发展性团体。

2.团体辅导目标: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3.团体辅导对象:少数民族大学生,新生更合适。

4.团体规模:l0一16人。

5.团体地点:团体辅导室或抗干扰性较好的教室。

6.活动时间及频率:共8次,每周一次,每次120分钟左右。

7.领导者:心理辅导工作者.有一定个案咨询和团体辅导工作经验。助手l人。

8.理论基础: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理论、金兹伯格以及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马斯洛人本主义理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成瘾;团体辅导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7-0065-03

一、前言

1.手机成瘾。手机成瘾源于成瘾和行为成瘾的概念。所谓成瘾,是指个体不可自制地反复渴求从事某种活动或滥用某种药物,虽然这样做会给自己或已经给自己带来各种不利后果,但仍然无法控制[1]。而当下的研究者对于手机成瘾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标准,所以不同学者对其做出了不同的定义。韩登亮等人将手机成瘾定义为由于某种原因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应的一种病症[2]。屠斌斌等提出手机成瘾的概念,由重复地使用手机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3]。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高达90.89%的大学生在参加活动或上课时使用过手机,有46.58%的大学生在参加活动或上课时很难集中注意力,经常不由自主地使用手机[4]。可见,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且在很大程度上占用了大学生的正常生活与学习时间。

2.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是以团体情境为平台给学生提供成长过程中所需的心理帮助的一种形式,学生在团体人际相互作用下通过观察、学习、体验来认识、接纳、发展自我,并学习新的态度以及行为方式,从而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发展良好的人际适应,最终达到更完善的发展与成长。团体心理辅导是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专门开发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程。

3.研究目的。通过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对于手机成瘾倾向较为严重的大学生进行干预,从审视自我到自信心、人际交往训练,再到职业规划,以及后期追踪调查,对实施干预的大学生情况进行总结反馈,得出干预效果,并根据干预效果总结出对大学生手机成瘾者的原因探究和团体辅导干预的手段,希望通过干预,能对手机成瘾者有一定的帮助,希望他们认识到手机的正确使用方法,从而不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当下大学生的正常学习以及生活,也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与交流,从而保证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及社交活动正常。与此同时,能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依据。

二、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利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某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筛选具有手机成瘾倾向的大学生30名。

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团体心理辅导。

3.研究工具。(1)《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该量表具有16到测试题目,共分戒断症状(包含题目4、6、1、10、8、12)、突显行为(包含题目15、13、5、9)、社交抚慰(包含题目16、2、7)、心境改变(包含题目14、3、11)四个维度。《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各因素之间以及各因素与总分之间的相关分别是0.24~0.61、0.55~0.89,而P值均小于0.01,且具有内部一致性。(2)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共进行六期团体心理辅导,分别为:①初次相识;②人生规划;③时间管理;④我与手机;⑤自我管理;⑥临别留念。

4.研究过程。①筛选被试:在某高校,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发放测试量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共300份,根据量表测试得分情况进行初选。对初选者将团体心理辅导的细节进行说明,得到最终被试30名。②团体辅导的实施:依据团辅方案的主题和内容,安排每次的团辅时间。领导者与成员签订团体契约,认识彼此后逐步建立团辅关系,保证成员能够完成团辅任务。每次团辅在围绕团辅方案主题和内容进行的同时,也随时依据成员反应变化做细微调整。领导者带领团辅成员进行团辅时,观察员在旁协助领导者观察记录成员的状态变化,包括表情、语调语气和肢体语言等。每次团辅结束后,领导者与观察员交流分析团辅内容与成员表现,对当次团辅进行总结汇报。结合成员手机成瘾倾向的心理机制与在团辅中的实际表现,对下次团辅内容做出调整,并找出团辅中存在的不足,向指导老师请教意见,及时做出调整。③对被试的后测:团体心理辅导全部结束过一个星期后,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参与团体心理辅导的被试进行后测。

三、结果与分析

1.数据结果。从表1可以看出,30名接受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的被试在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四个维度上的前后测结果差异显著,并且总体上的前后测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即数据结果表明,被试在接受团体心理辅导干预之后,手机成瘾倾向有所改善,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干预是有效的。

2.分析。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的生活是悠闲的,因为并没有之前学生时代那样的紧张节奏,每周没有那么多的课程,可以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来自由选择;但同样的,大学的人际关系也不想之前学生生涯的那样联系紧密,没有固定的班级教室,没有固定的时间安排,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同学们之间情感的沟通与交流。而此时的手机则变为了一种替代品,一种人际关系缺失的补偿,手机的加入使得自己更加懒于加强自己的人际交往。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恶性循环,造成手机成瘾的倾向。通过“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团体干预”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对手机成瘾倾向者进行干预,正是从其审视自我到自信心、人际交往训练,再到职业规划等方面给予帮助,经过六期的团体干预,使其在以上方面有所改善,近而降低其成瘾倾向。另外,参与本实验的所有乐山师范学院的具有手机成瘾倾向的大学生均为本人自愿,从心理上对自己提供了动力支持,增强了其想要改变的决心。戒断症状是指被试在没有使用手机情况下的一些负面情绪体验,包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在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当中,成员之间彼此进行自己“成瘾症状”的沟通与交流,促进了成员之间的了解,促成了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建立。在没有手机在身边的情况下,要求成员认真仔细地体会自己的情绪情感的反应和变化,使其能够正确地面对和适应这样的变化。突显行为是指被试对于手机的依赖程度在其思维以及行为当中所占据的比重。就突显行为的各因素来看,手机成瘾倾向的学生会时时刻刻关注自己的手机状态,当手机出现变化的时候,就没有办法集中精力去完成当下正在进行的事情。更有甚者会出现手机在震动的幻觉,让身边的同学朋友都会认为其太过依赖手机。通过对自己短期的阶段目标以及长远人生目标的探索,让手机成瘾倾向的同学重新找到自己的动力所在,并且能够学会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以减少手机在自己日常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将关注的重心慢慢转移到自己设定的目标上来,有效地对抗手机对自己的干扰程度。社交抚慰是指手机在被试的人际交往当中所发挥的作用。手机成瘾倾向的大学生会觉得用手机与人交流可使自己更加自信、更加舒适,近而宁愿选择手机聊天而不愿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在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所有的成员都要遵守团体的规范,将自己的手机调成静音状态,并交到特定的位置由工作人员统一进行管理。这迫使团体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来完成团体任务。成员之间多种角度、多种方式的沟通,及时有效的反馈能够很大程度上地改善手机成瘾倾向的同学对于人际关系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学习到一些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技巧,让他们会愿意在团体活动之外的生活中去尝试和运用,近而增加自己现实的人际交往,不再像之前一样依赖于虚拟的手机聊天。心境改变是指被试因为对手机的使用而造成的情绪上的变化。团体活动的优势在于给成员提供了一个现实的环境,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方面可以得到及时的现实检验。当成员因为使用手机遇到功能受阻的情况时,会在其他成员那里发现问题的普遍性,在心理上减轻其因此而产生的负面的情绪反应。成员之间对问题解决办法的沟通和交流,同样可以缓解类似的负面的情绪体验,同时加强了对于人际交往技巧的练习。

四、讨论

根据已有的研究可以发现,作为网络成瘾干预的方法之一,团体咨询十分有效。从以往的干预研究的对象来看,无论是招募还是第三方推荐,皆为个体自愿,因而具有较高的内在改变动机和主动性,大大地增加了干预的成功率。本研究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被试进行测试,可以清楚看到被试在戒断症状(包含题目4、6、1、10、8、12)、突显行为(包含题目15、13、5、9)、社交抚慰(包含题目16、2、7)、心境改变(包含题目14、3、11)四个维度上的得分情况。而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则是根据以上四个方面进行制定。有人认为,成瘾障碍的本质为个体的动机问题,而改变的动机则是个体能否成功改变的关键因素。具有手机成瘾倾向的大学生多是在时间管理、人际关系以及消极情绪体验方面存在些许问题,所以第一至第四期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主要围绕这三个主题进行,对被试在这几方面的能力与技巧进行训练。第五期、第六期的团体辅导方案则是以被试与手机使用之间的关系为主题,针对被试对手机的使用情况进行干预。在建立团体初期,团体成员之间较为陌生,又因为成员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在进行团体的时间安排上比较难以协调,但好在后面已经解决。所以,团体初期进行的并不十分顺利。团体进行的过程中,并没有使用强制性的干预手段,在团体心理辅导规则允许的情况下,最大程度上接受成员自己的意愿,避免了成员脱落的现象的发生。由于成员想要改变手机成瘾倾向的动机比较强烈,积极配合团体领导者的引导,所以团体参与度很高。从数据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本研究对手机成瘾倾向大学生的干预效果显著,但由于对被试结束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的后测在期末考试结束后一周进行,不可计算或排除被试为期末复习考试而减少手机使用时间而产生干扰的因素。另外,本研究中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案虽然由专业老师进行指导,仍旧没有十分完善,而领导者为大三心理学专业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并不十分熟练,同样为研究带来了一定的误差。团体中的成员均表示曾经尝试过改变自己的手机成瘾倾向,但是缺少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所以很难对改变的行为进行坚持,最后因达不到目标而放弃改变。因此,本研究将自我管理以及改变方法作为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重心。通过对改变目标的确定、制定改变计划、自我行为监控、其他行为的替代以及应对态度改变的训练来帮助成员正确地面对自己的现实情况,并且能够做到积极的自我管理。苏文亮等人曾针对网络成瘾提出观点,即当网络成瘾者从前意向期向行动期发展时,应更多采用行为策略,此观点同样可以适用于具有手机成瘾倾向的大学生。当成员在团体之中习得方法之后,要求彼此之间进行监督,大大提高了监控的强度以及客观性,同时使得成员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不仅利于团体的进行,更是增加了对成员的社会支持,降低了对孤独感的情绪体验。在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干预研究中,团体心理辅导相对于其他干预方式的优势在于,团体成员可以在团体内部进行自我暴露,将自己关于使用手机与现实生活中体验的区别分享给其他的团体成员,并且能够把在团体内习得的方法和技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之中,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不仅如此,团体心理辅导为成员提供了人际交往之间的环境与刺激,拓宽了成员的社会交往程度,同时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及时给予反馈,促进了成员的成长。同样的,在实施团体心理辅导进行干预的过程中存在着不足之处。首先,为了整合所有团体成员的时间安排,将进行团体的时间由最初的一星期一次改为四天一次,为最后的测试结果带来一定的误差;其次,尽管有专业老师进行指导,但团体方案的制定仍不十分契合主题,影响整体的干预效果;最后,由于团体领导者的实践技能不熟练,对团体方案的贯彻并不十分完整,同样为测试结果带来误差。本研究并没有对参加团体心理辅导的具有手机成瘾倾向的大学生进行追踪调查,并且由于研究的样本数量有限,所以对于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手机成瘾倾向大学生干预情况的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探索。在未来的研究中,除要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案以及样本数量上进行改进外,还可在其他成瘾倾向的研究中对大学生实施不同性质的干预研究。

五、结论

团体心理辅导对具有手机成瘾倾向大学生的干预在效果显著,也就是说,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在一定水平上对手机成瘾倾向的大学生进行干预,从而达到降低其成瘾性倾向。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手机成瘾倾向大学生在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四个维度上的干预均效果显著,即可以采用①初次相识;②人生规划;③时间管理;④我与手机;⑤自我管理;⑥临别留念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对有手机成瘾倾向的大学生进行干预。

参考文献:

[1]Burger,J. M.人格心理学[M].陈会吕,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韩登亮,齐志斐.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5,(12):34-37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范文第5篇

Key words: group counseling;universities;enterprise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2-0241-02

1 问题的提出

近年,大学生创业人数增加迅速,创业成为大学生中的热门话题。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全面深化高校创业教育改革”,“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国家层面对于高校创业教育的要求上升到了新高度。

1.1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历史与现状

我国的创业教育启蒙于上世纪末,1997年清华大学举办的创业设计大赛被看做是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开端,随后各高校先后开展了相关探索。这种探索演变出两种教育趋势:以中国人民大学为早期代表的课堂式的创业教育和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早期代表的实践式创业教育。目前各高校的创业教育基本都呈现出课堂式创业教育和实践式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态势,课堂式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以创业意识激发,创业能力培养为主,优势是可以在所有学生中普及进行,灌输所有学生创业意识,激发部分同学产生创业想法,缺点是缺乏实践;实践式创业教育则往往在高校创业园区和创业孵化基地进行,是一对一的辅导,优势是能够让学生全真操作,实践式的创业教育实施以来,培养出了大批成功的创业案例,缺点是涉及范围过小。与此同时,大学生创业相关的教材、书籍也都应运而生,高校创业教育的教学研究也逐步展开。

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呈现出以下特点:①起步晚,但发展迅速;②缺乏完整的教学体系;③创业教师严重缺乏;④实践教学开展不足。高校的创业教育与国家的要求、学生的渴望相比仍存在巨大的差距,课堂教学无法满足部分有创业意愿学生深化学习的愿望,师资的缺乏使得创业学生创业孵化和个人辅导的需求无法实现,这种情况下,团体辅导的需求应运而生。

1.2 团体辅导在创业教育中的优势分析

团体辅导指运用团体动力学的知识,由受过专业训练的领导者,通过专业的技巧与方法,协助成员获得有关的信息,以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念与健康的态度行为。[1]通过团体辅导,将有创业意愿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更深层次的教育,在创业心理、创业知识储备、创业素养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全面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①团体辅导更具有吸引力。团体辅导形式新颖,氛围宽松,趣味性较强,区别于僵化的课程教学,具有传统的课堂教学无法实现的优势。

②团体辅导的效率优势。师资力量不足是高校创业教育的缺点之一,团体辅导可以弥补这一缺点,将有创业意愿的同学集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大大提高创业教育的效率。

③团体辅导能够更好的保护创业学生的创业热情。创业学生是高校中的少数群体,创业的想法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规划上区别于其他同学,心理上的孤独感,缺乏指导的无助感,创业成功的压力等心理感受会在一定程度上消磨同学的创业热情。团体辅导能够增强团体成员的自我认同感,创业团体的组建能够让同学产生归属感,创业话题的探讨,创业知识的学习能够增强团体成员的创业信心,对团体成员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保护创业学生的创业热情,大大提高创业意愿转变为创业实践的可能性。

④团体辅导能够获得更多创业想法。团体辅导能够为每一位团体成员提供参照,从团体其他成员和辅导老师的反馈中更好的了解自身情况,获得更多想法和协助,资源的共享、团体的互助则可以给创业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创业想法。

2 团体辅导在创业教育过程中的设计与实施

2.1 团体辅导的准备工作

①师资准备。团体辅导老师必须具备以下条件:首先,长期从事就业、创业教育工作,熟练掌握大学生创业政策、创业流程等知识、并曾经指导学生成功创业。其次,经过相关培训,熟悉团体辅导活动,具备较高的心理学素养,掌握并能够运用团体动力学原理、自我效能感理论等团体辅导理论。再次,具有较好的语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确保团体辅导的顺利进行。

②时间和场地准备。团体辅导将以专题的方式进行,每周一次专题辅导,每个专题2个小时,共10次专题辅导。创业团体辅导以室内教学为主,辅以室外参观、实践。室内应选择带有多媒体设备和移动桌椅的教室,以便于活动的展开;室外可选择操场、草坪、创业园区等。

2.2 团体辅导在创业教育过程中的设计与实施

创业教育中团体辅导目的在于激发同学的创业热情,科学的分析创业所需能力并着重培养,,在现有环境下将创业热情转化为创业实践,具体的团体辅导设计方案如下。

①团体的组建。

活动内容:团体的组建以自主报名为主,通过简单面试筛选创业意向和团队意识较强的同学参加。团体成员不宜过多,以30-40人为宜,根据创业方向、专业等因素将团体成员分为5-6个小组。订立团体目的、目标、活动内容和团体规则,建立团体成员档案。

②创业热情激发。

活动内容:厘清大学生创业概念,分析创业环境,解读创业政策,激发团体成员的创业热情。介绍大学生创业的现状,明确大学生创业的方向;成功典范介绍,通过视频、实地参观等方式直观的介绍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树立团体成员创业成功的信心。

课后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寻找大学生创业案例(成功和失败案例各半),并撰写分析报告。

③创业典型案例分析。

活动内容:各小组汇报作业,针对典型案例,团体成员共同探讨创业成功、失败的原因,进而分析创业所需要的素养,面临的风险和需要避免的典型错误。

④创业能力探索。

活动内容:创业所需能力较为复杂,包括创业知识储备、创业心理准备、创新能力、专业技能、管理能力等等,采取“表扬和自我表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共同分析团体成员个人创业能力,强化团体成员创业的自我效能感。

⑤创业方向探索。

活动内容:以头脑风暴法开展讨论。团队成员阐述个人的创业构想,辅导教师鼓励同学发散思维,通过思维碰撞相互启发,打破固有观念,创新思维模式,在现有的创业项目上进行整合、重构,探索更多可行的创业项目。

⑥创业规划。

活动内容:以小组为单位,选定某一创业方向,撰写创业策划书。

⑦创业实践。

活动内容:挑选创业策划书中的某一环节,利用3次活动时间,进行创业实践。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开展网络虚拟模拟,进行仿真实践。

⑧课程总结。

活动内容:总结团体辅导的内容,团体成员分享个人感受。进一步巩固团体成员的创业意愿,并鼓励成员开展创业实践。开展调查,做好数据整理和统计工作。

3 团体辅导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1 注意团体凝聚力的培养

团体凝聚力优秀团体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团体能够顺利开展活动,完成任务的关键因素之一。团体凝聚力表现在团体成员的参与程度、开展活动的配合程度、团体成员的相互信任程度、支持程度等方面。团体凝聚力的构建关键在于辅导教师的培养,辅导教师的专业水平、沟通能力、个人魅力等能够对团体成员产生吸引力,科学的活动设计让团体成员之间产生相互信赖,从而对团体产生归属感和信任感,对团体活动产生渴望。

3.2 有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

创业自我效能感是指团体成员对于创业成功的自信程度,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将在创业实践过程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2]辅导老师在辅导的过程中要积极正面的引导团体成员科学分析个人创业能力,鼓励团体成员尽可能的挖掘自身的有利资源,并加以合理利用。

3.3 注意团体辅导和个人辅导相结合

创业团体成员虽然都有创业意愿,但在创业意愿的强烈程度,创业能力、创业品质等方面存在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团体辅导与个人辅导的关系,在团体辅导的同时,兼顾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指导。

3.4 注意长期跟踪和总结

创业团体的辅导时间约为10周时间,在10周时间完成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培养并完全付诸实践的可能性并不大,团体辅导专题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者创业辅导的终止,辅导教师应建立跟踪机制,持续关注团体成员的创业实践活动,并注意典型案例的收集和整理。

3.5 注意协调团体辅导与其他形式创业教育的关系

团体辅导不是孤立的,它是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和其他的创业教育形式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大学生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