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百分数的概念

百分数的概念

百分数的概念

百分数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6B-0004-02

方运加教授指出 “数学是通过概念组建成的高楼,教师只有全面掌握需要教授的数学知识所有概念,才能站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视角上发挥数学概念的启发作用”。在“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背景下,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感知、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对数学概念的内化,要强调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自主建构。那么,当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存在哪些误区,我们又该如何进行教学改进呢?

一、缺乏感知过程,概念表象模糊

感知材料,创建表象,虽然只是初步了解事物的外部情况和特点,但是就是这样的感性认识,也是学生学习概念的基础。由于学生的感性认识会越来越丰富,表象越发清楚,想象更加生动,更加容易认识概念。但有些教师在指导学生感知直观素材后,立刻进行概念抽象,忽视了在感知素材后表象的形成、升华和创建,导致抽象概念的过程太过简单。因此,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概念表象是比较模糊的。

案例描述:一位教师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时,在引入环节为学生创设了投篮的情境,引导学生知道三位同学谁投得更准确。因为计算出来的结果为异分母分数,教师设置的问题为:“通过计算结果,哪位同学能看出谁投得比较准确?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肯定会回答看不出来,但是可以利用计算获得答案,也就是将这三个分数转化成为同分母分数。 教师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做出鼓励,指导学生进行计算,将所有的公分母转化成 100。教师进行总结: “类似分母为 100 的分数,我们叫作百分数, 一般记作 52%。”

案例分析:以上案例中,教师快速引导学生由经验认知转变到符号认知,将课堂时间与精力浪费在引导学生熟悉定义中的重点字词,让学生进行背诵,导致形象和抽象的分离。因此即便是将来在教学中进行大量的练习,学生还是没有办法区分百分数和分数。虽然也有学生凭借模仿与感知做对习题,但是,他们对百分数概念的表象还是模糊的。

对策:联系生活实际,形成概念表象。数学概念是基于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因此,在概念教学的引入环节要善于联系实际生活,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表象。因为感知单薄,上例中学生没有办法创建清楚的概念表象。因此,可以先利用学生为数不多的生活经验,利用其在生活中遇到过的百分数的经验,回忆百分数的形象。如果此形象比较抽象,不是数字化的,可以结合具体的情景进行联系,对概念进行融通。

首先,根据学生回忆在生活中遇到的百分数的事例,设置问题:“大家列举了这么多有关百分比的例子,代表我们在生活中会经常用到百分数,那么其作用是什么呢?”

其次,学生认识到百分比之所以在生活中非常重要,是由于能依据它评价质量的高低、商品是不是正品等,接着问道:“分数也能起到这样的作用,为何还需要百分数呢?”

最后,如果学生再一次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证明百分数方便对比,能直观获得结果,教师先要进行肯定,而且播放质检员抽检商品的录像。为何是100? 这是对样本进行统计的最好选择。教师继续提问:“我们继续观察,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使用?”由于只使用一个数量没有办法分辨出哪些产品质量更好,所以,在需要进行对比的情况下,必须引入另外一个数量,二者之间发生“率”的关系。两个数量相除,结果不是具体的数值,其代表的是抽查的商品在整体中所占比重,一般情况下整体为 100 份; 一部分和另外一部分之间的比为多少比 100。

这样,在学生觉得自己已经明白的时候,教师设置的问题再一次将他们带入未知的世界,吸引学生在不断自我反省中,创建和过去所学知识的联系。以学情和情境为基础,利用分析使用百分数是为了对比,而且便于对比,协助学生认清百分数形成的背景,指导学生认真思索进行对比的基础是什么,站在不一样的角度感知百分数。

二、缺乏语言概括,概念建构缺失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因为小学生认知的局限性,通常需要从实物直观转变为图形直观,指导学生进行符号表述,利用语言内化定义。在此过程中,教师通常会将重点放在实物的直观与情景的重新构建上,反而忽视了引导学生使用语言进行表述,没有引导学生使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见解,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学生丢弃了事物的非本质属性,而将注意力放在了本质属性的抽象上,影响了学生概念的构建。

案例描述: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时,一位教师在巩固练习环节给学生设置了这样的题目: (1)某单位的锅炉房用去了吨煤。(2) 在抽样检查中,合格的产品的数量占总的抽检数量的。题目1和题目2的分数是不是都可以改成百分数,为什么?学生回答:题目1中的不能用百分数表示,原因为有单位,百分数后面不能带单位。题目2中的能使用百分数表示,原因为后面没有单位。

随后,教师提问:(1)小华做作业使用了50%小时。(2) 参加游泳小组的人数占五年级三班的 20%。题目1和题目2中的百分数使用是否正确,为什么?学生回答 :题目1中不能表示为 50%,原因为后面有单位。题目2中能表示为20%,原因为后面没有单位。

案例分析:不带单位的为百分数定义的外显,为何带单位的才是实质。以上案例中,教师使用外显的属藏了知识的本质,导致学生一直停留在模仿阶段,没有对百分数的概念进行自主建构,这样的概念教学是低效的。

对策:借助逻辑描述,理解概念内涵。表述和理解是相辅相成的,却不是同时发展的,因此经常会产生说和做不符的状况。儿童的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在此过程中,相比理解,表达比较落后,也就是说语言表达能力以理解能力为前提。学生掌握了某个概念,但是不一定能正确表述。如果学生能利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就能证明其已经对概念进行了“同化”和“顺应”,获得了认知上的平衡。

对比例 2 中的题目,如果学生回答“题目1中不能用百分数表示,原因为后带有单位,百分数后不能带单位”,教师需要继续提问“为什么百分数后面不能有单位”。此时,学生要掌握百分数和分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由于分数能表示数字,就和自然数和小数一样,属于量纲,分数还能表示整体和等分关系与整比例关系,为无量纲。

百分数的定义与分数的最后一种解释最接近,代表各个等分和整体100份之间的关系,或者代表了后项是 100 的特殊比的关系,肯定不能带单位。整体为 100 份、比的后项是 100,是因为统计样本的制约。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逻辑描述,才能理解百分数这一数学概念的内涵。学生使用归纳或者演绎推理的方法对自己的理解进行证明,从本质上讲就是丢弃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将重点放在本质属性的抽象过程,此时,语言才是“思维的外壳”。

三、缺乏外延拓展,概念本质游离

内涵与外延是概念的两大重要元素。小学生在数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而且要把握数学概念的外延。但是,现在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到引导小学生对概念内涵的理解,而缺乏对概念外延的拓展,从而导致小学生的概念理解游离于概念本质之外。

案例描述:一位教师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时,在课堂小结时是这样对学生进行引领的。

教师:我们今天学习了百分数,大家有何体会?

学生1:我了解了百分数代表一个数占另外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学生2:由于百分数就是一个数和100的比,也称作百分比。

学生3:百分数由于不代表具体的数值,不可以带单位。

学生4:百分数能写成比,后项是 100 的比也能写成百分数。

最后,教师写出爱迪生的名言:天才就是1% 的天赋加99%的汗水。

案例分析:所有的概念都包括两部分:内涵与外延。因为概念的内涵基本上集中在了对象的共同属性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详细讲授例 3 。但是概念的外延,由于带有表象性,经常被忽略。所以“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外延,从本质上说就是掌握数学定义体现的所有事物,清楚划分不同的概念,预防类似概念的混淆”。很明显,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较差。

对策:借助多种变式,把握概念外延。增强变式教学,指的是对于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各种直观素材或者事物,使用变化的形式进行呈现,其本质属性维持不变,非本质属性的形式不断变化。以此为基础,能让学生掌握定义的外延,更加深入地了解其内涵。

例如,在 《百分数的认识》这一课中,教师可以丢掉让学生背诵百分数定义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下面的分数进行分类。

(1) 一堆沙子吨,开车运走了其。

(2) 米就是米的。

(3)一个企业,9 月获利 10000元,10 月的利润是 9 月份的。

(4) 五年级 ( 三) 班足球队的人数占全班的,排球队的 。

(5)三个课外小组买了千克绿豆,第一小组有的绿豆发芽,第二小组有的绿豆发芽,第三小组发芽的绿豆为。

在典型性和多样性的交叉中,百分数的外延变成学生概念意义的载体,使用变式题对百分数和分数进行区分,进而让分数和百分数完成从点到线的转变,因此,如果说到“教”,很多教师如果没有新的理念,就不是真正的教学,而是填鸭式的教学,这是教学上的误区。

四、结束语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学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过程,要尊重小学生概念学习过程中的规律,这样,才能让概念教学更有效。

参考文献:

[1]林武.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行与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史宁中.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孔婉清.新课标下的数学概念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7).

百分数的概念范文第2篇

1.数学概念关注"学生准备了什么?要到哪里去?"

学生准备了什么?指学生在学习新概念前已有了哪些与新概念相关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即学习新概念的现有基础。要到哪里去?指学习新概念的哪些知识,即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弄清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哪些目标容易达成和哪些目标有困难,这是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基础上,制定具体的、针对性强的教学设计。例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教师事先了解到部分学生已经对百分数有了初步认识,因而对百分数的读、写和百分号的认识等知识与技能目标,就一带而过。百分数在生活中广泛应用,虽然学生没有这样的认识,但通过交流课前收集身边的百分数信息,学生只要稍加概括归纳,就能达成百分数应用广泛的共识。以上这两方面的教学目标既非概念的本质属性,学生又容易达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仅需较少的时间即可。而百分数的意义,是表示两个量之间关系的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是学习的重点与难点,需要在课堂中花较多的时间完成。

2.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百分数重点问题

百分数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充分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教材上说,"像上面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又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这其实是一句十分抽象的解释,学生光从字面上是难以切实理解的。教师有必要将学生引入具体的百分数应用情景,让他们联系生活情景体会百分数的应用。比如上文讲到的教师满意度的计算,可以引导学生计算:王老师的满意度=得票数÷班级学生数×100%=47÷55×100%=85.5%;李老师的满意度=得票数÷班级学生数×100%=90.7%。根据之前学的分数知识,可以知道85.5%

某班有学生50人,其中女生23人,所占比例是多少?

白酒瓶上标注的酒精度53%是什么意思?

你们爱喝的果汁瓶上标注的维C≥10%是什么意思?

电视上经常报道GDP以10%的速度增长,怎么理解?

……

这一系列生产生活中对百分数应用的实例的探讨,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不过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一环节的教学切不可由教师单线讲解,最好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师引导他们展开思考和讨论,以使概念逐渐植入他们的思维。

3.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百分数

百分数及分数的应用,是小学数学应用题型的典型之一,它是集整数、小数、和倍数知识于一身的知识,是研究数量之间倍数关系的例子。通过百分数应用,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利用数与倍数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1对比启发,重在应用:由于小学教材知识之间的系统性,前后、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所以,温习旧知识,与学习新知识是相互关联的。教师要把我好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根据教材的结构,不断启发和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注意与相关问题的研究,寻找解答问题的方法和措施,用对比的手段,比较不同知识之间的异同,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利用规律的能力。

3.2利用数理,剖析解答:百分数体现的是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而这个关系是以倍数方式存在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寻找这种关系,然后,用以解决前面所提到的至少五种基本问题,以及由这五种基本题型演化而来的种种数量关系,通过恰当的方法抓住事物的本质,揭示规律,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3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为了深化知识,牢固掌握知识,在授完百分数应用题进行复习题,应突出应用题中标准量,对应分率和对应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和解题规律这个重点,抓住"找出与量相对应的分率"这个关键,引导学生把不完整的应用题补充提出问题或自编应用题。

3.4联系实际,指导验算。小学生要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要提高把握知识的准确率。小学阶段,学生的判断能力和细心程度尚待开发和培养,通过针对像百分数这样即可以简单,也可以复杂的数学及数量关系知识的学习,不断检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准确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培养细致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做事管理能力。

3.5鼓励多种思维的发展和发散思维的培养。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学生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其中,有不少方法在解决某些问题的时候显得格外方便。作为老师不应该固守自己的一套,要积极从学生的思维出发,探究其方法的可行性和正确性,鼓励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参考文献:

百分数的概念范文第3篇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范围也在不断地变换和拓宽。所有已定型的理论以及名词概念的解释等,如有不适之处的,应加以修正或补充。

笔者对“百分点”之概念的解释表示质疑的理由是:

其一,上述对“百分点”之概念的前半部分,即是指以百分数形式表示的相对数指标的增减变动幅度或对比差额。例如,某企业的2009年的销售利润率为10.6%,2010年为13.4%,按照这前半部分的前半部分解释即以百分数形式表示的相对数指标的增减变动幅度,应计算为:

用这个26.42%的相对数所表示的增减变动幅度就是百分点之概念吗?显然不是!按照这前半部分的后半部分解释,即以百分数形式的对比差额,应计算为13.4%-10.6%=2.8%,用这个2.8%的相对数所表示的对比差额就是百分点之概念吗?这也不是!更何况这两个可比的百分数根本就不能直接相减,而且相减后所得的差额无任何意义。上述的两种解释都是错误的。

其二,上述对百分点之概念解释的后半部分,即它是被比较的相对数指标的增减量,而不是它们之间的比值。这与前半部分的解释是自相矛盾的,前半部分说的是以百分数的形式表示的即相对数的增减变动幅度或对比差额,而后半部分则说的是相对数之间的增减量,而不是它们之间的比值,量是属于绝对数,我们决不能吧相对数与绝对数等同起来看待,这是不言而喻的错误。

其三,就其作者的本意来说,被比较的相对数指标之间的变动幅度为增减量,量是绝对数,而上述对百分点之概念的解释则是词不达意的。对其上述的解释的第一句话就是完全错误的“百分点是指以百分数形式表示的相对指标……”我们大家都知道,百分数是相对数,而变动幅度的增减量,这个“量”是绝对数,以此可想而知,上述对百分点之概念的解释是违背了作者的本意和初衷。

其四,假如说按照作者的本意计算出来的结果,符合作者的初衷,仍以前例为例,该企业2009年的销售利润为10.6%,2010年为13.4%,该企业的销售利润率2010年比2009年增加的幅度(简称增幅)为:13.4-10.6=2.8。这个2.8难道说是百分点之概念吗?不是的。这是显而易见的错误。这个2.8是绝对数的量,而百分点是量词,“量”和“量词”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所谓的量就是指绝对数的数,例如:100,200,1000等,而量词则是指量的单位的词。例如公里(),平方公里,公斤()等,量的数常与量词一起连起来使用,如100公里,200平方公里,10000公斤,这是浅显的道理。上述中计算出来的这个2.8就是该企业的销售利润率2010年比2009年增加的幅度为2.8个百分点。

那么什么是百分点呢?笔者认为所谓的“百分点”就是指将百分数的书写形式(如3.78%)中的%(百分号)――即100,从0开始至100平均分成n个点,其中的每一个点就叫做百分点。百分点也可以理解为(%百分号)中的点。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平均分成n个点的时候,首先应从0开始,平均分成0,1,2,3,…100个点,然后再相邻的两个点,如:0点至1点,1点至2点,2点至3点乃至99点至100点之间,再平均细分成10个、100个或1000个点等,以适应不同的百分数的数值需要,这是因为百分数的数值不一定都是整数之故。正如在度量长度或高度等,在每米内,又分为分米、厘米、毫米、丝米、微米以及纳米等一样,以适应度量之需要。

笔者认为反映两个可比的百分数之间的变动幅度有两种表示和计算方法:

一种是以相对数形式表示的。仍以前例计算;

这个26.42%就是该企业的销售利润率2010年比2009年提高了26.42%。用该种形式表示和计算方法来反映两个可比的百分数之间的变动度,其缺点是计算方法较为复杂,使人们见了不太醒目。

另一种是以绝对数形式表示的,仍以上例加以说明,其计算方法为:13.4-10.6=2.8个百分点,这个2.8个百分点就是该企业的销售利润率2010年比2009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用此种形式和计算方法来反映两个可比的百分数之间的变动幅度,其最大的优点是计算方法简便,使人们见了一目了然,给人以一种直观的感觉。

在这里还要说明的是计算两个可比的百分数之间相差的绝对幅度时,绝对不可以用这两个可比的百分数直接相减后的差额,再去掉“%”(百分号)的方法来进行,这是因为一个百分点不等于一个1%之故。仍以前例加以说明13.4%-10.6%=2.8%,然后再去掉“%”(百分号),得2.8个百分点。这种计算方法是完全错误,这是因为2.8个百分点不等于2.8%。这个2.8%是一个完整的百分数,叫百分之二点八,而这个2.8则是这个2.8%的百分数的数值2.8。这个2.8在百分号(%)中的点上,显示了2.8个点,这个2.8个点就是2.8个百分点。这个2.8个百分点占100个百分点多少呢?计算如下:2.8个百分点/100个百分点*100%=2.8%。这个2.8%就是2.8个百分点占100个百分点的百分之二点八。又如17.38%,就其百分数而言,叫百分之十七点三八,就其该百分数的数值而言,叫17.38个百分点。任何一个以百分数的书写形式表示的百分数均无例外。

作者简介:

百分数的概念范文第4篇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系统中的基本元素,是数学研究对象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正确理解和建立概念,既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也是正确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那么,如何提高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呢?我们在实践与研究中发现,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以趣激学,促进学生有效参与学习活动,引导他们经历自我体验和感悟的过程,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是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之一。下面,简要介绍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方法。

一、妙用故事,以故事内容为感知基础,建立概念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先选用生动形象、与新知学习有密切联系的故事内容作为学生感知的基础,再利用身边和生活中的物品,通过问题促进学生的感知和理解,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

例如,教学“体积”一课时,课始教师以“乌鸦喝水”的故事为切入口,播放动画视频,并根据故事内容提出问题:“乌鸦用什么办法喝到了水?”“为什么把石子放进瓶子里,水面就升高了呢?”在有趣的动画故事演示和讨论交流中,学生初步感知到石子占有空间。然后教师以生活中常用的物品为对象,组织学生演示验证、分析判断。教师先出示装满水的杯子,然后将水倒在一旁的容器中,往空杯子里放进一个墨水瓶,再提出问题:“刚才倒出的水还能装得下吗?”学生判断后,教师再次演示验证——把墨水瓶取出,换一块橡皮放进去,让学生猜想验证,感知墨水瓶、橡皮都占有空间。随后,教师让学生说一说教室里哪些物体占有空间,学生得出结论:任何物体都占有空间。教师随手拿起数学书和粉笔,在学生观察中发问:“它们占有空间吗?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教师由此引导学生明确物体占空间有大有小,再鼓励学生说说教室中哪些物体占空间大、哪些物体占空间小,在学生对比感知中引出“体积”一词。最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哪些物体的体积小,加深他们对体积概念的理解。上述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逐渐感知、逐步理解,当新知呼之欲出时,教师让学生适时归纳总结,完善板书,使学生正确建立了体积的概念。

二、借助游戏,以游戏活动为感知载体,建立概念

美国专家在一份数学报告中提到:“实在说来,没有一个人能够教好数学,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做数学,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数学的理解力,才能真正学好数学。”因此,教师教学中可借助丰富多彩的数学游戏和活动,让学生在做中体验、做中感悟,使学生真正理解和建立数学概念,学好数学。

例如,教学“可能性”一课时,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结果是确定的,而有些事件发生的结果是不确定的,以及预测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为此,课始教师设计“摸球游戏”——让学生从装有9个白球、1个黄球的盒子中任意摸出一个球,并提问:“可能摸到什么球?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的可能性大?”在猜想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兴趣盎然,不时发出感叹:“摸到的又是白球!”“终于摸到黄球了!”……从学生的感叹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已深刻地体验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大小。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抽牌游戏、转盘游戏、抽奖游戏,使学生逐渐感悟和内化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大小的用语,如“一定”“偶尔”“不可能”等。当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用“一定”“偶尔”“不可能”等词描述事件发生的情况时,由于有了深切的感悟,学生个个争先恐后,思维非常活跃。从学生形象、确切的描述中,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学生通过深入参与游戏活动,自主建立了“可能性”的相关概念。

三、巧设情境,以情境内容为探知素材,建立概念

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巧设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数学材料或数学事实,并借助这些感性材料所得到的数学式子或关系式等,促进学生去发现、去探究,从而掌握概念的基本特征或规律,使学生正确建立数学概念。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教师为学生创设以下有趣的情境:“‘猴王做了3个同样大小的饼,先拿出1个饼平均切成4块,给甲猴1块;乙猴想多要,于是猴王拿出第2个饼平均切成8块,给乙猴2块;丙猴也想多要,于是猴王拿出第3个饼平均切成12块,给丙猴3块。’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个猴子得到的饼多?”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判断再提问:“聪明的猴王是用什么办法既满足猴子们的要求,又分得公平呢?”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对提供的数学材料进行初步分析,得出如下等式:(三只猴子分得的饼同样多),(每个饼剩下的部分也同样多)。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交流:“这里什么变了,什么没变?”通过问题促使学生去发现、去探索,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逐步获得对这两组等式所蕴含的规律的自我感悟和清晰认识,即“每个等式中的分子和分母都在变化,而分数的大小不变”,进而逐步抽象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四、联系生活,以活动经验促认知内化,建立概念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引导他们经过观察比较、探索研究的过程,从具体到一般,逐渐积累、丰富数学活动经验,促进知识内化,从而正确建立数学概念。

例如,教学“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先出示学生熟知的含有百分数素材的橙汁饮料让学生感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后再出示下表,让学生猜一猜哪杯糖水更甜。

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直观观察与猜测对比中,逐步认识到判断哪一杯糖水更甜,既要看糖的分量,又要看水的分量,也就是要看糖占糖水的多少。在进一步的算一算、比一比、改一改以及辩论中,学生又发现要直观看出哪一杯糖水更甜,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更容易比较。同时,通过对得到的三个百分数15%、28%、22%意思的交流,学生不仅初步感受到比较数据时使用百分数的好处,而且初步体验了百分数产生的过程,体会到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然后教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示生活中常见的衣服、饮料等物品上标示的百分数,引导学生交流其表示的意义,积累对百分数意义的感悟。在学生不断从直觉上感悟、认识百分数及积淀了较丰富的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抽象、概括百分数的意义,使学生建立了百分数的概念。

百分数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学;生活;概念;乐趣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解决书本问题时非常流利,但在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就束手无策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只要我们深入思考就会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责任者是我们教师,是我们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过分地把知识“纯粹”化,而忽略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

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和定量刻画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学生学习的数学内容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这样的内容也有利于他们自主地从事观察、发现、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

数学知识的获得离不开生活,“数学学习更离不开生活”。根据儿童的心理需求和教育教学的规律,要想让学生学习的轻松,知识掌握的牢固,只有让数学学习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再加之与生活紧密联系,才能真正掌握数学知识。脱离了生活的学习,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下面就结合我平时的教学,说一说我是怎样把数学概念放在学生生活实际中进行教学的。

一、从生活中发现概念的雏形

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成功的教学经验启迪着每位教师,数学教学中若能把“纯粹”的数学知识与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熟悉的、具体的材料相联系,这样就有利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索新知的欲望。例如学习“百分数的意义”这一课时,教师出示了一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的数据:有一商场的衣服降价百分之十;五三班同学的体育合格率达百分之九十八;今年出口额比去年增长百分之十二点五……让学生初步认知什么样的数是百分数,百分数的雏形也就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同时这样展示新知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想学百分数的热情。学生根据上述的材料提出一系列的问题: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怎样读,怎样写……有了这样的开始,再来学习“百分数”的概念就显得轻松、自然了。

二、在生活实例中理解概念

当学生已经获得比较丰富的感性知识,基本掌握了概念的含义后,为了丰富知识的外延促进理解,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利用一些具体的生活实例,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和学习手段,来剔除知识的非本质属性,抽取其基本属性,帮助学生构建自己正确、清晰的知识框架。例如在学习“圆柱体的认识”时,当学生对圆柱体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教师可以出示一大堆实物,让学生找出哪些是圆柱体,再想一想,家里还有哪些物体是圆柱体。这样通过许多的实例,学生获得的感性材料更加充分了,形成的表象也更加鲜明,因而对于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和概括也更为明朗。

三、以“实际问题”为练习目标

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不能只停留在背诵、记忆概念的基础上,还要通过必要的训练和练习,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消化、吸收,以达到牢固、灵活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为此在这方面教师要潜心研究教材教法,从生活实际中寻找练习的目标,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可以充分运用本班男、女生人数、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设计练习:男生占全班的 27/56,女生占全班的29/56,第一小组占全班的1/8或7/56,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教师也可以开展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学习了“人民币的认识”这一知识后,可以开展一个“逛超市”的活动,这样不但起到了练习的效果,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四、让“生活”成为学生展示知识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