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百分数的认识

百分数的认识

百分数的认识范文第1篇

【结尾设计】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百分数的很多知识,相信同学们的收获一定很多吧?

生:嗯。(生齐点头)

师:那接下来,是老师帮大家总结一下这节课的收获呢,还是你们自己动手整理一下?

生:我们自己来吧!(有一部分同学跃跃欲试)

师:不错,有胆量,那接下来就请各小组抓紧时间整理一下,看那个小组整理得好,整理得全。

(学生分头行动起来)

师:哪个小组想来汇报一下自己的整理结果?

生1:我们小组一共整理了四条,一是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二是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三是……

生2:我们小组采用的是列表的方法。(学生到台前边展示边讲解)

……

师:大家总结得都非常好,希望同学们以后养成自己整理学习内容的习惯,好吗?

生:好。

师:下课!

【分析】读完上面这个结尾片段,你也许会认为,这不是很平常的一个结尾方式吗?不就是总结回顾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吗?是的,这的确是很普通的做法,但是它又有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这位教师把总结整理的主动权交到了学生手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议论:一些教师的课堂结尾形式过于单调,模式过于呆板,不是“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就是“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使课堂结尾成了“垃圾时间”流于形式。于是,为了彰显特色,免遭非议,在一些优质课、公开课上,很多教师都会特意在结尾上下一份功夫,于是,什么延伸拓展式,什么趣味游戏式、悬念留白式、录像赏析式等花样繁多的结尾方式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形式新颖、别具一格固然好,但是“总结回顾”也不过时,关键是看我们是基于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出于一种什么样的思考去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上述案例中,教师并没有把结尾看成是搞形式,走过场,而是始终如一地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贯穿到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当中去。在这个结尾中,教师充分考虑所学内容的特点,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实际,适时地把总结权下放给学生,实现了从“要我总结”到“我要总结”的思维转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个小小的改变,却让我们的课堂增添了许多精彩。这不由得使人想起了去年秋天听特级教师徐斌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那一课。课末,徐老师问:“同学们,让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怎么学的?”“怎么学的”看似简单随意,实则暗藏玄机。因为徐老师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学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怎么学的”,把总结回顾的重点落在了思维的梳理上。在汇报时,其中一位同学就这样说道:“一开始我们只是把题目中的条件列出来,然后再思考解决的方法,后来发现这样有些麻烦,也不明显。于是,我们采用了条件对应的方法,这样就明显多了,问题也好解决了。再后来,我们发现采用列表的方法更清晰,也很方便,难题也变得容易多了,列表法真好。”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旧法新用、活用,同样也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我们教师切莫老是把目光盯在标新立异、革故鼎新上,而忽视了传统方法的好处。?茺(作者单位:山东省广饶县教育局教研室)

百分数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百分数的认识;磨课;经历;反思

磨课是指在个人和集体的努力下,对一堂课进行反复思考、设计、实践、研讨,进而最大限度地上出有效课、优质课、精品课。这个过程要经历种种“煎熬”,颇为艰辛,却恰恰能有效快速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在这次县课堂教学观摩评优活动中,执教《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时,我与学校数学备课组老师一起深刻地经历了一回。

第一次教学――“仅仅是个扇形”

【经历】

结合活动要求,围绕概念教学,在初步解读教材后,我们备课组选《百分数的认识》这课的教学内容可挖掘的材料多,可挖掘的深度也多,只要找到不一样的切入口,课堂味道肯定也不一样,于是便定下这一课题。

1.研读教材。《百分数的认识》包含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两块内容,它是在整数、小数、分数的概念和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来进行教学的。百分数实际上是表示两个数相比的一种关系。因此,它与分数有密切的联系。对百分数意义的深刻理解,是教学的重点;弄明白百分数与分数在意义上的区别,是教学的难点。

2.研究学生。我们的课从哪里开始?这就要找准学生认知发展区的最近区域。通过课前学情调查分析可以知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百分数,也有个别学生能根据具体的百分数说出它的大概意思,但对百分数的意义,并不是真正地理解,对于百分数与分数在意义上的区别更是不清楚。

3.参阅材料。新课程下,名师是怎样达成教学目标呢?他们的课堂亮点在哪里?通过对名师相关材料的查阅,领悟到了对这节课教学内容的精确解读及处理方法,也找到了一些解决教学实践时的困惑与问题的思路。

4.精心设计。基于以上过程,第一次形成了教学设计,确定了“概念教学的有效实施”这一目标定位。

【反思】

有了预设,随后进行课堂实践,学生经历“猜想、探索、总结、验证”后,对百分数的意义有所理解和掌握。但在“选择哪位同学去参加比赛”环节,对“差比”与“倍比”进行比较优化时花去了过多时间,虽然有成效,可是所花的时间与效果不成正比。这样一来,后面的“应用拓展”环节未能进行,课堂便戛然而止了,因此,第一次的教学仅仅只是画成了一个不大的扇形。有反思,才有新收获,带着课堂实践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对教学设计进行重新审视与思考。

第二次教学――“圆心角变大了”

【经历】

对于第二次教学的设计,我们备课组又进行了探讨交流,形成了一些共性认识:一是,本课是一节概念生成课,百分数概念来源于生活,有极其丰富的实际背景,要想深刻理解,达成教学目标,就必须先确定核心主线,遵循“直通始终、明确方向、整体连续”的注意点;二是,不要搞那些华而不实的导入,要有明确的问题导向,所选数据应具有代表性,尽量不产生误导,进入主题要快;三是,必须建立在学生学情上,对于小组的合作讨论、汇报交流,需要做些前期的辅导工作;四是,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不能仅仅靠着预设进行教学,更要抓住课堂生成进行教学。基于以上思考,带着二次教学设计,我们又走进了课堂。

【反思】

第二次教学,紧扣“百分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展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体现在两点:一是,导入新课后,创设“汉字听写大赛”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自主探究,接着展示各种想法,引发认识冲突,通过小组合作、集体讨论,从中选择最优方案:运用“倍比”最合理。至此,教师抛出“现在应该选择谁去参赛呢?”使得学生意识到要通分,即统一分数单位,百分数的出现就水到渠成了。二是,知识应用环节,通过“辨一辨”“画一画”“想一想”“填一填”等多层次、多角度的练习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起第一次教学,本次显现出来的教学效果已是显而易见了,圆心角变大了,扇形面积增加了。当然,这次教学依然暴露出硬伤――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并能结合实际较为准确表述出来呢?在“选择谁去参赛”情境中初次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后,对于“电脑程序复制图”中的“14%”,学生准确地给出了表示的意思,接下来对“汽车销售数据图”中稍复杂的“120%”和“241%”,学生有感性认识,但上升到理性却有距离,因而没能准确表述出来。

第三次教学――“可惜未成圆形”

【经历】

在前两次教学的基础上,我们备课组再次对课堂进行打磨,认识到:一是,了解清楚学情,有针对性设计好预习方案,调查分析学生预习后的成果状况,对学生的预习成果进行分类、取舍和提升;二是,在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前提下,不拘泥于课本提供的素材,而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处理好相关知识要不要探索、探索什么、怎么样探索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根据这些思考,我们备课组再次改进了教学设计,把“汽车销售数据图”改为“羽绒服含绒量数据表”,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有了百分数能更便于对事物进行比较”,并在比较中让学生紧扣“谁是谁的百分之几”说出百分数的具体含义,接着再用一句话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使学生能较为轻松自然地实现百分数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反思】

第三次教学,感受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过程推进自然,知识衔接顺畅,课堂效果提高了,只可惜现实依旧不是圆满。比如,在探索百分数的意义环节,虽然重视了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深刻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但对百分数意义的总结似乎姗姗来迟,教学稍显疲沓。又如“一条绳子长97/100米”这题,有学生认为“97/100可以改写成97%,因为97/100米是1米的97%”,教师处理稍欠火候,急于给出评价。此时,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比较,阐述理由,并顺势提出“既然可以化成百分数,那它一定是表示了两个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你能说出97%和97/100米分别是谁和谁比吗?”自然引导学生达成共识:97/100米是个具体的量,不表示两个数的比,不能改写成百分数。

伟大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曾说过,“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最美”。磨课,就是一次次研磨课堂教学、追求有效教学,力求使课堂呈现出完美的圆的过程。好课总多磨,对于“百分数的认识”一课,如何围绕百分数的意义进行更为有效的教学,使百分数意义能梳理得更具结构性、层次性、深刻性呢?仍需好好去研磨去探寻。

百分数的认识范文第3篇

说教法与说学法

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了“三疑三探”教学法,安排了“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运用拓展”四个教学环节,从而营造一种认知、生活、情感等和谐统一的生活大课堂,即“小课堂、大数学”。

说学法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补充评价、自主编题等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走向充实而丰盈的生活,努力体现“跳出数学教数学”的教学理念。

说教学过程

设疑自探环节 第一步,准备练习:①5米是8米的几分之几?( )②把5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8段,每段多少米?( )这说明了:分数可以表示( ),又可以表示(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为下一步自主探究埋下伏笔。第二步,导课:①拿出课前搜集的生活中的百分数,试着读读。设计意图:生活化、活动化的情景导入,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产生一种“我要学好它”的坚定信念。②看课题质疑:看到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设计意图: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最有动力去深入探究。因此,笔者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对于非常有价值的问题,会奖励他将问题写在写字板上;即使肤浅、离奇的问题,也予以肯定,从中捕捉智慧的闪光点。③老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梳理形成自探提示。自学课本第77页和第78页内容。读读:用铅笔划出第77页四幅图中的百分数,并试着读出这几个百分数。写写:怎样写百分数?写百分数时应注意什么?想想:在每条信息中,各个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想想什么是百分数。比比: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有什么不同?设计意图:学生提出的往往是显而易见的知识点,为了帮助学生在自探时能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就需要教师将学生提的问题进行细化、整理、补充,形成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一组问题。

解疑合探 第一步:逐个读每个图中的百分数。随机板书18%,64.2%。第二步:①指名写200%,再找人评价;②老师示范写百分数;③学生独立写百分数,同桌互相批改。第三步:①重点说出18%表示的意思,引导生用分数思路说;②第三幅图说98%的含义后,追问“有百分之几不合格”;③第四幅图引导生说出“≥”;④指名说百分数的意义;⑤让学生说说上课时搜集的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第四步:①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找出意义上的区别。②即时练习:“你会换吗?哪些分数可以换成百分数?一本书看了它的。( )小明做作业用小时。( )”本环节以自探提示为主线,引导学生逐题汇报自探成果。在合探的过程中,坚持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的原则,遇到中等生也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就立即组织学生对此问题进行合作探究,然后再指名汇报,若讨论后仍不能得出结论时,老师再进行点拨诱导。整个解疑合探环节的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认识,他渴望展示,此时,再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能成功完成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经验得以分享,知识得以确认;在补充中,视野得以拓展;在评价中,能力得以提高,从而创建一种开放、大气、互动的课堂文化。

质疑再探 引导学生回顾:“上课前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设计意图:为了澄清学生课始提出的问题是否全部解决,同时也起到对本节知识梳理和强化。然后,提出“关于本节课的知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或又产生新的疑问,大胆提出来,共同探讨。”预设:①百分数有什么作用? ②百分数能约分吗?③生活中有十分数和千分数吗?设计意图:在学生再次主动质疑中,提高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的学习因问题而精彩起来,延续下去。

自编题 每人出一道题考考同桌,题型不限。设计意图:通过编题,学生能把知识信息重组与整合,从而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让学生也品尝到“我能当小老师”的喜悦。择扰展示,目的是给学生成功的体验。

巩固练习 练习一为“拓展林”比赛内容:以最快的速度写出以下10个百分数。问题一:“你写了几个?谁能用百分数来汇报自己完成任务情况?”问题二:“猜猜他写了几个?”练为“智慧宫”:成语中的百分数,你能说出来吗?百发百中、百里挑一、十拿九稳、平分秋色。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再次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回忆中更清楚地认识到这节课到底学了什么,通过盘点收获,从而体验学习的乐趣。

全文总结 最后教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说板书设计

具体板书设计如下: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读法:百分之十八 百分之六十四点二

写法:200% 64.2%

意义: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又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区别:百分数只表示分率,分数既可以表示分率又可以表示数量。

百分数的认识范文第4篇

一、数学概念关注“学生准备了什么?要到哪里去?”

学生准备了什么?指学生在学习新概念前已有了哪些与新概念相关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即学习新概念的现有基础。要到哪里去?指学习新概念的哪些知识,即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弄清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哪些目标容易达成和哪些目标有困难,这是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基础上,制定具体的、针对性强的教学设计。例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教师事先了解到部分学生已经对百分数有了初步认识,因而对百分数的读、写和百分号的认识等知识与技能目标,就一带而过。百分数在生活中广泛应用,虽然学生没有这样的认识,但通过交流课前收集身边的百分数信息,学生只要稍加概括归纳,就能达成百分数应用广泛的共识。以上这两方面的教学目标既非概念的本质属性,学生又容易达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仅需较少的时间即可。而百分数的意义,是表示两个量之间关系的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是学习的重点与难点,需要在课堂中花较多的时间完成。

二、抽象概念可以通过“打比方”完成

概念的学习方式,主要有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两种。但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最重要的是教师能根据不同概念、学生不同的准备来设计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的途径。百分数意义的教学,就没有按照概念形成的一般学习模式,完全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和认知起点出发,通过“打比方”、举例、具体表述等方式,理解某个具体百分数的意义。

(一)选择学生收集到“成活棵数是植树总数的90%”的百分数,让学生说说怎样理解这个百分数。

生1:假如一共种了100棵树,种活了90棵树,那么种活棵数是种植总数的90%。

师:能不能用算式表示你说的话?

生1:90÷100=90/100=90%。

生2:把植树总棵数看成200棵,种活的有180棵,那么种活棵树是植树总数的90%。

师:用算式怎样表示?

生2180÷200=180/200=90%。

生3:把植树总棵数看成1000棵,种活的有900棵,那么种活棵数占植树总数的90%,即900÷1000=900/1000=90/100=90%。

生4:把植树总棵数看成50棵,种活的有45棵,那么种活棵数占植树总数的90%,即45÷50=45/50=90/100=90%。

师:同学们经过举例、“打比方”后,有什么新的发现和认识?

生5:无论种活棵数与植树总数怎样变化,但这90%没有变,说明这两个量的关系没有变,也就是分率不变。

生6:百分数是指两个数在比较。

生7:百分数是除出来的。

生8:百分数的分母是100。

师:百分数表示两个量之间的相比关系,是一个分率,所以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二)让学生说说收集到的其他百分数的意义。如:“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学生能轻松说出谁与谁比;“棉80%、涤纶20%”,虽然这两个百分数表述不完整,但学生能从两个量相比的角度来理解、表述百分数;“降水概率70%”,表示一种可能性的程度,学生比较陌生,但学生能从两个量相比的角度来理解。又如:降水量占总水量的70%、降水时间占整天的70%、降水面积占总面积的70%等,虽然没有正确解析“降水概率70%”的意义,却表明学生已理解了百分数的本质。

百分数的认识范文第5篇

一、充分感知,萌生问题(即准备阶段)

探究活动始于提出问题。因此,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自主探究做好准备。

师:同学们课前了解并收集了生活中的百分数,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生1:我在衣服的标签上找到棉80%,涤纶20%。

生2:我在酒瓶的商标上找到酒精度52%,还在牛奶盒上找到含乳量>60%、脂肪>3.5%……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的百分数。这么多的百分数,说明了什么?

生3:百分数用途很广。

师:老师也收集了很多的百分数。看,这是晚报中“证券一周”的版面,谁愿意来数一数,看看其中出现了多少个百分数?

生4:有30多个,这么多啊!

师:人们这么喜欢用百分数,那你们想知道百分数的什么呢?

生7:百分数有什么用处?

生8: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

探究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述教学片断中,教师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然后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使学生自然萌生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为后面进行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探究感悟,解决问题(即探究阶段)

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通过动手操作、猜想验证、归纳类比等形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些问题。这是老师收集到的三种酒商标上的百分数(大屏幕显示:青岛啤酒的酒精度为8%,张裕干红的酒精度为11%,茅台白酒的酒精度为52%),你认为这三种酒哪种最厉害?同时说明理由。

生1:我认为白酒最厉害,因为我爸爸有一次喝白酒喝醉了。

生2:我也认为白酒最厉害,我是从酒精度上来看的,白酒的酒精度最高。

师:你们认为他们的说法有道理吗?(学生都表示同意)那怎样理解表示酒精度的百分数呢?(小组交流后汇报)

师生(小结):百分数是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结果。

师:同学们理解了表示酒精度的百分数,那生活中其他的百分数,你们又怎么理解呢?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收集的百分数进行分析,同桌可以交流。(生思考、交流后汇报)

生4:“太平洋面积占海洋总面积的49%”,我的理解是把海洋总面积看作100份,其中太平洋占49份,49%是太平洋面积和海洋总面积比较的结果。

师:从同学们的理解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6:百分数表示的是两个量之间的倍比关系,也就是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师板书)

师:刚才我们理解体会了百分数的意义,那百分数与我们学过的分数到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

上述教学片断中,教师仅仅起到组织、引导的作用,学生在整个活动中主动探究,既解决了本课的重点问题“百分数是什么”“它与一般分数的区别是什么”,又体验到了百分数的好处。

三、主动应用,升华问题(即应用阶段)

教师引导学生将新知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构建成知识脉络,然后进行相应的巩固性、综合性、应用拓展性练习。这一阶段是将知识吸收内化为能力的过程。

师: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你认为什么时候用百分数比较恰当?

生1:学校每学期要求各班评选10%的同学为“三好学生”。

生2:学校举行科技小发明比赛,六(1)班有8人获奖,我们六(2)班有9人获奖,如果比哪个班的获奖率高就要用百分数。

师:成语“事半功倍”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吗?

生3:可以的,应该是200%吧!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4:我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知道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