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淡水鱼养殖

淡水鱼养殖

淡水鱼养殖

淡水鱼养殖范文第1篇

关键词淡水鲨鱼;人工养殖;苗种培育

淡水鲨鱼(PangasiussutchiFowler),又叫巴丁鱼、虎鲨等,主要生长在东南亚,隶属于硬骨纲,鲶形目,鱼芒科,圆腹鱼芒属,目前在广东、广西、贵州、海南等省份养殖较多。该鱼病害少、耐低氧、易饲养、营养价值颇高,对饲料要求不高,生长迅速,养殖18个月即可上市,当年鱼种即可长到1.5~2.0kg,其市场价值达30元/kg,经济效益显著。且该鱼体内富含硫酸软骨素,亦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1-6]。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淡水鲨鱼的生物学特性[3]、苗种培育[7]、人工繁殖[4]、营养需求[8]、疾病防治[1]、工厂化养殖[6]等方面都进行了研究。本文通过归纳研究相关文献资料,对近年来淡水鲨鱼的人工繁殖、高效养殖及疾病防控等情况进行综合评述,以期为淡水鲨鱼人工养殖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1人工授精及苗种培育

陈秀珠[9]以地热温泉为水源,人工控温条件下对水晶巴丁鱼(淡水鲨鱼的一个品种)进行人工催产及干法授精,仔鱼出膜后在水泥池中培育,投喂丰年虫及仔虾料饲养。郭根喜等[10]在控温增氧条件下在室内水泥池中孵化水晶巴丁鱼仔鱼,孵化率达25%,出膜率达83.2%,培育成活率9.9%。陈秀珠[11]使用温泉水养殖淡水鲨鱼,从培育的亲鱼中选择雌雄比例为1∶1的10组亲鱼,进行人工繁殖,最终孵化率达80%,出苗率达90%。说明淡水鲨鱼人工孵化的最适宜水温为28~30℃,水温在28℃以下时孵化时间会延长,孵化率降低;而水温在30℃以上时会导致胚胎发育过快、鱼苗畸形率升高、体质变差等现象。同时,孵化期间水温波动大于4℃会对孵化率产生影响。朱永安等[12]利用天然饵料、豆饼、细鱼粉等饲喂淡水鲨鱼苗种,培育出3~5cm苗种的成活率达41.5%~57.8%。

2高效健康养殖

2.1池塘条件

养殖池塘面积800~1000m2,水源洁净、充足,排注水方便,水深1.0~2.5m,养殖水质符合渔业标准。鱼苗放养前10d使用生石灰清塘消毒,施粪肥及绿肥培育水质,水温25~32℃,水质清新,pH7.0~8.5[13-14]。透明度35~45cm,电力配备为0.5kW增氧机20台,平均0.2hm2池塘1台,自动投饵机1台/0.67hm2,池水盐度达0.1%~0.2%。

2.2鱼苗放养及饲养管理

1)池塘单养。池塘面积1hm2左右,5月水温达25℃时,放养规格为3~5cm的鱼苗,每666.67m2放养量为5000~8000;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或小虾、小鱼、米糠,每天早中晚投喂3次,09:00左右投喂日粮的30%,14:00投喂日粮的40%,18:00投喂日粮的30%,日投喂量达鱼体重的3%~5%[15]。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前进行驯食,放养鱼苗后,每次投饵前先敲击金属物体或击掌发出声音,吸引鱼苗固定时间到固定地点摄食,逐步使鱼形成条件反射,集中到固定区域抢食[14]。投饵量要根据看天气、看水质、看鱼活动情况等“三看”原则灵活调整,不浪费,让鱼吃八分饱,保证鱼苗获得充足的营养。2)池塘混养。可与斑点叉尾鮰、罗非鱼、青鱼、草鱼、鲢、鳙、虾、蟹等混养,每666.67m2水面可混养规格5~10cm的淡水鲨鱼150~200尾,饲喂过程中淡水鲨鱼可充分利用水体天然饵料及其他品种鱼类饲料,不用另投饲料,混养的好处是充分利用了池塘各层的水体空间,提高了淡水鲨鱼的产量与效益。3)成鱼的饲养管理。鱼苗培育结束后,进入鱼种培育阶段,鱼种阶段放3~4尾/m3,随后进入成鱼养殖,成鱼放养2~3尾/m3。成鱼阶段主要投喂蛋白含量在28%左右的膨化料,使用投饵机投喂,每次投喂量以8成鱼吃饱为宜。淡水鲨鱼配合饲料的配方大致如下:鱼粉18%,豆粕10%,米糠15%,啤酒酵母粉7%,麦麸15%,面粉20%,次粉11%,豆油1%,复合矿物质添加剂2%,复合维生素添加剂1%。每天早、中、晚共巡塘3次,观察水色和鱼的活动,根据鱼体活动和水色变化判断水中溶氧及鱼摄食情况,如池水变白色并且鱼有浮头现象,则可能水中溶氧不足,应加入新水,如池鱼持续浮头,则马上开增氧机,如果池塘2/3的鱼都出现严重浮头,则泼洒增氧灵进行抢救[16]。每隔15d注水1次,每天早上和下午各开1次增氧机,持续2h。定期泼撒生石灰消毒池水,泼洒辣椒水防治寄生虫病。

3疾病防控

淡水鲨鱼鱼种放养时,必须使用食盐水消毒,防止小瓜虫病的传播。养殖过程中,每千克饲料添加0.3g大蒜素,防治肠炎病。

3.1小瓜虫病

病鱼皮肤上会出现很多的小白点,所以也叫白点病,病鱼受到小瓜虫的刺激,体表和鳃会分泌大量粘液,导致鱼呼吸困难,最终死亡。每年3-5月是该病的流行季节,15~25℃的水温适合小瓜虫繁殖,当水温在12℃以下或者25℃以上时,病原体死亡。防治方法:①260~300mg/L冰醋酸(乙酸)溶液浸洗鱼12min后放回鱼池,重复操作3次,1次/d。②2mg/L亚甲基蓝全池遍洒,使池水浓度达到3mg/L,保持24~36h。③24h结束后隔1d,每600m3水体用辣椒粉300g、鲜生姜600g,加水12kg,煎煮15min,取汁液全池泼洒,1次/d,连用2~4d。

淡水鱼养殖范文第2篇

关键词:淡水鱼;品质;养殖模式;外界因素

当前,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健康、安全、绿色、优质的水产品广泛受到了消费者的关注,因而使得鱼类品质的改良成为了营养学界的研究对象。单纯来说,评估肉的品质标准关键在于肌肉的pH值、肉的成色、系水力、质嫩程度和风味等。肉质的性状通常是复合性状,每种指标当中的关联复杂且互相影响。而且影响肉质的因素也比较多,主要包括环境、营养、外界应激和遗传因素等。因此,各个国家的相关人士对肉质的改善进行了充分的探讨,从中发现了可以通过添加矿物质、饲料、维生素或者是变换养殖方式等多种办法来增强淡水鱼自身的抗氧化性,用来提要鱼肉的口感,改良鱼肉的品质。

一、矿物质对淡水鱼品质的影响

保持淡水鱼可以正常生长的必要营养物质就是矿物质,对于鱼肉中的胶原蛋白的形成、机体的免疫功能、铁的吸收和运转等诸多方面有着重要关系。为改进水产品的品质,可以在饲料中增添矿物质,可以提水产品的营养价值和保水性,促使改良鱼肉的品质。

(一)铬

铬的主要功能是通过饲料添加来增强鱼类肌肉纤维的密度,从而降低脂肪率。

(二)硒

硒可以预防细胞膜脂质的构造遭到破损,使细胞膜保持完整性,从而提高鱼肉的品质,还可以使鱼肉的口味得到改善。

(三)镁

镁主要是添加在饲料中来有效减少肌肉滴水,充分体现鱼肉本身的鲜嫩程度,也是为了能够降低鱼肉的滴水损失,达到改善肉质的功效。

(四)锌和锰

锌和锰是超氧化物歧化酶的主要成分,合理添加使肉质得到改善,使食用鱼肉口感和质感新鲜、细腻,最主要是能增强淡水鱼的免疫力。

(五)钙

给淡水鱼添加钙剂,主要是为了提高淡水鱼的口感和嫩度,还可以有效降低烹调的损失,向淡水鱼的肌肉中注入钙剂,可以使淡水鱼的肌肉快速熟化和降解。

二、微量元素对鱼肉质感的影响

(一)维生素E

饲料中加入维生素E可以使鲜肉长期保存,增强鱼肉的持水性,使鱼肉的褪色程度得到减缓,保持淡水鱼肌肉的色泽及鲜度。

(二)维生素C

维生素C的功能主要是降低鱼肉pH值,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可以促进淡水鱼的生长,还可以增强淡水鱼的非特异免疫力。

(三)生物素与其他因素

增添生物素可以提升淡水鱼类的脂肪饱和度与硬度,降低滴水损失,改变肉的成色。最主要的功效是防止烂尾病,对淡水鱼类的品质起到保护作用。

三、饲料添加剂在淡水鱼品质改善中的应用

为了达到改良鱼肉的质感可以在饲料内增添一部分外源物质,概括来说就是使绿色添加剂和改良剂按照规定的比例去分配。近几年,世界对产品品格改良剂的研发逐渐增多,但微生态的制剂已经作为目前淡水鱼改良剂的技术研发的首要趋向。

四、养殖规模的环境与淡水鱼品质的关联

(一)养殖规模对淡水鱼品质影响

1.传统模式的生态养殖试验证明,提出“三个一点”的养殖模式,为补一点、割一点、种一点。这个传统的模式不仅能够提高产量,还能够降低成本,达到双赢的优势。2.围网养殖围网的养殖优势远远高于传统的网箱养殖模式,围网养殖的淡水鱼粗蛋白、多不饱和脂肪酸、氨基酸的数量明显超过了传统养殖的淡水鱼。所以,围网养殖模式可改善淡水鱼的生活环境,添加天然的饲料,更是一种提高淡水鱼肉质的饲养模式。3.综合立体循环养殖这个模式是生物间共同利用饲料,是当代养殖产业发展的必定趋向。其中独有的能量和物质的循环利用,在不同领域上起到改善淡水鱼品质的特性。而且大大减少了成本,继而提升了产业的经济效益。

(二)养殖环境对淡水鱼品质的影响

淡水鱼养殖的环境是一个特别复杂的生态体系。复杂的物质结构之外,迁徙的变化、物质的存在形态都还生存着丰富的生命活动。淡水鱼类身为存在于水中的有机生命体,生存条件与繁殖间接或者直接地变换着周围水中物质的形态。

五、结语

本文对淡水鱼的养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矿物质对淡水鱼养殖的影响到微量元素对肉质的影响再到饲料添加剂的运用,以及淡水鱼养殖规模环境与淡水鱼品质的关联。这为我国淡水鱼产业的研究和叙述提供了参考依据,对未来淡水鱼养殖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刘利,徐红心.鱼肉品质的研究进展[J].内陆水产,2008(8):127-131.

淡水鱼养殖范文第3篇

一、科学投喂,提高鱼的体质

科学投喂的重点是均匀投喂和饵料优质。夏秋季节是鱼类摄食的旺季,随着鱼体规格的逐渐增大,两极分化现象也更明显。规格大、体质强、抢食快的鱼种,其体长、体重都明显优于其他鱼种;而一些规格过小、体质较弱、抢食能力较差的鱼种,因摄食不足、缺乏营养而逐渐被淘汰,降低了鱼类的成活率,使池塘总产量下降。为避免这种现象发生,不仅要求投喂的饵料营养全面、均衡,而且还要尽可能多点投喂,相应增加投喂次数,给体质较弱的鱼种提供更多摄食机会。另外,采取适时分塘、轮捕成鱼上市等方法,可保持同塘鱼种规格基本一致,避免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在养殖期间,切忌使用发霉、变质饵料,也不宜直接使用未经加工的原料粮,最好按照鱼类营养要求配制全价配合颗粒饵料,且饵料粒径要适口。

二、合理调水,强化水质管理

水体不洁是鱼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池塘养殖过程中,由于投饵以及鱼类排泄物的积累,水质极易富营养化,使水体透明度变小、pH值降低,水色呈深褐色,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增多,水体藻相不好,可被鱼类利用的浮游生物减少,有的水域甚至出现异味。改善水质的主要措施是换水,在夏末或入秋时采用大换水的方法,把池塘水体换去1/2,先排后灌,尽可能排出养殖废水,间隔1周再大换水1次,通过连续两次大换水,可使鱼类生长环境得到改善。不少养殖户对大换水不重视,一塘水养到底,使水质老化,影响鱼种生长。此外,适时增氧并施用生石灰、水质改良剂、微生物制剂等改良水质,但这些措施的落实还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因增氧不当会引发鱼类气泡病等病害,生石灰使用不当往往引起水体pH值骤变,水质改良剂、微生物制剂使用不当效果不好等,因此,要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发挥各项措施的最大成效。

三、稳定水温,降低应激反应

水温突变是鱼类发生应激,进而产生病害的重要因素。夏秋季节是暴雨频发、雨水较多的季节,雨水温度明显低于池塘水温,如果短时间内雨水集中进入池塘,往往造成池塘水温的突变,从而引发鱼类感冒等症状。因此,在雨水较多的夏秋季节要注意疏导排水渠道,避免雨水大量直接灌入池塘。

池塘换水也是水温骤变的因素之一,在池塘大换水时,当外源水水温明显低于池塘水时,换水不可过多,避免池塘水温骤降,引起鱼类的应激反应。如果使用井水等外源水时,要经暴晒、曝气等处理,待水体升温后再进行大换水,使池塘水温保持稳定,降低鱼的应激反应。

四、适时施肥,维持藻相平衡

水色的浓淡是水体浮游生物数量多少的直观表现,良好的水质条件是水体藻相平衡的结果,因此要创造条件,保持藻相平衡,促进鱼类健康生长。养殖池塘到夏秋季节时虽然水色很浓,但水体常常缺乏必需的营养元素,尤其在池塘大换水以后,缺肥情况更为明显,在采用调节水质措施后,水体缺肥的现象也较严重,因而要注意补充肥料。在各种元素肥料中,水体最容易缺乏的是磷肥和氮肥,在进行水质培肥中要注意追施,施肥时要先施磷肥、后施氮肥,顺序不可颠倒。养殖池塘追肥一般用无机速效肥,如尿素、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钾等,施用时宜少量多次,每次每亩水面施用尿素1.5千克和过磷酸钙2.5千克或磷酸二氢钾1千克,化肥应分别化水后全池均匀泼洒(肥料不能混合泼洒),根据水质状况灵活掌握施用时间和次数。另外,使用生物渔肥也是提高水体肥度的重要措施,但要严格按要求施用。

五、预防缺氧,保持水体溶解氧充足

水体溶解氧充足是鱼类健康生长的必备条件。夏秋季节池塘的载鱼量相对较大,水质条件又容易老化,在暴雨或天阴时,由于气压低、气温低、池塘水温高、水色过浓,池塘极易发生缺氧现象,要及时开启增氧机或施用化学增氧剂进行增氧。要特别注意午后和凌晨增氧,一般午后开机2小时、凌晨开机4小时,基本可使池塘水体溶解氧达标。没有增氧机的要备足化学增氧剂,以备急需。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及时改良水质条件,通过水质的改善提高水体溶氧水平,确保池塘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发生缺氧现象。

六、科学用药,预防疾病发生

药物预防是鱼病防治的重要措施。夏秋季节是鱼类疾病的高发期,疾病危害较重,造成的损失大,所以抓好预防工作特别重要。夏秋季节应当采取内服加外消即内外兼顾的防病措施,内服主要是在饵料中添加增强鱼体抵抗力和预防病害发生的药物,如在饵料中添加黄芪多糖、维生素C、维生素E、大蒜素、恩诺沙星、诺氟沙星等,按疗程投喂,连喂4~6天,能取得较好的防病效果。在制作药饵时,需将药物用适量水溶解,采用小型喷雾器喷洒,使之均匀附着在颗粒饵料表面,稍晾干后投喂;外消主要是进行杀虫和灭菌,选用阿维菌素、伊维菌素、硫酸锌粉或敌百虫等杀虫剂,在入夏、夏末入秋或中秋进行2~3次的杀虫,以有效预防寄生虫病害的发生;在小满节气和白露节气分别进行1次杀菌,选用二氧化氯、二溴海因、聚维酮碘等杀菌药物,按要求剂量使用,防病效果良好。

七、严密布控,驱除敌害生物

敌害生物对养殖鱼类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不仅争饵料、争溶解氧、争活动空间,还会传播疾病、败坏水质,所以要严密布控,及时驱除敌害生物。在进、排水时须进行过滤,进水口采用40目筛绢网包裹过滤,防止野杂鱼等敌害生物进入;排水口采用鱼花布网片过滤,便于排出杂藻、污物。另外,还有很多敌害生物对鱼类有较大的危害,如各种水鸟时刻对鱼类造成威胁,水蛇、水老鼠等直接摄食鱼种,蛙类、野杂鱼等与鱼类争饵料、争溶解氧、争空间,所以要及时采取丝网挂池边、网片隔离、人工驱逐、捕捉等措施,消灭侵入池塘的敌害生物。

八、加固池埂,随时防洪防旱

鱼类生活的水体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尤其在夏秋季节,养殖池塘受气候因素影响更为明显。汛期往往会突降暴雨,造成洪涝灾害,因此要提前加固池埂,防止洪水冲开池埂造成逃鱼,必要时在池埂处架设围网,防止过高的水位使鱼种逃逸。有涝就有旱,有时甚至旱涝急转,所以夏秋养鱼还要做好抗击干旱准备,要打好水井,以备不时之需。如果有连通于湖泊、水库、江河的排灌设施,对防涝防旱都具有极大意义。旱季还要注重水质调节、减少投喂、确保水产品安全度过干旱季节,为丰水期鱼类健康、快速生长打下基础。

淡水鱼养殖范文第4篇

[关键词]淡水鱼养殖 常见病害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6-0225-01

淡水鱼的健康与水质、水温、病原体以及自身免疫力等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性,一旦出现病害,对鱼群的数目和鱼肉的质量造成较大影响,严重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收益。相关文献指出,每年的春、夏、秋季节是南方淡水鱼病害流行的高发季节,尤其是高温天气和梅雨时节,不但发病率高且传染速度快。因此,要加强淡水鱼养殖防治措施,做好日常管理工作,避免大规模爆发病害。

一、淡水鱼病害发生原因

水体污染、鱼类自身免疫力、水温等都与鱼群的健康有密切的相关。水体污染会加剧致病菌、微生物的繁殖,水体结构发生变化后,鱼的身体机能受到影响,免疫力下降,导致容易感染病害,再加上鱼是群体动物,当水温上升或降雨天气时,加速病原菌的传播,从而大规范爆发疾病[1]。笔者以多年经验分析,造成鱼病害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污染。水体一旦被污染,水体的自我净化功能被破坏,其氨化作用、氧化作用以及反硝化作用等一系列功能受到破坏,导致水体氧含量下降。水体氧含量下降严重破坏水体的稳定性,而水体中的鱼由于长期缺氧,身体机能衰退,从而导致免疫能力下降;且由于氧含量的下降,氨氮离子、亚硝酸离子、硫化氢离子等化学有毒物质逐渐增多,造成鱼中毒,进而加剧各种病害的爆发[2]。

笔者以多年工作经验分析得出,淡水鱼养殖水体污染主要是由于投入饲料的质量较低,饲料在水中分解受会产生氮磷化物,大量氮磷化物进入水体之中,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进而促进各种病毒和致病菌的繁殖,提高了养殖鱼病害的发生率。

二、淡水鱼养殖常见病害及预防措施

1.寄生虫病

寄生虫如车轮虫、指环虫、孢子虫、三代虫、锚头蚤及鱼虱等。寄生虫病是寄生虫侵入鱼各个脏器而引起的疾病。因虫种和寄生部位不同,引起的病理变化和表现各异。本类疾病分布广泛,对鱼类而言该疾病是极为频发的疾病,不过主要南方地区多见,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更多。感染主要是由于鱼类抵抗力等相对较为薄弱,寄生虫的出现和存在往往和人体抗感非常相似。

2.真菌病

真菌病包括水霉病等。水霉病较常见。该病发生初期无明显症状,细菌学检测可观察到有病菌感染,当水温≤22℃时,加速水霉菌的繁殖。鱼在患病后会出现运动障碍、常在水体上层游动且动作缓慢,反应迟缓;病情较重的病鱼会出现血脓、肌肉腐烂甚至死亡[4]。该病的防治需要使用生石灰彻底清洁鱼塘,根据鱼塘大小适当稀放。可用食盐溶液浸泡5min进行治疗,食盐浓度需维持在3%左右;若病鱼的症状较严重,需要长时间浸泡,可将食盐浓度稀释至0.5%;或使用食盐加小苏打溶液浸泡5min,隔天用1次,连续使用3次;或多种治疗方流使用,最后使用灭菌药物清除鱼塘内的致病菌。

3、 细菌病

常见的细菌病有淡水鱼类败血症、细菌性烂鳃病和细菌性肠炎。

淡水鱼类败血症:病鱼的上下颌、口腔、鳃盖、鳍基及鱼体两侧轻度充血患鱼表现为食欲下降,体色发黑且以头部最为明显,两侧及腹部易腐烂,红肿。

细菌性烂鳃病:病鱼体色发黑(头部尤为明显),游动缓慢,独游不吃食,对外界刺激无反应;进一步观察,鳃盖内表面的皮肤发炎充血,中间部分常糜烂成一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鳃上粘液增多,鳃丝肿胀,鳃的某些部位因缺血而呈淡红色或灰白色,也有的部分因淤血而呈紫红色,甚至有小出血点;严重时,鳃小片坏死脱落,鳃丝末端缺损,软骨外露。

细菌性肠炎:病鱼同样游动缓慢,独游不吃食,对外界刺激无反应,轻压腹部有黄色黏液或血液样液体从流出。剪开肠管可见肠壁充血发炎,黏液增多,肠内没有食物或公在后有少食物。

细菌病治疗关键是1、水体消毒用二氧化氯等进全塘泼洒2、内服抗菌长药物,拌饲投喂。两者结合效果才较好。

4、 病毒病

草鱼出血病较常见。该病的死亡率较高,患鱼可表现为呼吸困难、常到上层游动,鱼口、腹部以及皮肤表现出现炎症。病毒感染的治疗主要使用碧水爽、净水宝、优碘等进行消毒,此外还要加入增氧机,减少为食量。该病的预防需要通过加入免疫疫苗进行防治,在鱼苗入池后要控制好水温,合理添加营养成分,增强鱼群的免疫力。

三、淡水鱼常见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除了不同病害的防治措施外,还可从各方面着手,降低淡水鱼病害的发生率。首先可以从加强饲料投喂及水体管理方面出发。保障投入饲料的新鲜、营养及质量,有助于提升鱼群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投入量要根据季节及水温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根据当地淡水鱼养殖病害流行情况,每月定期投喂3次预防药物,加强防控措施;保障水体的清洁、氧含量,定时换水或注入新水。科学使用降解药物将鱼塘中的有害物质溶解,并根据说明书加入“水精灵”(水质改良剂),能够有效改善池塘水质不佳、鱼群食欲下降的问题。当天气状况、水体结构不稳定时,容易出现含氧量下降、鱼群食欲下降的现象,在此时尤其要注意水质的控制及相关防治措施的实施。然后要加强观察,尽早发现和治疗病害。一旦发现病鱼,要第一时间进行诊断并采取相关预防措施,针对疾病的类型使用高敏感药物,加强水体清洁,有效将淡水鱼中的致病菌和微生物清除;每天巡查2次,观察有无死鱼,一旦发现死鱼要及时打捞并解剖,分析其死亡原因,将病害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此外,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对症下药,严格控制药物的剂量,服药后要仔细观察鱼的变化;对于免疫力较差的鱼群,可以定期加入营养物质,增强鱼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提高其成活率。

结束语

文章首先分析了淡水鱼病害发生原因,然后分析了红头病、暴头病、水霉病、肠炎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最后提出了淡水鱼常见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旨在保证淡水鱼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淡水鱼养殖范文第5篇

[关键词]淡水 鱼类 养殖 发展

[中图分类号]S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7-0061-01

一、前言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气候差异,根据不同的地域差异淡水养殖的种类也各不相同。贵州省江口县坝盘镇位于锦江河流域附近,有得天独厚的淡水养殖资源,本地域适合于鲤、草、鲢、鳙、鲫等鱼类的生长和繁殖。通过淡水养殖技术的发展为本地区的经济增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当前淡水养殖的现状

在我国淡水养殖的技术已经有很好的发展,传统的养殖方式主要是散养为主,养殖技术比较落后,和发达国家相比在产能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贵州省江口县坝盘地区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优势,积极开拓新的养殖模式和养殖品种。目前从传统的散养逐渐向技术比较成熟的箱样模式发展,这对单位面积的养殖产量的提升和养殖品种的改变都有很大的改变。对资源进行有效利用的同时,提升了鱼类养殖的经济效益。使淡水养殖由粗放型养殖向生态型养殖进行转化,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淡水养殖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升。由于信息的闭塞和养殖专业技术的限制,在本地域淡水养殖产业化水平不高,养殖户不能将淡水养殖与当前的市场进行很好的结合,仅凭个人的养殖经验进行养殖,这样就造成养殖的品种比较单一,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要想使淡水养殖健康快速的发展,必须要提高淡水养殖的单位面积的产量和养殖种类的调整,形成龙头产业带动本地域的淡水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淡水养殖的主要问题

当前淡水养殖的产品结构比较单一,淡水养殖的品种结构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对于养殖品种的调整比较缓慢,不能将鱼类市场的需求很好的转化为产品的养殖调整方向。对于当前淡水鱼的加工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淡水鱼不能进行深加工处理,致使鱼类产品的销售受到了一定限制。由于地域的限制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鱼类产品的供大于求或严重不足的双重问题,对鱼类的养殖也产生了一定的制约。淡水养殖也需要相关的技术进行指导,对于目前的淡水养殖中新技术和新设备的运用还比较少,科技进步在淡水养殖上的应用还不充分,由于养殖人员专业素质的限制,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能很好的转化到淡水养殖上,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淡水养殖新品种的引进和新技术的运用。另外,经营机制不够完善,加工企业带动力弱。农产品流通主体不突出,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开拓市场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加工水平较低,加工企业分布不均,规模化生产的要求不相适应。

四、淡水养殖技术的应用

当前由于养殖人员专业素质的限制,对淡水养殖技术没有进行充分运用,对淡水养殖技术的掌握不够,由于相关职责的限制造成淡水养殖技术的不能进行有效的推广,推广力度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对淡水养殖人员的培训力度不够,对淡水养殖人员不能根据所养殖的种类进行有针对性培训,造成在淡水养殖过程中不能对鱼类容易产生的疾病进行有效的防止和控制。早在五六年前形成的淡水养殖技术,在当前的淡水养殖中仍未进行运用,大中院校的淡水养殖技术的研究和养殖户的养殖实际严重的脱节,由于经费原因和管理原因造成淡水养殖技术不能进行有效的推广,养殖户对新的淡水养殖技术的利用比较滞后。因此,我们不仅仅要加大淡水养殖的新技术的研究投入,更要加大淡水养殖技术的推广,建立和健全相应的管理机构,增加淡水养殖推广的技术人员。通过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推广来增加淡水养殖的经济效益。

五、淡水养殖的成本

淡水养殖的成本直接决定了淡水养殖的收益,成本的投入多少和养殖户的经济效益直接挂钩,在淡水养殖过程中养殖户一般比较注重前期成本的投入,前期的投入主要是养殖鱼苗的费用,由于养殖户对市场不能形成很好的判断,在前期的鱼苗投入中一般费用控制的较低,这就造成了淡水养殖的品种比较单一,对于品种少的鱼苗,鱼苗的价格就相对较高,养殖户受到资金的限制和对风险的抵御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养殖户对养殖种类的选择。对于价格较高的淡水养殖产品在后期的养殖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饲料成本和人工费用,遇到疾病灾害对养殖户也会产生极大的损害,特种养殖户的鱼苗、饲料和人工费用在总成本中的比例较高,相对资金投入和风险较大,一般进行特种养殖的就相对要少。在淡水的特种养殖中饲料的成本占到了很大的比重,就需要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来降低淡水养殖饲料成本的投入,而要想改善当前淡水养殖品种单一的现象,就需要发展特种养殖,这就需要我们对综合成本进行计算和分析,同时也要提高特种养殖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通过降低养殖成本来增加养殖户的收益和淡水养殖的积极性。

六、淡水养殖中的风险

淡水养殖在增加养殖户的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除了不可抵抗的自然灾害以外,养殖户还面临着鱼虾的生病,鱼苗的价格上涨,饲料的价格波动以及市场的需求等风险,淡水养殖的效益和市场和气候有着直接的影响,哪一个的变动都会对养殖户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养殖户要及时的对市场信息进行掌握和在养殖过程中及时对鱼虾产生的疾病进行预防,降低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产生的几率,提高专业的养殖知识也是规避风险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养殖户在淡水的养殖过程中尽量将养活自己风险降到最低,这样才能提高淡水养殖的经济效益。

七、结束语

要想提高淡水养殖过程中的经济效益,除了要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外还要及时的对市场进行了解,及时的改变淡水养殖的种类来降低淡水养殖的风险,从而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依靠科技力量的提升来促进淡水养殖的发展,提高淡水养殖的产量和种类结构的变化,降低单一养殖结构对养殖户利益的损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