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梅花的诗

关于梅花的诗

关于梅花的诗

关于梅花的诗范文第1篇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白话译文: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2、《山园小梅二首·其一》——宋代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白话译文:

百花落尽后只有梅花绽放得那么美丽、明艳,成为小园中最美丽的风景梅枝在水面上映照出稀疏的倒影,淡淡的芳香在月下的黄昏中浮动飘散。冬天的鸟要停落在梅枝上先偷偷观看,夏日的蝴蝶如果知道这梅花的美丽应该惭愧得死去。幸好可以吟诗与梅花亲近,既不需要拍檀板歌唱,也不用金樽饮酒助兴。

3、《山园小梅二首·其二》——宋代林逋

剪绡零碎点酥乾,向背稀稠画亦难。

日薄从甘春至晚,霜深应怯夜来寒。

澄鲜只共邻僧惜,冷落犹嫌俗客看。

忆着江南旧行路,酒旗斜拂堕吟鞍。

白话译文:

像剪碎的丝绸点缀着酥酪般的枝干,要画出那姿态和布局确实为难。尽情享受着日落春晚,影单应当怯怕霜重夜寒。澄洁鲜艳只与相邻的高僧共惜,冷落孤傲犹嫌被俗人一看。想起旧时在江南的旅途上,香魂飘落于酒旗下行吟的马鞍。

4、《雪梅二首·其二》——南宋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白话译文:

只有梅花没有雪花的话,看起来没有什么精神气质。如果下雪了却没有诗文相合,也会非常的俗气。

当在冬天傍晚夕阳西下写好了诗,刚好天空又下起了雪。再看梅花雪花争相绽放,像春天一样艳丽多姿,生气蓬勃。

5、《雪梅二首·其一》——南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白话译文: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谁也不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关于梅花的诗范文第2篇

【关键词】韩国;梅;意象;儒学

一.韩国梅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韩国的梅文化起源于新罗末期崔匡裕所做的《庭梅》,唐朝留学的崔匡裕受到中国诗人咏梅热潮的影响,回国后将梅文化发扬光大。后经由李奎报等人传承,以高丽末期的士大夫阶层为主进行创作。朝鲜前期,代表性的馆阁文人徐居正的文集《题画诗》中收录有多首梅花诗,以宋朝林逋的轶事为题材所做的画作和以梅花闻名遐迩的罗浮山神仙为题材的咏梅诗也小有名气。到了朝鲜时代中后期,文人们的文化交流活动日渐频繁,代表性的梅花诗人有朴齐家,丁若镛,申濡等。到了近现代,梅的精神被传播到各个领域,渐渐成为韩国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道倩影。

二.梅意象的形成

梅花具有四季常青,不畏严寒的特性,在险恶复杂的环境中仍然可以保持翠绿挺拔、生生不息的姿态,在文人心目中,是“君子”的代表;又因其不贪恋繁华,“凌寒独自开”,折射出刚直不阿的“隐士”品格;再者还有一些诗歌中出现的梅花意象与秀雅妍丽的“美人”和坚贞不屈的“恋人”形象联系起来,用梅比喻女性外形的优美和一片丹心。

三.梅文化在韩国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分析

(一)“君子”意象

徐居正在《题金季珍所藏蔡居敬墨梅》做诗道:

风霜操 ??? ??? ??? ??

如雨露荣 ?? ??? ??? ?? ???

到头存淡泊 ??? ?? ?? ???

换骨几豪英 ??? ??? ??,??????

玉色程明道 ??? ??? ???? ??? ??

铁肠宋广平 ??? ?? ??? ??? ?????

不须求面貌 ???? ??? ??? ????

默己合神精 ??? 神?经 ??? ??

《???》

诗中用“雨露”代指帝王的器重,用风霜中不畏严寒安然挺立于风霜中的梅花,来表达具有高洁情操的“君子志士”的意象,生动感跃然纸上;最后两句表达了不求世人皆知晓,但求无愧我精神的高尚飘逸的情操。

金麟厚在《梅五咏亭次韵五首》中写道:

春风愁与众芳同 ?? ? ??? ?? ?? ????

笑倚峥嵘冰雪中 ??? ? ??? ??? ?? ??

不许世人轻物色 ??? ???? ???? ????

莫将容易比诸公 ???? ??? ??? ????

《????》

从上面的诗句翻译可以看出,韩国古典诗歌中的“君子”意象,用笔比较含蓄,将情感寄托在描绘梅花的外部形象之后,并善于借助其他物体表达内心的情感,更多强调的是对国家的忠贞不渝。

(二)“隐士”意象

在韩国的古典诗歌中,常用梅花来代指“隐士”,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的不如意,于是寄情于山林风物,渴望清净无争的生活,梅花也便有了隐者高士的意象。

郑道传在《咏梅》中写道:

缕玉制衣裳 ?? ??? ?? ??? ??

啜永养性灵 ??? ?? ??? ???

年年带霜雪 ??? ??? ?? ??

不识韶光荣 ??? ??? ?? ???

名唱横榧几 ?? ?? ??? ?? ??

不许素庆侵 ??? ???? ???? ??

《???》

在这首诗中,用“玉”和“霜雪”来比喻梅花,突出了梅花不在意世俗的条条框框,在繁杂的世间保持清澈纯洁而又安于寂寞的胸怀,展现了忠于内心、隐于世间的理想信念。

徐居正在《四佳集》中有诗《梅竹轩》,诗中写道:

孤竹圣之清 ??? ???? ??? ????

梅也仙之骨 ??? ? ?? ??? ????

潇洒伯仲间 ??? ?? ? ??? ????

天地一清白 ??? ??? ?????.

贞虚以为心 ?? ??? ??? ??

馨香以为德 ??? ??? ?? ???

高人有雅致 ??? ??? ?? ???

独乃爱之酷 ?? ???? ?? ???

《四佳集》

这首诗在翻译的过程中,着重刻画了梅花清高的姿态和优雅的气质,飘逸脱俗的梅花在这个浮躁繁杂的世间,散发着让人无法不赞叹的雅致高洁,让诗人不得不深深的爱慕和赞叹。

(三)“美人”意象

梅花因其容颜秀丽,自古便有“美人”意象。又因其本身具有暗香浮动一般的雅趣,梅的意象常常被活用为与女性和恋人相关联的物体。如李慎仪的诗句:

??? ??? ?? ?? ?? ?? ??

?? ? ?? ?? ???? ????

??? ??? ? ?? ?? ? ??? ???

《石滩集》

在这首作品中,梅尽情的吐露着芬芳,蝴蝶闻到了这香味,愤然斩断了情思。

李奎报在《梅花》一诗中写道:

带雪更妆千点雪 ? ??? ? ?? ?????

先春偷作一番春 ??? ?? ?? ?? ?? ???

玉肌尚有清香在 ? ?? ??? ?? ?? ????

琼乐环娥月裹身 ??? ?? ??? ???? ?? ? ???

《东国李相国集》

从上面的诗句翻译可以看出,韩国以梅花比喻女性,则侧重于将其描写成仙子或者修炼成精的梅仙,表达了诗人精神的寄托和美好的想象。

四.结论

韩国和中国同属于东亚儒教文化圈,梅花的内涵和其诗歌里面的运用,其实就是儒学思想的表现。人类的道德性涵养和祖先崇拜这两大儒教特性,始终渗透在道德体系中。诗歌艺术是一门创造性的工作,翻译更是要求译者具有信、达、雅的基本功。通过文人学者们的创造,以及译者建立在原文基础上的艺术性的加工,隐藏于自然事物内部的美和意义被逐步发掘出来。

参考文献:

[1][韩]安贤在,《韩国的梅花》,福源出版社,2001年。

[2][韩]李仙玉,《朝鲜时代梅花图研究》,韩国中央研究院,博士论文,2004年。

[3][韩]李宗灿、金河吉,《朝鲜后期作家论》,礼惠文化社,1998年。

[4][韩]李御宁,《梅花》,????,2001年。

[5][韩]陈在教,《李朝后期汉诗的社会史》,召命出版,2001年。

关于梅花的诗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宋代江南;梅花生态;生态环境史;生态文化

本文主要探讨生态环境史意义下的梅花生境变化与审美风格的互动。这种互动既涉及环境变迁,也涉及人文艺术风格的变化,这种研究使生态史有了文明史的探索空间。自然环境的动态变化,包括温度变化、农业开发引起的生境变化,都会影响到植梅,也间接地影响到咏梅。从人对环境的作用角度看,梅花品味的变化影响到环境选择,环境变化也因此为审美的变化所改变。植梅生态与人的赏梅互动中有多重的人、梅与环境的关系。中国植梅生态的一个重大变化发生在宋代,区域也主要集中于江南。宋代是江南梅花审美的大发展时期。南宋时期,北人南渡,在士人大量增加的环境下,江南植梅与赏梅进一步成长,形成梅花热。美国学者毕嘉珍认为,士人南渡,自然环境以及复杂的社会、知识与美学环境相结合,形成了梅花热。士人在华北时也咏梅,但由于气候寒冷,梅花亦少,咏梅的机会也少;来到南方后,各阶层赏梅机会大大增加,赏梅诗词绘画也因此大幅度增长①。首都迁杭以后,江南成为士人集中之地,不单城市中的园林植梅增加,乡村田野的植梅也大量增加,一般人户的庭院植梅也增加,由此形成许多梅花欣赏空间,产生出许多梅花欣赏的风韵与意境。这些生境下的赏梅,推动了中国梅花多样化生态文化的形成。

一、山野生境

宋代以前,士人主要集中在西安与洛阳,赏梅也主要发生在这两个城市的文人圈内,植梅的生境也多以野外为主,赏梅品味也不甚多,这一时期对梅花的品味多是那种对红梅破雪的意境的欣赏。长江以南少雪,梅花诗多以报春为题。五代北宋时期,文人风格发生重大变化,咏梅风格也发生重大转变,人们不再追求那种鲜艳的气息,而是追求清淡与幽雅的格调。林逋开宋代赏梅风格转变之先,他的梅花审美主要发生在西湖边,其本人和西湖的风格都对宋代的梅花审美产生了重要影响。西湖赏梅既有山景,也有水景。林逋《山园小梅》中的梅花审美不是大红大紫的风格,而是一种风情、一种幽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②他不提晴空下的梅花鲜艳,而是讲疏影、水清、暗香与月色,淡雅中透出深幽,这是梅花审美的一种新的格调。林逋的描述不单有梅花枝形的“疏影横斜”,还重视梅花与水的关系,重视月色与梅花的搭配①,展示出古代江南文人所追求的那种清远深幽的气质。林逋对梅花的新时代的解读,把赏梅从一种鲜艳如火的气息转到一种暗香与淡远的境界,在唐宋转变的风格分界点上,引领了时代风格的转变。孤山之梅在北宋时就成为梅花诗歌的一个主题。南宋时期,大量的士人来到杭州,孤山梅的诗便越来越多。

宋代诗人对野生梅花的描述,其生境有字痔乇鹬处:一是山景,二是雪景,三是水景,各有不同的表现。这几种景观经常相互一体,各种景观下的赏梅品味也是不一样的。

(一)梅花与山

林逋注意梅花与山的关系,其《山村冬暮》一诗中有言:“衡茅林麓下,春气已微茫。雪竹低寒翠,梅花落晚香。樵期多独往,茶事不全忙。双鹭有时起,横飞过野塘。”②林和靖的士人形象已和孤山之梅结合到一起。西湖的这种梅与孤山的生境审美,影响到后期诗人。北宋时期,许多人写到梅与野外山水的关系。在西湖的周边地区,特别是天目山区一带,赏梅多在山地。周紫芝有诗言及孤山之梅:“绿发朱颜日枯槁,心向梅花两倾倒。谁知更有少陵翁,江上情多被花恼。三年家住孤山下,玉树濒湖得春早。山{有月韵最胜,水近无风香亦好。凌霜我欲念花寒,对酒花应怜客老。孤芳一别今几时,更恐山林迹如扫。”③张C对野外之梅的景观有非常详细的描述,他上“群玉山头”寻梅时的状态是:“冒寒岗路透溪桥,驴仆翩翩叶乱飘。”④公共园林的寻梅是一种雅意表达,他的《寻梅三首》中就有:“绀碧烘晴水照天,断槎荒葑牧羝田。数旬不踏苏堤路,专为梅花跨晓鞯。”⑤这是他在西湖赏梅。

天目山上游许多地区的溪山之间有大量的赏梅之地,山地之溪水与梅花相映,有格外的风韵。高似孙的《剡录》讲到嵊县的剡山时,提到王的《剡坑探梅》一诗:“岭上寒梅自看栽,山斜一半似屏开。春寒点点枝头雨,上有东流水过来。”⑥陈景沂编辑的《全芳备祖》所引易寓言的梅花诗,讲到太湖南部荆溪一带的赏梅处:“去年看梅南溪北,月作主人梅作客。今年看梅荆溪西,冰为风骨玉为衣。腊前欲雪竟未雪,梅花不惯人间热。”王J轩讲的梅花也是大规模的山地梅花:“山前山后雪成堆,朔风撼地声如雷。孤根受死忍寒冻,直向百花头上开。寻春游子不爱惜,马蹄蹂践花狼籍。芳姿不肯被消磨,饱尽炎凉方结实。”⑦南宋韩琥的《春山看红梅》,也讲了这样一种山地梅花:“年年常得醉君家,今日红梅正着花。点缀初非桃有艳,横斜宁与李争华。依然竹外并林下,况复山巅与水涯。步绕孤根香更在,高怀无惜共流霞。”⑧人到野外,对梅花的印象往往只是对红梅的印象。

韩琥又写出了一种全方面的野外赏梅体验:

今年全未作梅诗,与向花前浪品题。不分雪霜摧折尽,尚须天日照临之。静看冷G无人会,闲绕孤根只自知。犹有幽禽解鸣语,为予酬酢殆移时。

肯同桃李强搀春,自占空山野水滨。老气却因高树得,清姿不待数花新。本来淡雅难从俗,纵入纷华已绝尘。最爱夜深霜重处,冷风吹起月精神。①

在这种全景式的野外赏梅中,多因素的优美环境几乎占齐。树的枝形也兼具众美,在夜深霜重时,显出格外的风格气象。

(二)梅花与河流

梅花与水面结合的生境是重要的赏梅景观。梅花与江河湖泊等水面相搭配,形成格外清雅优美的景观。西湖边的水景与梅景很出名,其他地区也有湖与梅的互动赏梅。陆游有诗言:“今朝雨初晴,湖上好天色。落梅纷可藉,桑柳亦已拆。老夫病良已,并水散轻策。冉冉春物新,忽忽衰发白。四方岂不乐,懒惰畏远客。惟当勤买酒,东城复南陌。”②

宋时江南最为普遍的梅花是江梅,顾名思义,这是以江河之旁的梅花形象命名的梅花,江梅也是野生梅。“遗核野生,不经栽培者。又名直脚梅,或谓之野梅。凡山间水滨,荒寒清绝之趣[处],皆此本也。花稍小而疏瘦有韵,香最清,实小而硬。曰早梅,花胜直脚梅。吴中春晚,二月始烂漫。独此品于冬至前已开,或重阳后即有花者,故得早名。”③江梅在北宋时期已经被人广泛传颂。李彭有《江梅》诗,其中云:“江梅疏雨弄晴曛,割取江东一信春。”④程俱讲到江梅开过后的情形有云:“江梅开过尚馀香,半面残妆对夕阳。野草凡花正无赖,竞将红紫占春风。”⑤陆游有诗这样讲江边之梅:“梅花消息动江边,渐见新春换故年。”⑥一般而言,江是指江南较大的河流,一般的河流称作溪。当时有大量的咏梅诗描述溪水与梅的关系,沈与求的《溪上见梅》就是这样一种环境下的寻梅:“晴溪涨渌如阴苔,晴山插影相低回。画船叠鼓顺流下,波光浩荡征帆开。滩萦岸缭牙转,水石相激如奔雷。须已复过绝壁,归路渐近严陵台。山重溪境弥迥,暗香忽自空中来。日斜正见丛棘外,炯炯E片飘寒梅。槎牙一种独愁绝,含情不语明岩隈。”⑦溪边之梅不单会与涨溢的溪水有关系,也与晴山、绿苔等景观相配合。

梅尧臣在一首诗中提到照水野梅,即梅花盛开在水面上,两相映对,分外之美。“江南腊月前溪上,照水野梅多少株,艳薄自将同鹄羽,粉寒曾不逐峰须。桃根有妹犹含冻,杏树为邻尚带枯,楚客且休吹玉笛,清香飘尽更应无。”⑧南宋时期,照水梅出现了专业的类型。《嘉泰会稽志》提到这种类型:“越中又有映水梅,其实甚美而颊红。”照水梅是人根据花的颜色和形态及其与水面结合的美观程度有意培育的梅。照水梅一般是红梅,与清的溪水相映照。江浙地区多有山谷之梅,梅在深涧有一种空谷幽深之感。“越州昌原梅最盛,实大而美,项里、容山、直步、石龟多出古梅,尤奇古可爱。绿藓封枝,苔须如绿缨,疏花点缀其上,夭矫如画,山谷间甚多,树或荫数十步。好事者移植庭槛,纵不槁,苔藓亦辄剥落,盖非凡物也。”⑨韩驹有诗言涧谷寻梅:“江南岁晚雪漫漫,涧谷梅花巧耐寒。”梅花开在涧谷,寻梅道路也是曲曲折折:“云根细路绕溪斜,日出烟销水见沙。”⑩朱敦儒在一首词中这样设想梅花与深涧的关系:“古涧一枝梅,免被园林锁。路远深山不怕寒,似共春相r。”朱敦儒的梅格有深润之幽,他在一首题为《卜算子》的词中这样描述梅的深幽:“幽思有谁知,托契都难可。独自风流独自香,明月来寻我。”①韩琥探梅的涧是山中之涧:“残雪馀寒二月来,涧东犹是欲开梅。”②这株梅花开在二月,此单株有山涧之冷,花开较晚。“探梅山路一杯停,日淡风微远霭生。莫问古来寻古话,只知春近爱春情。几枝冷蕊吟方见,一点\花画不成。我挟两儿同二友,老来酒外更何营。”③涧旁的单株梅花,与整体山景相映成美。陆游也曾提到涧中古梅:“梅花吐幽香,百卉皆可屏。一朝见古梅,梅亦堕凡境。重叠碧藓晕,夭矫苍虬枝。谁汲古涧水,养此尘外姿?”④

陆游在若耶溪上常见到水边之梅:“但苦奇寒恼病翁,岂知上瑞报年丰。一庭不埽待新月,万壑尽平号断鸿。茧纸欲书先研冻,羽觞才举已尊空。若耶溪上梅千树,欠我今年系短篷。”⑤溪滩寻梅也是一种风景,陆游为一首溪滩寻梅的山水画题了一首诗:“孤舟清晓下溪滩,为访梅花不怕寒。忽有一枝横竹外,醉中推起短篷看。”⑥若耶溪的山水景观与梅花相配时,也令诗人生出愁情:“若耶溪头春意悭,梅花独秀愁空山。”⑦在一个叫北坡的小地方,一株梅久久不开,陆游也时常去看,忽有一天开放,他写道:“日日来寻坡上梅,枯槎忽见一枝开。”⑧陆游听到东村有一棵树有梅花,也去欣赏,并为这棵梅花作诗:“春晚城南十里陂,亭亭独立见奇姿。品流不落松竹后,怀抱惟应风月知。”⑨单为一株梅花而赏梅,也是野梅稀少时的状态。陆游经常回忆成都梅花如海的情景,那里梅花多,规模大:“锦城梅花海,十里香不断。醉帽插花归,银鞍万人看。”???成都有大规模的梅花,由于农业的开发,江南的野地梅林规模远不如西部地区。

(三)梅与雪

范成大写到吴中气候与梅花开放时间的关系时,提到寒冷与雪对梅花开放的影响:“去年多雪苦寒,梅花遂晚,元夕犹未盛开。”梅花因寒冷迟开,他讲得清清白白。又有:“来年寒力冻芳尘,勒住东风寂莫滨。只管苦吟三尺雪,那知迟把一枝春。灯烘画阁香犹冷,汤暖铜瓶玉尚皴。花定有情堪索笑,自怜无术唤真真。”???南宋时期,西湖的梅雪关系成为主流审美。杨万里《和吴监丞景雪中湖上访梅》一诗中有云:“闻君踏雪访梅花,不怕苏堤十里赊。”???西湖大环境的雪境有宏观之美,梅在雪景中又有细处之美。他也有对传统的梅花报春的描述:“江梅小树打头开,便有红梅趁脚来。趱得杏红开火急,春风已落第三回。”???他特别重视梅花对雪的主动性:“小树梅花彻夜开,侵晨雪片趁花回。即非雪片催梅发,却是梅花唤雪来。”???

陆游有诗句赞雪中的西湖之梅:“小雪湖上寻梅时,短帽乱插皆繁枝。”①西湖的雪景是非常出名的,他也常常在家乡周边踏雪寻梅:“年年踏雪探梅开,二月今年始见梅。从此逢春心转懒,小诗不拟觅花栽。”又有:“寻梅不负雪中期,醉倒犹须插一枝。”②寻梅诗人有一种独特的心境,雪中的寻梅一般也在空旷场地中展开:“岁尽霜雪稠,相望僵万木;天岂私梅花,独畀此芬馥。高标我自有,何憾老空谷。”③雪后寻梅是山区趣事:“雪后梅花初半吐,身闲樽酒盍频开。锦官城外青羊路,常记当年小猎回。”④山区的雪后寻梅往往要登山,山雪与宏大场面与寻梅相结合,使寻梅有格外的宏大情怀。“雪晴萧散曳H枝,小坞寻梅正及时。临水登山一年恨,十分说似要渠知。”⑤山野之地有橛稳斯勖范设的亭子。“与梅岁岁有幽期,忘却如今两鬓丝。乘淡月时和雪看,斫苍苔地带花移。”⑥山亭周边有大片的野生梅花,而水溪边的雪中梅花更有风趣:“一溪水浅梅枝瘦,四野云酣雪意骄。”⑦山溪的梅花与远景的雪山形成对比,更有宏大的氛围。

杨万里的诗歌非常有特色,他会把小景物、小景观、小生物,活生生地绘进山水诗中。他“用敏捷灵巧的手法,描写了形形从没描写过以及很难描写的景象,因此姜夔称赞他说:‘处处江山怕见君’――怕落在他眼睛里,给他无微不至地刻划在诗里。”⑧杨万里对雪后寻梅有非常典型的描述,他的《雪后寻梅》一诗讲荆溪南北野生的梅林:“去年看梅南溪北,月作主人梅作客。今年看梅荆溪西,玉为风骨雪为衣。”在寒冷的天气下,梅花对于诗人的审美需求有着特别的满足,雪后的梅花,红白相间,格外美丽。他的寻梅,也追寻着林逋的审美意境:“要寻疏景横斜底,拣尽南枝与北枝。”⑨

二、村野环境

随着农业的开发,山野之地越来越少,离居处也越来越远,人们开始在乡村地区植梅赏梅,这就是村野环境的赏梅。村野环境往往是自己的村庄周边和邻近村庄的周边。老年陆游有一次到东村寻梅,东村就是他居处附近的村庄。“今朝偶有寻梅兴,春色争来拄杖前。”⑩他伴着这梅花香气,拄杖到东村寻梅。乡村寻梅充满了春色的陶醉,这是村庄寻梅的独特韵味。在梅香处处时,梅花香气使村庄充满了家居的甜美:“柳色新如染,梅花香满村。”???陆游讲到了路边残梅也有梅香:“幽径欣行乐,衰年困负薪。梅残香更远,草动绿初匀。”???乡村的梅花开放时,整个区域充满了梅的气味:“山村梅开处处香,醉插乌巾舞道旁。”???陆游曾在滩地寻梅,《樊江观梅》一诗云:“莫笑山翁老据鞍,探梅今夕到江干。半滩流水浸残月,一夜清霜催晓寒。”①他自称有寻梅之眼,并将梅花与官柳发黄之时相提并论:“半吐幽香特地奇,正如官柳弄黄时。放翁颇具寻梅眼,可爱南枝爱北枝。”又有:“江路云低糁玉尘,暗香初探一枝新。平生不喜凡桃李,看了梅花睡过春。”②在一般的乡村诗人那里,梅花的意义非其他花卉可比。

许多诗人借村野生境述山野生境,当时的风气以山野赏梅为宗。“荒陂十亩浴I鸭,折苇枯蒲寒意深。何处得船满载酒,醉时系著古梅林。”③这种古梅林,估计是为写诗而有意为之,因为南宋时期山阴地区的农业开发,在客观上很难有这样的古梅林供欣赏。荒陂十亩和丰富的水生植物以及相应的农田,具有一定的生态多样性。陆游寻梅时,常常一村接一村地游历:“我游东村冲暮烟,断桥流水鸣溅溅。欲寻梅花作一笑,数枝忽到拄杖边。”④又有:“已破梅花一两枝,并溪穿坞每归迟。”⑤这是闲游中的陆游,他在梅花开放时到各个村庄看梅。

文人的赏梅习惯使他们涉及许多环境想象。陈鉴之的《探梅》一诗云:“驴蹇飚寒猎帽裙,吟肩山耸酒微醺。弯弯竹迳霏霏雪,小小溪桥淡淡云。忽邂逅时真得侣,向空鞔ο钙芬。回天力量知谁似,笑挽春来首策勋。”⑥骑蹇驴而微醺,表面上看这是人的随意,实是在表达自我内在修为的高尚。这种高风亮节的环境要求其实甚高,小小溪桥淡淡云也许常有,弯弯竹径霏霏雪却不多。高似孙把这种房前屋后与更大范围的自然相联系:“舍南舍北雪犹存,山外斜阳不到门。一夜冷香清入梦,野梅千树月明村。”⑦江梅在野地盛开,开过后才有野地的百花。陆游也有诗描述这种房前屋后的梅花:“菊丛抽绿满枯D,绕舍梅花已遍开。须信今春春事早,江乡开岁有奔雷。”⑧诗人身在家居,心在山野。

杨万里在常州一带的多稼亭附近,看到人们腊月前忙着移梅,有诗云:“腊前移梅春插柳,蹋雪冲泥不停手。柳未成阴梅未花,著帽又迎新太守。”⑨农田附近的梅花,也大量出现在女诗人朱淑真的笔下。她的家在海宁一带,那里的农田有发达的桑基农业,池塘众多,梅花与桑基农业配合,别有乡村的风韵:“梅花枝上雪初融,一夜高风激转东。芳草池塘冰未薄,柳条如线著春工。”⑩这里有风、雪、柳树、芳草、池塘,田园风光独特。她也关注到山地的梅花,有一诗题名曰“山脚有梅一枝,地差背阴,冬深初结蕊,作绝句寄之。”???这说明她也关注野地的单株。“溪桥野店梅都绽,此地冬深尚未寒。寄语梅花且宁奈,枝头无雪不堪看。”她特别欣赏梅花的孤与寒,也谈到春暖时节的赏梅群体:“温温天气似春和,试探寒梅已满坡”???。很显明,女诗人也在这样的群体之中。

乡村地区的赏梅时期很长。陆游在梅开时赏梅,在梅落时也赏梅,他自称一般年岁都有送梅之作。庆元二年,他已三年没有作送梅之诗,这一年他看到大风后梅花尽落,便有诗道:“残梅零落不禁吹,真是无花空折枝。堪笑老人风味减,三年不作送梅诗。”梅花落是一个较老的诗歌意象,他通过梅花之落,看到一种残缺的美:“暖逼梅花烂漫开,飘零便恐付苍苔。更堪连夜风如许,似妒愁人把一杯。”①

三、南宋时期的园林与庭院

梅花的审美集中地有一个从山野到乡野,从乡村到城市,从野外到园林和庭院的过程。随着士大夫的城居程度加强,城居、园林和庭院的赏梅诗愈多。园林与庭院的确限制了士人的视野,却在细节和时间上可以增加赏梅的丰富度。从生态环境上看,野地的梅花更有生机,文人首重野外梅花。杨万里言:“林中梅花如隐士,只多野气无尘气。庭中梅花如贵人,也无野气也无尘。不疏不密随宜了,旋落旋开无不好。”②南宋时期,江南开发程度高,野外生境开始大规模减少,难以种植更多的梅花,在这种环境下,园圃艺梅和园林赏梅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南宋r期农业开发程度尽管很高,与后期相比却仍较适宜,南宋时期的艺梅园圃甚多,当时乡村和城市地区的修园植梅空间甚多,城市园林植梅和一般农民屋前屋后的植梅十分普及。受北方战乱的影响,士人集中于江南,推动了艺梅。园圃艺梅分两种,一种是较大规模的士人园圃或皇家园林,另一种是规模较小的小农庭院。当时的人不像后期那样习惯于在房前屋后的空隙地种菜,却更像近现代的欧洲人一样有种花的习惯。陆游有诗言及这种习惯:“清沟东畔翦蓁菅,虽设柴门尽日关。远引寒泉成碧沼,稍通密竹露青山。幽花泣露开仍落,好鸟穿林去复还。更上横冈吾所爱,小儿试觅屋三间。”③这完全是一个在山地风景地带开出的小园圃,既有山景,也有树木和房屋。陆游的治园时间多在农隙:“幸当农事隙,稍治旧园荒。剪辟西山出,萦回北径长。作栏扶弱蔓,换土植孤芳。霜霰oY碧,风烟薜荔苍。蝶来翻小翅,鸟下啭幽吭。”④园圃活动是农业产生的补充,是一种人性的怡悦的活动。

山区的植梅有宏大的景观配衬。“春在溪桥第几家,槎牙老树竹篱遮”。院落简单,梅花在竹篱之内,这是一般百姓家的梅花。宋室王孙赵时韶观察的“山园小梅”是山地园林中的梅花,旁有溪水:“寂寞篱边野水涯,三花雨G带春来。且图冷淡为生活,不傍门庭热闹开。”这是白日的景观,也有别致的夜晚景观:“山前抹出连云树,窗外拖来带月枝。”又有:“春在枝头有浅深,疏疏冷冷小溪阴。”这是沿溪分布的梅林,其中有小桥。“小桥飘泊淡生涯,曾送清香入酒杯。疏影不随流水去,夜深知月过溪来。”⑤陆游在江南时经常野外赏梅,为官成都时也不断寻梅赏梅。江上散步时,他看到小园中的一树梅花,颇有心得:“小园风月不多,一树梅花开未残。剥啄敲门嫌特地,缓拖藤杖隔篱看。”又有:“钟残小院欲销魂,漠漠幽香伴月痕。江上人家应胜此,明朝更出小南门。”⑥他曾到严州为官,登榭讲露白之梅与山景的风光,榭是山上的风景观赏之台。“只道文书无了日,也能摆拨上层台。窗明山雪暮方作,露白野梅寒未开。老病真惭天下士,穷愁强覆掌中杯。”⑦

庭院之梅往往与家庭生活的景观合一。卢襄有诗云:“已消残雪豆秸灰,斜压疏篱一半开。虽我故园无分看,问渠春色几时来。”⑥这是诗人窗外的梅花之情形。庭院中的梅花,往往也借景外面的山水而显得格外幽雅。诗人往往通过窗户看到庭院的梅花与远处的山景相配合:“纤纤萝蔓牵茅屋,细细苔花点石M。梦断酒醒山月吐,一枝疏影卧东窗。”⑦杨万里对窗与梅的结合有特别的观赏,《二月一日郡圃寻春》云:“春风横欲欺诗瘦,且下东窗护嫩寒。”他还写过瓶中梅。瓶梅是一种对野外生境的独特方式的占有,乡村地区的赏梅更有居家生活的气息。不到野外就可以在家中欣赏,杨万里对这样的梅花特别有心。“红红白白看不足,更遣山童烧蜡烛。”①庭院之梅,孤景更有独特的韵味,多株的群体反而难被诗人赞赏。杨万里特别提到池亭的双树梅花:“开尽梅花半欲残,两株暗雪作双寒。团栾绕树元无见,只合池亭隔水看。”②梅花的小朵往往更有意义。杨万里在怀古堂赏梅时有诗云:“梅边春意未全回,淡日微风暗里催。近水数株殊小在,一梢双朵忽齐开。”杂丛中的小朵之梅树格外使人感到意境清雅:“随意行穿翠筱林,暗香撩我独关心,遥看小朵不胜好,走近寒梢无处寻。”③陆游《冬晚山房书事》一诗云:“月b满地看梅影,露下隔溪闻鹤声。”这是他在山阴家中的赏梅情景,月色与梅影发生在庭院:“冷饭黄傲太平,鬓丝原不为愁生。忽因灯死得奇观,明月满窗梅影横。”④明月与梅影相结合的欣赏是审美训练的结果,这种景观经常被陆游关注,诸如这样的诗句:“草径江村人迹~,白头病卧一书生。窗间月出见梅影,枕上酒醒闻雁声。”⑤

庭院中也可以形成雪与梅的品味体验,杨万里多在庭院中体验梅雪关系:“世间除却梅梢雪,任是冰霜也带埃。”⑥杨万里观察到梅梢与雪,这是静静观察的结果。他对梅花寒雀的动静美态有深刻的感受,这种感受发生于庭院:“梅花寒雀不须摹,日影横窗作画图。寒雀解飞花解舞,君看此画古今无。”⑦陆游对红梅花落的感觉,也应是庭院中的体味:“片片t梅落,纤纤绿草生。无端夜来雨,又碍出门行。”雨中的落梅,再加上春寒,让诗人对梅花有难离之感:“春阴易成雨,客病不禁寒。又与梅花别,无因一倚阑。”⑧梅花落的风韵是一个古老的命题,梅花落于庭院,可以让诗人有更多的时间品味。

四、小结

综上所述,江南梅花生态环境和赏梅品味都在宋代形成了生态多样性和审美多样性。野生生境的赏梅更有一种宏大的风格和古老梅姿的品味,这是久已有之的风格,这种古老的风格在南宋时期被商品化于梅花的艺术加工的种植环境中。由于江南的深度开发,山区与平原都有了大量的植梅,乡村田野寻梅审美非常具有乡居气息,尽管诗人不断地将乡居的田野想象成广阔空间中的山水野地的梅花。宋代的农业田园尚不像后期那样有更大的农业种植业比重,但梅花种植仍然非常多,房前屋后的艺梅种梅非常发达,有许多的梅林与梅苑。由此可以判定,宋代的江南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小农将乡居周边环境进行种植艺术化的时期,后期的农民一般只在房前屋后甚至庭院内的环境内种菜种粮。宋代以后的江南农村处于一种人口压力下审美衰退的状态。尽管如此,中国特色的审美体验以个体小庭院为特色,士人在园林和庭院内形成了大量的审美品味。在野外梅花空间相对稀少的情况下,国人努力地在小环境下培养更多的审美趣味,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这种特色基本上在宋代形成。西方的园林审美走向科学化和标准化,中国在高人口密度和特色文化风格的影响下,并没有形成相对固定的空间规格与尺度限制,却在小环境下形成更多具有创造性的审美意境和审美生境。

①杨万里著、王琦珍整理:《杨万里诗文集》卷八《瓶中梅杏二花》,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93页。

②杨万里著、王琦珍整理:《杨万里诗文集》卷八《池亭双树梅花》,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45―146页。

③杨万里著、王琦珍整理:《杨万里诗文集》卷十一《怀古堂前小梅渐开》,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92―193页。

④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二十一《冬晚山房书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629页。

⑤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三十一《夜坐灯灭戏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088―2089页。

⑥杨万里著、王琦珍整理:《杨万里诗文集》卷三十七《至后十日雪事观梅》,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74页。

关于梅花的诗范文第4篇

诗书画印四种艺术形式的融通是从宋元开始的,明清文人最终确立了诗书画印一体的圆满形式,清代特别是自乾嘉以来,这些传统艺术更是被不断发扬光大。从继承山人、石涛画风的“扬州八怪”,至清末的上海画派,无一不将四者熔于一炉寻求新的突破。吴昌硕的文人画最典型的艺术特征便是诗书画印之间的融通。

吴昌硕(1844―1927)原名俊,字昌硕,别号缶庐、苦铁等,汉族,浙江安吉人。我国近、现代书画艺术发展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宗师,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继任伯年、蒲华、虚谷诸家之后的“海派”大家,“后海派”领袖,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最擅长写意花卉,以书法入画,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章法融入绘画,形成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他以篆笔写梅兰,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笔力敦厚老辣、纵横恣肆、气势雄强,画面用色对比强烈,构图也近书印的章法布白,虚实相生、主体突出。

吴昌硕很善于画上题诗,且多长题款式,几乎每画必题,每题必诗。潘天寿把题款对于整个画面的作用概括得很好:或长行直下,使画面上增长气机;或拦住画幅的边缘,使布局紧凑;或补足空虚,使画面平衡;或弥补散漫,增加交叉疏密的变化等等。故往往能在不妥当的布局上,一经题款,成一幅精彩之作品,使布局发生无限巧妙的意味。当然,题款不仅有补的作用,还有对画意的深化和阐发。比如吴昌硕的名作《秋菊顽石图》,画面左下方有两块顽石,左上方是几株秋菊,整个画面左侧重,为了弥补右侧的空虚,以两行诗题于右侧,曰:“赏花螃蟹满堆盘,眼见秋英不解馋。每笑老夫甘寂寞,一枝写出自家看。戊午十月既望,客海上禅甓轩。吴昌硕年七十五。”这样一来,左右两侧得到平衡。图画和题款互为补充,图画和诗款还表达了作者的精神品质。

吴昌硕在很多题画诗中表达了他追求诗书画印融通的艺术思想:

昔闻诗中画,今见画中诗。(《鹤逸写范石湖词意》)

书如快剑斩蛟鼍,画意诗情托臼科,我爱郑虔三绝外,芝泥红艳继宣和。(《昌硕寄缶庐印存题三绝》之三)

诗书画“三绝”加上治印,就叫做“四绝”。吴昌硕极力主张“四绝”,注重打通这四种艺术形式,追求画面的诗情画意,追求画面整体的古拙与雄强气势。他在《刻印偶成》诗中云:“今人但侈摹古昔,古昔以前谁所宗?诗文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很多研究者将吴昌硕一生取得的艺术成就概括为“诗、书、画、印熔于一炉”,可以说是书家无其画,画家无其书,诗人无其印,印人无其诗,这是一般画家难以做到的。

明清以花鸟画为主的文人画因注重诗书画印艺术形式与相互融通,形成了文人画的第四种审美境界,即“通会之境”。这一境界的代表们注重画外的综合修养,多是诗书画印兼能的文人。吴昌硕是我国文人画的最后一个高峰,不仅在篆刻、书法、绘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他在诗歌创作方面也是独具特色,自成一派。汪国垣在《光宣诗坛点将录》中这样评价吴昌硕:“诗笔健举,题画诗尤工。”

吴昌硕一生经历了很多磨难,亲自目睹了很多惊心动魄的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军阀混战、等,奔波逃生的辛酸,治学求艺的艰辛,仕途失意的落魄,使他心中充满苦闷与彷徨,积压着胸中郁勃不平之气,涵养了一种诗人的气质,赋予了一个诗人的情怀。

吴昌硕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尤其擅长歌行体,五言、七言也颇具特色。吴昌硕的题画诗形式主要以赋为主,内容丰富,感情真挚。吴昌硕学诗从杜甫、 王维、李贺、袁枚等人入手,刻苦研习,谙熟中晚唐律法。“一片雨声茅屋底,胜他烟雾起江山”借诗传达自己画竹的心情,是从杜甫的“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化出。再如“春雨一夕鸣,新篁长过屋。故园何时归,调鹤对新绿”(《新竹》)。 吴昌硕的家乡是浙江省安吉县,也是著名的“中国竹乡”。他从小以竹为伴,对家乡的竹观察细微,犹记心中,对竹产生了特殊情感。所以,吴昌硕喜欢通过画竹、咏竹来表达对自己对家乡及早年生活的怀念,如《竹》:“客中虽有八珍尝,那及山家野笋香。写罢独惆怅,何时归去看新篁。”诗人称赞家乡的野笋味美及八珍,时常令人回味无穷。面对自己笔底的墨竹,思乡的念头油然而生,期盼再回故乡。只有画竹来寄托思乡之情,归乡心切,字里行间都透出诗人对家乡的浓烈情感。

吴昌硕22岁跟父亲迫于无奈,从鄣吴村迁居安吉城内的桃花渡畔“芜园”。芜园便成为了吴昌硕的第二个故居,给吴昌硕留下了很多回忆,让他在数十年内都无法忘怀,而且频频见于笔端。他早年住在安吉县城附近的小屋时,后院有一庭园,在这园里,经他手植的梅树有三十余株,每当初春寒梅著花时,他总是徘徊其间反复观赏,从那时候起他就喜爱梅花,开始作画以后,梅花便自然成为画中的题材。因此他的画里,借梅花为题的作品为数甚多,而且不乏杰出之作。同时又由于他“以作书之法作画”,所以他画梅花时,常见有大篆或草书的笔法出现于枝干的笔画里。在一幅“梅花”的题款上,他写到:“山妻在旁忽赞叹,墨气脱手椎碑同,蛾鲜老苔隶枝干,能识者惟斯与岂。”又在《沈公周书来索画梅》诗里写着:“螺扁幻作枝连蜷,圈花著枝白璧园。是梅是篆了不问,白眼仰看萧寥天。”诗句里提到的“椎碑”和“隶枝干”,显然就是吴昌硕书法的化身。他那苍拔浑劲的篆隶运笔下出现的梅树枝干,从具象的角度看时,带有梅的意义,若从抽象的角度去看,不论是枝是干,这些都是书法,因而他才说:“是梅是篆了不问”。在吴昌硕的题画诗中有大量赞美梅花的诗,如《梅花石屋图》:“梅花石屋坐谈诗,梦里清游偶得之。如此芜园归不得,岁寒依旧费相思。”梅花在宋朝被推尊为群芳盟主的地位,与兰、竹、松等“比德”之象相媲美。吴昌硕更是将梅花引为知己:

梅花阅世无知己,墨沈飘零亦可怜。

郁勃纵横如古隶,断碑同卧白云边。(《梅》)

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

何时买棹冒雪去,便向花前倾一杯。《忆梅》

梅溪水平桥,乌山睡初醒。

月明乱峰西,有客泛孤艇。

除却数卷书,尽载梅花影(《梅花》)

梅花冰清玉洁,傲立寒霜,不畏严寒。他的咏梅诗非常多,与其说是写梅,还不如说是写诗人自己。借梅花来表达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洁身自好的情怀。他把梅当作自己的知己,自谓“苦铁道人梅知己”,可见其对梅花的痴爱。

作为一个大半生失意落魄的文人,吴昌硕的画面内容多为传统文人画题材。除了梅、兰、竹、菊、荷、石、山水、花鸟,还有很多藤类的植物、蔬果杂物等,其题画诗题材大多是根据绘画内容而题的。吴昌硕对于绘画和其他的文人画家一样,并不以画中题材的完成而满足,他们都十分重视画幅上的题款,欲借此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文人通过绘画及题画诗,抒发胸中意气,托物言志,标榜自身人格理想。任何情况下,他们总不忘文字的功能而要借题发挥一番,于是本行的“文字语言”一而再地现身于“绘画语言”并互相争艳。虽然站在绘画的舞台上,文人也不曾信任“绘画语言”的绝对功能,心里要说的话,都留到题画的字句里方才抒发出来。这就是利用文字来赋予绘画的生命,把画点活了。昊昌硕画梅,若不在题款上道:“唯三更月是知己,此一瓣香专为香。”便不放心那幅梅里寓有他所欲表达的傲视世俗的心境,更不相信看画的人能凭画而了解他作画的意愿。于是画完梅之后,又借诗文再三叮咛:

二月春寒花著未,下笔恐触造物忌。出门四顾云茫茫,人影花香忽相媚。此时点墨胸中无,但觉梅花助清气。枯条著纸墨汁干,时有栖禽落达势。

为了衬托画的主题,他画梅时常伴以怪石,这些怪石已几乎成为他作画的常套。在题诗里便告诉人说:“石得梅而益奇,梅得石而愈香。”把梅石比作知交,来使之人格化。若从绘画上讲求构图的观点来解释,石与梅之间的关系只是单纯的彼此衬托而相形益彰,但配以诗文之后,又借了文字把精神的一面点了出来。因此文人画里诗与画之间有如上述画梅诗里石与梅的关系,于是“画”得“诗”而益奇,“诗”得“画”而愈香了。文人画的精神,文人画的独特魅力也许就在于他们在画中表现出的自我面貌和风格。

谈到吴昌硕“以作书之法作画”还有一段故事。众所周知,吴昌硕学画并不早,大概四十五岁才开始学画。有一次他向任伯年请教画法,任伯年在初见吴昌硕作画之时,便看出吴昌硕书法功力精深,于是建议他:“子工书,不妨以篆写花,草书作干,不难其奥诀也。”受任伯年的启发,吴昌硕把石鼓篆籀和草书的笔法融于画法之中,变大篆之法为大草,到挥洒花草之时则以草书为之,将书法与画法完美结合。看吴昌硕之画,线条飞舞交错,雨聚风旋,意态万千,劲挺之中有着含蓄与醇厚,不难看出其金石书法之粗犷浑厚、苍劲朴茂的风格特征。因此,与其说吴昌硕的画是“画”出来的,还不如说是尽情挥写出来的。

关于梅花的诗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全面揭示了咏梅成为元遗民诗人话语特征的历史文化原因与现实因素,及咏梅诗的时代特征,从而明确元遗民咏梅诗在中国咏梅诗史和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在元遗民诗歌的话语特征中,咏梅诗人诗作都是数量最多的,据上表统计,有诗文别集存世的遗民诗人中,只有七人没有咏梅诗,可见其人数之多之广,咏梅诗共约六百首(初步统计有576首),比咏陶诗和咏节妇诗都多。其中周巽、贡性之、叶照等人诗作超过三十首。元遗民诗人给咏梅诗注入了新的意义和内涵,咏梅不仅是元遣民诗歌的重要题材和话语特征,而且也是元代文化与文学的重要特点之一。

    梅花成为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中的重要意象,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呈现出各种不同形态概括而言,主要经历了体物、比德与抒情三个阶段、三种形式,他们在元遗民诗歌中都有丰富具体的表现。周巽、叶颤等隐居自适的遗民诗人,大部分情形下,将梅花作为纯粹的观赏对象,着力描写其容颜姿态,表达自己洁身自好的闲隐之情叶颐《二月江城见梅二首》其二云:

    桃杏纷纷正得时,疏梅高洁舍知几。如何万卉矫春日,犹有孤芳驻夕晖。未要板桥寻蜡屐,最宜沙路试罗衣。轻鞋小扇孤山下,绝胜逋仙踏雪归。

    春天万花竞放,一枝梅花独立斜阳之中,既独树一帜,又孤芳自赏,有点落寞,但绝无哀怨。

    周巽有咏梅诗七十三首,约占其诗歌总数的三分之一,也是元遗民诗人中咏梅诗数量最多的一位。周巽咏梅,全面细致,《性情集》卷四有《梅树》《梅根》《梅蕊》《梅萼》等十二首分别咏歌梅树、梅花的各部分,《性情集》卷五集中描述了水边路旁、林底竹下、镜中雪里等不同环境里的梅[2],其寄托较深的《林下梅》云:“冰为肌骨玉为神,林下归来见美人。冷眼笑看千树雪,含情欲赠一枝春。花飘萝径留芳迹,诗刻苔碑生绿尘。落日孤坟吟眺苦,倦魂犹想绕湖滨。”全诗首写梅冰清玉洁的高风韵致,接着以梅榭留香与人世沧桑对比,写诗人孤单寂寞之情。周巽还善于在对比中写梅之纯白高沽,秀丽清香,《性情集》卷六有《三香芝兰梅》《三白雪月梅》等。分别写梅之色之香。松竹梅本是以耐风霜、斗冰雪的高尚节操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钦佩赞赏,其《三友松竹梅》是这样写的:“苍髯拂翠羽,有意伴腥仙。共结岁寒约,村烟望水边。仿佛一幅萧散清旷的山水画,松竹梅傲然不屈的性格较难发现。

    与叶颓、周巽等咏梅主要以体物为主不同,贡性之、梁寅、钱惟善等咏梅大都以人写梅,以梅喻人,有的歌颂梅傲雪耐寒、独立荒原的清高气节;有的称颂其孤芳自赏不与世推移的高风亮节;有的以梅自励,坚守遗民情操;有的以梅赠友。寻找精神慰藉。梅不再是纯粹的观赏对象,而是与诗人的思想情绪融为一体,如果说梅在周巽等人诗中是一种物象,那么梅在贡性之等人诗中则是含义复杂的意象。

    贡性之有咏梅诗三十八首,大多是题画之作,其《题画诗》有句云:“王郎胸次亦清奇,写尽孤山雪后枝。老我江南无俗事,为渠日日赋新诗。”王郎即元末画家王冕,可见其咏梅诗与王冕梅画有直接联系,但也能较好地反映自身思想情感,其《题画诗》:

    平生心事许谁知,不是梅花不赋诗。

    莫向西湖踏残雪,东风多在向阳枝。

    以梅写人,为历代诗家所推许。他的咏梅诗大都以梅喻人,借梅抒情,身世飘零之感,故国乡关之愁,时序变迁之叹,都以梅为媒得以尽情渲泄。其《墨梅》云;醉折东篱朵,看如隔暮烟。莫惊颜色改,不是义熙年。以梅写菊,暗含渊明不仕二姓之义,既说明自身志向,又赋与梅花新的内涵。尽管贡性之题梅诗大多为题画之作,但大都以梅喻人,梅浸透着自身情绪,或以梅之独为春先迎风斗雪,写自身高洁品格,如《画梅·影逐云边月》,或以梅独处荒原,写自身孤独寂寞之情,如《墨梅·处士门前烂漫开》,或写梅及人,如《宫梅图》:“璃楼夜寒银漏涩,满地霜华月光白。翠琴啼断梦中魂,窈窕虚窗碧纱隔。千门深锁含章宫,未许人间识春色。只愁笛里曲声衰,零落香钿点妆额。”[5_既是写梅花、写宫女,又是写自身、写当世,那深居宫廷,与世隔绝的梅花、宫女的哀怨凄凉之情何尝不是诗人自身写照。梅不仅是其生活的点缀,也是其心灵的伴侣,“眼中谁是岁寒交,只有梅花伴寂窑,,[。“谁画梅花便索诗,梅花应与我相知"【。贡性之大量咏梅,主要是梅花所蕴含的独立荒原,不畏霜雪,不与世推移的坚贞不屈性格与自身的理想追求,人格精神一致。

    谢应芳、戴良、陈基等的咏梅诗大都与贡性之类似,其着重点不在于描摹梅之姿容色态,而是因梅坚贞不屈性格和文化内涵与自身价值追求跟人格精神一致,因而借花写人,用花喻人。梅不是他们歌颂的主体,而只是其思想情感的载体。以梅写遗民心志,故国旧君之思是元代遗民诗人咏梅的重要内容,舒蟥《落梅歌》云:

    一枝两枝横水滨,千片万片飞早春。残香满地铺白茵,含结青子枝头新。含章菇下肌理匀,春梦来醒香醪醇。君王宠爱恩情申,何况点缀额与唇。托根岩谷遭时屯,莓苔剥落湮红尘。碧玉柯斡共樵薪,更复扰扰来棘榛。畴昔开伴粉署宾,东风轻点泓池银。归来天上迹已陈,心肠铁石见无因。惜花长叹花下巡,见仁顿觉添酸辛。角声吹月双眉频,不知谁是调羹人。

    首先铺叙梅之姿容玉色,芳香袭人,接着笔锋一转,写香消玉陨,境遇悲惨,与深沉的国破家亡之感融为一体。少数民族遗民诗人中,丁鹤年咏梅诗最多,有十二首,其诗既继承咏梅传统,又结合自身经历和时代氛围,以梅写禅,以梅写人,反映北人南来的社会状况。其题《画梅》云:“老向江南住,梅花共岁寒。故人清兴在,踏雪几回看o.[93将身世飘零之感寓于咏梅之中。其《I临水梅》则将梅与菩提树相提并论,以梅喻禅,诗云:“疏花清有影,止水净无埃。好似菩提树,明月照镜台。”为咏梅注入了新的内涵。

    咏梅成为元代遗民诗人的重要话语特征,是其生活情怀和思想性格的反映。如果说体物与比德是元遗民诗人对前代诗歌的继承,那么咏梅诗所体现的浓重的忧伤情调、深切的故国情怀则是对咏梅诗的发展。元之前的咏梅诗,不管是体物还是抒情,托物言志之义有三:

    (一)以负霜之姿喻孤高幽人;(二)岁寒暗香浮动,不屈霜雪喻人志节不屈;(三)花姿幽独,不媚东风,不与群芳竞艳,喻志士幽人,不与世推移-l。不论何种情形,旨在以梅之高洁喻高人隐士,元遗民诗不仅以梅指隐士之高雅,更以梅写遗民情绪,故国心态。诚如梁寅所言:

    故人之德而梅有之,当乎风霜凌厉,冰雪凝泛,叶辞其条,液归其根,梅于是时纷然珠缀,嚼然玉洁,郁郁烈烈,芬芬瑟瑟,松与为俦,竹与为列,贞固之性,孰逾之哉?人之性至纯也,至粹也,灵于物而或反愧于物,以物之全其天而人自离之也…,君子者内志弗移,外好弗入,处险以夷,处闷以乐,既贞既固。惟金惟石,梅之是侣,孰谓人而不物之若耶?¨1

    意在强调梅之坚贞不屈,戴良则明确的以梅作为不屈二姓的象征,其《东山赏梅诗序》:

    花于穷阴盛寒而不与众卉争荣者,惟梅为然,盖其色能受变,香能处清,而操能立独,有仁入义士之高致。诸君以之而赏爱,宜也。虽然,使其出处去就之际,一或有戾于是梅,纵从而赏之,而是梅不为其赏矣。今夫诸君子者,固世所谓仁人义士而能受乎变,处乎独,有凌寒之态,无争荣之恩,其于是梅乃赏,友而史之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