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外国文学作品

外国文学作品

外国文学作品

外国文学作品范文第1篇

其次是开展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文章时,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学生对马丁•路德•金梦想的解读可以带有很多不同的见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马丁•路德•金的角色中去,更好地去理解一位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的梦想。通过对文本的了解,学生可以预先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建议学生进入作者本人的角色,那么他针对自己同胞的处境会有怎样的梦想。教师和学生的对话,除了探讨文章的写作技巧外,还可以深入到当今时事的探讨,奥巴马再次担任美国总统是否意味着马丁•路德•金的梦想能够彻底地实现呢?美国黑人的地位是否得到了很大地提升呢?这些问题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对话的方法使教师和文本之间交流,教师能够更好地深入文本之中,探讨人物形象的意义和挖掘深层的内涵,有利于实现多元的解读;开展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引导其积极地思考问题,并能够提出新的观点和形成创造性思维。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在尊重学生个性化解读问题的前提下,共同探究合作,并遵循共同基础和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这样既能更好地理解文本,也能够提高学生悟读外国文学作品的积极性。

再次是对中外作品进行比较。思维心理学的实验和调查都证明,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联想和对比认知高度发达,常常显现出从单一到综合,从一个事物到其他看似不相干的事物,从旧的境界步人新境界的思考倾向。”在中学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在对比和比较中,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外国文化,也能够进一步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以及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例如必修一教材中的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谈到“(青年人)应该选择一种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因为“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这样的表述,在我们国家是很难弄懂的,尤其对于涉世之初的青年学生来说。在我国,什么是“最有尊严的职业”呢?很难回答。普通民众当然认为是公务员、大学教授等,而如果不从事这样有尊严的职业就可能沦落为马克思所说的“奴隶般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有必要将中外职业选择的价值观进行对比讲解,在我国,劳动者是光荣的,职业是平等的,所谓“尊严”完全来自于从业者的内心,要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怀有崇高的自豪感。这种价值选择来自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在我们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中,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作为奴隶工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这篇文本中,作者其实想要表达的是对职业的一种态度,这也是中外文化的差异值所在。在进行外国文学作品解读的过程中,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也是很有效的教学方法。最后,教师要加强对文艺理论的学习与运用。鲁迅也曾言“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

而老年人看去又多占据了贾政管束的身份,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这段话充分说明了任何读者都带有局限于自己生活阅历的不足,在解读外国文学作品过程中,也表现得十分充分。为了纠正这种阅读状况,教师有必要在教学解读的过程中,充分运用文艺理论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对于语文课堂教学,再也不是简单地认识生字、理解新词、归纳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而是要能够深入体会文本的内涵,讲求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过程与方法的运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探讨。因此,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教师对于文艺理论的运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方法。文艺理论强调对于文本的分析,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例如《项链》这一文本的教学,教师可以运用文艺理论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分析,来解构文本要表达的深刻的内涵,通过组织学生的讨论和合作性的学习,来理解文本需要表达的内容。

外国文学作品范文第2篇

语文在初中教学中的地位很重要,语文教材又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外国文学在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都和我国传统的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差别,通过在教材上学习外国文学作品,学生们可以加深对外国文化和文学背景的了解。

一、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在飞速的发展着,语文教育事业发展的尤为顺利,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语文教材一直不停的进步更新,不断地完善自己。近几年来为了时代的发展需求,语文教材在选材上有了更高的要求,接下来就初中语文教材关于外国文学作品的现状和策略进行详细研究。

在21世纪,人们对基本教育的要求有了全新的要求和认识,语文的学习观点也发生了变化,在此背景之下,语文教材的选材改革势在必行。初中教育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初中的语文教学已经被广大教育者密切关注,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关心当代文化生活,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实现这一要求的最佳方法就是将外国优秀的文学作品加入到初中教材中。有人做过专业调查,最终显示学生在读课外读物时,大部分喜欢读国外的文学著作。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对外国文学作品并不重视,教材上出现外国作品时,有的教师会选择简单的讲述,或是干脆忽略。部分教师对外国文学的讲解方法有所欠缺,仍旧采取讲解我国传统文学的教学方式,其实这种方法并不适用,因为根本没办法给学生带来新鲜感,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若是想要全面的达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初中语文在外国文学著作教学方面必须要加以提高,就目前的教学状况来看,语文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迫在眉睫。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对其进行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国外文学和国内文学有很大的区别,但它们都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所以教师不能因为教材中国外文学著作的内容较少,篇幅较短,就忽视它们的文学价值。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在语文教学领域里面是知识的指导者,传递知识的执行者,在教学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语文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外国文学修养和专业的文学素质,积累外国文学名著的文学内涵,不断地了解外文著作,加深对其主旨思想和社会批判的认识,让自己的外文知识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外国知识的积累,让自己的知识更加充实丰富,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观念一旦发生改变,就会对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重视起来,在课堂上将外文著作的文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的文学思维更加开拓,以此提高我国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将强学生的文学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编选要求

外国文学作品都是翻译过后才会编选为教学材料的,作为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外国文学作品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外界的广泛关注,文学作品的选择要符合我国当代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不仅要求选文的文学价值和教育价值,还要注重内容的比例,以及选文要包含人文主义和教育的培养内容。

外国文学作品范文第3篇

一、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历史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和中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关注教育问题。在清末民初阶段,中学语文教学主要是以文言文为主。新文化运动时期,外国文学作品开始被引入到中学语文教学中。民国时期第一套白话语文教材,就选录了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以及托尔斯泰的小说《三问题》等外国文学作品。但是随着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的影响,语文教材中政治宣传类的文章不断地增多,这就使得外国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中鲜有出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学语文教育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改革后的《语文》教材中,主要以中国文学作品为主。在十年“”中,外国文学作品更是被排除到语文教教学之外。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西方文化不断被引入到中国,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外国作品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于是以巴尔扎克的《守财奴》、惠特曼的《啊,船长,我的船长!》等一批西方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开始进入到语文教材。所以在这一时期的语文教材中,思想政治性就成为选择外国文学的重要标准之一。

1996年――1999年,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在编选上也开始发生变化,比例也有所增加,尤其是对于题材以及思想性等方面来说,也有突破。不仅从多方位出发来选择了不同时期及不同流派的作品,同时在教材上也为教师与学生提供出了不同版本的作品解读资料。在2000年以后,教育部开始大力推进高中语文教材改革,在此过程中,加大了外国文学作品的入选比例,同时在范围上也有了相应的增加,出现了欧美一些国家的文学作品,同时东方各国文学作品也不断增多。可以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作品的地位在不断提高,充分表现出语文教学对多元文化的尊重态度。

二、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一)教学观念

通过调查发现,关于在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外国文学作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存在着较大争议。而且在评价方式上也有很大的差异性,我们对外国文学的批判模式与审美观念往往是从阶级观念出发,用政治性与思想性来取代外国文学中的文学性。这样就直接影响到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也没有按照文学的教学规律以及审美模式来进行教学,依然带着政治思想来解读文学作品,从而对学生的思维模式等方面产生了影响。通过调查看到,现阶段的外国文学教学依然注重对语文知识与技能上的训练,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感受到其中的文学价值,体验不到文学的内涵。因此,针对这一现象,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就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认识到外国文学作品中的文学性与人文性,让学生可以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与内涵,从而掌握好外国文学的形象与情感。

(二)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

外国文学作品范文第4篇

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主题价值可以通过对故事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组成部分与其整体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过程得以发现。诸如外国文学作品中对于人物的故事性的处理以及人物的行为的描写与人物行为的动机,即这些人物为何这样做,主宰这些人物行为的动机为何,以及作者眼中的世界观与世界观的表述,进而得到故事中人物的价值和故事推而广之的价值。

(一)从文风中发现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主题价值每一位外国文学家都有其特有的迥异于其他文学家的文风,从文学理论的角度而言,文风其实就是构成文学的各要素之间的细微差异,这些细微差异最终形成了外国文学家之间的各自不同的文风。不同的外国文学家会以不同的文风表述其源于内心深处的感知经验与情感的宣泄,文风孕育在作者行文的修辞、语法以及图形图像之中。外国文学中同样重视修辞的运用,而且外国文学作品由于其词义的广泛性,可以更加得心应手地将作品主题价值的外延意义向读者传递出来。外国文学作品不仅以其内涵与读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而且其外延同样可以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这一点与荣格的本我的意义以及心灵之间的关系理论不谋而合。外国文学在其作品之中所运用的全景技术更加突出,通过强调与事件关联的某些要素以达到强化与渲染的效果,与长篇大论的叙述及解释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这样的全景技法所表现的意象更易捕获读者的注意力,也更加节省笔墨,同时,更加具象与生动。在外国文学作品之中,通常会同时使用多条线索对主题价值进行衬托,作者通过在行文之中的时间感一步步逼近,将读者带入作品深处,与此同时,通过在行文中的空间感一点点地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拉近,直到读者走入作者的内心,通过行文的抽象达到移情的效果,进而将抽象的文字变成具象化的包括意识、思维、想象、心理、生理在内的一切可资调动的“读者资源”共同涌向一个作者的终极目标———主题价值。也正因为如此,美国的传奇诗人艾米莉•狄金森才在其诗作之中这样说:“书能将你的心带向任何一片热土,而我则从不曾离开。”外国文学作品中洋溢着的因地域而不同的文风,为读者提供一种近乎美妙的方式阅读、学习,并使读者享受作品所带心灵的按摩。作者以文风所达成的主题价值是作品的制高点,作品中的主题价值也常常会因此占据人们的心灵,这也是某些伟大的文学作品得以永恒的原因,因为这些作品的主题价值符合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人文精神。

(二)从心灵层面发现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主题价值心灵层面是人类作为客体与世界进行交流与建立关联的最高阶的通道,外国文学作品在这方面的成就要远比国内的文学作品更为出色,国内新时期的较为流行的文学作品要么是以低俗悦人,要么是以玄幻骇人,少有能够自然而然地真正地与读者建立心灵沟通的优秀作品,而外国文学作品更重视作者与作品、作品与读者之间的从主体到客体,再从客体到主体的心灵协调与象征的能力,更关注个人层面之中的心灵统合能力。英国的维多利亚时期的伟大作家亨利•瑞德•哈格德在其名著《她》中即以心灵层面的映射为读者营造了一个个“造梦空间”,以至于瑞士的伟大心理学家荣格也会经常在其作品之中对亨利•瑞德•哈格德杰出的描写加以引用。这就如同读过法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与《巴黎圣母院》中足以震撼人类心灵的描写一样,透过文学的张力直达读者内心深处,并以此触及读者灵魂棱镜之中的心灵层面的主题价值的显现。再如法国伟大的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中为读者展现了一场以涅槃为开始的爱情悲剧,男女主人公的生离死别正是他们崭新的爱情的开始,这场以毁灭开始的爱情对于读者心灵的撞击是不言而喻的。

二、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主题价值的评估与弘扬

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主题价值是一种既可以被低估又可以被高估的价值,由此可见,文学作品的主要工作并非仅仅为了主题价值,主题价值仅仅是文学作品中作者借以抒发其对于生活看法的一种表象。文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人学,从另外的意义上来说,也可以认为是神学,尤其是在外国文学作品之中,那种坚不可摧的悲剧性的命运主题往往会让人真的相信冥冥之中有神的存在。外国文学作品会以探索人类的命运作为其主题价值,并且,每部作品中的主题价值都会在作品中不断地闪现出来。针对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主题价值的评估应将自己置身于作者所处的历史时期以及参照那些足以影响作者文字的信仰与宗教因素,并加以综合考量,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公允、更加客观地对外国文学作品之中的主题价值予以正确的评估。比如,相传为古希腊的盲诗人荷马所作的四十八卷的《荷马史诗》中关于希腊的民族英雄式的人物阿喀琉斯的命运的描写就能够佐证外国文学作品中的神学性质的主题价值,一个近乎完美的英雄形象,但是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同时,非常凑巧也非常不幸的是敌人的箭又偏偏射中了他的致命弱点,读到这里所有读者都会为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而叹息,同时也会对这部文学作品中所弘扬的荣誉、尊严、命运的同一律感到犹如神谕般的不可抗拒。

德国伟大的诗人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在其辉映千古的伟大作品《浮士德》中,再次将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主题价值的评估与弘扬提到了一个令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并在其中为全世界的读者展示了那道著名的“浮士德难题”,即自然欲求与道德渴求之间孰轻孰重以及二者之间如何平衡的难题。《浮士德》中囊括了人生之中可能经历的五大悲剧:知识、爱情、政治、艺术、事业,这五大悲剧已经成为世界文学史中的悲剧命运的象征。道德渴求固然是崇高的,但是自然欲求亦是神圣的,面对这种两难境地,人类究竟要何去何从?也许正因为找不到正确答案,因此,浮士德选择了追随魔鬼继续探求,这就像从不曾休息的西西弗斯,明知道巨石必然会从山上不停地滚落下来,但是,现实是残酷的,没得选择。

三、结语

外国文学作品范文第5篇

(一)外国文学作品语言翻译现状

当下在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就汉语语言规范的程度来说,翻译的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存在大量的残次品。很多翻译在语句上不通顺、错别字频出,甚至时而能够见到从未见过的成语或者词语,这些成语和词语实际上并不是我们惯用的习惯词汇,甚至不属于科学的用法,却频繁出现在了不少文学作品的译文中。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效果的过程中,出版社在其中担当了很重要的角色,然而对翻译中的语言规范化要求存在明显的漏洞。文学作品的译本在出版之后才发现有明显的翻译问题,并不同程度地存在汉语语言不够规范等明显状况。随着出版行业的快速发展,很多文本在翻译之后始终不能够保证高质量的翻译,出版社在出版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检验和监管机制,译文出版后错误较多。

(二)问题原因

在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由于工作量大,报酬微少,导致很多翻译者素质参差不齐。专业的翻译人员不愿意做文本翻译的工作,而从事真正的文本翻译工作的人则在素质上存在明显的差异。非专业人士对文学作品的翻译,首先不具备外语的扎实基础,其次是在将外语转换成汉语的过程中,对汉语语言了解十分有限,在语言规范方面出现的漏洞十分明显,暴露出大量的翻译问题。在汉语语言规范方面,包括对基本的句型、语法和用词上都显得捉襟见肘,具备文采的翻译则少之又少。综合看来,翻译者各方面的素质差异造成了当下在外国名著的翻译过程中存在参差不齐的质量问题。

二、外国文学作品翻译中汉语语言规范的原则

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来进行,其中最基本的是尽量忠于原著,同时要注意用语准确。在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由于原著本身对措辞和文采的考究,翻译工作者应当注意翻译的过程中措辞的准确性和文采,避免粗制滥造。与此同时,要注意外语和汉语在转换过程中的文化背景变化关系,不同的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将外国文学作品翻译成中文的过程实际就是一种文化的转换和对作品的再加工,翻译者只有了解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转换才能够自如地进行思想上和文采上的转换,保持形式和内容上的统一。在翻译的方法上,就语言的转化来讲,翻译工作实际上是将其他国家的母语转换为我们自己的母语,语言之间充分的互动关系成为了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对于译者而言,一是要熟悉外语与中文之间的差异,其二要熟悉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别。当下对翻译工作并没有统一的原则和硬性的要求,但是对于翻译工作者而言,通行的翻译原则和正确的翻译方法是翻译工作者应该共同遵守的方向,使翻译的文学作品更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和阅读习惯。

三、外国文学作品翻译汉语语言规范化途径

(一)尊重语言翻译的原则

首先,在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应当重视通用语言翻译原则的遵循和借鉴。整体上讲,应当本着对原著尊重的态度,在翻译的过程中对原著有最大程度的尊重。就用词方面,尽量做到用词考究和准确。汉语语言文学是包罗万象的,同时在使用方法上和语法、句法、词法上也是十分复杂的,在这样的语言背景下,充分要求翻译工作者对翻译的文本做到尽量负责,尤其是在语法句法的使用上应当严格考究,避免低级错误的产生。其次,对翻译的外国名著的文本要注重结合其作者本身想要表达的关键意思和名著的思想、主旨等重要内容。就文采方面应当细心进行推敲,大多数外国原著对文采的要求都是较高的,例如劳伦斯的小说中对语言的运用十分的自如,同时对文采方面也发挥得淋漓尽致,劳伦斯的作品甚至都可以作为经典的范本供外国语专业的学生学习。在翻译诸如此类的作品过程中,对作者的意图和文采应当进行仔细地推敲。避免太过于生硬的翻译,在尊重用词和基本语法的同时,注意考虑兼顾文采。第三,是对于文化差异之间的合理转换。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特定元素的表现和接受都是很委婉的。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充分注意和理解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外国的很多名著在对男女描写上都较为开放和大胆,实则是因为在其国家文化中,将原始的生命张力和人体美感作为了一种审美的尺度;而在中国读者的接受过程中,这类文化渊源形成的翻译差异应当得到合理的重视和转换。尤其是中国读者对比较开放和露骨的翻译表现出本能上的排斥。由此,就需要翻译工作者对所翻译的原著进行推敲,尤其是在涉及敏感文化现象的时候,应当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习惯性表现,进行合理科学地展示和呈现。

(二)对汉语语言基础知识的过硬掌握与合理运用

在对外国名著进行翻译的过程中,本着准确、真实的原则能够帮助翻译者正确地呈现原著,顺利地转换为中国读者能够接受的词汇、句子和具体表达方式。而就其基础,是对汉语语言基础知识的过硬掌握,尤其是对现代汉语的扎实掌握和推敲,最大限度地避免在基本的汉语语言语法方面出现错误。严格避免“自创词语”的出现,应当以现行的汉语语言习惯用语为出发点进行翻译工作。在具体的翻译工作中,基于汉语语言规范的用法,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较为贴切的例子。其一是运用音译法的时应当注意选取合适的汉字进行表达,而不应当仅仅用其发音来翻译。在音译的过程中,用发音近似的汉字进行翻译。例如对伏尔泰Candid进行翻译的时候,相对于傅雷《老实人》的翻译来讲,一定程度上孟祥森的《憨第德》更惟妙惟肖。在尊重了汉字发音和英文单词发音相近而选取了合适的字词的同时,也注意了在文化方面的转化。单词can和汉字“憨”相近,而“憨”字也恰恰表现了书中主人公的性格,憨厚老实,已经承载了很多的文化元素和翻译要素;其次是在直译的过程中,翻译者承担的角色实际上是一种文学作品的再创作。例如,对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名著翻译中,有一部为ThePriceandthePauper被直接翻译为了《王子和贫儿》,做到了意思准确并科学的传达了作者的创作主旨。同时属于直译中的AfarewelltoArms也被直接翻译为了《永别了,武器》,细看小说的内容,是以反战为中心的,而直译则准确的表达出了这一主题;其三是意译方面,也是最难的一部分,在这个部分,大部分翻译工作者不能够做到规范化的翻译。不少翻译工作者为了保证翻译字词上的贴切忽略了文采的融入,另一部分则很容易为了凸显文采出现重大的基本错误。例如,艾米丽•布朗特的WutherringHeights在起初的时候被翻译为了“咆哮山庄”,就汉语规范化的角度来看,是十分不合理的。山庄作为一种宏观的景物和事物存在,不可能出现动物的表现,即:咆哮。同时,“咆哮”也极大的降低了翻译的美感,容易让人产生紧张的情绪和恐慌感,不符合用字选词的美感要求,甚至没有科学的搭配;其四是注意改译过程中规范化的具体操作。例如对GonewiththeWind的翻译中,我们在直译的层面上理解为“随风而去”或者“随风消逝”等等,而最后广受欢迎的译本则翻译为《飘》,在这样的改译上,通过选择合适的汉字来表达整本书的内容和中心主旨,尤其是在对具体的汉字选择上,做到了精细和考究。

(三)出版流程上的保障

当下对外国名著的翻译出版过程中,由于出版流程的不尽人意,使得部分出版商为了规避责任和转嫁矛盾,将对翻译中的基本矫正和语言语法等交给了翻译工作者本人来校对,这样容易造成翻译工作者对自己的错误不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发现了编辑中的错误,对语法、语句翻译和用词的考究上依然处于无意识的状态。由此,就需要我们从出版流程上进行规范,规范出版环境,选用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经验的校稿编辑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专业性的评估。尤其是对于翻译过程中的语言、语法、文化背景等直接涉及汉语语言规范化的因素进行审核和校对,从更专业的角度进行修改,保障所翻译的名著的基本质量和进一步的优化。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