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孝的名言

关于孝的名言

关于孝的名言

关于孝的名言范文第1篇

1、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注释: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

2、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出自(春秋)《论语·为政第二》。

注释:孔子说:“当今的孝子,只是说能够供养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马,都能得到饲养。若对父母不孝敬。那供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3、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注释: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明确的去处。“

4、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注释: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

5、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出自《劝报亲恩篇》。

注释:好饭先给父母吃,好衣先给父母穿。

6、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出自《劝报亲恩篇》。

注释:父母召唤,应马上答应,不能怠慢,要诚心诚意,面带欢笑。

7、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出自《劝报亲恩篇》。

注释: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

8、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出自《劝报亲恩篇》。

注释:不要让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让父母分担你的忧愁。

9、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出自《劝报亲恩篇》。

注释:要时刻体贴、理解父母,不要让父母操心。

10、慎,朝夕伺候莫厌烦。——出自《劝报亲恩篇》。

注释:父母出入(门)要小心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厌烦。

11、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出自《名贤集》。

注释: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

12、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出自《三国志·魏书》。

注释:不尊敬别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会敬重自己的父母。

13、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注释:孟子说:”(在舜的眼中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

14、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注释:孟子说:”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别人家的孩子。“

15、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出自(春秋)《孟子·尽心上》

注释:孟子说:”亲爱父母亲,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

16、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孟子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

17、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出自(明)《增广贤文》。

注释:妻子贤惠,她的丈夫灾祸就少,子女孝顺,父母就心情舒畅。

18、千万经典,孝义为先。——出自(清)《增广贤文》

注释:成千上万部经典上都说,孝和义是人首先应当做到的。

19、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注释:父母疼爱我,做到孝有什么困难呢;父母讨厌我,仍尽孝,才为贤德。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20、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残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注释:父母喜好的东西,子女要尽力为他们准备;父母厌恶的东西,要谨慎地为他们去掉。

21、亲有过,谏使更。恬吾色,柔吾声。——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注释:父母有过错,劝他们更改。要面带笑容,语调柔和。

22、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出自(请)李毓秀《弟子规》。

注释:身上受伤,父母忧虑;道德败坏,父母蒙羞。

23、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参中夫四德者也。——出自《家语·弟子行》。

注释:孝敬父母是道德的开始,敬爱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诚是道德的方向。曾参是恰恰具有这四种道德的人。‘

24、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注释: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

25、首孝弟,次谨信。——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注释:首先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其次要谨慎,守信用。

26、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出自《大学》

注释:做人子的,做到孝顺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爱儿子。

27、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出自《孝经》。

注释:孝是天经地义的。

28、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出自(宋)林逋《省心录》。

注释:你对父母孝顺,你的子女对你也孝顺;你敬重别人,别人也敬重你。

29、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出自(明)《增广贤文》。

注释: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30、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出自《动报亲恩篇》。

注释: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给他们吃饱穿暖;孝敬父母还不要叫父母生气,热爱、尊敬父母才是全孝。

31、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出自《四言》。

注释:养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顺你,你就必须首先孝顺你自己的父母。

关于孝的名言范文第2篇

1、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2、一个老年人的死亡,等于倾倒了一座博物馆。——高尔基

3、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5、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6、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意大利)亚米契斯

7、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8、内睦者,家道昌。——林逋

9、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美国)罗素

10、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11、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法)罗曼·罗兰

12、黄昏,你把清晨驱散的一切收集回来;羊群归棚,孩子回到母亲身边。——萨福

13、母羊要是听不见她自己小羊的啼声,她决不会回答一头小牛的叫喊。——莎士比亚

14、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光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马克思

15、家庭的基础无疑是父母对其新生儿女具有特殊的情感。——罗素

16、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17、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

18、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19、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亲,把他们当作最好的朋友。——(英)狄更斯

20、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慈善的价值在于它比任何别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赖。——罗素

21、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22、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愚昧之子使母亲蒙羞。——所罗门

23、尊重他人的、有责任感的孩子,产生于爱和管教适当结合的家庭中。——詹姆斯·多伯森

24、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庐

25、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法)拉法格

26、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德)歌德

27、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需要报答最美好的人,这就是母亲。——(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28、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29、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萨克雷

30、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李毓秀

31、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前苏联)高尔基

3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33、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34、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35、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老舍

36、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法)雨果

37、老年人犹如历史和戏剧,可供我们生活的参考。——(古罗马)西塞罗

38、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周秉清

39、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40、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41、事亲以敬,美过三牲。——挚虞

42、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43、长幼有序。——孟子

44、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45、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46、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47、共产主义不仅表现在田地里和汗水横流的工厂,它也表现在家庭里、饭桌旁,在亲戚之间,在相互的关系上。——(前苏联)马雅可夫斯基

48、老年,好比夜莺,应有他的夜曲。——(德)康德

49、丑恶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儿女那样可怕。——(英国)莎士比亚

50、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51、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英)培根

52、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53、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54、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55、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56、仁爱和打人都先自家中开始。——鲍蒙特和弗莱彻

57、慈善行及至亲,但不应仅此为止。——富勒

58、就是在我们母亲的膝上,我们获得了我们的最高尚、最真诚和最远大的理想,但是里面很少有任何金钱。——(美)马克·吐温

59、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60、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61、老人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法)司汤达

62、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63、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古罗马)维吉尔

关于孝的名言范文第3篇

2、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出处:《二十四孝为母埋儿》。

3、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出处:庄子。

4、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出处:(春秋)孔丘。

5、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出处:《礼记》。

6、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出处:拉法格。

7、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需要报答最美好的人,这就是母亲。出处:奥斯特洛夫斯基。

8、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出处:李毓秀《弟子规》。

9、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参中夫四德者也。出处:《家语弟子行》。

10、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出处:林逋《省心录》。

关于孝的名言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孝义;地名;文化语言

孝义历史源远流长,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是山西历史上置县最早的地方之一。孝义由“孝”和“义”两字合成,之所以取孝义作为县名,是由当地的郑兴“割股奉母”的纯朴孝行和“义虎救樵夫”的美丽故事感动天下,演变而来。在清乾隆《孝义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因邑人郑兴孝行闻于朝,遂改名孝义。事见唐李吉甫《元和郡国志》。”而“义虎救樵夫”则是一樵夫遇险被老虎相救的感人故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地名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他不仅仅是社会群体为特定的地域约定俗成的专有名词,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荀子·正名》中有一段话:“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者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正如事物之名一样,地名的由来也是有一定依据的,作为表称地点、文化的符号,它积淀了丰富的历史地理文化内容。本文拟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对孝义市各乡镇的地名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孝义市各地名与人文文化

(一)孝义市地名与历史文化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地名作为一种语言符号,也记载了丰富的文化内容。

1.地名与军事文化

古时中国朝代更迭频繁,孝义也随着皇朝变更而几易其署。在春秋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始置瓜衍县。东汉末,南匈奴五部入居离石、中阳等地后,三国曹魏政权迁中阳县治于今孝义旧城,故置此为中阳县。北魏时期,今孝义市境成为魏军抗击吕梁山区“山胡”侵扰的前沿阵地,魏政权设于今孝义六壁俯,置军镇于六壁城,以“防离石诸胡”。有人称“城有六面”,故六壁,分别为贞壁、贾壁、白壁、许壁、柳壁和六壁。因此受历史影响至今孝义市仍有白璧关村,辛壁村,贾壁村等。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将孝义境从隰城县分出设立永安县,县治在今孝义市旧城。但到了北魏末的孝昌年间,积聚已久的社会矛盾再次引发了边镇暴动和各民族暴动,汾州山胡刘蠡升趁乱称天子。永安、隰城二县被“胡贼所破”,二县治所被迫迁至今临汾市境。为应付这一混乱局面,魏政权又在六壁故城置建平郡,即今虢城村中置定戎郡,盼望这里“平”与“定”。

2.地名与历史名人

孝义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的长河孕育了孝义人民“行孝仗义、包容大气”的淳朴民风。人们为了纪念当地的名人事迹,并将其传承给后代,选择用人名做地名。如:1966年村民王元金在部队服役期间,为抢救社员光荣牺牲,为了缅怀革命先辈,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该村命名为元金村。

(二)孝义市地名与姓氏文化

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国就已经形成姓氏,并逐渐发展扩大。人的姓氏常常源于地名,如古代诸侯大夫的封地采邑等。但后世往往出现因居于其他的氏族而得名的现象。同一个姓,有着同样的血缘关系的人往往聚居在一起,这多与氏族的迁徙有关。这些姓氏元素与自然地貌及人文景观等元素结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名符号,包含了当地居民的文化观念,生产生活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孝义各乡镇的命名中以姓氏作为地名很常见,如:温家沿,由于该村庄坐落在山沟边缘,由温氏首居建庄,因地名与姓氏而得名温家沿;邀庄,相传此村原为官家所居,后又邀来百姓人家共同居住,故名邀庄,这个地名充分的体现的当地的移民文化;相王村,该村地形似一大象,村民多姓王,故名象王,后演化成相王。还有令狐村、郝家寨、杜村等等。

(三)孝义市地名与世俗文化

1.影射居民求吉、求顺心理

地名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之一,它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历史战乱和自然灾害对人们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因此人们用一些象征吉祥,如意,平安的地名来影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社会安定,安居乐业。如:长兴,据村里的老年人讲最早建村首居的人是商人,希望生意长久兴旺,故取名长兴 ;孝义曾设立永安县,“永安”的命名反映了魏政权乞求祈望平息山胡侵袭,希望社会安定的意愿。安乐村、仁义村,多才岭等村名也由此而得名。

2.体现避讳

地名在使用的过程中会随着人们的认识而发生变化,人们就运用谐音来雅正之前的地名,用音同义不同的字来代替寓意不好的字,这样念起来一样,却又有不同的意义,这样既避讳了一些不好的字词,还达到了雅正的目的。清乾隆年间因吴屯村内建有崇相寺,寺内广植梧桐树,村名以民间俗语“家有梧桐树,招的凤凰来”,以祥瑞谐音将该村名为梧桐;元罡村,原名元光,清光绪年间此村瘟疫流行,仅有三人幸存,后有人因“光”不吉利,将村名改为为元罡;子善村,原名止善村,后因村民感觉“止”字不妥,故改名为子善村,满足了人们的美好期望,寓意村民做善人,行善事。

二、孝义市地名与地理文化

(一)地名与水文地形

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往往先是周围的环境,因此地名的命名常常反映周遭的地形,地物及方位。孝义市各地名也不例外,这些地名无一不体现着鲜明的乡土特色,人们借他们来识别其居住、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孝义襟吕粱带汾水,地势总体呈西高东低。整个地区因地质结构不同而分为西部的山区,中部的丘陵和台塬区,以及东部的平原区。

孝义的西部山区山川壮丽,景色万千。孝义市西部乡镇的取名反映了这一地形特点,如阳泉曲,《水经注》载:“胜水合阳泉水,水出西山阳奚谷”,由于该小溪由此而曲行东流,故名阳泉曲;半沟,该村庄坐落在一条较短的山沟中的半山腰,故名半沟。命名中多用通名“沟、岭”体现当地沟壑纵横的地形特点。

孝义市中部地区一部分被黄土覆盖,形成典型的黄土丘陵地貌,沟底基岩出露,丘陵区地形破碎,墚峁相连,重峦叠嶂,梯田遍布。台塬面开阔平坦,地势呈北东向倾斜,沟谷深切,谷底有溪流。处于该地区的村庄有临水村,因该村庄坐落在下堡河北岸,依河近水,故名临水;产树原,该村地处高原,数目较多,故名产树原,此外还有桑湾、韩家滩、大垣、水峪等体现该地形的命名。

对于一些具体地形地貌的描述,为使之形象生动,人们常常借用各具形态的动植物以及其他事物进行命名。如:鱼湾,由于村前有一条沟,颇似弯曲的鱼身,村口有双口出水井,存水坑两个,颇似鱼目鱼嘴,故名鱼湾。瓮沟,因此处山沟地形如水缸状,方言称为瓮,故名瓮沟。

(二)地名与地理方位

地名的命名除了简单的描写水文地形,还会巧妙的运用方位名词,明确方位,让地名更加直观。这样的地名包含了居民的生产生活的内涵,或柴运水便,或通风向阳等等。

南阳,正是因为该村坐落在向阳的山坡上,故名南阳;高阳,则是因为该村地势较高且向阳,故名高阳;上义棠,该村分上下两村,北村居上,后又因此地棠梨树众生,因此叫上义棠。

三、结语

总之,地名作为一种具有标志性的语言符号,他不仅体现当地的地域文化,也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对孝义各县市地名的探析,我们洞察到了当地地名实体的历史、地理线索,并深入的了解了孝义市当地的人文地理文化,因此可以说地名是缩写的历史,缩写的文化。

【参考文献】

[1]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2]郭锦桴.地名的语言分析[J].汉语学习,1999,(3).

[3]盛爱萍.温州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4]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关于孝的名言范文第5篇

关键词:魏晋 以孝治天下 阮籍 “居丧无礼”

魏晋之际,玄学兴盛,但儒学对整个社会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仍然不容小觑。其中很明显的一点,就是这一时期所标榜的以孝治天下。魏晋看重孝道,因此对丧礼的要求也比较严格。士人注重自己的孝名,一般都表现为居丧有礼。名士阮籍素有“性至孝”之名,但他在母丧期间却表现为“居丧无礼”,这两者是不相符的,值得探究一下。

一、阮籍“居丧无礼”出现的背景

阮籍所生活的魏晋之际,当政者司马氏提倡以孝治天下,因此一切与孝有关的方面,都受到格外重视,丧礼就是其中之一。传统孝道把丧礼看成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父母去世后,子女一定要按照礼的要求来安葬祭祀父母,方为孝。

魏晋丧礼礼仪程序很复杂,名目也比较繁多,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殡殓死者、举办丧事和居丧守孝。这些礼仪制度,基本上是对两汉的继承和发展。其中居丧守孝部分,《晋书·志第十·礼中》这样记载:“五礼之别,二曰凶。自天子至于庶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其理既均,其情亦等,生则养,死则哀,故曰三年之丧,天下之达礼者也。汉礼,天子崩,自不豫至于登遐及葬,丧纪之制,与夫三代变易。魏晋以来,大体同汉。”除了在魏武帝到晋武帝这段时间推行过短丧,其余各时期还是同汉代一样,实行五服之制、三年之制。

五服之制和三年之制是居丧守孝的要求。所谓居丧,是与死者有亲属关系的人表达哀悼之情的一种行为,其中居父母之丧称为“丁忧”或“丁艰”,涉及饮食、居住、衣服、容体、声音、言语等诸多方面。居丧的本质内容是要体现哀悼之意,并要将其哀伤之情外化出来,比如居丧期间要身体消瘦、面目熏黑、不能饮酒食肉、不能处内等等。

魏晋时期,居丧不仅仅是个人的事,还是一种制度,如果在居丧期间有无礼的行为,很有可能会受到惩罚或者遭清议。比如陈寿“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及蜀平,坐是沈滞者累年。”(《晋书·列传第五十二》)后来陈寿在杜预的推荐下授御史治书,但他因在母丧期间不以母归葬,而再次遭到贬议。再比如晋初的阮咸,他因为母丧无礼而遭清议,结果“沉沦闾巷”。阮简则因父丧遭清议,竟至于“废顿几三十年”。这些都说明,在魏晋时期对“居丧无礼”的处罚是很严格的。

与此同时,这一时期因守丧之礼而得“性至孝”之名,甚至扬名立世的人物也有很多。根据《晋书·孝友传》的记载,许孜“年二十,师事豫章太守会稽孔冲……冲在郡丧亡,孜闻问尽哀,负担奔赴,送丧还会稽,蔬食执役,制服三年”;刘殷“七岁丧父,哀毁过礼,服丧三年,未曾见齿”;王延“九岁丧母,泣血三年,几至灭性”。《晋书·忠义传》记载,嵇绍死,“门人故吏思慕遗爱,行服墓次。毕三年者三十余人”;韩阶曾为“刺史、谯王承辟为议曹祭酒,转西曹书佐。……及承遇祸,阶、延亲营殡敛,送柩还都,朝夕哭奠”。《晋书·隐逸传》记载,郭瑀为师郭荷“服斩衰,庐墓三年”。这些守居丧之礼的孝子,无不受到时人的追捧和称赞。另外,《晋书》中还载了很多人物,比如张华、王戎、和峤、范晷、王坦之、袁悦之、顾众、虞预、王恭、李密、刘演、桓云、刘颂、曹志等,都曾因“忧”去职,充分说明了魏晋服丧制度的重要性和严格性。

魏晋之际对丧礼的重视与当时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是分不开的。三国魏司马昭执政时,奉行以孝治天下的方略;到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也是如此。魏晋实行以孝治天下,是统治者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关于这一点,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很明确地说道:“魏晋,是以孝治天下的,不孝,故不能不杀。为什么要以孝治天下呢?因为天位从禅让,即巧取豪夺而来,若主张以忠治天下,他们的立脚点便不稳,办事便棘手,立论也难了,所以一定要以孝治天下。” 而魏晋书中记载的孝子,不在少数。《晋书·孝友传》中记载了十四位孝子,《晋书·列传》中提到的“性至孝”、“居丧以孝闻”者,大概五十五人。证明“以孝治天下”确实在魏晋时期形成了一定的气候。

在这样一个重视孝道和丧礼的社会,阮籍被称为“性至孝”,但是却“居丧无礼”,这两者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其内在是统一的。

二、阮籍“居丧无礼”的行为方式

阮籍是有名的“不拘礼教”,他不认可、不遵循社会上从前规定的道理,不按惯例行事。对一切礼的束缚,阮籍都是十分反感的。因此他常常违反礼教,以显示自己的不屑。《晋书·阮籍传》记载:

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或问楷:“凡吊者,主哭,客乃为礼。籍既不哭,君何为哭?”楷曰:“阮籍既方外之士,故不崇礼典。我俗中之士,故以轨仪自居。”时人叹为两得。

阮籍被称为“性至孝”,但他在母亲去世时,不仅没有守候在旁,反而去跟别人下棋。作为一个“孝”子,这是不合常理的。可是阮籍却这么做了,而且很显然他是故意要这么做的。居丧期间,阮籍饮酒吃肉,行为完全与当时的丧礼背道而驰。《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

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然后临诀,直言:“穷矣!”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