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加工贸易企业

加工贸易企业

加工贸易企业

加工贸易企业范文第1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取得巨大成绩,1980~2007年的26年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6.7亿美元增加到9860.5亿美元,增长约590倍,年均增长25.6%;从占我国出口总额的不足5%跃升到占一半以上;加工贸易企业数从几家发展到约10万家。加工贸易已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的主要方式。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工贸易企业面临严峻考验,全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达1.1万亿美元,同比增长6.9%,增速大幅回落。由于出口缩减和国内成本抬升,加工贸易企业陷入困境,许多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倒闭。通过对加工贸易企业进行转型和升级是当前其应对危机影响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障碍

(一)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含量不高、加工层次低

近几年,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生产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不断上升,但由于先进技术设备和一些重要的中间投资产品没有实现国内自给,加工过程中技术含量还较低,处于全球生产价值链的低端。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企业聚集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绝大部分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缺乏产品开发能力、承接的加工贸易大部分只是零部件和原辅材料的初级加工、装配等低水平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加工的深度不高。加工的产品虽然大量出口却并没有给我国带来更多的贸易收益,反而是更多的贸易摩擦。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加工贸易企业纷纷倒闭。

(二)加工贸易企业融资困难

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多是中小企业,企业融资难一直是困扰其发展的老问题,而在2008年融资难的问题又变得十分突出。2008年上半年,由于美元持续贬值、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加工贸易企业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下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外市场需求不足,出口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客户付款和赎单也不积极,拖欠货款的情况增加,资金紧张成为加工贸易企业的普遍现象。国内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又更为谨慎,加工贸易企业融资困难度骤升。许多加工贸易企业出现生产经营困难,有些企业甚至停产。不解决加工贸易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将制约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三)加工贸易企业出口市场相对集中

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加工贸易的主体是以来自港澳、日本、韩国、台湾、东盟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为主,这些国家和地区在我国开展加工贸易主要销往欧美等国家。加工贸易对外依存度高,其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不利于加工贸易企业降低风险。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由于我国加工贸易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受危机影响较大的欧美国家,所以出口下降辐度较大。自2008年8月以来,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速连续3个月停留在个位数,11月还出现下降,12月份跌幅进一步加大。

(四)企业营销能力普遍弱化

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营销能力普遍较差,甚至不具备营销职能。企业不研究市场及消费者的需求,不掌握新产品的开发能力,也没有自己的市场营销网络。企业所从事的多是按订单委托进行加工制造,设计和销售受控于海外环节,就容易造成企业缺乏自主性。不仅如此,许多加工贸易企业即便拥有自有品牌,因其开拓市场能力不强,在外销时也宁愿贴牌出口,这就阻碍了企业的升级脚步。

(五)加工贸易发展的产业配套体系还不完善

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大部分还是以“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形式从事加工生产活动,在国内采购原材料、零部件等中间投入品很少,产业链条也显得相对过短,对国内经济发展带动力较小。如,以加工贸易为特色的浙江省平湖市,其第一大产业服装产业95%以上依赖出口,且大多为来料加工或进料加工;第二大支柱产业光机电产业也是“两头在外”,甚至有的日资光机电企业只是把产业链的制造环节建在平湖,零部件全部依赖进口,根本没有什么产业带动可言。近些年,加工贸易国内采购部分虽有所增加,但绝大部分是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一方面是由于现行的有关税收政策限制加工贸易使用国产原材料,另一方面,我国高端原材料、零部件和高端设备的设计制造能力严重不足,没有相应的企业为其配套生产。

(六)加工贸易的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

随着加工贸易企业不断增加,加大了对其监管的难度。尤其是加工贸易的监管政策缺乏,难以满足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需要。首先,我国加工贸易政策主要针对加工制造环节,而针对研发、测试、维修、营销等高增值环节的管理和鼓励政策相对不足。其次,现行的出口退税、深加工结转政策已滞后于加工贸易发展要求,制约了加工贸易企业进行国内采购,引发大量的国货复进口,也制约加工贸易产业链的延伸和转型升级。

三、我国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一)宏观层面

1、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的相关政策。我国加工贸易升级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服务作用。第一,要根据我国经济及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不断调整现有的加工贸易产业指导目录。同时,要稳步推出各项政策,给企业调整的空间。第二,积极完善加工贸易的相关政策,尤其是涉及加工贸易研发、测试、维修、营销等高增值环节的管理和鼓励政策;改变现行的出口退税、深加工结转政策对实行国内采购和实现加工贸易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的制约;简化手续支持加工贸易内销。第三,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汇率政策,通过稳定汇率保障加工贸易企业的正常经营。

2、进一步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我国加工贸易要不断从现有的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过渡。从全球产业链低端的简单加工装配向中高端的研发、设计、品牌、服务等内容延伸过渡,而这个过程中必须重视技术创新。国家应通过建立健全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优化创新环境、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来促使我国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积极推进高技术产业化,完善鼓励高技术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展高技术产业化,鼓励创新要素向产业流入,用高新技术来改造加工贸易。

3、大力扶持国内中小企业与加工贸易企业的配套。加工贸易企业主体外资化是短期内难以改变的现实。为促使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可充分发挥这一现象的有利因素,即建立与外资企业的产业关联,为其提供原材料、零部件等中间投入品,从而替代部分加工贸易中进口的中间投入品。这样既可在配套过程中充分挖掘外资加工企业的“技术外溢效应”,提高国内企业的管理和技术水平,同时又可增加加工贸易企业在国内采购的比重,延伸加工贸易在国内的产业链。为此,我国政府尤其是加工贸易企业集聚的地区应通过制定政策,积极培育和支持本土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在高端原材料、零部件和高端设备等设计制造环节的生产能力,并为其创造条件鼓励其与外资企业及国内其它加工企业进行产业配套。让国内企业在与外资企业的合作中不断发展壮大,从而逐渐实现加工贸易主体结构过渡到以本国企业为主。

4、积极拓展加工贸易企业融资渠道。我国各级政府还应进一步完善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政策,积极构建专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不断拓展渠道,利用各种形式和资源帮助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融资。如,成立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的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企业联保协会及中小企业融资平台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服务。此外,各商业银行还可针对中小企业设立直接贷款计划、贷款担保支持计划、贷款贴息计划方便中小企业融资。

(二)微观层面

1、努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加工层次。加工贸易企业应积极进行技术改造与研发,尤其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应以技术改造为突破,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逐渐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另外,在技术创新支撑下,现有的贴牌生产企业应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差异产品创立自有品牌,逐步从简单的OEM(贴牌加工)向OBM(委托设计生产)和ODM(自有品牌营销)转变。如,广东东莞伟易达公司,最初仅从事简单代工,后取得美国AT&T品牌特许使用权、制造及销售该品牌有绳电话和配件后,迅速打开市场。同时,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创立了自主品牌,并将年销售收入的7.8%投入品牌设计推广中。目前,公司自主品牌产品销售额占企业所有产品比重的75%,品牌效应得到显著增强。

2、积极建立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营销策略。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必须积极培育自身的国际市场营销能力,这有助于掌握经营的主动权。对有实力的制造企业,可在进行代工的同时尝试树立自己的品牌,并积极构建自己的销售网络。对中小型制造企业,营销重点应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售后服务和新产品开发等。另外,中小企业还可与贸易类进出口企业合作,弥补海外竞争能力弱的缺点,同时,积极利用官方相关网站加强对产品的宣传,努力发展自己的营销网络。

加工贸易企业范文第2篇

境外加工贸易是指企业以现有技术、设备投资,在境外以加工装配的形式,带动和扩大国内设备、技术、零配件、原材料出口的国际经贸合作方式。而我国在设备、技术上有较强比较优势的轻工、纺织、家用电器等机械电子以及服装加工等行业,是最适宜开展境外加工贸易的重点培育行业。

为了加快境外加工贸易的发展,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分别在出口退税、金融服务、外汇管理上对从事境外加工贸易的企业进行鼓励和扶持。

全国统一出口退税

对境外加工贸易项目下作为实物性投资的出境设备、器材、原材料及散件,海关凭商务部批准证书和合同副本验收,实行全国统一的出口退税政策。

对其中二手设备按其提取折旧后的余额计算应退税款,对新设备和原材料按增值税专用发票所列明的进项税额计算应退税款。

企业就境外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货物在申报退税时,须提供出口货物报关单、增值税专用发票、境外加工贸易企业批准证书(复印件)、税收(出口货物专用)缴款书等,对其中的二手设备和进口设备不用提供税收缴款书。

外汇管理提供便利

按照有关规定,企业的境外加工贸易项目可以免交汇回利润保证金。如果该项目涉及购汇或需汇出外汇的,需事前经外汇管理部门批准;不涉及购汇或外汇汇出的,可不做外汇风险审查,企业凭商务部批准证书到外汇管理部门办理登记备案手续。

此外,境外加工贸易项目涉及的外汇收、付及汇兑,按外汇管理有关规定办理。适当延长境外加工贸易项目设备、技术、零配件、原材料的出口收汇核销期限。

金融服务加大助力

《中国人民银行、外经贸部关于信贷支持开展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的指导意见》规定,除了对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提供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外,国有的商业银行还对境外加工贸易出口的设备、技术、零配件、原材料所需资金优先提供出口信贷。有关银行根据《贷款通则》的要求及企业的经营状况、偿债能力和境外加工贸易企业实际生产规模等指标,为开展境外加工贸易项目的国内企业核定该项目出口信贷额度,在额度范围内简化审批手续。

境外加工贸易企业还可以向中央外贸发展基金申请专项基金扶持,而具体项目由中国进出口银行进行评估、放款和回收。具体办法可以查阅《中央对外贸易发展基金扶持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管理办法》。

1999年国家公布的外经贸计财字第120号《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企业利用援外优惠贷款和援外合资合作项目基金开展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意见的通知》里指出,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业务的企业可申请使用援外优惠贷款、援外合资合作项目基金。

加工贸易企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加工贸易 市场障碍 制度红利

1、引言

按照课题组计划安排,2012年7月8日-14日和2012年8月14日-17日课题组分别对广东东莞、江苏无锡的加工贸易型企业(下简称企业)进行了为期11天的调研。本次调研的目的是深入了解企业经营现状,为后续研究搜集数据。本次调研的落脚点大岭山、厚街镇和长安镇是东莞企业的密集区,而祝塘镇和堰桥镇则是无锡企业的密集区。我们选择了20家不同规模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这些企业分布在纺织、制衣、鞋帽、箱包和电子设备制造业。本次调研采取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发出问卷20份,回收20份,回收率达100%。

2、对企业经营困难的分析与判断

此番调查我们对2012年加工贸易危机程度之深印象深刻。对比2008年,此番危机表现为,一是持续时间长。2008年加工贸易新出口定单指数下滑至恢复原有水平用了不到一的时间,而此番危机持续了一年,目前仍无复苏的迹象。一些企业主认为,2012年危机是2008年危机的延续,没有三五年的时间,中国加工贸易很难摆脱危机;二是影响程度深。开工率低,大量设备闲置,资金链紧张,大多数企业在3%的企业利润底线附近挣扎。龙剑电子从日本引进最先进的贴片机,因定单不足不能满负荷运转。深圳懿鎏电子有限公司销售量只是往年同期的2/3,50%的设备闲置。三是波及范围广。无论是珠三角或是长三角,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贸易公司,注销的企业多于新注册企业。据不完全统计,东莞厚街镇夏街2012年上半年新注册了21家企业,注销的企业则达31家。倒闭企业中既有传统行业,也有一些新兴行业。由于加工贸易具有“链”性,一家企业倒闭往往会殃及上下游企业。

加工贸易企业2012年面临的困难依次是劳动力成本增加;原材价格上升;制度性因素造成的隐性成本增加;外部市场萎缩;各种租金费用的上升,而人民币升值影响排在了末尾。

2.1工资上涨过快可能是一个“伪命题”

劳动力价格上升过快虽然不是新问题,但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资方反映外部市场萎缩,原材料价格上升造成企业开工率低,为防止工人流失,即便不开工企业也要给工人发放基本工资,从而加大了企业运营成本,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资方总是抱怨工资上涨过快,侵蚀了大部分利润。工人的稳定性也大不如从前,即便给开出了丰厚的条件,仍然留不住人,似乎目前的困境主要是工资增长过快造成的。而我们实际接触的却是,即便室外温度已经高达35℃,工人仍在冒着酷热在热塑机旁工作。在走访喷漆工序时,虽然只是停留了一会儿,刺鼻的涂料味道已我们窒息,但发现喷漆工甚至没带口罩,在这种恶劣生产条件下工作,缺乏劳动保护,工资上涨显得微不足道。如果将高通胀率、留守儿童等因素考虑进来,工资上涨过快会是个“伪命题”。

跳出劳资双方的争论,我们更担忧中国产业队伍的未来。在第二轮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我们轻易地毁灭了已经形成的产业大军,尽管这只大军来自于传统体制,来自于国营企业,但无论如何对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都是一笔财富。时至今日,这种无法挽回的损失令我们唏嘘不已。而新近成长起来的农民工大军难道在此番经济危机中又要重蹈覆辙?回顾世界工业化史,发现成功的工业国家不仅实现了资本原始积累,更重要的是造就了一支产业大军,德国和日本正是凭借成熟的产业大军抵御了金融危机的冲击。接受2008年“民工返乡潮”的教训,企业想了很多办法稳定职工,诸如“提供夫妻房”、“春节返工提供交通补贴或报销车票”、组织“集体过生日”等,但鲜有企业对员工进行持续性地系统培训,无法满足职工升迁发展的需求。当然,产业队伍的发展不仅是企业的事,更多地牵扯社会的方方面面。类似福利制度、医保制度、户籍制度、异地高考制度的缺陷导致的成本支出,绝不仅是提高工资就能弥补的。

2.2国际市场相对萎缩

从需求方看,持续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市场的影响有限,因为类似服装、鞋类等加工贸易品属生活必需品,需求收入弹性较低。从供给方分析,国内产能过剩造成了国际市场的相对萎缩,而国际竞争对手的增加则加剧了国际市场萎缩,供求关系的失衡主要来自于需求方。

国内产能过剩造成了国际市场萎缩。调研期间恰逢深圳愿景光电子公司破产,深圳懿鎏电子公司负责人谈及此话题颇有感触。深圳市2000年仅有几家企业生产LED,由于进入的门槛低,十年间深圳和佛山等地就上了近百家LED企业,面对欧美市场不景气和国内市场周期性调整,产能过剩一下凸显出来。2011至2012年,深圳市超过80家LED企业倒闭,佛山市也有将近一成的LED企业破产。

竞争对手增加加剧了国际市场萎缩。如果说2008年定单减少是由于国内企业竞争加剧,2012年定单减少则是国内竞争与国际竞争双重叠加的后果。国际竞争压力主要来自于东南亚、南亚国家,这些国家对中国加工贸易的竞争优势除了用工成本低廉外,还体现在可以享受优惠的外贸政策。江苏红柳床单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说,全球经济不景气使原材料的国际市场价格一路下行,按理说会减轻成本压力。国际市场棉花价格降到了1.5万/吨,比国内市场价便宜了0.3万/吨,但由于我国实行进口配额制,企业只得用国产棉,进而推高了我国棉纺制品价格。

国际市场的相对萎缩暴露了我国产能过剩的顽疾。从白色家电到服装鞋类,从LED再到光伏组件,中国加工贸易上演着周期性产能过剩。产能过剩促成倒逼机制,企业要么倒闭,要么缩小生产规模。课题组原本联系好了一些调研对象,再一打听早在几年前就“金盆洗手”了,这些人要么转行,要么炒房,要么出租厂房。相比其他靠加工贸易起家的国家,中国企业积累的历史过短。细细想来也不奇怪,缺乏市场支撑,听命于各级行政部门产业指导性政策,一个行业盲目扩张后的结局必然是急剧衰退。

2.3汇率变动是一个常态因素

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降低了贸易品的价格竞争力,抑制了出口规模,成为困扰企业经营的一个主要问题,但出乎意料的是此番调查企业对该话题并不敏感。加工行业现有的经营模式是企业多从贸易公司接单,汇率波动是贸易公司操心的事,企业只关心能否按照与贸易公司敲定的报价拿回加工费。遗憾的是,此次调研没有将贸易公司列为调研对象,故汇率波动对企业经营的影响无法得到真实的反映。从企业间接回馈信息看,贸易公司已经习惯了浮动汇率制下接单派单,具备了一套防范风险的技术手段。若一段时期内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频繁波动,双方就选择欧元报价结汇;若另一阶段人民币兑欧元汇率频繁波动,双方就选择美元。最近一段时期,许多外商绕开港商和中国贸易公司直接与生产商接触,一些欧洲客商开始用人民币报价和结算,大大降低了汇率波动风险。

企业明显感觉人民币的对内贬值。除了原材料成本上升,企业缴纳的各种租金和费用也在大幅度增加。根据东莞一位玩具商提供的数据,2012年相对于1998年,货款的价值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工资增长最快,房租水电费增长次之,仅这两项就侵蚀了过去一半的利润。无锡市天顺发制衣厂提供的材料,2008年前后当地制造业厂地租金也就是0.6元/平方米,但到了2012年该数字就上升到了6.0/平方米。

3、企业具备了一定的自我调整能力

接连经历了2005年汇改,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和2010年欧债危机,中国加工贸易逐渐成熟起来。企业目前遇到问题与困难既有市场层面的,也包括制度性质的。市场层面的问题需要遵循市场规律予以解决,制度性的困难则需要加大改革力度予以克服。

3.1企业家队伍逐渐成熟起来

在调研中我们接触到许多中小企业家,他们中既有早期的加工贸易人,也有新近成长起来的企业家,他们对困难积极乐观的态度、审时度势的眼光让我们对加工贸易未来平添了几分信心。

江阴市服装绣品有限公司已有50年的发展历史,接待我们的是两位貌不惊人却具有极高职业素养的女企业家。谈及市场萎缩她们表现的异常淡定,在同行定单大量减少的情况下,该公司来自德国的定单没有发生变化。问其原因,她们坦言稳定的客户群保障了定单,而这又有赖于过硬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商业信誉。看似一个不确定的问题在她们眼里成了一个简单道理,外国客商同样不会轻易放弃一个老客户,合作的时间越长,定单流失的可能性就越小。当然,企业也在采取措施降低成本,将一些辅料生产环节再外包给苏北甚至安徽的一些厂家。在集装箱运费上精打细算,通过对不同货品优化搭配,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降低运费。

江苏红柳床单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对这次危机的看法则更加独到。他认为:“大的形势不好,对企业未必就不是好事。”中国进入通缩周期,而欧美的市场又在复苏之中,企业会赢得一个低成本的时机。海澜之家虽然不做外贸,但遇到的经营困难与加工企业类似。谈及如何过冬,企业负责人也认为应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休憩养生,为迎接下一个经济高潮积蓄力量。企业成立了技术研发中心、原材料、辅料供应中心和检验中心,将业务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延展,而这一切企业在经济增长期往往是无暇顾及的。

我们还接触到一批青年企业家,与前辈相比,这批人接受过大学,甚至是研究生阶段教育,他们商业嗅觉敏锐、熟悉国际物联网等交易平台、对外交流不存在语言障碍,他们的加盟将会优化企业家队伍结构。

3.2努力拓展市场,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

我们走访的日发鞋厂资产规模不过百万,职工不过数十号,属于典型的小型企业。在外部市场萎缩的情况下,企业相继投入了50多万研发了适合北方地区的电保暖靴和具有穴位按摩功能的拖鞋。两款鞋虽说都不是科技含量很高的产品,但研发人员凭借多年的市场经验,在危机面前不等不靠,努力拓展企业的生存空间。该案例告诉我们,判断一件产品成功与否,其标准不在于投入了多少研发费,而在于是否为市场所接受。一个小企业尚且能自救,加工行业一定蕴藏着自我调整的巨大潜能。

除了向内转,还有许多企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以多元化的市场渠道维持企业的生计。江阴市文林针织制衣有限公司负责人谈了一个亲身的经历。在企业不景气的时候,有一对俄罗斯夫妇找上门来,要求给他们加工一批衣服。这是文林第一次与俄罗斯客商打交道,是否接单心存疑虑。经过多方打探,了解到这对俄罗斯夫妇的确经营着一家规模很大的企业,产品在俄罗斯市场也占据很大的份额,于是企业接了这笔定单,组织生产并按时交了货,俄罗斯方也按时结汇,由此开启了双方合作大门。现在文林已经组建了自己的销售团队,在俄罗斯开设了贸易公司。

3.3已经形成了一些新的比较优势

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东莞和无锡两地的基础设施配套齐备、产业链相对完整、产业呈群落式发展。在龙健电子有限公司电子琴生产链上,模具制造商雅兴距离龙健电子有限公司不过40分钟的车程,而雅兴与塑料加工的威驰制品有限公司仅邻了几条街,负责研发的美派公司则干脆进驻公司总部。一台电子琴从设计到制造,从包装到运输,从商检到报关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当然,面对发展中的新问题,东莞和无锡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定位。厚街镇对外加工办公室的一位干部说,在各种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制造环节内迁是一个趋势,东莞应该成为研发、物流、采购和销售的集散地。

4、向制度改革要红利

调查数据统计显示,在企业面临的困难中制度因素排在了第三位,表明企业对经营环境不善的高度认同。当传统优势日见衰微,转型升级又尚需条件,深化制度改革应该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选项。

4.1制度加大了企业经营成本

出口退税一直是政府刺激外贸出口的一张王牌,但企业主聊起这个话题时却是一肚子苦水。企业在报关出口拿到全套单据后,会在第一时间税务机关办理出口退税手续,但退税款最快的也要半年才能到账,从而加剧了资金链的紧张。苏州市税务局2012年出台了两项新规,一是对佣金开始征税,为此许多中间商不愿意再和中国企业继续合作,纷纷转向越南、柬埔寨等国家或地区;二是减少了来料加工的退税对象。以前,无论面料厂或中间加工商都可以凭发票去税务局退税,现在只有服装厂可以凭借发票退税,无形中等于让中间商多缴一笔地税,估计占到总销售额的1%。

至于国家提出的各种扶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实施的对象与过程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实施对象的差别性待遇。能得到国家或地方政府扶持的多是有实力、规模较大的企业,而尚处在发展阶段的中小微企业,即便手上有开发前景的项目,获取资金支持的可能性也几乎为零。资金投放与使用上的错位,扶持资金一般集中用于奖励成功者,而起步、阶段性的扶持很难获批,更不要说中途研发失败的项目,政策的“扶持性”因此大打折扣。

调研中还和一些企业主谈及网上一个热传的帖子“一个富二代眼中的中国制造业”,受访者对政府强行要求企业迁入工业园区的说法基本认同。2006年前后,无论是珠三角或是长三角,当地政府规划、建设了很多工业园区或加工贸易园区。由于缺乏足够财政资金,许多工业园区设施不配套,提供给企业的厂房多是毛坯房,达不到开工生产的要求。许多地方仍要求企业以租赁的形式搬入新园区,企业不得不承担厂房修缮和办公区装修等费用。这笔开支不仅挤占了生产和流动资金,甚至挪用了研发资金,延缓了企业的转型升级。

4.2制度红利的空间很大

加工贸易企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加工贸易企业;进出口;企业转型;金融危机

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自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进出口总额从1980年的16.7亿美元上升到了9860.5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25.6%。[1]但是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使得我国很多加工贸易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出现了中小型贸易企业大量倒闭的不利局面。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加工贸易企业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贸易摩擦不断增加、贸易壁垒日趋频繁等新情况,而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使得他们还不足以应对当前国际竞争环境下的各种考验,亟待我们加快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和升级,提高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当前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加工层次低、技术含量不高

长期以来,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都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产品加工的层次较低,承接的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零部件和原辅材料等初级环节,加工的深度不够,缺乏技术含量,尤其是随着近年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的逐渐消失,使得我国很多中小型的加工贸易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下降。

(二)企业的营销能力不是很强

长期以来,我国的很多加工贸易企业都忽视了营销职能和营销能力的提高,不注重对市场消费者需求变化的研究,新市场开拓与新产品研发的能力较弱,缺乏对国际市场变化的较强适应性,没有建立起稳定的市场营销网络,忽视了国内市场的开拓。[2]同时,我国的很多加工贸易企业主要是进行贴牌生产,没有自己的品牌,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营销能力的提升,给企业的升级与转型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三)加工贸易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比较突出

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主要是以中小企业为主,自金融危机以来,陆续收到美元持续贬值、欧债危机、经营成本上升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加工贸易的订单量和回款速度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而目前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升级与转型。

(四)加工贸易的政策不够完善

随着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在数量和规模上的不断增加,对加工贸易企业进行引导和监管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而我国的加工贸易政策主要是针对加工制造环节而制定的,对产品研发、测试、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的政策投入却相对落后,缺乏有效的管理政策和激励政策。同时,我国的深加工结转、出口退税等方面的政策也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不利于我国加工贸易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限制了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的转型与升级。[3]

二、加快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发展的有效对策

(一)加快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加工贸易企业的升级与转型,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作保障。因此,加工贸易企业的领导,一定要重视自身人才队伍流失的问题,加大对现有人才队伍的培训力度,并积极加强同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合作,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提高加工贸易企业专业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二)完善加工贸易的产业政策

为了加快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升级与转型,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和作用,制定更有针对性、更加完善的加工贸易产业政策。例如,制定和完善“以出顶进”政策,完善出口退税、保税政策,加大价格、税收、投资、贷款等支持政策向我国下游最终产品倾斜的力度,延长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的产业链条和配套能力,尽快建立起一批带动性较强的配套协作型企业和龙头企业。[4]

(三)加大对加工贸易企业的引导与扶持

为了尽快建立健全加工贸易的市场服务体系,应当尽快建立加工贸易企业的准入规则和淘汰规则,引导加工贸易企业走上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对于附加值低、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要重视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对于不具市场潜力的企业应当引导企业进行升级改造或淘汰,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为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和社会环境。[5]

(四)积极同国际市场进行接轨

为了有效避免各种贸易壁垒对加工贸易企业在出口贸易中产生的不利影响,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应当积极适应各种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变化,做到对国际标准的积极适应、主动适应。在同国际市场进行接轨时,加工贸易企业不能过分强调眼前利益,应当具备长远眼光,积极进行生产加工技术、卫生、安全、环保等方面的升级与改造,主导采用国际先进标准,推动企业管理走上标准化、国际化和规范化的发展道路,增强加工贸易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日趋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下,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实现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就需要正视自身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同时,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和作用,加强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力度,为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和升级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光亮.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分析及转型升级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1(03).

[2]关兵,尹进鹏.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的我国加工贸易结构升级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3).

[3]袁定喜,聂影.我国加工贸易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及转型升级策略[J].现代经济探讨,2010(03).

加工贸易企业范文第5篇

被喻为“世界工厂”的中国,1980-2010年加工贸易顺差累计达17655亿美元,成为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加工贸易的长期顺差引起了欧美国家的不满,被认为是构成中国与欧美之间的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国的外贸大省广东,历年来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三分之一,其中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一直在该省对外贸易总额中占60%左右,出口市场集中于欧美国家。而欧美等国正是贸易摩擦的发起大国,因此,广东出口企业几乎年年遭受国际贸易摩擦困扰。从2002至2010年,在全球对华的贸易救济案件中,涉及广东省企业应诉的案件共有72起,其中反倾销案件63起(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2011)。涉案产品主要集中在农产品、钢铁、化工、纺织品、鞋、陶瓷、家电、IT类产品。由于加工贸易在广东对外贸易中的主体地位,在遭遇国外反倾销调查的企业中,多数为加工贸易企业。

一、广东加工贸易企业的特征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省加工贸易发展迅速,1987-2009年,广东加工贸易增长了30倍,平均每年增长率为18.9%。目前,广东省共有加工贸易企业近8万家,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区域,多年的发展使广东加工贸易企业具备以下特征:其一,加工贸易以纺织、鞋类、家电、IT等行业为主,并已形成一些产业集群,如南海盐步的内衣,顺德容桂镇的家电,东莞的鞋业、IT产业集群,但集群内部龙头企业过少。 其二,加工贸易增值率从1990年以来不断提升,表明加工贸易产业关联度增加,其价值链在延长或环节在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较以前有较大提高,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如深圳华为、中兴、TCL、美的、格兰仕等。其三,加工贸易主体仍以外资为主,外资企业占80%,内资企业占20%,其中民企只占5%。内资加工贸易企业所占比例小,说明本地企业参与全球产业链优势不足。其四,广东加工贸易企业仍以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为重,在全球价值链上,位于低端生产环节,技术含量低,利润微薄。由于加工贸易两头在外、无品牌、低附加值、低利润,对外部市场依赖很大、议价能力低。

金融危机使依赖外部市场的广东加工企业举步维艰,而后危机时代的经济低迷、贸易保护主义,以及珠三角近年来的用工荒、能源荒,再加上加工贸易政策的收紧、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等诸多变化,直接导致了加工贸易企业的生存危机。广东对外贸易合作厅数据显示,2009年广东加工贸易企业关停搬迁2452家,96%为5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其中关闭的企业就达1730家。

广东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并遭遇反倾销的产品有彩电、空调、家具、塑料袋、皮鞋、微波炉、瓷砖、聚酯短纤、网卡等。在这些产品中,有的几乎是全部以加工贸易的形式出口,如皮鞋、微波炉,其他产品则包括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两种形式。加工贸易产品遭遇反倾销出现以下一些特点:

(一)反倾销涉案金额一般较大,造成影响大

由于加工贸易“大进大出”的特点,出口量一般都比较大,导致涉案总金额比较大,对加工贸易企业造成的冲击大。如,长达近四年半的欧盟对华皮鞋反倾销,涉案金额7.3亿美元,其中广东占全国的41%。在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广东5000多家制鞋企业中,就有1000多家因此原因倒闭。美国对华木制卧室家具反倾销,涉案金额10亿美元,涉案企业135家,广东的东莞就占54家。在初裁获得高税率后,广东该产品的出口与同年的高峰值即下降了42.3%。韩国对中国瓷砖反倾销,涉案金额高达5866万美元,是近年来韩国对华发起的最大的一起反倾销案件。而调查对象主要为广东佛山陶瓷企业,其对韩出口瓷砖量占广东对韩国出口瓷砖总量的八成,价值1829万美元。

(二)出口企业的价格战导致出口产品量增价跌,引发进口国市场的恐慌,也为国外反倾销提供了借口

加工贸易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该行业基本为中小企业,技术含量低,资金投入不大,行业进入壁垒小,造成行业内企业众多。而在行业协会监管乏力的情况下,出口企业为争夺国外市场,竞相压价,常常出口逐年增加,价格却逐年下降的现象。如从2001-2005年,我国对欧盟出口皮鞋增长了1000%,其中2004-2005年一年间便增长了450%,而2001-2005年中国出口皮鞋的平均单价却下降了31%(Brussels,2006),价格和数量间较大的反差引发了国外市场制鞋业的恐慌,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鞋业制造商协会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对中国皮鞋采取贸易限制措施,因而导致了2005年欧盟对华皮鞋反倾销;2006年广东出口空调1843万台,价值26.8亿美元,比2005年分别增加19.1%和11.7%,但出口均价却出现逐月下降趋势。2006年1月,出口均价为141.5美元/台;2006年2月,降至138.7美元/台;2006年3月,降至133.8美元/台;2006年4月,则为137.2美元/台。因此,2004年10月以来,先后有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美国以及土耳其等国家对我国出口空调展开反倾销调查;2001年广东微波炉出口均价尚为60.3美元/台,之后逐年下降,至2007年已降为38.4美元/台,6年间降幅达到36.3%。2007年广东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微波炉3308.7万台,占出口量的98.6%,同比增长31%。这使2007年阿根廷中国的微波炉采取最低限价措施,并征收为期5年59.35%~69.26%的反倾销税。

(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均有涉及

随着广东加工贸易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广东加工贸易中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不断增长。2009年,广东加工贸易出口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占80.8%和49.7%。然而,高附加值的产品也没有幸免于反倾销指控,广东遭遇反倾销的加工贸易产品既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皮鞋、塑料袋等,也有彩电、微波炉、空调等家电和网卡等高科技产品。2010年欧盟对华网卡发起反倾销,涉案金额超过40亿美元,被认为是“中国首例高科技反倾销案”。

二、基于企业视角下广东加工贸易企业遭遇反倾销的深度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企业间的竞争形式也不断在演变,而且范围也不断在扩大。从企业层面来看,针对国外加工贸易产品的反倾销可以说是竞争企业排除异己的一个有效手段,即企业利用反倾销指控,排除国内本行业的竞争对手。

(一)反倾销是非国际化的“传统”企业对全球化企业争夺市场的抗争

全球价值链可分为生产者驱动型和购买者驱动型。生产者驱动型的核心企业生产进入壁垒很高,没有形成规模经济的企业无法构筑全球价值链;而购买者驱动型的核心企业则必须具备高价值的研究、设计、销售、市场,因此,当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在经济竞争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各行业有实力的企业利用自身的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构筑全球价值链,作为价值链上的核心企业,它节约了成本,增强了竞争力。而行业内的非国际化的“传统”企业相比之下规模小、成本高,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但由于全球化企业将生产外包至发展中国家,然后产品以进口品的形式进入本国,因此反倾销规则为行业内缺乏竞争力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抗争方式,通过对行业内全球化企业的产品进行反倾销,而达到与其争夺市场的目地。如欧盟对华皮鞋反倾销案中,主要方为意大利鞋业生产商协会,它代表了意大利一些劳动成本偏高、规模小的中小家族企业。由于意大利消费者对来自中国的中低档鞋的需求不断增长而导致这些企业的收益直线下降,引发其不满。因而采取游说、游行等方式给欧盟委员会施压,最终导致了对中国皮鞋征收反倾销税。在2005年美国对华家具反倾销一案中,美国家具零售商联盟(代表家具零售商对抗申诉方美国家具生产商)指出,美国家具生产商反倾销的真正目标不是中国家具,而是美国进口商及家具零售商。

Hylke Vandenbusche(2009)指出,反倾销保护对更高效率的企业来说是一种损害,因为它们更全球化并拥有全球供应链。她通过对1993-2003年4000家欧盟企业的取样调查,用全要素生产力进行衡量,发现受过反倾销保护的企业生产率为1.32,低于从未申请和接受保护的企业(2.23),而受保护后,“差”的企业平均生产率上升了17%,而“好”的企业由于其全球化程度高,反倾销反而影响了其全球价值链的构筑。

(二)企业游说对欧美政府的贸易政策有很大影响

欧美对华反倾销的行为依然频繁且涉案金额不断攀升,与欧美近年来的宏观经济形势及其相应贸易保护政策息息相关。欧美在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企业的作用不可忽视。在欧美国家,企业和行业中介组织为政府的调查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数据、信息、评估和分析报告,给政府提供有效地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政府在实施调查和采取措施的过程中也有义务与企业和行业中介组织进行协商以听取意见,政府和企业互动是频繁且良好的,这样的机制也确保政策的制定与企业利益紧密保持一致。在对贸易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的文献中,企业游说被认为是政府贸易政策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Nelson, 2006)。美国的《伯德修正案》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法案赋予了反倾销和反补贴的申诉企业对倾销和补贴征税的权力,从而导致立法后美国反倾销案剧增。美国有9家企业在修正案通过的前两年在游说立法者的支出方面多达10万美元。而美钢铁行业的一家企业也曾在其公司首页上表示为了此修正案的出台曾疯狂游说。相关的实证分析也证明,多数情况下申诉方企业和产业的政治努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反倾销政策的结果(杰弗里、温迪,2006)。Cornelia(2007)指出,企业在欧盟的贸易政策的制定中扮演重要角色,不但企业经常游说政府制定相关的贸易政策,欧盟委员会反过来也极力鼓励企业多参与,以便在与第三国的摩擦中增加讨价还价的力量。因此,在行业受到国外产品的冲击时,企业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企业本身或通过行业协会等组织游说政府,采取反倾销的手段将国外产品逐出本国市场。特别是在经济低迷时期,经济的萧条和失业率的高企,本身就令政府的压力增大,企业在此背景下,游说成本低且较容易达到游说目的,这样就能够在低成本情况下把国外竞争产品驱逐出去。

(三)多重压力使加工贸易企业陷入价格战的困境,招致国外反倾销

首先,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珠三角出现的用工荒、能源荒、劳动力成本提高、人民币升值、广东绿色发展目标等等,就已经给广东加工贸易带来了很大压力。而危机发生后至后危机时代的经济持续低迷,导致广东省加工贸易出口市场不断萎缩,甚至出现生存危机。第二,越南、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增强,加入全球供应链的竞争。本来国内竞争就已较激烈,再加上国际竞争,加工贸易企业发展空间再受挤压。第三,加工环节处在全球价值链最低端,受制于价值链的高端,加上国内外的竞争,议价能力低,利润微薄,企业也无法有大量的资金投入研发,以提高附加值,因此只好低价竞争。如广东微波炉出口几乎全部以加工贸易方式完成,一般贸易出口不升反降。在2007年三千多万台的微波炉的出口量中,向海关申报自有品牌出口的数量不足出口总量的0.1%。

多重压力不断挤压加工企业的利润空间,导致企业无法突破,只好采用最简单而直接的方式,即价格战,来争夺市场,从而引发国外反倾销。

(四)广东企业缺乏工业精神,安于现状

为何广东加工企业甘愿忍受重重压力,甚至在反倾销后放弃对方市场,而不自我创新,突破价值链低端呢?固然创新、创品牌投入大、风险高,但究其根本,却是在于广东企业工业精神的缺乏。

格力电器总裁董明珠提出的“工业精神”这一观点,实质上是要倡导一种新的企业精神而来扭转当前企业发展的精神困境。工业精神崇尚科学、敢于冒险和创新;重法治,强调规则和标准;重经济正义精神和企业社会责任;主张实业兴国,把推进工业化、提高经济竞争力上升到实现应有的国际地位高度。

广东得改革开放先机,利用其毗邻香港的优势,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开展加工贸易,迅速发展起来,积累了大量财富。广东加工贸易的发展,典型地体现了广东的“坐商”特点,即,利用天时地利开门纳客,不出家门便坐拥五洲客商。但30年过去了,这种“坐商”思想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显现弊端,多数企业过于注重实利,安于现状,没有长远发展战略;家族企业多,没有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对人才不重视而导致企业人才缺乏。随着后来国家政策调控、原材料价格上涨、珠三角地区的民工荒、能源荒,再经历了近年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后危机时代的持续低迷,广东加工企业在来自各方的重压下,早已失去斗志,绝大部分企业一心一意做OEM(贴牌生产),不考虑走出去、创品牌,反而急于保有财富。如,顺德很多中小企业老板,在致富后却将大量钱财用于购买土地、房产,做起了“地主”。

工业精神的缺乏使广东企业乐于停留在眼前利益,自身锁定在价值链的最低端,惯用价格竞争手段,从而使产品处于倾销的风险。

三、政策建议

反倾销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这决定了反倾销是一场“持久战”,没有一蹴而就的解决方法,只有企业修好“内功”才是不变之策。

(一)加快行业协会的建设,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行业协会的作用在反倾销应诉和预警方面十分重要。一般来说,是由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位一体共同应对反倾销。政府应采取各种方式支持企业应诉,行业协会进行组织,企业本身做好问卷填写和相关资料的准备工作。其中行业协会的组织工作至关重要,我国已有好几起行业协会成功组织了反倾销应诉工作的案例,充分体现了行业协会强大作用。相对于应诉时的工作,防范反倾销更为重要。我国各行业协会虽然时常颁布反倾销预警信息,但收效甚微。主要因为我国行业协会功能弱化,缺乏管理企业的强制性权威,即使了反倾销预警信息,却无法规范企业的出口行为,导致预警失去意义。因此,政府应为行业协会的发展建立法律保障和制度规范,促进行业协会健康发展;分离行业协会与政府职能,以保证协会在行使其职能时的公正性;协助行业协会加强自身的建设,明确协会对内对外的功能。吸收专业人才为行业协会服务,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协调能力、国际贸易相关法律和规则通晓能力和国际关系上的游说能力。

(二)加工贸易企业采取各种路径进行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广东省在推动加工贸易升级转型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如广东省财政拿出10亿元设立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专项基金。但目前,广东省总体外贸方式的转变还只是初步,因为加工贸易受国外客户牵制比较大,转型升级难度大、耗时长。总体来说,广东加工贸易企业转型有三条路径。第一,加工企业可考虑向上游复杂零部件生产、产品研发延伸。第二,向下游的物流、金融、分销等服务环节延伸。第三,自创品牌,脱离代工状况。如广东通过加工贸易发展起来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华为、中兴、TCL、美的等,都已拥有了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在重点行业形成了自已的名牌和拳头产品,实现了从OEM(贴牌加工)到ODM(委托设计生产)再到OBM(自有品牌营销)的转变。

(三)创造环境,培育广东企业的工业精神。工业精神的生长有赖于政府的大力培育。首先,政府应建设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特别是严格执行市场管理的各种法律法规,依法打击不正当竞争等行为。二是要减少对经济活动的不正当干预,培养工业精神成长的市场秩序。三是要通过物质奖励、荣誉称号、舆论宣传、学习培训等方式,来推动工业精神的认知和普及,培育企业界重实业、重社会责任、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理念,逐步转变企业领导者的行为,从根本上摈弃企业“急功近利”、“小富即安”的思想,从而提高产品质量,杜绝低价竞销,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 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情况[EB/OL], 2011-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