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儿园大型玩具

幼儿园大型玩具

幼儿园大型玩具

幼儿园大型玩具范文第1篇

我们幼儿园设施设备高端,户外大型体育器械呈模式化设施居多,同时多以传统的户外活动器械为主,如大型滑梯、攀登架、荡船等,中小型体育活动器械也都以木马、球、绳、圈为主,区域材料单调。我园年轻教师居多,她们刚刚走出校门进入幼儿园,专业知识、业务能力有待于提高。

为提升尽快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丰富幼儿的户外活动和区域活动内容,促进幼儿园户外活动和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我们幼儿园开展了“自制玩教具一物多玩”园本研究活动。

二、指导思想

利用玩具和游戏材料开展的教育活动是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手段。玩具和游戏材料是幼儿的游戏基础,有助于幼儿实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终身发展的培养目标,也是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

三、研究目标

挖掘材料的教育价值及功效,充分发挥自制玩教具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对自制玩教具的开发,培养师生废物利用、一物多玩的能力;丰富幼儿的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

四、研究内容

师、幼、家长以班级为单位自制玩教具,凝心聚力,奇思妙想,共同参与制作活动。要求包括:第一,材料的选择必须是废旧物品,且安全、无毒、无味、材料耐用。第二,材料是幼儿感兴趣的,能引发幼儿探究,适应幼儿发展需求。第三,材料是多功能的,能满足不同年龄层、不同能力层学生的需求,这样才能在教育活动中体现教具的价值。

五、研究过程

1.第一阶段:自制玩教具

(1)制作前期准备

教师经过调查走访、集体研讨,确立幼儿、家长、教师三者共同参与,充分调动和利用资源,确保家长与幼儿共同参与制作玩教具活动。如我和其他教师设计制作了多功能自制玩教具“妙妙圈”。对于小班,可以把它做成可爱的毛毛虫,识数、点数,还可以用它揪尾巴;对于中大班,就可以把它做成沙包进行抛丢沙包,还可以进行相邻数、数的组成分解活动。“妙妙圈”的主要功能和特点是趣味、轻便、易取放,安全性、教育性、可操作性强,适合小、中、大班幼儿操作,主要用于科学领域和健康领域户外游戏活动和娱乐活动。此玩具可供幼儿进行数字、生肖、图形认知,数物对应、相邻数等多种科学游戏;能锻炼幼儿抛接、平衡等技能,从而提高其观察、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动作的协调性、灵敏性。

(2)展示交流

开展自制玩教具展示活动,把全园玩教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统一展示,并开展全园开放活动,请教师、家长、幼儿共同进行参观学习、研讨,并进行了总结表彰活动。

2.第二阶段:探索,一物多玩

以班级为单位,确定探索作品,充分挖掘自制玩教具的教育价值及功用,然后进行全园整合、推广。我们大一班负责探索、整理“妙妙圈”的玩法。

首先,开展班级师幼研讨,探索“妙妙圈”的科学认知妙用。“妙妙圈”的功能有:数字认知、点数、数物对应、排序,图形认知、点数,十二生肖排序、认知,相邻数,单双数,颜色分类,数的分解组成,顺逆唱数等多种科学游戏活动。其次,把“妙妙圈”投放给幼儿,让他们在户外活动中自由探索。师幼共同归纳梳理出:平衡走、乌龟爬、滚滚乐、跳跳床、跳房子、绕圈跑、看谁投得准等多种户外体育游戏活动。最后,幼儿进行自主创造。幼儿通过自己的时间,设计出掷骰子、数字蹲蹲乐等娱乐游戏活动。另外,还把“妙妙圈”用来做编织的支架。

六、研究成效

1.极大地丰富了幼儿园教育资源,为幼儿提供了探究、体验的良好环境

把大量自制玩教具充实到班级、充实到区域、充实在户外游戏中,通过本此研究全园师生观念发生了改变,树立了低投入、高收益的观念,养成了废物利用的好习惯,培养了环保意识。自制玩教具和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丰富了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和学习环境。

2.“自制玩教具一物多玩”活动的研究给幼儿园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

一方面,研究的最终受益者是幼儿。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玩具不是仅仅供儿童玩笑的,快乐的,实在含有科学游戏的性质。”大量自制玩教具的涌入,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了各种感知觉刺激和可操作的具体形象“概念框架”,为幼儿动手动脑主动学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给幼儿提供了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自我表现的平台。另一方面,该活动使教师掌握了挖掘身边资源、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内容的方法,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

七、研究中的问题与反思

随着“自制玩教具一物多玩”研究活动的有效推进,“自制玩教具一物多玩”活动有待更进一步的提升。

第一,如何利用自制玩教具的“物”性(材质和结构)、“人”性(安全性、年龄特点等)和“玩”性(好玩、有趣等),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制玩教具的可玩性,从而引领幼儿的发展。

第二,幼儿园自制玩教具制作的价值研究还需要进一步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相结合。

幼儿园大型玩具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标准化建设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但是教育资源却非常少,有些特别偏僻的农村地区,甚至没有幼儿园,很多孩子都没有接受学前教育,就直接进入到小学阶段。这使得很多学生并不能立即适应学校生活,有些地区虽然有幼儿园,但是教师水平比较低,设备不健全,严重影响了学前教育水平。

1 农村幼儿园标准化建设的意义

农村教育资源与城市教育资源相比,十分匮乏,尤其是基础的幼儿园教育,远未达到标准化建筑标准。为了实现教育公平,让农村学前儿童能够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国家有必要在农村幼儿园标准化建设方面提供便利条件,给予大力支持。农村幼儿园标准化建设的意义如下:

首先,能够为下一代农村学前儿童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待到农村幼儿园建设达到标准化程度之后,教育环境势必会大大改善,这对农村未来教育发展也会产生积极的意义;其次,有利于提高农训幼儿教师的素质。现代农村幼儿教师,很多都不是专业院校毕业,对幼儿教育方面的知识不甚了解,这定会影响到农村幼儿的智力开发以及其他方面能力的开发,而农村幼儿园建设实现标准化之后,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势必会提高,通过不断的更新换代,幼儿教师的素质、教学水平都会显著提高。这对提高我国整体的幼儿教师水平也有积极的作用。

2 农村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内容

2.1 幼儿园的教职员工必须有相应的任职资格

教职员工必须要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对学前教育充满着热情,喜欢与孩子沟通,同时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具体要求如下:

首先,园长。园长必须是专门院校毕业,并且拥有3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同时具备组织管理能力,通过考核已经获取了岗位合格证书;其次,教师,可以是专门院校毕业的学生,也可以高中以及以上毕业生,相关幼儿工作经验要达到半年以上,同时通过了相关机构考核,获得了任职资格证书;再次,保育员,文化程度至少是初中,同时经过正规保育职业培训,同时通过考核,已经获得保育任职资格证书;第四,保健人员,医师至少要专门医学院校毕业,而护士至少是专业的中等院校在毕业,通过考核之后,已经取得了任职资格,具体从事保健工作的人员,文化程度至少要达到高中,同时接受过正规的儿童汇保健培训;财会以及炊事人员,炊事人员需要持有健康证,而财会人员应该具备会计资格证。

2.2 农村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及班额

首先,园长,如果幼儿园只设立了三个班额,则设一个园长即可,如果达到了四个班,未超过10个班,则设立2个园长,而如果超过了10班,就需要设立3个园长。如果是寄宿制幼儿园学校,园长人数都需要适当的增加,以此保证孩子的工作学习、生活都有人给予全面的照顾;其次,教师。正常情况下,城市幼儿园每个班需要配备2、3名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比例达到1:10-15,农村由于教师资源有限,可以适当的放宽,每个由1.5-2名教师负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比例为1:15-20。如果是寄宿制幼儿园,则配备的教师人数要适当的增加;保育员,三岁以上的班级,则每班都需要由一名保育员负责,则三岁以下的班级,则每班应该配备2名保育员。寄宿制类型的幼儿园可以适当增加保育员的人数;第四,炊事员,每天都能够保证三餐一点的幼儿园,要根据1:45的比例来安排炊事员,如果没有达到三餐一点,则可以适当的缩减炊事员人数;第五,保健人员:全日制幼儿园一般配备1人,超过200名幼儿的增加1人;寄宿制学前教育机构一般配备2人,超过200名幼儿的增加1人;第六,三个班以上的设专职会计1人;出纳员视学前教育机构规模大小设专职或兼职1人。严格控制班额,家庭托幼机构、亲子园每班不得超过10人;幼儿园小班25人,中班30人,大班35人,学前班不超过40人。

2.3 农村幼儿园设施建设

学前教育机构应设置在安全区域内,独门独院,周围无污染、无噪音。方便家长接送,避免交通干扰。园舍坚固、适用,符合安全、消防等要求。家庭托幼机构必须在一楼,独门独户,向阳、明亮,有单独出口,不与住户交叉。

学前教育机构应设婴幼儿活动室、寝室、办公室、资料室、卫生室、盥洗室、幼儿厕所、传达室等。就餐园(所)应设伙房。有条件的学前教育机构可设多功能活动室、音体室、美工室、多媒体教室、图书阅览室、接待室等。各室采光合理、通风、向阳、清洁卫生。

室内活动面积生均2平方米以上,活动室面积不少于30平方米。室外活动场地生均不少于4平方米,其中包括2平方米的绿化面积。两个班以上应有3件以上大型体育活动器械,中、小型活动器械基本能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符合安全、卫生要求。环境应达到绿化、美化、净化、儿童化、教育化。创造条件开辟沙水池、动物饲养角和种植园地。

各年龄班都要配备足够一个班使用、适合婴幼儿年龄特点、符合安全、卫生、教育要求的各种游戏玩具的材料(具体配备见学前教育机构教玩具配备基本标准)。每班自制教玩具5种以上,每种不少于30件。

2.4 教玩具配备基本标准

教玩具配备基本标准应包括以下几种:

2.4.1 体育活动器械:蹦床、攀登架、平衡木、滑梯、秋千、跷跷板、钻圈或拱形门、幼儿体操圈、体操垫、高跷、皮球、跳绳、哑铃等。

2.4.2 角色游戏玩具:娃娃、木偶、小家俱、各种小玩具、头饰教具等。

2.4.3 结构游戏玩具:积木(小型、中型、大型)、结构玩具各种积塑插件、各种巧板、拼图、接龙、串珠等。

2.4.4 砂水教玩具:砂池、砂水配件、各种模子、水上玩具等。

2.4.5 科学启蒙玩具:小风车、陀螺、万花筒、放大镜、地球仪、磁铁块、巧板、计算器、钟表模型、量杯、天平、塑料彩棍、逻辑几何块、计算卡片、昆虫盒、水杯、挂图、幻灯片、寒暑计、温度计、电磁游戏盒、教学试验盒、地球仪、镜面教具、幼儿认识器等。

2.4.6 美工教具:美工教具盒、十二彩色水笔、幼儿油画棒、蜡笔、图形块、泥工板、调色板、小面板、小画架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农村幼儿园进行标准化建设十分必要,这不仅利于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同时也利于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虽然农村幼儿园建设实现标准化,并不容易,但是只要教育部门、当地政府给予大力支持,定会尽早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付才,秦俐.促进城乡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新津学前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幼儿教育,2011(7).

[2]吴琼,林筱彬.美国学前教育发展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0(11).

[3]学前教育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10(20).

幼儿园大型玩具范文第3篇

玩具是幼儿游戏的载体,是幼儿发展过程中最亲密的伙伴。无论是在家庭教育还是幼儿园教育中,玩具对幼儿的发展作用不言而喻。家长是幼儿玩具选购的主体,科学地为幼儿选购玩具,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以及玩具的安全性等因素充分考虑,选择适宜适量的玩具,为幼儿的健康发展提供健康丰富的精神食粮。

一、家长为幼儿选购玩具的误区

玩具是幼儿最亲密的伙伴之一,鲁迅先生也曾说: “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家庭作为幼儿最主要的生活场所、家长在幼儿发展中的特殊角色直接决定了家长在幼儿发展中的地位。虽然许多家长都意识了到玩具在幼儿身心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但由于教育观念的匮乏导致较多家长对玩具缺乏正确的认识,使得在为幼儿选择玩具时出现了以下误区:

1.过分注重益智类玩具的投入:我国研究者的调查研究发现不少家长对玩具缺乏正确的认识,多数家长过分注重益智类玩具的投入,注重开发幼儿的智力,忽略了幼儿的兴趣和其他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选择玩具时家长较多的倾向于选择幼儿画报、拼图等益智类玩具。

2.玩具的选购无目的、盲目性较大:如今超市里的玩具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面对如此庞大的玩具市场,家长的消费行为也表现出无目的性、冲动性,只要幼儿想要的玩具家长就给买回家,不会过多考虑玩具的价格、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玩具的安全性等因素。而且,买回来的玩具很少能够充分利用。面对触手可及的玩具,幼儿却无所是从,导致玩具失去了其应有的发展价值。

3.家长教育观念落后,对幼儿缺乏科学的指导:多数家长缺乏专业的、科学的育儿知识,不仅在幼儿玩具的选购时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而且在幼儿游戏时极少关注幼儿玩具的使用,更谈不上科学的指导。在家庭中如果能够充分有效的运用玩具,那么玩具能够在带给幼儿快乐的同时,也能极大地促进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但是,许多家长却没有关注玩具的有效利用,因此造成了对诸多问题如玩具筐放在哪里、幼儿是否要玩、如何玩等方面的冷漠。许多家长理所当然的认为只要把玩具买回来就等于完成了任务,殊不知这种错误的观念严重制约着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玩具选购的家园互动策略

以玩具选购为目的的家园互动,是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改善亲子关系,达成家园教育合力的重要手段。

1.调查问卷:通过相关问卷了解家长的教育观念以及在为幼儿选购玩具时的具体态度和做法。只有了解家长在玩具选购时哪些方面已经做得不错、另有哪些方面可以改进,幼儿教师才能在家园互动中为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2.定期报告:幼儿园可以以玩具选购为主题定期为家长举行报告会,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聘请专家为家长做报告,通过多种形式的报告,从玩具选购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上给以家长科学的指导。

3.家园互动交流会:举办家园互动交流会的目的一是增进幼儿家长间的互动,二是促进幼儿教师与家长间的沟通。首先,通过交流会幼儿家长可以面对面交流自己在为孩子选购玩具中存在的问题与心得:其次,通过交流会,幼儿教师一方面可以与家长单向互动,有针对性地指导,另一方面幼儿教师可以总结归纳不同家长的有效做法,与其他家长共享。通过多主体的参与,多向的互动,以期达到多维的教育合力。

三、选购玩具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家长在幼儿玩具选择和购买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家长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努力为幼儿选择安全卫生、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兴趣的玩具。其次,幼儿教师和家长应在幼儿玩具选购中达成教育合力,以期在选购玩具时,做到以幼儿为本、家长为主体和幼儿教师为主导的三维要素的和谐。

1.家长与幼儿教师同行:幼儿玩具材料的选购,要想保持家园同向教育目的,家长应与幼儿教师同行。让家长成为幼儿教9币的合作者,使幼儿教师成为家长的指导者。幼儿教育的双主体达成教育合力,才能为幼儿提供和谐一致的教育。在为幼儿选购玩具时,家长要及时与幼儿教师沟通,以期全面了解幼儿以及科学的教育观,同时,幼儿教师也应该为幼儿家长的选购行为提供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建议。

2.玩具的选择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家长在为幼儿选购玩具时,不能看见什么时髦就买什么。玩具的选购一定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并不是益智类玩具适合所有的幼儿,因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如两岁前的幼儿处在感觉运动发展阶段,色彩鲜艳、活动的玩具最能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幼儿兴趣,所以在选购玩具时要倾向那些有助于幼儿局部动作的反复练习以及电动遥控型的:而学龄前的幼儿(3―6岁)已经进入了前运算发展阶段,因此在选购玩具时应倾向于益智类的和有助于幼儿进行角色扮演的玩具。选购玩具时还应该考虑幼儿的兴趣,以幼儿为本,家长及幼儿教师应明确玩具的意义是促进幼儿的快乐成长,不能把玩具变成教育甚至超前教育目的的傀儡。

3.玩具要符合安全卫生的标准:玩具的安全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知道一些玩具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存在一定的威胁如:小型玩具容易使幼儿误食,一些锋利尖锐的容易伤及幼儿,一些化学物质含量高的玩具严重影响幼儿的健康。因此家长在选购玩具时一定要注意玩具的安全性,选择那些表面光滑、无锋利棱角、不易入口的玩具,而且玩具的材料、色彩要安全无毒无刺激异味,玩具要容易清洗、消毒等。同样幼儿教师在为幼儿提供玩具材料时也应全面权衡玩具的安全性、卫生标准等。

4.加强对幼儿的指导,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让玩具成为幼儿的天使,就要充分发掘玩具的价值,在日常生活与教育中主动与孩子交流,在游戏中指导孩子对玩具的使用,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幼儿爱。陪玩具与人分享玩具的良好品德。在以亲子关系为依托的活动中,家长不仅要注重培养幼儿乐于探索、善于创造的品质,而且要加强对幼儿的指导:在以玩具为依托的游戏活动中幼儿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幼儿的指导而且应教育幼儿在游戏中爱惜玩具,游戏结束后要主动收拾整理玩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独立自主能力。

幼儿园大型玩具范文第4篇

游戏是幼儿的一项基本活动,民间游戏作为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非常丰富,幼儿园采用民间游戏进行教学,更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使得孩子们在自发的状况下也乐于游戏。在幼儿园教学中,把民间游戏整合到幼儿园课程中,创新发展民间游戏,最大化发挥民间游戏在幼儿教学中的作用,对幼教工作大有裨益。本文以幼儿园民间游戏为切入点,探讨了幼儿园民间游戏创新的策略,重点从材料创新、玩法创新、空间创新、价值创新四个方面进行创新,让民间游戏富有活动,更大价值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关键词】

幼儿园 民间游戏 创新策略 活力

民间游戏是流传于广大人民生活中的嬉戏娱乐活动,在不同区域流传着许多具有生活气息、风采各异的民间游戏。对幼儿园教学而言,挖掘民间游戏资源,加强对民间传统游戏活动的传承、开发和研究,可以起到丰富幼儿园课程、提高幼儿综合素质的作用。如何对幼儿园民间游戏进行创新是当前幼儿园教育教学关注的焦点。因此,研究幼儿园民间游戏创新的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对幼儿园民间游戏创新的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材料创新,合理搭配幼儿的玩具

1.移花接木――创新“沙包”的玩法

移花接木的材料创新,合理搭配幼儿的玩具,是当前幼儿园民间游戏创新的策略之一。幼儿园准备给幼儿的玩具首先必须满足安全性这个条件,也就是说,玩游戏的时候使用的材料是无毒无害的,避免在游戏过程中因为游戏材料影响身心健康。在材料的选择上,我们可以巧用材料,通过多种资源组合的形式,合理搭配幼儿的玩具。传统沙包材料比较单一,主要是细沙,外形主要是方形,在对幼儿材料进行创新的过程中,要沙包轻重和外形上进行创新,除了装沙子黄豆、米等,还可以装一些海绵、泡沫粒等;除了正方形、正方体,还有菱形、五角星、爱心、三角形等。另外,对于沙包包布的选择也应多元化,棉布、麻布、不织布等,都可用在沙包制作上,灵活设定沙包的大小,小至豆腐干样,中至魔方样,大至20、30厘米大小、一般大的材料,并配以不同的花色,根据沙包游戏的目标、玩法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相应的沙包。通常来说,小班的跳房子游戏一般选择色彩鲜艳、大而轻的沙包;大班选择豆腐干样大小装着米、豆子等有一定重量的沙包。在玩游戏中,孩子们异常兴奋,玩得不亦乐乎。

二、玩法创新,组织活动力求多样化

玩法创新,组织活动力求多样化,是创新幼儿园民间游戏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民间游戏无论是形式上还是玩法上都是比较单一的,不适合当代儿童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为民间游戏创设新的玩法,使幼儿的思维、想象、创造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在玩法创新上,幼儿园民间游戏创新的策略,要改编游戏玩法。

1.张冠李戴――创新“小老鼠上灯台”

小老鼠上灯台,作为一个比较传统的游戏,游戏伴随着童谣的形式进行,幼儿很熟悉童谣的音乐,但无法生动活泼地表现儿歌内容。在创新游戏的过程中,我们采取“张冠李戴”的玩法,把“小老鼠上灯台”这个童谣最后一句“咕噜咕噜滚下来”改编为“咕咚咕咚跳下来”。然后,在游戏中幼儿念到“咕咚咕咚跳下来”时,教师引导幼儿练习从高处往下跳的动作,然后再加上滚翻的动作,这样的玩法,孩子们玩起来既投入又获得了愉悦的体验。

2.指手画脚――创新“木头人”游戏

“木头人”游戏是孩子们比较喜爱的游戏之一,但游戏本身比较单调,往往作为木头人不会行动,不会说话和笑,谁坚持的时间长,谁就胜出。幼儿玩一段时间,就不太感兴趣了。因此,创造性地改编和拓展“木头人”游戏尤为重要,在玩法创新上,我们将游戏与造型结合起来,将整个游戏的内容作相应的拓展,让多位学生来扮演小丑的角色,小丑的作用的逗乐“木头人”,可以对“木头人”指手画脚,表情和动作不限,不能触碰到“木头人”。而“木头人”则采取以两个人为一组摆造型,造型完成后不许动,在“小丑”的下,谁坚持得久,谁就胜出为游戏规则,这样多样化地组织活动,不仅创新了游戏的玩法,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三、空间创新,室内与室外交互使用

空间创新,室内与室外交互使用,对幼儿园时民间游戏创新至关重要。在幼儿园民间游戏创新过程中,室内游戏和户外游戏各有其优点和不足,创新游戏空间,应交互使用室内与室外游戏场所。

采取把室外的游戏放入室内的方式,以“弹珠球”游戏为例,把弹珠球民间游戏融入进秋天的主题活动里:将弹球这一民间游戏与秋天的水果进行有效结合(KT板制作成果树,树冠上挖洞表示果子),在游戏空间的选择上,应不拘一格地利用室内和室外空间,盘活游戏场地

四、价值创新,突破式发展民间游戏

价值创新,突破式发展民间游戏,在幼儿园民间游戏创新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基于游戏对幼儿发展价值的多元化考虑,通过游戏组合的形式,突破式发展民间游戏,有利于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1.耳目一新――创造性地整合游戏

突破式发展民间游戏,与创造性整合游戏密切相关。如把“石头、剪子、布”“抛沙包”和“跳房子”三个游戏组合起来,以石头剪子布的方式决定跳房子的先后,胜出者优先抛沙包,再跳到沙包所在的格子里。这样一来,古老的游戏被赋予了现代气息,各种游戏之间的优势互补,增加了游戏的价值内涵,孩子们在综合多样的游戏中,往往乐于游戏、体验、享受民间游戏的快乐,因此,更加受到现代幼儿的欢迎和喜爱。

2.翻来覆去――创新“金锁银锁”游戏

传统的民间游戏“金锁银锁”,游戏需要两人一起进行。游戏一方先打开自己的手掌,掌心向上平放。另一方单手握拳,再伸出一个食指来,然后用食指触摸前者的手掌心。触摸时两人一起念儿歌:“金锁银锁,嘎啦啦一锁!”当念到最后一个“锁”字的时候,前者将摊开的手掌突然握紧,快速抓住对方的食指。玩的过程中抓手指时,可加强幼儿的反应能力,但游戏的动作表现力较少,幼儿的运动技能弱化。将“金锁银锁”游戏结合“过山洞”游戏,一方面发挥“金锁银锁”中锻炼幼儿语言能力的特点,另一方面发展“过山洞”游戏中幼儿的爬行能力,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一边唱童谣一边翻来覆去地完成规定动作。

【结 语】

总之,幼儿园民间游戏创新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创新幼儿园民间游戏的过程中,应从材料创新,合理搭配幼儿的玩具;玩法创新,组织活动力求多样化;空间创新,室内与室外交互使用;价值创新,突破式发展民间游戏四个方面,不断探索幼儿园民间游戏创新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创新幼儿园民间游戏,促进幼儿教学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奕.游戏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作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01)

【2】谢雅萍.幼儿园运动技能简单教法尝试课教学思路【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3(04)

【3】黄进著.游戏精神与幼儿教育【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4】陆云辉.给心灵以自由――浅谈游戏精神对幼儿教育的指导价值【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30)

幼儿园大型玩具范文第5篇

【关键词】依恋理论;家园合作;入园适应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3-0047-04

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主要抚养者之间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依恋的生物意义在于个体可以从中获得关爱和安全感,社会意义在于奠定儿童日后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入园是幼儿从家庭迈向社会的第一步,也是幼儿适应社会生活的关键一步。当家长把新入园幼儿送到幼儿园并离开之后,幼儿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分离焦虑而产生入园不适应问题。幼儿入园产生的种种不适应现象,不仅影响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还让家长感到担心和焦虑,而且给幼儿教师带来许多困扰。

美国心理学家安斯沃斯创设“陌生情境法”测量幼儿的依恋行为,将依恋划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依恋、焦虑一反抗型不安全依恋和焦虑一回避型不安全依恋。在这三种依恋类型中,安全型依恋是良好、积极的依恋,而焦虑一反抗型和焦虑一回避型依恋则是不良、消极的依恋。由于母亲是幼儿主要的照料和抚养者,母亲的照看态度对儿童依恋的形成具有关键的作用。在面对亲子分离时,不同依恋类型幼儿的焦虑表现是不同的。幼儿在入园初期表现的入园分离焦虑反映了幼儿与母亲不同的依恋类型特点。幼儿教师要细心观察每个新入园幼儿在与母亲分离和相聚时以及母亲离开后自由活动时的表现情况,根据幼儿分离焦虑的不同表现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帮助幼儿稳定入园情绪,让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一、不同依恋类型幼儿的入园适应表现及分析

(一)安全型依恋的幼儿

案例一:找妈妈的聪聪

聪聪是一个可爱的小男孩,在妈妈带领下高高兴兴地上幼儿园。他对幼儿园的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和兴趣,看到班上有许多玩具就迫不及待地玩起来,嘴里还兴奋地说着话。聪聪妈妈在老师示意后离开了。聪聪玩了一会儿发现妈妈不在,带着哭腔问老师“我妈妈呢?”听到老师说“妈妈去上班了,老师带聪聪去外面玩游戏哦”,他虽然不太情愿,但很快转移情绪投入到户外活动中去。下午离园时间,聪聪一直朝门口张望,问老师:“我妈妈来了吗?”看到妈妈身影出现在门口,他赶快跑过去抱着妈妈,告诉妈妈自己“上幼儿园没哭”。

聪聪是属于安全型依恋幼儿,这类幼儿从外在的行为特征来看,情绪稳定、有自信心、与人友善、乐于探索,比较遵守规则。初入园时,他们对陌生环境表现出十足的兴趣,并能进行积极地探索。与母亲分离后表示伤感,但并没有出现强烈的分离焦虑,与母亲团聚时能寻求其亲近和安慰,主动引发交往。这类幼儿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虽然会在入园分离时哭闹或在活动中遇到挫折时有情绪反应,但经过教师稍作安慰就能缓解,焦虑反应强度较低,入园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较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安全型依恋幼儿的母亲在情感上往往给予孩子恰当、足够的关注,在态度上给予肯定、接纳和鼓励,在行为上给予耐心的指导和帮助。这类幼儿把母亲看作是探索的“安全基地”,对周围环境表现出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能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玩具、友好游戏,能遵守规则,较少出现反常的行为问题。当他们面对陌生人时,也能与其友好相处,表现出自信、独立、适应性强等积极的心理品质。

(二)焦虑-反抗型依恋的幼儿

案例二:矛盾的凡凡

凡凡是家里的“小公主”,由于父母亲工作较忙,平时主要由爷爷奶奶照看。上幼儿园对她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她会找各种借口不上幼儿园,总是由妈妈抱着来幼儿园。凡凡一到教室就生怕妈妈离开,警惕性特别强,紧紧抓住妈妈的衣服不肯松手。老师将凡凡从妈妈手里抱走后,凡凡会大声哭闹,不能安心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凡凡胆小,在园闷闷不乐,不愿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当遇到进餐等困难时会哭泣。等到下午妈妈来接时,凡凡就会冲进妈妈怀里要求抱抱,可妈妈刚把她抱起来,她却又挣扎着要下来,抗拒妈妈的安慰和接触。

凡凡属于焦虑―反抗型依恋幼儿,这类幼儿从外在行为特征来看,情绪不稳定,排斥与接纳并存,依附性强,缺乏自信。他们在陌生的环境中显得困惑和谨慎,过分依附母亲,怯于探索环境。他们对母亲的离开表现出极大的伤感和焦虑;与母亲团聚时,又表现出寻求亲近与拒绝两种相互矛盾的行为,有时甚至对母亲表示出愤怒。一般来说,焦虑一反抗型幼儿的母亲看护不连贯、不规律,常常错误地理解孩子的需求,对待孩子的态度也视自己的心情而定,对孩子有时很亲近,有时又很冷漠,导致孩子的情感出现混乱和矛盾。幼儿对外界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增强了他们寻求安全的需要,在这种需要得到适当满足之前,幼儿难以进行自我环境的探索和社会环境的开拓,并且容易形成攻击、多疑、孤僻、畏缩的性格,表现出对幼儿园新环境的严重不适应,难以融入幼儿园集体生活。

(三)焦虑-回避型依恋的幼儿

案例三:“省心”的佳佳

佳佳是一位让家长和老师很“省心”的孩子。与班上那些哭闹的孩子相比,她显得很“平静”。入园后,老师拉着她的手,提醒她跟妈妈说再见,似乎妈妈的离开对她没产生任何影响。佳佳自理能力较强,进餐、午睡都能自己完成,但不关注老师组织的游戏和提供的玩具。在与同伴交往时比较主动,但是看到自己喜欢的玩具会动手抢,根本不管同伴的反应。当妈妈来园接她时,她也不理会,继续玩自己玩具,有时会对着妈妈笑笑。佳佳的妈妈骄傲地认为孩子“不粘人”。

佳佳属于焦虑-回避型依恋幼儿,这类幼儿从外在的行为特征来看比较独立,情绪活动水平低,缺乏对爱的反应。他们在陌生的环境中能自主地进行探索和游戏,但显得不专注、浅显、缺乏情感投入。他们能够接受陌生人(如教师和同伴)的关注,在母亲离开时未表现出明显的分离焦虑,与母亲团聚时也不力图去接近。(也称之为“无依恋”幼儿。)表面上来看,他们能比较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虽然他们能够接受陌生人的关注并能主动地进行探索和游戏,但是关注和探索的程度并不如安全型依恋幼儿。焦虑一回避型幼儿的母亲对孩子的情绪与行为表现不敏感、反应迟缓,倾向于拒绝,有时缺乏耐心。由于发出的需求信号得不到回应,久而久之,幼儿对母亲的情感也变得冷漠。有研究指出,焦虑一回避型依恋的婴儿比安全型依恋的婴儿在以后的幼儿园环境中表现出更多敌对的、愤怒的、侵犯的行为。

二、家园合作,促进不同依恋类型幼儿的入园适应

(一)重视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确保良好亲子依恋关系的形成

1 提高母亲照看的质量是关键

母亲照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儿童依恋的安全性。因此,要使儿童获得安全型依恋,母亲应该做好两方面努力:

第一,及时满足孩子各种合理需要,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安排孩子的生活。包括采取合理的喂养方式满足孩子进食的需要,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进食;满足幼儿的各种心理需求,增加与孩子身体接触的机会,如拥抱、抚摸、亲吻;让幼儿感受到来自母亲的关心,经常与孩子进行积极的情感交流,多对孩子微笑,以温柔愉快的声音与孩子交谈,用信任支持的眼神与孩子交流,为孩子提供丰富的触觉、视觉、听觉的刺激。

第二,对孩子发出的信号做出合适、积极的回应,温柔细致地照顾幼儿。当幼儿发出各种社会信号时,母亲应正确理解并给予及时反应。母亲要经常关心孩子在做什么,了解他们的想法和要求,如当孩子哭时,能根据哭声判断出,孩子是肚子饿了还是尿布湿了,亦或是因为寂寞需要有人陪伴,从而采取恰当的行动给予回应。

2 父亲的作用不可或缺

受“男主外、女主内”传统中国家庭模式和现实社会竞争激烈的影响,父亲往往缺乏教育子女的认识,把教育年幼子女的责任全推给母亲;或是以应充当“严父”或扮演“黑脸”的角色去教训子女,无视孩子的人格,导致孩子对父亲敬畏有余、亲爱不足。其实,幼儿不仅会依恋母亲,也会天然地依恋父亲,与父亲建立安全依恋的年幼儿童在同伴互动中较少表现出焦虑和退缩行为,能较好地调节学校的压力,这表明儿童对父亲的依恋和他们在学校的社会情绪能力具有一致性。研究发现,形成双亲依恋的孩子具有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与父亲的安全依恋甚至可以补偿与母亲的不安全依恋关系的负面影响。如果父母双方都是不安全依恋者,其子女为不安全型依恋风格的可能性更大。由此可见,父亲应当多与孩子互动,发挥父亲的作用,呈现男性特色,扮演孩子的玩伴,开展独特的亲子方式,积极培养与孩子的依恋关系。如,带孩子到户外去,到大自然中去,教孩子踢皮球、打篮球、打雪仗、爬山远足、捉迷藏、摔跤等运动和游戏,满足幼儿对探索外部世界的需要。

3 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氛围在个体成长的历程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温暖、和睦、互助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幼儿安全型依恋的形成;而冷漠、疏远、拒绝的家庭氛围则易使幼儿形成不安全依恋。父母应尽可能地为孩子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爱与关怀。目前祖辈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婴幼儿的看护中,这种非母亲看护的出现意味着母亲和幼儿的相处时间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会削弱母亲对幼儿的熟知程度以及幼儿对母亲可得性的自信程度,进而导致亲子依恋的安全性降低。为此,母亲在不得已与幼儿分离时应持谨慎态度,尽量在情感上进行一定的关照和补偿。同时,母亲要为孩子慎重选择替代看护人(祖辈、保姆),如果替代看护人的基本的生活习惯、教养信念等方面与父母能保持一致,将有利于幼儿良好关系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二)关注师幼间信任的建立,逐渐形成新的依恋关系

按照鲍尔比的幼儿分离焦虑三阶段论(即反抗阶段、失望阶段、超脱阶段),教师应逐步成为幼儿的替代依恋对象。由于儿童在学校和教师、同学一起度过的时间比较长,因此,师生关系会成为儿童建立同伴关系的模式,而且良好的师生依恋关系能够对安全性低的亲子关系起到补偿作用。

1 允许家长陪同入园

对婴儿依恋的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幼儿在妈妈在场时能与陌生人一起玩。这说明幼儿在家长的陪伴下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幼儿园)、见到陌生的人(教师)时,通常也不会产生分离焦虑。因此,可以让幼儿在家长陪同下提前适应幼儿园环境,使他们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开始探索和认知外部事物,逐步建立依恋关系。另外,在家长的陪同下,幼儿更容易与教师在潜移默化的交往中建立起信任,从而形成新的依恋关系。具体到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在幼儿早晨入园时,教师应热情迎接幼儿和家长,并与家长主动交谈,让孩子了解到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亲密关系;离园前家长来接孩子时,家长不要急于立即带孩子回家,可先带着孩子在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场地上玩一会儿。

2 表现出对幼儿的关爱

依恋对象不是单一固定的,幼儿可以建立多重的依恋,依恋对象可以是父母,可以是祖父母,甚至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其他人。教师是幼儿入园后的“重要他人”和“权威人物”,幼儿对父母的依恋情感是否能转移到教师身上,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幼儿的照料态度和方式。对孩子来说,当他们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觉察到有一位或多位被称作“老师”的成人,关注自己的生活,满足自己的感情需要,对自己温柔友好,就会觉得自己所处的环境是安全的,并会逐渐把老师作为自己新的依恋对象。

因此,教师应关注幼儿需求,做出积极的回应。由于幼儿早期触觉较为敏感,教师可多与幼儿通过身体接触进行互动,如拍拍幼儿的小脑袋,拉拉幼儿的小手,抱抱幼儿,和幼儿说几句悄悄话等,都可让他们对教师产生深深的亲切感和依恋感。当幼儿对教师产生依恋感时,幼儿就会喜欢上幼儿园,从而顺利地实现从家庭生活到幼儿园生活的过渡。

3 营造幼儿熟悉的氛围

为营造一个幼儿熟悉的环境,教师可以在墙面开辟专栏,粘贴幼儿的全家福照片,缓解幼儿焦虑的情绪。在区域布置时,教师可以模拟家庭布置,如布置娃娃家时,允许幼儿带自己的玩具来幼儿园;请幼儿围坐在教师身边,一起看电视、听故事、玩玩具;还可以设置母子对话的情景,一起说说悄悄话,让幼儿有在家的感觉,感受家的温馨。此外,还可以根据幼儿不同的性格、兴趣等进行分组活动,使之在最短的时间找到朋友。

教师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安排一定的户外活动,让幼儿自由玩耍,如玩沙、玩水、滑滑梯、做游戏等。此外,让幼儿学习一些他们容易接受的儿歌、故事、舞蹈,既可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又可以利用这些游戏活动缓解幼儿想家的情绪,让幼儿在自由、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到快乐和满足,逐渐感受在幼儿园里的乐趣。

(三)家园共同努力,帮助不同依恋类型的幼儿顺利度过适应期

教师与家长双方要加强沟通与合作,在充分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在教育方式与措施上达成一致形成合力,做好幼儿入园之前的各种物质和心理准备;根据幼儿在适应过程中的不同表现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帮助不同依恋类型的幼儿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

安全型依恋的幼儿一般分离焦虑程度最低,能较快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和生活。面对这类幼儿,可采取转移注意法或表扬鼓励的方法,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创设自由宽松的环境,在教室里投放丰富多彩的材料,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些新奇的事物中去。另外,还可以提供大量的玩具、图书,组织有吸引力的活动,引导他们主动探索,让他们把注意力转移到幼儿园这个新的环境中去。家长对幼儿的入园表现要及时加以表扬、肯定,如“今天你得了一朵小红花,真棒!明天我们上幼儿园,再得一朵好吗?”“老师说你能自己吃饭,可喜欢你了。”用积极鼓励的语言与幼儿交流,多鼓励孩子正确的行为,以帮助孩子和教师、同伴之间建立情感联系,让孩子感受到上幼儿园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