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生物说课稿

高中生物说课稿

高中生物说课稿

高中生物说课稿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辅读物;质量;编校

众所周知,中小学教辅读物质量参差不齐,问题较多,教辅市场存在无序竞争和恶性竞争的问题,这些历来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笔者自工作之初,就认定质量是教辅读物的生存之本,给学生用的书是马虎不得的。因此,对教辅读物的编校和出版工作绝对不能掉以轻心,不能因为任何原因而降低要求。作为教辅图书的编辑,笔者自始至终都在头脑中绷紧一根弦――责任心,这是贯穿整个工作过程的关键词。

决定教辅读物质量的因素,从总体来讲,主要有两个方面: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

一、作者与内容质量

教辅读物的目标定位是帮助学生学习教材,深化学生对教材的认识,在教材的基础上拓展延伸,在强化训练的基础上使其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培养综合素养。这就要求教辅图书的编写者必须了解本学科的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对教材的理解、分析到位。如果做不到这些,教辅读物的内容质量就得不到保证。

对于这一问题,笔者认为编辑工作的法宝就是加强责任心,与作者不断沟通,同时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做一名全能型的编辑。

1.编辑提前介入,与作者实现良好沟通

教辅图书的编辑要认真选取作者。从某种意义上说,选好一个作者,书稿就相当于完成了一半,就为书稿质量奠定了比较牢固的基础。一旦确定好作者和出版思路,就要与作者经常性地沟通。这里除了要讲究沟通技巧,还要以真诚、谦虚的态度对待作者和书稿,以专业的学识和出版规范引导作者。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作者的认可和赏识,才能实现与作者的良性互动,才能为图书出版打好基础。

编辑提前介入,在书稿形成之前与作者加强沟通,一方面可以使编辑了解作者的思路及书稿进度,对书稿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作者了解出版社的意图和思路,向出版社的要求靠拢,实现双方的有机结合。拿到书稿以后,通过审稿发现问题,编辑要及时与作者沟通,尽早解决问题。只要争取主动,严把稿件的内容质量关,那么图书的内容质量是完全可以保证的。

2.编辑自身要提升图书策划能力,做全能型编辑

首先,全能型编辑要提升图书策划能力,力争做一个策划型编辑。要对市场上同类教辅图书的印量、销售情况、市场分布、读者反映等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掌握该类图书的市场情况,然后加以分析、甄别和判定,从而发现新的市场空间和选题。具备这种能力后,编辑可以更准确地选取、调动作者资源,进行图书的策划工作。在稿件的组稿、通稿、修改、审订等工作中,编辑也会更加得心应手,保证整个出版流程的进程和可操作性。

其次,全能型编辑要力争做一个学科课程方面的内行。具体来说,学科编辑要全面掌握本学科的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中高考动向,精心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对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动向和对教材的修订,保持高度敏感性,对教辅读物的编写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只有这样,才能对作者的教学水平、教研活动和科研水平有大致的掌握,更好地与作者合作;才能对稿件有深刻、透彻的评价,提出中肯的意见,从而提升稿件的质量。

在保证了书稿的内容质量以后,编辑的编校工作举足轻重。

拿到书稿之后,笔者一般先审阅书稿的结构和体例,浏览一遍书稿。通常做法是将正文对照目录梳理一遍,然后查看各章、各单元、各课时的体例,保证书稿基本结构不出现问题。一旦发现书稿在体例结构上达不到出版要求,要立即与作者沟通修改。接下来进入正文,要认真审读书稿的全部内容,看书稿在知识性、科学性、语言文字、内容表达、图表等方面是否符合出版的要求,并进行全面的加工与润色。这其中,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是特别要注意的:

一是坚持审阅过程中做审读笔记。这里说的笔记,不仅仅是稿件中存留的问题、把握不准的问题要记录下来,对自己在审稿过程中的感受、想法,也要记录下来。譬如某个容易写错的词语、自己以前不知道的熟语、容易忽视的语言方面的某一问题、新颖的出题方式,等等,这些点滴积累,会成为非常有用的东西。

二是不要过于自信,拿不准的地方一定要查找资料核对,或者请教别人,稳妥解决。《现代汉语词典》《图书编辑校对实用手册》《作者编辑常用标准及规范》《辞海》《古代汉语词典》等书是笔者案头必备的,另外各种版本的教材、教参及同类书更是必不可少。即使是权威版本的教材,包括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也会存有疏漏,所以遇到问题时不能盲目相信教材。

三是不要轻视校对环节。现在很多出版社都是编校合一体,编辑同时也负责校对工作。图书

所以编辑在校对上来不得半点马虎。笔者一直坚持自校,而且改稿几次,就有几次校对,即使是很急的稿子,没有全部审过是绝对不能付印的。

四是坚决贯彻“三审制”。责任编辑要严格按照编辑规范对书稿进行编辑加工,写出比较中肯的审读意见,对初审中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情况予以说明,对不能解决和有待解决的问题逐条列出,并请复审和终审认真审阅,妥善解决问题。只有严格贯彻“三审制”,才能确保书稿达到出版要求,才能最终付印。

三、做中学生文学类教辅读物的探索者

笔者编校了许多中学生文学类教辅读物,在这个过程中感觉到,在做这类图书时,除了需具备一般编辑应具备的基本修养外,还要注意文学类图书的特殊性,把握好这类图书的亮点。

1.掌握一定的阅读理论,熟悉阅读心理学

文学类教辅读物的编辑要掌握一定的阅读学习和阅读教学理论,熟悉阅读心理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对阅读教学的目标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笔者对此也进行了细心研究和学习。据此,笔者深知,中学生文学类教辅读物在内容编排上要遵循学生感知、理解、鉴赏、运用的阅读心理过程,照顾学生读者在阅读时的情感体验,并体现出对不同层次阅读能力的要求,注意各能力要求的独立性和阶段性,保证学生的阅读能力在稳步、有序的氛围中形成。有了教育理论支撑,编辑在做这类图书时就有了理论指引,@样不论是做什么阶段的读物,都不会偏离目标对象和内容指向。

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参照其社会功能,中学生文学类教辅读物中入选的文章一般分为叙事性文学和抒情性文学两种文体,主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文学剧本等体裁。文学类教辅读物除了要遵循文学文体的固有特性,还应体现学生对不同文体的不同阅读心理特点,注重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编辑在编辑加工中也一定要注意到这一点。

高中生物说课稿范文第2篇

一、导学稿下的新课堂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怎样才能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课堂的感知活动中呢?课堂教学从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开始,导学稿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为课堂服务的。导学稿设计的项目有:教师准备和学生自备的一些器材、课前预习和复习、探究学习、你会了吗(课堂检测部分)、课后作业和课后探究部分。教学实例:像《弹力和弹簧测力计》这节课中学生自备的器材有:橡皮筋、气球、弹簧、钢尺等;预习部分设有这样的问题:当你拉长橡皮筋、压缩弹簧、压气球时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这样设计呢?目的是提前把要用的器材,知识预备交给学生。在课堂上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迫不及待的想拉弹簧、橡皮筋、还想压气球,此时我不失时机的出示一个弹弓,问:“同学们玩过弹弓么?谁愿意来玩一把?”同学们争先恐后抢着上来,而且要射击目标。顿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积极、自愿参与课堂教学。可见导学稿下的新课堂从物质、心理、组织和方法各个方面都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做好了准备,使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关注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它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课前感知教材的过程,学生有了生活经验和必要的感性知识,形成了清晰的表象,理解知识就更加容易。

二、导学稿下的新课堂使课堂合作学习氛围更加浓厚

这其中有生生之间的交流、评价;还有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对话与合作学习。

1.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对话与合作

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非拥有者”,从而产生了特殊的不平等,而如今实施导学稿下的课堂则是一部分学生成了某方面知识的“拥有者”,反之,教师则在某些方面成了“非拥有者”,这为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对话与合作提供了可能;传统的课程中有一部分实验是教师演示,让学生观察现象,再通过现象得出结论。而新课程是学生人人参与活动,允许学生之间有“学生语言”,允许学生互助互学,有开放性的交流,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让学生在操作和现实生活中,亲自体会物理学习的奥秘。

2.生生之间的交流、评价

我们要允许学生之间有“学生语言”,允许学生互助互学,有开放性的交流。重视学习经验和体验,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去发现,去探索知识,让学生的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同时内容的实用性增加,为学生体验物理的乐趣提供素材。这些在导学稿下的新课堂中有充分的体现,也把它落到实处。课堂教学中,我通过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好帮差等多种互补形式使学生发现自己也是一个知识的创造者,这样的课堂真可谓“不用扬鞭自奋蹄”,学生成了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探究学习的课堂氛围是导学稿的灵魂所在

《物理课标》明确指出:“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的意识”。导学稿下的新课堂符合物理课标的思想,课堂的一个重大的变化是探究学习氛围让人激动而难忘,它引导学生把感知的材料,同课本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理性加工,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使学生的认识发生一个质的飞跃,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师课堂中的“导”是实现知识飞跃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的属性,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对知识全面理解。

四、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不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能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填鸭式”教学,学生只知道机械的记忆和搬用知识。即使他们的头脑里被填满一堆知识,也不可能促进思考,只能培养出一些高分低能的学生。而导学稿下的新课堂启发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弄清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逻辑推导与论证,能够自如的、甚至创造性的运用知识解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教学实例:《弹力和弹簧测力计》这节课“观察形变与外力的关系”,如果不是用导学稿教学,学生的活动只限与课本中提供的实验,而使用导学稿的课堂让我们大开眼界。我们学生的实验做法多种多样,五花八门。对我印象最深的是:8班曹阳同学,他设计的实验很有创意,他给气球下挂一个弹簧,再在弹簧的下面挂一些学习用品,然后拿着自己设计的实验展示给大家,说到:“我们看到弹簧伸长了,气球也发生了形变,所以我这个实验把课本上的两个实验整合起来了,它既说明了弹簧所受的外力越大,形变越大;也说明了气球受到的外力越大,形变越大”。他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大家赞不绝口,真可谓“青出于蓝而盛于蓝”。从这一节节的课堂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教学相长”这句话的内涵,导学稿下的课堂是和学生共同成长的沃土。

高中生物说课稿范文第3篇

走进香港的校园,惊异地发现,学生的书包很小、很轻。上课了,学生们的桌面上只有小小的文具袋——没有教材、没有笔记本!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发下了一张a4纸,学生们立刻做起来了——这,就是香港的课堂教学工作纸。

笔者和同事分别走访了香港五所学校,并在互联网上大量搜索,了解到“工作纸”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在港澳地区以及一些发达国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并进一步发现香港教学工作纸和起源于江苏溧水东庐中学的理科讲学稿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因为地域、背景不同而各有各的精彩。本文谨对香港科学教学工作纸和龙岗科学讲学稿作较深入的对比研究。

一、对比分析

1.编写依据的异同论文联盟

《香港教育改革大纲》提倡教师依据《生活科学(中一至中三)课程纲要》内容,选择使用多元化教材或者自行编写校本教材,一般不用固定教材。由于《课程纲要》中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建议活动等编写得非常周全细致,再加上香港教师普遍高学历、高素质的背景,使得香港教师具备博采众家之长的自行编写校本教材的能力,他们的教学工作纸编写也就是围绕着《课程纲要》这个核心进行的,呈现出个性盎然、五彩缤纷的特点。

龙岗科学讲学稿依据深圳市统一使用的浙江版科学教材,同时紧紧围绕《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以及《深圳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的要求进行编写,所以表现出编写的讲学稿一般都是紧扣中考考点对教材进行处理,明确具体,符合深圳科学综合课起步初期的实际情况——教师由单一课程向综合课程转型的过程中专业化程度不够的问题。但是这种单一的教材必然导致讲学稿的编写很少能够拓展发散,局限性较明显。

2.编写人员以及流程的异同

香港由于教师个人素质较高,并且因为对于知识产权的高度重视,所以一般来说工作纸都是独立编写(也有专门机构编写供大家使用),在学校同事中较少有共同完成一份工作纸的情况。在调查中了解到,香港的学校也会要求教师们进行集体备课,比如说圣芳济书院、路德会吕明才中学、赛马会官立中学等。不过,也有很多学校因为老师们普遍课时量大(人均每周课时超过30节),老师们在校的能够集中的时间非常稀少,所以一般而言集体备课仅仅局限于对《课程纲要》的研讨、上课的主要内容等,在细节方面一般就不再深入研究。

龙岗科学讲学稿的备课模式可概括为“专科主备初稿,集体研讨二稿,个人再备三稿,课后反思四稿”,意思是由同一备课组中的专科老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自然地理四个学科内容)提前一周进行主备,每周会有一到两次的半天时间进行集体备课,备课组长以及备课组的老师会详细审查讲学稿的初稿,并提出大家的改进意见;主备在大家的意见基础上进行修改定稿,印刷出来的二稿发给每个老师,每位老师再根据自己班上学生的具体情况,直接在二稿上进行补充或者注明自己的教学流程以及相关活动采取的措施,这就是第三次的个人备课;师生在课堂上共同使用讲学稿之后,每位老师在“讲学稿”的讲学体会栏里填写自己的教学反思,记录成功与教训,使其成为一个不断打磨、不断提升的过程,不仅为下一阶段的复习课提供教学依据,也为下一年的集体备课提供建设性意见。这样的主备——集体备——个人备——反思改进四个层面的教学设计,使得每份讲学稿的设计既有专业性又具有针对性,是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的有机统一。

3.编写类型以及模块的异同

香港科学工作纸种类较多,例如有些学校以“ws”开头的是学生课堂活动记录工作纸,以“bc”开头的代表基本能力训练工作纸,以“pc”开头的是评估用工作纸。由于有很多类型,所以每份单一的工作纸内容相对简单,一般只需一张a4纸即可完成。比如说,有一份关于《人的眼球》的学习工作纸,呈现的只有一幅眼球的图,学生要在图的旁边填写各个部分的名称,并且在下方的表格中填写各部分的构造以及功用。没有多余的语言,直接明了,便于学生在课堂上迅速完成相关知识的练习,也便于教师促进全体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及时了解全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就是基本能力训练工作纸。另外还有课堂活动记录工作纸,类似于实验、探究课的实验活动步骤、结论的填写;评估用工作纸即为一份有是非题、选择题、填充题、问答题等的课堂检测题。很多学校为了区别各种类型的工作纸,会用不同颜色的a4纸制作,方便师生在课堂上快捷使用,也利于学生日后归纳整理各种工作纸。

龙岗科学讲学稿将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合二为一”,在编写时,往往集课前预习、课堂活动、即时反馈练习、验收学习效果以及课后反思等关键环节汇集在一份讲学稿中。比如说学习《人的眼球》,根据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就确定了学习目标、预习范围、自主预习·学讲互动、学到了什么——课堂小结、当堂训练、牛刀小试等六个模块。一般而言,讲学稿低年段用a4纸正反面印刷,高年段用a3纸正反面印刷,并且教学中做到“四精四必”——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一方面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另一方面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状况,以便跟进和个别辅导:

4.使用方法的异同

香港工作纸根据类型不同,使用的时候方法也不同。例如有学校不仅通过个人的力量来解决工作纸上的疑难问题,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解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培桥学校,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关注到学生的差异性,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进行互助学习。同时为了促进孩子们进发出更优异的思想火花,他们还设计了在课堂上进行转组的学习活动,让学习水平相当的学生在一起研讨问题,这时体现的是“组内同质、组间异质”。

龙岗科学讲学稿通过教学中的“自主预习→小组讨论→展示交流→质疑思辨→巩固验收”五个环节来达到“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和谐统一”。以一节《变阻器》为例,新课伊始,教师则让学生展示自己在家中收集的有关变阻器的各种实物,有可调台灯、可调电吹风、可调录音机等等,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环节,其实就是学生展示自己预习成果的一种很重要的方式,学生不仅根据老师设计的讲学稿,读懂了教材中文本的东西,同时也在老师的指引下,注重观察生活,学以致用。接着,老师开始组织学生讨论、展示、交流昨天下发的讲学稿,当进行到讲学稿的一个思考题:从一条直导线到滑动变阻器,科学家经历了哪些思考和探索?学生们顿时更加活跃了:

生1:如果是将导线直接接入电路中,那么导线就要像教室那么长了!

转贴于论文联盟

生2:可以缠绕在一个棍子上,而且要用绝缘体。

生3:我有一个问题,如果是这样缠绕的话,你不怕横向导电吗?

生1:我们可以在导体上包一层绝缘皮。

生3:如果是这样一个个包住的话,每一个都那么肥,你不怕不方便吗?

生1:我们可以改进为在导体上涂一层绝缘漆。

生4:那你全部涂了绝缘漆,不是不能导电了?

生1:正因为是这样,我们可以刮一条滑片经过的路径。

生4:你可以指给我们看看吗?

生1拿起一个滑动变阻器,指出那条划线,并解释着……

在这里是“生生互动,教师主持导戏,从有形中来到无形中去”的课堂,讲学稿设计了问题,学生围绕着问题进行思考、探究、质疑、思辨;在这里应试没有放弃,学生素质——交流、倾听、质疑、思辨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教师只是在适时的时候进行点拨提升,充分体现了讲学稿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特点。最后,教师通过课堂小测进行了本节学习内容的验收,以促进和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二、思考与启迪

1.坚定信念

“2006年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

(简称pisa)确认我们早已知悉的一些情况,香港十五岁学生的数学及科学能力均位居世界最前列,科学能力跃升至第二位(二三年名列第三位),数学能力则再度名列前茅,排名第三(与另外三个国家,地区同列前位)。

从上面资料可以看到,香港的科学教学有着其成功、独到之处,其中的课堂工作纸也是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这给了在摸索阶段的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内地理科讲学稿很大的鼓舞,我们应该坚信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一种高效的手段。

2.扬长避短

(1)学习借鉴香港教学工作纸编写时博采众家之长的特点,综合应用学科知识,我们在编写内地理科讲学稿时,不应拘泥于现有版本的教材,可以适当借鉴其他版本的教材以及理科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在严格遵循《课程标准》的情况下,适当补充、拓展、提高,以弥补已选用的教材的单一性和局限性;

(2)学习借鉴香港课堂教学工作纸的多种类型,根据新授课、复习课、概念课、探究课等课型的不同,将内地理科讲学稿设置出相应的更为贴切、适用的模块;

(3)发扬内地理科讲学稿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优势。通过讲学稿,首先一改教师传统的口头布置预习作业时目标不明确、家长督促无抓手、教师检查没依据的弊端,使得预习工作显性化,学生预习有了扶手,家长有了监督对象,老师有了检查载体。其次,在学生完成预习任务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内的互助学习,“兵教兵”的方式,帮助预习有困难的学生解决个人问题,然后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展示、质疑思辨解决共性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4)学习借鉴香港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升华版——“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和“组内同质,组间异质”通过转组方式共存的特点,在讲学稿的设计、编写、使用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培优辅差,不仅关注后进生的转化问题,同时还要关注精英学生的成长问题。

高中生物说课稿范文第4篇

美术教材将这个内容安排在初中第四册的第三部分。从教材安排的教学顺序来看,教学应在让学生掌握了绘画色彩的作用及表现形式后,运用色彩的表现基本技法塑造形象,按先学“淡彩静物”后学“水彩画”的程序进行。众所周知,水彩画是较难掌握技法的画种,对于普通中学来说,教材在这方面的要求似乎太高。但是,“淡彩静物”只需在素描画面上涂上一层颜色,而教材又只要求学生涂上物体的固有色,这种简单的技法对初中生来说是不困难的。因此,普通中学的美术课应因地制宜地舍去水彩画要求较好,将教学重点摆在“淡彩静物”上为宜,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淡彩静物”的学习。“水彩画教学”可以放在美术第二课堂酌情进行,以满足美术尖子生的求知欲。

“淡彩静物”,也称“铅笔淡彩”,就是在素描画面上涂上一层淡淡的颜色后开成的美术作品,其特点是素描与色彩相互配合,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由此可知,“淡彩静物”所用颜色应具有透明度很高的特性,以保证涂色后不影响素描的表现力,这就非水彩颜色不可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明确肯定:“淡彩静物”不是素描,是色彩画,而且是最简单的水彩画。Www.133229.coM这种肯定,实质上就是对“淡彩静物”的定位,也突出了“淡彩静物”对色彩透明性能的要求,对学生学习“淡彩静物”的涂色技法,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淡彩静物”的素描稿和涂色是“淡彩静物”课堂教学的两个组成部分,素描稿是基础,涂色是重点,在教学中应正确处理好这两个内容之间的关系,决不能片面地只强调素描稿或涂色效果而影响了课堂整体教学效果。

素描稿在“淡彩静物”中起着表现物体的形体结构、空间透视、质感量感等重要作用,是“淡彩静物”的关键内容,它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成功与否。从普通中学的学生素质来看,这又必然是教学中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普通中学的“淡彩静物”教学宜用一课时专门进行“淡彩静物”的素描稿教学及训练。在教学中,特别要提醒学生注意,素描稿与与以前学过的明暗素描的表现方法及要求不同。什么地方不同?如何要求?教师必需讲述清楚,使学生懂得:①“淡彩静物”的素描稿不需要变化微妙的中间灰调子,因为过多的中间灰调子在涂色时极易使色彩纯度变化,使画面变脏;②用线简洁、肯定;③“淡彩静物”的素描稿是线面结合的结构素描。

“淡彩静物”的素描稿要求清楚以后,就应开始技法的教学了。素描稿的技法要求可以归纳如下:①执笔要轻;②线条明确;③明暗分明;④透视正确;⑤慎用橡皮。在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示范讲解:怎样握笔才是执笔轻?什么线条才是符合要求的线条,用多了橡皮擦会产生什么不利因素等等,让学生从直观上领略到技法要领。为了强化教学内容,此时教师应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明间素描”与“结构素描”范画,对比指出结构素描省略了哪些中间灰调子,哪些线条是应该肯定、明确、强调的结构线,怎样突出等,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及切实的技法掌握标准,从而理解并掌握素描稿的技法,这“淡彩静物”的淮我教学作好准备。

学生掌握了“淡彩静物”的素描稿技法,再学习淮色就容易多了。值得一提的是:“淡彩静物”是学生用色彩塑造形象的启蒙课。不同于前面学习过的图案色彩的涂色学习,所以,教师必须用一课时的时间教会学生认识物体的固有色及如何涂上物体的固有色。在此之前,学生已学过色彩的基本知识,掌握了三原色、间色、复色、色性及色彩混合等理论知识,为了教学的需要,可用适当时间复习一下以上内容,重点应放在色彩混合上。例如,通过“红色与绿色”的混合告诉学生,互补色一般不要混合,否则得到的色彩纯度低、容易脏、乱,影响色彩效果。通过有目的的复习,以达到巩固学生色彩混合基本技法的目的。

“淡彩静物”的涂色技法要求并不高,只需要将物体的固有色相涂准确,色彩涂均即可。对于普通中学的初中学生,涂均匀颜色还是比较容易的,但要将色相涂准确就很困难了,显然,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这里。为了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最好实施以下方案:

第一步进行某两种确定颜色(两种原色或间色均可)的不同比例的混合训练,让学生注意观察 色相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特别是纯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二步再实施调配某种指定颜色的训练。例如,让学生用“红、黄、蓝”三原色调配出赭石,用“橙、蓝”两种颜色调配赭石,并提醒学生注意色彩纯试想的变化,让学生通过实例得出“混合的颜色种类越少,调出颜色的色彩纯度就越高”及“一种颜色(三原色除外)可以通过多种色彩混合途径得到”的结论。

第三步方案,就是教师出示色相明确、纯度适当的的色物体(最好不用固有色是三原色的物体)对照实物进行固有色的调色示范讲解,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高中生物说课稿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困生;草稿本;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2-041-2

“学困生”是相对而言,通常是指那些在品行或学习等方面暂时落后的学生。每个班集体中都有各方面相对落后的学生,这一部分学生容易被大集体所遗忘,久而久之会使他们失去自信心,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影响各方面的发展。因此,转化“学困生”是教学工作中既棘手又特别重要的环节,一个班级的班风、学风与“学困生”转化工作息息相关。

笔者试图从“草稿本”这一个小的细节着手,指导“学困生”学会正确使用“草稿本”,发挥“草稿本”应有的功效,这也是“学困生”转化工作中不容忽视的细节。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困生”合理使用“草稿本”的良好学习习惯呢?

一、数学学科中草稿本使用现状

通过对学生计算情况的关注,笔者发现了学生在草稿本使用方面很不规范,“学困生”的这种现象更为突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思想不重视

多数学生对“草稿本”重要性的认识存有偏差。虽说“草稿本”使用习惯的培养受到许多教师以及家长的重视,然而在具体实施时,有的教师与家长并未对学生使用“草稿本”的行为提出严格的要求,尤其是“学困生”,教师和家长对他们甚至就没有这方面的要求。教师和家长的态度就会影响学生,使学生从心理上、行为上忽视“草稿本”的重要性,造成有些学生不注意正确使用“草稿本”,随意性太大,书写习惯差,把用“草稿本”当成是一件劳神的事,这样会直接影响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来说,大多数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在使用“草稿本”时较为规范,而“学困生”在使用“草稿本”时往往表现出随意、马虎的行为。

2.行为不规范

(1)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往往是“草稿”少,“脑稿”多。低年级由于知识的难度性不大,大部分学生可根据心算就能够解答出数学问题。而到了高年级,随着知识体系的上升和难度的加大,思维层次的增加,大部分的题目已经不能够一眼看出答案或是通过心算得出结果。而有部分学生思维仍然停留在低年级阶段的方法上,觉得使用“草稿本”麻烦,随意地用脑子想一下子就写出答案,结果出现有些学生考虑问题总是顾此失彼、丢三落四,错误率居高不下。所以班级中会出现一些学习成绩总是徘徊不前的学生,或是做完试题时自己很满意,而实际成绩出来却让人跌破眼镜的情况。

(2)学生使用“草稿本”时,缺乏有序性、条理性。多数学生没有一本专门的“草稿本”,见到什么就用什么:手上、课本上、作业本的封面上、课桌面上……只要是可以写字的地方,都会被用来当“草稿纸”。这种随意使用“草稿”的行为不仅影响了手、课本、作业本、课桌等的整洁性,而且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变得没有条理性,特别是在高年级,一道题不是一两步过程就能够解答出来的,步骤比较多,过程比较繁锁,可能中间的一个小的步骤考虑错了,就功亏一篑。在这个时候,条理清楚的“草稿本”就占了优势,学生可以通过“草稿”找到出错的地方,而东写一下西些一下的草稿就无从查找了,只能重新再考虑,这样就浪费了大量的学习时间。同时那些随意的“草稿”,学生为了节省纸张等原因,一般都把字写得很小、很密、很乱,有时学生自己都难以认清刚写的字迹,更不要说回头找到出错的地方了。

3.习惯未养成

多数学生没有养成使用“草稿本”的良好习惯,除了上述思想和行为上的问题,还表现在不重视“草稿本”的用后处理,缺乏一定的自我检查的习惯。许多学生都认为“草稿本”是不必上交的,习题解完之后也就随手一丢了事。如此则不便于教师对学生“草稿本”使用情况的检查。同时,许多学生利用“草稿本”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缺乏,不能充分利用“草稿本”进行思考与学习活动也是计算错误率居高不下的原因。

二、指导“学困生”规范使用“草稿本”的尝试

1.让“学困生”有一本像样的“草稿本”

“学困生”平时不习惯使用“草稿本”,在答题中遇上计算难题,由于没有专门的“草稿本”,答题结果中出现的错误从他的“草稿本”中无从找起,检查不到出错的原因。笔者认为,学生是否有一本像样的“草稿本”也应该是课前检查准备工作的一项内容。只要我们老师经常检查,学生准备“草稿本”的习惯也会慢慢养成的。当学生有了“草稿本”,教师应该教学生让他的“草稿本”不能“离开”书本,每次上完数学课后或做完作业后,他的“草稿本”都应该夹在课本里,时刻准备着。上学期一开学,笔者专门发了一本数学本作为学生的“草稿本”,并要求他们夹在数学书里,每堂数学课之前笔者都要检查“草稿本”的准备情况,用完了笔者再发一本。这学期一开学,在上学期的使用基础上,笔者开始让学生自己准备像样的“草稿本”。

2.让“学困生”有使用“草稿本”的习惯

笔者认为,勤动笔“打草稿”有两大优点:一是快,二是准。大部分学生不爱使用“草稿本”,尤其是“学困生”。不管是做作业,还是考试,许多学生手中只有一支笔,答题时凭眼一看或根据心算写出结果,“学困生”更是算不出来就瞎写或不写。这对于知识难度性不大的低年级,学困生还能及格。而到了高年级,随着知识点越来越多,难度越来越大,思维层次越来越深,许多题目的答案不能够一眼看出或根据心算写出结果。笔者认为平时的课堂教学是最好的培养阵地。在课堂练习中,笔者时刻提醒“学困生”勤动笔,随时检查“草稿本”的情况,每隔一段时间还在班上把使用最好的“草稿本”在全班进行展示并且交流使用经验。

3.让“学困生”形成使用“草稿本”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困生”对使用“草稿本”的兴趣,才能使“学困生”达到养成习惯、提高能力的目的。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笔者通过有意无意地创设简单的问题情境,激发“学困生”的求知欲,让“学困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使用“草稿本”的兴趣。例如:笔者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节内容时,出示了一道拓展题:“一个直角三角形,三边的长度分别是6厘米、8厘米和10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在不作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许多学生能够自觉地拿出“草稿本”进行画图分析,并很快求得了答案。而 “学困生”只是凭空想,并没有在“草稿本”上动笔分析,当然也就解决不了问题。见此情景,笔者充分把握时机,将优秀的草稿本在实物投影仪进行展示评析:“‘草稿本’是解决难题的中介物,如果我们在草稿本上把语言文字转化成图形文字,那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如此的情境之中,兴趣教育随机而成,笔者通过运用学生身边自己的事来熏陶和感染那些不重视使用“草稿本”的“学困生”,起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同时,笔者经常以黑板为一本大草稿本,示范讲清解题思路,将“草稿”过程规范地呈现在黑板上,以此激发“学困生”对使用“草稿本”的兴趣。

三、反思

1.“学困生”初步养成了规范使用“草稿本”的习惯

通过一学期的尝试,全班学生都自己准备了一本像样的“草稿本”,并且能够合理的使用“草稿本”。“学困生”在使用“草稿本”方面虽然比其他同学稍微差一点,主要是影响他们学习情况的因素较多,比如家庭、环境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任务等。但是只要是他们在从事数学学习,都能自觉地拿出自己的“草稿本”,在“草稿本”上进行数学思维,这说明他们使用“草稿本”的习惯已经初步养成。

2.“学困生”的成绩明显提高

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是转化“学困生”工作中的重要部分,指导“学困生”规范使用“草稿本”也是为了让他们学会数学思维,减少错误率,学会自我检查,从而提高数学成绩。通过一学期的指导,笔者所带的五(4)班上的“学困生”数学成绩明显提高,每次数学阶段检测,班上70分以下的人数都不超过5个,其中不及格的不超过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