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财师

理财师

理财师

理财师范文第1篇

《卓越理财》:您是怎么理解理财的?

陈燕:理财是理一生之财,即个人一生的现金流量管理与风险管理。在理财中,一定要正确的认识理财,并根据自身需求(要设定时间)、风险承受能力等来规划自己的理财目标,根据市场情况对购买的理财产品及时做出适当的调整和配置。最关键的一点是要考虑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

《卓越理财》:您怎么看待当前的金融市场?

陈燕:近期A股市场风波不断,证券交易的印花税由现行双边征收改为单边征收;并且为稳定国有商业银行股价,中央汇金公司将在二级市场自主购入工、中、建三行股票。市场的环境在持续恶化,美国雷曼兄弟宣布破产,美林出售给美国银行,美政府接管AIG,金融风暴有横扫全球之势。因此大家都不看好市场,没有信心。特别是在去年大盘点位从3000点涨到6000多点之间买了基金或是股票的,这些人有的忍痛割肉出场了,有的仍在继续等待一个解套出局的时机。

就我个人而言,我相信市场是不会象有些人认为的那样会崩盘,因为市场往往容易被非理性和恐慌情绪控制,就算市场再不好,也一定会有扭转的时机,但我们需要时间来等待,用时间来证明。谨记“别人贪婪时恐惧、别人恐惧时贪婪”的投资哲学,尝试逆向思维,不要一味随波逐流。

《卓越理财》:您认为当前的理财重点应该偏向于哪方面?

陈燕:针对目前的市场情况,当前的理财重点我推荐:风险承受力低,属保守型的客户做保守稳健型的产品,如银行推出的信托类或债券类理财产品,时间长的可适当配置一些三到五年的国债或银保产品;风险承受力强的客户,可投资股票,在拥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可适当投资于黄金和外汇或期货,但要密切关注国际市场情况;资金实力强的客户可投资于艺术品或文物的收藏,也可关注目前的房地产市场。

我认为好的理财就是在市场高涨的时候尽可能获取更高的收益,在市场低迷的时候尽可能的止损。理财是投资,是用钱去赚钱,但不是投机。针对目前的市场情况,大家适宜买的基金有债券型和混合型的,建议对基金进行综合分析,挑选出长期稳健适合自己的基金。“要在市场中准确地踩点入市,比在空中接住一把正在落下的飞刀更难。”重点推荐选择基金定投,特别是在市场低靡的时候更要坚持长期持有。因为基金定投,能让大脑更清静,身心不再疲劳,也不再每天盯盘。

另据数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投资者资金主要集中在房产、基金、储蓄、股票四个市场。我认为在个人理财中不可缺少的是一定要配有相关的保险,因为保险是理财的基础,买保险是为了实现财务安全。推荐在35岁以前,应注重保障类的保险产品,如重疾险、意外险、定期寿险、终身寿险、死亡险等;而35岁以后,可选择投资类的保险产品,如万能险、投连险。

《卓越理财》:目前理财您觉得要注意些什么?

陈燕: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要攒钱,攒钱是理财的起点。要怎样攒钱呢?就是要学会养成量入为出的习惯。攒了钱学会投资,让钱生钱。家庭应急的钱以半年的生活支出为限,如我的流动资金目前就是投资于工行推出的“灵通快线”超短期理财产品,需要钱时方便,不用时放着,预期收益是活期存款2倍以上。做事情要学会把握时机,在决策时多思考。投资也是一样,其本身是严谨、严肃的事情。

《卓越理财》:您学习完R F P课程后有什么感觉?

理财师范文第2篇

嘉实基金首席理财规划师兼宏观策略部执行副总监

狗年新春刚过,股市兴旺的兆头日益明显:不仅股市开门红,而且各大机构关于股市转折年的观点也纷纷见诸于报端。在这样历史性机遇来临的时刻,投资者应该如何转换基金投资策略,挑选适合的基金类型呢?如果投资者具备一定风险承受力,今年可首选股票型基金。

目前国内三种基本类型的基金,理论上讲股票基金的收益大于债券基金、债券基金收益大于货币基金,但在实践中,它们的收益可能刚好相反。从历史看,2003年股票型基金以接近20%的平均收益独领,2004年货币基金则以超过2.5%的收益独占鳌头,刚刚过去的2005年,收益最高的基金则是债券基金,平均收益率为8.89%。由此可见,不同类型基金收益高低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正确的买卖时机,在股市充满希望的2006年,股票型基金很可能再领。根据银河证券最新统计,股票型基金元月份的平均净值增长率是8.16%,远远超过债券型基金等其他类型基金。

那么,面对国内市场上88只股票型基金(包括偏股型),投资者该如何选择呢?我建议投资者可优先配置一定比例的指数基金。指数型基金元月份的平均净值增长率是8.23%,是上个月绩效表现最好的基金类别。沪深300指数作为沪深交易所联合、反映A股市场整体走势的指数,其稳定性和平衡性更好,目前沪深300指数14倍左右的市盈率,居于发展中国家低水平,具备很大的增长潜力。去年10月底以来,沪深300指数涨幅15.21%,优于上证指数和50指数,基于该指数的基金值得投资者关注。

另外,投资者还可适当配置一些规模较小、具备下一波增长潜力和分红潜力的股票型基金。规模较小的基金,运作灵活,往往能够取得较好收益,如2004、2005年累计业绩排名前两名的基金――湘财合丰成长和嘉实增长基金,都是小盘基金。在那些小规模基金中,投资者挑选的眼光更应该放得长远一些。近期业绩并不冒尖的基金中也许就孕育着机会,投资者可重点留意基金重仓股和行业配置状况。以嘉实三剑客――增长基金、成长收益基金和稳健基金为例,这三只基金规模都只有10亿左右,目前的净值均超过1.10元,具备很好的分红潜力,其中嘉实稳健基金资产重点配置于目前市场普遍看好的地产、银行和科技股,看好此类行业的投资者可适当关注。

需要强调的是,股市有风险,基金投资也不例外。前两年股市低迷带来的基金业绩大滑坡,使得很多投资者怨声载道。面对2006年诱人的投资前景,投资者还需要仔细掂量自身的风险承受力和资产使用状况,作出理性的投资决策。

《钱经》签约理财师 于彤

平安保险北京寿险营销部资深主管

采访/金守中

过去的2005年,分红型保险延续了在保险公司的产品营销中的先锋角色,受到客户的热烈追捧,一些公司的分红产品占到年度销售总额的三成以上。而投资连结险在沉寂了几年以后,一些看好此类产品的保险公司将其后续产品陆续推出,作为拳头产品;甚至已经停止此项产品的公司,也推出全新的投资型产品。在2006年的保险市场,理财型保险将呈现一派春暖花开的景象。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也有不同的声音在市场响起。过去的2005年中,传统分红型保险曾因收益率及分红水平过低使很多投保人丧失信心,退保率一度出现增长。虽然对于此类产品强调的是长期收益,随着资金运用渠道的拓宽和资本市场的回暖,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效提升,其分红水平应会水涨船高,但是在实际的市场中,消费者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信心与耐心。

其实,在此之前,1999年问世的投资连结保险就曾经有过类似的遭遇。分析理财型保险在市场上的各种问题及表现,有着更深刻的原因。

首先,理财型保险产品从引进到发展期间的资本市场低迷,是造成消费者不满意及退保的直接原因。股市的长期低迷,让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甚至为负。想要达到消费者本就已经过高的预期又谈何容易。与此形成对比,保险公司在几次降息之前推出的高利率寿险,就没有多少客户说“不”。

其次,投保人的保障与投资心理不成熟,也是理财型产品遭遇尴尬的另一原因。由于不能真正认识保险产品与纯粹金融投资的不同,消费者会对短期收益变化过于关注,同时将理财型保险与其他金融产品等同起来,对其流动性、灵活性等各种属性不满意。

最后,保险公司营销宣传及人的误导,使部分消费者对于收益率与关键信息期望过高。所以,即使有些投资型保险跑赢了整个大市,也未能赢得客户的芳心。保险公司过于追求营销的业绩,忽略了产品的培训,不能有效地规范人的行为,就会影响客户对产品认识与理解,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市场行为(退保)。

鉴于理财型保险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人提出了“保险就是保险”的保险本质论。事实上,这无异于是对先进国家和地区成熟的保险市场上类似产品的繁荣视而不见,也是对国内消费者在此种理财品种巨大需求的无动于衷。

保险的职能首先是保障,然后才是储蓄或其他投资性――这才是对其本质的理解。在金融产品和行业向着综合化、融合化的发展背后,是人们对复合型金融产品的广泛需求。我国居民储蓄快速攀升至14万亿元,既体现了民众收入的增加,又隐含着人们对其他金融理财工具的认识有限性。理财型保险产品正是据此而衍生出的新兴产品。

2006新年伊始,股市及基金一路看升,预示着今年金融市场会出现新的气象。同时,政策监管的到位,企业内部的规范自律,消费者投资理财意识的提升,都将促使我们对于理财型保险有更为乐观的预期。

【关键词】

理财型保险:又称投资型保险,本质上就是以一部分保费用于对投保人进行保障,而另一部分保费由保险公司“代客理财”。目前主要有投资连结险、万能险、分红险三大类。

投资连结保险:主要特点是保费分成投资和保障两部分,收益主要来源于投资账户,不保证最低收益率,可能有较好的回报,也可能出现亏本的情况,风险由客户自己承担。

理财师范文第3篇

“单飞?貌似不太仁义也不太符合现实。至少目前我还没有这个打算。”一位理财师朋友这样告诉记者。

在他看来,理财师个人与理财机构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又相互牵制。所谓人才之间的流动更多的是从理财机构到理财机构。“可以说,在理财行业内,单个人没有足够的实力来抗衡各种理财机构。往往是客户找到了理财机构,才会找到个人。”

照这么说,单飞不太现实?实际上,从美国成熟的发展经验来看,其私人理财规划师在个人生活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目前快速膨胀的理财行业中,理财师单飞也并非毫无可能。

诚信服务——单飞基石

有这样一个故事:客户陆桥(化名)去某家著名理财机构进行理财产品的咨询,其明星理财师接待了他,两人相谈甚欢。在此后的1~2年中,陆先生通過这位明星理财师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财计划。

之后,由于个人原因,这位明星理财师跳槽另一家理财机构。由于之前成功的几次合作,这位理财师自然而然地认为,陆桥会因他而选择另一家理财机构。然而,陆桥的想法却与他的想法大相径庭。

对此,陆桥的解释是,作为客户来说,选择合适的理财机构更为靠谱。虽然对于之前的合作相当满意,但是理财师选择的新东家的品牌没有之前的“硬气”。因此,他还是选择相信机构。

机构品牌与个人品牌,哪个竞争力更强?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美国,理财师的个人品牌在客户选择理财机构之时印象占比较高。美国的私人理财师通常为年龄在30至50岁之间的银行家,专业知识极为丰富,能够以自身的经历和体会站在客户的角度进行客观考虑。因此,客户往往更看重人。

而在我国,情况相去甚远。现阶段,大多数理财师年龄不超過35岁,金融从业经历也十分单薄,更谈不上“银行家”三个字。更为重要的是,国内理财师的工作重心仍然停留在推销产品的层次。“以销售为导向”的实质,导致客户信赖的丧失,因此难以塑造好的个人品牌。

没有个人品牌,单飞自然不那么容易。不過,个人理财师依旧拥有单飞的空间。“如果你拥有一定的财富,在大型的理财机构中,你或许只能够得到一般的服务。但是,如果是个人理财师,就可能为你提供全面的、一流的服务。这就是个人理财师的生存空间。”从这一点来看,“单飞”的理财师在特定的客户群体内也存在相当大的市场。

一头强,多头弱

在美国,理财业属于金融分支,所以金融机构在理财行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国际上知名的金融机构,如高盛、花旗银行、美林证券等,都有庞大的资产管理部和专职的理财服务人员。

另外,理财服务包含保险部分,因此保险公司在理财行业也占有一席之地。美国的普天寿保险公司、纽约人寿、AIG保险公司等,都有庞大的私人理财服务。保险经纪人在卖保险的同时也提供理财服务。

独立于银行和保险公司以外,美国还有众多独立理财机构。大的如美国理财公司、信安金融集团,它们在纽约交易所上市,市值几十亿美元以上。小的理财机构可能就是个皮包公司,在美国证券监管部门注册,买台电脑,租借一间办公室就可开张。

同美国类似,中国的理财机构中主要也分为大型金融理财机构、独立财富管理机构以及相应“个体户”等。但与美国不同的是,中国的大型金融理财机构占据着绝对主导的地位,并更多以销售产品为目的,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真正的财富管理机构。而其他几方实力较弱,基本处于荒蛮时代,以代销为主。

因此,在目前的中国理财行业中,各种理财机构处于“一头强,多头弱”的局面,大型的金融机构凭借其多年积累的客户优势发展迅速,而独立理财机构虽数量急剧膨胀,但真正经历過市场沉淀的寥寥无几,其自身还存在风险管控能力不足、传统盈利模式后劲难续等多重考验。

理财师范文第4篇

这次培训,是我对理财接受的最系统、最全面、最实用的一次业务培训。能够参加中国理财规划师培训班的学习,对我们每一位从业人员来说都是一次十分难得的学习机会,一流的师资、专业的教材,使此次培训没有流于形式,而且真正保证了质量和效果。通过100学时紧张、系统的学习,我感到受益匪浅,开拓了视野,更新了观念,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能力,确实不失为一次绝好的“充电”机会。

随着金融市场改革的发展,个人理财的发展从销售理财产品为主,以单一产品的销售方式,简单的客户分层,简单的服务渠道和服务方式,逐步向根据客户需求,提供顾问式理财,将客户分层明确,客户需求明确,提供差异化、顾问式服务转变,走向品牌服务,明确服务目标,关注客户需求的满足和客户的服务体验,有效整合服务资源,进行统一与个性化服务相结合,创新产品,加强开发能力,提高服务品质与专业能力。在金融业务不断推陈出新的今天,现财业务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客户关系管理、资金管理和投资组合管理等融在一起形成综合化、特性化的一种银行服务方式。发展理财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的必然趋势。大力发展理财业务正是服务中高端客户的发展策略。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适时推出“理财”,中高端客户的财富管理品牌,以个人金融财富保值、增值为目标,实现个人的资产管理。个人理财中心应体现出“望财不望丁”,突破过去以人气为目标的观念,调整客户结构,实现差异化服务,做优中之优,大力发展理财业务、增加竞争力,必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了解金融理财是针对客户整个一生而不是某个阶段的规划,它包括个人生命周期每个阶段的资产、负债分析,现金流量预算和管理,个人风险管理与保险规划,投资目标确立与实现,职业生涯规划,子女养育及教育规划,居住规划,退休计划,个人税务筹划及遗产规划等各个方面。

二、理财规划应该是一个标准化的程序,它包括六个方面。即,建立和界定与客户怕关系、收集客户数据并判断客户的目标与期望、分析客户当前财务状况、提出理财方案、执行理财方案、监督理财方案执行。

三、从事这种理财规划工作的从业人员应是受过严格培训并取得相应水平证书的人员。根据国外的经验,确切地说,根据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经验,金融理财师是在完成了各国标准委员会所确定的四大标准,简称为“4E”准则:即教育、考试、从业经验标准和职业道德标准后所获得的专业头衔。

四、理财规划师的职业道德准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理财规划师仅仅学习专业课程,掌握理财规划的知识和技能是不够的。表现理财规划师专业水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职业道德。当理财规划师代表客户采取的理财行动,或者为客户提出专业建议时,他不仅直接关系到客户的财富安全,甚至可以改变客户未来的生活。CFP要向社会公众提供优质安全和有效的理财服务。

五、理财规划师必须要遵从七大基本原则。这就是:正直诚实原则(Integrity)、客观原则(Objectivity)、称职原则(Competence)、公平原则(Fairness)、保密原则(Confidentiality)、专业精神原则(Professionalism)、勤勉原则(Diligence)。

----这次学习因为时间紧,课程重,尽管这样,仍然觉得时间不够用,觉得自己掌握的东西太少了,自己掌握的知识只是理财大海里的一朵浪花,要切实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把个人理财业务做大做好,我们的这次培训只是刚刚开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学习,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全力推动个人理财业务的健康发展。

理财规划师的学习内容

理财规划师的基本原理,现金规划、保险规划和风险管理、投资规划、所得税规划,房产规划,子女教育规划、退休规划、财产传承规划及案例分析等。

如果细分的话还包括:

①语言表达,谈话技巧的知识

②信息搜集与整理,归纳与分析的方法

③理财建议书的写作方法及理财合同的法律知识

④财务分析知识及会计原理

⑤财务状况判断知识,方案设计,可行性报告的各种知识

理财师范文第5篇

曾几何时,市民到银行定期存款,已纷纷变成了购买各类理财产品。然而当宣传中的“稳妥优质投资”最终换来的是零收益时,投资者们作何感想?

近日,北京消协揭露了目前理财市场中的诸多乱象,让不少市民纷纷感叹: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新闻聚焦

北京消协:理财市场诸多乱象

近日,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公布了对投资理财市场的暗访调查情况,调查显示:少数银行营业人员在销售代销的保险产品时,利用消费者对银行的信任,采用隐瞒关键信息等方式,使消费者产生误解,认为购买的是理财产品。对此,市消协建议,尽快明确行业准入及监管,出台针对投资理财公司的法律规范,通过特殊提示明确告知普通消费者购买理财产品所面临的风险。

误买银保产品15天内可反悔

此外,4月1日起实施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保险业务销售行为的通知》中规定,在银行购买的保险产品,客户15天之内如果“反悔”的,可以全额退保。这一规定,被认为可以有效避免一时冲动或盲目购买的情况发生,也为避免客户和保险公司、银行之间发生相关矛盾设置了“缓冲地带”。

银行代销“各自为战”

原声重现:

客户:“我当初购买理财产品的时候,你怎么不说明白这是银行的代销产品呢?”

理财师:“理财单上写的清清楚楚,你自己没看清赖谁?”

话外音:

就是不告诉你这些关键信息,说了你还会买吗!

每当到银行办事,大厅或柜台的醒目位置总是放着很多花花绿绿的宣传单。那一张张理财说明书上醒目的标题、抓人眼球的图案设计,让有些人满怀希望投入其中,之后却又不经意地遭遇亏损。到底是理财单在说谎?还是我们自身的“段位”不高?

为此,科学新生活记者采访了业内人士李霄(化名)——他曾在北京某知名保险公司做过两年客户经理,如今在某银行担任理财经理。

李霄说,近年来,理财观念已深入人心,精明的投资者都会将自己的闲钱去购买各类理财产品,但是真正懂得理财的人并不是很多。比如很多人选择超短期产品,光盯着收益率,但实际上许多产品由于期限上存在着猫儿腻,投资者最终到手的收益并没有广告上描绘的那么多……

“尤其当前,‘中间业务’(比如与银行合作的保险业务、基金公司业务、证券公司业务、贵金属业务等)收入在银行的利润占比中逐步增加,也是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之一,但是银行业中间业务比重混乱不堪、严重失调,究竟该以哪项业务为发展重点,看起来并不明确,而是银行‘各自为战’。”

李霄说,银行的中间业务既不占用资金和时间,也能赚取收益,一旦推销成功,银行工作人员就会拿到一定的提成。因此本着利益最大化的原则,银行理财经理会优先推荐中间业务收入高的产品——如银行跟信托、基金、保险等合作推出的一些交叉性的、复杂的金融产品。对银行而言,这是不计入资产负债表的非利息收入,俗称“大账”。对理财经理而言,在完成正常的工作绩效的同时还能获得一块额外收入,也就是他们俗称的“小账”。

所以当客户在办理业务时,一些工作人员为了自己的“私利”,就忽视了客户的实际需求和意愿,极力推荐此类业务。同时,他们还会提供给投资者额外的礼品回馈,其费用归根结底都来源于客户购买产品时所贡献的价值,正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

李霄举了一个例子:有家银行曾向消费者王先生推荐一款理财产品,称只需一万元起就可购买,还有分红,预期收益率可达6%-7%。王先生反复问他们是不是保险产品等信息,对方都不置可否。后来经专业人士介绍,王先生才知道这是银行代销的保险产品,收益并不稳定,有可能会有损失风险。

“的确,很多老百姓一心认为自己所购买的是银行理财产品,殊不知自己购买的产品只是银行的代销品,这一切都是基于消费者对银行的无条件信任。不过,由于‘代销理财产品’是从银行柜面发售出去的,客户在很大程度上视为银行行为,一旦到期不能兑付或者资金运用出现问题,客户和银行的纠纷也随之出现。然而对此,银行并不负责。”

理财师多是“大忽悠”

原声重现:

理财师:“产品收益率在5%以上,比存款强多了。风险几乎不存在,一般是给大的国企周转,基本和定期存款差不多……”

客户:“真的吗?那我可得好好了解一下!”

话外音:

投你所好,先忽悠你买了再说……

“反正这笔款暂时不用,人闲钱不闲嘛。不妨买一款理财产品,时间不长,只需要3个月就能得到5%的回报。”然后理财经理开始大肆推介该款理财产品,一直强调5%的预期收益率,如果不买,这款产品明天就会售完等等。

李霄说,在银行内的工作人员借着银行的公信力很容易得到储户的信任,特别是中老年投资者,更愿意听信他们推荐的理财产品和保险产品。

“中老年人他们手里会有一定的闲钱,不像年轻人要么没钱,要么有买房买车的刚需,投资理财的相对较少。很多时候,他们还未来得及看理财产品的细则,就在理财经理的推销下‘半推半就’签了合同。”

李霄说,这类现象在他们身边经常发生:在某银行的“理财建议”下,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原打算用作存款的数十万元先后“变脸”成了基金、保险等理财产品。最为离奇的是,银行“忽悠”老太太购买的投资连结险不仅毫无保底,投保年龄竟是“出生满60天至65周岁”!

前段时间,市民老杨去银行办理定期存款转存业务,在表明来意后,银行工作人员马上向他推荐一款“利息比定期高出3倍”的理财产品。收益多自然是好事,老杨没有考虑就同意了。但没几天,老杨急需用钱,想把存进去的钱取出来,但银行告诉他,钱已经用来买保险了,如果一定要取的话,就必须扣一些费用。此时的老杨后悔莫及:“真不该没有主心骨,别人一忽悠咱就跳进去了……”

风险解释“形同虚设”

原声重现:

客户:“请问你们这款理财产品有没有风险?”

理财师:“这款产品预期收益率是非常高的,会有风险但一般没什么事儿……”

话外音:

又想收益率高,又想没有风险,哪有两全其美的好事!

“的确是这样,大多数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只听理财师讲解,看重预期收益率的高低,银行人员在打印出产品说明书和购买协议后,投资者签字并抄写一段风险提示文字,之后交易就算完成。几乎没有一个投资者会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

这也是很多投资者在购买产品时的无奈:“很多银行理财产品的说明书和合同太专业了,根本看不懂。”

李霄说,理财产品说明书一般有五六页纸,有的甚至长达十几页,其中条款众多,还有很多复杂的计算公式,绝大部分客户对产品的了解只是从银行人员的讲解中获得。而说明书大部分是以营销性质的语言揭示投资者如何获得相关收益,而非对产品投资的客观分析和介绍。而银行为什么选择这些投资标的,比如为什么选这些股票或者基金,它们的投资价值在哪里,更是没有详细的说明。

“如果银行不在产品说明书中准确地揭示风险,并以未来可能获得的高收益来吸引投资者,其本身就是一种误导行为。但一般来说,说明书中都会有风险提示,但往往是以更小的字体和更浅的颜色出现在产品说明书不起眼的角落。”

李霄说,投资者一定要记住,无论是何种理财产品,只要有收益,风险就一定随之而来。所以,在阅读说明书时一定要真正看懂,不妨先看后面再看前面,因为风险提示大多数出现在末尾。先看浅色字,再看黑体字,因为浅色字是被故意淡化的。先看小字,再看大字。多数情况下,隐藏的风险和可能发生的亏损,都会藏在小字说明里。

文字游戏“白马非马”

原声重现:

客户:“请问什么是结构性存款?什么是浮动收益?”

理财师:“呃,其实,结构性存款并非存款,浮动收益就是会有一定风险!”

话外音:

专业词汇讲究的就是扬长避短,先让你看晕了再说!

理财产品供应商为了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通常会为产品取个大众化的名字,让投资者容易接受。一旦出现争执,又有合同文本为其免责,这也是有些金融机构现在遵循的一条潜规则。

李霄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说“结构性存款”,它是指银行向个人发售的,在普通外汇存款的基础上嵌入某种金融衍生工具,通过与利率、汇率、指数等的波动挂钩或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使存款人在承受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更高收益的外汇存款。显然,这和我们认识的存款有着很大区别,至少它不具备本金无忧的特点。

还有一种“双利存款”,根据产品解释,双利存款是和外币挂钩的特殊定期存款,可获得定期利息和期权费收益。也就是说,双利存款本质上是定期存款加外汇期权。显然,该产品与存款相比,收益率有可能会高于存款利息,但同时也失去了存款的保本特性,必须承担更高的风险。

如果投资者只看到“结构性存款”或“双利存款”的“存款”二字,他们很可能会把其当做存款的一种,会想当然地认为,选择这样的产品应该不会存在风险……而此时金融机构的宣传目的可能就达到了——为产品取个大众化的名字,让投资者更加容易接受。

类似的还有“浮动收益”“年化收益率”等专业词汇经常将客户搞晕。

李霄说,客户想要咨询购买保本型理财产品时,银行工作人员很可能会介绍说:“保本的理财产品收益都比较低,不如买点浮动收益型产品,没风险赚得还多。”而她所说的浮动型其实就是“不保本型”,即有可能收益较高,也有可能亏本。但很多时候,银行的工作人员不会主动地去介绍这些词汇的“真正内涵”……

募集期“摊薄”收益

原声重现:

客户:“这款产品的预期收益看似是很高的,但实际收益好像并不那么高?”

理财师:“……其实不可能每一款产品都能达到最高收益。”

话外音:

募集期少则七八天,多则十来天,不“摊薄”你的实际收益才怪!

“我行推出34天期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5.5%,即日起开始募集,额度有限,欲购从速……”相信不少市民都曾收到过类似短信,5.5%的收益的确诱人,但仔细计算一下就会发现实际收益率并非想象的那么高。

如果学会计算就会发现其中“陷阱”的存在。

一般来说,理财产品预期收益计算公式为:本金×预期收益率×投资天数/365(其中实际的计息天数,不包括到账日和募集期),那么如果募集期拉长,理财产品实际收益会减少到多少呢?

以一款20万元34天期的理财产品为例:4月26日起售,5月7日结束募集,5月8日起算利息,募集期长达12天,加上最快1天到期清算日,实际上多占用了13天时间,资金冻结时间就是47天。通常,银行对募集期间的资金给予活期利息,而清算期则不计利息。那么这款34天期限预期收益为20万元× 5.5% ×34天/365天=1064.66元,实际资金占用47天,将预期收益率设为未知数,代入这个公式,可以反过来推算出实际收益率仅为3.9787%。

按照上述公式,同样投资20万元,另一款91天期产品,预期收益为2742.46元,如果9月26日购买,实际收益率为4.81%。同理,如果委托期限只有7天的滚动型理财产品,募集期却有2天,而预期年化收益率仅为3.4%左右。

李霄说,偷偷摸摸延长募集期是固定收益理财产品赚取超额利润的套路。不过虽然有猫儿腻,但比起某些结构性理财产品明目张胆的“霸王条款”,算是很收敛了。

在这些产品的说明书中,一概规定“超过预期年化收益率最高部分,将作为银行投资管理费用”。也难怪有投资者在网上抱怨说,银行制定明显偏向自己的规则,把投资者应得的收益“榨干吸尽”……

预期收益成宣传噱头

原声重现:

理财师:“这款产品的‘预期收益’是最高的,您可以考虑下是否要购买!”

客户:“还真是啊,这么高的收益比存款强多了……”

话外音:

高收益=高风险,想不被“坑爹”就得擦亮双眼。

虽然有些产品的预期收益率看起来很有诱惑力,但由于达到高预期收益率的条件比较苛刻,获得高收益也犹如水中月、镜中花,预期收益率打水漂的事并不少见。

李霄说,银行给出的预期最高收益一般是最理想的情况,能拿到最高收益的几率很低。投资者拿到手的收益一般都低于最高收益,还要扣除相关费用。“买产品不能老盯着收益率,看懂产品说明书,弄清楚风险是前提。”

有些理财师在介绍产品时甚至“话中有话”,市民一般不会觉察到。比如,“某产品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年收益率可以达到8%”。其实,所谓“符合条件”意味着“要承担风险”。

李霄说,目前的理财产品大概分为3类:保证收益型、保本浮动收益型和非保本浮动收益型。对于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银行不承担保证本金或预期收益的责任。事实上,无论哪种理财产品,只要有收益,就一定有风险。很多时候,投资者往往只被宣传语中的“高收益”所吸引,忽略了其背后存在的“高风险”,这才预期落空。

“有时候,银行还喜欢拿些诱人的数字吸引客户,刻意忽略背后的重要细节。”李霄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外资银行给出的产品“活期储蓄利率为6%”,其实他说的是外币。不知情的客户,可能会以为是本币的利率……

所以,投资者一定要在打量这些诱人数字的同时明白两点:

首先,预期收益不是实际收益。一些银行为了销售顺畅,在发行投资较激进的理财产品时,故意只公布最高预期收益率,投资者需注意预期收益率只是用于宣传的一个数字。

其次,投资者应该详细阅读产品预期收益率的测算数据和测算方式,还要将投资币种引起的汇率损失计算在内。否则,即使实现了理财单上的预期收益,实际收益也会随着人民币的升值而缩水。

特别提示

认真读懂理财产品每一条

理财产品五花八门,实际上,银行本身推出的一些稳健型理财产品几乎不会出现问题。问题较为严重的是银行推出的一些高收益高风险产品,和在银行进行销售的各类银行代销产品(保险、基金等)。因此,在购买理财产品之前,投资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了解产品的投资范围,也就是说投资者的钱投向哪里,是否涉及高风险等事项。

其次,要查看产品的风险等级,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看其中是否提及“保本”等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