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利工程建设发展

水利工程建设发展

水利工程建设发展

水利工程建设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措施

在农村的生产过程中,水利水电工程属于重要的基础性设备,是保障农村生产顺利进行的关键。通过建设农村水利水电工程,不仅可以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更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加大对农村水利水电建设的投入。然而,当前农村水利水电建设中依旧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给水利水电建设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阻碍。

1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的意义

自古以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生产上采取自给自足的模式。然而,农业生产极易受到外界天气的影响。天气状况良好,农民可以迎来一个丰收年;而天气状况恶劣,农民则极有可能会颗粒无收。换言之,在自然的面前农业生产受到巨大的阻碍,农村的生产活动受到洪涝与干旱等不良天气的影响,给农业的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建设农村水利水电设施的投入,有效减少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为农业生产顺利进行奠定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加强对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管理,可确保科学合理地应用农村水利水电设施,充分发挥出起在防洪、发电、灌溉、养殖等方面的作用,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促进农民的增收,改善农民的生活[1]。

2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在我国现代化的农业发展进程中,水利水电建设工程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受到管理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工程建设专业化程度不高。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目前建设的农村水利水电设计总数达到2000多万套,其中涉及水库、堤防与水电站等内容,虽然在数量上十分可观,但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许多农村水利水电设施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其次,大多数农村水利水电设备是农民在政府的资金支持下自发建设的,也就是说这种水利水电设施的公益性较强,而专业性与技术性则明显不足,给水利水电的施工带来巨大的隐患[2]。再次,忽视对农村水利水电设施的管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忽视对水利水电设施进行有效的管理,甚至出现施工人员违反相关标准与要求进行操作的现象。最后,管理人员在安全管理方面的意识比较淡薄,而且不重视采取先进的技术,这些问题阻碍着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3加强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的措施

3.1构建全面系统的管理模式

当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较之发达国家依旧存在较大的距离。此外,就农村水利水电工程来看,其面临着管理缺乏科学性与系统性的问题。为此,要想解决以上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强化对技术的管理,严格按照程序开展农村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其次,完善工程招标与投标制度,为工程的公平性、公正性与公开性提供重要保障;最后,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全面提升管理意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建立健全责任制度,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问题,从而推动与促进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3]。

3.2改革与创新管理模式

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属于一项兼具复杂性与系统性的长期工程,对于技术的要求较高,而且极易受到地势的影响。为此,要想保障水利水电工程的顺利开展,最为关键的是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并促进管理流程的优化。只有这样,才可以保障农村水利水电工程的顺利进行。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点重要内容:首先,在建设水电水电工程中,应明确各个部门的分工,强化各个部门的沟通与合作,从而增强各个部门的协调性,使管理具有良好的灵活性[4];其次,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水利水电工程同样应充分发挥出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作用,构建完善的管理系统,实现对水利水电工程全方位的管理。比如,创新与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体现投资方的主体位置,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积极融入现代化信息技术,从而为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奠定坚实的基础[5]。

水利工程建设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水资源成为一个越来越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众多的工业造成的水资源污染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水利设施的规划建设,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全国水资源分配不均匀的问题,但因为水利工程的建设而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也值得人们注意。我们要知道,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我们需要二手抓,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要注意周围环境的保护。只有将环境与发展相协调,才能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矛盾定理告诉我们,凡事皆有两方面,即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只有衡量利弊,确定利大于弊的情况下,才可以制定计划付之实施。当然,我们也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着眼于事物的现在和未来,并将两者相联系。显然,水利工程建设是一把双刃剑,它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两者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两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1.1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方面

两者的相互促进作用表现在:一是水利工程促进生态环境发展。我国由于东西方、南北方地理环境等因素,导致东西、南北水资源分布差异巨大。因此,各地开展了一系列水利工程建设任务。例如:南水北调、东水西调等工程,用以改善地理环境水资源差异。二是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水利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水利工程建设前期,结合地理环境,利用现状优势制定调水线路等,有利促进水利工程建设实施进度。

1.2两者之间的相互制约方面

两者的相互制约作用则表现在:一是水利工程建设或多或少不可避免的将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占用居民耕种用地、破坏当地植被分配等问题,这些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伤害,影响当地生态环境自身的修复能力。工程在必须占用土地的情况下,应该尽量减少占用土地面积,加强对当地环境的保护措施,将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如有些工程改用水利涵管、暗河等措施,有效减少了占用土地面积。二是生态环境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制约。生态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脆弱性,例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同时像坚硬的岩石层等客观原因,造成开发困难,对水利工程建设造成一定的制约,许多水利工程建设由于客观问题而不得不改变施工方案,增加了工程造价和实施难度。由于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给水利工程建设带来工作难度的同时,也使得水利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更大,从而使得有些水利工程建设无法按方案实施,无法按期完工。

2促进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措施

2.1重视前期规划,因地制宜制定合理水利工程建设规划

如果要进行水利设施的建设,提前对环境进行考察是必要的。了解一个水利工程所施工位置的地理环境,对水利工程的顺利实施也是必要的。例如,南水北调水利工程,把长江流域水资源抽调送至华北与淮海平原和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地区,沿途经过多少条河流,地理环境状况不一,通过前期规划调查,才能确保南水北调的顺利实施。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合理利用地理环境造成的先天优势,然后避开地理环境的脆弱面,从而保证水利建设的顺利实施。当然,水利工程建设规划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协调发展是宗旨。

2.2注意敏感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注意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

水利工程建设所流经区域的地理环境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水利工程的顺利实施,而水利工程建设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地理环境。为此,更应该注重水利工程实施现场的地理环境保护。例如,针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目前可以采取的措施是种植植被,扩大植被面积,从而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该处水利工程建设应当注意对该区域的地理环境保护,保护该区域植被,同时最大限度的避开水土流失严重地区。

2.3完善水利工程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

针对水利工程建设涉及对生态环境的不规范行为,应当不断完善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水利工程建设行为,减少或避免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严格要求所有的水利工程建设按照相关法律开展建设工作,一旦发现违规建设立即进行处理。对已存在的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生活、破坏当地环境的水利工程进行整治或者勒令停工。与此同时,强化相应机制,加强处罚力度,通过严格考核,进一步规范建设行为。

3结束语

随着经济发展,水资源问题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河道污染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加之我国水资源地理分布不均匀,造成了我国北方和西方水资源相对匮乏,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西方和北方的经济发展。实施一系列水利工程建设(南水北调、东水西调等),是我国为了协调经济发展所作出的重大决策,事实也证明了这些水利工程的实施为我国经济的均衡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水利工程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就是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为了不以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尽一切努力降低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将优势发挥到最大。促进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进一步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作者:华黎利 洪波 朱颖 薄贤波 单位:常州市新北区水利局 常州市水资源服务中心 常州市新北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所

参考文献:

[1]李宏伟,尹明玉.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J].东北水利水电,2010,3:36-37+40.

水利工程建设发展范文第3篇

我国在新中国建立之后陆续展开了大量的水利建设,形成了大量的水利固定资产,建立起了防洪和排涝德国的工程体系,在抗涝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水利工程的建设和体制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有体制不顺和机制不活等缺点,工作人员基本上支出的资金以及工程中维修和养护的资金都存在严重不足的现象,其中的供水价格形成的相关机制并不合理。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大量的水利工程并不能得到积极的养护和维修,使得工程本身应该发挥的效益衰减,甚至于出现年久失修的情况,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身体健康等问题带来极大的威胁。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在深入调查了水利工程的现状之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文件,要求进行深化改革,从而力求尽快建立起科学的水利工程管理机制,进而实际运行,改善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现状,推动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目前情况下,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情况并不是非常乐观,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改革的发展并不是非常平衡,在层级以及地区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还有一部分的方面存在着资金不足的严重问题。另外,在人员的分流以及社会的保障等一些方面存在着一些部分问题,还有一些小型的水库内缺少一定的维修方面的意识等,工程大范围出现老化的现象,负责人之间的权责分工不明确,在监管的工程中也暴露出了问题。

2.推动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

2.1完善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的改革

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的改革问题,而工程建设和体制的管理方面需要预先解决的是经费不足的问题,进而展开进一步的改革。在解决经费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各级的水利部门工作人员加强和政府相关的部门之间进行协调,使得它能够提供一些必要的经费。相关的负责人员还需要将水利工程的管养进行分离操作,将市场机制能够引入至水利工程的建设以及管理中去,使得其能够成功地适应市场的发展和变化,进而促进我国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改革的发展。

2.2完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改革

小型水利工程和大中型水利工程存在一定的区别,在针对小型水利工程进行建设和改革之前,需要首先清楚工程的产权的问题,再计划使用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管理方式来达到集中管理的相关目标,创新工程管理体制的发展问题。另外,在针对小型的水利工程项目进行管理和建设的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小型水利工程的相关不同了解来采取不同的措施,针对一些公益性的小型水利工程,需要建立相对比较专业的管理实现集中管理,才能够使得改革的效果能够更好,并得到更好的经济效益。假如一些小型水利工程自身存在一些经营性的功能,那么相关的部门人员可以使用承包和经营等方式进行针对性的管理。只有引入市场机制才能够在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中获得理想的效果,成功实现改革。但是对于一些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地水利工程来说,它的所有权不允许进行拍卖等活动,以免影响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问题。

2.3完善质量管理

在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质量问题始终都是重中之重,在整个水利工程的建设当中能够不断发挥重要的作用。任何一个水利工程如果在质量方面不能达到一定的标准,那么这个水利工程就不具备安全实用标准,即有效的实用年限,这样导致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目标很难实现。在保障水利工程的质量问题方面,需要建立相关的施工审查的制度,主要目的是保障水利工程的质量,及时发现涉及图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及时进行解决。另外,相关的部门人员还需要建立一个相对较为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等要责任明确,加强对于工程的检测,防止不利情况出现。因此,要想改进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问题还需要在工程的质量管理方面加大监管力度,保证工程的质量问题。

3.结语

水利工程建设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

1前言

我国目前并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的飞速发展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相关研究表明,要想真正有效解决水资源的短缺问题,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满足防洪等方面的实际要求,仍然需要加快修建大型的水利工程。由此可见,关于水利工程,搞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2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提及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水利工程建设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状况通常是受大气环流所控制的,然而水利工程的建设一旦完成,原本的陆地为水体所代替,局部的空气湿润化,也就是说局部气候会发生某种变化,尤其是在降雨和气温等方面。

2.1.1对降雨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对降雨的影响通常表现为降雨量的增加和降雨地区分布的改变以及降水时间的改变。首先,降雨量会有所增加,这主要是因为水利工程建设往往会形成大面积的蓄水,通过阳光的辐射,蒸发量大大增加,最终导致了降雨量的增加。其次,降雨地区分布的改变。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由于大规模蓄水的影响,往往会产生一定的低温效应,导致降雨的分布区域有所改变。通常表现为库区和库区相邻地区的降雨量下降,而一定距离外的区的降雨增加。最后,降雨时间有所改变。在炎热的夏季,水面的温度往往会低于实际的气温,大气的对流相对减弱,降雨量也会因此减少;而冬季,水面相对较暖,大气的对流作用增强,降雨量也会因此而有所增加。

2.1.2水利工程建设对气温的影响。水利工程落成后,库区的下垫面将受到影响。原先的陆地变成水域,这一定程度上,将导致空气间能量交换方式的变化,并最终引起气温的变化,这种变化通常表现为气温的小幅度升高。

2.2水利工程建设对水文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成之后,整个水道将受影响。尤其下游河道的受影响程度最大,直接影响到周边环境的变化。以水库的建设为例,水库落成后,在存储汛期水源的同时,也截流非汛期的基流,很大程度上将导致下游水位下降,甚至导致断流,最终影响生态环境问题。而一旦河流枯竭,必然会影响下流生态恶化,导致水质恶化。

2.3水利工程建设对水体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会导致原本流动的和流水发生变化,如因水库水温的升高,引发水质相对较差,尤其是水库的沟汊中容易发生水污染,如水华现象;另外,水库一旦蓄水,睡眠扩大,蒸发量大幅度增加,水汽、水雾增多。但水利工程建设对水体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不好的。

2.4水利工程建设对地质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增加地震、塌岸以及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

2.4.1水利工程建设与地震。大型水库具有极强的蓄水能力,这种蓄水会引起地壳应力的增加,水渗入断层以后,增加断层之间的程度,而岩层空隙的水压力也会随之增加,大大增加地震发生的几率。

2.4.2库岸易引发滑塌。随水库蓄水能力的提升,蓄水水位的升高,水库岸边土体的抗剪强度将降低。久之,将导致塌方、滑坡等问题。

2.4.3水库渗漏。随水库的渗漏,可导致周边水文条件改变。而一旦水库为污水库或尾矿水库,一旦渗漏将直接污染周边水体。

2.5水利工程建设对土壤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对土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5.1土壤浸没。浸没区的土壤通透性相对较差,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降低,肥力下降,最终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2.5.2土壤沼泽化。水利工程导致水位上升,地下水位随之上升。久之,土壤易形成沼泽化。此外,土壤过度湿润,将加速植物根系衰败速度,导致呼吸困难。

2.5.3土壤盐碱化。由库岸渗漏补给地下水经毛细管作用升至地表,在强烈蒸发作用下使水中盐分浓集于地表,形成盐碱化。土壤溶液渗透压过高,可引起植物生理干旱。

3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分析

要想真正发挥水利工程建设的积极影响,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3.1对能源的开发要从长远考虑

水利工程的建设不要仅仅考虑眼前利益,而是严格按照大水利发展的基本原则制定规划,尤其要改变技术经济最优化的工程目标,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筹兼顾。

3.2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

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尤其在不适宜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以及其他需要进行保护的区域内,划定保护河段和保护流域区,禁止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真正从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出发,对那些可能对生态环境、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产生某种程度的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科学的评估与严格的审查。

3.3因地制宜,制定合适的开发目标

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参照流域梯级开发模式,地域水力资源的规划开发往往追求100%。但是,考虑到移民工作的复杂性,以及补充费用的越来越高。在综合考虑保护耕地资源,稳定社会的角度考虑,规划设计期间应注意因地制宜,制定切合实际的开发目标。比如:针对移民少,耕地少,生态问题少的流域,可100%开发。而移民多,耕地大,生态问题严重的流域,可考虑着重重点河段开发。

4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仅要考虑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要考虑到生态效益,真正实现三者的统筹规划。

参考文献

[1]钱新月,单桂芳.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J].科技世界,2013,(13):22-23.

[2]何瑞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4,(55):33-34.

水利工程建设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流域;防洪;发展;研究

【分类号】:TU.80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水利建设不能盲目满足社会需求,要从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出发,综合减灾、环境、生态、资源开发等多种因素,合理规划水利工程建设,合理利用水资源。

流域的概念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及其深刻内涵,应当包括与流域相关的天-地-生系统。即水文学概念中的流域与该流域内的生态系统及其相关的天文气象、地表及地理特征、水文水资源条件等。水利工作者的任务就是为流域量身定做一套水利系统,使流域的水资源及其生态系统能够可持续地利用。过去衡量水利建设的成就往往是用在流域内建了多少坝、打了多少井、灌溉面积达到多少亩之类的指标来衡量。而这些指标无法说明水利工程布置是否合理、是否适度、是否能够保障流域内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流域内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水资源利用方式将改变流域内水土平衡及水循环特征。流域内的天文气象特征相对较稳定,一般是在一定范围内呈现准周期性波动。而地表及地理特征的变化也十分缓慢,就流域整体而言,不会发生急骤的变化。但是一旦有人类活动介入,改变的就是水与土的平衡,进而导致流域内的生态变化。

二、抓工程质量促持续发展

1、选择承包商确定造价,是确保堤防工程施工质量的前提。建设一处好的工程,优秀的施工队伍,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有经验丰富的领导群体,协调各方关系,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认真审核投标单位措施和方案,是保质保量完成工程的重要依据。

2、进行图纸会审及设计交底为按设计要求施工打好基础。图纸会审及设计交底会议由建设、监理单位组织,设计、施工、质监等单位参加,通过会议磋商使各方明确设计意图、设计要求、施工技术参数,经设计单位对各方提出的图纸、设计等方面相关问题进行解释,澄清歧意,最终形成图纸会审及设计交底会议纪要,指导工程施工。

3、根据技术规范,检查实施办法,签订目标责任书,落实奖惩措施,为有效地进行质量控制做好准备。健全组织机构配备高素质质量监控人员,形成以全面质量管理为中心、目标管理和业务管理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在施工中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各部门按职能分工,各负其责,使项目管理运行高效有序。

三、提升质量技术能力

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能力,是确保工程质量的首要条件,严格施工人员的资格考核,坚持按规定持证上岗制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施工队伍,并不断改善劳动条件和施工作业环境,调动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高质量地完成施工任务。

严格管理项目部成员,明确每个项目管理人员的职责、权限、任务。调动所有人员的积极性,并辅以必要的激励机制,使成员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建立项目成员之间进行沟通和解决冲突的渠道,形成有效的内部团队机制,使项目部高效运转。

四、健全工程质量机构

1、建立质量保证组织机构

强有力的项目部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因此,建立高效、多能的项目经理部显得非常重要。根据项目对人力资源的要求,择优选用技术能力高、质量意识强的人员组成项目管理班子,提高工作效率;项目部要成立必要的下属机构,确定以项目总工为首,技术科、质检科、财务科和实验室为辅的技术管理系统,为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2、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项目部应建立以项目总工为首、专职质检员为主、以质检员和施工员为骨干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和措施,完善质量控制手段。按照规范、基本建设程序和施工合同进行施工,执行施工质量“三检制”,实行逐级检查逐级签字制度,确保质量保证体系的良好运行。

3、搞好现场管理、加强质量控制

工序质量是施工质量的重点,也是施工顺利进行的关键。搞好质量控制,关键就是抓好施工现场的管理,严格按照基建程序和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组织施工,制定制度和措施,完善现场检查的验收程序,从单元工程质量控制入手,进而达到控制分部、单位工程的质量目的。控制好工序质量就是应做到每道工序、每个工作面实施监督操作,落实工序操作质量巡查、抽查及重要部位的跟踪检查等方法,及时掌握施工质量总体状况,每一道工序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施工,并完善管理过程的各项检查记录、检测资料及验收资料,作为工程质量验收的依据。

五、发挥设备效能

根据施工组织设计要求,结合现场条件、工程结构及设备性能等因素,综合选用施工机械,使设备性能和工程要求相符。施工期间,注重施工工程机械的维修与保养,充分发挥设备的效能,使机械设备以良好的状态投入使用,并合理调配机械设备,做到人、机之间的合理搭配,减少设备的空置,提高设备利用率。机械设备是施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对施工的进度和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应根据工程需要从设备选型、主要性能参数及使用操作等方面加以控制。

六、加强环境管理

施工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地质水文状况,气象变化及其它不可抗力因素,以及施工现场的通风、照明、安全卫生防护设施和作业环境等内容。要消除环境对施工质量的不利影响,主要是采用预测预防的方法进行控制。对地质水文等方面的不利影响的控制,应根据工程要求,分析基地地质资料,预测不利因素,采取相应技术措施,要保证工程项目建设质量,还要加强工程项目质量的政府监督,自觉接受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质量监督机构的检查、验收,施工过程中将质量控制与进度控制、成本控制结合起来,达到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目的,共同保证工程质量。

七、杜绝不合格材料

施工过程中,要控制材料的性能、及时掌握材料的价格变化、取得质量好、价格低的材料资源。原材料、半成品是构成建设工程实体的基础,材料的质量也就形成了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按照规定要求进行材料的存放,严把进料关,杜绝不合格材料应用于工程建设中。

八、实现三个目标

1、提高流域的安全度。流域内居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应当是治水的首要目标,但安全是相对的概念,绝对安全的环境是不存在的。从抗旱及除涝的角度来讲,应增加流域自身对雨洪的调蓄能力,而不是将雨洪全部汇入河道排出。如增加流域自身的保水能力、增加入渗以补给地下水,疏浚湖泊洼淀增加调蓄能力,建设星罗棋布的小水塘用于排涝和抗旱等。

2、提高流域的舒适度。在流域内应保持足够的森林、水面、湿地的面积,保持一定的地下水位,注意保持河流的连续性、水陆的连续性,防止河道断流及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系统产生的不利影响。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流域的舒适度主要表现在生态指标及环境指标能达到适于人类和其它生物生活的基本标准而且呈现不断改善的趋势。同时,通过水域空间的建设与管理,能形成优美和谐的自然景观,为流域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空间。就生态质量而言,保持物种多样性、使流域内保持一定的物种和遗传基因资源,使各类生物与人类一样享有舒适的生活环境,特别是对于濒危生物要有具体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