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物专访新闻稿

人物专访新闻稿

人物专访新闻稿

人物专访新闻稿范文第1篇

部分新闻工作者认为,这样做是典型的丧失职业操守,是一种非常不专业的表现。记者应当对自己的作品负责,怎么能让采访对象审核把关呢?如果这样,记者岂不成了采访对象的传声筒?但是,也有新闻工作者认为,记者主动将自己采写的稿件交给采访对象审查,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这样做不仅可以做到准确无误,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和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从而使今后的采访报道得到其支持。

部分学者认为,记者是否应该让自己的采访对象审查稿件,完全是相互约定的问题,如果事先有承诺,那么,记者就应该履行自己的承诺,主动向采访对象提供有关稿件。当然,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记者可以将关于采访对象的部分交给采访对象审查,但不应该将完整的新闻稿件都交给采访对象,因为那样做有可能会导致真实客观的新闻报道变成不必要的审查纠纷。

笔者认为,新闻采访是一种合同行为,由此产生的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应该是明确的。双方当事人可以约定权利和义务,但是,双方当事人约定的权利义务不得违反国家的法律以及新闻采访报道的执业准则。透过这些事件可以看出,我国新闻工作者没有全面树立新闻采访合同的意识,部分新闻工作者在批评新华社记者采访报道行为的时候,似乎不了解新闻采访报道的合同性质,认为新闻采访报道是一种单方面的行为而不是一种合同行为,因此,记者在采访报道过程中必须自己对稿件负责而不应该征求采访对象的意见。

从法律性质上来看,由于采访是典型的合同关系,因此,记者不仅要事先征得对方同意而且必须按照双方的约定将撰写的稿件交给对方审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履行合同的义务,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权利和义务的平衡。可以设想,如果记者在采访报道的过程中,没有主动征求采访对象的意见,撰写的稿件也没有经过采访对象认可,而只是把采访对象作为一个幌子,打着新闻采访报道的旗号自说自话,那么,这样的新闻采访报道不会真实客观。

采访报道既然是一种合同,而不是一种单方法律行为,那么,记者在采访报道的过程中必须遵守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事先向采访对象发出要约,只有当采访对象同意接受采访的时候才能进行采访报道,不能强人所难,更不能在未经对方许可的情况下采取非法的手段获取信息。

部分记者采取偷拍或者暗中访问的方式获取信息,这样的信息在未经新闻事件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都属于非法信息,不能作为新闻报道的材料使用。即使采用偷拍或者暗中采访的方式获取信息,也应该在事后征得新闻事件当事人同意,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损害新闻事件当事人的基本利益。当然,在有些情况下新闻事件当事人并不愿意接受采访,如果记者将自己采访获得的信息交给新闻事件当事人,那么,新闻事件当事人很可能会采取彻底删除或者屏蔽的方式加以处理,这对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极为不利。正因为如此,各国逐渐完善了新闻采访的要约制度,对于公众人物可以采取不经许可采访的方式。因为这样做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公众人物可以通过正常的途径或者管道澄清事实真相,从而实现信息的平衡。换句话说,在新闻采访合同的要约阶段,坚持公开要约基本原则,但是,对公众人物可以例外。

第二,在采访报道的过程中,如果采访对象提出审查稿件的要求,那么,记者应当审时度势作出判断。如果认为自己的稿件具有对采访对象不利的内容,采访对象审查稿件有可能会导致稿件的倾向性发生改变,那么,应当拒绝这样的要求,采访合同就不成立。

笔者曾经接受海外一家新闻媒体记者的采访,记者提出采访请求的时候,笔者要求对新闻稿件进行审查,要求其采写的英文稿件必须经过审查之后才能公开发表,否则,拒绝接受采访。这位记者在中国大陆采访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要求,因此,拒绝提供涉及笔者谈话内容的有关新闻稿件。笔者自然而然地拒绝了其采访的要求。此后,这家新闻媒体的主管亲自致函笔者表示歉意,认为这名记者的行为是一种缺乏专业精神的表现,他代表这家媒体诚恳道歉并真诚希望笔者能够接受采访。笔者仍然要求必须将涉及笔者谈话的内容交给笔者审查,这位媒体主管欣然允诺。

这一事例充分说明,如果采访合同当事人就采访的内容是否应当进行审查作出特别约定,那么,双方当事人都应该遵守约定。如果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那么,合同就无法履行。当然,如果采访对象没有提出对涉及自己的内容进行事前审查的请求,记者也应该及时沟通有关信息,将稿件的有关内容直接发送给采访对象,要求采访对象加以确认,这样做不仅可以确保新闻报道准确无误,而且更主要的是,可以有效地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矛盾和分歧。

第三,记者通过特殊手段获得的信息(比如,暗中拍摄或在公众场合获取的信息资料),可以不经新闻事件当事人许可直接制作新闻作品。这样做可以防止采访对象在审查的过程中出现信息屏蔽的现象。但是,记者必须详细说明自己拍摄的手段和方式以及拍摄时间和地点,不能以部分真实掩盖整体的虚假,不能以有条件的披露掩盖事实真相。

记者在暗中拍摄的过程中,应当保留足够的采访资料,以备在出现法律纠纷的时候作为提交给法庭的证据材料。记者可以拒绝交出自己的消息来源或者采访记录,但必须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世界各国的新闻传播法案例表明,记者可以保留自己的采访素材,可以拒绝提供消息来源,但必须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法律上的代价。假如记者在法庭上不能说明自己拍摄内容的所有情况,或者在法庭上不能提供更多的证据材料以证明自己采访报道的事实真实客观,那么,记者有可能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人物专访新闻稿范文第2篇

经过三个月的实习经历,让我亲身体会到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艰辛,也让我对新闻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实习不仅增长了我的社会阅历,拓宽了我的社会实践面,也提高了我的新闻采编能力。

我曾在学校的大学生记者团当过记者,抱着满腔热血进到实习单位,我渴望能够在这段时间里最大可能的学到最多的知识。自己在工作中准备了一个记事本,对于刚刚才开始实习的我来说,采访中的记录是很重要的。这次实习我不仅参与了采访的实际过程和写作,也开拓了视野,见识社会各界人士工作言谈。作为地方电台,报道的内容仅为当地的社会经济服务,作为政府和民众的传声筒。我们的记者就站在本地居民的角度上选择与百姓切身利益有关的问题来报道。对于同一个事件,怎样抓住事件的关键,简明扼要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良好的文字能力是首要的。而新闻稿的写作必须是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必须交代起因、过程、结果。新闻业务能力方面,为优秀的新闻报道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好的新闻题材,好的采访技巧,好的写作手法。例如采写会议新闻的主要流程是:告知采访内容--参加会议--拍摄会议画面--写新闻稿--后期制作--局长审核,通过后才能播出。还有采访人物,访前准备和采访计划是一个采访进行前不能不重视的部分。无论是哪个记者前辈,在出访前必定会通过各种手段了解采访对象,只有这样,我们和采访对象才会有更多的交流,也才有可能挖到独家和更深层次的报道。短短的一条新闻却要花费如此多的时间,每个成功都来之不易。另外,在报道中,领导的名字不能有差错,否则就可能弄出颠倒主次的笑话。

通过实习我总结了以下几条经验,在以后的生活中如果我能领悟这些经验,将会使我受益匪浅。

第一,作为一个新闻人,应该擅长主动和别人交流打交道。

第二,工作时一定要一丝不苟,认真仔细。对待每一条新闻审稿一定要小心谨慎,要确定写好了才能交给主任审。

第三,日常工作都会比较繁琐,枯燥,在工作岗位上一定要勤于思考,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虚心的向人学习,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及时的与他人沟通。主任在这方面帮了我很大的忙,他指导我在思考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自己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新闻稿件写法技能。

第四,善于观察。敏锐的观察力,应保持清醒的头脑,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新闻要有时效性,作为新闻人就应时时刻刻留意身边发生地一切事物,洞察一切有新闻点的讯息,这样才能及时挖掘新闻素材,透过现象抓本质,写出具有实质性意义的新闻稿件。

第五,摆好心态非常重要。记者的职业特点使他上可以接触贤达名流,下可以结交平民百姓。所以,记者不但要有一种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还要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

实习中也破除了电视台的神秘感,使我熟悉了新闻采编制作的一系列过程,使我了解到新闻记者编辑的工作性质和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应具有的素质。另外,此次实习,我深深体会到了积累知识的重要性。自己专业知识的匮乏,知道的少,掌握的知识涉及面也特别的窄。

我也深知,专业不对口存在着很大的弱势,但是我抓住三个月实习的机会,认真查看新闻采访写作的相关资料,阅读前辈们的新闻稿件,琢磨林局的文章改法,认真记录领导教我的学习经验。每个领导都有几句对我影响很深的教导。

主任:教我新闻要懂得找新闻眼,要在新闻中发现亮点、找准切入点,避免文章平铺直叙。口播是对整篇文章的高度概括,适当留点悬念吸引观众留意。提炼语句很重要,有时几句话可以用一句概括就要概括,避免文章啰嗦,文章逻辑性很重要,不然就很难一气呵成。在采访别人时,注意语气和言辞上的用法,做到衔接自然得当。

马大姐:告诉我写文章要交代清楚背景,采访一个人物,不能泛泛而谈,要抓住他的一个最特殊的角色进行报道,这样新闻才有价值。

林局:说新闻是现在进行时,注意时态的用法,记者采访的镜头是正在发生的事情,注意“了”这个字眼的用法。记者要跟随采访者的镜头走路,实地体验,站在观众的角度问问题,新闻是给别人看的,拍摄的镜头和语言要有表现力。写会议新闻时不是任何会议都是一个模版和框架,有时要从社会新闻角度出发。新闻是非常严谨的,任何信息不对称都会影响整篇文章的质量和真实性。

通过三个月的实习,我渐渐学会了这些方面的能力: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现场及镜头前采访报道能力,社会调查和社会活动能力及广播电视节日策划、评论和分析的能力;具备一定的调节和应变能力。

人物专访新闻稿范文第3篇

通讯的特点

一般来说,通讯有四大特点:

(1)严格的真实性。

(2)报道的客观性。

(3)较强的时间性。

(4)描写的形象性。

通讯的种类

(1)按内容分,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

(2)按形式分,通讯分为一般记事通讯、访问记(专访、人物专访)、小故事、集纳、巡礼、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

通讯的写作

第一,主题要明确。有了明确的主题,取舍材料才有标准,起笔、过渡、高潮、结尾才有依据。

第二,材料要精当。按照主题思想的要求,去掂量材料、选取材料;把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和最有吸引力的材料写进去。

第三,写人离不开事,写事为了写人。写人物通讯固然要写人,就是写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也不能忘记写人。当然,写人离不开写事。离开事例、细节、情节去写人,势必写得空空洞洞。

第四,角度要新颖。写作方法要灵活多样,除叙述外,可以描写、议论,也可以穿插人物对话、自叙和作者的体会、感受,既可以用第三人称的报道形式,也可以写成第一人称的访问记、印象记或书信体、日记体等。通讯所报道的新闻事实,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反映,诸如正面、反面、侧面、鸟瞰、平视、仰望、远眺、近看、俯首、细察……角度不同,印象各异。若能精心选取最佳角度去写,往往能使稿件陡然增添新意,写得别具一格,引人入胜。

【范例】

九月二十五号晚七点,随着夜幕徐徐降临,由建筑工程学院主办的迎新篝火晚会在学校东篮球场正式举行通讯稿格式,晚会以“舞动青春”为主题秋季运动会通讯稿,学院领导、老师和同学们齐聚球场,还未开始现场气氛已经十分活跃。

人物专访新闻稿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采访 实践 能力 任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 高职新闻采访课程教学现状

如何才能培养第一线需求具备职业能力的人才,这一直都是困扰高职教育的课题。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传统的课堂教学,“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对于培养动手能力的高职学生来说,显然难以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实践教学和学生实训的方式为培养具有职业能力的人才提供一种可能。

新闻采访是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学习型教育”落后于新闻媒体的变革与发展。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通常把课程内容“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而实训课程也因缺少职业教育的特色而流于形式,这样的教学效果与实践性的课程目标相距甚远。①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曾指出,由于高校新闻教育跟不上新闻媒体的变革与发展,培养出的学生不会写新闻,只会写无新闻的“新闻”,许多大媒体的记者把新闻埋葬在一推空话中,变得越来越同老百姓“不相干”。②因此,超越与突破传统新闻教育之桎梏,构建全新的新闻人才培养目标与教育模式是当务之急。③

2 新闻采访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高职学习以实践为主,可以设立“能力—任务”模式。该模式是通过任务驱动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根据不同的能力需求设计不同的任务,任务的设计以知识点的学习为最终目标,而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一个个实践任务的实现,最终达到满足职业岗位需求的目的。

新闻采访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采访能力;具备新闻发现力,即新闻敏感和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冷静客观分析和探求新闻真相和事实的能力。根据能力目标,设计实践任务,把实践意识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同时分阶段实施校园和校外选题采访实践。

2.1 课堂实践任务

2.1.1 口述新闻与解读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因新闻采访课程的特殊性,在理论教学环节就可设计实践任务。为了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以及解读新闻事件的能力,故在课堂上设计口述新闻与解读任务,不超过5分钟。

口述新闻与解读是让学生每人搜集一个最近的新闻事件。课堂上教师抽取两到三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描述新闻并加以评论。学生不可读稿件,必须用自己的语言来陈述。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新闻搜集不限媒体形式。可以剪报,亦可电视、广播与网络新闻。学生述评以后,由教师讲评并打分。期中时总结半学期学生口述新闻与解读的成果及得分情况。

2.1.2 案例分析,学生主讲

给学生布置案例分析任务,学生分组讨论后,由组长上台讲解,也就是让学生以“老师”的思维给其他同学上课。此任务旨在培养学生冷静客观分析新闻事件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安排,在开学两三周之后设计任务。前两周需给学生足够的示范和指导。然后每个理论专题设置一个或几个任务,首先由学生讨论实施。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主导讨论和主讲,教师参与,适时指导学生完成任务。

任务的设计可根据新闻节目类型和新闻作品体裁分类。例如,布置作业让学生观看《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冷暖人生》、《看见》等采访视频,学生分析讨论提问方法和技巧,以及选题的社会意义。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收集资料和讨论,最终随着任务的完成,相应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另外,让学生主动收集优秀的新闻作品,分析新闻稿件背后的信息来源。通过联系采访优秀记者,获知其采写中不为人知的故事,同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学生获得同记者前辈们交流经验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胆量,并且培养学生采访提问的能力以及叙事能力。

2.1.3 情景模拟采访现场

所谓模拟情境教学法即根据高职高专“教学做一体化”全新教学理论,在人为创造的情境或环境里学习新闻采访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模拟工作情境训练可以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且提供了许多重复的机会和随时进行过程评价的可能性。④

新闻采访课程情景模拟采访,主要营造两种采访现场。一是模拟人物采访;二是把教室模拟成新闻会现场。

(1)模拟采访现场。两个学生一组,把教室当作采访现场,在规定的时间内,轮流向对方提问,一边提问一边记录。两个同学都完成后,其他同学可提出意见和建议,最后由老师点评,除了对提问的问题进行点评,还可以对学生的仪表仪态、用词用语、神态神情等方面点评,全面提升学生素质。(2)模拟新闻会、模拟两会、记者招待会、产品宣传会等不同形式的新闻会。⑤

情景模拟采访教学将课堂变成新闻发生的现场,为走出教室实践新闻采写做准备。任务的设置需从开学一段时间以后开始实施,因为本任务应是在口述新闻之后进行,至于两个任务的交替时间要根据学生能力培养成果来衡量。

2.1.4 请“模特”进课堂

“模特”是指各个阶层的采访对象,可以是食堂阿姨、建筑工人、校园风云人物、小吃老板等。具体任务是,请这些采访对象到课堂上,学生们细心观察后,按照记者招待会模式逐一相受访者提问。因“模特”比较受限制,所以,这个任务设置一般在第一个学期,以五次以上为佳。

2.2 校园实践任务

课堂实践任务主要培养学生分析新闻事件、观察、获取信息的采访能力,逐步训练其新闻敏感,多停留于模拟和学习阶段。学生只会看和点评新闻是不够的,最重要的还是要会采访和写作。校园实践任务是学生走出课堂开始采写能力发掘的第一步。校园对于学生来说是熟悉的,但要从熟悉的人和事中寻找新闻线索,开展采写实践,是学生积累学习新闻信心的不二场所。校园实践任务多以学生自主选题、策划、采写为主。

2.2.1 发现校园新闻

老记者们常说,新闻是“跑”出来的。跑出来的新闻有一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记者在跑的过程中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新闻的眼睛。新闻发现力是一名准记者应该具备的基本与核心能力。学生在学习阶段养成在身边找新闻的意识,才能发现不寻常,从而获得新闻线索。找身边的新闻要从找校园新闻开始。充分调动学生找新闻的积极性,不限人和事,可以是校园流浪猫狗追踪、食堂饭菜调查、学院会议与活动,也可以选定不同的采访对象,比如校园风云人物、奖学金获得者、特立独行名声在外的学生、受人爱戴的老师等等。

发现校园新闻的任务,在开学初就可以分配给学生,定期汇总学生发现的新闻线索,一般在一个星期到两个星期左右。汇总时以新闻选题会的形式开展。学生分组报题,由教师点评该选题从哪些方面入手采访,期间其他学生也可参与到选题的讨论中。

2.2.2 校园新闻采写

记者能力和素质如何,最终都要落实在采写稿件的质量上。校园新闻采写任务与校园新闻发现紧密连接在一起。校园新闻采写任务实施在发现好的校园新闻线索以后,教师挑选合适的校园新闻选题,学生自由分组后,教师分派选题到各组成员,然后完成采写任务。

校报、校园广播和电视台是学生实践的平台。学生完成新闻采写任务后,教师提供修改意见,推选成熟的新闻稿件到校园媒体发表。教学与校园媒体可以合作,开专栏或栏目为新闻学生提供载体。这样,学生才会从受众层次与需求的角度去思考,寻找的新闻线索和新闻由头也更有针对性,并且在写作时选择新闻角度也更恰当。如果条件成熟,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也可创办自己在校内传播的内部刊物,让更多新闻人才彰显职业能力。

2.3 校外实践任务

校外实践是学生在经过课堂实践和校内实践的熏陶以后,利用学生的节假日,把新闻的触角延伸到校外的各个角落。校外实践的地点可以是车站、博物馆、菜市场、超市、乡村田间等等,只要是学生到过的地方都可以成为他们实践的基地。此任务要求学生完成从选题策划到采访获取信息再到新闻写作,培养其新闻敏感、新闻采写以及探寻事实真相的能力。

2.3.1 新闻特写训练

新闻特写训练是校外实践任务的初级阶段,包括人物特写和场景特写。这要求学生利用空余时间,通过观察和采访获取某个特定的人物或者某个特定的场景的信息,从而进行写作训练。主要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和找事实的能力。

新闻特写训练可以同课堂实践教学中请“模特”进课堂的环节相衔接。每次请来“模特”时就可做类似的练习。但因“模特”进学校毕竟是少数,所以还是需要学生走到街上去发现最合适的“模特”。场景特写可以由教师提供线索,比如校门口的麻辣烫、明星见面会或产品推介会现场、等候上公交车的场景等等。学生们一旦学会留心观察和思考自己所处的环境,并且形成习惯,那就更容易去发现新闻的发生,职业能力也就在其间养成了。

2.3.2 蹲点式走基层

自从全国新闻战线积极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新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就落到了实处。学生在学习之初就应该以此为职业理念,学会接地气地新闻采写,才能把专业变成真正的职业。蹲点式走基层是带学生到某社区或某村落,重复多次采访,进行深入的交流后写作稿件。

学生在采写过程中才能体会新闻职业精神,培养新闻敏感。笔者所在学院所处之地临近村庄,采写基层新闻的素材较丰富。“走基层”式的新闻也可以成为学生训练采写的重要手段。当学生具备一定的新闻发现力和采写能力以后,让学生多与不同阶层的人交流,学会人际交往的平等、尊重和理解。蹲点在某个村庄,让学生去寻找值得报道的新闻素材,发现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不一样的故事和意义。

3 新闻采访实践考核方式

在设计实践任务时,采访课程的实践结果会通过新闻写作、采访手记写作、语言表达等得到检验。新闻采访实践的考核目的在于激励学生认真完成任务,从被动完成转换为主要完成,需要考核机制和鼓励机制。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增强学习专业的信心,这是实践考核的最终效果。

人物专访新闻稿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基层 经营 新闻工作者

1.把握好大局,保证良好的舆论环境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的新闻宣传工作, 为企事业单位改革和发 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鼓舞人们与时俱进,是每位新闻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和责任。首先, 把握主题,紧跟时代,增强新闻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是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 团结、教育、鼓舞群众的精神支柱和灵魂;其次,积极探索,开拓创新,提高新闻宣传工作 的实效性。要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需求,区分不同层次,制定相对稳定和比较系统的教育内 容,在坚持正面宣传先进的同时,适度地报道反面典型;第三,面向基层,齐抓共管,拓展 新闻宣传工作的覆盖性。 新闻宣传工作的对象具有广泛性特点, 涉及到全社会的方方面面及 社会的每一个群体和个人, 把新闻宣传工作作为社会系统工程来实施, 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工 作机制;第四、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体现新闻宣传工作者的示范性。新闻工作者素质的高 低,形象的优劣对新闻宣传工作本身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新形势和 新要求下,就必须具有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个人品德素质。

2.工作中要有“三心”的素质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采访是整个写作过程的第一步,稿子写的好与坏,采访是关健。 特别是基层工作的通讯员,如何将稿子写的真实和讯速,新闻工作者必须有“三心” 、有 。1、 热心。作为基层新闻工作者来说要想多上稿,必须对新闻工作有热心, 热心。作为基层新闻工作者来说要想多上稿,必须对新闻工作有热心,每次去采访不能怕 路途遥远,不能怕严寒酷暑 特别是吃了“闭门羹”时不能放弃。 、有耐心。 寒酷暑, 路途遥远,不能怕严寒酷暑,特别是吃了“闭门羹”时不能放弃。2、有耐心。基层新闻工 作者在采访工作中,因不是专业新闻记者,采访时有的被采访对象相当不配合, 作者在采访工作中,因不是专业新闻记者,采访时有的被采访对象相当不配合,这时就需 要有耐心寻找、等待新闻采访的切入点。 、要细心。 要有耐心寻找、等待新闻采访的切入点。3、要细心。基层新闻工作者在每次采访的某个对 象时,都是先写好采访提纲才去,但往往在采访时经常遇到意外事件发生, 象时,都是先写好采访提纲才去,但往往在采访时经常遇到意外事件发生,采访往往不按 照提纲走,这时就需要细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来帮助你顺利完成采访工作。 照提纲走,这时就需要细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来帮助你顺利完成采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