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技术研讨

技术研讨

技术研讨

技术研讨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统计技术 教学研究 社会实践

统计技术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内容比较宽泛,课程设置横跨数学、计算机、经济、等多个学科,使得统计技术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许多客观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常听到学生反映统计技术是枯燥难懂不易学的课程,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影响到教学效果,使得教学工作不能达到或不能完全达到教育部高职高专培养实用性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下面结合自己的多年教学实际经验对高职院校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统计技术教学改革作以下探讨。

一、统计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不够多元化:教学方法对于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但目前统计技术教学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输,“启发式”教学方法应用的还不够,而且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在这种传统的统计教学模式下,学生或许学会了怎样计算平均指标、抽样误差等,但这对提高学生的统计实际应用能力极为不利,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学生对统计学的认识不足:学生没有认识到统计技术作为一门方法论科学,在现代社会许多方面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够高也就在所难免。

3、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提高:部分教师不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中只是方法介绍、不重视统计技术的应用。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4、相关教学设备配备不足:由于许多原因,教学资源的有限,很多学校统计技术课程不能安排上机,这就削弱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有些学校对于统计技术的教学软件支持不足,仅仅有EXCEL,而缺乏更加专业的软件,比如SAS等。

5、考试形式过于单一:目前统计技术课程的考试形式和方法基本上是以闭卷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虽然这种考试模式较充分地考虑了知识本身的逻辑性,但它由于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容易使理论脱离实际。由于主要以课本上理论知识为主,这就导致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前沿知识较少,甚至教师课堂讲课本,学生课后背课本,其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培养。

二、统计技术教学改革

1、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基本技能的一切组织形式、方法和手段的总称。在教学内容和教材既定的情况下,如果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教学质量必定得不到提高。传统的教学方法多属于灌输式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对学生进行满堂灌,学生单向被动接受知识,忽视培养学生的能力,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要实现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配合,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改革密切配合,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教与学并重。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各专业实际情况,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

1)案例式教学。即通过预先设计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达到开发学生智能的目的。我们知道统计理论来源于统计实践过程,反过来它又指导统计工作。统计技术中有许多的经济、管理方面的实际案例,比如在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抽样推断教学中都有许多可以选择的案例提供给学生。可以精心选择与该专业相关的教学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学的许多概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互动式教学。统计技术教学过程中绝不能教师一言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师生互动、同学互动方式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讨论式教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情境,相互交流,这不仅是一种师生交流活动的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感情精神交流。例如在讲授统计调查章节时,可让学生设计与他们自身密切关联的某个社会经济现象的调查问卷或则调查方案,让学生分组讨论确定调查对象、调查项目,设计调查表,可以更好掌握了统计的相关知识。

4)项目式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以来自于实际部门的需要研究解决的科研课题、调研项目、方案设计等作为教学与科研项目,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或协作完成项目研究或设计的全过程,并提交研究报告或课题成果。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

此外,在统计技术教学过程中,还可采用实物教学法、演示式教学、现场教学法、实地调查法等教学方法。

2、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提高学习兴趣

统计技术课程中公式多、计算多,对于高职院校非统计专业的财经管理类的学生来说,要全面掌握这些知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告诉学生,重要的是理解和应用。体会统计思想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用统计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统计思维。

3、在教学中安排社会实践

在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教学的同时,重视基本技能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使课程教学实现知识传授、能力素质培养的统一。在教学中,应适当结合课程内容安排一定的社会实践环节,如可组织学生针对大学生们感兴趣的就业问题、学习方面、消费情况等展开调查,从具体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样本的抽取(不一定要很大),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审核,数据输入与资料整理,估计与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或体会的形成,全部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整个过程,不但加强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实践研究能力。

4、改革课程考试方式

课程考试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目的在于测量和评定学生对所学课程知识的理解程度、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是检验学校是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的课程考试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不能充分反映出学生统计学知识的学习状况更达不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效果。因此,应重视改革课程考核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课程考试方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可参考以下一些考试方式:

1)课程论文。主要是通过撰写论文的形式对学生所学课程的理论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作出测评。论文成绩可由老师评定,亦可由学生脱稿陈述和答辩。

2)课题设计。主要是通过考核课题设计报告的设计内容、设计质量等对学生所掌握的课程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课题设计水平作出评价。

3)分析报告。这种考试方式是以学生撰写的综合性的经济活动分析报告、调查分析报告、预测决策分析报告、实证分析报告等为依据,重点考核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专业写作能力。

5.注重教材配套建设。教材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学生获得知识、训练技能和发展智能的主要工具。学生的知识结构主要靠课程体系来支持,而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与大学大纲配套的教材来支持。因而教材建设也是教学整体优化不可忽视一个重要方面。为此,我校教师已经完成适合我们学生的统计技术自编教材,从使用效果来看,学生反映比较理想。

6.将课堂教学与统计分析软件相结合

统计技术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定量分析的内容较多,因此在平时应加强对统计上应用广泛的软件的教学,采用现代网络和计算机教学手段, 把统计技术教学和计算机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于数据的观察和处理能力,锻炼学生使用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在现实工作中应用最广泛的数据处理软件当数Excel软件,在讲授统计数据汇总、平均指标、相关与回归分析等知识时,均可以通过Excel软件来实际操作。

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统计技术教学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作为组织者,注重对学生统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塑造,注重其统计应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整体优化,发挥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从而使学生增强学习统计知识的兴趣,真正认识到统计的重要性,勤于学习,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开拓创新,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达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创新启示录》 王健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关于非统计专业统计课程教学的体会和思考》 皇甫秀颜

技术研讨范文第2篇

“两型”技术可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投入,提高各类要素利用率,集中体现了节约资源能源、改善环境质量、保护自然资源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特征。正是“两型”技术的这种特征,使其具有与一般技术完全不同的研发特征和制约因素。(一)“两型”技术的研发特征“两型”技术突出体现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特性,更多的强调公共利益和企业的社会责任。“两型”技术研发目标强调公共利益问题,面临更强的外部性问题;“两型”技术研发体系是涉及到多个层面主体的系统,研发主体除了研发企业外,还涉及到消费者、政府、高校、研究机构和相关中介机构等,强调更好的研发协同性;“两型”技术研发强调研发过程中的多层次和多环节的协调,才能实现技术的市场价值,加剧了其技术研发的系统性和工艺的复杂性。1.研发目标必须与公共利益有机统一“两型”社会模式下的技术创新增加了环境和资源方面的目标指向,强调实现技术研发与公共利益的有机统一,导致“两型”技术创新具有更强的外部性,公共收益远高于企业的个体收益。从表现形式上看,“两型”技术的经济效益表现为能源的减耗、原材料的替代、废物的循环利用和清洁技术等,社会效益表现为污染物的防治与控制。传统技术创新通过开发新产品或提升质量满足市场需求,而进行“两型”技术研发需更加重视社会的整体效益,且企业进行“两型”技术研发的成本往往难以通过市场手段得到补偿,创新成本偏高。2.研发体系强调更多组织和主体的协作“两型”技术创新面向循环链上的各种技术,要求把所有能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各种技术作为系统化的考虑对象,要求相关的组织和主体,包括企业、政府、消费者、其他组织等必须实现密切的配合才能使技术顺利实现市场价值;重大和关键“两型”技术研发活动往往是跨工艺、跨流程、跨行业、跨部门甚至是跨区域的,涉及到更多的创新组织和主体,更加强调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形成了协同性更强的创新体系,导致其研发的难度更大。3.研发过程涉及更多层次和环节的协调“两型”技术研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创新的对象已扩展到社会生产的各个层面,研发过程涉及到更多的层次和环节。“两型”技术创新贯穿了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如微观层次上的清洁生产、中观层次上的生态产业园区、宏观层次上的循环型社会;贯穿了整个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包括技术和服务的研究、开发、生产、消费、后处理过程,体现出更加复杂的创新过程,企业在创新中难以从整体上把握创新的过程和绩效,因此企业进行“两型”技术研发的风险偏高,实现的经济效益十分有限。(二)制约“两型”技术研发的因素构成需求市场、供给市场和政策支持三个因素是“两型”技术研发的主要制约因素,此外社会文化环境和其他的相关组织主体行为都会制约“两型”技术的研发行为。“两型”技术研发的独特性使得其研发的成本更高、难度更大、风险更高。所以,一方面使得消费者难以接受导致技术的需求动力不足,需要政府进行引导,甚至是利用法律进行强制使用;同时也更加剧了“两型”技术企业的研发困境,造成“两型”技术研发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进行扶持和补贴,1.市场需求因素市场需求是“两型”技术实现市场价值的根本要素,只有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和支持,形成稳固的需求市场,才能保障“两型”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模式还比较粗放,传统的社会文化环境使得消费者对于“两型”技术的重要性认识有限,加上“两型”技术的相关产品多数价格较高,也限制了消费市场的扩大;多数“两型”技术,特别是环保类技术,对于消费者来说完全属于成本支出,且运行过程中的支出数额也比较大,消费者缺乏采购和使用的动力。目前,“两型”技术的需求主要是在政府对节能产品的财政补贴,以及环保部门的强制要求下衍生出来的需求,“两型”技术研发的需求动力严重不足。2.研发企业因素研发企业是“两型”技术创新的核心主体,只有研发企业不断地创新,提供价廉质优的“两型”技术产品,才能保障“两型”技术的市场需求。传统技术创新的目的是推出创新产品和服务满足市场的要求以实现经济价值,而“两型”技术创新的目标体系还包括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的要求,更加关注社会的整体效益。目前,通过降价和提质手段赢得市场仍然是“两型”技术研发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两型”技术的研发尚处于初始阶段,限于人才、资金和环境等条件,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限;由于各种制度性的安排尚不完善,“两型”技术的研发主体无法得到补偿,使得其投资和收益严重不对称,导致企业对“两型”技术的创新动力不足。3.政府政策因素对“两型”技术而言,政府的政策干预和支持是保障其实现市场价值的关键因素。“两型”技术的外部性导致市场调节失效,市场需求动力和企业研发动力不足,所以必须通过政府的有效介入,为“两型”技术发展提供环境保障。一方面,政府政策的实施力度会制约“两型”技术的市场需求,政府对消费者的软性政策宣传引导不足将制约其对“两型”技术认识,特别是法律强制手段执行不力将难以保障“两型”技术的市场需求,最终制约“两型”技术的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另一方面,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财政补贴力度将会制约企业进行“两型”技术研发的积极性,如财政补贴不到位将会导致“两型”技术研发企业难以补偿研发的巨大成本和风险。鉴于“两型”技术类型繁多,整体分析难以体现不同技术类型的差异,进而影响到研究的准确性,因此,本文根据“两型”技术的内涵特征,将其分为“资源节约为主”和“环境友好为主”两种类型。资源节约为主的技术强调通过开发和使用新型可再生清洁能源、新产品和新工艺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如用于开发风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能等新型可再生清洁能源的技术;环境友好为主的技术强调从生产到使用直至废弃、回收处理的各个环节都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最小,如用于监测和控制污染有害物质的排放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技术,用于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改善人类与自然的相处状态的技术等。由于“环境友好型技术”和“资源节约型技术”强调的重点不同,在研发过程中面临的环境也不一样,因此研发中的制约因素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将在案例分析中进行专门分析。

研究方法与设计

“两型”技术研发的复杂性和系统性要求其研发必须实现协同创新,其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需求动力不足、研发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和政府的扶持政策不完善等方面,不同技术类型在研发过程中的制约因素也有差异。案例研究适合对现实中复杂而又具体的问题进行深入且全面考察[24],可以对某些现象、事物进行描述和探索,也可对现存理论进行检验、发展和修改。考虑到本文主要研究“两型”技术研发的制约因素,属于“怎么样”和“为什么”类型的问题,比较符合案例研究的范式,因此本文将采用案例研究法进行分析。(一)研究方法案例研究包括探索性、描述性和解释性等类型,根据研究的主题,本文选取描述性案例研究法,在研究开始时已通过相关文献确定研究的理论框架,据此确定具体的研究问题和研究对象的选择标准,并确定访谈提纲和调研问卷。相对于单一案例研究,通过多案例研究的复制逻辑得出的结论往往更加有效和稳定[25],能提高案例研究的有效性,选择3到6个多案例是最佳数量。为分析和比较不同类型“两型”技术制约因素的差异,增强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本文采用多案例分析方法,通过案例的反复验证比较得出研究结论。本文的案例研究包括确定研究问题、案例选择、初步调研、深入访谈、案例资料分析和提出相关结论等步骤,研究的各个环节都遵循了Yin(1994)、Patton(1987)等学者的建议,按三角测量法的要求来进行设计[26],研究基本符合资料三角形、研究者三角形和方法论三角形的要求[27]。(二)研究对象选择企业是“两型”技术研发的核心主体,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两型”技术的研发企业。“两型”技术研发企业的基本标准:企业以研发资源节约或环境友好型技术为主营业务,确保研究结论具有更好的可推广性。由于案例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归纳理论要点,无需进行规范的实证数据分析,因此研究样本无需按照随机性原则选取,重点体现样本具有足够的典型性(Eisenhardt,1989)。因“两型”技术研发企业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行业,为了保证所选案例具有足够的典型性,所选的案例对象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新型装备制造、新材料和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企业。为分析不同类型“两型”技术的差异,在具体的样本选取中,重点选择可以单独体现资源节约技术或环境友好技术的典型企业。考虑到长株潭“两型”实验区是我国的“两型”示范区,所以本文的调研主要集中在长株潭“两型”实验区的部级高新区。按照确定的案例选择标准,对长株潭“两型”实验区相关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初步了解,在确定符合基本标准之后,通过联系企业的高层管理和技术人员;在对企业进行初步访谈基础上,选择直接研发资源节约或环境友好技术的企业作为进一步调研对象;结合案例选择的地理接近性与便利性原则,选择4家有代表性的企业作为“两型”技术研发制约因素的研究案例,符合Yin(2003)所建议的“典型案例要使研究过程清晰可见”的特征要求,案例样本中资源节约技术研发为主的企业和环境友好技术研发为主的企业各两家。(三)方案设计按照案例研究的要求,本文首先围绕研究的内容,明确研究问题,确定研究对象标准,提出基本假设,确定访谈提纲。为了确保案例研究的信度与效度,采取团队研究的形式,确立了10人的案例研究小组,包括一名教授、二名讲师、三名博士生和四名硕士生。团队成员的不同视角和知识背景有利于减少研究者的偏见和主观性;团队成员进行了两周案例研究及相关方法的专题学习,保证小组成员对案例研究方法的掌握;每次访谈、现场观察和数据分析都由四人以上参加,各组在收集数据后交叉讨论,提出其观点和看法。所有的调研均在2011年10月到2011年12月间完成。考虑到资料的来源越多,其研究的效度就越高[28],案例研究中综合使用多种渠道的证据,形成三角检定(Triangualtion)可增强研究的信度和效度[29]。所以,本文将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访谈记录和调查问卷与其他文件资料,如直接从企业获得的领导演讲资料、内部刊物、内部网站、档案记录和企业其它文件,以及期刊文献和网络中关于企业的专题材料等结合起来,保证数据来源的多重性和案例信度。为了使访谈过程更有效率,访谈前调研小组会与相关人员进行电话沟通,简单介绍研究目的和相关概念,以帮助被访谈者更好地理解本研究的主题;为得到被访谈者真实的想法,访谈提纲主要是由开放性问题组成;访谈过程中并未局限访谈提纲,会根据受访者的回答情况进行追问以进行信息的深度挖掘[30]。访谈由研究者本人主持,其他成员进行补充提问,与受访者的访谈时间平均约为60分钟,个别访谈进行的时间更长。为确保访谈数据的准确性,每次访谈调研小组都安排专门人员做记录,并在允许的前提下对访谈进行录音,访谈结束立即进行访谈记录整理。为确认及获取更多信息,向被访者进行了访谈记录核实,并通过后续的电子邮件和电话等方式进行信息确认,保证资料整理过程的信度与效度。在访谈之余,还对案例公司的生产现场进行了参观,对调研的相关资料进行验证。

案例分析

技术研讨范文第3篇

一、讨论式教学研究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我们当前的教育主要是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随着教育的发展,素质教育的理念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同,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而且还要知道知识的由来,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因此,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难以适应教学的这种发展。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我们要开展一种讨论式的课堂,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中进行讨论。首先,老师可以根据课本的知识规定一个话题,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讨论得出结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当前完全有能力根据课本和讨论得出一个较为近似的结论,而且这种方式也使学生记忆越来越好,更使学生对课堂的敏感度有不小的提升。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维持课堂纪律,避免这种“松散模式”增加学生的惰性。其次,老师可以就相关的具体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例如某一个电子设备的工作原理以及优点、缺点,让学生学会自主的辩证分析。这一方式开展的初期,学生难以适应,更是出现了找不清方向、理不出头绪的状况,这一探索也是较为困难的,但是在这一方式进行了四次之后,学生慢慢找到了思路,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而在笔者的提问当中,学生也有了更多新颖的答案和睿智的思考,因此笔者认为,这种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这也证明了讨论式教学的成果。最后笔者要说的是教师的参与,对于这种讨论式教学笔者也对其他课堂做过调查,发现有些课堂的讨论主要是学生的讨论,而有些课堂中老师则讲得太细致,失去了讨论的意义。因此,笔者在课堂中主要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为学生找出讨论的目标,而在一些问题的讲解上点到即止,关键问题交由学生自主解决。在这种方式进行当中,笔者发现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提升,而兴趣也得到了刺激。因此,讨论式学习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改进的。

二、多媒体教学研究

多媒体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能通过图形、声音、视频等将抽象化的概念进行具象化的展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充分的利用了多媒体手段,并将其作为自己教学模式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每一次技术性课堂笔者就事先将涉及的设备、系统等做成具象化的图片课件进行展示,必要的时候还有其工作时的具体视频。这种情况被证明是十分有效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具体化地看到其工作原理,也能更为清晰地观察其工作、运行、变化等。另外,多媒体的动态性也能中和掉课堂的酷造型,这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是十分明显的。在多媒体教学实践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兴趣是让笔者最为惊讶的,因此,多媒体教学方式是《电子技术》教学模式中应该着重考虑的。

技术研讨范文第4篇

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甚至在小学阶段就已经有很强的厌学情绪。在平时和学生的交流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专业的课程感到很厌倦,一提起该课程的科任老师,学生的情绪明显激动。再次是对学习严重缺乏信心。笔者在教学的同时,从事了多年的班主任工作,通过对学生思想行为的深入了解后发现,中职学生都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对于稍微复杂的内容自己是不可能学会的,有的学生则有一种“自己不懂是正常的”的心理。其次,要想让学生学习的知识更符合未来就业的要求,有必要对所学课程的内容及其所处的地位进行清楚的分析和明确的定位。电子技术这门课程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日益体现出来。毕业后,学生如果从事家电维修、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建筑物业水电维修、汽车维修等一系列的工作,都必须有扎实的电子技术基础。同时电子技术这门课程又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基础专业课,其他的课程都是以它为基础的,如果这门课程学习不好,后面的专业课就比较难懂,以致学生会逐步放弃学习。最后,我们还需要从教师这个“教”的层面来进行分析。现在的招聘体制决定了大多数中职的青年教师并非是生产工作一线的技师(或者说师傅),而是大学毕业后就直接到中职教书。没有在生产一线亲历过,很多教师就无法清楚地了解企业对技能岗位的需求,对实际的技能操作不熟悉甚至不了解。而早期从生产一线进入教师岗位的一些老教师,则可能存在着缺乏对新型生产技术的了解和认知的问题,甚至还停留在以前的生产技术层面,比如说很多的新型工具、新型的仪器和新型传感器他们都还没有听说过。因此电子技术的更新和发展速度要求从业者和教师都应保持着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针对上述的情况,笔者认为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来改善这种情况,以提高电子技术教学的效果。

二、应对策略

1.以兴趣为导向,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要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最重要的是要有兴趣。如果学生对这个事物充满兴趣,那么学生肯定会积极参与。“兴趣”有两种: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过程的兴趣。对电子技术而言,这种兴趣本身就具有潜在的先天性,如学生见到收音机、电视机,本能地想搞清是怎么工作的,甚至想如果收音机坏了我也能修理好它,这就是直接兴趣的反映。因此在讲课的过程中,老师要运用大量学生平时生活上碰到的,或是在近期学生比较热衷的例子进行引入、类比讲解和拓宽讲解。从鲜明的例子里面引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讲解稳压电路时候,以前都是用手机充电器进行讲解,而现在学生更加关注的是手机充电宝。如果我们用手机充电宝的充放电电路进行讲解,在讲解过程中引入怎样分辨电路的优劣等知识的话,学生会更加有兴趣。间接兴趣就是人对活动的结果及其重要意义有着明确认识之后所产生的兴趣。在讲课的时候,老师要把知识点拓展讲解,让学生知道这个知识点在我们周围的事物上普遍存在,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个知识点,将来就会有能力解决很多的问题。直接兴趣是对学生进入电子技术大门的呼唤,而间接兴趣则是学生朝着既定目标迈进的动力。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在讲课的时候,老师要经常强调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让学生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学这门课程,学习这门课程他们能干什么。然后,让学生知道不论出于就业还是日常生活的需要,学习这门功课对他们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双管齐下,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2.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更新

首先,教师可以结合中职学校学生未来的工作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删。中职教育中体现更多的是技能教育。学生从课本学习的是基础知识,基础就是比较基本的原理和定律,复杂的内容我们就要去掉。比如在触发器这部分内容中,JK触发器的组成等内容我们可以略带过,学生只需要掌握它的功能就行了。还有放大电路中的反馈这部分内容,学生只需要知道正、负反馈的作用就行了,把复杂的分析过程略过。也就是说我们平时的讲解过程要对书本的内容进行精讲,把重要的基础知识详细讲解,同时要把有关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拓宽讲解。最后要培养学生的工作技能,学生能够对电路进行定性分析,不需要详细的定量分析。其次,多样化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前面分析了技校学生的特点,他们基础不好,又厌学。这门课程的理论性十分强,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黑板加粉笔,老师站在讲台上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肯定睡倒一大片。因此教师在上这门课程的时候,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第一,运用任务驱动法。把知识点划分成合理的小任务,学生作为主体,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任务,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对知识点从认识到理解最后到熟练。第二,运用演示法。老师制作不同的电路,把知识点进行实物演示,把抽象的知识点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第三,运用引导式教学。从生活中简单的例子一步步把问题引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还要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因为这门课程的电路图比较多,并且很多时候还要分析电路的瞬时状态。如果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在黑板上书写,推导公式、画图消耗时间较多,就算在黑板上把图画出来也不能动态反映出电路的状态变化的过程。而相比于传统的板书教学,多媒体课件可以将一些抽象的、难以用板书表达的、标识不清楚的物理现象模拟出来。然后,知行合一,有效开展实用的实习,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电子技术这门课程理论性很强,并且知识点比较抽象,所以在讲课过程中应大量引入实验或实习来辅助讲解。例如在讲解二极管单向导通性的时候,先在实验室进行讲解,然后学生通过电路来演示,接着用万用表来测量二极管的正反向电阻值,最后老师才讲解二极管的单向导通性。再例如在讲解三极管的静态工作点的时候,老师设置一个普通的音频放大电路,输入一个音频信号,然后输出接一个喇叭。通过调整电位器移动Q点的位置,看喇叭的声音变化情况,让学生知道Q点的重要性和发生失真的时候应该怎样调整电路参数。如果实在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电脑的仿真软件进行软件仿真,也可以让学生比较直观地理解该知识点。最后,通过创业技能及相关知识的传递,进一步明确学生课程学习的目的。笔者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对基础的专业课都感到没有方向,不知道怎么学,更不知道学了这门课程有什么作用。所以就务必要授课老师在讲课的同时不断给学生输送创业技能。笔者在讲课的时候给学生引入了很多关于家用电器故障现象以及怎样去维修的例子,学生听了后都觉得如果知道原理,其实维修起来很简单,但他们家里的电器坏了,请维修人员来维修后,收费都比较贵。然后老师就马上趁机切入,给他们提议,毕业后他们可以开家电维修店,可以开家电或机电设备的安装公司。再让学生算一笔账,修一台空调,上门费用多少钱、零件成本多少钱、人工多少钱,计算后有些同学就会觉得一个月只要维修多少台空调就比打工还好了。在笔者这个班上,通过这些创业教育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很多。

3.师资队伍的培养

现在我们回到一个教不严、师之惰的命题上来。要想让学生学好,提高教师的一体化教学水平也是刻不容缓的,中职学校应牢固树立“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要有‘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思想。如果纯粹的理论性讲解电子技术这门课程,学生觉得很乏味,越听越没兴趣。如果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边操作、边讲解、学生边看、边听,就能非常直观、深刻地掌握相关知识点。而要提高教师的一体化教学,要求学校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应与企业的需求和电子技术发展的实际密切联系。现在很多学校都要求教师走进企业去,甚至在学校开办校中厂。这样不但利于教师提高操作技能,而且学生也可提早进入企业,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三、总结与展望

技术研讨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企业;技术研发;企业绩效

0.引言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已经走向了高科技化,为了应对这一形式,许多建筑企业加大了对建筑行业科技的研发投入,特别是对于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计技术上的研发投入这几年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在耐火、环保、抗震等技术上的研发投入2010达到了200多亿元规模。许多企业为了执行未来的绿色建筑战略而加大了科技研发,争取占领行业技术的制高点。建筑行业之所以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除了市场激烈导致之外,还有可能是因为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了技术难题。为了解决之一难题,企业加大相关技术研发力求获得相关技术层面上的突破。

加大建筑行业的科技研发已然成为一种趋势。许多大中型建筑企业分设了技术部,针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新材料、新工艺开展了深入研发,不仅涉及了工程价值链上的某一或诸多环节,还试图将企业的技术进行拓展,使其获得更为广泛的使用,从而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当然,企业为了避免研发失败时,最近几年已经通过组建战略联盟等形式来提升研发的成功率,进一步降低研发投入的成本。

1.建筑企业技术研发与企业绩效关联

1.1建筑企业技术研发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概念

建筑企业技术研发是指对于建筑行业的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计等技术上的科学研究,力求提高建筑业的生产效率与质量,节约建筑企业生产成本。技术研发的新材料研发是指对与建筑过程中所采用的建筑材料改善其生产原料配比、原料结构、生产工序等来达到研发目的如降低甲醛含量、减少体积、耐火耐久等;技术研发的新工艺是指针对于建筑施工或者生产等方面采用不同的作业流程以改善组织程序;技术研发的新设计技术是指对建筑工程采用新的设计方法来达到抗震、多功能使用的目的。技术研发对于建筑企业节省生产支出、提升企业产品科技含量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企业在一定的经营期间内的经营成果或者经营业绩。但是此概念一般侧重于企业的市场和财务数据表现。对于此,有些研究者认为企业绩效会因为侧重点不同而概念有所差异。这些差异总结起来有三点:产出导向,行为导向和混合导向。产出导向是指绩效就是员工最终行为的结果,如企业的利润、产量、目标、关键成果等。行为导向绩效是指绩效就是员工在完成工作过程中表现的一系列行为特征。Murphy(1990)给绩效下的定义是:“绩效是与一个人在其中工作的组织或组织单元的目标有关的一组行为”。 混合导向是指绩效不仅仅是一种产出,还是一种行为,两者兼顾。绩效不仅仅局限于对于企业利润的追求还体现在对于员工行为的规范上。Brumbrach(1988)给绩效下的定义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即“绩效指行为和结果。行为由从事工作的人表现出来,将工作任务付诸实施。(行为)不仅仅是结果的工具,行为本身也是结果,是为完成工作任务所付出的脑力和体力的结果,并且能与结果分开进行判断。”

1.2 企业技术研发组织形式

企业技术研发的组织形式有事业部制、项目制和公司制。所谓技术研发的组织形式是指企业对于技术研发过程中所采用的人员组织形式、管理体制、研发控制等方面的安排。最典型的三种安排是事业部制、项目制和公司制。事业部制是指公司专设一个部门来负责相关的技术研发,该部门属于公司垂直领导,人员也是公司从各个技术部门组建而成,部门研发经费主要来自于公司的预算拨付。项目制是制公司根据工程项目所需的技术或者正对某一技术领域成立技术研发的专门项目部门,部门人员来自于各个公司部门甚至是外聘的项目研发人员,项目的目标明确,研发的成功与失败与企业的技术实力储备存在很大的关系。公司制是指企业独设一个技术研发企业,按照企业的组织形式来管理技术研发。企业可以是独资企业还可以是合资企业。企业有的实行独立核算,有的是由母公司来资助。

1.3 企业技术研发与企业绩效提高的探讨

企业技术研发对于企业绩效提高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企业技术研发使企业技术获得了长足的技术进步,进而使得公司获得了长期的经济收益,改善了企业的财务状况。技术的进步首先为企业的市场开拓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进而为企业的市场份额提升做出较大贡献。在技术使用之后的技术转让也能为企业带来不小的技术收益。第二,企业技术研发还能为企业的技术实力积累起到了推进作业。技术积累是指企业历史技术研发知识库的增强,不仅有利于公司进行技术再研发,还能为企业抢占技术高地做好准备。第三,企业技术研发还能获得不小的政府部门补贴。按照我国现行的鼓励技术创新政策,建筑高新技术研发投入税额不仅能得到相应的减免,还能为获得响应的政策补贴,此项补贴不仅能改善研发企业的财务状况,还能为企业节省不少的研发支出,特别是对于重大或者关键技术的研发。

2.提高企业绩效的建议

第一,要提高对于科技研发的投入。虽然建筑企业对于科技研发的投入不断增多,但是对于企业的总体研发投入来看,研发投入平均还不到总体收入的2%,而国际上的研发投入至少达到了10%甚至更高。可见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是以粗放方式为主。我国的2011年GDP已经达到了13万亿,其中建筑业贡献了大概30%的份额,因此建筑企业技术进步对于推动我国的产业升级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二,要实行多种形式的科技研发合作形式。科技研发投入越来越高,周期越来越短这就要求企业对投入资金的数量越来越大。对于单个企业来说,负担较重,而且研发的失败可能对企业带来沉重的打击,企业的研发考虑变得非常慎重。但是对于联合研发来说,情形就变得不一样了。企业不仅联合投资研发项目,甚至还会共同参与到科技项目研发中来,增强了科技研发的力量,也在客观上降低了技术研发的风险。因此,联合研发对于企业来说,更加可行和经济。

综上所述,建筑企业的科技研发已经刻不容缓,加大对科技建筑、智能建筑和绿色建筑的研发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还能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建立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使得企业更好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科]

【参考文献】

[1]王安宇.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与治理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3.

[2]李孟军.基于复杂性理论的研发型经济组织演化与竞争力模型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

[3]高峰.基于过程集成的研发项目进度风险分析方法与应用[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

[4]马蒙蒙.高技术企业研发实物期权评估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