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保健

儿童保健

儿童保健

儿童保健范文第1篇

汪隼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预防儿童科副主任医师

医疗专长:儿童龋病、髓病、根尖周病、牙外伤及咬合诱导等。

专家门诊:周一下午

问:我家宝宝3岁,我想让他学习刷牙,该如何选用牙刷和牙膏呢?

汪隼:刷牙是去除菌斑、保持口腔清洁的重要自我保健方法。清除菌斑应从第一颗乳牙萌出开始。在哺乳或喂食后,家长就应该把纱布套于手指,轻轻擦洗孩子的牙齿和牙龈组织。随着乳牙的逐渐萌出,可先由家长代为刷牙,并培养幼儿对刷牙的兴趣。随着幼儿的成长,可以让他在家长的帮教和督促下,逐渐掌握刷牙的方法。刷牙次数为每天早晚各一次。

家长应为儿童选择软毛、刷毛较短且适合孩子口腔大小的牙刷,不仅有利于清洁牙齿和牙周组织,孩子操作时也较方便。

婴儿期刷牙不提倡使用牙膏,用清水即可。幼儿可以使用牙膏,但由于该年龄段的孩子可能会把部分牙膏咽下,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氟中毒,故6岁以下儿童应在家长监督与指导下使用含氟牙膏,每次只需豌豆大小的牙膏即可。

问;我儿子7岁,目前正在换牙。由于他小时候蛀牙很严重,现在长恒牙了,有什么办法能预防再次蛀牙吗?

汪隼:龋齿(俗称蛀牙)是口腔常见病、多发病。要预防龋齿的发生,可以从以下环节入手:首先,细菌是致龋的主要因素,防龋的关键环节是控制菌斑。牙刷、牙膏、牙线、牙间清洁器等保健用品可清除口腔内的牙菌斑。其次,食物中蔗糖的致龋性最强,家长应限定孩子食用含蔗糖食品的次数及总量。第三,使用含氟牙膏、氟片、氟凝胶、含氟漱口水等含氟用品,可增强牙齿的抗龋能力;第四,对刚萌出不久的恒磨牙,可做窝沟封闭术以防龋。第五,养成定期检查的习惯,以便及早发现龋齿,及早治疗。

问:我侄子11岁,两天前在学校不慎摔跤,把一颗门牙磕掉一块,可以修复吗?

汪隼:在儿童口腔科,因外伤引起牙齿折断的病例并不少见。上颌前牙(俗称门牙)位于面部的最前面且较前突,特别容易受伤。鉴于你侄子已经11岁,前牙一般已经换为恒牙。如果磕掉一半的话,一定要及时治疗,用复合树脂修复牙冠,基本能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若前牙的牙神经没有暴露,牙齿没有松动、移位,牙根没有折断的话,可以直接用复合树脂进行牙冠的修复。若前牙有松动、移位,或牙根折断等情况,则需要在修复的基础上,再固定一段时间;若前牙牙神经已经暴露,则需先处理完牙神经,然后再修复牙冠。

问:最近,我4岁的女儿总说牙痛。开始是吃饭的时候叫痛,后来发展到不吃饭的时候也叫痛。我很担心,她是不是蛀牙了?

汪隼:你女儿很有可能患了龋齿,而且可能已经波及到牙神经。疼痛是牙神经发炎的突出症状和重要临床表现,包括受到某些刺激后诱发的激发痛和未受外界刺激而发生的自发痛。激发痛多因过冷、过热食物的温度刺激,食物中的甜、酸刺激,或食物嵌入龋洞后所引起。自发痛或重或轻,重者可能有跳痛、持续痛,轻者疼痛不明显。急性牙神经发炎常常在夜间睡觉时发作,患儿常表现为睡不安稳或从熟睡中痛醒。你应尽早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及早治疗。

儿童保健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区;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母乳喂养;高危儿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社会医疗体系中扮演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了儿童保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为了发现目前社区儿童保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社区儿童保健的工作绩效,本文对近年来我社区儿童保健工作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社区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参加儿童保健的约3862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318名,女1544名,年龄(0-4)岁。

1.2 儿童保健方法: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开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社区配置1名具有医师资格的专职儿童保健人员,定期接受相关保健知识的培训。(2)儿保医生为社区内儿童提供医疗保健,每年对社区儿童进行身高、体重、心肺检查等。(3)为儿童家长提供健康咨询服务,教育儿童跟母亲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及喂养方法,儿童营养搭配注意事项,儿童日常卫生指导,意外伤害等。(4)配合上级单位工作,对社区儿童的健康状况进行入户调查及电话随访,对社区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进行预防和监测。为社区0-4岁的儿童建立4-2-1卡,进行系统化管理。(5)不定期召开儿童健康知识讲座和各种形式的亲子活动。(6)对儿童智力进行早期筛查,对高危儿、出生缺陷儿进行专项管理和综合干预。

2 结果

各年的建卡率、母乳喂养率和系统管理率均有上升趋势,目前辖区内0-4岁儿童建卡率已为100%,母乳喂养率为85.9%,系统管理率已达90%以上。对中重度贫血、体弱儿、重度肥胖、佝偻病、出生缺陷儿及高危儿的检出人数较前几年明显增加。

3 讨论

3.1 社区儿童保健的现况分析:社区儿童保健是对社区范围内的儿童进行持续性、整体化的健康管理,以保证儿童健康的生长发育,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为儿童提供更好的健康保健服务,是整个社会对卫生保健工作的基本要求。社区是儿童生长的主要场所之一,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好坏,与儿童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息息相关[2]。我们为社区儿童提供医疗保健、健康知识教育等多方面的医疗服务,以全科医学的观念指导儿童保健工作的开展。从本研究的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儿童保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辖区内0-4岁儿童已建立4-2-1卡,建卡率为100%,定期对儿童进行健康体检,母乳喂养率已达85.9%以上,系统管理率已达90%以上。 对中重度贫血,体弱儿,重度肥胖,佝偻病等疾病进行了专案管理,对常见病和先天性疾病的检出人数得到提高,发育异常、高危儿、体弱儿童得到了及时的诊断,每年的智力筛查人数稳定上升,儿童健康状况得到了保证,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说明社区儿童保健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首先,儿童保健人手较少,检查仪器设备受到限制,仅能进行简单的身高、体格检查、心肺听诊、智力筛检等,对儿童生长发育情况进行简单的评估。其次是母乳喂养率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家长对母乳喂养的重要性认识尚有不足。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有的家长缺乏育儿知识,文化层次较低,也不愿意学习相关知识[3]。另一方面有的母亲即使通过健康教育,知道了母乳喂养的重要性,但为了保持产后体形,仍拒绝母乳喂养。因此母乳喂养的宣传力度还有待于加强,宣传重点和方法还有待于改进。再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流动人口的增多,给社区儿童的管理带来了压力。流动人口的住所和联系方式频发更换,限制了儿童保健工作的持续性和系统性。

3.2 提高儿童保健工作的成效:针对以上发现的一些问题,我们认为应积极做好产后访视工作,进一步加强对母乳喂养的宣传。儿童家长对母乳喂养重要性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应从产前健康教育做起,扩大健康教育的范围,使整个家庭对母乳喂养加深了解和认同,形成良好的宣传教育氛围。从医院、疾控中心、社区等多个层面为每位母亲或准母亲提供宣传教育,使其从观念上真正接受母乳喂养[4]。社区儿保人员应促进儿童家长的交流沟通,增加彼此了解和信任。儿保工作应继续将患有中重度贫血、佝偻病等疾病,和体弱儿童,重度肥胖儿童作为社区儿童保健的重点之一,为其提供定期的检查。对每一位儿童每年的健康档案进行统一整理,归纳总结,对儿童的身心健康状况进行纵向的评估和横向的比较,从而提出符合本社区儿童实际情况的保健干预措施,找准本社区儿保工作的重点,并从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体检筛查出有问题的儿童,应及时转诊进行进一步检查。通过与上级单位合作,增加儿童保健的服务范围,开展血微量元素检测等项目的检测。在现有流动人口管理体系下,社区保健医生应增加社区调研次数,了解儿童的去向,更新联系方式,以提高系统管理率。

总之,应充分发挥社区儿童保健的地区性和可及性优势,加强完善社区儿童保健工作,提高社区居民对儿童保健的认识,将儿童保健工作系统化,及时发现儿童的健康问题并加以预防控制,促进儿童健康发育成长[5]。

参考文献

[1]田爱红.社区儿童保健服务对儿童健康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08,15(11):1932-1933.

[2]蔡虹.社区儿童保健情况调查分析[J].医学信息,2009,1(5):247.

[3]赵春然.面向社区走向家庭服务人群[J].中国妇幼保健。1996,1(1):19.

儿童保健范文第3篇

预防保健宣教教育不到位,百姓认识不到保健重要性,而且对基层保健部门缺乏信任,即使免费都不参与管理。乡镇卫生保健部门管理水平较低。预防保健人员学历普遍较低且知识结构不合理、人员缺乏、工作人员对待遇水平不满意。上级相关部门对工作的配合不够、管理资金不到位等。做好基层孕产妇儿童保健工作的具体措施在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工作中,作为枢纽的乡镇卫生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农村基本卫生服务提供的核心和主体,也是实现农村卫生服务乡镇一体化管理的主要承担者,其功能完善程度关系着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卫生事业持续稳定发展。乡镇卫生院妇保儿保部门的健全和完善是做好孕产妇儿童保健必须的基础和前提。

积极开展孕期妇女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农村人群的自我保健意识,更好地保障母婴健康。怀孕后的妇女会对孕期自己和胎儿产生紧张担忧情绪,面对身体不断的改变而产生的不适无所适从。所以孕期要给予正确的心理、生理指导。分娩过程的痛苦,产后哺育孩子的劳累,都会给产妇带来心理生理的压力,产后抑郁症已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产妇身上,所以产后访视不仅仅是身体的保健,还要包括心里的保健指导。做好优生优育宣传及咨询,对遗传疾病进行筛查,使孕妇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禁止乱服药物,接受健康保健服务,接种风疹疫苗、服用叶酸等,是减少出生缺陷发生的关键。做好沟通,让孕妇及家人从心底认识到保健预防的重要性,配合我们的预防保健管理,从根本上减少缺陷儿的出生。

农村孕产妇和儿童居住不集中,道路偏远,家人忙于生计,没有固定和多余的时间送她们进行保健检查,而她们作为弱势群体没有能力自行到当地保健部门检查。这就需要打破传统的卫生保健模式,基层妇幼保健人员要为每一个孕产妇儿童建立专门的档案,对其进行特别管理,定期上门保健服务,以便及时的发现高危因素,给予指导,及时处理。与此同时,还可以建立医患之间的信任感。为以后的保健服务打下基础。加强对流动孕产妇和儿童人群的管理,提供优质、低收费的医疗保健服务,全面提高社区内孕产妇儿童的保健状况[2]。流动人群是保健管理最薄弱的环节,她们居无定所,为管理带来困难。流动人群多为经济低下的人群,孕产妇及儿童的保健意识更薄弱,引发疾病的几率相对偏高,对这样的人群应该设立专门的管理。

制定儿童伤害干预行动计划,预防和控制儿童伤害。完善儿童伤害监测系统和报告制度。指导中小学校、幼儿园和社区提高儿童自护、自救的意识和能力。提高灾害和紧急事件中对儿童的保护意识和能力。加强对重金属污染危害儿童健康的监测和救治。提高农村学校卫生饮水和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根据目前农村孕产妇儿童预防保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真正重视农村孕产妇儿童预防保健;根据农民实际需求,灵活开展孕产妇儿童预防保健项目;关注预防保健工作人员本身;提高农民的预防保健活动参与率、推广全民预防保健;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完善社区孕产妇儿童预防保健补助手段。切实解决影响妇女儿童健康的主要问题,促进城乡、区域、人群间妇女儿童健康平衡发展。推动妇幼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作者:翟学君范华萍单位:山东莱州市慢性病医院烟台山医院

儿童保健范文第4篇

婴幼儿的管理

对0~7岁儿童进行整体的、全面的、连续性健康管理。对在新生儿访视、定期体检和生长发育监测中发现的体弱儿童要建立体弱儿保健册(卡)。保健卡的内容包括年龄、性别、住址、疾病名称、治疗方案及随访记录。一般是0.5~1个月检查1次,逾期未来检查要逾访或上门访视。各种疾病的治疗按该种疾病诊疗常规进行,达到彻底治疗,预防复发的目的,体弱儿恢复健康或治愈后再转入正常儿童定期体格检查。随访发现有不良症状反应的及时与孩子家长联系,并及时处理。多年来,凡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24小时内乙肝疫苗、卡介苗提供免费服务,免疫率达100%,同时办理免疫接种证,给孩子家长讲解基础免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预约下次时间,进行连续性预防保健工作。

散居儿童的管理

重点掌握地段的0~7岁儿童及流动人口适龄儿童情况,常年开展预防接种的冷链运转工作,每年不少于12次,每次接种率达100%。同时我们还现场向儿童家长宣传有关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并在接种卡(薄)和接种证上记录。多年来,对“五苗防7病”及时接种,本地段内的婴幼儿未发生1例传染病死亡,使该7种传染病全部得到有效控制。

加强对适龄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

按时对适龄儿童预防接种,正确掌握预防接种禁忌证,是预防接种中的重要一环。对疫苗出现的不良反应临床上常见的反应是较轻微的发热、局部红肿硬结等一般反应。一般反应通常不需要采取治疗措施,必要时给予对症处理。发热同时可能伴有头痛、眩晕、恶寒、乏力和周身不适等,一般待续1~2天,很少超过3天。接种灭活疫苗后5~6小时或24小时左右部分受种者体温升高,接种减毒活疫苗出现发热的时间稍晚,如个别受种者接种麻疹疫苗后6~10天出现中度发热,类似轻型麻疹样症状。发热37.5℃以下不需任何处理,必要时适当休息,多喝开水,注意保暖,防止继发感染。发热达到38.5℃以上,持续不退或伴有其他并发症者,应密切观察病情,采取对症处理。注射部位局部红肿浸润,根据纵横平均直径分为弱反应(≤2.5cm)、中反应(>2.5~5.0cm)、强反应(>5.0cm)。大部分皮下接种的疫苗在注射后数小时至24小时或稍后局部出现红肿浸润,并伴有疼痛,一般在24~48小时逐步消退。接种含有吸附剂的疫苗,可能刺激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硬结。红肿和硬结一般不需任何处理,较重者可用干净的毛巾热敷,每天数次,每次10~15分钟。皮内接种卡介苗,多于2周左右在局部出现红肿,以后化脓或形成溃疡,3~5周结痂后形成瘢痕,这均属于卡介苗的正常反应,可在局部涂擦龙胆紫,利于干燥收敛。卡介苗的局部反应不能热敷。

做好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工作

针对0~7岁儿童根据年龄特点进行定期体检(1岁以内婴儿在生后1、3、6、9、12个月各检查1次,1~2岁小儿每半年检查1次;3~7岁小儿每年检查1次),并建档建册,受检率达99%以上。对喂养不当引起的营养不良、小儿腹泻、小儿肺炎、佝偻病等,通过体检观察,结果发病率占儿童总数的5%~10%,针对这些病变,我们对孩子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知识,卫生知识,纠正喂养不当的习惯,多晒太阳,多吃富含钙剂的食物。连续3年内发病率逐年下降5%左右。

集体儿童管理

对幼儿园、托儿所等督促检查,落实卫生保健制度,有合理的生活日程,有必要的设备和娱乐场所,对多发病、常见病以适合年龄特点进行卫生知识宣传,有针对性地编写各种通俗易懂的宣传资料及科学育儿的知识,对儿童进行健康教育,学习自我的保健的技能,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使每个儿童很快适应新的环境,学会了新的知识。

实践证明,搞好预防接种及儿童保健工作,是预防疾病最经济、最方便、最有效的手段,是控制消灭相应传染病的根本措施。随着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民众对疾病预防的需求逐年增高,对预防接种及儿童保健的要求也不断延伸扩展,这就需要努力加强现在的疫苗接种和儿童保健的宣传和推广,这不仅是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职责,也是广大儿科医生的职责。

参考文献

1 王令仪.儿童保健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 白庆瑞,陶黎纳,胡家瑜,等.常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监测.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5(3):166-172.

3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S].卫生部,2005.

4 杨锡强,易著文,等.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

儿童保健范文第5篇

[关键词]儿童; 口腔保健

[中图分类号] R78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0-060-01

多数婴儿在7~8个月开始乳牙萌出,全副乳牙(20只)约在2.5岁出齐。牙齿一但萌出,就有了患牙病的可能,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由于独生子女化,家长的口腔保健意识不足等因素,现代儿童的牙病患病率居高不下。由于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期,活泼、好动,理解力低,自制力差,易受各种因素影响。现总结以下几点:

1幼儿时期注意要点

注意喂养方式,应按照规定的时间喂奶,不要一见婴儿哭闹,就将或者空的橡皮塞进婴儿口内,因为前者可造成婴儿连续吸吮,既消耗体力,又因口部肌肉不断收缩,使颌骨发育受限;后者不断吸入大量空气,压迫上腭,使上腭变得过多过窄,甚至会引起牙龈发炎。另外还要注意哺乳姿势,应左右轮换喂奶,以免影响婴儿颌面部的生长发育。长期使用含糖的奶瓶喂奶,特别是睡觉时给予,睡着时还含在口内,容易引起“奶瓶龋”,即上颌乳切牙(即门牙)的唇侧面及邻面的大面积龋坏,牙齿患龋病后不能自愈(即不能再长好)。由于乳牙的钙化程度低,因此患龋后病情进展迅速,破坏面积广,并且治疗效果差。因此,应控制幼儿每次使用奶瓶的时间,一般限在10-15分钟以内,千万不要让孩子含着奶瓶睡觉。同时,每次给幼儿喂奶后就应再喂少量白开水,以稀释口内及牙间隙残留的奶汁而起到清洁口腔的作用。 还应及时地让幼儿练习咀嚼,4-6个月是训练婴儿咀嚼吞咽的最佳时期,因为咀嚼是对颌骨的生理性刺激,可以促进颌骨生长发育并锻炼肌肉的功能。

2 保持口腔清洁

要求家长做到一早、二帮、三教育。在婴儿乳牙未萌出前就应开始注意口腔卫生。妈妈要在每次喂奶后及每天早晚,用沾有温开水的消毒棉或沙布裹着食指,替宝宝轻轻地擦拭口腔,培养宝宝良好的保持口腔清洁的习惯。宝宝在6个月左右开始出牙,牙齿萌出后仍然需要妈妈进行口腔和牙齿的清洁。到宝宝一岁左右可以换用幼儿牙刷。由父母每天来替他刷牙,让孩子觉得刷牙是有趣的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家长不断训练、培养下,宝宝主动要求刷牙时父母必须从旁协助,并在睡前为宝宝彻底刷一次牙齿。3岁左右乳牙全部萌出 , 幼儿能够把漱口水全部吐出时,就可以让他自己刷牙了,刷牙时可用儿童喜爱的儿童牙膏或清水刷,家长不要忘记每次检查和帮助孩子刷净牙齿。直到学会正确的刷牙方法和进食后漱口的良好习惯为止。

3 良好的饮食习惯

食物对龋齿的发生有很大影响。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是导致龋齿的主要因素之一。家长应给予子女多吃些较硬和松脆的食物来代替那些柔软、具粘性和酸性的食品。那么吃什么食物对预防龋齿有作用呢? 牛奶和乳制品中含有大量的钙,钙能抑制细菌产酸,并能防止牙齿的钙磷化合物溶解。此外牛奶中所含的免疫球蛋白和酶等还能抑制口腔中的细菌生长;较硬的、纤维多的硬果、蔬菜、粗粮等食物,在进行咀嚼时,可在牙齿表面进行摩擦,起到机械擦洗作用,擦去粘附于牙齿表面的细菌,还能促进牙齿与颌骨的发育;海鱼、茶和矿泉水这些饮食中含有大量氟,氟能与牙质中的钙磷化合物形成不易溶解的氟磷灰石,从而防止细菌所产生的酸对牙质的侵蚀;鱼肉、米、扁豆、豌豆和蚕豆这些食品含磷量高,磷酸盐可形成缓冲系统,防止口腔过度酸化。同时应提倡儿童和青少年少吃糖,不吃甜饼干、蛋糕和甜点心,不喝含蔗糖的果汁和饮料,不吃软的快餐。这些都将会对预防龋齿起到很大作用。

4窝沟封闭

是预防磨牙咬合面上窝沟龋齿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它采用一种对人体无毒害的高分子树脂材料,涂敷在窝沟上,待其渗透到沟底后固化,从而封闭窝沟,以阻碍细菌和食物的进入;同时阻止致龋菌在沟内生长繁殖,有效地预防窝沟龋的发生。进行窝沟封闭时小儿无痛苦。因此其可接受性远远大于患龋后进行的牙体治疗。费用也不高,是预防龋病的好方法。窝沟封闭的适宜年龄:乳磨牙为3-4岁,第一恒磨牙为6-7岁,双尖牙、第二恒磨牙为12-13岁。

5 定期口腔健康检查

乳牙是十分重要的。从孩子长出第一颗乳牙后,就要开始定期(每半年)带他去医院检查牙齿,因为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快,口腔状况变化也快,定期检查,一来可以了解乳牙、牙列及(牙+合) 关系的发育、建立情况,二来对于龋病和其它口腔病损也可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牙齿如果排列不齐,医生也会小心观察它的生长情况,或在适当的时候替它治疗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