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想流沙河

理想流沙河

理想流沙河范文第1篇

黄河流经的西北、华北和中东部平原多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其年均降雨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甚至人畜吃水的需要。天上降雨不够,就要占用河流的水量。根据历史资料和多年观测,黄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80亿立方米,这在全国河川径流总量中的比例是多少呢?2%。而黄河流域的人口是1.2亿,差不多占全国总人口的12%,耕地占全国总面积的15%,有50多座大中城市、3个特大型能源基地坐落在黄河两岸。

按照水利专家的说法,这是一个资源性缺水流域。令人感动而又令人忧虑的是,黄河的供水范围甚至远远超越了黄河流域。即使在多年不遇的苦旱之年,这位不堪重负的母亲仍然承担着向天津、青岛、河北等地远程输水的使命。

缺水和开发是矛盾的,也是互动的。越缺水越要修水库,建引黄闸,上提灌站,扬黄脱贫,引黄致富;而水库、引黄闸、提灌站越多,河道里的水也就越少。如果在黄河继续讲“开发利用”,那黄河的断流可能就更厉害了。

1972年4月23日,黄河在山东段首次断流,这一天差点成为母亲河的祭日。

泥沙淤积与断流阴影

黄河断流,使黄河下游河道进一步恶性发展,行洪能力下降到历史最低点,主槽内大量淤积的泥沙得不到冲刷,为决口改道埋下了隐患;黄河断流,导致地下水得不到补充,地下水环境持续恶化。在华北平原和黄河入海口,地下淡水开采量逐年增加,形成地质漏斗和海水倒灌、黄河口咸水入侵、湿地生态系统萎缩、海岸线后退;黄河断流,使河口地区及近海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种群和遗传多样性丧失。三角洲湿地水沙环境失衡,海洋和陆地生物链严重断裂,湿地保护区生物种群和海洋生物陷入灭顶之灾。

黄河断流,还使黄淮海平原的生态屏障出现了一个巨大裂缝。在海河断流已成定局、淮河污染治理无效的背景下,黄河成了中国腹地最后的“生态长城”。

黄河断流,警示着人类对河流生命的索取已突破极限。

2000年,黄河流域大旱。6月22日,地处大河尾闾的山东利津断面,只剩下2个流量。黄委先后派出上百个工作组奔赴大河上下,对主要引水口实行24小时监控。黄河在大旱之年恢复全线过流。

2001年,素有“山河表里”美誉的潼关河段汛期告急,滔滔大河仅剩下不到一个流量!由于采取紧急措施,万家寨水库加大放流,小北干流全段闭口下泄,大河化险为夷。

2002年,黄河来水继续偏枯,全流域大旱。水调部门实施全河大跨度接力式调度运作,沿黄各地以大局为重,黄河再次以完整的生命形态安然入海。

继2002年黄河全流域大旱以后,2003年上半年,黄河来水遇到了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少的紧急状态,上游唐乃亥断面、中游头道拐断面、潼关断面流量纷纷吃紧,各大水库蓄水位均已达最低点,龙羊峡水利枢纽逼近发电死水位。干流可供水量仅117亿立方米,供需缺口达到50亿立方米。

来水持续减少,用水却节节攀高。黄河会不会再次断流?这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这年3月12日,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在分组讨论会上大声疾呼:河流是有生命的。现在黄河水量相对减少,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用水要求却日益迫切,黄河下游断流或长期超警戒水量运行,导致主河槽恶性淤积、河道急剧萎缩、河口生态体系几近崩溃。触目惊心的现状表明了一个我们并不情愿承认的事实:中华儿女似乎早已喝干了母亲河的乳汁,现在还要喝干她的血!

21世纪以来,总理对黄河一共做过4次批示,每次都针对不同的情况,但有一句话却始终不变,那就是“确保黄河不断流”。

危机和挑战,催生了黄河水量调度的一场技术革命。然而,主要依赖行政手段的黄河不断流仍然是脆弱的。由于人类中心主义依然盛行,而河流生命的观念尚未成为社会共识和立法基础,黄河要完全摆脱断流阴影还要走过一个漫长的历程。

激活黄河生命的最佳途径在哪里?

自古至今,自从人们发现了源源不断的泥沙对下游河道的致命影响以后,关于泥沙的去留,就产生了不同的治河思想和治河体系。

潘季驯,明代著名治河专家,在他主持黄河河政期间,提出“以堤束水,以水攻沙”。 “束水攻沙”的方略主要是通过缩窄河道横断面,增大流速,提高水流挟沙能力,体现了利用河流动力从水平方向将泥沙输送入海的思想。

"宽河固堤"思想由来已久,但明确作为治黄方略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它主张两岸堤防要远离主槽,保持较大的堤距,其战略出发点是让洪水漫滩,为泥沙的淤积留足空间。

然而,单一的“宽河固堤”忽视了河道的纵向输沙能力,客观上听任大河游荡摆动,横河、斜河频繁发生,威胁堤防安全;而“束水攻沙”虽然充分评价了水流的挟沙能力,但在没有足够坚固的堤防和完善的河道整治工程的前提下,束水不仅不能攻沙,反而常常葬送了不堪压力的脆弱堤防。

1952年,王化云提出“蓄水拦沙”,即通过水土保持和大量修筑干支流水库,把泥沙和洪水拦截在高原上、沟壑中和水库里。但是,三门峡水库蓄水运行后发生的严重淤积和回水倒灌,向既定的技术路线提出了挑战。从形式上看,通过堵截的办法治水治沙,似乎又在重复鲧的古老悲剧。

沉痛的教训促使决策者进行战略调整。作为立足于工程水利的治黄方针,“上拦下排、两岸分滞” 用来处理洪水,“拦、排、放、调、挖”用来解决泥沙淤积。 显然,上拦需要足够的库容,下排需要足够的河流动力。

“对于黄河,其安全排泄一定量级洪水和泥沙的能力大小,对保障下游两岸人民安居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河流的最主要功能,一旦失去了基本排洪输沙能力,几乎等于失去了生命。”(刘晓燕《黄河河流生命需水量》)

面对严重退化的黄河生命,激活的途径到底在哪里呢?

当库容巨大、功能齐全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出现在黄河最后一个峡谷时,机遇来了。

调水调沙:一个令人发疯的科学神话?

龙羊峡,刘家峡,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故县,陆浑――正是这些梯级分布的水库群,预留、储存和分解了天然河流的巨大活力。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许许多多大坝矗立在幽深的河谷之中,代表着繁荣、增长和工业时代的辉煌梦想。

能否通过这些水库能量的重新组合,调配出合适的水沙关系,塑造出理想的人造洪峰,从而为母亲河降血脂、树魂魄、起死回生呢?

作为传统治黄向现代治黄转变的标志性技术,调水调沙应运而生。所谓调水调沙,就是根据当年水情、雨情,统筹调度水库存水和上游来水,对来水来沙进行调整和重组,塑造出合理的水例和连续的泄流冲力,使进入下游河道的洪峰对河道发生强烈的冲沙减淤,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河道良性发育,使河流生命由枯萎走向勃兴。在许多人看来,这是一个带有幻想色彩的理想化方案。“拦、排、放、调、挖”,尽管五字方针已明确写进了国务院批复的《黄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但惟独这一个“调”字一直蒙着神秘的面纱。由于空间尺度大,雨情、河情、水情瞬息万变,实验充满着不确定因素,因此,长期以来,这几乎只是一个传说中的洪水过程,一个令人发疯的科学神话。

调水调沙,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在上千公里的河段上进行如此有效的原型实验。黄河苏醒了,颤栗着,试探着恢复自己原始的野性。在26亿立方米洪水的盛情邀请下,已经在主河槽里安营扎寨的6640万吨泥沙一路携手,直奔渤海。

说起来还真让人有点后怕。李国英说:稍有闪失,洪水后续动力不足,那些调出来的粗泥沙就会在演进中沉在中途,“冲河南淤山东”的后果并非绝无可能,那样我们就会成为罪人。这是上千公里甚至可能数千公里的的原型实验,而不是通常的实验室里的模型实验,实在是失败不起,只能成功。

除了担心,还有质疑的声音:在一个极为缺水的流域,把无比珍贵的水资源就这样放进大海,值吗?

在新闻会上,黄委会毫不踌躇地回答:第一,试验是在汛期举行的,参加实验的水量全部都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汛限以上水位;第二,黄河下游河道已经恶化到了生死攸关的关头。想方设法遏制主河槽萎缩的趋势,增大其行洪能力,维持河流生命的本体存在,是一个刻不容缓的神圣使命!

2003年,水旱交替、跌宕起伏。自8月25日后,黄河中下游干流及主要支流渭河、洛河、伊河、沁河、大汶河相继发生17次洪水。渭河出现了首尾相连的6次洪水过程,其他支流的来水量、洪水位也达到或接近有实测记录以来的最大值。各大干支流水库水位居高不下。黄河流域发生了近20年来未曾有过的强降雨。根据气象特点,第二次调水调沙实验充分利用洪水演进的时间差和空间差,结合防洪需要,对三门峡、小浪底、陆浑和故县四大水库实施了联合调度。

李国英说,这是一次基于空间尺度的调水调沙实验。

为黄河人工换血

作为世界上最复杂的水利工程之一,小浪底水利枢纽拥有由10座目前世界上最大、最集中、最复杂的进水塔组成的进水口系统。由3条明流洞、3条消能泄洪洞、3条排沙洞和一座正常溢洪道组成的出水口系统,由3个集中布置的消力塘组成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出水口建筑物,共同构成一个严密的泄洪排沙体系,各司其职而又紧密协作。

2003年9月6日时,小浪底排沙洞的闸门徐徐开启,一个精心塑造的洪水过程开始了。在这个举世瞩目的人造洪峰里,包含了200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100公斤每立方米的含沙量及0.05毫米以上的泥沙颗粒级配。如果没有适当比例的清水补进,这股洪水里的大部分泥沙将淤积在下游河床上。

在此之前,位于伊洛河上的故县、陆浑水库已经接到了开闸放水的命令。

8月30日9时,故县水库准时开启大坝底孔泄洪,流量逐渐增加到1000立方米每秒。

8月31日上午7时,陆浑水库开始放水泄洪。

黑石关水文站,伊洛河入黄口。滚滚碧波与滔滔浊流激情相遇,很快融为一体,清水自动背“沙袋”,成了大河减淤的搬运工。黄河干流水例得到第一次调整。

3小时以后,武陟水文站、花园口水文站。从太行山奔腾而下的沁河在这里与人工洪水准确对接,一种冲而不淤的水沙关系形成了。

古老的河床上,流淌着一条新黄河。有人说,这哪里是调水调沙,这是为黄河人工换血。

黄河第二次调水调沙实验,使淤积在小浪底水库和黄河下游河道内的1.207亿吨泥沙被输送入海。黄河下游河道普遍刷深30~40厘米,各断面的同流量水位较试验前明显下降,过流能力增大了100~400个流量。

更重要的是,通过试验进一步深化了对黄河水沙规律的认识,探索了人工调控黄河水沙关系的可行性,为充分利用自然力量输送泥沙寻找了一条新的途径。充满理性和激情的李国英为这次神奇的水沙组合起了一个章回体小说的名字:无控区清水负载,小浪底调水调沙。

2004年的调水调沙空间是2100公里。6月19日,随着总指挥部一声令下,小浪底水库9个泄流孔洞同时打开。黄河第三次调水调沙实验拉开了帷幕。

和前两次实验相比,它的特点是三库接力调度、人工扰沙和人工塑造异重流。实验的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悬念,重头戏是人工塑造异重流。

异重流是发生在黄河等高含沙河流水库中的一种特殊水流形态,其形成机理是:当进入水库的高含沙水流与水库里的清水相遇时,由于两种水密度差异很大,高含沙水流即潜入清水下面形成暗流向水库坝前演进。掌握和利用水库异重流的运行规律,对解决库区泥沙淤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水库异重流的形成至少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水库要有较大的流量;二是要有足够的泥沙含量,特别是要有足够的细颗粒泥沙含量;三是要有强劲的后续动力。此前国内外对水库异重流均限于观测、研究。为了利用这种自然规律减少黄河水库泥沙淤积,黄河水利委员会经过大量分析研究,决定在今年黄河第三次调水调沙试验中进行人工塑造异重流,并以其为载体,将小浪底水库库尾的泥沙排出库外。

从7月2日12时开始,远在三门峡水库上游1000公里的万家寨水利枢纽正式开闸放水,黄河第三次调水调沙试验进入第二阶段。

7月7日凌晨2时,万家寨水库下泄的1200立方米每秒的水流,经过5天的行程,进入三门峡水库。三门峡水库调度运用进入关键期。按照实验预案,三门峡水库将和万家寨水库下泄的水量实现同步对接,两库泄洪形成合力,向小浪底水库进发。调水调沙实验第三阶段开始了。

短短几个小时内,三门峡水利枢纽24个深孔和底孔全部打开,浑浊的激流夹带着泥沙从泄流孔内喷涌而出。

此时,由于小浪底水库已进行了第一阶段的防洪预泄,库尾淤积三角洲顶部河段暴露出水面,在上游泄水的猛烈冲刷下,被启动的泥沙迅即变为高含沙水流向坝前推进。

小浪底、三门峡、万家寨――像是一个个巨大的心脏起博器,为河流机体鼓荡起生命的春风。

世界上最大的多泥沙河流畅通了,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生命复活节。

理想流沙河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河道整治;“二级悬河”;黄河口治理;泥沙;水资源;黄河下游

黄河治理特别是黄河下游的治理,历来是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的大事。新

1 必须把握未来水沙变化规律

研究某条冲积河流的演变规律时,首先应搞清来水来沙条件,因为来水来沙条件是塑造河床边界的主要因素。黄河下游河道的河型及其河相关系乃至悬河态势,主要是历史上来水来沙条件形成的。上段宽阔的河漫滩及下段堤距不大的窄河段,基本上能适应当时的水沙条件。

1986年以来,随着黄河上、中游治理开发的进行,下游来水来沙条件发生了变化,来水持续偏枯,大洪水发生几率减小。WwW.133229.Com洪峰流量也显著降低。现在所讲的千年一遇洪水的洪峰流量,是在一定的假定条件下分析出来的,对目前的工程设计有一定借鉴意义,但这方面的论证毕竟不够严密,主要应该把伊河、洛河夹滩地区的滞洪作用及上游工程的影响研究清楚。否则,未来黄河下游防洪及河道整治工作很难在科学的水沙条件下开展。

笔者认为,黄河下游稀遇洪水的洪峰流量可能有所减小,防洪标准也不应过高。世界各国防洪多以实际发生过的历史最大洪水或百年一遇洪水作为防御标准。水利行业以外的人士根据国外的方法,常常对黄河堤防防洪标准及我国常用的洪水频率分析方法提出质疑,认为确定百年一遇洪水流量要有千年的样本,千年一遇洪水流量应有万年的样本。实际上没有那么长的水文资料,确定几百年以上一遇洪水的洪峰流量值,难免受人为影响。但必须承认,未来黄河下游治理所对应的泄洪流量的趋势是减小的。按照水沙条件决定河道边界的认识思路,上游大洪水的洪峰流量减小了,下游自然不需要那么宽的河道,否则,边界条件与水沙条件不相适应,用目前宽河道的堤防直接防洪,必然会出现众多问题,平面上、剖面上都会出现畸形图案,让人们治理的思路也难以清晰,甚至会自相矛盾。例如,一方面主张破除生产堤,甚至对河道整治措施也有怨言,目的不外乎是希望增大洪水的漫滩几率,加强滩槽水沙交换;另一方面又希望通过小浪底水库的调水调沙运用,给下游一个所谓的“有利”水沙条件,减小漫滩几率,显然这两方面存在着矛盾。

从另一个角度讲,人们根据当年三门峡水库运用初期下游河道冲刷的实测资料,大都认为小浪底水库在拦沙期对黄河下游减淤作用巨大。小浪底工程投入运用几年来,在水库已累计淤积泥沙10多亿m的条件下,下游仅冲刷3亿多t(人海泥沙仅1亿t左右),而且还经常出现上冲下淤的不利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几年遇到了偏枯的来水条件(来水量只相当于原设计入库水量的一半,年均来沙量仅有3亿多t)。显然,如何用好小浪底水库这张黄河下游治理的“王牌”。其前提是必须研究清楚黄河未来水沙的变化规律。

2 黄河下游治理要重视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黄河下游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属长期性、区域性、资源性缺水,缓解黄河下游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措施是从外流域调水济黄。为增加来水量,需要同淮河流域甚至汉江流域的河流相沟通,尤其是在淮河流域、汉江流域的暴雨期,可将淮河流域、汉江流域无法承受的洪水调入黄河,把黄河下游河道作为淮河及汉江上游各大支流洪水的入海通道。只有将其他流域的灾害水变成黄河下游河道的冲沙、灌溉及生态环境用水,小浪底水库在调水调沙运用时才会有更多的余地和更好的效果,也才能通过现有的下游引黄工程,包括引黄济津、引黄入冀、引黄济青工程,向河南、山东、河北等相关地区供水。此外,还可进一步通过河北水系的局部调整接济京津,最大限度实现黄淮海平原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把所替代出的输沙用水量再加以分配,尽量考虑黄河中、上游用水,缓解水资源短缺局面,使黄河上、中游地区植被建设维持基本的生态用水量。这类措施对于黄河治理效果最佳,应作为主攻方向,否则,10年甚至20年后,黄河下游的状况将仍旧难以改观。

3 加大宽河道整治力度,重点研究“二级悬河”治理对策

黄河下游河道上宽下窄,其中宽河段堤距较宽,最宽达24km,河势游荡多变,经过多年整治,主流摆动幅度大大减小。然而,由于近20年洪水漫滩几率小,泥沙淤槽不淤滩,一些河段“二级悬河”发展迅速,使不少河段“槽高、滩低、堤根洼”的现象更加突出,对两岸防洪的威胁急剧加大。因此,“二级悬河”成因、危害及治理对策应是黄河下游治理的主攻方向。建议在调查“二级悬河”分布部位及分析其形成过程的基础上,通过河工动床模型试验和数学模型计算等手段,预测其演变趋势,判定各级洪水可能发生滚河或顺堤行洪的危害状况,制定相应治理对策。

河道整治是宽河段治理的有效措施之一,需要抓紧整治黄河下游游荡型宽浅河道,尽快建成理想的泄洪输沙通道。河道整治工程还是防洪和防治畸形河势的前沿阵地,只有把这项工作做好,才能减轻大堤的直接压力,防止发生横河、斜河、滚河。2002年7月习城滩万寨渠堤冲决,并经串沟直接逼近大堤,这实际上与河势下挫、工程控导不力有关,如果河道整治工程配套,就可避免这一险情的发生。

所谓的“二级悬河”,实际上是超饱和挟沙水流在已成为悬河的宽河段上,沿固定流路长期造床的必然结果。人们在游荡型多沙河流模型试验中发现,只要滩地空间足够大,即使没有生产堤和护滩工程,在某一时段内也能形成槽底高于滩面平均高程的悬河,若堤外地面低于堤内河床高程,此时即相当于“二级悬河”。这说明在黄河下游上段这种宽河条件下,滩地不可能产生均匀的淤积,即使不修生产堤,不建河道整治工程,由于自然堤逐渐形成(造成滩唇高仰)的原因,大堤内侧的堤河也会存在,堤根还会低洼。

非游荡型模型小河试验表明,超饱和挟沙水流致使滩槽高差减小的速率较大,表面上看流路较稳定,但随着主槽河床抬高,水流逐渐漫溢,出现滩唇和滩地横比降。当槽底比滩面高到一定程度时,即形成了严重的“二级悬河”局面。滩地逐渐出现串沟,又逐渐夺溜改河,最后主河还是“滚”过去了。在黄河下游窄河段也存在这种可能,例如,在山东长清顾小庄一桃园段,黄河溜势往东北方向急转,1958年及1976年洪水期在桃园附近都曾发生过裁弯取直、河势改变的险象。近20年来该河段主槽淤高了2~3m,滩地淤积很少,滩唇普遍高于洼槽2~3m,形成了更为不利的局面,目前的设计洪水位比1958年及1976年最高洪水位高出3m左右。以此为依据,赵业安等专家预测,一旦发生8000~10000m/s的大洪水,洪水很可能撇弯走直,在顾小庄一桃园之间改道,顺着洼槽直冲长清归德镇、长清区城区一带及玉符河右岸睦里闸一北店子大堤,致使部分滩区发生毁灭性灾害,并危及上下游河段的河势变化及防洪安全,进而威胁到济南市新市区的开发。

笔者进行的清水造床第一组试验,选用密度略大于1t/m的塑料沙铺成河床边界,河床可动性强,易形成游荡型小河;只是由于挟沙水流没有处于超饱和状态,因此河床未出现严重堆积,没有形成“二级悬河”。第四组试验与上述第一个组次试验的水沙及河床边界条件相同,只是加上了河道整治工程和一些生产堤。试验结果表明,河道整治工程及生产堤的修建,加快了“二级悬河”的形成速率,同时加重了“悬”的程度。这时小的河槽摆动虽然少了,但又可能不断孕育着大的摆动、大的灾害。

人们最关注东明、长垣等几个“二级悬河”局面严重的河段是否会出现滚河,所以在两岸修了不少防护工程。实际上,在中、上游泥沙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二级悬河”的范围会不断扩大,程度也会逐渐加重,造成危害的可能性也将加大,引起的灾情将越来越重,易出险情特别是易滚河的河段也会增多,例如在东坝头以上河段也会出现滚河现象。1996年笔者进行花园口一东坝头河段小浪底水库正常运用后的河势变化预报试验时,曾采用了包括高含沙水流过程的水沙系列。模型中花园口河段淤积严重,主河高程比老滩还高,试验中出现过部分水流在双井工程上首进入支流的不利局面,甚至流量在10000m/s左右时,大河曾从双井工程下首分流进入原阳高滩,最后全部夺溜滚河。多年前这一试验结果说明,这一河段的河势已相当严峻。

“二级悬河”的根治必须同黄土高原的治理及从相关流域调水结合起来,即运用工程手段,改变多沙来源区的侵蚀基准面,拦减泥沙。黄委正大规模修建淤地坝,这是一个机遇。实际上,如果修建“石埂梯田”,也能长期有效地保持水土,中东地区数千年前修筑的这类梯田,现在还发挥着作用。20年前笔者曾设想,如能把黄河下游数万名修防人员抽调一半到中游搞水土保持工作,那么下游治理的压力可能自然减轻;体制上的变化,又会促使本来准备堆放在下游的大量石料上移到黄土高原,减沙入黄效果将会提高,下游河道的危险局面也将必然改观。应该承认,如何通过机构调整把节省出的大量人员划拨到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大规模建设水土保持工程,专治黄河多沙这个症结,也是值得研究的。

4 黄河下游宽河道边界应有新的布局

谈“二级悬河”成因时,涉及宽河段这个边界条件。宽河段内广大的滩区,既是行洪区,又是滩区181万群众生活生产的家园,同时也为“二级悬河”的形成提供了空间。鉴于滩区民众完全迁出和完全破除生产堤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并且水沙条件难以在短时间内有根本改善,因此“二级悬河”的治理措施必须在改善宽河道边界条件上做文章。

黄河下游河道治理的图形应该与未来洪水相适应,目前大堤堤距太宽,但又不可能废弃,因此在大堤上还要有目的地修建防护工程,确保万无一失。两岸大堤相当于历史上的遥堤,应成为后方防线;生产堤需要在原基础上对易受主流顶冲部位加以改造,同时使两岸生产堤保持必要的行洪、滞洪宽度。新的生产堤与控导工程相结合,与行洪相适应,可减小生产堤被冲决的可能性,因而该堤一般不需要裹护,而且在有些地方还要预留分洪口,让洪水上滩,以便在滞洪的同时不断淤滩。控导工程与生产堤共同构成了第一道防线,生产堤实际上相当于历史上的缕堤,堤距5km左右,已给大洪水留有足够的空间。由于有控导工程约束河势,因此第一道防线的安全性是历史上的缕堤难以相比的。

因控导工程需要经常防护,故在大堤与控导工程之间需要修路。若将该路的修建标准提高一些,迎水面加以护坡,或在路两旁特别是上游种植一些与水流相适应的灌木,同李殿魁设想的“软约束”类似,这种可用于防汛抢险的路相当于历史上的格堤。滩上的村庄与大堤连接的地方也要修建起格堤作用的道路。有了格堤后就可以有计划地淤滩治滩,遇到超标准洪水时又可分洪、滞洪,使各方面运作的空间增大。

滩地的居民完全搬到黄河大堤以外给国家造成的压力巨大,而且会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新的问题,可行性较差。在这种情况下,应从新的管理体制或模式上下工夫,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例如村台建设,不能不断改建,房屋建筑应制订出“与时俱进”的方案,创造出适应滩面不断淤高的新结构,要研究出专门的框架结构的房屋,一方面可不断加高,另一方面洪水上滩时又可避水。整体来讲,要对宽河道平面形态和滩区房屋结构加以改善,使其既能适应流量越来越小的中常洪水,又能在大洪水到来之时确保黄河安澜和滩区群众安全,走“弹性治河”之路。

5 黄河口治理可采取“输,挖、分"并举的方案

对黄河口治理方案应加强研究,笔者认为要围绕3个字做文章,即“输”、“挖”、“分”。

(1)“输”,就是束水攻沙,输沙人海。首先要加强河道整治工程建设,这样可起到束水攻沙的作用,同时要认识到,黄河河口地区来水有限且不断减少,如果不强调借用河口海洋动力,河口会不断延伸、摆动。李殿魁提出的“三约束”理论,特别是巧用海洋动力这一点,对黄河口治理十分重要。数学模型计算发现,人海后泥沙迅速淤积且主要堆积在海岸两侧,只有充分利用河口海洋动力,把刚淤积在近岸的泥沙不断地掀起并输运人海,才可能长期保持河口稳定。近海区束水攻沙要靠特殊的工程控导,若按照李殿魁的双导堤布局思路,以何富荣水力插板技术为依托,也许可以通过科学攻关,找出一个影响拦门沙形成过程和减弱拦门沙的途径。不难想像,双导堤深入海内越远,受海洋动力的作用就越强。

(2)“挖”,主要是挖沙疏浚。挖沙可以抑制河床抬高,稳定深槽流路,也可以消减拦门沙,甚至降低侵蚀基准面。但是要解决堆沙空间,并选出好的挖沙措施。目前河口地区有大量的平原水库,既然建有平原水库,那么在两岸就可以建平原沙库,利用这个空间把挖出来的泥沙储存起来。挖沙疏浚措施中应首选水力冲填的方法,再结合山东黄河河务局研制成功的“汇流集浆器组合系统”,就可远距离输送高含沙水流,这种方案不仅输沙效率高,而且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同时,把泥沙输送到两岸平原沙库中,相对提高了地面高程,土地盐碱化程度可随之减轻;细颗粒泥沙的增加,也增强了土壤肥力,对当地农业发展有实际意义。

(3)“分”,就是分洪。多年的河口治理实践表明,黄河可以保持独流人海的局面,但对于稀遇洪水,应利用原钓口河流路进行分洪,解决防洪和其他相关问题。目前西河口10000m/s流量相应水位不超过12m,但该标准是在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给出的,目前来看,其约束条件并不十分确切、科学。实际上,出现10000m/s洪水流量的几率很小,且通过分洪(而不是改道)的途径同样能满足西河口相应水位不超过12m的要求。

理想流沙河范文第3篇

有人把胡杨誉为沙漠之魂,细想,不无道理。但胡杨能够成为沙漠之魂,它要仰仗河流对它的庇护。

沙漠里有不少河流,正是这些河流赋予了大漠戈壁以生命和灵动。若没有了这些河流,沙漠就成了一片死寂的沙海,自然,胡杨这个魂也可能随风飘散了。

人们常说,河流的家在大海。是的,海洋是河流最终的归宿。然而,沙漠河流却是例外。

从某种意义上讲,沙漠河流是悲哀的,她们一生下来便寻找着回家的路,倔强地向前奔腾着,遗憾的是,浩瀚而干渴的沙漠未能让一条河流走出他的边界,条条奔腾的沙漠河流均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大漠深处,或者成为当地人称之为“海子”的湖泊,或者变为一片泛着白花花盐碱的沼泽。

不是沙漠河流没有翻越大漠的力量,而是沙漠需要河流,用广袤和博大挽留了河流。沙漠需要河流,胡杨更需要河流。河流善解沙意,也善解胡杨之意,做出了伟大的妥协和牺牲,便滞了脚步,温婉栖身在黄沙的怀抱,把沙漠当成了家、当成了最后的归宿。

胡杨之所以被誉为沙漠之魂,是因为胡杨具有“三个千年”的特质,即“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腐”。本不想再重复此类赞美之词,但觉得真正要揭示胡杨的高贵品质,还真撇不开这“三个千年”。

胡杨的精神的确令人敬重。前不久,我去额济额拜访了胡杨。那天,我伫立在胡杨林里,炙热的太阳光照耀在胡杨树上,放眼一望,一树一树的金黄、一片一片的金光、一团一团的火焰,让人热血沸腾。劲风掠过,千万叶片飒飒作响,在天高地阔的大漠之上,胡杨仿佛在对历史倾诉、在对未来歌唱。胡杨的长相不委婉也不修长,不纤秀也不婀娜,她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沧桑。她的树干沧桑,树皮沧桑,树干上倒挂着浓密的老人胡须般的根须沧桑,她枝条沧桑,甚至连叶片也透着沧桑。沧桑即是胡杨的美,没了沧桑便不是胡杨。

胡杨不媚俗,也不哗众取宠。她生长在大漠戈壁深处,甚至人迹罕至之地。有人欣赏也罢,无人疼爱也罢。春天来了,我发芽; ;至深秋,一以贯之把叶子染黄,然后变红。胡杨特神奇,能一夜之间把自己由墨绿变金黄,这种色彩的变化绝不是取悦于人类廉价的夸赞,而是为色彩单调的大漠戈壁装点一道艳丽的风景。

胡杨的生存条件是所有树木中最恶劣的。她甚至每时每刻都在挑战生命的极限,又在每时每刻挑战生命极限中创造生命奇迹。沙漠里没有水,为了能够找到潮湿的泥沙,成年胡杨的根须能够钻进一百多米深的沙土里,精神是何等顽强啊!酷暑,沙漠表层热浪灼人,温度高达六七十摄氏度;严冬,凛冽的寒风里,西北高原气温又低至零下四五十摄氏度,毅力又是何等的坚韧啊!沙漠的水盐分很重,即使有少许积水,边缘也都覆盖着厚厚的白花花的盐碱,这是其他任何树种都无法忍受的。

然而,无论胡杨具有多么耐寒的品格与坚毅的精神,她毕竟也是生命,生命离不开水,离开水胡杨也会死亡。自然,沙漠河流就成了沙漠中胡杨树赖以生存的天然保护神。

塔里木河,祖国第一大内陆河,巍峨的喀喇昆仑和天山,冰川积雪是它的源头,它拥有数千条支流,流经两千一百多公里,但它流进罗布泊无人区,便无力前行,塔克拉玛干沙漠成了塔里木河的终结者。还有黑河,这条八百余公里长的沙漠河流,与塔里木河一样,它走到哪,胡杨就长到哪儿;河流的走向,就是胡杨林带的走向。河流断了、在沙漠中消失了,胡杨也断了、胡杨林也消失了。河流为胡杨提供生命需要的墒情,胡杨为河流挡风阻沙,二者相依相偎,相依相存,相呵相护。

河流走不出沙漠,胡杨也走不出沙漠。

河流怎么会轻易抛弃情同手足的胡杨呢?河流虽然改道了,但胡杨强悍的根须会顺着湿润的河道重新萌生、重新孕育,新的胡杨林也会在蜿蜒的河道上重生。我常想,人们把梅竹松称为“岁寒三友”,那么,我也有个不恰当的想法:沙漠、河流、胡杨,是不是西北高原的“戈壁三友”呢?

(选自《散文百家》2015年7期,有删改)

【阅读训练】

1.文章的结尾,作者把沙漠、河流、胡杨比喻为“戈壁三友”,其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请你用原文的话概括。

2.文章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呢?有什么作用?

3.胡杨被誉为“沙漠之魂”,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回答胡杨的特点是什么。

4.请你在文中的横线处补写一句话,使前后连贯一致。

理想流沙河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黄河泥沙是黄河洪水威胁的症结所在,是黄河治理的难点。黄河的防洪思想、防洪技术、防洪战略决策都着眼于这一点。为确保黄河下游河道不抬高、不淤积、不断流,确保我国 经济 发展 和沿黄地区的生命财产安全。黄河水利委员会创立了举世瞩目用水治沙的 历史 先河。“调水调沙”的设想经过实践的考验,正一步步走向成功,对防洪、治河、减淤等发挥了巨大作用,也具有较大的效益。但是,笔者认为,在看到有益方面的同时,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利因素,现结合实际,就调水调沙对黄河下游河道产生利弊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见解,仅供同仁 参考 。

1黄河泥沙的危害

黄河水患,根在泥沙。这条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素有“斗水七沙”之称,每年携带16亿吨泥沙进入下游,其中有4亿吨淤积在下游河床,使之以每年平均10厘米的速度抬升,目前下游河床平均高出临河地面4-6米,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悬河”如同悬挂在下游两岸头上的一个大水盆,严重威胁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沿黄地区的生命财产安全。

2什么是调水调沙 

所谓调水调沙,就是在充分考虑黄河下游河道输沙能力的前提下,利用水库的调节库容,对水沙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适时蓄存或泄放,调整天然水沙过程,使不适应的水沙过程尽可能协调,以便于输送泥沙,从而减轻下游河道淤积,甚至达到冲刷或不淤的效果,实现下游河床不抬高的奋斗目标。 

3调水调沙有益方面

3.1黄河下游主槽得到全线冲刷。黄河下游的主要特征是善淤善徒,特别是主槽淤积越多,洪水威胁越大,冲决徒变的可能性亦越大。而9次调水调沙的最大功效,就是使下游的主河槽得到了全线的冲刷。最明显的是山东河段主河槽得到有效冲刷。前三次调水调沙实验,艾山至利津段的总冲刷量为0.38亿吨,彻底消除了人们普遍担心的“冲河南、淤山东”的疑虑。同时,调水调沙还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若按照 自然 状态来水输沙,平均输送每吨泥沙需要121立方米水,而实施 科学 的调水调沙,平均输送每吨泥沙需要63立方米水。这样看来,利用水库的水流和落差,进行人工调度冲水冲沙,其作用和价值是十分巨大的。

3.2黄河下游行洪能力和过沙能力普遍提高,河槽形态得到调整。9次调水调沙的另一个显著的功效,就是黄河下游主槽的行洪能力和排沙能力普遍提高。2002年调水调沙前,下游主槽最小过流能力为1800 立方米每秒,到2009年,已经恢复到3880立方米每秒,主槽河底普遍刷深达1.5米,“小洪水高水位”、“小洪水大险情”的状态初步得到改善。同时, 不仅使河道过水流量加大,而且因为水流加快,排沙的能力也得到提高,黄河下游沿黄滩区的老百姓心态得以平和,安居乐业。

3.3改善了河口生态,增加了湿地面积。湿地是地球的肾脏,具有“纳污”和“排毒”的功能,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要素。没有湿地,人类就会失去两栖动物、鸟类动物以及植物等等众多朋友。由于上世纪黄河的多次断流,也造成了黄河入海口湿地萎缩的局面。通过9次调水调沙,不仅保障了黄河在新世纪不断流,并将大量的泥沙送入大海,而且,黄河入海口近几年生态系统不断改观。2008年,湿地核心区水面面积增加3345亩,入海口水面面积增加1.8万亩;2009年湿地核心区水面面积增加5.22万亩,入海口水面面积增加4.37万亩,地下水位抬高0.15米。同时植物繁茂,纵多两栖动物和鸟类回归,呈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景观。

3.4升华了先贤们的治黄理论,丰富了治黄方略。在千百年的治黄过程中,治黄方略纷呈,理论不断。有的理论束之高阁,有的方略欲施即止,有的理论局部实施,有的方略难以转化。而目前黄河水利委员会实施的调水调沙,应该说是传承了先贤们治理黄河的成功经验和理论,并站在先贤巨人的肩膀上向治黄的伟业高端攀登,但又与时俱进,实施了大胆的创新,升华了先贤的理论。今天,黄河人能够借鉴先人的理论和经验,准确地利用 现代 化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为治黄探索了新途径,不能不说在传承中有发展,在弘扬中有升华,在实践中有创新。

4调水调沙不利方面

4.1河床刷深一米,引水成了难题。据笔者了解到,黄河最下游的东营市的当地一些地方官员和村民反映:“调水调沙”刷深了河道,过水能力大大提高,可是我们原来的引水设施却用不上了。因为我们当地的引黄闸、引水渠、桥涵管道等设施都是按河床逐年提高设计的,调水调沙后河道一下子下切了近1米,不少引水设施一下子没法用了,这是其一;其二,东营区垦利县胜坨镇、西宋乡的情况也比较严重,原来五六十个、七八十个流量立方米每秒,我们就能从黄河里引到水,现在200个流量以下那些设备没法用,由此造成了一些乡镇又过上了守着黄河用不上水的日子。同时,像情况比较严重的刁口河流路几乎引不进水,而要更换设施又不是一个小投入,当地一直还没法解决。

4.2河床下切带来的不利因素

4.2.1首先是对靠河工程造成一定威胁。河床下切导致靠河工程的根石暴露,致使工程的稳定性下降,东营河务局辖区三处靠河工程根石暴露高度均高于工程主体高度,一旦发生5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洪水就极易发生根石走时、坍塌等险情。

4.2.2其次对引黄闸放水造成不利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引黄闸全部能自流引水,但现在闸底板全部高于水面,自流引水已不在可能。

4.2.3另外对一些跨河建筑和沿河群众的农业生产及临水作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忧。

4.3因“调水调沙”影响,河道发生了变化,造成主河槽摆动无 规律 ,防守困难,从而加重了国家对河道防守、养护及工程在建的投入加大。

理想流沙河范文第5篇

“你们就当听我摆会儿龙门阵,不要当成是采访,写不写都没关系”。流沙河端起玻璃杯,轻轻啜了一口,“茶叶就在茶几底下,你们自己泡。喝起茶,好慢慢摆。”

记者面前这位83岁的清瘦老人,两鬓斑白,恬淡超然,带着抑扬顿挫的调子,一口川音缓缓倾泻。老人家衣着整洁清爽,淡黄色长袖衬衣纽扣系地规规矩矩,深黑色的长裤下面,蹬一双黑布鞋。

流沙河青年时代慷慨激昂,虽受“”阻遏依旧不忘以诗文发声。改革开放后,活跃于海峡两岸文人的往来唱和。90年代志趣斗转,放弃写诗而专职解字。如今,成都图书馆的锦城讲堂活跃着老人清朗的身影,闲暇时应大中小学校之邀前去说文解字,耄耋之年乐此不疲。

有的官员太想“掌握”命运了

流沙河说话腔调婉转,有人说他是个天生的说书人:“现代人对传统文化好多都是误读。比如说《易经》,它里面的数就被拿来算命,变成迷信职业。我跟你们说,这些都是骗人的。如果算命真的那么准,他们自己算好了去买张,一下就发财了,还用得到出来给你算命么?”他眨巴眨巴眼睛。

提起算命,中国从古至今迷信的大有人在。上至“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汉文帝,下到底层普通百姓,概莫能外。这些迷信之人里面包括一些官员。十后落马的第一个副省级官员李春城,他有一条罪名正是“进行封建迷信活动”。

“人类掌握不到自己的命运,天生就有一种神秘主义的倾向。命运本身是不可知的,但有些人太想掌握命运了,便相信了所谓参透命运的学问。像那个‘气功大师’王林,还有李一,那些官员还要把他们捧到。荒谬,荒谬得很。”流沙河说话不紧不慢,平和中自有一股力量。

“至于风水和方位,只有一点道理。在黄河流域高纬度地区,古代建筑确实要讲方位。

厕所不能在西北方,要在东南方,不然整个院子都是臭气。猪圈牛圈要在东南角,那里暖和,猪牛不会被冻死。正房要朝到正南面,父母住正房,所以父母也被叫做北堂、高堂。”流沙河解释,“后来的算卦都是附上去的,完全没有根据。”

《易经》这样的典籍,用词简洁而寓意深远,一般人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对其真实意义并不了解,更有人将《易经》与算命混为一谈。流沙河说,他讲的是《周易》的经文文本,里面都是质朴的人生经验和教训。

为了让我们听得明白,老人家起身去书房取来纸笔,写下“旧井无禽”四个正体字。“很多人说,旧井无禽是指老井干涸,禽鸟喝不到水就不来了。哪里是这个意思哦!鸟没得水喝,它晓得去河边喝去,为什么一定要到井边来?”说完他拿起笔,把“井”和“禽”两个字圈起来,另外对应写下“阱”和“擒”。“‘阱’指的是猎户用的陷阱,‘擒’就是抓获的意思。旧的陷阱已经被破坏了,不会再抓到猎物。‘旧井无禽’和我们民间谚语‘得意之处不可再往’讲的是一个道理啊。”

“有人喊我去搞易经研究,什么八卦命理鬼神迷信,我才不搞他们这些呢。”流沙河嘴角挂着一丝微笑,眼神睿智而深邃。“把易经里面的人生经验总结搞明白,就够了。”

切勿神化传统文化

9月9日,在北师大与师生交流时,表示很不赞成把古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流沙河看过这则新闻,他说:“重视传统文化,这个方向是对的。”

疼惜晚辈的流沙河本人亦不失赤子之心。一次他应邀去中学讲汉字,一进教室,全班学生齐刷刷地站起来,倒把他吓了一跳。学生们一齐背诵语文课本上的《理想》,那是他的文章,他只好站着听学生背,也不敢动。事后,流沙河说:“早知道他们会这样,我就应该把这篇文章写短点,免得他们背起累得很。”

流沙河反对以传统文化之名行哗众取宠之实,鄙视那些搞形式主义的表演行为。对于所谓的“国学班”,他总是嗤之以鼻。“缝套长衫穿起,又是磕头又是跪拜,几分钟的时间就学会传统文化了,怎么可能嘛。”

“特别是跪,现代人绝对不该下跪。”流沙河情绪有点激动,声调也变高了。他连续拍打几下木椅的扶手,道:“我们坐的椅子,唐以后才有,唐之前的坐法和现在不同。”说话间,流沙河站了起来,背过身子顺势就跪在刚才坐的椅子上。“屁股靠在脚跟上,这是坐。如果屁股抬起来,这样就叫跪。”流沙河一面说话,一面亲自演示坐和跪的动作。

“礼要与时俱进。过去坐到地上,见到长辈跪起来,这是表示尊重。现在生活方式都变了,我们坐到椅子上。见到长辈站起来,就算尽到礼数了,怎么也用不到下跪。”言毕流沙河站起来,转身坐下。

“文化里面的‘化’,意思就是变化,文化也要与时俱进。你们不要对传统文化寄托太大希望,也不要把传统文化神话了。治理当今社会还得要有民主和法治,如果光靠儒家那一套东西就可以治国理政,李鸿章、曾国藩这些人就不用搞什么洋务运动了,清朝也不会亡国了。”

流沙河低头喝了一口水,接着说:“就像一颗糖丢进水里,只会慢慢化开。文化的作用也是潜移默化,它不是什么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会立马见效。我们提倡传统文化,第一是要让后人明白,我们是从哪里来的。第二,该多少知道一些我们祖先的观念。其中错的部分要知道,好的方面也要知道。但也仅仅是知道,它不可能拿来取代我们的现代文明,毕竟时代已经变了。”

官员群体存在文化信仰危机

“有人说,抗战期间中国积贫积弱,不少人主动从国外回来。但现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一些官员却选择成为裸官甚至举家移民。如果要从文化上解读,原因何在?”记者问。

流沙河徐徐答到:“现在很多人,不仅仅是官员群体,都存在文化信仰危机。一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破坏较大,二是基于农耕文明的传统文化无法应对现代社会的新问题。文化从来就是动态的,必须随着文明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吸收借鉴西方的文明成果,结合自身实际实现文化现代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信仰缺失问题。只靠宣传教化作用有限,说多了,人家还会反感。”

文化包涵的不仅是语言、文字、文学等具体内容,还承载了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明体系。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诠释和界定人们的道德、价值与信仰,为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提供了思想和精神基础。

“9・11事件发生后,双子楼垮塌。里面的人却都规规矩矩、井然有序地撤离,这个就是文明,就是道德。”说到这儿,流沙河语调又变得抑扬顿挫,充满感情。

“我们中国自己要有软实力,现在中国社会有很多问题,过去外国人说中国人是一盘散沙,团不拢,没有力,现在呢?有些人遇见有人被撞不敢扶,80年代我的一个朋友就被讹过一回,你喊人家怎么敢去扶嘛。”老人有些失落,言语里隐约透出恨铁不成钢的味道。

如今,流沙河把最后的精力全部投入到古文字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