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课余生活的作文

关于课余生活的作文

关于课余生活的作文

关于课余生活的作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余 课余教育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减负”、“增效”的深入开展,孩子们从过长的课业时间中解脱出来,过去用于大量的课业劳作时间,现在可以解放出来进行各种活动。由此,学生课堂学习之外的时间支配问题,就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课余教育,也就刻不容缓地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摆在了我们面前。为此,笔者就如何进行课余教育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课余不等于多余――课余教育重要性的思索。

众所周知,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人缺乏对消闲观的理解,依据传统,“消闲者”是“懒人”的代名词,人们认为只有勤劳,只有劳动才有意义,波及到教育领域,就表现为学生在校在家读书、写字、做作业才有意义,学生课余的玩乐,搞一些活动就是“偷懒”、“怕学习”、“无聊、没有意义”的行为。因此许多家长、老师认为课余时间是“闲置”的空间,认为课余是多余的,担心课余会影响学生学业,于是布置大量作业,购买各种书籍,安排各类(琴、棋、书、画等)学习,塞满了学生课余时间。同时,也存在另一种倾向,认为孩子课内教育、在校教育十分重要,而孩子的课余生活,可以放任自由,随孩子怎样支配,而从不引导,不帮助。放任孩子的课余生活。于是发生了如:“河南省洛阳市三名小学生因未能交足在游戏厅玩电子游戏的钱,竟被游戏厅老板残忍地杀害。江西省上栗县一个体非法烟花爆竹厂发生重大爆炸事故,造成33人死亡,其中有14名少年儿童,另有12人受伤”的事件。

由此,就带给我们对课余教育重要性的思索。笔者认为要想对学生进行课余教育,就必须进行广泛宣传,使家长、老师都能认识到学生高质量的课余生活的重要性,认识到搞好课余教育的必须性,认识到学生度过好的课余生活,能满足其爱好和情感,使他们身心获得休息与愉悦,发展他们的健全人格,增强他们的社会交往和社会认识等各种能力,真正让课余教育担负起教育发展的重要使命。把课余教育提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高度加以重视。

二、课内引课外,课外促课内――课余教育方法的探求。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度过课余时间,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教育引导十分必要,笔者认为,实施课余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把教学内容和课余教育结合。教师备课时应有意识地寻找发掘学科中可能出现的有关课余教育方面的内容,把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情感自然引入课余生活,使课余生活成为课堂生活的延续,达到教育的目的。如我在教学赞扬母爱的文章《一把油布伞》后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父母在一起,仔细观察、记录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大大小小的事,或多或少的言语,利用展会、班会说给班上学生听。同时记下全班每个学生父母的生日,在某生父母生日这天,寄上小小的生日贺卡和该生依照《一把油布伞》所写的父母关心爱护自己方面的文章。这样,既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认识,又丰富了课余生活,教育了学生,使学生在课余生活中真切地感受到课堂教学中的内容。课堂教学和课余教育完美地融为―体,效果显著。

2 把学生生活和课余教育结合。每位教育工作者都会发现,在每天的教育过程中我们都会涉及到一些自发的课余教育问题,如某学生对班上其他学生课余活动的内容、方法的评价,某生在作文中描述课余活动的经历(外出旅游、访友等),从中都会有意无意表达出学生对课余生活的态度、倾向,教育者要善于抓握课余生活中所隐含的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课余教育,对学生正确的课余生活态度要给予肯定,对学生消极的态度、不当的课余方法要予以指导。如孩子课余迷恋游戏机房,为了教育这部分孩子,我们肯定了这些孩子对高新技术极富兴趣的优点,指出当中的危害,把这些孩子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课余电脑班,使这些孩子通过电脑学习,满足其兴趣爱好,并有计划地带领他们去参加电脑外的一些课余活动,逐步使其认识课余生活的正确支配的重要性,意识到正确进行课余生活的必要性。

3 把各种活动和课余教育结合起来。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开展的多种形式的活动都是进行课余教育的极好机会。由于开展活动要求师生双方对活动出谋划策,因而能激发学生对活动的热情,而这些活动的开展,往往涉及到孩子的课余时间,从而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他们的课余生活,对课余生活有了牵引作用。通过计划、组织、评价,使活动顺利开展,提高了学生活动技能。这些活动往往也为课余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技能。为培养学生如何过好课余生活提供了办法,打下了基础。如让学生参加课余植树活动,参加环保宣传活动,消灭错别字大行动,献爱心活动,课外阅读活动等,这些活动本身就成为一种课余教育的手段,使学生从中愉悦了身心,达到了自我充实、自我完善的作用。把活动和课余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将会大大提高课余教育的质量。

关于课余生活的作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余体育素质教育终身体育学校体育节

新的世纪,新的热点。体育已成为社会生活的热点;而学校课余体育,也将在进入新世纪的过程中,成为学校体育的热点。课余体育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和方法,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活跃身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体育教育活动。课余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

辛勤耕耘在体育教育园地的园丁们渴望搞好学校课余体育工作,愿意为学生们夯实终身体育的基础。然而,面对那围绕中考体育成绩、达标合格或某些比赛的奖牌而形成的校园“热点”,同学与教师一起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学校课余体育工作需要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思路。

现代社会要由现代人来创造,现代人要由现代教育来造就。学校体育是现代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现代人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课余体育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还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是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的体育活动及其与体育有关的一切活动的领地。

课余体育与体育课两者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体育课为课余体育的开展奠定一定的身体和技术基础,为课余体育提供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准备;课余体育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检验体育课学习效果的活动条件。有关体育知识技能要靠学生在课余体育活动中去体验和运用、掌握;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优良的体育道德作风更需要学生通过在课余体育的实践中去磨练和培养;课余体育与体育课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学校体育的目标任务。

由于课余体育在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课余体育历来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早在1951年7月,政务院通过的《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中就明确规定:“学生每日体育、娱乐活动或生产劳动时间,除体育课及晨操或课间活动外,以1小时间至1小时半为原则。”1954年颁布并实行了《劳卫制》,将课余体育活动推向了一个新阶段。1964年8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关于中小学生的健康状况和改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报告》,要求学校体育面向广大学生,首先上好每周2节体育课,同时,要坚持作早操和课间操,安排好每周2次课外体育活动,有条件的学校要开始试行《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等。1982年教育部又发出《关于保证中小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活动的通知》,要求学校开展多种课外体育活动,保证每个学生每天有1小时以上的体育活动,并提出搞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生运动技术和成绩。1990年国务院批准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三章第10条规定:“普通中小学、农业中学、职业中学每天应安排课间操,每周要安排3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含体育课)”;在第四章中,又对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做了明确的指示和规定。同年,国家教委下达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也都对课余体育活动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20条明确规定:“学校应当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课余训练和体育竞赛……”。为课余体育的广泛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证,为课余体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余暇时间是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重要前提:当前,国家提出了教育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为此,有关部门和学校采取了下少改革措施,如削减学时,减轻学生负担,给予学生更大更多的自,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作为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做好合理支配余暇时间的工作,适时组织一些健康快乐的课余体育活动,努力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娱乐体育是课余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体育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与游戏和娱乐结下了不解之缘,游戏和娱乐是体育运动的基础,是体育活动诞生的灵魂,随着体育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教育学派的不同追求,致使游戏和娱乐在体育中的比重越来越小。当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游戏和娱乐在人类身心成长过程中

的价值和意义。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甚至是世界著名的美国西点军校的官兵们,他们都无一例外,乐于接受游戏,而非训练。

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处现代社会的学生,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之余,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来放松紧张的精神,调整生活的节奏。在课余体育中开展多种多样的消遣娱乐性的体育活动,恰是学生调整、顺应新的生活节奏的重要辅助手段。

体育终身化是课余体育的新追求: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指导及教育。课余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关键环节,它在终身体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所谓终身体育意识,主要是指人们对从事体育活动的理性认识和实践期望。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主要依赖于有关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对体育实践的情感体验。课余体育活动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运用所学体育基本理论知识,施展体育各方面才能的机会。通过课余体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有独到的作用。

2、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兴趣: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其活动的内容、形式、方法,富有吸引力,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满足愉悦身心的情感体验。课余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兴趣,有重要的作用。

3、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终身体育习惯是人们经过长期体育实践巩固下来的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行为特征。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有赖于终身体育意识和兴趣的培养,以及持之以恒的意志努力,并有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习惯到习惯的逐步培养过程。持之以恒地参加课余体育活动本身就是终身体育的行为,是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过程。

4、它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有效手段,课余体育对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能力和习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课余体育的发展要以终身体育为主线,要体现出为终身体育服务的方向,要为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终身体育基础。

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在此,结合我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实践,谈谈如何组织开展好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看法;通过“学校体育节”这种形式,全面有效

地展开了我校的课外体育活动,简述如下:

精心地组织和积极地开展好“学校体育节”是有效地开展好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关键:

一、学校体育节的发动、组织与实施:搞好学校体育节必须抓好制定方案、思想发动、组织实施几个环节。

1、制定方案:

1、1建立组织领导;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项目以及开展的形式多样、参与的人员多,进行组织领导、协调的工作量大,仅靠体育教师的努力是很难的,因此,建立一个有校领导及有关部门人员共同参与管理的课外体育活动管理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对此,我认为具体做法是,由分管体育的校长具体负责,由教务处、体育组、校团委、校学生会体育部,以及各班班主任组成管理网络,把课外体育的具体项目、任务、组织形式和规模大小根据要求分配给各部门具体组织和实施。

1、2、确定活动形式与时间;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其内容广、工作量大而且繁杂,要想把它开展得很顺利而又有条理性,就必然要付出很多的劳动,通过多年的具体工作实践,对课外体育活动所开展的项目等形成一种不成文的惯例,每学年的同一时间都能如期开展活动,使课外体育活动走上正规化,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状态。

1、2、1、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安排与体育教学内容和体育竞赛项目紧密结合,选择与体育课、学校体育竞赛项目有关的活动内容,使体育教学与课外活动功能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又使课外活动与运动训练竞赛紧密结合,在普及的基础上能有所提高。对此,在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中,适时的举行篮球赛、田径运动会、比赛及其它小型比赛等,这样能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情况进行比较,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和培养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精神。

1、2、2、课外活动组织形式多样化: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和功能就是使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应选择以身体活动为主,并能使较多人参加的活动项目,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能得到及时的调整和放松。由于课外体育活动不象体育课那样有确定的教学大纲的制约,活动的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吸引力,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到愉快,愿意参加,在各种活动中产生良好的情感。

1、2、3、课外活动项目要注意季节性特点:在课外体育活动中,选择与季节气候相吻合的项目便于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

1、2、4、内容安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课外体育活动过程,同样是体育教学过程,只是其形式和内容更丰富、更广泛而已。体育教学的过程,也就是教师教学信息输出和学生对信息的接收过程。教师教学信息的输出时机的把握是很重要的,即要在不同时期安排不同的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在课外体育活动的锻炼中,我们根据学校体育工作

的安排,及时的调整学生课外活动的内容。

1、2、5、要注重课外体育活动的功能:综观课外体育活动的功能,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锻炼的功能;②学习的功能;③愉悦的功能;④宣传教育的功能;⑤发展个性和特长的功能。课外体育活动的功能从根本上讲还取决于课外体育活动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和学校教育的需要。课外体育活动始终是体育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最终的目的、功能就是使学生能积极的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在校期间有足够的身体活动时间,增强体质和体能;使学生有充沛的精力进行文化课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益,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1、3、制定活动规程:根据项目特点来制定,一定要做到客观、公正、公平,而且清楚、通俗、易懂,形成条文。

2、思想发动:

2、1、召开领导小组会议,讲清实施方案中的各项任务、要求,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召开各层领导小组负责人的会议,听取汇报,检查落实情况,使上下各级工作同步进行;

2、2、通过学校广播电台和宣传橱窗进行广泛宣传报道;

2、3、对所有参加体育节活动的工作人员进行思想动员,引起足够重视,兢兢业业,严肃认真地做好体育节活动期间的准备工作;

2、4、做好全校师生的思想教育和组织工作,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节的目的和价值。号召大家积极参加这一活动,搞好全民健身活动。

3、组织实施:搞好活动,制定好实施方案只是第一步,要把方案落实到实处,取得理想的效果,严密细致的组织实施是十分重要的。如每年校外体育竞赛活动运动队的组建和训练;每年一次的全校田径运动会;迎春越野长跑比赛等,这些组织复杂的专业性项目由体育教

研组具体组织实施;每年一届的校篮球赛、体育活动月和广播操比赛由校团委和学生会体育部组织、宣传和发动,班主任紧密配合并积极组织本班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锻炼,体育组全面负责指导其他教师和学生体育骨干在各项竞赛中的裁判能力培训;课外活动由各班班主任具体组织,体育教师到场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技术辅导;所有课外体育活动和竞赛的场地、器材,由体育组全面负责协调;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严格的体育课外活动的管理体系,化整为零,各负其责。既减轻了体育教师的过重负担,同时又使各种项目和活动都能落到实处,不仅仅是一种写在纸上的计划。

二、学校体育节的主要形式:①广播操比赛;②全校秋季田径运动会;③各种球类比赛;④各种友谊比赛(教职工联队与技能组对抗赛、师生友谊赛、年级对抗赛、与校外球队的对抗赛等);⑤小型比赛(跳绳、拨河、障碍接力等比赛);⑥体育摄影、体育征文等的评比活动;⑦体育知识讲座;⑧体育知识竞赛;⑨年度“最有价值球员”、“校梦之队”的评选活动;⑩“先进体育班集体”、“体育活动积极分子”、“最佳裁判”的评比活动等。

体育节的组织形式要生动,不拘一格,应有所创新,避免每年都是同一形式,应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好体育节,动员全体学生都参加,调动全校师生员工参加体育节的积极性。通过这些举措,从而使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收到很好的效果。

当前,学校体育教育改革赋予课外体育活动新的任务,要切实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理论研究,提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依据,制订相应的评估和管理目标体系和具体办法,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投入,特别是在实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形势下,更应做好课外体育活动的领导和管理工作,把课外体育活动推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振兴整个学校的体育事业。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试用教材体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2、刘瑞武试述课外体育活动的任务、功能和发展趋势中国学校体育1993(3)

3、魏成玉如何组织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中国学校体育1993(3)

4、曲宗湖杨文轩课余体育新视野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关于课余生活的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和谐校园 高校 课余文化 创新

[作者简介]贺伟(1977- ),男,河南周口人,郑州轻工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河南 郑州 45000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169-01

“十七大”以后,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是文明社区建设。而高等学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与意义。目前,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处在结构变革期,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这些不和谐的因素对校园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影响,例如,大学生因为生活、就业压力过大而频频自杀或患上心理疾病等。针对出现的问题,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采取了各项措施来促使校园环境安定和谐,其中,高校课余文化建设是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措施。高校课余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背景下,应该适应时展、进行改革创新,发挥课余独特的教育功能,加快创建和谐校园文化的进程。

一、高校课余文化与构建和谐校园的关系

1.高校课余文化对建设和谐校园有推进作用。高校课余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子系统,是高校学生课余生活的结晶,它是以大学师生为主体、以高校校园为空间、以课余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课余文化。它是高校师生共同创造,有别于其他校园文化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价值。良好的课余文化环境可以吸引广大高校教师积极地参加课余锻炼,保持身体健康,拥有更好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良好的课余文化环境还能够激发学生参加课余运动的欲望,使大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余活动中,受到时代、社会、学校的思想文化教育。高校课余教育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身心健康的合格大学生,奠定学生终身课余意识的基础,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保证和体制基础。校园课余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有效手段。

2.高校课余文化可以加强学生德育的功能和效果。高校的主体是大学生,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保证。现代大学生十分关注课余赛事和优秀运动员的成长经历,当五星红旗在领奖台上升起,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响起,课余已超出了它的内涵而变成一种激发全民族奋发向上的宝贵动力。通过观看或参与课余比赛等校园课余文化形式,可以促使大学生思想和愿望产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变化,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最终保证大学生顺利成才,这对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课余文化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庭受到特别关注,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力,加之应试教育体制下中学阶段课余文化不受重视,造成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较差。再者,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重文轻武,学生缺少课余锻炼的认识和理解,对课余课生活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限的体育场地设施也影响学生课外锻炼。近年来随着学校不断扩招,学生数量越来越多,而受到校园面积、建设资金等因素的影响,人均拥有运动场面积明显不足,体育场地设施大部分时间都在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节假日还有社会锻炼需要使用部分校园的运动资源,可供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短、场地少,再加上没有合理的课外锻炼评价系统,影响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大一和大二部分学生只有在体育课上进行体育锻炼,大三和大四部分学生基本上不参加体育锻炼,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没有有机地结合,影响实际的锻炼效果。

在高校之中,不仅学生的课余文化存在若干问题,教师也出现很多问题。随着高校不断扩招,教师承担的授课班级及人数也随之增加,教学工作量大增;高校教师职业压力基本上随着职称的升高而增大,职称越高相应的科研工作量就越大,科研任务也就越重;还有住房、子女、生活方面等因素。教学、科研、生活的多重压力导致高校教师没有时间进行课余锻炼,身体大多处于亚健康状况,近年来,频频出现的高校教师英年早逝就是一个警示。

三、和谐文化下高校课余文化创新

1.革新教学思想,突出快乐生活主题。转变高校课余教育观念,在高校课余教育中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培养学生健康体魄与人格放到首要位置,对课余文化的内容、教学方式、考核体系等进行科学的革新。高校不是运动队,学生也不是运动员,高校课余的近期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和调节心理,远期目标则是培养人的健康观念和锻炼习惯,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要求。高校教师作为校园课余文化的重要参与者,起着引导和榜样的作用,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素质修养和业务水平提高,树立起健康教学观,课堂教学过程中多传授一些运动生理、保健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健康的课余行为和健康意识,培养学生终身锻炼意识。

2.加大课余经费投入,完善各种保障措施。要想解决高校课余文化发展的瓶颈问题,需要加大课余经费的投入,重视学校课余场馆场地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和政策,加强对现有课余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做好新建课余场馆的远景规划。首先,要整合各方力量共同完善课余场地设施,解决课余场地不足的问题。例如,高校可以和政府合作进行课余场馆建设,由学校出地、政府投资兴建公共课余设施,用来举办大型运动比赛,比赛结束后学校可利用场馆进行日常课余活动。同时,高校要完善各项保障措施,加强对现有课余资源的管理,合理安排课余场地的使用,保养维修课余设施,使它们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3.大力开展闲暇课余活动,丰富师生课余生活。闲暇课余是指人们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课余活动,以此来丰富文娱生活,发展人的志趣、才能和个性。学校应加强对闲暇时间课余活动的组织管理和宣传,可以由工会和课余部联合,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师中成立各种课余协会,如篮球协会、乒乓球协会、羽毛球协会、协会等,每个协会给一定活动经费,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吸引教师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加入各种协会,这样既可以锻炼身体,还有利于不同院系教师之间的交流。由学工部和课余部联合在学生中成立各种课余协会和俱乐部,发挥大学生体协或俱乐部的作用,对他们开展的活动给予积极的支持和指导,派专项教师进行业务指导,组织专题讲座,举办培训班,播放课余电视录像,欣赏课余比赛,组织课余比赛等。通过这些课余实践,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与意志品质,养成锻炼习惯,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高校课余文化创新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要注意全面规划,既要同校园文化的总体建设相适应,还要适应社会文化发展的大趋势。现在的高校课余文化存在诸多问题,致使“学生喜欢课余,但不喜欢课余课”,深入地进行高校课余文化创新,架起高校课余教育与大学生校园生活之间的桥梁,从而将高校课余教育生活化,并最终将课余融入每个大学生的生活,成为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这也是高校课余文化对和谐校园文化的价值体现。

[参考文献]

关于课余生活的作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课余生活

一、 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贯彻这一决定,团中央、教育部又出台了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此意见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开展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 其中包括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其它有益于学生素质提高的第二课堂活动,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这就要求高校不仅要通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要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活动提高学生课余生活质量来提高综合素质。

二、调查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谈话调查法,对本校所有系部的低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大范围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720份,回收705份,有效问卷693份,有效率98.2;被调查的对象文科360人,理科360人,大一女生186人,大二女生174人,大一男生178人,大二男生155人。通过回收调查表及随时与学生谈话获得第一手资料,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调查结果以进行分析。

三、课余生活现状

课余生活在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对于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及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课余生活的现状既与时代经济的发展、变革所形成的特征息息相关,也于此年龄段学生群体特征有关,这就形成独具特色的大学课余生活。现状从总体上说学生课余生活时间丰富,能够在课余时间通过各种形式提高自身素质,但还存在课余时间安排不合理、生活层次不高、目的性不强、课余生活环境欠佳等不足。具体表现如下:

1.课余时间丰富,但安排不尽合理

调查结果显示,独立学院低年级大学生课余时间极其丰富,周末除外,周一至周五每天平均课余时间超过六小时占24,平均课余时间4-6小时和2-4小时的各占31.4和36.5,对于如此丰富的课余时间他们是如何分配的呢?调查结果显示他们主要用于学习时间的比例很小,只占39.5,而用于消遣、睡觉以及无所事事的时间占课余时间的60.5,由此可以看出他们时间分配很不合理。

2.生活层次不高,课余生活质量欠佳

根据涉及的调查表,大学生课余活动主要分成三大类,一是拓宽知识面的活动,比如各种类型的学习、听报告、到图书馆阅读图书;二是提高综合素质的活动,比如锻炼身体、参加学校或班级管理工作、勤工俭学等;三是用于娱乐消遣的活动,比如上网、谈恋爱等。

结果显示,学生用于提高素质的活动在课余时间分配中所占比例不大,且即使是用于学习的时间,主要是用于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对用于多方面素质提高的主修课程方面的调查显示,用超过1/3的课余时间进行这方面学习的只占16,用1/4的课余时间进行这方面学习的只占24,而几乎在课余时间没有进行这方面学习的占到了13;对于课余时间用于其他专业拓展的学习的调查结果显示,用1/5―1/4的课余时间用于其他专业拓展的只占14.4;对于用于为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准备考研调查显示情况更不容乐观,有40.5的学生在课余时间没有用于考研准备。

每学期听报告的次数在5次以下占46.4;每周去图书馆的次数1-2次占40.6。对于提高综合素质的活动,用于锻炼身体的时间男生多于女生,但男生时间分配中每周1-3小时的选项所占比例最大,在参加学校或班级管理工作方面,男女生所花费时间比例相当,用于勤工俭学的时间所占比例都不高;而在娱乐消遣时间的安排上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给与很多关注,有15.7的学生要花费1/4的课余时间用于娱乐消遣,且在娱乐消遣项目中有26.9的学生上网主要用于打游戏。

美国学者纳什提出过闲暇活动层次理论,他把闲暇时间分为六个层次,按照价值的高低划分,其特征分别为违法行为或不道德活动、纯感官享受性活动、被动消极观看型活动、积极参与型活动和创造型活动。按照此理论及调查结果显示,本学院大学生大部分课余时间安排属于第三层次,闲暇活动层次不高,由此看出生活层次不高,课余生活质量欠佳。

3.目的性不强,学生心理空虚

大学生活是与高中截然不同的一种生活方式,高中阶段由于存在客观上升学压力大和主观上学生年龄小等原因,学校对学生学习、就寝等各方面管理都十分严格,学生处于一种完全受保护的状态,不需要自己安排时间,但大学生活中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使大学生的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骤然增多,两种截然相反的生活使很多大学生无所适从,独立学院生源质量较差、学生整体素质不高更加剧了这种结果,且本学院是一所三校合一的兼有公办学校性质的独立学院,学校除了招收本科三批的学生外,还招收普通专科和3+2的大专生以及市计划的学生,因此,生源质量不仅不高且层次不齐,诸多原因造成此类学校学生课余生活目的性不强。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学生课余时间无所事事,此类学生占22。由于基础较差且生活缺乏目的,很多学生把大学当成学习生涯的终点站,在课余时间里没有安排考研、考证或者扩展知识面,而是用于谈恋爱、打游戏等娱乐性活动。通过谈话得知很多学生也很困惑,一方面感觉浪费大好时光很可惜,但深入学习又缺乏兴趣,另一方面又不知道该做什么,这样就容易造成学生心理空虚。

四、成因分析

独立学院大学生课余生活之所以处于目前这种现状,不仅与当前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大环境有关,也与此类高校对学生课余时间关注程度有关,更有学生自身的原因。现分析如下:

1.宏观层次――社会原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打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下的一切,从整个社会的运转方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与经济相适应的人们的思维观念、价值体系已经崩溃,但现阶段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价值体系正在创建过程中,这样整个社会大环境的不确定性对社会中的每个部分都产生很大的影响,课余生活的低质量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在高校的反映;学生在思想行为方面存在困惑和迷茫,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在缺乏正确引导的前提下,更感觉无所适从。以上是造成当前结果的宏观原因。

2.中观层次――学校原因

独立学院虽然大都实行“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建立了很多的社团,组织了很多的活动,但是这些活动仍然没能够从大学生人格和个性发展方面给予充分的考虑,对从完全封闭的高中生活骤然过渡到自由支配时间丰富的大学生活的学生,没有起到引导他们正确把握、利用、合理支配课余时间的作用;另外,由于学校投入不足且缺乏创新机制,学生真正参与活动的人数不多,大多数学生感到那些活动与自己无关或者不感兴趣,这是现状产生的中观原因。

3.微观层次――个体原因

作为课余生活主体的学生由于存在自我管理能力不足,也造成课余时间安排不合理,目的性不强且质量不高。在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时期,长期的“填鸭式”的教育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在大学生活开始之前,前途是由老师或者家长规划和安排,学生无法形成与此年龄段相适应的能力,当大学把大量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时,他们又不知道该如何处置,这就造成部分学生在丰富的课余时间既没有安排时间进行课程深入的学习,也没有规划大学阶段结束后是否通过研究生考试继续深造,或者在大学期间多方面扩充知识、扩展能力,缺少了生活动力,造成了学生生活目的性不强、心理空虚。

五、建议

改变大学生课余生活质量不佳的现状的主体在学校,学校应通过指导他们合理地规划人生、创造更好的课余活动环境来改变现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完成教育使命。

1.指导大学生合理规划

学校应该配备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规划,首先要指导他们确立合理的发展目标。目标是行动的向导,它是学生合理安排课余时间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目标的指引下,学生才能确定如何有价值的度过课余时间;指导学生确定的目标既要符合时展的需要,又要与学生的个性、能力相适应;指导他们自主的判断自己的思维水平、能力水平和发展潜力,制定出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又能满足自己大学生活需要的目标。

其次指导他们选择与目标相适应的内容,此内容既要满足课余生活的需要,又要实现既定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唤起他们内心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培养探索的热情,帮助学生设计层次较高、吸引力较强的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获得知识的扩展、智慧的发展、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2.创造更好的课余活动环境

学校要增加投入,为大学生课外活动提供更多的设施,增加图书馆藏书量且提高藏书质量,增加电子阅览室的数量,并配备专业人员管理,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及时、快捷获取信息的绿色渠道,使他们逐渐远离网络的不良影响;增加更多的室内、室外体育设施,满足不同性别、不同爱好的学生的需要;增加与学科建设有关的实习、见习基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扩大学生视野、增加与社会接触的机会等等。总之,学校应通过硬件、软件建设双管齐下,创造更好的课余活动环境,提高学生课余生活质量。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东昌学院

参考文献:

[1]岳金霞.谈对大学生闲暇生活的引导[J].商业时代,2006,(16):56-58.

关于课余生活的作文范文第5篇

大学生调查报告格式

1.报告题目

报告题目应该用简短、明确的文字写成,通过标题把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概括出来。题目字数要适当,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如果有些细节必须放进标题,为避免冗长,可以设副标题,把细节放在副标题里。

2.学院及作者名称

学院名称和作者姓名应在题目下方注明,学院名称应用全称。

3.摘要(有英文摘要的中文在前,英文在后)

报告需配摘要,摘要应反映报告的主要内容,概括地阐述实践活动中得到的基本观点、实践方法、取得的成果和结论。摘要字数要适当,中文摘要一般以200字左右为宜,英文摘要一般至少要有100个实词。摘要包括:

a)摘要字样;

b)摘要正文;

c)关键词;

d)中图分类号。

4.正文

正文是实践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对实践活动的详细表述。这部分内容为作者所要论述的主要事实和观点,包括介绍实践活动的目的、相关背景、时间、地点、人员、调查手段组成,以及对实践活动中得到的结论的详细叙述。

要能够体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有新观点、新思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对实际工作有指导作用和借鉴作用,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报告内容观点鲜明,重点突出,结构合理,条理清晰,文字通畅、精炼。

字数一般控制在5000字以内。

5.结束语

结束语包含对整个实践活动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到的收获和感悟,也可以包括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6.谢辞

谢辞通常以简短的文字对在实践过程与报告撰写过程中直接给予帮助的指导教师、答疑教师和其他人员表示谢意。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实践报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实践报告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和材料的可靠程度,也是作者对他人知识成果的承认和尊重。

8.附录

对于某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又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以编入实践报告的附录中。

二、撰写实践报告的准备与主要步骤

实践报告的写作过程应包括以下步骤:收集资料、拟订报告提纲、起草、修改、定稿等。各个步骤具体做法如下:

1.收集资料

资料是撰写实践报告的基础。收集资料的途径主要有:通过实地调查、社会实践或实习等渠道获得;从校内外图书馆、资料室已有的资料中查找。

2.拟订报告提纲

拟订报告提纲是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根据报告主题的需要拟订该文结构框架和体系。我们在起草报告提纲后,可请指导教师审阅修改。

3.起草

报告提纲确定后,可以动手撰写实践报告的初稿。在起草时应尽量做到纲举目张、顺理成章、详略得当、井然有序。

4.修改、定稿

报告初稿写之后,需要改正草稿中的缺点或错误,因此应反复推敲修改后,才能定稿

大学生调查报告范本

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属于大学生们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多了。于是,我不禁要问:大学生们在课余时间都在做些什么?他们是如何点缀和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的?学习?工作?诳街?上网?大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营造一个活跃、向上、丰富的文化气氛,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然而,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学生面临着来自校园内外的多重压力,课业负担繁重。如何充分利用自己四年的大学课余时间,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技能,增长知识,修养身心,使自己的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圆满的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近日,针对大学生课余时间活动这个话题。了解我校同学的课余活动状况,我展开了对我校大一大二各专业的200名学生的调查(其中大一:110人,大二:90人)这次调查,我采取了任意抽样问卷调查,主要调查了大学生课余活动的内容。现在,结合一项专项调查结果,对我校学生课余活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一、课余活动内容取向概况

根据一项专项调查,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参加课余活动方面存在内容上的不同取向。在给出课余活动的12个选项之后,大学生作出了如下的选择。

体育锻炼 11% 校系活动和工作 13%聊天、社交 19% 课余学习 21% 阅读课外书刊报纸 12.5% 勤工助学 5% 上网、打游戏 10% 活动 4% 睡懒觉 3% 无所事事1%

其他 0.5%

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课余活动取向表现出有主次之分和多元化的特点。课余学习、聊天、社交、阅读课外书刊报纸、 体育锻炼和上网玩游戏五项是大学课余时间参加的主要活动。而我校学生课余活动取向是以课余学习、聊天、社交、体育锻炼为主要活动。

由于大学学习方式和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加之大学生活更加开放和丰富多彩,使得大学生的课余活动不再是传统的三点一线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取向。

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的调查结论相比,聊天、社交成为大学生课余活动取向的第二位。我校学生也普遍承认用在这方面的时间不少。这表明,大学生已经意识到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对社会性价值观的认可程度正在提高。

二、大学课余生活取向表现出年级和性别差异

各年级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水平、对大学生的适应性以及学习任务不同,在课余活动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专项调查表明,大学生课余活动取向的年级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各活动项目加权选择率的排序不同,课余学习被二、三年级学生排在第一位,被一年级学生排在第二位,而聊天、社交被一年级学生排在第一位,而在二、三年级学生那里却退居第三位;二是年级主导取向有差异,二、三年级的主导取向为课业学习,一年级的主导取向却是聊天、社交三是各年级对课业学习、聊天、社交、上网、打游戏、校系活动和工作、勤工助学等五项的取向有明显的差异。

而我校大一大二学生课余活动的主导取向普遍是课业学习,其次为娱乐社交。这反映了我校的学习气氛还是不错的。在与大一新生交谈中,我发现他们大部分对大学生活充满热情,积极参与各种社团、交际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