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邮政银行

邮政银行

邮政银行

邮政银行范文第1篇

日本经济在上个世纪经历了20年高速增长后,从1990年到2000年,年均增长率仅0.8%,进入了经济低迷期。银行危机开始出现,整个金融体系面临严峻考验。日本自2001年开始进行经济结构的改革,经历了辗转徘徊的2004年,到2005年底,稳定复苏终于成为日本经济不可逆转的趋势。而复苏的动力则来自于日本五年来坚定不移的改革。日本这次结构改革分为银行业改革和邮政改革。目前银行业处置不良资产的改革已经完成,由此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复苏;继续进行的邮政改革,则为复苏进一步增强了动力。

一、处理银行不良债权的改革过程:主银行制日渐衰落

对于银行来说,调整资产负债表意味着处置不良资产;对于企业来说,意味着压缩贷款。

(一)银行业的重组日本在80年代就曾经进行过金融体制改革。1981年,对实施近50年的《日本银行法》进行了修改,被称为日本“金融改革真正的元年”;1985年开始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并不彻底;到1993年4月日实施了新的金融改革法,但起色不大;1997年初又推出所谓“金融大爆炸”的改革,其主要目标就是减少政府干预,赋予金融机构更大的经营自由和权力,推动管制性的产业金融体系转向市场化的商业金融体系。由于银行普遍处于亏损状态,1999年下半年起,日本银行业掀起重组之风,2000年出现第一波高潮,不到一年时间里,原有的八家城市银行重组成三家超大银行。它们是瑞穗金融集团、三井住友银行、UFJ金融集团,再加上2000年底成立的东京三菱金融集团,便形成了日本金融业的四大银行集团。2004年,日本第四大银行UFJ金融集团(日联银行)在被迫大规模处理不良资产的过程中,暴露出大量问题;更因试图在财务报表中造假受到金融厅查处,被迫与东京三菱银行进行合并谈判;2006年1月1日,合并后的三菱东京日联银行正式开业,以162.7万亿日元(约合1.4万亿美元)的总资产,成为世界最大银行。

(二)不良贷款处置的第一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一系列法规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政府和金融行业采取多种方式来开展不良贷款的处置。政府出台了稳定银行业运行的专门法案,建立了银行坏账处置的政策框架。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集中出台了一批关于银行坏账处置的金融法规,如《金融系统稳定化对策》、《金融机构重组方针》、《重建金融机构机能紧急措施法》、《过度银行计划》等,确立了对问题银行坏账处置的基本方针,并依法新设立银行风险管理和不良资产处置的职能机构。1998年设立的金融监督厅和金融再生委员会,负责全面清理146家主要银行不良信贷资产,并与大藏省共同制定金融救助方案和坏账处置措施,形成了以日本央行和大藏省为核心的金融风险监管和银行坏账处置的运作体系。同时,政府设立处理银行坏账的专门机构,接收、管理和处置问题并利用资本市场扩充核销坏账的资金来源,增强银行资本运营能力。但由于金融改革本身的复杂性,最终都未能有效兑现改革初衷,问题积累得越来越多。

(三)不良债权处置的第二阶段:金融大臣竹中平藏的改革竹中平藏在2002年9月兼任金融大臣后,10月底推出“金融再生计划”,公布了时间表,要求在2004年解决不良贷款问题,即所有银行必须在2005年3月之前将坏账削减50%,以恢复全球对日本金融体系与金融行政的信任。其方式包括:(1)以美国财会方式计算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这意味着日本传统上将全部预计退税款列入自有资本的方式被否决,改为仅其中10%可列入自有资本;(2)银行所持有的土地、股票或债券不能以“账面价格”入账,必须按市场价格确定资产价值。据此,日本金融机构将减少6万亿日元自有资本金,资本充足率低于8%。

(四)改革导致了主银行制的衰落在改革过程中,银企利益纽带日益松绑,日本的“主银行制”发生了一些实质性变化,特别是日本有关法律规定,银行所持企业股份不能超过其自有资本。通过改变资产负债表的“金融再生”,日本的大银行被迫大量减持企业股份,其对企业的控制和影响日渐减弱,企业对银行的依赖在降低,企业开始寻求其它融资工具,如股本融资和公司债。因此,日本的“主银行制”实际上已经衰落,经过改革,日本的银行制度同美国和欧洲在事实上已经趋同了。根据日本学者青木昌彦关于制度的博弈均衡的观点,任何一种制度都不存在优劣之分,唯有适合与否之别。主银行制度恰好与战后日本的经济情况(如资金短缺,存在大量投资机会)、国家金融政策(“护航舰队”保护政策,分业管理,限制竞争)等、国际经济活动相适应,因而取得巨大成功。80年代后,日本国内和国际的经济和金融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银行制度赖以生存的基础逐渐削弱,外部金融环境的变化和主银行制度的内在缺陷共同导致了该制度的衰落。

二、政府结构改革是日本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

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意识到必须创建小政府,搞地方分权,“民间能够做的事,让民间做”。当然,在日本人口数量减少的趋势环境下,尽量使政府成为“小政府”,才能达到减轻日本国民的税务负担。因此,邮政改革既意味着走向“小政府”的结构性改革,也意味着一家占据着国民储蓄25%的“政策性银行”脱离政府控制而回归民间。

(一)日本的邮政民营化的含义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其交通和通信网络作为支撑其制度的基础设施而得以扩充。追溯其源,邮政系统创始人前岛密到英国考察,发现英国的邮政和邮储都很发达,从老百姓手中集中了资金之后,用于增强军事力量。前岛密得到启发回国后在日本建起全国性网络之后,还建起了邮政储蓄。日本邮储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和保险在内的资产总和达到340万亿日元,是世界上存款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瑞穗银行的四倍,也相当于日本当年GDP的三分之二。其中,邮政储蓄余额达到220万亿日元(约合1.95万亿美元),超过日本四大商业银行存款余额总和。简易保险部门资产达120万亿日元(约合1.07万亿美元),相当于日本四大家寿险公司资产规模总和。日本民众现拥有的储蓄总额为1400万亿日元,其中26%进入了邮储。日本的邮储资金除用于国家建设,也为内部人提供了“寻租”机会,而且是维持传统的“政府—金融—工业一体化”运转的油。由于日本邮政是政府的一部分,截止到2004年底,这个邮政公社拥有员工27.1万人,下设2.47万个邮局,邮政服务包括邮递服务、快递服务、物流运输等,并规定这些服务可以由私人企业来做。日本邮政的另一类服务是银行和保险服务,也可由私人企业来经营。所以,日本邮政通过民营化裁减27万人,这意味着政府裁员30%。日本邮局在支持政客当选时能够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即所谓“邮政族”。这些利益集团激烈地反对民营化,因此邮政民营化改革非常困难。通过剧烈的政府改革来创造一个“小政府”,邮政改革需要12年才能完成,其中政治原因是主要的:即一旦邮政民营化,政府在全部家庭资产(thetotalhouseholdasset)中的份额就会降到5%。政府控制的资源要大大减少。所以,日本邮政实行民营化对于创建“小政府”特别重要。

(二)改革方案的具体内容日本1998年通过《中央省厅改革基本法》,邮政省被缩编为总务省邮政事业厅,2003年4月又被改组为邮政公社。日本议会通过的法案包括邮政民营化法案、日本邮政股份有限公司法案等六项内容。据此,在2007年4月前,日本将解散现有的日本邮政公社,成立一个国家控股公司,下设窗口公司(邮递)、邮政事业公司(管理日本全国2.47万个邮政网点)、邮政储蓄银行和保险公司四大机构。在2017年前,国家控股公司必须售出其在邮政储蓄银行和保险公司所持的全部股份,实现民营化。邮政改革的第一个目标是改革官僚主导、中央集权的制度;第二个目标是通过政府公务员裁员27万人,进行公务员改革;第三个目标是将民间的资金交还民间使用。这些目的达到后,就完成了民营化。日本现在有很多政府预算外机构,这些机构通常是自动地从邮储获得资金,运营效率则相当低下。邮储私有化之后,政府预算外机构就必须面对金融市场,一旦其商业活动无效益,就面临极高的融资成本,这种市场治理可以改进政府商务活动的效率。2005年10月,日本新内阁组建,竹中平藏再度入阁,担任了总务兼邮政民营化改革大臣。2006年1月23日,日本邮政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意味着日本邮政民营化改革开始启动了。邮政民营化改革被视为以放松政府规则、释放民间活力为主导思想的经济结构改革的核心。

邮政银行范文第2篇

邮政银行在全国各地都设有分行网点,不同地区邮政银行营业时间可能会有差异。以北京市为例,邮政银行营业时间为:

1、个人业务:周一至周五9:00-17:00;

2、对公业务:周一至周五09:00-12:00,13:30-17:00。

另外,很多地方的邮政银行还会有冬令和夏令营业时间,建议大家到银行办业务最好是选择工作日的常规上班时间去,不要去太早或太晚。

(来源:文章屋网 )

邮政银行范文第3篇

1、在淘宝网购买东西需要付款时,选择通过银行的网上银行支付,选择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点击下一步,选择登陆到网上银行付款。

2、此时,系统就会跳转到上面步骤提到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个人网银登陆界面。输入正确的用户名与密码登陆网上银行。

3、此时选择付款账户后确认支付即可。然后返回淘宝付款界面选择付款成功,这样我们就成功通过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网上银行完成了淘宝网的支付,其他的例如美团等步骤都是一样的,在这里我就不一一介绍了,大家可以自己试试。

(来源:文章屋网 )

邮政银行范文第4篇

1、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个人业务:9:00-17:30;对公业务:9:00-11:30,14:00-17:30。

2、法定节假日(周六、周日)

个人业务:9:30-14:30;不提供对公业务的办理。

邮政银行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政策性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市场定位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5-0026-04 中图分类号:F830.31 支献标识石马.A

加入WTO7年来,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建行、中行、工行先后成功上市,农行股改工作已初步完成,新兴商业银行不断组建,外资银行在经营人民币业务上已享有国民待遇。在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支持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也陆续开业,金融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在监管机构的指导下,各金融机构在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方面都进行了诸多探索。尽管如此,2007年渣打银行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次特别调查结果显示,仍有90%的中小企业面临融资困难。

一、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亟须组建

中小企业在繁荣经济、促进增长、扩大就业、推动创新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相当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小企业的崛起。然而,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却困难重重,其中融资难一直是制约其成长前进的桎梏。在经济下行的时候,银行贷款投放更为谨慎。根据银监会的统计,2008年一季度各大商业银行贷款额超过2.2万亿元,但只有约3000亿元贷款落实到中小企业,较上年同期减少300亿元,仅占全部商业贷款的15%。2008年,金融机构对小企业贷款余额和授信户数较年初均出现下降。

2008年以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小企业出现了暂时性的经营困难,因资金紧张难以为继甚至倒闭的现象引人关注。来自国家发改委的统计数据表明,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亏损,其中纺织行业中的中小企业倒闭超过1万多家,有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到2008年底,全国中小企业当中歇业、停产或者倒闭的约占7.5%。为解决小企业融资困难,监管层不断要求各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资金投放力度。2月20日,银监会《关于创新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还款方式的通知》,指导商业银行创新还款方式,给予基本面较好、信用记录良好、有竞争力、有市场、有订单但暂时出现经营或财务困难的小企业以贷款延期支持。财政部和银监会正在研究出台《中小企业与涉农类企业不良贷款减免办法》,拟允许金融机构减免符合一定条件的中小企业及涉农企业的不良贷款,以减轻农业和中小企业负担。但是,这种减免只不过是给了银行一个政策许可,最后的成本还需要由银行自身承担。业内人士认为,当前中小企业运营风险依旧偏高,在实体经济没有完全见底时,其破产比例会逐步提高,上述政策会引发部分企业投机取巧出现道德风险,加大银行的资产风险和资产损失,反而有可能使商业银行更加谨慎地对待给中小企业和涉农企业的贷款。

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存在着市场失效,是国内学术界和金融界的共识。从理论上讲,在一个完全有效的市场机制中,市场能够及时地将资金从供给者手中配置到需求者手中,实现资金供求双方的有效对接,即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但是,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金融管制严格,金融体制改革落后,无法内生出适应中小企业金融需求的机构和制度,中小企业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都难免遭遇融资壁垒,从而产生“双缺口”。“双缺口”的存在,表明依靠市场力量显然无法使资金有效地配置到中小企业。在这种情况下,成立一个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较大规模贷款的政策性金融机构,采取直接手段来体现政府的意图,以弥补市场机制的功能缺陷,显得尤为必要。

二、建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的必要性

建立政策性银行,是政府干预金融市场、弥补市场缺陷、矫正市场失效的重要手段。政府关注的是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注重培育企业和产业的竞争力,对中小企业采取积极的扶植与保护态度。而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经济主体则按照市场化原则运作,更关注自身的利益盈亏,难免“嫌贫爱富”。坐等商业银行去扶持中小企业不现实,采取行政干预方式强制商业银行贷款给中小企业又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政策性银行的建立,不仅可以有效地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弥补商业性投融资活动的不足,还可以以较少的政策性资金投入吸引更多的商业性资金,从而成为政府调控宏观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力工具,其作用是其他金融机构所无法替代的。

我国目前已建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但是由于分工不同、职责不同、所承担的任务不同,都不可能将中小企业作为其重点扶持的对象:国家开发银行所扶持的项目要求是列入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和信贷计划的项目,借款单位要有可抵押的资产或可靠的第三方保证人,其扶持重点主要是国家大型企业,且正在向商业银行转型∞。进出口银行主要提供卖方信贷、买方信贷和中长期信用保险服务,但是按照该行信贷政策,设备出口卖方信贷单笔出口合同金额应不低于100万美元或上一年度累计设备出口额不低于500万美元(除对外提供设备相关技术服务项目外),出口买方信贷商务合同金额在200万美元以上,技术设备类进口信贷合同总金额一般不低于500万美元,资源进口贷款年资源进口额应达到1000万美元。姑且不论有多少中小企业是外向型企业,单从经营规模来看就不会有多少企业能够进入门槛。农业发展银行主要发放农副产品的购销、调运、储存、加工等环节所需资金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且贷款要求较高。以吉林省农发行2005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办法为例,申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的企业须为市级以上(含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总资产规模必须在3000万元以上(其中固定资产规模在1500万元以上)、年销售收入要超过2000万元。显而易见,能够达到这些条件的中小业凤毛麟角,事实上中小企业也没有从现有的三家政策性银行得到多少支持。可见,要弥补我国金融市场对中小企业资金供给的断层,组建专职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银行势在必行。

三、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的启示

为了帮助中小企业融资,不少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政策性金融机构:美国于1953年依照《中小企业法》成立了小企业管理局,英国在2000年4月成立了小企业服务局,直接参与中小企业的金融活动;日本在二战后相继成立了商工组合中央公库(1936年)、中小企业金融公库(1953年)和国民金融公库(1949年)等,来保证中小企业获得充足资金;韩国在不同时期也分别设立了韩国国民银行(1963年)

和兴业银行(1987年),全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台湾省根据1975年颁布的《银行法》将台湾省合会储蓄公司及各区民营合会储蓄公司陆续改组成中小企业专业银行,专门从事中小企业资本支出贷款及周转金贷款。这些政策性金融机构在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上都极大地发挥了其政策性和主导性作用,成为政府实施扶持政策的有力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各国(或地区)的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中,并非都是以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为主体的。美、英两国由于市场经济发展充分,商业性金融非常发达,企业资本积累程度较高,政府可以借助于政策性信用担保制度,通过向商业银行提供担保的方式协助中小企业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事实上是以小企业管理局(或服务局)作为其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的核心,强调的是服务功能而不是融资功能;而日、韩等国由于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资本供给不足的现象(虽然其“资本供给不足”具有极大的不可比性),则以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作为核心,集中必要的财力,以较之民间金融机构更为有利的条件直接向中小企业贷款;我国的台湾地区则在中小企业专业银行运行了近20年之后,对中小企业专业银行进行了民营化改造,建立了以地方政府基金为核心的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

从我国国情出发,由于不具有英美等国雄厚的市场经济基础,金融资本供应还存在着严重的短缺现象,仅仅依靠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的运作不可能弥补中小企业存在的巨大的资金缺口,故日、韩等国的经验更具参考价值。因此,我国的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应以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为核心。但是从头创建一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并非易事,难以一蹴而就。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可以借鉴台湾地区的做法,选择条件合适的金融机构,将其改造成为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以满足中小企业在创业和购置固定资产等方面对中长期贷款的需求。

四、邮储银行独具改造成为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的天然优势

2006年12月31日,银监会正式批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开业。邮政储蓄银行的网点从大中城市一直深入到最基层乡村,拥有巨大的储蓄账户数据库和高效的汇款支付服务,操作平台比较成熟,信息管理系统也比较完善,在农村有很高的信誉度。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邮储有着巨大的独特优势,具备改造成为政策性金融机构、为城乡居民和众多中小企业直接提供贷款等金融服务的条件。

(一)邮储银行资金实力雄厚,是唯一一块没有任何坏账之忧的金融资产

邮政储蓄自1986年恢复开办以来,各项业务迅猛发展。截至2008年4月末,邮政储蓄存款余额高达18650亿元,是我国第五大存款机构(仅次于四大行),邮政绿卡发卡量达2亿张,为中国第三大发卡行(仅次于工行和农行),在农村地区更是占据了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在邮储投保的客户接近2500万户,占银行保险市场的五分之一;另一方面,从成立到2003年8月,邮储“只存不贷、坐收利差”,之后其存款新增部分才开始自主运营,但绝大多数被投向大额协议存款。2005年之后,邮储也只发放了少量风险极小的存单质押贷款,至今其不良贷款几乎为零。一个干净的、没有负担的“壳”,是其他金融机构所不能比拟的。

(二)邮储银行享有中国邮政的品牌和美誉,金融服务网络覆盖面最广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中国邮政在城乡百姓心目中有着良好的信誉,在部分偏远的农村地区,邮政几乎是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渠道。中国邮政的品牌价值很高,邮政储蓄银行依托于邮政集团可以享用这一优良的无形资产。同时,邮政储蓄银行已实现在全国任一联网网点的通存通兑,为我国覆盖面最广的金融服务网络,是沟通城乡居民个人结算的主要渠道。目前该行提供储蓄服务的营业网点36000多个,提供汇兑服务的营业网点45000多个,有2万个网点可以办理国际汇款业务,其中近60%的储蓄网点和近70%的汇兑网点分布在农村地区。邮储银行的网络优势不仅让农村信用社望尘莫及,其他任何一家商业银行也只能望其项背。

(三)邮储银行网点贴近基层,信息不对称程度比大银行小

网点多且靠近基层,也是邮储银行的优势之一。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可以说除了派出所就是邮局最了解农户。邮储银行现有的机构和人力资源呈现出明显的“下沉式”分布特征,不少地方甚至每个乡、每个村,都有邮储的储蓄代办员。这些人平时走村串户,为邮政储蓄吸存立下汗马功劳,同时又积累了丰富的基层经验,对中小企业和乡、村、户的经济状况较为了解。因此,邮储银行相对其他大银行而言与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程度较小,风险识别能力较强,能够适应中小企业量多面广、千差万别的实际情况,可以在对中小企业融资中获得更大的安全赢利空间。如今,邮储银行继续依托邮政网络经营,并可与邮政实现客户信息共享,在争取客户、业务营销以及管理信贷风险等方面的优势令其他金融机构无法比肩。

五、邮储银行的市场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

银监会给予邮储银行的市场定位是,“充分依托和发挥网络优势,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以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为主,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与其他商业银行形成互补关系,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在农村金融体系面临“系统性负投资”、农村金融生态严重恶化的情况下,监管者希望邮储银行能够成为一个可以与农村信用社形成良J生竞争态势的主体,把从农村地区吸收的资金以贷款形式回流农村,激活当地经济,这反映了监管者的良好愿望。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邮储银行面临着“双重身份”的选择,一方面被监管者要求承担一定的政策,另一方面其商业效益问题又经常被反复强调。昔日定位不清晰的国有银行就曾陷入这样的困境:既不能商业化经营,也实现不了所谓的政策性目标,最后其由于政策性任务所造成的商业性亏损却让政府来埋单。再如,当初监管者对农信社的市场定位与邮储银行一样,也是支持三农,支持新农村建设。但是,近年来农信社经营业务的商业化和经营区域的城市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监管者对其一厢情愿的定位并没有产生什么实际效果。邮储银行若干年之后会不会步其后尘呢?无法预测。

再者,邮储银行能够按照银监会的设想而成为一家“社区”银行和“零售银行”吗?在巨大的竞争压力面前,任何金融机构都要努力提高收益,降低成本,不断提高资产质量,满足监管部门的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率要求。作为一个超大银行,邮储银行也有它自己的目标函数,这个目标函数不仅要考虑到监管者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市场竞争的需要。从一个超大银行自身的角度来讲,从事农村金融业务确实存在着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未来预期不稳定等弊端,与民间金融机构相比不具备什么竞争优势。因而,四大行在当年做出了收缩经营网点、上收管理权限的选择,其在县以下的经营网络几乎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有四大行的成例在先,难道邮储银行能够反其道而行之,将经营主战场放在农村、将主要业务领域放在支持新农村建设吗?至少从一个超大银行自身的成本收益来讲,很难对这个问题做出肯定的回答。

六、结论和建议

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外资银行“五分天下”的局面,这一万多家大大小小的金融机构和三家政策性银行一起,构成了我国寡头主导的金融机构体系。这个体系表面上看层次分明、分工明确,但在实际运行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笔者认为,目前所短缺的不是商业性金融机构,而是向不发达地区和偏远农村地区、向强位弱势的众多中小企业提供普遍性金融服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将邮储行改造为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架构,促进邮储资金返流农村,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需要,也是符合国情的现实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