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关国庆的诗歌

有关国庆的诗歌

有关国庆的诗歌

有关国庆的诗歌范文第1篇

论文关 键 词:诗史 风范 浪淘沙 诗歌发展 新诗 诗话 传统诗歌 编纂 品格 地方

传统诗歌多诗话,而无诗史;今日诗歌多诗史,却无地方诗史。{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正是弥补了这项空白,成为全国第一部区域诗歌发展史,其创新意义自不待言。而能让这部煌煌巨著初一面世即好评如潮,乃在于它兼备了诗的品格与史的风范,可为日后诗史写作之典范。诗史编纂,应是海纳百川,却又如大浪淘沙,沙里淘金,是一项非常耗人心血与心智的艰巨工程。《发展史》的编纂历时四年之久,终以其灵动而不散漫,严谨而不呆板,厚实却非堆砌,宏大却不落虚空的诗史风范,对2O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做了一次完满的总结,也向中国诗坛、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呈上一份丰厚的世纪贺礼。“治史者不必是诗人,但不能没有一颗诗心”,编者对诗歌的透彻理解、精辟见解和准确的评价,正是“诗心”跳跃、诗之品格的充分表现。编者对诗歌的鉴赏更多是从“诗何以为诗”的诗学本体观出发,从题材的选择、诗体的建设到诗情的体验及美学观念的演进等多方面着手,对20世纪重庆的优秀诗歌、诗人及诗评家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在史的源流中重新开掘出重庆新诗的另一番审美境界。从崇本尚先、择善而从的白屋诗人吴芳吉,“墙里开花墙外红”的田园小诗诗人杨吉甫,到以八行体创作闻名而被誉为“沙八行”的沙鸥,微型诗创作的重要人物穆仁,以及辛勤耕耘于诗坛的“五色土”诗人,他们在诗歌创作或诗歌理论上都颇有建树,但至今尚未引起诗界的足够注意。对这些诗人、诗作的长期淡漠,大大削弱了重庆诗歌的整体实力和影响。而《发展史》正是在文学审美的“诗心”关照之下,对这些艺术品进行了及时的“抢救”,让其重见天日、大放异彩,展现出重庆诗坛真实而又更为完满的艺术风貌。

写诗史,除了诗之品格,更须具备史之风范,正如王国维所说“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编者高屋建瓴,从史的高度出发,在掌握了大量重庆新诗史料的基础上,从时间坐标轴上来纵览20世纪重庆新诗的流变,以全新的审美角度对重庆20世纪新诗作了全面而细致的整体打量,进而挖掘重庆新诗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固有的本土特色。《发展史》还将诗歌、诗人与诗评家一并纳入诗史的视野,诗与诗人参照,诗与诗论相印证,在诗歌史的体式编排上独具新意也更为合理。20世纪重庆的诗歌兴衰与社会政治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编者将诗史发展放在社会政治这一大背景之下予以观照,紧紧抓住抗战和新时期重庆新诗发展的两大高潮,将重庆新诗的流变有条不紊的铺展开来,不仅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而且思想先锋,将重庆本土诗歌、诗论的独特的区域特色凸显了出来。吕进先生指出“重庆新诗有着自己独特的地域特色,既吸收了东部的先锋性,又包容了西部的边缘性,颇具研究价值”。正是在对重庆新诗独具慧眼的认识之下,本书不仅着重介绍了像梁上泉、傅天琳、李钢、梁平、李元胜等已在全国诗界较有影响,曾获得全国大奖的诗人,还对少数民族诗群作了重点扫描,对冉庄、何小竹、冉冉、冉仲景等代表诗人作了专节讲述。与此同时,作为中国第一家大型诗歌网站的《界限》也纳入了诗史的视野,并对这批上世纪末依托网络崛起于当下诗坛的中青年诗人予以了必要的关注,体现出治史者眼界的宏廓与气度的恢弘。

有关国庆的诗歌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新诗 诗史 国是 吕进 十七年 诗歌 时代 抗战时期 地理位置 山城

论文摘要:中国是一个诗的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更是一部伟大的诗史。山城重庆,因其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积淀,灵秀的自然环境,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新诗发展的一大重镇。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作为时代最强音的诗歌,更是丰富多彩,摇曳多姿。20世纪的重庆新诗,如吕进先生所言,“是一个丰富的存在”。从新诗初期到抗战时期,经十七年至新时期,重庆新诗的发展是“波浪无穷而光采有致”。

中国是一个诗的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更是一部伟大的诗史。山城重庆,因其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积淀,灵秀的自然环境,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新诗发展的一大重镇。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作为时代最强音的诗歌,更是丰富多彩,摇曳多姿。20世纪的重庆新诗,如吕进先生所言,“是一个丰富的存在”。从新诗初期到抗战时期,经十七年至新时期,重庆新诗的发展是“波浪无穷而光采有致”。印象最深的是其间的两次发展高潮,都“超越了地域界限”,具有“全国意义”。第一次发展高潮是在抗战时期,由于政治的原因,全国的许多诗人汇聚于此,既有郭沫若、臧克家、艾青、胡风等著名诗人,也有牛汉、绿原、高兰、田间、鲁黎等诗坛新秀。在这里,他们慷慨激昂,抒发着忧国忧民的情怀,谱写了一曲曲可闻可感、可歌可泣的篇章。如果说第一次高潮的产生是由于历史、政治等原因的驱使而产生,是全国各地诗人在重庆这个舞台上的集体汇演,那么,第二次高潮的出现则是自觉的,内部诗情的涌动,是重庆本土诗人、诗评家极具个性的独舞了。这次高潮是发生在十年的沉寂之后。十年压抑中的沉默的缪斯,终在那早春明媚的阳光中进裂而出。老诗人感慨万千,重奏心中的竖琴,新来者豪情满怀,弹起缪斯的七弦琴更是涌现了一批以吕进为代表的优秀诗评家。这一时期重庆的新诗创作,无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可谓“蔚为大观”也。在共同的诗歌追求中,他们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歌理论和美学观念,既注重纵的继承,又注重横的移植,并成为全国三大诗论群体之一——上园派的中心。他们是“传统的崛起派 ”,是“崛起 的传统派 ”。而作为本书主编的吕进先生,恰如诗人阿红所言,“以他对中国古典与现当代诗歌诗论的广识,以他对世界诗史与著名诗歌诗论的博知,以他对哲学、心理学、创造思维学的体会,以他敏锐的领悟、独立的思考,以他不算多却深有体昧的诗歌创作经验,呕心沥血,运筹帷幄,终于为中国现代诗学创建了一个新的颇是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样是在重庆,在吕进先生的领导下,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研究新诗的实体机构——中国新诗研究所,使重庆同时成为了中国新诗研究的重镇。这里发起和主办了多次全国及国际性的诗歌研讨会,在诗歌边缘化的今天,爱诗的人们在这里寻找到了前进的力量。

《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从整体上把握了重庆新诗发展的历史,史料详尽,论述精当,结构井然,章目明晰,所谓“举一纲而万目张”,它是重庆新诗发展的一次大总结。它让我们清楚的感N20世纪重庆新诗这段沉甸甸的历史,感到20世纪的重庆正一步步迈向新诗的天堂。在21世纪的精神普遍空虚的今天,在新诗略显沉寂的时刻,这本书的出版,必会促使我们的诗人 “丰胸中万卷,壮笔下千军”。我们有理由相信,新诗的明天会更好 !

有关国庆的诗歌范文第3篇

当代安徽诗歌的发展有两大重要地域:合肥和安庆。

合肥:安徽诗歌的圣地

安徽省会合肥是一座和诗歌紧密关联的城市。《诗歌报》的旧址――合肥宿州路9号曾经是一代诗爱者心中的圣殿和家园,原《诗歌报》的主编蒋维扬先生是很多年轻诗人心目中的“诗歌教父”。在新千年,合肥重放异彩,曾一度作为诗歌俱乐部,成为全国诗人向往的诗歌“大都”,几年来,接纳过来自全国的近百位诗人。这里居住着很多当今诗坛重量级诗人。老诗人公刘、严阵、刘祖慈、乔延凤等,他们曾在新时期文学中俱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新时期诗歌的中坚力量。朦胧诗人梁小斌在中国诗歌史上的意义也是毋庸置疑的,其新作《梁小斌如是说》奠定了他在诗歌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诗人时红军在上个世纪以爱情诗闻名全国,至今仍在坚持诗歌创作。目前合肥的中青年诗人主要有陈先发、章凯、蓝角、罗亮、张岩松、王明韵、祝凤鸣、汪抒、水晶钥匙、寒阳、黄玲君、杜绿绿、吕小青、吴橘、西边、方子昂、晏弘、红杏、邬云、李进、周大强、江岸、廖青、许泽夫、宇轩、许敏、何冰凌等。诗人陈先发于2006年创办若缺诗社,其成员有蓝角、章凯、杜绿绿等安徽诗人,同时吸引了一大批全国优秀诗人加盟,其诗歌论坛也呈现火爆场面。若缺诗人以陈先发成就和影响最大。从早年《春天的死亡之书》里的才情迸射,到诗集《前世》的沉着发力,再到后期的《残简》的驳杂诡异,陈先发的诗变化多端,取法自然,直击人心。其中《丹青见》已成汉诗经典。“死人眼中的桦树,高于生者眼中的桦树。/被制成棺木的桦树,高于被制成提琴的桦树”,这两句被广为传诵。诗人汤养宗这样评述《丹青见》:“好的诗歌总有被神秘授过般才来到人间,一个诗人一生能有此一诗足也!”陈先发近年来笔法趋向朴拙凝重,其诗学笔记《黑池坝笔记》将诗歌与哲学巧妙地熔铸到一起,几乎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诗性言说样式。章凯应该是中国当代最杰出的女诗人之一。她从容、内省的表达,厚重、知性的质地,是女诗人当中所罕见的,她的诗作摹写了对人生深深的隐忧和悲悯,其代表作《风暴》,近乎完美。

合肥诗人风格不一。罗亮诗歌诡异、怪诞,他擅长各种感觉的奇妙拼接,给人以强烈的视听冲击。蓝角的组诗《厌恶及其他》,专注于对种种怀旧、颓废、自持、焦虑的诗歌情绪的描摹。在遥远的1995,诗人祝凤鸣写下了《流星纪事》等追怀乡村生活的宁静诗篇,而张岩松写于2006年的《合肥》等诗歌则表明了对当下城市生活贴近关注的立场。《诗歌月刊》主编王明韵,这位在失眠和耳鸣症里辗转的诗人,他的《不死之书》中俨然竖着一把巨剪,他将在这个交叉的锋口中消磨一生。汪抒是个特别高产的诗人。他的诗歌执著于对瞬间感受的捕捉,仿佛灵光乍现,汪抒的一些短诗有着不错的品质。

安庆:诗坛另一重镇

安徽诗歌版图中的另一个重要地域是:安庆。诗人沈天鸿以他的《安庆日报》诗歌副刊为阵地,影响、扶植和联系了大批诗人,包括已逝的诗人海子。沈天鸿在朦胧诗时期为诗坛奉献了《秋水》等名作,他新近出版的诗歌理论文集《现代诗学形式与技巧30讲》,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当代的诗歌理论。

安庆出文人。一直以来,有着良好的诗歌写作的传统。前文所提及的成名诗人如陈先发、罗巴、祝凤鸣等,不少都是安庆人。一些报纸的副刊编辑如叶卫东、金肽频、张明润,诗歌理论家李凯霆,他们本身都是诗人。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让安庆在安徽乃至全国位置凸显名声大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安庆有一个不解诗群。这个诗群的领衔人物是余怒,此外还包括宋烈毅、沙马、邵勇、大伟、夏春花、潘漠子、阿翔、啊牛、鲍栋、周斌、胡子博、徐勤林、罗亮、吴橘、何冰凌等安徽诗人。不解诗群辑录的《不解诗歌年刊》被认为是最好的年刊之一,不解诗歌论坛也成为国内最尖锐最活跃的先锋诗歌论坛。余怒诗歌一向以先锋的姿态特立于文坛,措辞斩截激烈,偏爱以完美状态的“歧义呈现”来达到“自呈”的目的,并且歧尽其“妙”,给读者带来多元的含混的暧昧的诗意空间。从诗集《守夜人》、《余怒诗选集》到《枝叶》,再到近期的《余怒吴橘诗合集》,余怒诗风有所变化,由最初的愤怒决绝到今天的浑厚沉潜,呈现出成熟的中年气象。他的诗歌《孤独时》、《众所周知的立方体》、《交换》亦堪称经典,其诗学随笔《表情的语言学》更是倾注了诗人大量独到的思考。不解诗群优秀的诗人很多。宋烈毅的诗歌干脆利落、断裂感强,但近期在不解论坛上读到他的一组短诗,缓慢、安静而有力,感觉也在求变之中。沙马的诗朴素平和,有着对真理的洞见和遗忘,《想往安宁》等一批诗作有较高的艺术成就。邵勇的诗歌中同时兼有对日常生活的诗意消解和态度端凝的还原,他的《静夜思》、《被少女梦见的狮子》、《和我一起去白荡湖》等诗作,都有着令人吃惊的品性。另外,不解诗人啊牛的《即景》,阿翔的《小谣曲》,周斌的《思乡曲,或题曰乡关何处》也都是非常优秀的诗作。安庆的女诗人也很多,像歌兰、紫苏等都是非常出色的女诗人。而在安庆周边,也活跃着许多诗人。如宿松,是个诗歌大县,有张劲松、高嗣照、黄葵、刘鹏程、司舜、木叶、吴忌、浪濯、石一龙、许洁、余琳芳、北岸等一大批诗人;望江有诗人张建新、张颠、查耿、崔国斌等;在海子的家乡怀宁高河,集中着诗人柏羊、怀宁那勺、路顺、孙大顺、黄涌、甄文、钱续坤等;桐城有诗人白梦、洪放、章啸、汪世学、陈俊、李小建、李大鹏等。

群星熠熠,各自生辉

除了这两大重要地域,安徽诗人更像散落的珍珠分布在安徽各地,星星点点,熠熠生辉。

长江以南的诗人中,马鞍山的杨键是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诗人。人们习惯上将余怒、陈先发、杨键三人并称。杨键作品,以《暮晚》为例,白描式的场景呈现有悲悯意识和佛理禅机隐现,自然率真。但观其近作,技法单一,给人以凌空蹈虚之感,颇为可惜。池州的李三林也是非常重要的诗人,他低调安静,写出了不少气息纯正的好作品。在芜湖,有诗人李商雨、白鸦、穗穗、杨四平、张军、饿发、樱粟粟等,马鞍山有诗人石玉坤,铜陵有诗人水牛,宣城有诗人方文竹、盛敏等。

六安地区,以高峰为代表的寿州诗群异军突起,涌现出一大批70后和80后诗人,如陈巨飞、小小唐、樊子、鹏子、熊德志、严正、孙苜蓿、抹园、黄运丰等,起点都比较高,写作势头强劲。

此外,巢湖诗人有孤城、老刀、孙启泉、青玉岸上瞌睡(网名)等仍在坚持诗歌创作。黄山地区有寒玉、小光、李双鱼、铁流、一度、叶丹等诗人。滁州有诗人夭夭、白雪(徐红),宿州诗人八零,淮南诗人叶臻、吴波、江耶,涡阳诗人高家村等,他们都还在诗歌的阵地上坚守着。滁州天长的诗人叶世斌是近年来创作比较活跃的一位诗人,创作量很大,已经引起较为广泛的关注。

那些漂在外面的安徽诗人也很值得关注,以北京的为最多。原籍安徽安庆的魔头贝贝是一位优秀诗人,尖锐的直指,轻捷的表述,个体感觉与当下现实的恍惚游离与体认,使魔头贝贝的诗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质。诗人叶匡政、老巢、魏克和孙家勋是较为活跃的京漂诗人,叶匡政长诗《“571工程”纪要》,老巢的长诗《空着》,魏克的漫画诗,孙家勋的“非洲系列”,都很值得一读。曾写出《与蜘蛛坚韧作战》等诗篇的安庆潜山诗人简宁,是个成功的京漂族,也还在陆陆续续地进行诗歌写作。广东有安庆望江诗人胡望江、汪治华等。而现居住在上海的80后天才女诗人缎轻轻,诗歌表述无羁无绊,古灵精怪,更是赢得粉丝无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漂在上海的诗人小鱼儿(本名于怀玉),一直积极致力于诗歌活动,于2001年创办《诗歌报》网站,到2007年底,该网站论坛注册会员超过20000人,为国内较有影响力的诗友论坛。

垃圾派当中,皮旦、徐乡愁、管党生等都是安徽人,其中以其创始人皮旦成就最高,是网络时代低思潮写作的代表人物。

有关国庆的诗歌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鉴赏;诗歌;探究

一、总括:诗歌中“含蓄”与“寄托”的区别

诗人欲言又止、欲说还休,读者只要通过引申想象,就能使诗意完整,这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写法,我们称之为“含蓄”。诗人没有说或者没有直说,我们需联系诗歌之外的内容才能明了作者的意思,这种“言在于此,意在于彼”的手法,我们称之为“寄托”。我们品味诗歌本身,便能体会“含蓄”的内容;“寄托”则必须联系诗外的东西才能体会。对“含蓄”而言,“言内之意”与“言外之意”就像“形”与“神”的关系;对“寄托”而言,“言内之意”与“言外之意”就像““形”与“影”的关系。

二、诗歌中的“含蓄”

“含蓄”一直是历代诗人创作诗歌的一个重要原则,昊景旭在《历代诗话》中对诗歌的含蓄作了很好的说明:“凡诗恶浅露而贵含蓄,浅露则陋,含蓄则令人再三吟嚼而有余味。久之,而其句与意之微乃可得而晰也。”诗歌的“含蓄”,主要表现在创造意象,通过诗中的意象去启迪读者,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让读者细细回味,逐步领悟诗歌的深层含义,从而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诗经》中的《狡童》为例,我们来分析诗歌中的含蓄。诗有两节,第一节说:“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第二节承接上节说:”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第一节里的“不与我言”不是路上相遇不说话,而是一起吃饭时,对“我”(抒情主人公,指妻子)不理不睬;第二节进一步说不再与“我”一起吃饭,“我”食不甘味,枕席难安。“我”不责怪彼(指丈夫)移情别恋,而是归咎于“子”(另一女子)的夺人所爱,不仅为失去丈夫而伤心,更忌恨夺爱的那个女人。从开始吃饭不与“我”说话,到不与“我”一起吃饭,我们可以想象到丈夫的夜不归宿,甚至连同床异梦也不可能做到了,虽然诗中未言,然而我们发挥想象,联系生活常识,从分析“形”而得知其中的“神”,完全能明了这内含的东西,这就是“含蓄”。大凡男女感情破裂的原因有两种,即古语所谓的“见多情易厌,见少情易变”,就像吃东西一样,有的因为吃得太饱而撑死了,有的又因为没吃而饿死了。离别的时间久了,情感容易淡漠,身体的疏远必然导致心灵的疏远;天天厮守在一起又容易生嫌恶,过密的相处反而使心灵疏远,所以同床异梦,就像这首诗中所说的一样。这其中的含义作者虽未明言,只是寓于字里行间,我们无须借助其他物象,只需品味诗歌本身,便能体会其中深层次的内容,这就是诗歌中的“含蓄”。

三、诗歌中的“寄托”

有关国庆的诗歌范文第5篇

现任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社长、深圳创新型城市促进会执行会长的李维福深情地说:“我是深圳人啊,理应为深圳做点事情。虽然目前我呆在北京的时间更多,但我一直很关心第二家乡的文化建设。”李维福认为,深圳从文化立市到文化强市,过去所取得的成绩,是给予高度重视的政府、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热心的文化建设者三方共同努力得来的。

灾难面前献爱心,默默无闻作贡献

2008年“5・12”汶川地震,使无数同胞的生命财产蒙受了巨大损失,中国人民用各种形式给同胞送来温暖。一首名为《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的诗歌经网络广为流传,令无数人潸然泪下。这首著名的网络诗歌,就是出自李维福之手。他坚持不肯透露自己的姓名,并把这首诗歌的版权在地震后第一时间,捐献给了深圳市文联,以此表达对灾区同胞的鼓励和支持。

记者了解到,这首诗歌曾被多名作曲家谱成歌曲。值得一提的是,一首由深圳词作家田地改写歌词、深圳作曲家姚峰谱曲的《孩子,来生我们还要一起走》曾一度在深圳卫视每天的黄金时段播出,以此纪念“5・12”汶川大地震中的受难同胞。后来,此首歌曲被凤凰卫视等国内多家知名媒体转播,诗歌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灾区人民的质朴亲情,曾让无数国人为之动容。

讴歌主旋律,写出人们心中的歌

十年直辖,重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受重庆市委宣传部的邀请,李维福曾到重庆基层去采风。经过深入细致的调研,他发现重庆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在于重庆市各级党委、政府密切联系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特别是重庆市广大党员干部正在深入开展的“三进三同”活动(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和“三项制度”建设(基层党组织书记每周一次接待群众、党组织班子成员每年两次进家入户走访群众、群众意见定期办理反馈),实践证明,“三进三同”活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改善了群众生活,促进了城乡统筹。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李维福与曲作家方石联手,共同创作了歌曲《小康路上一起走》。

据了解,《小康路上一起走》全面展示了重庆市广大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开展“三进三同”活动和“三项制度”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深刻再现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齐心致富奔小康的豪迈激情和生动场景。此歌曲后被重庆市委宣传部列为重庆市四大红歌之一,广受重庆市民的喜爱,并被列为“五个一工程”的候选名单。

生命在奉献中闪光,价值在奉献中实现

“我们迎着初升的太阳,走在崭新的道路上”,这首振奋人心,洋溢着爱国热情和革命英雄主义及乐观主义精神的歌曲,字里行间传递出的是中华民族渴求民族复兴、期盼国家富强的热切愿望。更为可喜的是,这首表达了亿万人民永远跟着中国共产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奋进的《走向复兴》的歌词,同样出自李维福之手。

接到为共和国90周年进行创作的任务后,李维福在深圳市委的具体指导下进行创作。据李维福回忆,《走向复兴》整首歌曲时长虽不过两分多钟,歌词仅有24行、232个字,但却是历经了上百次的调整、修改和润色后才最终完成的。

据悉,《走向复兴》后来还有幸成为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压轴节目;2009年10月1日,在国庆群众大游行的队伍中嘹亮唱响;同年10月2日,在首都各界群众联欢晚会中再次亮相;12月30日晚,这首歌又以京剧歌曲的形式登上新年京剧晚会的舞台;12月31日晚,在中国新年音乐会上它又通过央视一套向全球播出。紧接着,全球亿万华人观众又在2010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再一次听到这首熟悉的旋律;这首歌还在2010年第16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上作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入场的歌曲播放;2011年被选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文艺晚会《我们的旗帜》的压轴曲目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