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动作描写的细腻描写

关于动作描写的细腻描写

关于动作描写的细腻描写

关于动作描写的细腻描写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客观描摹;细腻深刻;写景手法

刘侗,字同人,号格庵,湖广麻城人,与谭元春交往密切,深受竟陵文风影响,他与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是竟陵派后期的典型之作。该书详细描述了北京地区的山川园林、寺庙祠堂、民俗风情等,本是一部记载北京风物景观的地方志书,但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看,其中不乏优秀的写景散文。

从志书的性质看,《帝京景物略》描写景物风貌时应注重真实性与准确性,因此刘侗在行文中有意识地对景物进行客观描摹。但刘侗的情感是细腻的,他能够洞见种种妙趣,注意对景物细致处的刻画。客观描摹又不失细腻生动,可以说是刘侗景物描写的高明之处。正如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在《〈帝京景物选略〉小引》中所说:

尺幅耳,花有须,须可数;泡有影,影可捉;鱼有乐,乐可知。凌凌微步,步每不咫,一咫一莲生,步步迹,咫咫印,细珊珊,香尘满,几乎坐绣而行锦矣。昔子昂画马,身栩栩然马。疑先生写树,身则梗叶;写花,则便须蕊;写山若水,则又丘壑影细浪纹也。

“花须”、“泡影”实属景物细微之处,若非观察细心,就不能达到“可数”、“可捉”的效果,可见刘侗心思的细致入微。“鱼有乐”是作者内在的感受,唯有深刻理解,否则不能体会其中乐趣。蒲松龄赞赏刘侗的文章步步生莲,姿态优雅,虽是短篇,却节节有致,将景物的特点描写的细腻生动,这是他对刘侗的高度评价和认可。《西堤》一文描写西湖荷花的风采,作者巧妙地避开前人窠臼,另辟蹊径,着笔描写荷的色泽形态、欣赏荷的风姿雨韵、怜惜荷的娇弱可人。文中有三小节描写荷花的文字,皆以“荷”引起:

荷花时即叶时,花香其红,叶香其绿,香皆以其粉。荷,风姿而雨韵:姿在风,羽红摇摇,扇白翻翻;韵在雨,粉历历,碧bb,珠溅合,合而倾。荷,朵时笔直,而花好偃仰,花头每重,柄每弱,盖每傍挤之。

放眼西湖,荷花簇拥,花头因其粉红而香,圆叶因其碧绿而香,足以让读者想象西堤荷花的娇艳明媚与飘香四溢,给读者带来视觉与嗅觉上的盛宴。紧接着作者笔锋一转,一句“风姿而雨韵”便捕捉到了荷花的风神韵致。荷的姿态在于风,花瓣随风摇曳,姿态优雅;荷的韵致在于雨,雨滴珠珠可数,声音清脆。最后,作者着笔描写荷花开放时偃仰不稳、娇弱可人的姿态,表现其对荷的怜爱之情。刘侗在文中不仅客观描绘荷花的各种形态、雨滴的散落合拢,更是用其妙笔为我们详细刻画荷花的风姿神韵,犹如精美细致的工笔画,不仅准确客观而且生动传神。作者细致地描写荷花的自然之美,将客观叙述与形象描写紧密结合在一起,读之,毫无雕琢之意,令人赏心悦目,乐趣无穷。

作者不仅客观描摹景物形态,更注重在景物摹写发现其中的妙趣与深意,使得景物描写既准确真实又生动细微,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吏部古藤》一文中,作者用清新自然的语言来描述古藤花的形态:

其引蔓也,无委之意,纵送千尺,折旋一区,方严好古,如植者之所为人。方夏而花,贯珠络璎,每一鬣一串,下垂碧叶阴中,端端向人。蕊则豆花,色则茄花,紫光一庭中,穆穆闲闲,藤不追琢而体裁,花若简淡而隽永,又如王文恪之称公文也。

在这里,刘侗既描述古藤的外在形态又论析其内在神韵。古藤枝干挺拔,夏天开花时,花贯如璎络般从碧叶中垂下,花蕊像豆花,花色似茄花,映照在庭院中,闲雅从容。藤条不事雕琢,质朴自然;藤花简淡隽永,端庄大方。作者对古藤的赞美正是其对吴宽方正严谨人格的仰慕,也是对其朴素文风的赞赏。刘侗对藤条、藤花形态的细致描写,是对植藤者吴宽人格与文风的赞美,语言生动简洁,但又蕴含着深意。

刘侗这种既注重客观写实又注重细腻深刻的写景手法在《帝京景物略》一书中随处可见,以柳闻名的《白石庄》,自然朴素的《三圣庵》、秀美精致的《钓鱼台》、静谧幽雅的《水尽头》等,均体现了作者精妙细微的高超手法。即使是对景观中各类塑像人物形态的描写,也在客观描摹中体现细腻生动的特点。刘侗在描写塑像形态时,不仅描写塑像的外貌,更注重表现神态,例如窑变观音、耶稣像、姚斌像等,在其笔下呈现的不是冷冰冰的塑像,而是一群鲜活生动的人物。

刘侗善于在对景物进行客观描摹的同时加以细致化的修饰,又不露雕琢之痕,在客观景物中发现种种妙趣,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既客观准确又生动细腻。因此,夏咸淳认为刘侗写景“笔笔细微鲜活,合乎情理”,“细微精妙的写实主义是《帝京景物略》的基本创作方法”。在常人眼中,也许只是寻常景物,刘侗却能从中发现乐趣,并将这种乐趣表现在对景物的描绘中,使得景物描写不再单一刻板。刘侗刻画景物,尤其注意客观描摹与细腻生动的紧密结合,选取独特的视角,来表现景物的不同风貌,形象深刻,乐趣无穷。总之,刘侗用其妙笔为读者们勾勒了一幅幅生动优美的北京风物图卷。

参考文献:

[1]刘侗,于奕正著.孙小力校注.帝京景物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吴承学.晚明小品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3]尹恭弘.小品高潮与晚明文化――晚明小品七十三家评述[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

[4]盛伟编. 蒲松龄全集[M]. 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8.12.

关于动作描写的细腻描写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细节描写;满分;安排

说起细节描写,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语文教科书中许许多多精彩的细节描写,也会如数家珍地说起它们的种种妙处。如,朱自清在他的散文名篇《背影》中对自己父亲外貌衣着的细致描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个外貌细节是在特定场合下留给作者刻骨铭心的记忆,它定格在作者的脑海深处,表达了朱自清极为感动、终生难忘的情感。这篇散文最让人铭记于心的就是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动作细节描写:“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连串动词的运用,如同慢镜头,再现了当时的情景,既表现了父亲爱儿子而不辞辛劳的深厚感情,又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与敬爱之情,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同样精彩的心理描写、景物描写也能感染读者。如,《芦花荡》开头,就有一段精妙的景物细节描写:“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这些细致的景物描写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提高了作品的感染力。

类似这样的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就是细节描写。它包括外貌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景物细节描写等,它能对刻画人物性格、推进情节发展、增强作品的真实性,深化文章的主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细节描写在文章中的地位看似闲笔或赘笔,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轻视或忽略。正所谓“于细微处见真情”。作家李准说:“一个细节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作用上,有时和一个情节、一场戏有着同样的作用。”考场满分作文,都是能够运用细节描写来打动阅卷老师的佳作,因为它给作文增加了亮点。

那么,怎样才能让细节描写成为作文的亮点呢?

一、让细致的外貌描写成为作文的亮点

如,一位考生在作文中对他的妈妈是这样描写的:“我的妈妈个子不高,身材偏胖,总是梳着一个马尾辫,她的额头很窄,圆圆的脸上镶嵌着一双大大的眼睛,那双眼睛不光漂亮,还懂我的心思。她的眼睫毛特别长,还向上翘,恰好配着那双大眼睛。她的嘴唇比较厚,是粉红色的,讲起话总会让你佩服得五体投地。她穿着一身黑色的运动服,还配着一双黑色的高跟鞋,走起路来,步态稳重,就像是一位女教师。”细致的外貌描写,使人物形象生动,成为该文亮点之一。

二、让细致的动作描写成为作文的亮点

如,一位考生在作文中描写了一位捏泥人老人的动作:“老人的双手很灵巧。一个泥人在他手里诞生,只要几分钟。看他又拿起一团泥,先捏成圆形,再用手轻轻揉搓,使它变得柔软起来,光滑起来。接着,又在上面揉搓,渐渐分出了人的头、身和腿。他左手托住这个泥人,右手在头上面摆弄着,不一会儿,泥人戴上了一顶偏偏的帽子。”这些文字描写细致入微,生动可感,写出了老人手艺的娴熟与精湛,让阅卷老师眼睛为之一亮。

三、让细致的语言描写成为作文的亮点

徐州市2006年中考满分作文《父爱中所诞生的》中的一段关于“灌水”的对话描写非常具体:

父亲踱步而来,温柔地笑着:“今天中考。加油!”

“行,行。”我有气无力地答道。

“还要买瓶饮料什么的吗?”

“不了,咱家的水就行。”说罢,拿出剩了半瓶水的瓶子,开始灌水。

“倒掉!听到没有?给我倒了!!”

父亲怒目圆睁,一向颤巍巍的手竟精确地抢过瓶子,倒掉剩水。那剩水乖乖地在空中跳出一圈弧线。

父亲愠色不减:“这喝坏肚子怎么能行?!”

我一沉脸,径自离开。

这个语言细节描写写得如此细腻、真实,使人如临其境,是很难得的。通过“灌水”的细节,就使一个对儿子关怀备至的父亲跃然纸上。

四、让细致的景物描写成为作文的亮点

如,一位考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天边那一弯新月发出淡淡的清辉,静静地洒在阳台上。迷蒙的月色下,那些白天里姹紫嫣红的花、青翠欲滴的叶,都显得暗淡多了。这时候,几朵刚开的昙花冰清玉洁,散发出缕缕清香,沁人心脾。啊!还有一朵正含苞欲放的蕾儿,会不会开呢?我端详了好一会儿,忽然间,花蕾动了一下……终于,花蕾尖上不知不觉裂开了一个小孔,接着,小孔缓缓地张开,然后花瓣一片片地逐渐舒展开来。那一片片花瓣像是水晶雕成的,连一条条花脉都看得清清楚楚,花心洁白柔嫩,花边透出了一层鹅黄。”作者详尽地描写了花的质地、气味、色彩、纹路,花蕾开放的整个过程,细腻入微,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香。这是该篇满分作文的亮点之一。

五、让细致的心理描写成为作文的亮点

徐州市2006年中考满分作文《父爱中所诞生的》中的一段文字:“父爱中所诞生的十几年风霜,将昔日力壮的父亲琢磨成垂老的中年人,他在这十几年里将爱铸在我身上。父亲!您在十几年中如山般爱得深切!在我不知情中关怀着我!不光为那瓶父亲亲手灌的水,也为这深切的爱,我定要充满信心地走向自己的舞台!带着信心,收拾山河!”这段文字细致入微地写出了小作者在感受到父爱后的一段心理活动,表达了小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总之,细节描写极其重要。作文中的细节描写可以使作文有真实感。如果能在作文中恰当运用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再现人物的性格,惟妙惟肖地传达人物的精神,那么这成功的细节描写也就绘就了作品的完美,成为作文的亮点。

关于动作描写的细腻描写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宋诗;日常生活;琐屑;细微;意趣

所谓的琐屑诗是指在诗作中引入日常生活情趣、多写身边琐事的一种创作倾向。宋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大繁荣为琐屑诗材提供了长足发展的土壤,宋人大写特写日常生活中饮食起居、行住坐卧等琐屑小事,诗人在日常的吃饭饮酒品茶中营造着诗意,真实再现细微的日常生活场景,富有浓重的生活气息。这类诗歌不仅展现了宋代诗人的独特生活情趣,更为诗歌的创作拓宽了领域,在艺术上取得了较高成就。本文试对琐屑诗的艺术特色做初步探究,以期引起学界的进一步关注与研究。

一、选材广泛琐细

宋代的日常生活琐屑诗细致的表现出了宋人的生活乐趣,有着开阔的诗作视野,对于饮食起居、自然细物、文人雅趣、甚至农具的改良, 插秧打场等四季农活都有着有生动的描写和记录。

宋代琐屑诗从真实的生活中广泛取材,诗人们将视角多方位到最普通的日常生活中,宴饮美食是宋代琐屑诗中出现颇多的一种选材,尤其是餐桌上的新兴美味,单车螯这一种食物就频繁在宋人诗作中出现,梅尧臣、欧阳修、王安石等都写有相关作品。他们还关注着生活中那些卑微不易被人发现的事物,如梅尧臣的《废井》。此外还有劳作场景,如苏轼的《秧马歌》。宋人还经常将自娱自乐的生活情趣纳入诗作中,如苏轼以《试院煎茶》等多首茶诗描写自己的烹茶之乐。这些无不表明宋代诗人们从广泛的日常生活场景和意趣中取材,观察细致入微,这类诗歌给日常平凡而单调的生活注入了一缕新鲜的空气,读来让人感觉到一种清新的活力。

二、笔法细腻入微

宋人选取那些细小的日常生活题材入诗,通过对这类题材的细致描绘,给人以真实再现的感觉,宋代诗人在这类诗作中所表现出的细腻笔法尤为引人称道。

梅尧臣被日本汉诗学者前野直彬称为“日常的诗人”,可谓是宋代琐屑诗的开辟者。他有大量诗篇是关于日常生活中琐碎事物的描写,用敏感的诗心和诗笔传达着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独特体验,笔法细腻独特。他不仅在描写自然景观时,选取轻柔细美的对象,在涉及到一些重大社会题材时,也往往会从细微处着墨,以小见大。如《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该诗以土和瓦入题,写的是不被社会所注意的烧窑工人。以极为细致的十指不沾泥的现象表现富家子弟根本不劳动、日益享乐,极具讽刺意味,形象鲜明,用词精炼,虽从小处着眼,却含义深刻,发人深思。

这类诗歌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把自己观察到的生活中的琐碎事情描绘出来,笔触细致生动,语言通俗传神,展现出诗人观察和描写事物细致入微的高妙手法。

三、于细微之处传情达意

描写日常琐事的诗一般比较容易流于肤浅、直露,体现不出诗意的美感,但是宋代的诗人们却擅长通过那些细微的事物传情达意,在进行准确描摹的同时,更通过那些平凡琐碎的日常事物传达出诗人细腻敏感的人生体验和生活感悟。

其中以苏轼的日常生活情趣诗最为见长,他在很多诗中写到家乡美食,这一细节不单单寄托的是对家乡的思念,更是内心归隐情结的一种外现。《春菜》就是其中代表:

“蔓菁宿根已生叶,韭芽戴土拳如蕨。烂烝香荠白鱼肥,碎点青蒿凉饼滑。宿酒初消春睡起,细履幽畦掇芳辣。茵陈甘菊不负渠,绘缕堆盘纤手抹。北方苦寒今未已,雪底波棱如铁甲。岂如吾蜀富冬蔬,霜叶露牙寒更茁。久抛菘葛犹细事,苦笋江豚那忍说。明年投劾径须归,莫待齿摇并发脱。”

这首诗前半部分极力赞美菜的新鲜甘美,然而“岂如吾蜀富冬蔬”笔锋一转却进入另一种情景,最终是抒发了“明年投劾径须归,莫待齿摇并发脱。”的归隐之思,虽然最初着眼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但却不是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是以深入细致的笔触给人更深一层的审美体验。

四、于生活意趣中渗透禅意

宋代琐屑诗还往往于细微的日常生活情趣中蕴含无限禅理。禅本来就是源于自然万物的,是一种真如表象的美,宋代人讲求禅,但追求的不是逃禅意识,而是予禅于万物之中的一种心态,体现的是一种追求真实自然的心境夙求。

如苏舜钦的《淮中晚泊犊头》就体现了由那些并不需要寄托宏大情志的卑微的小野草、小野花而生发的禅意。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这首诗本来写诗人在阴晦的天气里泊船欣赏景色这样一件生活小事,但是仔细去揣摩这其中的韵味,去细究抒情主人公和景物之间动静关系的变化,就能感受到一番别样的情趣。在动中观静,静中观动的艺术构思中,诗人与外界景物始终保持了相当的距离,也因此显示出了一种悠闲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

宋代琐屑诗虽然从生活微物中选材,但却往往将卑微的自然物象作为禅机的启悟。在细微的日常生活情趣中寓含禅意,在诗意的生活中表现的是一种禅意人生。

宋代琐屑诗在世俗的日常生活中广泛取材、以细腻的笔法阐发生活禅意和人生感悟,这使得宋诗迥异于唐诗的风格,表现出了强烈的生活感和现实感。它对于日常生活的反映极具深度和广度,为宋诗极大的开拓了新的诗作题材领域,丰富了诗作的内容。这类诗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将日常生活起居这类历来被人认为不登大雅之堂的题材纳入诗歌创作,充分发挥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功能,推动了诗歌创作的现实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陈衍. 宋诗精华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吴之振. 宋诗钞[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苏轼. 苏轼诗集合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张文利. 理禅融会与宋诗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关于动作描写的细腻描写范文第4篇

高中生写好记叙文首先就要学会细描,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记叙文细节描写要特别注意的几点。

一、摄取细小动作

文学来源于生活,细节就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现实生活中,一个人不自觉地表现出的细小动作,不是克制或做作出来的话,是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个性、习惯和修养的。

在古典诗歌中,巧妙的动作细节能把作者很难说出的复杂、丰富、微妙的情绪,鲜明可触地表达出来,且韵味浓郁,耐人咀嚼。如赵师秀《约客》中“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就是很传神的细节描写,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正是这个动作将诗人焦躁又期盼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李清照的《点绛唇》一词也是以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的上乘之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及爱恋的心理活动,细致入微地刻画出来,可谓妙笔生花。如汪曾祺散文《花和金鱼》中描写一对夫妇经营一个“茶庄”。他们每天的生活极其清简:“大妈早起抖炉子、生火、坐水、出去买菜。老爷子扫地,擦拭柜台,端正盆花金鱼。”语言极其简练,动作一个连着一个,写出了老夫妇生活简单却忙碌充实。

下面我们班学生的习作巧妙勾勒了动作细节,奶奶的勤快麻利与一家人的默契谐和跃然纸上。

【学生习作】《小幸福》

奶奶揭开锅盖,水汽钻出来在灶间弥散开,奶奶忙碌的身影在雾气里时隐时现,奶奶把大瓷盆里的面团均匀地揉了两下,用筷子夹成一条条面疙瘩迅速地甩到沸腾的米汤里,像赶着一群白鸭下水,还溅起了水花,到面疙瘩要起锅的时候,奶奶用粘着面粉的手撮了一点桂花撒上,那是奶奶在院子里的桂花树上收来晒干封存的,她知道爷爷和我都喜欢桂花那甜腻腻的醇香,这时爷爷那熟悉的身影渠水一样晃进家门。奶奶那诱人饭菜冒着香气上桌的时候,总是爷爷收工回家的时候。……

二、勾勒细小景物

茹志鹃的《百合花》中小战士“背的枪筒里,不知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这正是通讯员天真活泼的反映,是他那颗年青而又火热之心的写照,在枪林弹雨中依然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细小的景物不可忽视,它可以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无论青草还是野菊,它们不起眼的外表下蕴藏着无穷的意味。

所以记叙文写作要抓住细小的物,如我指导学生写作文《收藏》,重点训练选材,要求“收藏”的物朴实而不花哨,有怀旧气息,有抒情空间,能借助它抒感,能借助它秀出文采。我们班同学的选材有:军人爸爸的子弹弹壳、军用水壶;院子一角一辆老掉牙的“南方摩托车”;奶奶的瓶瓶罐罐、碎布头;爷爷的算盘;外婆樟木箱中的花衣裳……一位父亲已经去世的同学想收藏“衣架”,就是那种用铁丝弯成的衣架,勾起了他对父亲的记忆,串起了父亲去世后母亲独自撑起一个家的记忆,文章里面有这样一个细节,家里很拮据,母亲舍不得买冰箱,所以吃剩的面包就经常遭到老鼠的袭击,于是妈妈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把面包袋子挂在一个铁丝衣架上并悬在半空,然后调侃着说:“这下除非这只老鼠是练体操的,否则肯定吃不着了。”就这么一个细节感人至深,让人心酸的同时也看到了母亲身上韧性与乐观的光芒。而一位从农村来到南京读书的女生想收藏一个掉漆的“白色搪瓷杯”,她动情地写道,“当我被如血残阳陶醉倒在泥田睡着的时候,父母已经结束了一日的农活,母亲唤我:‘小脏鬼,起来了’。她用那瓷杯里仅剩的半杯凉白开洗净了我的脏手,而我分明也看见母亲生满老茧的手上也布满了泥点,印在搪瓷杯的杯柄上那样鲜明。后来,那干涸的泥手印凝固在杯柄上,母亲总忘记将它拭去,它就那样持久地印刻在我的记忆中……”

三、细节描写背后要有人物刻画

并不是所有生活中的细节都具有价值,也不是只要写得“细”就可以了。细节描写不能流于实录和琐碎,而应着力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细节描写的范围很宽广,作用也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一个个传神的细节,犹如人体身上的细胞,没有它,人就失去了生命;文章少了细节,人物形象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作家李准说:“一个细节在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作用上,有时和一个情节、一场戏肩负着同样的作用。”正如平常所说的“于细微处见精神”。对于故事中的人物,一定要注重细节刻画,不能一般性地陈述人物的所作所为,需知一个鲜活的细节描写,常顶得上千言万语。大师们总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并用细腻的笔触去表现这些细节,归有光深情回忆着母亲“儿寒乎?欲食乎?”的关爱;鲁迅勾勒着祥林嫂手中的空碗,开裂的竹竿,间或一轮的眼珠;巴尔扎克描摹着老葛朗台口吃的细节,写出了人物的精明狡猾、善于伪装。

那如何切实提高学生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能力呢?我认为首先应该给同学推荐擅长细描的作家,例如汪曾祺、阿城等,汪老在经历了荣辱沉浮和风雨沧桑之后,他把自己复杂深沉、微妙细致的人生体验都浓缩到自己的创作中,所以读汪曾祺的作品可以迅速提升自己在细节选择的品味。另外我还组织了一些兴趣活动,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比如我会经常布置一些观察作业,让学生观察路边的鞋匠、地铁一族、星巴克里的白领等,然后拍照、演小品或写成片段作文,同学们交流观察作业,互比高下,看看谁最能体现生活、体现人性,但又不落俗套。经过三年训练,同学们对细节独特性、形象性的把握越来越好,文章有了亮点,同学们记叙文写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学生习作】《小幸福》

杂货店又摆上了一排玻璃瓶装的汽水,我与伙伴总爱在疯玩了半天后在汽水筐中挑上几瓶。红扑扑的脸上汗珠还在不断渗出,却喘着小粗气“嗯嗯”地指着自己心仪的那瓶,老板心会神领,不用等我们讲出口,便将一排汽水框搬下来让我们自个儿挑。男孩子总野蛮地将可乐抢走,抱在怀中交给老板开瓶。有些秀气的男孩子怕被别的孩子取笑也抱起可乐大口喝起来,气多劲足的可乐着实将他们呛得哇哇叫。“别死要面子活受‘气’了,改喝橙汁吧。”面对女生的嘲笑他们却文绉绉地说道:“不和女生一般见识。”于是抱起可乐又大口地喝起来,喝到肚子胀气,喝到笑声哄哄,喝到一脸满足。破口的玻璃瓶装起孩童的甜辣,充足的汽水注满顽皮甜蜜的回忆,而不可取代的是那些夏天,男孩女孩的哄笑声中的小幸福。

关于动作描写的细腻描写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2―0095―01

表达技巧是高考诗歌鉴赏重要考点,表达技巧的分类有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立意结构、修辞。其中表达方式中的描写和抒情是常考内容。

1. 描写

①根据着眼点的不同我们可以把描写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即正面的描写和侧面描写。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②按描写的文笔来分,描写又可以分为细描和白描,细描指采用工整的细腻的笔法,把描摹对象纤毫毕现地绘画出来,笔法细腻,形象丰满。白描是不用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如,《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临行又开封”是人物的行动细节,也是人物心理活动的反映。这种生动的细节使抽象的思念变得具体可见,体现了诗人提炼生活素材的功夫。

③根据观察的角度,描写又分为远近、高低、俯仰、上下、内外、天空地面等多角度描写。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

④根据景物的特点,描写可分为动静、虚实、明暗(昼夜)、点面等。

A. 动静结合。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

B. 虚实结合。在古代诗歌鉴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古代诗歌中的“虚”一般有以下三类: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已逝去之景之境,如苏轼的《赤壁怀古》“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的史实;设想未来之景之境,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实”在诗歌中即为实景、实事、实境。

C. 明暗结合。比如,《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后两句明暗对比:一缕夕阳射进蔚然深秀的树林,落日余晖映在一块青青的苔藓上,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D. 点面结合。比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面两句就是面的描写,后面两句就是点的描写,点面结合。

⑤从感官的角度,可分为:视觉、触觉、味觉、嗅觉、听觉等。

2. 抒情,从抒情的方式来看,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

如,《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又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艺术手法,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即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触景生情、用典抒情。

① 借景抒情。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景物来抒感。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如,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诗歌中一二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凄清伤感的暮春落花图。三四两句描绘出了幽竹在山窗下不改清阴,抒发了作者回归故乡的喜悦。

② 寓情于景。如,《从军北征》(李益)“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全诗是一个壮阔而又悲凉的行军场景,诗中将景色、动作、声音、感情四者融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情在景中,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③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动物或其它事物,常含有象征意义;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移情于物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就象征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④ 触景生情。触景生情也叫因景生情,是诗人由所见的景物激发出情感,并且情感完全融合在景物中的间接抒情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