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命有明天

生命有明天

生命有明天范文第1篇

海伦·凯勒自幼患病,导致两耳失聪,双目失明。就是这样一个又聋又哑又盲的她,凭借自己惊人的毅力,在无光、无语、无声的孤独世界里,克服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刻苦学习,最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名校——哈佛大学。她用坚强与自信谱写了自己多姿多彩人生。

海伦·凯勒说:“知识给人以爱,给人以光,给人以智慧。应该说知识就是幸福,因为有了知识,就是摸到了人类有史以来活动的脉搏,否则就是不懂人类生命的音乐。”的确如此,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知识,让海伦·凯勒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考上哈佛大学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着有十四部名作;建立了多家慈善机构……

从海伦·凯勒的身上,我们看到对自强不息的最好诠释,看到了身残志坚的奇迹,看到了人类与病魔抗争的胜利之花,生命之花。这胜利之花、生命之花,绽放得是那么的绚烂、那么耀眼!

生命有明天范文第2篇

儒家有所谓的“命”,现实生活中无论生死、贫富、祸福、是非等皆非人力所能作主,此皆受之于“命”。故《论语》中有云:“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由此说明了人的祸福皆有其主宰,然而这并不是要人归于怠惰,而是要“尽命之正道而处”,顺其天命而行。

墨子对“命运”的看法跟儒家相反,针对现实状况而提出“非命”,墨子说:“王公大人能强力从事,则刑政必治;农夫妇人能强力从事,则人人必得温饱。”这便说明了贫富、饥饱、寒暖皆决定于人们努力的成果,故墨子的“非命”,其实说明了人的命运是由自己主宰,就算有着一些客观的因素如天灾等,可能会影响到人,人仍有能操控命运的能力,这就是“人定胜天”。

在宗教信仰方面,在中国发展了多年的佛教以及来自西方的基督教对“命运”亦有不同的见解。佛教所说的命运,是一种因果关系,种其善因,便可得到善果,故佛家在这方面是表现出命运是由人自取、执掌的道理。反之基督教则认为万事万物皆为天主主宰,冥冥中自有上帝来安排,故信徒在困难、沮丧时会祷求天主指引。

命运之说因历史背景及时代之需要而产生。这亦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处世态度,认为命运由人自己执掌者是积极处世的,认为命运在天者则是消极避世的。其消极避世的思想实源自对未来的盼望,对命运的期待,人们在逆境中会自自然然地将错误归咎于天,同时又要向天作出期望,希望明天会更好。

因此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实是其失意时的自勉之词,命运在天之说实乃失败者逃避现实的借口。

生命有明天范文第3篇

——题记

活着,是对生命的珍惜;坚强地活在痛苦中,更是一种对生命地依恋、不舍。然而能使人支撑这个生命地是一股庞大的,震撼人心地力量——生命地力量。

虽然生命的脆弱就如同一颗小草,任人践踏,任风吹摆,任雨潮打。但只要有求生的意识和信念,为自己而努力奋斗,为自己的一生而活着,我相信终有一天,它能历经狂澜,变薄弱为力量;更能顽强自己的意志,创造生命的奇迹!

从古至今,这股生命的力量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人为生命奋斗拼搏。在冥冥中,我真真正正地看到了一个奇迹的诞生——海伦·凯勒。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过:“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伦,一个是海伦·凯勒。”她,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她不仅能在黑暗中为自己寻找光明,更为无望的世界带来了希望……她让为生命绝望的人类相信命运可以用双手去改变;她让为生命叹息的人类坚信命运无法掌握人的生死;她更让为生命而自暴自弃的人明白生命的可贵!海伦,是世界上所有人类的精神楷模;海伦,她更是世界的一个奇迹!

当我翻开《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心里是三分惊喜七分好奇。然而当我翻完这本书中每珍贵的一页,我心中是汹涌彭湃的,又是惆怅万千的。它带给我的是惊讶,是感动,更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震撼着我。在整整的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里,竟磨练出一个如此勇敢、坚强,有着顽强的求生意志的非凡女子。对于一个常人来说,三天——也就是72个小时,能办成的事根本就寥寥无几。但是对于海伦来说,三天似三十年。如果她能拥有三天的光明,她的心里满足和快乐……

谁能想象年幼的海伦面对自己又聋又哑又瞎的现实曾经也堕落过,暴躁过,为上帝的无情而忿忿不平,但正是因为她在老师,莎利文的帮助下,正确了自己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并依靠着自己对生命的渴望和对光明的追求,竟奇迹般的重新振作起来,用那仅有的却又蕴藏着不可思议的力量的精神去创造更多的奇迹!日复一日,海伦成功了,她终于成功了!她借助了自己的双手看到了美丽的世界,听到了绚彩的世界。海伦终于又创造了一个奇迹……

海伦的不幸与生活在黑暗中的痛苦是我一辈子都无法体会的,但她对生命的永不放弃是令世人刻骨铭心的。可能在一百年、一千年后,还会有人提到海伦·凯勒,还会回忆起这个创造生命奇迹的女士,诉说生命的珍贵与短暂……

生命有明天范文第4篇

回首,记忆早被斜阳抹的辨不清轮廓 ,却忽然忘却了那是怎样的一个开始。守望,有一个黎明的出现,日复一日走在成长的路上,无怨亦无悔。

——题记

一片落叶,徐徐飘落下,略有些枯萎,如一片飞舞的蝶,微微的在风中颤动。一直茫然的以为,生命是及其凝重的话题。它不同于无色的青春和流金的岁月,应该泛着厚重的质感,包含了所有的至真之美之善至纯的真挚情愫。总固执的以为,每一个人生命的结束应该完美且无憾。

但生命到底是什么?

短暂·宝贵·永恒

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不是为了吃饭。每个人的生命之初,都如同一张白纸,你的每一个选择都会为人生画卷添上一抹色彩。

司汤达的墓碑上,刻有他的三句话:“活过了。写过了。爱过了。”每个人的一生,都被自己播下的热情追逐着。生命有时寂静无声,又是疲惫不堪,有时转瞬即逝,但对于我们来说,只要践踏过这片土地上的尘埃,数过这片天空的星星,看过这一路的风景,仍不失一种完美。“出生是最明确的一场旅行,死亡难道不是另一种出发?”

泰戈尔有言:“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经飞过。”当岁月的脚步带走年轮的叮嘱,生命已有最好的回答。“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

昨日·今日·明日

生命只有三天:昨日、今日和明日。

昨天是过去的存在,时生命的历史,不论多么难忘,都已是时间老人静止不动的脚步。有人写了《昨日歌》:“昨日复昨日,昨日过去了;昨日没干好,今日徒懊恼;世人但知悔昨日,不知今日消失了。江水日月流,花落知多少,成事立业前车鉴,莫在那里悔恨了。”

今日是现实的存在,是现在,胜过手中的现金,是最值得珍惜的礼物。明朝的文嘉写了《今日歌》:“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始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明日是可能的存在,是将来,甚至是谜语,是时间老人变幻莫测的步伐。明朝的乾福写了《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生命的“昨日”不能唤回,“明日”还不实在。没有人能生活在过去或将来。珍惜生命的最好方式,是珍惜今天。希望在今天,思考在今天,奋斗在今天。

生命有明天范文第5篇

关键词:墨子;逻辑建构;天命论;兼爱交利

墨子,是先秦诸子中少有的、有自己哲学本体论的思想家。一般看来,墨子的天命论作为他哲学体系的基石,给予其“兼爱”、“非攻”、“尚同”等思想以逻辑落脚点,一切言说因此得到原发性的解释,厘清墨子思想的关键在于对其天命论的准确把握。

一、 墨子的天命论

《天志》上中下篇、《明鬼》下篇、《非命》上中下篇,是对墨子天命论的集中阐述。其中《天志》和《明鬼》主要论证天、鬼的实有以及他们对现实的生活的干预,而《非命》却又强烈否定存在原初的天命。我国历史上对“天”的解释是很多的,梁启超把它归为四类,第一类是以形体言天者, 天是天界天体, 与地相对;第二类是以主宰言天者, 天是天帝、皇天、造物主等;第三类是以命运言天者, 天是运数、因缘, 如孔子谓“富贵在天”, 孟子谓“若夫成功则天也”;第四类是以义理言天者, 天是原则理性。墨子“天志”中的天主要取第二种含义,即天的主宰意义;而“非命”中反对的天则是第三种含义,即命定意义。二者迥然不同。

(一)、天志与明鬼

“天志”即天有意志。墨子给“天”赋予了什么涵义呢?

首先,天有意志、有好恶,而且有好善、恶不善的道德取向。《天志上》云:“然则天亦何欲何恶?天欲义而恶不义。”《天志中》:“天之意,不欲大国攻小国也。”

其次,天全知全能,无所不在。《天志上》:“日焉而晏日焉而得罪, 将恶避逃之?曰无所避逃之。夫天不可为林谷幽门无人,明必见之。”《天志下》:“今人皆处天下而事天,得罪于天,将无所逃避之者矣。”

再次,天有主宰一切的绝对权威,而且还可以根据道德标准对人的行为进行赏罚。《天志中》云:“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天子也要受天的管束,更不用说普通民众了。《天志上》:“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

墨子之“天”俨然是一个有意志、有好恶的道德主宰者——上帝。根据李绍崑的统计,在《墨子》一书中,“天”共出现206次,“上帝”出现23次,不过,两者的含义并无区别。康德等西方哲学家学说中的上帝,也是全知全能并且全善的道德主宰,这点与墨子之“天”非常相似,它们都可以被看作一种先天道德律,是对人们实践“义”的绝对命令。

《明鬼下》中,神鬼往往并称,无孰好孰坏之分,皆是“天志”的执行者,代替“天”对人世的监督和审查。“故鬼神之明,不可为幽涧广泽、山林深谷,鬼神之明必知之。”只是不同于“天”的唯一性和绝对权威,鬼神是多种多样的。“古之今之为鬼,非他也,有天鬼,亦有山水鬼神者,亦有人死而为鬼者。”

墨子的“鬼神”与“天”在作为对民众进行行善去恶的道德教化方面,作用是一样的。它们都树立起高于世俗的权威,对民众的意识形态有主宰作用。

(二)、非命

孙诒让在《墨子间诂》里面有这样的解释:“命有三科,有受命以任庆,有遭命以谪暴,有随命以督行。受命谓民寿也,遭命谓行善而遇凶也,随命谓随其善恶报之。” 即“命”有三义:一是岁数;二是劫数;三是某种无法把握的、神秘莫测的命运。

《非命上》:“执有命者之言曰:‘命富则富,命贫则贫;命众则众,命寡则寡;命治则治,命乱则乱;命寿则寿,命夭则夭……’故执有命者不仁。”墨子不仅认为执有命说的人不仁,他还认为“有命说”根本就是“暴人之道”;如果按照“有命说”里面所说的:执政者如果处理不好国家的事务,人民就没有办法尽自己的力去生产,这样就会导致刑政混乱,兼之财用不足,国家混乱,所以要“非命”。

因此,《天志》、《明鬼》中倡导的“天命论”,实为一种道德命令,即在对善的信仰下来进行有利于社会生活的实践,它督促人顺天有为,积极向善。而《非命》中的“命定论”则是一种无道德的、盲目的力量,它以其权威取消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积极为善或消极作恶都失去了意义,人们的生命尊严被否定,因此它让人消极颓废,自甘堕落。墨子天命论提倡前者,反对后者,不仅不存在逻辑矛盾,反倒是顺理成章的。而他对两种“天”的一褒一贬,更是统一于其“兼相爱、交相利”的政治理想之中。

二、墨子思想体系建构的逻辑起点

康德等西方哲学家学说中的上帝,与墨子之“天”也存在很大不同。可以说,康德笃信上帝存在,上帝确实是其学说的真正逻辑起点;而墨子并非真正相信上帝、鬼神实有。

例如在(《明鬼下》)中假如说有神和鬼的存在的话,这样可以可以让被祭者的鬼神享用祭品。假如说神和鬼都不存在的话,这样就可以使“农与工肆之人”穷农民们,一次来联欢一回,何乐而不为呢?而祭祀的目的,在于“合欢聚众,取亲于乡里”的现实意义。

墨子哲学的出发点并不在于信仰,而是在于这信仰带来的实际效果,即人们是否可以因此“兼相爱、交相利”。所以,他的态度是宁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天志”、“明鬼”与“非命”不只是单纯的墨子的哲学思想,同时还是施政思想的工具。无论是尊天明鬼,还是非命有为,它们的提出都具有“兼爱交利”的实用意义。

墨子的“兼爱”并非涸辙之鲋之间的相濡以沫之爱,“兼爱”应与“交利”紧密相连,才符合墨子的社会理想。伍非百在《墨子大义述》中就有这样一段话:“世俗之言兼爱者,知其一二不知其二也。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又曰,‘交相爱,兼相利’。又曰,‘兼而爱之,兼而利之。’大抵墨子之言兼也,含有交义。言爱也,包有利言。”由此,“兼爱”与“交利”不可分,二者和合,才是墨子思想的核心。

综上所述,墨子的天命论实则并非其学说的真正逻辑起点,树立起一个上帝乃是有“意”为之的,而这个“兼爱交利”的实用之意才是其学说的真正核心,也是其天命论架构的逻辑起点。(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史哲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