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范文第1篇

(一)组织体系相互协调

科研项目涉及专业广泛,自然科学、人文社科领域的科研工作具有各自的专业特色,因此科研项目全面预算组织体系要以项目主持人为核心,以项目承担单位法人为责任人,由校领导和各专业专家组成预算管理委员会代行法人监督权利;要成立由科研机构、财务机构共同组成的专门管理机构或设置专门人员自申报项目之初至项目结题对经费预算进行全过程指导、跟踪与管理;学校各二级学院、物资采购部门、图书馆、实验室、人事部门适时介入,在不同的专业领域范围内提供服务支撑,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共同参与科研预算管理。

(二)编制体系全面规范

科学研究的过程与结果不可控制,科学实验与现场调研的实施有时会偏离原始的研究技术路线,使得项目经费支出具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因此,科研预算的编制需要科目规范、项目齐全、科学分摊。科研预算编制体系依据预算编制流程分为前期准备、预算编制、汇总平衡和预算审批。全额编制预算不仅要对项目直接需求的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等直接费进行准确预测,更重要的是要对无法在直接费中列支的由任务承担单位提供的仪器设备及房屋、水电气暖消耗进行全面核算,并对上级管理费用、科研人员绩效支出等间接成本科学制定提取比例。

(三)执行体系严格管理

财政拨款的科研项目多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开具虚假发票、订立虚假合同、违规发放劳务费等行为均被视为违规或违法,因此科研预算执行体系中,财务部门要通过限额控制对科研经费进行精细化管理,确保票据的相关性、真实性和合理性,使科研经费列支与预算相符。

(四)调控体系相互制约

科研项目研究周期长,通常为一到三年,因此需要建立全面预算调控体系对预算成本进行差额分析,编制执行报告,加强项目审计,实行项目预警,严格按照规定进行预算调整。科研预算调控体系中要加强校内专家,审计部门、项目主管部门聘请的预算评审专家,中期检查专家,结项巡视机构等内部与外部专家和机构对科研预算执行状况的监督管理,各方相互制约,在项目全寿命周期内对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与决算进行全方位的调节与控制。

(五)考评体系公开透明

科学研究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预算考评体系在强化经费决算与绩效考评的同时,结合科研创新程度对预算执行、财务管理情况、会计信息质量等各方面进行财务评价,综合评价预算执行与调整,做到决算公开、考评公正,将考评结果向各相关方公示,为预算管理专门人员提升预算指导能力、项目主持人提高预算编制水平、财务部门改进预算执行管理、科研部门进行绩效奖励、项目主管部门调整预算额度提供宝贵的参考依据。

二、当前高校财政拨款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各部门间缺乏沟通协调

科研经费预算管理通常规定财务处负责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的财务管理与核算,科研处、财务处、审计处负责监督,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管理组织形式松散使得在预算编制阶段只有科研处负责盖章,缺乏财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参与、指导预算直接费与间接费的编制,预算编制审查流于形式。在预算执行阶段,只有财务部门负责经费支出管理,科研处不跟踪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及有效性,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与项目进度是否一致、是否属于合理开支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在决算阶段,结余经费管理和考评结果使用缺少在科研部门、财务部门、人事部门间有效沟通,使得决算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管理职能。此外,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二级学院、审计部门以及专家的作用通常被弱化,科研项目相关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协调,造成预算不准确,科研资源不能充分有效利用。

(二)预算编制不科学

首先,科研经费预算编制过程中,项目申请人不需要上报详尽准确的总体经费预算方案,承担单位没有编制预算定额标准,项目主持人对直接费包含内容的理解存在偏差,因此直接成本计算容易出现将日常办公耗材计入材料费、非野外考察使用的汽油费计入燃料动力费、外出参加会议发生的差旅费计入会议费、有工资收入人员的津贴计入劳务费等编制错误。其次,承担单位大多按照固定比例提取间接费和绩效支出,没有建立前期准备基础上的针对不同项目属性进行间接成本分摊的机制,也没有根据一线科研人员实际贡献公开、公正安排绩效支出。不科学的编制不利于资源节约与共享,也不利于激励校内人员进行科研创新活动。

(三)预算执行控制不力

高校科研项目负责人在预算范围内可以自主支配科研经费,但由于项目负责人财务知识不够专业,对经费管理办法不熟悉,在经费预算执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开据虚假采购合同、搭车购置小型办公设备、超标准支出劳务与咨询费用等随意和违规行为。财务部门报销的业务票据数额大,核算工作异常繁琐,对于票据相关性、真实性、合理性把关不严,未能严格执行预算调整程序。此外,审计部门对预算经费开支中期监管缺失,科研机构控制经费拨付与预算执行进度乏力,预算支出额度控制前松后紧,造成了经费管理者与使用者之间较大的矛盾,更无从谈及预算管理风险预警。

(四)激励机制不健全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不重视预算评价,项目经费结余管理不力,预算评价体系不健全,对于合理使用科研经费的课题组缺乏行之有效的奖励措施。很多高校片面重视激励教师获得科研项目,忽视了项目经费的过程控制和财务管理评价的作用,项目决算报告、科研经费绩效评价结果没有通过校园网等载体进行公示,没有在科研经费管理组织内部得到充分重视。科研决算与考核的激励作用不完善不利于通过考核激励提高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健全科研经费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提升科研支撑服务水平

构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全面预算组织体系在各相关部门之间实现了良好的沟通;编制体系使得预算编制更加科学合理,实现了承担单位科研资源共享;执行与调控体系对预算执行的监督与反馈能够在有效沟通的基础上保障科研人员在遵照各项支出预算额度的基础上履行项目进度;考评体系有利于充分体现科研人员的创造价值,调动科研积极性。

(一)健全预算组织体系,促进各部门有效沟通

健全预算组织体系要强化科研项目经费的法人责任制,以项目主持人为核心,集中科研管理、财务管理以及物资管理等相关人员优势力量共同组成专门科研经费管理机构,完善上层组织与基层组织,最终形成以项目主持人、预算管理办公室、预算管理委员会、项目主管部门为主体,校内二级学院、审计处、物资处、图书馆、实验室等各部门提供支撑服务,项目主管部门聘请预算评审专家、科研项目巡视机构进行外部监管的预算组织体系。上层组织通常是在学校领导层面构建的科研预算管理委员会,其职能包括负责审议确定预算目标、政策和程序;审定下达正式预算;根据需要调整、修订预算;制定预算控制和奖惩制度;仲裁有关预算冲突,以突出加强《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强调的科研项目法人责任主体职责。完备的基层组织机构是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充分有效开展的基础,通常应在科研预算管理委员会下设置由专门人员组成的科研预算管理办公室,实现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考核等全过程管理,加强各部门间有效沟通。项目主持人针对项目进度及项目需求认真编制项目直接费用需求表,执行预算,接受监督;科研部门、财务部门相互沟通,其他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完善预算管理办公室职能;财务部门做好经费执行报表,并配合审计部门、财政投资主管部门对经费支出及时监督、反馈,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对于部级项目经费,应由科技处统一管理,财务处设专岗核算;省部级及以下的财政拨款项目经费,由院部管理并监督使用,由财务处核算。科研经费购置的资产属国有资产,国资处统一管理,合理安排已有设备在各课题组之间的流转,促进资源共享。

(二)设计预算编制体系,科学编制科研预算

预算编制体系按照流程划分为前期准备、预算编制、汇总平衡、预算审批等子体系。前期准备过程中,预算管理办公室应制定直接费模板、界定直接费的内涵,并会同图书馆、物资处、二级学院、实验室核清学校图书资料、固定资产、实验设备等科研共享资源,为科学合理编制间接费用预算、避免重复购置做好编制准备工作。预算编制时,应由项目主持人按项目需求拟定详尽的总体经费预算方案,再根据直接费模板填报直接费。直接费的计算应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以及其他费用11项。其中设备费用于购置或试制仪器设备、对现有仪器设备升级改造、租赁外单位设备,不得列支预算外设备、无入库手续设备、承担单位支撑条件的设备;材料费用于购买耗材、辅助材料的采购及运输、装卸、整理等费用,不得列支日常办公耗材;专项经费不得列支生产性材料、基建材料、大宗工业化原料;测试化验加工费用于支付给外单位的检验、测试、化验及加工等费用;燃料动力费用于支付可以单独计量的水、电、气、燃料消耗费用,无法单独计量的燃料动力费属于间接费用的开支范围,不能重复列支或分摊;会议费为组织开展学术研讨、咨询以及协调项目而发生的会议费用,会议开支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参加外单位举办的会议应列支在差旅费;差旅费为开展实验、考察、调研、学术交流所发生的外埠差旅费、市内交通费用,应为课题组成员支出,严格执行差旅费报销标准;劳务费是支付给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和临时聘用人员的劳务性费用,支出标准参照地区薪酬水平;专家咨询费用于支付临时聘请的咨询专家的费用,发放标准参照咨询专家标准。间接费是补偿项目承担单位为项目实施所发生的间接成本和绩效支出,其计算应在充分的前期准备基础上,各相关处室共同研究进行间接费用分摊。应针对各项目的不同属性进行管理费用等间接成本分摊,同时结合一线科研人员实际贡献公开、公正安排绩效支出。财务管理部门对预算进行汇总平衡后上报预算管理委员会,经预算管理委员会专家进行预算审核后上报项目主管部门对预算进行审批。

(三)严格预算执行体系,加强经费调控机制

首先,建立预算执行体系需要对科研经费开支进行精细化管理,对各项费用及细分项目设置限额控制比例,严格把关票据相关性、真实性、合理性,杜绝假采购合同,不得搭车购置小型办公设备,严格控制招待费、礼品费、旅游费、个人消费、福利出访、超标准支出劳务与咨询费用,使科研经费列支符合预算编制。其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应加强预算成本费用差额分析,通过比较成本和分析费用结构,在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的基础上按照“五可调”、“六不增”、“一不动”的原则调整预算。即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其他支出预算经课题组申请,承担单位审批可以调整预算;设备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预算不增不减;间接费用不得调整。最后,对纵向科研项目编制季度报告、中期报告,加强审计,对超预算、支出不足或结构差异突出的项目进行预警,以便预算管理委员会能够实时控制项目经费预算执行情况。

(四)完善预算考评体系,建立科研激励机制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范文第2篇

(一)预算管理意识薄弱

从对企业内部调研结果来看,部分被访者被问及有关其对预算工作的态度以及预算的重要性问题时,被访者反馈意见主要为预算工作形式化较严重,发挥的实际作用不强等。由此可见,在电力企业内部的特殊企业文化熏陶下,科研人员逐渐形成了“重科研,轻管理”的思想观念,部分人员和部门对待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工作任务化思想较重,对编制预算不是十分重视,对预算管理工作错误的认为只是“形式”工作,缺乏从科研项目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合理细致的进行项目预算的工作态度,导致预算流于形式,执行不到位,预决算偏差过大,使得预算管理相应的战略指导作用发挥欠佳。同时,在企业内部,对预算编制水平的衡量缺乏量化标准,预算编制考核缺乏有效依据,预算管理制约性较低,也是导致预算编制人员预算管理意识薄弱的原因之一。

(二)预算管理机构不健全

预算管理作用的有效发挥,依赖于健全而有效的管理机构。然而,在电力企业内部,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机构。在集体访谈中,被访者被问及关于预算管理的主要部门相关问题时,其主要反馈意见是企业内部目前还未设置具体的预算管理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主要由项目承担部门负责。预算的主要工作被分散到其他部门,使得预算管理效率低下。同时由于预算工作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导致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水平较低,预算质量水平不高,不利于后期科研项目工作的开展。

(三)预算监督力度较弱

科研项目预算执行需要确实有效地监督措施。在电力企业,预算的具体实施主要由项目承担部门负责,科研项目实行项目负责人制。从项目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等工作主要由一个部门承担,没有设置相应监管部门,容易导致项目实施出现偏离预算,项目实施不到位等情况,弱化预算的指导约束作用,使得企业面临项目管理整体风险。

(四)缺乏对预算的“精细化”管理

首先,电力企业目前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缺乏精准度。目前电力企业的预算编制工作由项目承担部门负责,财务部门基本不参与编制工作,导致预算编制缺乏准确的专业财务分析。此外,目前预算编制方法主要采用增量预算法,该预算编制方法和业务活动不对应,导致预算编制准确度较低,预算的指导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其次,目前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欠缺预算管理模块,未将预算编制流程固化,使得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流程标准化程度较低,存在较大随意性。

(五)预算考核机制尚待完善

预算考核评价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它是预算责任和效率的体现。然而,在电力企业的预算管理实际工作中,尚未形成完善的预算考核体系。通过访谈调研所得的一手资料可知,目前,企业内部对预算考核的重视程度还较低,考核评价模式相对简单,未建立细致的预算考核指标体系,也缺乏具体可操作的考核奖惩措施,考核的科学性、针对性、导向性不足。

二、电力企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优化改进措施

(一)优化预算环境

1.增强预算管理意识,实现预算全员化。预算管理内容多,涉及面广,要把预算管理工作落到实处,需要各部门转变预算管理观念,统一协调,紧密配合。首先,企业内部领导层要明确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表明做好预算管理工作的决心,从实际工作上支持预算管理工作。其次,做好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宣传培训工作,提高项目预算的透明度,使每个部门和人员都能成为预算管理的主体,真正实现预算管理的全员化。最后,各部门负责人和科研人员需要加强预算管理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技能。

2.完善预算管理机构,实现预算规范化。高效的预算管理,需要健全的管理机构来实现。在电力企业内部,需要建立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组织机构体系。一般而言,应当由三部分组成,即预算管理决策机构、预算管理工作机构和预算管理执行机构。电力企业应建立由主要科研院领导、科技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和财务部总会计师组成预算管理委员会,即决策机构。同时由决策机构中的部分成员成立预算管理办公室,即工作机构,具体负责预算管理的各项工作。由项目承担部门等形成具体的预算管理执行机构。完善的预算管理机构,有助于为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营造良好的基础环境。

(二)完善预算编制

1.优化预算编制方法,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度。根据具体内容的不同,电力企业可釆用多种预算编制方法,如零基预算法、增量预算法、滚动预算法等。由于科研项目具有不确定性、不可测性和多变性等特点,对科研经费的预算因项目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定额的科研经费指导项目经费预算的编制,对项目顺利实施的限制增多,以至于产生项目超预算执行等情况。基于以上情况考虑,电力企业可根据科研项目的特殊性,采用滚动预算编制方法。滚动预算编制的时间是不断延伸的,预算的内容可以不断更新,提高项目预算管理的精准性,便于部门加强预算管理。滚动预算从一定程度上避免预算编制上的盲目性,避免出现项目预算编制与实际情况脱节的情况,从而降低预决算偏差过大发生的概率。

2.完善预算编制流程,实现预算编制的标准化。对于科研项目预算编制,需要各部门协同完成,同时需要上级主管单位的检查审批,以保证预算编制工作合理有效。项目预算编制,需要遵循一定的流程,标准化流程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预算编制的效率。通过高效细致的标准化流程,能一定程度上降低内部控制风险。电力企业科研项目预算编制需要根据总部公司的投资资金计划进行,相关科技管理部门对资金计划核对后下发至各项目承担部门(以下简称承担部门)。承担部门内部组织具体人员编制预算,同时财务部门人员进行协助编制,以保证预算编制上的财务可行性。在部门负责人审核,科技管理部门审核以及主管领导审核通过后,预算编制可予以公开。预算编制流程的标准化,统一化,可实现预算编制的高效合理,实现资源节约。

(三)加强预算执行与控制

1.建立项目预算额度控制管理。为加强对预算管理的实时控制,可在立项完成后,在财务管理系统中对每一个科研项目,将其在管理系统中作为独立的核算单元。根据在项目立项阶段提供的预算编制表以及预算编制说明,在系统中按每一个不同的核算单元设定项目额度,以实现在日常核算中的项目预算监控。项目额度的设定可以按照项目总额来建立,以总额为基数,可以确保项目在总体上能在预算内执行。同时也可以根据情况对相关费用明细确定一定的额度,来实现控制。如:人工费开支控制在项目总额的10%以内,间接费不得超过项目总额的10%等。具体的项目预算额度控制管理流程图如图2所示。

2.实现预算执行分析机制。为保证预算在科研项目全过程的管理,应该将预算管理纳入信息系统中,建立具体的预算管理模块,将预算管理固化,提高对其刚性控制。信息系统能对每个科研项目的具体预算数额进行存储和整合。同时对预算实际执行情况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对项目实施差异度分析,进而实现有效监督和控制。当项目实际执行情况偏离预算的程度超过一定范围时,需要及时向科技部门和总部公司汇报,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对预算执行的控制力。

(四)适度预算调整

在电力企业中,项目管理需要符合公司总体要求。一般而言,项目预算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各项目承担部门要按照已经确定的开支范围和标准严格执行。但因项目进度或当年工作变更等因素确需调整的(如重大项目政策变更),经科研项目相关主管领导批准后可以进行一定范围内的调整,可计划在每年的固定月份,由科研项目归口管理部门组织召开项目预算调整会议,对项目预算不符合实际需求的方面进行调整,预算调整需要严格遵循分析、申请、审议、批准等环节,不符合预算调整程序的项目不予以调整。

(五)加强预算考评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周期;整合;预算管理;思路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6.006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6-00-03

0 前 言

现代项目管理理论认为,项目是一个组织为实现自己既定目标,在一定时间、人员和其他资源的约束条件下开展的一种有一定独特性的、一次性的工作。项目具有时间有限、对象独特、需要逐步完善的特点。

项目管理将各种知识、技能、手段和技术应用于创造独特成果的努力之中,以满足项目要求。主要包括: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费用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和项目整体管理。

科研项目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的一种类别,具有项目管理内容特殊、管理过程调整性强以及管理成果不确定的典型特点。

由于缺乏科研项目预算定额标准,传统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仅指以年度为单位依靠科研人员的经验预计年度科研经费的支出,并以预计额对预算年度的科研经费支出加以控制。传统预算管理与科研项目管理的周期和管理方式脱节,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实用性差,存在科研预算编制的准确性难以保证、科研预算的过程管理沦为空谈以及科研预算的绩效管理无据可依等情况。

全寿命周期管理是以长期效益为出发点,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对项目的资产、时间、费用、质量、人力资源、沟通、风险和采购进行集成管理的一种管理模式。将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运用于科研项目管理,并将预算管理穿插于科研项目管理全过程,作为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一种方法,服务、引领于科研项目管理全周期,使预算管理与项目管理之间更加契合。在实际运用中,预算管理以项目管理为依托,从根源上促进科研预算管理的实效性;项目管理以预算管理为手段,促进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能力的提升。

本文以科研项目全寿命周期为基础,将预算管理与项目管理有机融合,从科研项目周期管理内容入手,分段剖析各阶段的预算管理的方向,以最终达到科研预算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

1 科研项目周期与预算周期的有效整合

传统科研预算以年度预算为中心,忽视了科研项目年度之间的关联,因此以科研项目的全寿命周期作为预算全周期是科研项目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整合的“地基”。只有在周期上保持一致,才能保证两种管理理念的“基点”一致。应摒弃传统的先确定预算年度再确定项目预算的思路,合理分析科研项目全寿命周期,从预算角度合理分割科研项目周期,以达到预算管理目的。图1为传统预算思路图。

科研项目根据经费来源和管理方法的不同有多个种类,但大致可以将所有科研项目分为3个阶段,包括:项目立项阶段、项目实施阶段和项目结题阶段。

以预算角度分析科研项目周期,可以发现大多数科研项目周期在跨度上不仅涵盖了一个预算周期的全过程也可能跨越多个预算周期;预算周期包含多个不同执行阶段的科研项目,且随着预算周期的变化各个科研项目的执行阶段也会发生变化。基于这种现象,应通过逐一梳理各个科研项目所处的科研阶段,按预算期对各阶段科研项目予以归集,合理分析各阶段经费特点,确定不同的预算管理方法,并采取滚动调整模式,以适应不同预算期的需要。

2 科研项目全寿命周期预算管理思路

科研项目全寿命周期的各阶段在预算管理过程中的运用,是科研项目管理与预算管理融合的重要环节,决定了科研项目全寿命周期预算的实施效果。通过分析预算管理在科研项目各寿命周期任务中的作用,以及科研项目各阶段经费的使用特点,将预算管理的3个阶段(预算编制阶段、预算执行与调整阶段、决算和绩效评价阶段)合理应用于各科研项目全寿命周期的各阶段。以不同的预算管理方式来适应科研项目各阶段的方略,将科研项目全寿命周期预算的实施予以落地。图2为科研项目全寿命周期预算思路图。

2.1 科研项目各阶段工作任务及预算管理方向

2.1.1 科研项目立项阶段

科研项目立项是科学研究前,针对具体研究课题对项目依据、资金、人员、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完成标准等进行设置、论证的第一道程序。科研项目立项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包括:项目建议书评审、项目可行性研究以及项目合同书签订。

(1)科研立项的对象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任务,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在实际开展期将会对企业的资源配置结构产生影响,特别是一些重大科研项目的立项,必将影响企业战略发展方向。

(2)科研项目立项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有些项目仅在前两个工作任务中就可能“夭折”,因而科研经费投入的风险性较大。

2.1.2 科研项目实施阶段

科研项目实施是科研项目立项后,通过对科研项目的详细计划管理,保证科研项目开展并实施有效控制的过程,是科研项目全寿命周期中最重要的阶段,是科研项目管理的核心。科研项目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包括:项目计划管理、项目跟踪管理和项目中期评估。

(1)科研项目实施依靠科研项目计划管理,它将科研项目按范围、人力资源、工作分解、采购、进度报告、成本、变更控制和风险管理8个方面制订计划,对项目实施的总体情况进行全维度把控。以上8项计划涵盖了预算的期间划分、人工支出、研发支出、采购成本以及预算变更等预算基础信息。

(2)项目的跟踪管理和项目的中期评估从项目管理角度对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环境适应性和目标实现性进行合理的评估与修正。可能造成科研项目计划的变更,应及时从预算管理角度进行应急性调整,保证各预算期预算的有效性。

2.1.3 科研项目结题阶段

科研项目的结题阶段是科研项目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是为保证项目建成后达到设计要求而进行的全面考核和质量检查的阶段。科研项目结题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项目团队自检、项目结题验收以及项目总体评价。

(1)项目团队自检工作需对项目成果逐一检查,找出项目问题和漏洞,明确修补措施和标准。项目团队自检工作过程中可能发现项目成果与设计要求发生偏离的现象,存在一定的质量风险。

(2)科研项目结题阶段的工作任务计划将有所减少,人员配备、资金需求等较上一阶段将有所下降。工作内容主要是成果收集、检查修正和验收评价,工作形式主要为资料整理和会议评审,因此管理性经费支出占比较大。

2.2 科研项目各阶段的预算编制思路

2.2.1 科研项目立项阶段

根据科研立项阶段工作的预期长远效益和短期风险的矛盾特点,应以促发展控风险为引领,从长、短期双入手合理编制立项阶段的科研项目预算。具体包括以下两方面。

(1)综合分析所有立项项目对企业资源长期占用后,将对企业资源配置产生的影响,以及企业综合承受能力,结合企业发展战略思路,与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协商确定科研立项项目经费投入总限额。在保证科研立项项目的长远效益的基础上,防止资源投入的浪费。

(2)确定各预算年度所有科研立项项目经费限额,按各科研立项项目具体工作任务合理分配各项目年度经费额。在保证科研立项项目有序开展的基础上,确定科研立项阶段项目的年度经费。

2.2.2 科研项目实施阶段

科研项目的实施阶段是科研项目管理的核心环节,也是科研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由于时间跨度长、管理环节涉及部门广以及经费支出类型多等因素,预算编制需通过环境分析、相关部门协调讨论、明确资源划分利用等措施综合测算,确定各预算期预算额。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科研项目经费支出总量以不超过科研项目资金收入总量为限,因此首先应分析各科研项目的项目计划,以及各科研项目任务相关的经费支出限额,确定科研项目实施阶段总预算,防止科研项目全寿命周期的经费赤字,减少企业资金风险。具体可分为:以“进度报告计划”确定各科研项目预算期间跨度;以“工作分解计划”明确任务安排,确定各科研项目成本支出内容;以“采购计划”确定各科研项目外协和材料成本;以“人力资源计划”确定各科研项目人工成本;以“风险管理控计划”为基础估算各科研项目的不可预见费。

(2)按预算年度划分所有科研项目预算,综合评估科研项目预算对各预算年度的经营目标影响,按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区分科研经费预算编制基础数据。

由于直接成本与科研任务直接相关,从保障科研任务节点要求出发,应首先保证各预算年度直接成本经费。在间接成本方面(如人工成本、资金使用等),应首先从企业整体资源承受能力、发展战略出发,合理规划科研项目与经营项目的资源占用情况,评估科研项目总资源占用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对人力、资金以及资产等资源占用成本,在各科研项目之间、各预算年度之间层层分配。

2.2.3 科研项目结题阶段

科研项目结题阶段是科研项目的收尾阶段,该阶段更注重科研项目质量与成果的检查,应从项目保障工作需要和保障风险需求两个角度,确定预算期预算额。具体包括:①明确结题阶段各科研项目在预算期内的任务计划,依据历史结题阶段科研项目的各费用占比情况,结合目前科研项目实际任务,分项估算各类费用支出额;②在保障基本工作任务经费的情况下,以结题阶段各科研项目的重要性为系数,分项确定各科研项目的质量风险成本,以基本经费加上质量风险经费的方式确定各科研项目结题阶段预算。

2.3 科研项目各阶段的预算执行与调整

2.3.1 科研项目立项阶段

(1)科研立项阶段的经费支出主要为预研人员的工资支出,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财务部门应与人力资源部门定期沟通,通过重点分析各项目人员配置与人员工资支出的关系,确定预算与实际支出的偏离度。

(2)对在预算执行中明确终止或因特殊原因面临重大调整的科研立项项目,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应与预算管理部门联系,及时调整预算。

2.3.2 科研项目实施阶段

(1)以预算控制为预算执行主线,保证科研项目实施阶段的成功。在科研项目实施阶段,科研项目管理部门需通过对项目的质量、进度和成本进行过程控制。其中科研项目的成本控制实质即是对科研项目实际成本通过对比、检查、监督等方法,保证其经费支出在拟定的预算范围内。因此,科研项目实施阶段的预算执行主要为预算控制,通过对科研项目成本的正确归集、实际支出与预算对比分析反馈以及对有超支预算可能性的项目及时预警等方法,强化预算管理在项目管理中的作用,达到科研项目管理和预算管理目的的趋同。

(2)设立科研项目会计师制,建立科研经费管理和科研项目管理融合基础,提升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执行力。科研项目会计师制可以从管理形式上形成科研经费管理与科研项目任务管理的统一、科研项目预算管理人员与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人员的统一,能强化预算与任务、预算与实际的对接。通过科研项目,会计师对科研项目任务管理的参与度提升,逐步解决预算管理人员对科研任务进度和变化了解不及时、预算分析不准确、科研项目经费监督失效等问题。

(3)建立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例会制,以定期会议形式强化部门间的沟通,促进科研项目执行管理达到项目质量、进度和成本三者最优化。以科研项目经费管控反馈和交流的形式,使预算管理部门及时掌握项目实施进度、项目质量情况以及项目风险情况,促使各职能部门共同对科研项目执行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估科研经费预算调整,防止科研经费预算与科研任务的偏离,保证后期科研经费管控的实效性。

(4)以建立科研经费管理长效机制为目标,搭建科研经费管控平台。通过收集科研项目任务与科研经费支出的相关信息和数据,建立科研经费管理数据库,统计和分析科研项目实施与科研经费支出的线性关系,为后期科研项目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2.3.3 科研项目结题阶段

(1)科研结题阶段的项目面临收尾,风险性支出的可能性增加,关注科研项目经费是否超支是预算执行过程关注的重点。

(2)科研结题阶段工作多以会议形式进行,会议费在经费支出中的占比将有所增加,预算管理部门应关注会议费支出情况。

(3)科研结题阶段人员调配的可能性增加,预算管理部门应注意各项目人员经费支出情况,会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及时根据人员调配变化调整预算,明确各项目人员的经费支出。

2.4 科研项目各阶段的绩效评价

2.4.1 科研项目立项阶段

由于科研项目立项阶段工作将对企业产生长短期影响,因此在绩效评价方式和评判标准上也应按短期和长期予以区分。

(1)短期工作完成评价:合理评估预算期内处于立项阶段的科研项目的任务完成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从人员配备、工作效率以及经费使用等多角度,确定科研立项工作的执行情况。定量指标有:任务完成工时与预算工时比、任务计划完成率、实际经费支出与预算经费比等。

(2)长期工作影响评价:对预算期内已处于实施阶段或成果阶段的项目,应以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实际实施过程的偏离度,作为立项工作绩效长期效果的评价依据,如:各类资源实际投入与研究报告的差异程度、项目实施效果与研究报告是否一致等。

不论是短期工作完成评价还是长期工作影响评价都应具体分析原因,合理判断责任范围。如:立项工作任务未完成是由于企业战略要求予以暂停、项目实际实施经费支出与立项可行性研究的差异是由于合同签订时确定的研发任务有增加等,均不应归属于科研立项阶段的责任。

2.4.2 科研项目实施阶段

科研项目实施阶段的成功与否决定了科研项目的成败,此阶段的绩效评价应以科研项目执行效果为基准。鉴于科研项目效益以社会效益为主,以经济效益为辅的特点,科研项目执行阶段的绩效评价应按定性和定量两类标准入手,建立以项目执行效果为重点,以项目支出合理性为辅助,多部门平行考核的绩效评价体系,从目标到结果、从时间到空间、从内容到结构,多角度分析项目执行和预算管理效果,评定相关部门责任。

在定性标准确定上,应注重评估“预算编制合理性”“预算管理过程控制能力”“部门间协作能力”等。内容可包括:部门对项目执行的协作性、原定项目计划执行情况、人力和资金对项目的保障情况、项目数据管理能力的提升以及项目计划制订的合理性等。

在定量标准的确定上,应查实科研项目执行的综合效益,从资源投入效益、经费控制效果、任务完成效率、科研经费支出与任务计划的配比度以及预算执行的偏离度等多个方面与预算进行比较,评价科研经费支出对企业经营效益的贡献。指标可包括:项目到款与资源投入比、经费支出与任务工时比、人工成本与任务工时比、经费支出额与预算额下降比以及实际任务工时与预算任务工时比等。

为防止出现按预算期间评价割裂科研项目整体性效益,而得出不合理绩效评价结果的现象,应合理评估预算期内经费支出的长短期效益。对可能产生长期效益的经费支出,应分期确认其经费支出成本,保证绩效评价结果的合理性。例如,为科研项目研发购置的大额设备支出,需在科研项目后续预算期内长期使用,此类支出就应分期确认其资源投入成本。

2.4.3 科研项目结题阶段

科研结题阶段的工作内容是防范质量风险,防止成果偏差并纠正错误,此阶段的工作结论决定了科研项目的最终成果和效益,两者存在一定的矛盾性和必然性。因此应从项目风险管理效果和项目成果效益两方面评价相关部门的业绩。

在风险过程管理方面关注评价项目管理实施过程对风险控制的效果,以及效果与经费支出的关系,将发现错误纠正偏差的经费支出与日常管理经费支出区分考核。

在项目成果效益方面应关注长、短期效益,包括:项目结余情况、项目成果的产出效应以及项目成果对企业的品牌效应等。

科研项目结题阶段的绩效评价是对科研项目的最终效益评价,是对科研项目全寿命周期的评价,与预算期的绩效评价存在期间性差异,应注意项目责任和成绩的延展性,正确评价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与业绩。

3 结 语

科研项目全寿命周期预算的实施以科研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的建设为基础。实施过程需从项目管理的顶层设计开始,以科研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为主线,将预算管理纳入项目管理分支,利用信息化系统,全面集成项目计划管理与预算管理数据,做到任务计划与资源管控的全流程同步,最终完成项目管理与预算管理目标双向合并。

主要参考文献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范文第4篇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budget management of the longitudinal research projects in universities, puts forward the whole process of budget manage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s, which includes budget training for pre-project reporting, budget advisory for project reporting, budget execution supervision in the process of project development, budge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project, etc.

关键词:高校;纵向科研;预算管理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longitudinal research;budget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4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6-0252-03

0 引言

高校是科学研究的主要阵地,科研经费是确保科研项目顺利实施的资金保证。目前高校纵向科研项目经费主要来源为国家、省、市财政资金拨款。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分析了高校纵向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希望对其他高校加强纵向项目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提供借鉴意义。

1 高校纵向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项目负责人忽视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的严肃性

高校科研经费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申报中的预算编制不重视,忽视预算编制质量,认为只要项目能申请成功,预算都是小事情。对于预算书的编制要求置之不理,导致预算书中的预算科目收入来源和支出数据随意性比较大,缺乏科学依据和相关的数据论证。例如有些项目负责人不理解预算科目中燃料动力费的开支范围,预算编制时进行了经费列支,但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并未发生相关大型仪器设备、专用科学装置等运行中发生的可以单独计量的水、电、气、燃料消耗费用等,项目负责人以为燃料动力费可以列支私车公用发生的汽油费。

1.2 财务部门对预算编制未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科研项目管理分在科研和财务两个部门,科研部门负责科研项目的申报、科研合同管理等,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到款入账、日常会计核算、年度决算、结题财务验收等。两部门科研项目管理脱节,财务部门在科研项目申报过程中涉及到的项目预算书编制参与较少,甚至没有参与,对预算编制没有发挥财务的指导作用。项目预算书编制涉及财务部门签字盖章的,财务部门没有严格审核预算书编制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项目申报指南的填写要求,对于涉及到的配套资金来源没有严格审核,一旦项目申报成功,单位或项目组能否提供相应的配套资金作为支撑,缺乏可行的依据。

1.3 经费预算执行过程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

科研项目一旦申报成功,科研经费到位,项目负责人就认为经费归个人所有,归自己或项目组支配使用,置审核批准的经费预算书于不顾,随意报销项目执行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导致项目经费实际支出严重背离预算书中规定的支出,经常出现劳务费、专家咨询费、设备费超出预算标准,而燃料动力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等支出没有发生的情况。另外,由于财务部门看不到项目预算书,或财务管理软件不能对经费实行财务预算管理,都导致财务审核报销人员不能严格按照预算批复或合同(任务书)的支出范围和标准开支经费,报销就可能凭经验现象。

1.4 忽视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预算调整

科研项目在研发过程中,由于技术路线、市场环境、实验条件等发生变化,导致经费预算书中核定的金额发生变化时,项目负责人或财务人员往往会忽视预算调整,有些甚至不知道预算经费可以调整,对预算经费调整程序缺乏了解。通常先对发生的支出进行报销处理,等到项目财务验收时在进行预算调整审批。

1.5 对预算执行结果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

项目科研任务完成后,根据项目合同书、预算书和其他有关批复文件,对项目(课题)财务收支执行情况报告、项目(课题)结余资金情况进行财务验收,项目承担单位对预算执行结果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对预算执行情况好的项目组或项目负责人没有有效的奖励机制,对预算执行情况差的项目组或项目负责人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往往为了应付财务验收,在项目结题时,盲目地进行财务调整,将不符合该项目的支付调整到项目负责人横向项目支出。

2 加强纵向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对策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范文第5篇

摘要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在综合评价高校科技发展实力方面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在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上监督弱化, 重立项、轻使用、低效益的现象较为普遍。本文着重分析了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和出现的问题,指出高校科研经费应从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加强预算管理、完善财务管理模式、加强管理部门间的配合,提高整体管理能力,使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工作能够规范有序地进行,为建设研究型大学保驾护航。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

建设研究型大学是目前许多高校的目标,而科研项目的多少好坏是高校综合科技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促进高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提高学校声誉和地位的重要保证。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经费均呈大幅增长趋势,科研经费已成为学校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科研经费管理也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还存在重立项、轻使用、低效益等问题,对科研经费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科研项目的完成质量和科研水平的高效发挥,关系到科研人员申报项目的积极性以及高等院校的学术风气、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工作,因此,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刻不容缓。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和原因分析

(一)科研经费的项目预算编制不科学,缺乏有效的财务预算

要取得科研经费,首先要合理编制科研项目预算,也就是实事求是地根据科研项目实施的需要预算科研项目成本。但是,从目前高校科研项目预算的实际情况来看,科研项目预算未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获得预期科研成果所需要的项目成本,科研项目预算的准确性不高,偏差很大,财务管理部门不能有效地核算和控制科研项目经费。究其原因,许多高校把科研项目及经费作为考核科技管理和教师的重要指标,把科研项目同教师竞争关键岗、重点岗、职称等紧密相连,造成科研人员想方设法去争取科研经费的现象,大部分申报科研项目预算的科研人员缺乏财务会计知识,科研项目预算的编制仅仅是为了满足争取科研项目的需要,而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基本不参与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对科研项目预算没有起到指导作用,申报人员为取得科研项目,盲目罗列预算,所编制的科研项目预算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科研项目实际所需的成本,造成科研项目预算编制与科研项目结题结算不相配。

(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全面,科研项目管理与科研资金管理上不匹配

目前高校科研经费来源多样化,有财政拨款、学校自筹、社会捐助及联合开发等等,形成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多元化。不同投入渠道和投入方式对所投入的科研资金提出了不同的财务管理要求。目前国内各高校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办法,普遍是采用由财务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各项科研经费的一级财务管理体制。所以,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和科研经费管理一般情况下是分离的,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科研项目管理以及教师科研量化考核工作,财务管理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科研经费使用采取项目主持人审批负责制,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共同负责管理和监督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由此,科研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项目主持人就出现了对科研经费管理认识上的差异,虽然许多高校制定有详尽的科研经费支出范围和标准,但由于科研经费种类繁多,特别是存在横向科研经费,导致科研经费管理的相关规定在现实中没有严格执行,从而造成科研人员上报的科研经费开支与会计报表上的数据不符。

(三)科研经费的财务核算模式为“统一核算”,没有或缺乏成本核算

由于我国高校对科研经费和教学经费采用的是“统一核算”的财务核算方式,教学支出与科研支出在一起核算。高校的科研人员大多是教学、科研双肩挑,科研工作与教学活动有着密切联系,用教学的材料作科研项目的实验,或用纵向科研经费作横向课题的实验,使科研项目的成本难以准确计量;高校对从事科研所用的房屋、水电费、仪器设备使用费以及科研人员的工资、奖金等都不计入科研成本,而是从教育事业费中列支,无形中加大了教育事业费开支范围,减少了科研成本开支。目前,科研经费管理中的“成本核算”,实际上是核算经费是否用完,至于将经费花在何处,用途是否与科研有关,是否符合科研项目预算,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缺乏管理和控制。加之科研人员普遍认为科研项目是个人努力争取来的,因而出现了科研经费支出的无序性和随意性。

(四)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现象较为普遍,结题资金处理不明晰

所谓结题不结账是指:科研项目完成后已通过项目下达单位验收评估,但在项目支出中不做结账处理,结余资金仍按在职项目进行管理的现象。高校财务制度明确规定:“专用资金项目完成后,应当报送资金支出结算和使用效果的书面报告,并且接受有关部门的检查、验收。”但由于课题负责人大多对有关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及管理制度了解较少,从而给财务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结题不结账的课题中的许多固定资产不能进行清理,结余资金不能分配,造成了有限的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增加了财务人员会计核算和项目财务管理的负担。此外,高校对于科研结余经费处理也没有明确规定,管理松懈,其支出多为招待费、汽油费、手机费以及与科研活动无关的差旅费等。

(五)科研资产管理混乱、设备利用率低下

高校利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名义上由科研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资产管理部门等部门共同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一方面学校对固定资产管理混乱,出现资产登记不及时,或者有账无物、有物无账,资产的盘盈、盘亏及报废等后续工作处理缺失;科研资产大多数由项目组保管使用,项目结题或者科研人员调动时,未按规定及时办理资产交接手续,使大部分资产滞留在个人手中,物随人走。另一方面,由于科研资金实行“专款专用”,有些项目研究方向相同或相近者, 由于分属不同院所或部门,科研仪器设备不能共享,造成科研设备(尤其是专用设备)重复购置,不仅占用了大量科研资金,而且设备利用率不高。另外,高校对科研成果转化和形成的专利权、商标权、软件等无形资产管理措施也非常薄弱,造成被侵权事件的发生和资产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二、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数量呈现大幅增长趋势,筹措的科研经费总量也不断增长,科研经费已成为高等学校重要的经费来源之一,以某高校为例:科研经费到款分别是2007年2亿,2008年3亿,2009年4亿。科研经费来源的多层次、多元化,给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带来巨大冲击,高校管理部门应与时俱进,努力探索和制订一个适应高校发展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确保高校科研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加强财经法规宣传力度,提高科研经费管理认识。

首先明确学校科研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组织科研人员学习科研管理制度,让项目负责人充分认识到规范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要性,积极配合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提高科研项目预算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二)加强预算管理,提高科研管理部门的预算、决算能力。建议科研管理部门增加预算会计,专门指导科研项目的立项预算,配合财务管理部门进行核算和控制,帮助科研项目负责人进行项目决算。首先,根据科研管理制度建立立项预算模板(预算模板应能配合财务管理部门进行核算和控制),科研项目申报人依据立项预算模板在预算会计的指导下填报项目预算,科研项目申报成功后,申报成功的项目预算转给财务管理部门;其次,财务管理部门根据立项预算模板实行科研项目预算制核算,平时依据科研管理部门转来的项目预算进行核算控制,非预算内开支不予列支,因科研项目实施情况改变而需列支的费用,应先申请变更预算,经审批后列支;最后,科研项目结题后,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帮助科研项目负责人进行决算。通过:预算―核算―控制―决算的整套流程,提高对科研项目预决算的控制能力,从而提高科研项目预算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三)完善财务管理模式,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建议财务管理部门对科研经费实行“统一管理,专门核算”的管理模式。也就是说,从管理角度,科研经费和教学经费由学校财务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不采取科研管理部门成立二级财务结构进行独立核算的模式,保证高校资金管理的整体性、统一性;而从核算角度,财务管理部门将科研经费与教学经费分离,进行专门核算,根据科研管理制度完善科研经费的核算内容,配合科研管理部门的预算模板,通过财务软件加强对科研经费的控制,发挥财务监督职能,保证科研经费的财务核算真实完整,来龙去脉清晰明了。

(四)明确各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和责任,加强管理部门间的配合,提高整体管理能力。要解决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结题资金处理不明晰、科研资产管理混乱、设备利用率低下等问题,关键在于科研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资产管理部门的相互配合,共同做好管理工作,提高整体管理水平。科研管理部门增设预算会计,首先是为了解决科研项目预算编制中所存在的问题,帮助和指导科研项目申报人做好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工作,能够更好地争取科研项目,同时为以后的科研项目核算打好基础;其次能够加强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间的合作,让科研经费管理和科研项目核算能够相互统一,保证科研项目负责人按照预算,合理地使用科研经费,为最后科研项目结题的决算做准备;最后能督促科研项目负责人在科研项目结题后,做好科研项目决算工作,处理好科研资产的交接转换,保全高校的资产不流失。

随着高校科研项目的不断增加,高校的科研经费也大幅增长,有关科研项目的核算在会计核算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如某高校会计核算中科研项目的核算2008年占42%,2009年占46%。由此可见,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对科研经费管理现状要提高认识,摸索一套行之有效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使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工作能够规范有序地进行,为建设研究型大学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国科金发计[2002]61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规定.

[2]国科发计字[2001]632号.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