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饮食文化英文

饮食文化英文

饮食文化英文

饮食文化英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英语 习语 习俗 饮食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9-0035-01

一个民族的习俗是该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该地区人的某些思想和准则。英国人有自己特殊的饮食习惯。就饮食而言,他们的饮食传统和个人习惯与中国人截然不同。一个民族的饮食习惯与其所生活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像其他讲英语的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一样,英国人以食小麦、大麦和燕麦为主。他们用小麦做面包,大麦酿酒,燕麦饲养动物。所有这些饮食习惯形成了很多英语习语。

一、关于食物的习语

关于“bread and butter”的习语:面包、黄油、果酱和奶酪是英国人的主要食物。有很多关于这些食物的习语被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英国人用“bread andbutter”指吃、穿、住、行等生活的基本需要。如:Hedoesn’t just write for fun,writing is his bread andbutter,“butter the bread 0n both sizes”(左右逢源);Bread is the staff 0f life,(民以食为天)liveon the breadline(难以糊口)。breadline领取救济食品的穷人队伍。例:He knows which side his bread isbuttered on,引申为“他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

像中国人照相时,喜欢说“茄子”一样,英国人则习惯用“cheese”来保持照相时微笑的表情,因而有“sayingcheese”;“the big cheese”特指老板或VIP(非常重要的人);“cheese off”形容的不是食用的乳酪,而是使人感到不满意甚至生气。“pudding and pie”如:“live onwind pudding”形容生活很艰辛;“have one’s fingerin every pie”指同时在做很多事情;“eating humblepie”指为自己的自吹自擂而蒙羞,不再骄傲;“pie inthe sky”天方夜谭。

二、关于饮品的习语

(一)英国人喜欢喝茶

“tea”这个词起初来自于闽南话――中国的一种方言。英国人喝茶有大约350年的历史了。起初茶是很昂贵的,只有皇室家族和贵族才能喝得起,但后来很快便赢得大多数英国人的喜爱,因此也就出现了很多关于“tea”的习语。如:“for all the tea in China”这条习语来自17世纪的英国。当时中国生产的茶叶在英国价格昂贵,如果是“中国所有的茶叶”,价值就无法估量了。不过,这条习语多用于否定句,意思是“即使把中国的茶叶都送给我(我也不做某事)”,比喻“无论如何,无论多高的报酬(也不)”的意思。如:That man was so rude to me!1 wouldn’t go back to that job for all the tea inChina,(那个人对我如此无礼,我无论如何不会回去干那个工作了。)Sb’s not my cup 0f tea,(对谁情有独钟)“dress to the tea”是“dress for a tea”或“dressto go to a tea”的简便说法。在维多利亚时期,喝茶是很正式的事情,所有的人需盛装打扮。

(二)有关啤酒的习语

skittles是一种叫“撞柱”的游戏,是保龄球运动的前身。游戏中人们将球瓶当作“恶魔”,用球去击倒它们,以此作为除魔的象征。这种游戏产生于公元3至4世纪的德国,是当时欧洲贵族中一种颇为盛行的高雅游戏。16至17世纪左右传入美国,后逐渐演变为保龄球运动。这项运动极具趣味性,是一种令人愉快的游戏。Beer and skittles意为“吃喝玩乐”。如:If you think life is all beerand skittles,you’11 soon find out your mistake,(如果你以为人生尽是吃喝玩乐,那么用不着多久你就会发现自己想错了。)beer还构成其他习惯表达法,如:“smallbeer”指与别的事情比起来无关紧要的小事。“drinkone’s beer”让某人闭嘴;“0n the beer”形容某人喝醉了;“beer belly”大肚子;“beer money”小费。

(三)牛奶也是英语习语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饮食文化英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食物 文化 国家特色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6-0045-03

引言

广义的西方文化是指产生于西半球与东方文化相对应的文化体系,狭义的西方文化即仅指欧洲文化,本文以狭义的西方文化为视角。在征服自然、培养科学意识的过程中,西方人特别重视发展理性思维,行事力求符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以个人为社会本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人格的尊严。

食物原料、烹调方法、食品的味道以及人们的饮食习惯受地域、气候、习俗还有些其他因素的影响,由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烹调方式。此外,不同的饮食观念、方式、食物以及饮食的时间、地点,可以反映出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人文背景、社会状况及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民族所形成的不同的性格。早餐是睡醒后的第一餐,通常在清晨食用,如此一来,人们才能有足够的精力去处理一天繁重的工作。中国人和英国人有一点相似处,就是他们都喜欢在早上吃很多的东西,他们认为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由此可见,早餐是最能反映两国文化差异的一顿饭。本文主要就英国传统早餐和中国传统早餐进行调查,帮助人们通过饮食文化更好地了解西方人的处世哲学、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英国传统早餐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And then to breakfast, with what appetite you have.”由此可见,早餐是一天中最为重要的一顿,在英国,早餐的分量相对多于其他国家。在周末或是一些特殊节日的早上,甚至当工作量繁重的时候,英国人常会来一份这样的传统早餐,他们认为,传统的早餐是开始一天的基础,因为传统早餐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可以为他们一天的工作提供能量。因此,较于如今全球盛行的快餐文化,传统英式早餐更能展示英国文化不同于他国。

(一)英国传统早餐

英国的传统早餐称为“a full English”,亦可称为“A Fry Up”或者“A Full Monty”,爱尔兰经常称之为a Chub。传统早餐通常由许多种食物组成,但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成分是:培根和鸡蛋,除此之外还有香肠、野蘑菇、烤西红柿、炸土豆条、麦片粥、鸡蛋葱豆饭、腌鲑鱼、黑布丁、烤面包、蛋糕卷、萨莉·伦恩甜饼、浇上豆子的烤面包、既脆又有条理的艾尔夏牛熏肉和适季的水果。

如今,人们怕早上使用大量的油炸食品会影响身体健康并导致肥胖,因而改用一些简单的食物,而这类简单的早餐叫做“大陆式早餐”(Continental breakfast),其味道比较清淡,通常是没有鱼的,但仍有少部分人早上会吃烟熏鲑鱼,这种大陆式早餐如今已风靡英国。在这种早餐中,最受欢迎的是玉米薄片(是用许多种谷物做成的,有小麦、玉米、小麦燕麦等),还有吐司、杂粮粥、浇上豆子的烤面包、水果汁、酸果酱(蜜饯食物,调味品之一)配上茶或咖啡。

(二)英国各个地域的传统早餐

英国,即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是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组成。其每个地区的早餐亦是各具特色:

苏格兰:土豆烤饼、麦片粥、哈吉斯(Haggis,类似大香肠,苏格兰人称之为羊杂布丁)。

爱尔兰:苏打面包、浅色香肠或白布丁(用牛肉、猪肉和内脏一起碾碎,掺入面包屑、香草、洋葱和辛香料,一起灌入肠衣中,趁新鲜煎或烤熟食用)。

威尔士:莱佛面包(将紫菜置于面包上烤食,味似牡蛎)。

北爱尔兰:基本上是和英式早餐相似,但是北爱尔兰的早餐中,通常还会有苏打面包,并且这种面包几乎全天都会被食用。

英国人通常不会在一些档次比较高的饭店吃这种英式早餐,他们会在家里自己做,或者是去café,也称作“caff”,其昵称是“greasy spoon”(油腻的勺子)。那里是一个让人能很好地放松的地方,并可以听听周围所发生的事。为了吸引更多顾客,一些小餐馆常会配薯条和番茄酱或棕色沙司,早餐通常是由吐司、黄油、柚橘酱、一杯茶(很多人喜欢用那种不带茶碟的有柄的杯子)或咖啡。

二、中国传统早餐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悠久历史,与此同时,中国的饮食文化也悠远绵长。中国的饮食不仅受到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饮食习惯、民族特征、著名人物、历史神话的影响,还在“天人合一”思想、阴阳五行说、形神相即说、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艺术审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其中“天人合一”是强调天地人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要在饮食中实现人和天地的内在和谐的。(庞杰,2009)而阴阳五行说的内容为:以臊、焦、香、腥、腐五气为阳;以甘、酸、辛、苦、咸为五阴。阴养阳、阳调阴、阴阳平衡,人体健康。由此,古人为此拟构了一个营养体系框架:即以五谷为养,以五果为助,以五畜为益,以五菜为充。(庞杰,2009)

(一)中国早餐的历史

自(约)公元前6500年,已知最早的中国农业开始的北方的粟,及《古史考》上记载的“神农时民食谷,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汉朝以前,人们每日只食两餐,直到西楚霸王项羽命令战士一日三餐,以此来确保能够统一国家,早餐才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干春松,张晓芒,2003)

至清朝时期,中国饮食文化已达到巅峰。如《红楼梦》一书中,提到过的粥就有:糖粳米粥、碧粳粥、红稻米粥、燕窝粥、腊八粥、鸭子肉粥、江米粥等。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饭乃是一天的开始,为人们身体活动提供营养能量,直至今日,它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中国早餐的多样性

受不同区域、气候、民族特性的影响,中国的饮食已形成了如今公认的鲁、川、苏、粤、闽、浙、湘、徽中国“菜系”。中国的食物正逐步走向世界,中国各地早餐都具地域特色,且名称各异。在尤金·N·安德森著的《中国食物》书中,他详细列举了中国各地早餐的例子:

鲁:济南派:稀饭(旧时多以小米、高粱米煮食)。胶东派:粥,配食小面食、油炸食品及点心。孔府派:六个家常小炒,豆浆或咸糊糊,三四种点心。山东的煎饼、火烧(馅饼),咸菜(尤其喜欢吃蒜)。

川:酸辣粉,重庆的小面(主要是作料,有炒花生、黄豆、芝麻酱、榨菜粒、花椒粉、姜水、蒜水、香菜、五香粉、麻油等二十几样作料),武汉的热干面。

苏:包子(生煎包、小笼包、汤包)、蒸饺、豆腐脑、油条、烧饼、徐州的辣汤。

粤:米粉、猪杂汤河米粉、肠粉、咸水饺、煎油饼、黄豆面、葱油饼、煎饼、早茶iam ch’a(喝茶,包括一些小吃tim sam统称为早茶)、虾饺ha kaau、烧卖siu maai、芋角、叉烧包、糯米团子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地方特色的早餐,如纳西族的丽江粑粑、酥油茶;蒙古族的马奶;维吾尔族的“乌马什”;藏族的斗麻(是放了一撮炒面和少量曲拉(奶渣)和小片酥油的早茶)。

还有一部分早餐,只在特定节日时才会食用。正月元旦通常是略食些糕点,因为人们要互相拜年,请客吃饭。例《金瓶梅》中有一段:“正月元旦,西门庆早起,冠冕,穿大红,天地上柱了香,烧了纸,吃些点心,备马。”寒食节常食大麦粥,子推饼(枣糕)。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记载,最早见于唐五代。

三、中英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饮食观念的差异

中英饮食文化的差异在饮食观念上体现出西方崇尚理性的概念,尤其是英国。英国人视早餐为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因此,英式传统早餐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餐,可以反映出西方与东方文化的不同之处。英国人在摄取食物时,基本上是从营养的角度来考虑的,(陈歆,2008)他们不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而是注重每日所摄取的热量、维生素和蛋白质等营养成分。英国菜肴主要讲究原汁原味,煮菜居多,是为了保持食物中的营养,因此,英式早餐多是平淡无味的。英国人做菜时操作规范,不难发现他们的厨房里有秤、液体量杯、定时器、秤盘等,由此可见,其性格特点是精力充沛、呆板、不愿接受新事物,生活方式理性、健康,处理事情的态度严谨认真,做事情讲究科学性和规范性。

在中国,饮食是非常重要的。当与熟人见面时,大多数中国人可能会问“吃饭了吗”,若对方回答“没有”,问话人通常会邀请对方去他家吃饭。上述在中国广泛使用的聊天对话,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纵观中国五千年历史,战争不断,朝代更换频繁,没有自己土地的百姓,就只能交沉重的税收,租用地主的土地。一旦战争爆发或遇上自然灾害,就意味着百姓将会食不果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问“吃饭了吗”,是中国人最贴心的一句关怀,也能反映出中国人务实的性格。(曾寒英,2007)“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能明确说明,吃对中国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由上述提到的传统早餐来看,中国人将“吃”发挥到极致,使其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受“天人合一”的影响,中国人食用应季食物,实现人和天地的内在和谐。根据阴阳五行说,中国人拟构了一个营养体系框架:即以五谷为养,以五果为助,以五畜为益,以五菜为充。这些理论造就了“药补不如食补”的饮食文化。(庞杰,2009)

在保持营养的基础上,中国人亦将饮食登峰造极,追求达到色香味俱全。中国人在做饭时比较感性,食物的味道以协调为度,在度以内的范围进行发挥,因此,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甚至不同人做出的早餐,都有着很大的不同。正如我们所见,仅仅一类包子,就多达200种,这也体现了中国人变通和创新的一面。

(二)饮食内容的差异

中英饮食文化的差异亦在早餐内容上。从自然条件上来看,英国土质稀薄缺水,只适合种植麦子和草,(李媛,2009)大面积的草原利于畜牧业发展,使牛肉、羊肉和奶制品极为丰富。与上述所提到的早餐相同,英国人早餐桌上往往都会有鸡蛋、牛奶和培根,这三者不仅能为英国人提供足够的能量,其营养还使英国人有着结实强壮的身体。就早餐内容而言,可以将英国人划分成“动物性格”(张从益, 2004),食肉为主的民族多数有野心,并敢于开拓冒险,因为他们有强健的体魄,可以到世界各地进行打拼,这也许就是英国曾称霸海上,并到处殖民,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原因吧。

几千年以来,中国生产水平都处于低下状态,并且中国农民还身负重税,正因为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在古代,只要能吃的,人们几乎都吃,这体现在性格上就是包容、顺服与和谐。中国传统早餐以素食居多,这不仅有肉价贵的问题,还有佛教信仰的原因,而常食素菜的人,多数比较爱好和平,不喜争斗,也略显懦弱怕事。根据饮食对象的不同,可以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张从益,2004),食素为主的民族通常是温和的,固本守己,不愿远离自己的家乡,中国人能知足常乐,与自然相处和谐,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吧。

(三)饮食餐具的差异

在中国等东方国家,人们通常都使用筷子,而西方国家的人,则更喜欢用刀叉。在社会文化的发展中,筷子和刀叉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它们各具自己的特色,分别代表东方和西方的文化(张吴湖,2006)。中国人喜欢用筷子吃饭,因为用筷子显得得体。虽然在远古时代,我国也曾用过刀叉,但古人认为那太不雅观,故而弃之不用。因此,筷子是一个高度文明的象征,它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社会心理趋向,并铸造出我国是礼仪之邦的大国风范。(张吴湖, 2006)

在中国传统早餐中,人们除了使用筷子外,还经常用勺子来喝粥、吃馄饨及豆花等,这更能突出中国人内敛和含蓄。而在英国的早餐里,人们则是用刀叉来就餐,使用刀叉时,会给人一种暴虐、张狂的感觉。在吃吐司一类的早餐时,英国人甚至会用手去拿,这会给人一种野蛮、未经开化的感觉。

中英两国的食具代表着不同的理念,中国人用的筷子是木制圆状,这生动地表明,自然界和人类是一个和谐的整体。而英国人所用的刀叉,均都是金属所制的,这意味着自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有些人认为,餐具的材料和外观与两国各自的传统密切相关,这就意味着,中国的传统要比英国更加文明。

(四)饮食时间及地点的差异

就早餐的使用时间及地点而言,也可以反映中国人和英国人的个性上有着巨大的差别。中国人通常都是在洗漱完毕、衣着整齐之后才上桌吃,而且中国人几乎不会在床上食用早餐。第一,他们认为在洗漱之前吃早饭,嘴里的污浊会随着食物进到体内,这样既不卫生,又会导致健康问题。第二,他们通常会认为在床上吃早餐有失体面,并且会有残渣掉到床上,使周身的环境肮脏。并且人们通常把这样的生活同畜生联系起来,如“猪窝生活”。这可以反映出中国人讲究面子的性格,并且中国人普遍认为,人类是高于动物的生物。

与之相对,英国人在周末不需要上班时,通常会在床上享受他们的早餐时间。早餐会被端到床上享用,并且在享用之后,很可能再睡个回笼觉,他们并不在意掉在床上的残渣,并且他们的宠物也可以到床上同他们一同享用早餐。这个反映出英国人在生活的一些细节上比较随意,并且比较亲近自然。

【参考文献】

[1]庞杰,邱君志,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养生[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干春松,张晓芒(主编).中国传统文化百科全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尤金·N·安德森.中国食物[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4]陈歆,跨文化交际中饮食文化差异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8).

[5]曾寒英.从中国饮食文化看中国人的性格[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01).

[6]庞杰,邱君志.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养生[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7]李媛.从西方饮食文化谈跨文化交际[J].科技创新导报,2009(30):246.

[8]张从益.中西文化比较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饮食文化英文范文第3篇

一、英语中的饮食类汉语借词类别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逐渐提升,我国饮食作为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西方国家得到发展,中国特色饮食类词汇的翻译越来越多,以汉语为来源的英语词汇也越来越多。参考该书中餐饮词汇分类以及《牛津英语词典》(第二版)所收录的相关内容,目前英语中的饮食类汉语借词主要有以下两类。第一,关于食物的汉语借词。与西方相比,中国食物丰富多彩,特色食物品类也很多。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饮食类汉语借词的使用不仅仅是我国和其他国家进行食品文化交流的载体,还体现着我国食品企业的形象和对外贸易实力。随着我国经济水平提高和食品出口量增大,我国越来越多的特色食物进入西方国家,英语中食物类汉语借词的数量随之增多。比如果蔬类的词汇有litchi(荔枝)、longan(龙眼)、Pe-Tsai(白菜)等,肉食类的词汇有Pekingduck(北京烤鸭)、hoisin(海鲜)、Shanghaichicken(浦东三黄鸡)等,面食类的词汇有mee(面)、wonton(馄饨)、jiaozi(饺子)、howmein(炒面)等。此外,还有许多特色食物类汉语借词,比如springroll(春卷)、hotpot(火锅)、ginseng(人参)、stinkytofu(臭豆腐)等。这些食物都具有鲜明的中国饮食文化特色,代表我国饮食文化走向西方国家。第二,关于中国饮品的汉语借词。茶是我国大众化的饮品之一,随着茶文化的逐渐推广,茶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的绿色饮品。随着我国特色茶产品出口量增加,我国独有的茶品种和茶文化已经在西方国家生根发芽。英语中关于中国茶的借词有很多,例如congou(功夫茶)、oolong(乌龙茶)、bohea(武夷茶)、peloe(白毫)、twankay(屯溪茶)、yumcha(饮茶)、Darjeeling(大吉岭茶)等,由tea引申出去的茶类汉语借词也逐渐应用于一些非品种茶的名称上,比如comomiletea(甘菊茶)、minttea(薄荷茶)等等。饮品类的汉语借词除了茶相关词汇以外,我国酒文化也在国外有所传播,例如有着“世界蒸馏名酒”称谓的Maotai(茅台),此外amshoo/samshu(烧酒)被纳入了牛津英语词典。

二、英语中的饮食类汉语借词特征

通过《英汉·汉英餐饮分类词汇》一书所收录的词汇可知,英语中饮食类汉语借词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是由音译法而来,即直接按照汉语发音翻译成英语。这类饮食类汉语借词主要有两个语音来源:一是来源于广东话,例如dimsum(点心)、yumcha(饮茶);二是来源于普通话,例如kaoliang(高粱)、jiaozi(饺子)等。二是由意译法而来,即根据汉语原词汇意思,用相对应的英语词将其翻译过来形成新词汇,较为常见的比如dragon'seye(龙眼)、theGreartLeapForward(珍珠米)、mooncake(月饼)等。三是由音意结合法而来,也就是根据汉语单词引申而来的汉语借词。例如tungoil(桐油)一词中,tung是音译词,oil是纯英语词汇,与此类似的饮食类汉语借词多数与“tea”相关,例如teatray(茶盘)、teacup(茶杯)等。英语中的饮食类汉语借词关联着中华饮食文化,其不仅是其他国家了解我国饮食文化的载体,还体现着我国食品文化形象和文化软实力。受到使用场景的影响,英语中的饮食类汉语借词与普通英语有着较大区别,其各方面特征与其他汉语借词存在着差异性。参考《英汉·汉英餐饮分类词汇》一书所提供的饮食类汉语借词及解读,结合饮食类汉语借词的实际应用,笔者总结其特征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个特征是针对性较强。这种针对性特征的形成原因在于我国饮食方面的名词多为特指,一般是长期以来的饮食操作实践中所形成的专业性词语,比如Driedfish(鱼干)、Silknoodles(粉丝)、tenderboiledchicken(白斩鸡)、odd-odourbeancurd(臭豆腐)等;第二个特征是菜名构成规则较为简单,一般为“烹饪方法+主料+配料+风味”,比如stir-friedricewithegg(蛋炒饭)、freshcucumberwithbeansauce(拌黄瓜)、noodleswithslicepork(肉丝面)、potatowithvinegarflavor(醋溜土豆)等;第三个特征是这些饮食类汉语借词应用进语句中,一般表达较为严谨和正式。不论是国际性餐饮环境还是食品领域对外贸易,饮食类汉语借词的应用都要以体现彼此尊重饮食文化为核心,因此在交流中要明确饮食类汉语借词的构词规则,以严谨、明确为原则,避免出现应用错误。英语中的饮食类汉语借词都是我国长久以来的饮食实践中所形成的特色食品,如果翻译人员没有积累足够的专业知识,将难以掌握和理解原文意思,甚至还有可能造成翻译失败。

三、英语中饮食类汉语借词出现的原因

结合该书内容可知,英语中的汉语借词虽然一直以来都不少,但饮食类汉语借词的大量出现,开始于我国改革开放之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快速提升,逐渐在国际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国外餐饮从业者开始用英语表达这部分菜品。由于我国食物种类过多,且不同行业主体使用这部分词汇的目的不同,因此饮食类汉语借词较为繁杂多样,音译借词和混合借词相互交叉,比如最为常见的ginseng(人参)、tofu(豆腐)、jiaozi(饺子)等。除了经济原因之外,政治因素也极大地推动了英语中饮食类汉语借词的出现。例如G20峰会等国际性会议,都会将“国宴”作为招待各国首脑的关键环节,而国宴上的菜单也一般都有中英双语名称,例如HangZhoustyle(杭州笋干卷)、Beggarschicken(新派叫花鸡)、WestLakefreshwaterfish(西湖鱼)等,这些菜名一般采用的是翻译借词,将我国饮食特色保留的同时,也说清了菜品的大致内容。最后,时代的发展和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英语中饮食类汉语借词的出现。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向观众展示了我国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当国外媒体引入该纪录片后,大量美食名称的翻译便促进了饮食类汉语借词的出现,如Braisedduckwith“eight-treasures”(八宝扒鸭)、drunkencrab(醉虾)、SaltedDuckEgg(咸鸭蛋)等传统美食,都随着相关文化节目的输出进入了英语国家并频繁使用。

四、饮食类汉语借词的翻译思路以及技巧

饮食文化英文范文第4篇

读《李英爱的晚餐》心得感悟一

当《舌尖上的中国》热播后,你是否会一饱口舌之欢,去感悟美食内涵上的真谛?当速食文化占领全球,你是否想过,有一天我们亟需慰藉的不是肚子,而是我们空虚的心灵?当回忆里的味道渐渐迷失了回家的路,你是否想过,去亲自尝试一番,找寻曾经的记忆?

美食,需诚,它包含着时光的舌头,岁月的温情,它在记忆中散发着热热的余温,它是酱缸里腌制的萝卜,是深夜里煮制的回忆。

故,古语有云,韩餐是蕴含着等待美学的饮食。它不急不躁,传承着用心的诚意和为爱端上的生活美意。

对于韩国饮食,电视剧《大长今》已经深入了千万百姓心中,李英爱在剧中的真诚和对美食的热爱,无疑是宫廷饮食抑或者宣传韩国饮食的最佳代言人,所以,在编者或者我们读者心中来说,要做一部美食节目不难,难得是如何把蕴含饮食中韩国人的故事一一讲明,再深入人心。

既不是美食专家,也不是韩国饮食研究家的李英爱,她本着想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吃到美好的韩国饮食,也凭借自己对韩国饮食的热爱,她展开了一场韩国餐饮探寻的践行之旅。

《李英爱的晚餐》不是作秀,更不是随意的糊弄,它的特色在于对宫廷饮食的细致了解。从朝鲜王朝五百年来餐桌上的秘密,到御膳和老百姓饮食生活的息息相关,再到审视自我,探究饮食脉络深层文化内涵。

在读《风雅宋》的时候,我深知市无常价,贵贱相倾,或被本数。宋朝一对茄子可以卖收到三五万钱,而朝鲜南村宰相吃10颗枣的甑糕,可以抵一栋瓦房,就不足为奇,那个朝代,簪缨满路,朱紫盈街,权贵对美食的苛求上,已经是至臻的境界。

富有是其次,贵在做法的新意上,能将红枣去核,再塞入牛肉枣肉野参,对我来说,已经是高难度的水准,我顶多能做一道红枣粥,而且简之又简。

当然我对书中提及的熊掌鹿舌鹿尾也不感兴趣,更对那些喜欢饮食刚刚孵化的小鸡的人嗤之以鼻,当然讨厌并不能抹杀他们的兴趣,故不能成为饮食同类。

我认为的饮食,要基于尊重生态,保护人文的基础,不是杀戮,更非任意食之。

这本书提及了中国美食,也说明了《大长今》的穿帮问题,由满汉全席延伸至菜肴与阶级文化,它不单单设计朝鲜王朝的饮食,更对餐具和宫廷酱料,做了细致的讲解,明确了12碟御膳之说和皇室饮食奢靡的误区,作为一个以性理学为基础的朝鲜王朝,他们御膳基于朴素,一桌膳食的丰盛与否,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安定与民安,能从饭菜去体味民情,这种信息我是第一次知道,同时,她细致划分了朝鲜时代供奉君王的各地区特产的分布图,作为进贡的素材,朝鲜君王通常是会通过餐桌文化来体恤百姓,一个五百年的基业,能持久,很大程度是君王的仁善和体察。

在寻找两班饮食文化上,她找寻了贫者饼、野鸡肉、鱼饺、甚至是神仙炉、貊炙等等。她在探究的路上,她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饮食意味着感情,一起吃饭就是分享和联络感情的行为。这相对中国、日本而言,也是如此。

所以,我们对待每一种食物,都要报以感恩的心态,这是天地的厚赐,也是百姓的辛劳。

她走访蒙古,探寻高丽文化,她二去佛罗伦萨,她带着满腔的热爱,去播撒着韩国的智慧,面对这样的宣传,我更思考的是我们中国也亟需这样的代表,我们中国地大物博,在古文化源远流长,如果我们一味感悟速食快餐,是不是有一天,我们也确实了饮食文化的继承?

从韩服的设计,到陶瓷再现朝鲜之魂,我看着他们一步步展现着韩国料理的真诚的同时,我们急需审视自身,我们从食物里看到了什么?

我们对蕴含在美学里的饮食文化,又懂多少?

比起这些,我忽然想多去了解自己国家的饮食文化了。

读《李英爱的晚餐》心得感悟二

通过 《大长今》中的徐长今认识了李英爱,随后知道她结婚了,生了一对可爱的双胞胎。长时间的隐居,九年都没有接戏,直到纪录片《李英爱的晚餐》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美人再次回归,人美,食美,画面美,看后心情也变得美美的。在和朋友小聚之后,迫不及待地回到家,抛开前一晚翻开的书,跟随李英爱的脚步,进入了韩国饮食文化,一场美食的盛宴。

十年前李英爱因《大长今》学习烹饪手艺,并一举赢得名气地位;十年后为了拍摄纪录片,她开始一场寻找朝鲜君王餐桌的意义之旅,再一次让自己名声大噪。这是她和美食的缘分。而此刻,是我和这本书的缘分。他们,都让我在这个夜晚觉得无比的美好。

中国的明星们出门一般是各种武装,帽子、口罩、墨镜等装备一出,几乎是连亲爹亲妈都辩不出是谁了。而这位韩国女明星开车到家附近的超市和集市,市场老奶奶们会打招呼美女来了啊,有说有笑的,甚至她还和卖佐餐、煮玉米和爆米花的老奶奶互换了电话号码,每次有不错的玉米到货时,老奶奶都会给她打电话。她说,在热闹的集市里,吃着刚出锅的糖饼,或者用嘴呼呼地吹着热腾腾的煎饼,那种滋味是其他任何正餐都无法比拟的。对于作为新手主妇的我来说,集市里大叔和阿姨们的建议,是相当的重要!一位邻居家的老奶奶说要收割地瓜,于是我和孩子来到老奶奶家院子前的地里帮忙。老奶奶锄了几次地后,被藤蔓连着的地瓜就一串一串地被挖出来,不知道为什么我挖的地瓜总是一块一块地连不起来。她带给我们的亲切感十年始终如一,她活在真实的生活里,而非光环虚构里的蜃楼。

对于他们来说,我只是演员李英爱,从来没有人叫过我胜彬妈或者胜权妈。我希望对他们来说,我不是李英爱,而是住在隔壁的双胞胎的妈妈。这种想法使我决定办一次乔迁宴,请邻居到家里吃顿饭。是食物开启了邻居之间的关系门,以食物为出口,他们保持了良好的互动。从之前无话题的尴尬,到什么都聊,即将到来的冬天下雪到暖气费,再到农村生活的好处,他们聊得不亦乐乎。或许正如某位牧师说的,与人分享食物,象征着人们的感情以及和平。这一点,在世界都是共通的,饮食意味着感情,一起吃饭是分享和联络感情特别重要的方式。

在古代,朝鲜君主们通过膳食与百姓相通,以每个地区供奉的特产,了解百姓的生活状态的。朝鲜王朝是以性理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因此膳食自然会较为朴素。性理学追求的圣君不是凌驾于百姓之上、贪图享乐的君王,而是要展示出完全的节制和节俭。而君王的御膳,可以说是性理学中所谓节约精神的具体体现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按照韩国传统,餐桌上荤菜和素菜的比例一般是三比七。

朝鲜饮食最大的特点是精诚。这从他们制作酱便可窥知,光是宫廷酱便有八种大的分法,宫廷大酱/酱油(清酱);花酱;陈酱;初酱;中酱;重大酱/酱油;鱼肉大酱;炒辣椒酱。此外,朝鲜时期时,他们的猪肉料理方法就有50种,羊肉料理方法有29种,而牛肉的料理方法就达到了149种。牛身上,几乎没有韩国人不吃的地方,根据不同部位,他们有不同的料理方法,一头牛他们可以分为120个部分。

古语言,韩餐是蕴含着等待美学的饮食。经过六个月的精心拍摄,无论是作为纪录片的《李英爱的晚餐》,还是图书版本的《李英爱的晚餐》,都让我们看到了韩餐所展现出来的美。这种美,除了食物本身,还有人文,特别是韩国女人通过食物传达对国家、亲人、朋友的那种爱。

女神李英爱虽然44岁了,魅力却依旧,完全看不出岁月带给她的痕迹。如章诒和所说的:美貌、财富、知识以及(性)魅力,构筑了一个女明星的强大吸引力。李英爱正是这样一位同时拥有美貌、知识及魅力的女人。

很喜欢这本书,这是本既能看美女,看美图,又能较为系统全面的了解韩国饮食文化历史的诚意之作。

读《李英爱的晚餐》心得感悟三

提起韩国美食,大家脑海里想必浮现就是红辣辣的泡菜,五彩的拌饭,光洁透亮的打糕,嚼劲十足的烤肉(口水一直往回咽下)。

《大长今》的播放,让韩国美食正式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也让中国人记住了饰演长今的李英爱,一举成名后,李英爱基本上就淡出了中国人的视线,开始了自己的婚姻生活。而时隔十年,李英爱以韩国饮食文化宣传大使的身份录制了《李英爱的晚餐》的纪录片,并取得了良好的收视率,由于电视篇幅限制,这本书更详尽的介绍了李英爱和创作团队6个月期间挖掘韩国饮食文化的历史与内涵的过程。

本书共3部分,分别从王的御膳开始追本溯源了解韩国的味道,最终确定了韩国饮食文化的内涵,乃是沟通与融合,让我们在李英爱的带领下,了解了不一样的韩国饮食文化。

在第一部分里,有这么一个场景,首尔宰相的宴会上,那10个值20吊钱的甑糕,需要将洗好的红枣去核,再挖出部分枣肉后用小火蒸,将牛肉、枣肉以及产自平安道边界附近的野参拌匀后压紧,放入蒸好的红枣中,枣的两边在分别嵌入一颗松子。才做出来枣的甑糕。一个小小的甑糕,需要如此繁复的流程才能做成,也难怪婢女姗姗来迟。让我们不得不感叹韩国人对于吃,真的是精益求精啊。

当然第一部分最主要的还是探索了君王餐桌上的秘密,通过跟韩福丽老师的学习,我们才了解到原来季节不同使用的餐具也应有所不同,而作为闻名世界的韩国酱,更是让人如数家珍。根据食物的不同,需要使用的酱料也是千差万别的。例如,花酱,陈酱,初酱,中酱,鱼肉大酱,吵辣椒酱等。而君王每天的御膳有五顿,分别为初朝饭,早膳,日膳,夕膳,夜膳。而由于这些膳食的食材都是采用全国各地进攻的食品制作而成,所以通过每一顿饭是可以了解到民生的收成情况。因为一桌丰盛的御膳意味着国泰民安。反之亦然。我想这也是中国与韩国君王最大的区别吧。

而韩国作为中国的邻居,从元朝开始由蒙古成吉思汗统一了中国后,也逐鹿了朝鲜,并由此打开朝鲜的国门。由于蒙古以肉食为主,当骑着马占领世界的蒙古族踏入朝鲜时,也带来了饮食和服饰的变化。

饮食文化英文范文第5篇

(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0)

【摘 要】饮食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源远流长。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中华美食如今已走遍世界,享誉全球。多样的选材、独到的技法、精美的造型和丰富的口感,在不经意间向世人传递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中文菜单的英译则在饮食文化的传播中发挥了主要而又积极的作用。而如何准确、恰当地翻译具有中国特色的食材及烹饪技巧以便于外国友人懂得其中的美好寓意、更好的了解中国饮食文化,则是中文菜单英译中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中国饮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全球化;中文菜单英译

基金项目:2014年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项目“中英菜名及其文化背景研究与英译”(2014027Y)。

作者简介:李叶青(1993—),女,安徽马鞍山人,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学生,英语专业。

李灵哲(1985—),男,安徽马鞍山人,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讲师。

叶志琪(1994—),浙江金华人,女,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学生,英语专业。

陈巧芳(1994—),安徽宣城人,女,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学生,英语专业。

正如中国一句俗话所说,“民以食为天”,没有了食物人们根本无法生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业也成为了一种娱乐的形式。目前,随着中国经济和旅游业在国际上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也开始关注中国饮食文化,中国美食在国际交流中也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为了弘扬中国饮食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笔者走访了一些本地的饭店,看他们是如何将中国菜单翻译成英文,调查了英译是否准确达意,是否能体现文化背景,并且我们采访了一些外国友人,他们对这些菜单也提出了一些意见。最后我们结合了英语的翻译原则与饮食文化背景研究,提出了餐饮业菜单英译方案。

1 背景调查与分析

在走访了当地一些酒店后,我们发现许多饭店在菜单的英文翻译上有错误,或是英译的不够准确,不能体现出中国菜的内涵意义,甚至在不同的酒店我们所见到的英文菜单也是各不统一的。首先我们挑选了两家四星级酒店,一家特色中餐馆作为调查对象。在分别看了这几家饭店的菜单后,我们发现在冷盘菜的翻译中,“凉拌西红柿”被翻译成了“Flame Mountain Covered with Snow”(雪洒火焰山),这让跟我们同行的外国朋友Rachel觉得很困惑,她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菜。而在热菜中,“回锅肉”这道东北特色菜在这几家店的英文名分别是“Twice-cooked Pork”、“Double Sauteed Pork”和“Huiguo Rou”,可见其译名缺乏统一和标准。而最吓人的是,“夫妻肺片”居然被翻译成了“Husband and Wife’s Lung slices(丈夫和妻子的肺片)”......看到这样的翻译,估计外国游客早就被吓跑了,这叫他们怎能理解我们中国美食的真正意义呢?在采访中,我们也了解到,各酒店菜单英语译文的来源也是多样化的,有的是请英语好的员工翻译、有的请印刷单位请人翻译,最重要的是没有一个酒店对菜单英译进行过评估和研究。通过笔者的走访调查不由意识到,承担翻译工作的译者在进行翻译的时候根本没有充分了解这道菜的文化内涵,并且也疏忽了英语翻译的原则。

2 中餐菜单英译策略

2.1 汉译英的常用方法

音译:指用发音近似的英语将汉字翻译过来,这种用于译音的英语不再有其自身的原意,只保留其语音和书写形式。音译法能避免因直译或意译带来的误解和不可读性,音译名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中国情调,成为约定俗称的翻译法。这种方法最容易。例如中餐中的家常菜“豆腐”的翻译,根据发音译成“Tofu”,还有像“馄饨”(Wonton)。然而,外国人认为汉语的拼音很难。比如,“狗不理包子”被译为 “Goubuli Baozi”,这就不能反映出这种食物的特性或表达出这种食物的意义。

直译:直译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菜单翻译方法,它能直白易懂地翻译中文菜名。比如,“西红柿炒蛋”可翻译为“Scrambled Egg with Tomato”。但是,由于文化差异和文化代沟,这种简单的翻译对于外国友人来说未免呆板和晦涩难懂。又或者说如果把“红烧狮子头” 就翻译为 “Red Burnt Lion Head ”,的话,我们可以想象到当外国人看到这样的菜单时会感到非常惊讶,会让他们误以为是狮子的脑袋被红烧了,当然,他们也不会去点这道中华美食了。

意译:也称为自由翻译,它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相比音译和直译,意译可以更清晰地表达。能够凸显出中国菜肴讲究的“雅”。比如,“三鲜汤”,有人直译成“Three Seafoods Soup”,也有人意译成“Soup with Fish,Shrimp and Pork Balls”,后者做了简单的解释,外国食客看起来显得更为直观。但是有时候意译过于迟钝、无趣和乏味。比如“鱼头豆腐”译为 “Beancurd with Fish”. 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翻译方法体现了这道菜的原材料,但却完全忽视了这道菜在精神层面对于“丰收”的解释(中国的“年年有余”中的“余”正是和“鱼”谐音)。

2.2 不同英译策略在菜单英译中的运用

写实性翻译省略了菜的内涵,仅仅描述它的食材和做法,通过这种翻译我们可以将菜的食材介绍给顾客。如果一些已经被广泛接受的菜名,我们可以直接采用英译,例如Jiaozi(饺子),Baozi(包子),Huajuan(花卷)”等。但是,有时在餐厅里,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外国人会有一些难以理解的菜肴名称,如“蚂蚁上树”是“Ants Climbing a Tree”,在这种情况下外国食客通常不会点这一道特色的中国菜。因此,在翻译的时候我们应当注重其实际意义,不可以仅仅按照其字面的意思硬翻,这样会让人觉得困惑不已。

写意型翻译中,优先选择写意翻译,能够给菜肴赋予隐含意义。中国菜关注于食物的色香味形,因此很多的中国菜肴形象地使用暗喻来吸引外国食客。然而,外国食客在没有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指导下也会对菜单感到困惑不解。因此,菜肴名称不仅可以从形状和味道来翻译,也可以选择形/味+原料来表示。例如Sliced Boiled Chicken(白切鸡),Crispy Chicken(脆皮鸡)等等。

3 餐饮菜单英译解决方案

3.1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有些中国地方特色菜如果直接采用直译则会使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食客产生误解,而如果直接采用意译则又不能表达出它独特的风格。这时我们需要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

如开篇我们所提到的“雪洒火焰山”这道凉菜,其原材料为西红柿和白糖。翻译这道菜时,我们则不能直接翻译成“Flame Mountain Covered with Snow”,这样的翻译会使外国食客云里雾里。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这样翻译:“Flame Mountain Covered with Snow(Tomatoes with sugar)。

所以,饭店在遇到这种中餐翻译问题时,可以采取这种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既能使外国食客了解菜的含义而又不失菜本身独特的风格。

3.2 写实型翻译与文化注释相结合

中国的饮食文化是艺术,而菜名是艺术中的艺术。许多中式菜名运用了复杂的修辞手法,蕴含了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和历史故事。如果直接翻译,外国食客由于不了解中国的文化而不知所云;而如果直接注释又丢失了中式菜名的文化美感。故此时,可以先采用写实型翻译,然后在菜名后面注释其文化故事背景。

“宫保鸡丁”可译为“Kung Pao Chicken---Diced chicken with Peanuts in Chilli Sauce”。虽然宫保鸡丁已被广泛接受,但很多外国食客可能不知道它的由来。宫保鸡丁,又称宫爆鸡丁,川菜系中的传统名菜,关于宫保鸡丁的来历,和清咸丰年间进士丁宝桢有很大关系。他曾任山东巡抚,一向很喜欢吃辣椒与猪肉、鸡肉爆炒的菜肴,据说在山东任职时,他就命家厨制作“酱爆鸡丁”等菜,很合胃口,但那时此菜还未出名。调任四川总督后,每遇宴客,他都让家厨用花生米、干辣椒和嫩鸡肉炒制鸡丁,肉嫩味美,很受客人欢迎。后来他由于戍边御敌有功被朝廷封为“太子少保”,人称“丁宫保”,其家厨烹制的炒鸡丁,也被称为“宫保鸡丁”。

若饭店可以在制作中餐的英文菜单时将一些名菜的翻译后面添加一个简短的来源故事,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就既可以让外国友人了解到这是什么菜,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我们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4 结语

如何准确、恰当地翻译具有中国特色的食材及烹饪技巧以便于外国友人懂得其中的美好寓意、更好的了解中国饮食文化,是中文菜单英译中的重中之重,因此中国菜单英文翻译标准化越来越有必要。而中餐英译现状虽有所改观,但形势不容乐观,只有在充分了解我国的饮食文化基础上,才能够将菜单翻译做的更加完美。只有不断进行菜单英译策略的研究,提出标准化、规范化的英译解决方案,才便于将中国饮食文化推向更大的世界舞台,最终达到“饮德食和,万邦同乐”。

参考文献

[1]赵会民.美食译苑[M].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3,1.

[2]SAM LEONG. Best of Chinese Cuisine Home Style[M].五洲传播出版社,2011,6,1.

[3]陈进万.Famous Dishes and Great Cooks[M].外文出版社,2007,7,1.

[4]陈丕琮.An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of Food And Beverage[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7,1.

[5]林淑莲.Everyday Dishes[M].外文出版社,2008,1,1.

[6]吉暐.Easy Recipes Easy Chines[M].华语教学出版社,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