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毕业生就业指导

毕业生就业指导

毕业生就业指导

毕业生就业指导范文第1篇

1《就业促进计划》实施中的问题和不足

1.1《就业促进计划》实施的载体与毕业生选择的矛盾通过对于《就业促进计划》的解读不难发现,在它的实施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的应当是人事公共服务部门———在九项措施中,大部分内容,如提供创业服务、组织就业、见习、提供人事劳动保障服务、加强劳动权益保护等都需要人事公共服务部门实施;或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它们掌握着相当权重的决策权,而这些都是高校很难做到的。但在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过程中,母校却是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寻求援助的主体[2]。除了熟悉、方便、习惯、对于新环境适应性等因素之外,个别人事公共服务部门所提供服务的质量较低,某些部门机构或个人依然服务意识淡薄,部分学生心中仍然有“衙门难进”的落后思想,这也造成了毕业生仍然喜欢“有问题,找母校”的重要原因。首先,高校对于已经毕业的学生基本上是“鞭长莫及”,无法做到像对在校生一样面面俱到。一方面,高校实施毕业生管理的一线工作人员往往是辅导员,而辅导员在毕业生毕业后一般会立刻投入到其他年级的学生中去,一般高校尤其是二级学院很难抽调出专人专门负责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持续帮扶工作。另一方面,对于已经离校的学生,由于生源地的复杂性,学校一般只能通过网络和电话联络学生,信息传递的及时性、高效性已经远不如学生在校时。再加上在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求职的关键期中,首当其冲的便是两个月的暑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对于这些毕业生的支持。因此如果毕业生单纯地把高校当做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主体,那么在接受的帮助或者指导的效果上,都会大大降低。

1.2《就业促进计划》实施中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信息库更新速度慢就业数据的采集和更新是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础,它是相关部门掌握毕业生现状、动态、趋势等信息的前提,对就业信息的正确采集以及合理利用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条有力途径[3]。《就业促进计划》中第一条措施就是进行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实名登记,我省也已经推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动态管理服务。在择业期(通常为两年)的非师范应往届毕业生进行实名登记后,该系统可以追踪到其想从事何种工作、需要何种帮扶、想开什么样的公司,以此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4]。但是毕业生信息的动态管理的基础却是需要毕业生来完成的,第一手真实及时的资料来源只能是毕业生本人。如果相关毕业生不能和系统进行及时、真实地互动,那么这套系统设计得再完美也是形同虚设。毕业生信息的初步登记可以比较轻松地在学生毕业时完成,但是后续的更新却成了一个难题。我省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系统是作为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的一个模块来呈现的,但是学生毕业后登录就业信息网的频次一般会大大降低,更是不乏毕业后就忘记网站登录密码、用户名的学生,影响了信息的更新速率。如何鼓励、引导甚至监督相关毕业生进行信息的动态维护,使信息库活起来成了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

1.3相关政策宣传不到位《就业促进计划》提出了众多举措,各级政府也是层层落实,推出相关符合自身特点的各项政策,但是相关的具体政策却难以被毕业生轻松检索到,或者缺乏具体的政策解读。如济南市政府早在2013年初就发文,针对进一步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了若干指导性意见[5],但是各部门根据文件意见制定的相关具体措施很难被一并检索到。又如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作为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媒介,其在学生较为活跃的微博和人人网的粉丝数却分别只有3234和7593(截至2014年5月4日24时),而在之后将近一年的时间里,相应的粉丝数也几乎没有太大变化,为4019和7595(截至2015年4月20日24时)。如何在新形势下利用好新兴媒体做好政策宣传工作是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2《就业促进计划》实施中解决问题的途径

2.1抓好时间线,分清主次,解决好前置工作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促进工作其实应该有一条清晰的时间线———学校主要负责前端(毕业前),社会(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后端(毕业后)。理解好这个线,就会为我们下一步的工作理清思路。而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促进工作也绝对不是在就业方案确定下来之后才针对那一部分未就业的毕业生专门展开的。这项工作应该早早就针对所有学生开展。应该把这项工作内化到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乃至他们的入学教育中,尽可能早地让他们了解到相关政策法规,了解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如果毕业时真的未能就业时所能享受到的各项待遇,了解自己在就业遇到困难时所能得到的帮助。把这项作为一项长效机制来把控,效果要远远好于毕业前的突击工作。例如在现阶段,国家把中小企业作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安置对象,并且专门针对经过多次帮扶仍未能就业的学生进行了“托底安置”的部署。这就对高校也提出了相应要求,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开展自我认知教育,帮助他们尽早解决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客观地评价自己,从而使更多的毕业生踏踏实实地到相应的岗位上去。

2.2细化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做到分类引导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种情况:准备继续备考或者等待安排工作;身体原因;技能原因;认知原因(心理预期与自我实际矛盾);创业原因(准备创业或已经创业难以取得相关认定就业资料的);心理原因。在高校层面细化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对他们做到分类引导[6],针对他们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更为细化的就业指导,而细化则能产生效率。如对于认知原因的学生,应该加强其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引导其正确地认知自我,帮助其降低心理预期,调整好心态面对实际;而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当及时对其进行心理干预,疏导其种种负面情绪,减缓就业对其产生的压力,引导其正面看待就业问题[7]。这种思想也应该被人事公共服务部门所接受,竭尽所能地为需求人群提供较为个性化的服务,才能提高效率,保障帮扶效果。

2.3建立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就业促进计划》实施过程中,应当注意衡量人事公共服务部门—高校两者之间的角色分配,政府相关部门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也应当充分考虑高校在这项工作中所占据的比重,合理分配任务。一方面,现有政策的执行主体基本都是人事公共服务部门,而相关部门的服务力度、态度却不尽如人意,难以得到毕业生的认可;另一方面,毕业生在求职或者寻求就业帮助的时候,母校往往成为首选。这一矛盾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得到充分的认识,适当增加高校在某些领域的工作比重,而且要建立健全的保障和激励机制,而不是单纯地增加高校就业工作的负担。这样才能形成人事公共服务部门—高校—社会联动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2.4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2.4.1把政策宣传的主阵地放在高校首先,学生一般会首选母校作为获取信息的来源;其次,从服务态度和个人感情倾向来看,大部分学生也会把母校作为获取信息的首选;另外,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指导相关政策宣传未必只是针对产生既定事实的离校未就业学生,而是应当涵盖所有毕业生,因为这个群体是相对动态不稳定的。

2.4.2制作相关政策制度的电子版汇编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指导相关政策是一个非常庞杂的体系,涉及国家、省市、生源地各级部门,而且涵盖政府、税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银行等多个部门,体系较为复杂。如果高校根据毕业生的生源地汇总各地政策将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可行性较低,但是各个地市的就业服务部门汇总当地各部门的相关政策,形成汇总文档或链接具有较高的可行性。这样就方便毕业生有针对性地查询与自己关系密切的方针政策,可以免去在各个部门网站“大海捞针”的麻烦。

2.4.3加强就业信息主体网站的宣传工作以山东省为例,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是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也是唯一的网站,但是相当的学生却没有把信息网的功能利用起来,以齐鲁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毕业生为例,近两年来登陆网站超过10次的学生不足一半,而登陆的目的绝大部分是网签和录入就业信息,而不是查看招聘信息、就业政策。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心中,信息网的地位甚至不如“智联招聘”、“找工作”等招聘网站。高校应当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学生利用好现有的资源,这对于防止就业诈骗也大有裨益。

3充分利用新媒介实施《就业促进计划》

飞信、QQ群、微信和微博等是目前最常用的新媒介,人事公共服务部门和高校都应当利用好当前的新媒介做好就业指导工作,要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渠道进行就业指导工作[8]。利用新媒介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有其利与弊,在实际工作中,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它们的效用。

3.1飞信飞信的时效性好,使用较为方便,而且对于高校来说,使用、维护成本较低,但是初次使用的信息录入较为繁琐。对于短消息的下发通知较为便捷。但是针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相当多的学生回生源地后会更换手机号,如果不能及时更新信息,则会影响它的及时性。

3.2QQ群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大增强了QQ群的时效性,而且以生源地或是高校为单位建立跨年度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群可以实现新老毕业生的互动交流,促进就业工作的进行。但是QQ群依然存在维护难的问题,例如垃圾信息依然是群维护的一个顽疾。

3.3微信微信推出了公众平台,它已经被证明是一个非常便捷、功能强大的平台。它可以实现群发推送(公众号主动向用户推送重要通知或趣味内容)、自动回复(用户根据指定关键字,主动向公号提取常规消息)、1对1交流(公号针对用户的特殊疑问,为用户提供1对1的对话解答服务)[9]。该平台已经被通信、银行等企业广泛使用,效果极好,就业相关部门以及高校在近两年也普遍进驻,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捷同时,迎合年轻人的口味。但是该平台的实名认证对于二级学院来说有着一定难度,而后续维护也对计算机专业知识有着一定的要求,对它的熟练使用有着一定的限制。

毕业生就业指导范文第2篇

第一,对就业观念的认识保守。很多音乐专业的毕业生总认为在学校学的专业和出去教的专业一定相符,在中小城市、农村乡镇或工作条件比较艰苦的边远地区,也许音乐教师要同时承担很多门与音乐无关的课程,比如语文、历史、地理等,部分毕业生在就业时,受周围亲戚朋友不良传统观念的影响,更多看重的是所在单位是否在城市、福利待遇高不高等,对一般的学校、事业或企业等单位都不感兴趣。在实际的就业情况反馈中,大量例子证明有的同学就业后总认为自己价值与待遇不成正比,接二连三地调换工作,有的甚至是可以就业的,却因嫌弃工作环境差及收入低而长期闲在家中。同时,靠家庭关系找工作的保守观念仍然普遍存在于毕业生当中,导致学生就业主动性差。第二,择业过程中主观能动性差。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应始终保持主观能动性,尽早地将课堂学习与职业定向结合起来,不应主观认为上好一节音乐课只用唱好、跳好就行,殊不知任何职业都需要扎实的基本技能和理论指导,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要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强化音乐理论和技能的“活学活用,学为已用”,更要认识到社会职业不断加速的推陈出新和内在发展的特点。在音乐专业的就业指导工作方面,要使学生细化专业知识,将课堂所学基本技能纳为已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去选择职业,实现价值。除此,还要明确就业形势,了解将来适合自己的职业,明确大学期间需要积累的知识和技能,树立科学的职业选择观,从社会需求和自身前途出发,积极准备就业,例如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通过相关英语过级考试、取得计算机等级证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等,针对就业途径,进行多种选择和储备。第三,创业意识淡薄。国家相继出台大学生在创业时可享受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和贴息等有关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在音乐专业的毕业生中也有想创业和有创业热情的,但真正具有创业意识,并最终能成功走上自主创业之路的却很少,这还是和学生长期的家庭熏陶以及在校期间接受的专业训练和实战精神锻炼是紧密相关的。

二、学校及各职能部门的原因

第一,就业指导内容单一,实效性不强。虽然高校各职能部门及各二级学院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总体而言,其教学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缺乏时代性和实用性。在就业指导内容上,多数只是传达国家政策、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和传授毕业生择业技巧,在就业指导形式上,以课堂讲授为主或组织人才招聘会、介绍成功求职经验等,社会实践和模拟训练较少,缺乏对音乐专业学生针对性的专业指导,没有市场开拓意识,和学生以及社会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第二,就业指导机构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目前,地方院校大多已设立了专门的就业工作管理机构,但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同时,就业指导人员大多是从事学生管理或行政管理的兼职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培训和实际经验,由于忙于行政管理等事务性工作,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开展科学规范的就业指导工作,指导效果固然不佳。第三,就业指导缺乏和音乐专业学科的结合。就业指导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专业领域缺乏深入的了解,不能结合所培训对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深学生对职业领域的认知,而专业教学中,任课教师又只局限于对音乐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对专业知识在就业和其他领域的应用及发展趋势涉及更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了解不清楚,专业知识和职业规划不能有机融合。

三、地方院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对策研究与建议

(一)建立合理的就业指导服务机制,加强机构职业化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

各地方院校应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合理的就业指导服务机制,毕业生就业率已成为评估高校办学水平和学校社会声誉的重要指标,就业率低将会直接影响高校的招生规模,应在有条件或努力创造条件的基础上,建立和健全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保障充足的专项经费,用于就业指导工作必要的实践、科研、调查等经费开支,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涉及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需要有一批专业化、职业化教师专注于就业指导工作,才能保证就业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例如可以在学校中选拔一批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综合能力强的人员组成专业队伍,并从文化馆、歌舞团或企业中聘请一批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专业演员或成功人士作为兼职教师和顾问,定期组织学习和培训,鼓励他们取得国家职业指导师资格,提高就业指导的能力和水平。

(二)结合音乐专业学科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个性化职业规划指导,提高就业指导效果

毕业生就业指导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中国高等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后,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冲击,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近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异常严峻的形势,如何确定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思路,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迫不容缓的任务。

从1999年开始,中国高校连续多年扩大招生规模。至2003年,全国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已近1800万。这样的发展速度,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罕见的。然而,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大幅度增加,他们的就业形势也越益严峻,其毕业后的去向问题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与时俱进,转变工作思路及方式,优化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使之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就成了当前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发达国家和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及其特征

发达国家和地区一般置大学毕业生就业于市场竞争机制之中,施行自由竞争、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但政府并非不闻不问,而是放而不弃,在促进高校教育质量提高、增强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同时,全力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这里主要以美国、德国及香港的高校就业指导为例进行探析。

(一)发达国家和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美国联邦政府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主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而完全由市场来调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美国高校不重视毕业生就业。美国许多高校对就业指导中心建设很重视,除了配备专门的就业指导人员和讲授就业指导课的专职教师之外,还备有相当数量的兼职或临时人员。在就业指导方面,各校注重引导学生选择适合其个性发展的职业,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指导学生设计个人的职业生涯等。在就业服务方面,各校很重视信息服务工作,努力与雇主加强联系,收集相关资料、信息,安排招聘活动,还借助迅捷的互联网,为雇主和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并为所有学生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由于美国地区就业差异小,又没有户籍制度对就业的限制,这样就给本国大学毕业生提供了较为宽松的就业环境。

德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德国很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建立了政府、民间及高校三级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与美国不同的是,德国在高校内设立了就业市场,专门负责学生专业能力以外的包括社交能力、独立工作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等职业能力的培训。德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当中,以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为根本目标。从报考大学的招生咨询开始,学校就非常重视指导学生根据个人的特长、兴趣、爱好来选择专业;学生入校后,即给予全程的职业生涯设计与指导,同时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德国各高校都设置形式不同的专门机构,注重对学生进行就业咨询。在强有力的指导下,德国大学毕业生大多都有很强的专业适应性,有较强的自主性、竞争意识和创造意识,心理承受能力强,自主创业的学生为数不少。

香港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香港的就业指导模式与美国的较相似。香港高校注重加强学生的培训和辅助发展,就业辅导主要是将事业、心理、学术三者融为一体,十分注重全人发展。就业辅导人员还承担起“能才教育”,旨在提高学生在策划、组织、领导、管理、创新、沟通等方面的通用技巧。香港七所大学在1995年11月设立了“联校就业资料库”及最具特色的大学生专线,后者主要包括联校系统、大学热线、事业中心、专函推广、履历特刊等5种类型。有任何招聘、面试等信息,都可通过专线通知每一位应届毕业生;同时,把毕业生的个人履历等印制成特刊,供企业挑选人才之用,还设24小时的求职招聘热线为毕业生和雇主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等等。香港高校在就业指导中十分重视与企业之间的沟通、联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为企业和毕业生之间牵桥搭线。如香港科技大学每年都请一些企业家到校园内交流、聚餐,让他们深入了解学校的办学思路和办学特色,并与有求职意向的毕业生交谈。

(二)发达国家和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特点

据上所述,发达国家和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

就业指导体系完善上述高校最突出的是都建立起健全的就业指导体系,涉及政府对就业指导的高投入、用人单位配合引导、社会相关中介宣传咨询以及开展适应性培训等工作。

倡导主动就业上述高校就业指导除了为毕业生提供各种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机会之外,还大力倡导主动就业,鼓励毕业生主动走向社会,主动适应社会的需要。

建构就业指导网络充分运用网络资源于就业指导,是近年来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特征。如香港数所大学联合建立就业指导网络服务中心,实现资源共享,既方便毕业生宣传个人资料,又方便用人单位及时了解及选聘人才。特别在2003年“非典”肆虐期间,网络就业指导在人才的供求工作中,充分发挥出它的强大作用。

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策略近年来,发达国家和地区高校为了应对知识经济迅速兴起、人才类型发展迅速转变的局面,纷纷进行高教改革,调整人才培养策略,出现了就业指导工作参与课程及专业改革的新趋势。实践证明,就业指导与课程改革相结合,可以使课程改革更有针对性,专业调整更及时、有效,从而培养出更具适应性的人才。

提倡毕业生自主创业近年来发达国家和地区高校就业指导的另一特点,就是积极倡导毕业生自主创业。为了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许多国家与地区都制定了各种优惠政策,例如政府提供创业资金资助,学校为毕业生提供技术支持等。

二、中国内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中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近l0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和各高校逐步认识到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已初步建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组建了就业指导工作队伍。

在管理体制上,中国先后建立了教育部所辖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办公室、各省教育管理部门所辖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小组或科室等机构,专门负责协调各省市、各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事宜,举办有关就业协调会、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积极推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同时,各高校几乎部成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办公室或中心,主要由学生部牵头,汇集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相关负责人,具体推行毕业生就业指导、沟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联系等。近年来,教育部把毕业生就业作为高校办学效益的主要指标后,各高校更加强了这方面工作的力度。

在运作层面看,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正从普适性的初级阶段向制度化的阶段转变,从一般形式化工作向系统化、制度化工作发展。其主要特征有:一是加强行政管理和服务职能。绝大多数高校在毕业生就业指导中的行政管理职能十分明确,并逐渐意识到应加大服务力度,而不是单纯地依靠管理手段。二是建立指导工作制度化体系。各高校已基本建立起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形成制度性的就业政策宣传、职业生涯规划的初期指导、求职技巧辅导、招聘信息的收集和发放、组织校园招聘会等工作程序。三是加强毕业生就业系统教育。例如,开设定期的系列讲座,包括有关就业形式和发展形式的专题讲座,并努力帮助毕业生调整择业心态;同时重视毕业生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配合就业的临近进行就业心理凋适,使之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等等。四是施行全程指导体系。目前各高校的就业指导已不再局限于毕业生,而是从刚进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开始,就推行职业生涯的初期指导教育,并编制了具体的就业指导教材体系。当然,目前专业化的并且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而进行的职业生涯预测指导还非常缺乏.也难以根据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等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

与发达国家及地区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相比较。中国高校的就业指导仍存在许多不足:一是就业指导中管理职能多于服务职能,更多的是在国家政策指导下起着教育、管理、中介的作用,较多地停留在浅层面的工作性指导上,服务意识不够。二是就业指导重形式多于重实质效果,如举办的各种大型见面会,主要面对整个毕业生群体,而忽略其个体的发展和需要。三是就业指导中较少认真考虑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预后性较差。四是就业指导机构不够健全,尤其是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专业性不够强。其成员大多数是半路出家,有一定实际经验但理论水平不高,而刚从大学毕业的少数专业人员又缺乏必要的经验所以,要建立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的队伍仍需要更多时日及多方面努力。这方面,参照和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经验是十分必要的。

三、推进中国内地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

工作的新思路我们要积极吸收发达国家和地区高校的先进经验,充分认清就业形势,建立符合时代要求和中国国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迅速实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从形式指导向实质指导转变,从管理者的指导向服务者的指导转变,以开创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新局面。这里提出一些新思路,以供相关决策部门参考。

(一)引入全程指导机制

大学生就业指导不应只针对毕业生,而要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在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要安排就业指导的课程,对他们进行职业意识、就业个性、职业选择的教育和引导,指导他们设计职业生涯规划,使其在大学学习期问对将来职业生涯发展始终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可安排各种职业实习,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让他们了解不同的职业发展;临近毕业,应举办一些就业专题的讲座或辅导班,让毕业生对就业有全面的准备。

(二)转变就业观念

有资料显示,1979年到1999年问,中国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的2亿多劳动力中,绝大多数在中小企业就业;工业系统和服务业系统新增的2.5亿从业人员中,85%以上是在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中就业。按照专家预测,我国加入WTO以后,将会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以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我们应该指导学生转变“非大单位不去”的旧观念,树立新就业观,认识到一切能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地方就是理想的岗位,从而乐意到中小企业就业。

(三)建立弱势群体的就业支持网

近年来,中国高校中每年约有30%的毕业生在毕业当年未落实就业单位,这部分毕业生主要是由于性别或身体等原因而被拒之于企业门外的。为此,高校应关注就业弱势群体,采取有利措施,组织校内各级专业管理委员会,并发挥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建立就业支持网,为就业弱势群体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减轻其就业压力。

(四)提高毕业生自我保护意识

学校要对毕业生加强劳动法律知识教育。从2003年底北京崇文区劳动仲裁委员会受理的7名女大学生与委派公司的合同纠纷诉讼案件中,我们了解到这样一个事实:毕业生对劳动法律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许多毕业生面临与企业签订合同时有许多疑虑:不知道会不会上当受骗?近几年还出现了新的用工方式,许多用人单位不与毕业生签订任何的协议或合同,而是由中介机构与毕业生签订合同或协议。这涉及到双方的利益问题,但很多毕业生既不了解这方面的法规,又害怕受骗,往往举棋不定、迟疑不决,因而失去了就业机会。这些情况都严重影响了就业质量,也对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各高校都应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指导,加强劳动法律知识的教育,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权益。

(五)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服务功能

互联网是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它将成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必要手段。学校可以主动联合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共同建立互联网就业服务体系,通过互联网方式为毕业生提供个人宣传资料以及各式各样企业招聘、经营情况等信息,用人单位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更多的人才信息,同时方便供需双方的联系。现在,迅捷的互联网已被越来越多人所关注,它必将会成为就业指导的一个重要窗口。

毕业生就业指导范文第4篇

一、问题的提出

如何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增加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不仅有利于毕业生能及时、顺利、充分的就业,而且有利于高校培养目标的实现。高校扩大招生后,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由于思想观念、体制和工作等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一些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给中国的就业市场带来新的考验。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要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求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合理引导,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完成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基础。通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现状的研究,针对当前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寻找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促进毕业生的就业。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由于就业制度改革所引起的变化,使得过去任务式的工作转变为目前服务式的工作。政府的职能由过去下达指令性分配计划转变为通过制定政策法规、监督、投资等宏观调控手段引导毕业生的就业流向。学校的职能由落实上级下达的分配计划、组织派遣转变为统计毕业生资源、收集需求信息、组织供需见面、指导毕业生择业等管理和服务工作。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由自觉服从组织派遣转变为主动选择自己合适的工作岗位。这种改革,需要对毕业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各方的就业观念逐步转变、更新,以有利于毕业生的就业。由于毕业生的自身情况不同,毕业生的思想存在较大的差异。

近年来,一些人金钱至上、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的思想对大学生的择业观带来较大负面影响,现在,经济待遇高不高、是否在大城市或发达地区工作己成为不少大学生择业唯一的或最重要的标准。面对新形势下的就业压力,尤其是就业愿望与就业现实形成的强烈反差使毕业生的思想产生了许多新的困惑,这样也对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如何加强思想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需要,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高等学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职责,大学毕业生是高校的“产品”,这些产品是否合格,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是否适销对路,均要在人才市场上一见分晓。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当前毕业生思想活跃,观念更新,精神文明日益增长。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及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价值观念是主流,同时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资本主义腐朽没落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毕业生产生了一定影响。有的以自我成才为中心,追求自我奋斗和自我价值;有的对前途悲观迷茫,意志消沉而无远大奋斗目标;有的不思进取、一切向钱看、追求享乐而胸无大志;有的受西方思潮影响,崇洋,追求国外腐朽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等。在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毕业生的思想心态不断成熟,变得更加务实。他们既有理想、有追求、渴望成才的积极一面,也有无大志、无激情、忽视责任的消极一面。一些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走进了某些思想误区,这是导致他们不能顺利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这些主要的就业思想误区缺乏认真分析,没有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给予充分的教育和帮助。大多数女大学生勤奋刻苦、拼搏奋斗,自强自立、坦荡做人。她们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具有创新意识,然而就目前的国内情况而言,普遍存在着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而且问题日益严重。女大学生的身心都在经受着煎熬和考验。学校仅在学生面临毕业的最后一年为其提供指导和服务,充当“推销”毕业生的角色,没有把就业指导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因而学生还不能完全根据社会需要来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因此出现毕业时因自身素质原因就业困难的情况。也出现了部分学生毕业后较长时间内迟迟不能就业的现象。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社会需求不足,更不是高等教育“过剩”,而是与毕业生自身素质和我国劳动力市场建立较晚,发育不健全有关。

四、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1.提高各级领导认识

加强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需要。各级政府和高校领导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认真掌握就业的方针和政策,注重政策的贯彻和创新,落实相关责任,加强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实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目标。

2.提高政府工作人员认识

各级政府工作人员要切实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认真学习和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有关精神。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作为公务员承担着重要的任务,他们的观念、言行对社会和毕业生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这需要他们在观念和言行上进行根本的转变,认识到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改变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的重要性。

3.培养就业指导人员

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要解决好就业指导教师的世界观问题,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格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教师队伍。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理想信念,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中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并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为人师表的表率作用来感染和影响学生。高等学校必须重视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建立一支专门从事大学生职业、就业等方面的指导、咨询、教育、管理、研究和服务工作的专业化指导队伍。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鼓励他们积极探索思想教育工作,使这支队伍思想政治素质更高,工作更扎实。他们还应该是心理学专家,能够快速了解学生的基本特点和兴趣所在。

毕业生就业指导范文第5篇

关键词:毕业生独立学院就业指导

独立学院是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截至2006年5月,全国共有独立学院300所,在校生超过100万人。随着独立学院的快速发展,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在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己经成为失落的“天之骄子”的今天,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状况已经开始受到家长乃至全社会的关注。而且,时至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更是关系到高校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大事。做好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经成为多数独立学院的共识和重要工作。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

1.1独立学院和用人单位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一方面,独sr.学院比较年轻,用人单位对其办学情况和毕业生各方面的素质、能力、特点不了解,直接影响了用人单位接收独立学院毕业生。另一方面,一些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加之缺乏办学积淀,社会知名度有限,校友等资源匾乏,导致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未能很好地掌握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七出现的变化。

1.2独立学院毕业生尚不能取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

独立学院招收“三本”层次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相对于“4本”和“二本”而言,入学成绩较低。用人单位因此会认为独立学院毕业生不如普通高校毕业生,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素质与能力持怀疑态度,这导致社会和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毕业生望而却步。

1.3独立学院毕业生存在严重的心理误区

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存在求职心理误区,主要表现为两种心理:一种是经过高考的挫败和与母体高校学生录取分数上的差距导致自信心不足,月对自己文凭的含金量和毕业后的待遇等方面有怀疑,直接导致毕业生就业不积极,不愿意推销自己,就业主动性差。另一种是对就业期望值较高,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和上学期间付出的学费较高,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更看重经济利益,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偏远地区单位工作。这种心理上的误区不解决,将给就业带来巨大的困难。

1.4独立学院专业和生源集中带来的负面影响

独立学院开设的专业一般都是母体学校办的相对成熟、师资力量雄厚、社会急需的热门专业。独立学院的招生一般局限于母体高校所在的周边省份,最终的生源也更多地来自于本省或本地区,专业和生源地的过于集中加剧了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拉。

二、开展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几项措施

2.1加强机构建设,完善配套管理制度

2.1.1加强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建立“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成立毕业生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一个“院长总负责、全体老师参与、主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主抓、毕业班辅导员和导师负责落实”的工作体系,由点到面、由表及里共同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

2.1.2健全学生诚信档案制度和毕业生跟踪回访制度。加强学生在校综合表现的跟踪记录,档案记录要详尽体现学生的学业成绩、操行评定、奖惩情况、职业培训与实习、心理健康教育、诚信表现等内容通过完备的档案记录和规范的程序推选,实施“优秀毕业生首推计划”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优秀学生。定期对用人单位进行回访调研,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和要求,增进与用人单位的友谊和合作,巩固和扩大毕业生就业市场。

2.2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2.2.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教育学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倡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参与就业。帮助学生树立“择业竞争观”和“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3]。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结合国家“大学生西部服务计划”“选拔优秀应届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等举措,引导学生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观念,鼓励他们到基层就业,到西部就业,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施展抱负和才能。

2.2.2针对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诚信缺失的现象,建立诚信教育机制。在全校营造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的良好氛围。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将其同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

2.2.3开展毕业班就业素质提升教育。邀请企事业单位人事主管讲授求职应聘相关知识,成功就业、创业的毕业生讲述求职、创业经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就业政策、程序、法规及求职创业技巧。定期举办毕业班学生技能展示与招聘会,为毕业生搭建良好的求职平台。

2.3推陈出新,努力拓宽就业推荐渠道

2.3.1定期召开毕业生校园专场招聘会广泛联络、热诚邀请用人单位参加供需见面活动。多方搜集就业信息,鼓励毕业生参加校外人才招聘活动。把实体招聘会和网上招聘会相结合,实现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优势互补。

2.3.2同用人单位建立协作关系和互访制度通过带学生到企业参观实践、顶岗实习、校企合办开展“订单式培养”等形式,共同探索人才就业对接途径,扩大学生实践空间,巩固就业资源,实现校企互助双赢。

2.4开展升学就业指导,引导学生多渠道就业

2.4.1考研近年来,随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考研为毕业生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预就业”渠道,这也反映出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的提高。独立学院也应该鼓励与支持本学院的毕业生继续深造。

2.4.2考公务员国家和各省、市、地区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为毕业生提供了一定的就业岗位。独立学院应该抓住这一途径,请专家、学者为学院毕业生举办公务员考试讲座,开设辅导班,及时为毕业生收集公务员考试相关信息等。

2.4.3出国深造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家庭条件和个人愿望,学院提供条件帮助学生出国深造也是一条不错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