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人间真情的作文

关于人间真情的作文

关于人间真情的作文

关于人间真情的作文范文第1篇

那是5.12大地震后的第一个星期日。那天,我漫步在医院门口的街头。路过一个捐款点时,我捏了捏手中的20元钱,准备全捐了,但一想,这可是我的早餐钱,民以食为天,何况前几天我已经捐过。此时的我,正努力说服自己,与此同时,我的身边出现了一位老乞丐,他穿着一件十分破烂的衣服,脸上早已被灰尘所染,只能依稀看清楚他的轮廓,他的手十分粗糙,且布满老茧。与我的手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同时,他身上所散开的气味,使我极力的想避开他,他好像有所察觉,冲我笑笑,好像并不在意。只见他走到捐款箱旁,对工作人员问道:“我可以捐钱吗?”那工作人员轻蔑的笑了笑,十分不在意,但限于工作原因,还是冲他说:“可以”。当听完这句话时,他小心翼翼的从破旧的荷包中拿出一叠叠零散纸币,有一元的,五角的,一角的和许多枚硬币。他把钱全部放在桌子上,用手将原本皱巴巴的钱捋整齐,又用桌子上的一张卫生纸将脏兮兮的硬币擦干净,然后对那位工作人员说:“一共50元整,我全部都捐了。”说着,便把钱递了过去,那工作人员数了数,把钱投进了捐款箱当他看见钱入捐款箱时,开心的笑了。随后,他又开始自言自语,好像在说,我终于可以为社会做贡献了。突然,他一个转身,与我的目光相对,透过他的眼睛,我解读到了我的自私并参杂了几分责问。

望着他渐渐远去的背影,我迎着风,毅然将钱投入了筹款箱中。

人间处处有真情,那位老乞丐的背影将永远停留在我的老海之中。我想,世界上多了像老乞丐这样的人,中国人民将更加团结,中国将更加强大。像汶川地震,台湾海啸一样的灾难将永远难不到伟大的中国人民。

恩施市小渡船中学八年级二班 谭怀禹

相关阅读:

关于人间真情的作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真实性;窥探隐私;人文关怀

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定位为服务类节目,但又和以往生活服务类节目完全不同,它针对现实中人们面临的人际危机和心理变迁,通过主持人、被访者、专家的讨论,调解矛盾、调适关系,由此对受众给予启示与帮助,是将现实中的人际传播放大至银屏上的大众传播。曾经的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有着家庭般温馨的现场布置,主持人扮演着倾听者和调节者的角色,现场及电视前的观众无不以感同身受的收视心理去同谈话主人公一同经历感情的起伏,谈话节目一度成为人们的心灵鸡汤、精神家园,人们也乐此不疲的选择这种方式作为情感的宣泄和出口。

但现如今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已经走在传媒伦理领域的边缘,在众多的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中,能真正引起观众情感共鸣的节目并不多,有学者提出,这类节目“从思想文化的传承上看,徘徊于‘庸俗’和‘通俗’之间;从谈话情境来看,行走在‘模仿’与‘造假’之间;从话题危机来看,游离于‘和谐’与‘中庸’之间。”[1]谈话类节目,尤其是情感类谈话节目走向僵化,缺乏美誉度,缺乏深度与真诚,游走在传媒伦理道德规范的边缘,这些情况的出现,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

一、我国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存在的问题

(一)真实性的质疑和缺乏

关于真实性,对于大众传媒的工作者并不陌生,新闻界对于新闻本源的普遍表述是: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这对于情感类的电视谈话节目也是同样的适用,先有事实,后有谈话节目,事实同样是第一性的,事实才是引发节目制作的最初始动机,也是触动观众的根本要素。而目前众多电视谈话节目,以离奇的故事情节、曲折的人物经历,在短短几十分钟的节目时间内,向观众呈现出一个“普通人的情感经历”,来吸引受众,孰不知这离奇曲折、感人至深的背后隐藏的是传媒对于真实性的亵渎和捏造。

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中真实性的缺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1.故事文本真实性的缺失

有人曾说:“也许现实存在,无论是什么,它曾经给过我们感动,而一旦经过媒体就不那么真实了。”网络上也不乏有很多网友质疑各类情感谈话节目中故事情节的真实性,而这也恰恰说明了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之于观众是何种地位,大多观众慢慢开始把该类节目作为消遣和娱乐,情感谈话类节目已经慢慢失去了其最初的传播功能。这一切都是由于媒体一味的追求收视,放松了对节目真实性的把关,不惜自己杜撰节目故事,以次充好,以各种骇人听闻的噱头换取观众的注意力。

2.现场气氛真实性的缺失

通过谈话凸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在矛盾冲突中将节目推向高潮,是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亮点所在。但事实上,如今的谈话节目的现场气氛和真实的受众心理却是大相径庭。编导策划运用各种手段设置情境,渲染气氛,或挖掘嘉宾不为人知的情感故事,或安排神秘嘉宾出人意料地现身,或设计破镜重圆、深情相拥的戏剧性场面,让嘉宾不得不落泪。不明真相的观众被编导策划运用各种手段设置情境,渲染气氛的假象所迷惑,被现场观众、主持人、嘉宾挤出的眼泪所感动,深深的被节目以及现场气氛所感染,这样就达到了媒介所追求的“效果”[2]。让人物伤感落泪成了这些节目追求的最高境界,好像眼泪是高品位、深度、人文关怀的专用符号。

3.节目节奏和情感进程真实性的缺失

在谈话节目制作中,为了追求“好看”,制作者会刻意制造“冲突”和“悬念”,谈话的进程、节奏,对话的情境、结构都会被有意无意的设计,这无形中就给节目制作生硬的设置了框架,以至于谈话者被节目需求钳制,没有真实对话的语境,缺乏交流质疑的机会,从而空话套话、惺惺作态代替了真实自然的情感流露。很多谈话节目是录播,在节目录制过程中节目组会因为主持人、嘉宾甚至观众某一方的不配合和“表演”的不够好而叫停,这俨然成了“导演谈话”。

节目的进程完全是设计好的,嘉宾的点评、现场观众提问都是被安排的,人际谈话间自然的情感进程被程式化的叙事结构打破,成为了一场被导演的“谈话秀”,这是对电视谈话节目进程和情感推进的虚假表现,剥夺了受众了解真实谈话情景,抒发真情实感的观赏权利[3]。

(二)窥探隐私、亵渎情感

1.刻意挖掘和渲染节目对象的个人隐私

首先,到场不意味着同意。有的被访谈者尽管到场,但他们并不是主动、自愿到场,而是出于无奈和迫不得已;有的被访谈者虽然到场,但由于主持人掌握节目的话语权,被访者往往陷入被动,对访谈没有设防,在主持人的诱导下,不经意间暴露了自己的隐私;为了提升节目的可看性,一些访谈节目将矛盾双方请到现场,不断刺激当事人互相揭短,从而推进节目高潮,在双方对峙的情况下,一些隐私内容被暴露出来,而这种隐私的侵犯是隐形的且不被访谈者察觉的,而事实是这些隐私基本与违法无关,最多是人品、性格问题。其次,求助也不等同于愿意暴露隐私。社会上一些弱势群体,往往会因各种原因向媒体发出求助,但由于其话语权处于劣势和“有求于人,听命于人”的心理,往往会以暴露隐私为代价换取媒体的曝光率,而此类节目利用弱势群体的隐私来换取收视率,违背了传媒的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一些记者往往借助或滥用媒介权利,对他人的私生活强加干涉,由于媒体的参与,有些矛盾往往更加激化。

2.漠视青少年的隐私保护

由于未成年人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强,还在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此类节目涉及到青少年隐私时要使用马赛克处理,但很多节目忽视了这个问题。很多节目以成年人和家长的立场,媒介以教育者的身份示人,对孩子的权利和人格没有足够的尊重,直接对孩子进行揭露教育,展示他们的隐私。节目传递了强势话语教育青少年的正当性,却忽视了教育权利背后对孩子隐私与尊严的粗暴侵犯,当节目涉及当事人的隐私时,应当以尊重和保护个人隐私为原则,媒介职业价值观不能凌驾于伦理价值观之上。

(三)人文关怀的缺失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传媒的人文关怀则是媒介发展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的关切,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是一种将情感视为维护人际之间关系的存在方式[4]。

首先,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人文关怀的缺失表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上。不少媒体拿弱势群体来开掘节目素材,弱势群体因为其社会地位、消费能力等方面处于劣势,以及发声机构的缺乏,或者被排斥到服务意识淡薄的媒体的报道范围之外,成为满足受者、传者的卖点[5]。大多媒体关于弱势群体的选题上,多以一种同情的视角切入,但是无知的同情与偏见的歧视也是缺乏理解精神和理性精神的,表现出偏见性、假性的关怀,对于弱势群体没有实质意义上的帮助。其次,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忽视了对当事人的人文关怀。此类节目多以情感纠葛为节目线索,制作方有意放大被访者的内心痛苦,将个体的矛盾纠结作为卖点出售给观众,这除了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之外,更是助长了社会群体的漠视,对观众、被访者、大众传媒都无任何益处。

(四)媒介把关职能的缺失

谈话节目并不像新闻节目一样直抒观点、意见和立场,它是利用人际传播的方式,拉近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关系。如果不能在选题、导向上把握好尺度,那么受众的“情感”也会随着格调不高,导向模糊的情感类谈话节目走向误区。

媒介把关职能的缺失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话题选择低俗化、浅薄化

目前很多电视谈话节目注重选题猎奇、猎艳、哗众取宠,空话、废话连篇,内容低俗,品位不高。纵观目前的多档情感类谈话节目,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节目在选题上都是钟情于婚外情、第三者、二奶、二爷、出轨、不伦恋、畸形恋等题材,完全是低俗地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6]。为满足人们的欲望使得此类节目话题选择的尺度越来越大,如果不能准确把握一个“度”,就容易走向浅薄、走向庸俗、走向一种无聊的狂欢,此类节目题材极端化、煽情化、猎奇化、道德模糊化等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2.舆论引导上的误区

电视谈话节目是利用人际传播的方式,拉近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关系,以看似“平等”的身份来交流,可以避免受众的抵触情绪;一些专家、意见领袖的出场,利用名人效应,现身说法,引导当事人与观众按照预先设定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不知不觉靠拢追随着占据主流的观点,最后受众潜移默化的成为了媒介所倡导的舆论的支持者,这是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引导舆论的主要方式,但目前的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在舆论导向上也存在误区。[7]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借助媒体解决原本难以解决的问题,许多人主动将个人隐私向情感类谈话节目方透露,甚至夸大事实,引发注意。失恋的希望媒体借助挽留爱人,家庭纠纷的希望媒体帮忙调节,有法律纠纷的希望通过媒体舆论造势,利用媒体进行炒作,先发制人。很多媒体一味的追求新鲜、有趣,在没有分辨事实真相的时候轻易下结论,沦为他人利用的炒作工具,对当事人产生不必要的伤害,也浑浊了社会舆论环境。

转贴于

二、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突破困境的对策

针对目前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种种弊症,摆在电视人面前的问题就是寻找出路和突破口,使情感类的电视谈话节目能顺着良性健康的道路更好地向前发展。

(一)呈现最真实的情感

1.尝试现场直播——逼近真实

对于谈话节目来说现场直播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它不仅对于主持人、编导的临场应变能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对现场嘉宾和观众的一种刺激,更是对于真实性的一种高度放大。情感类的谈话节目涉及政治等敏感因素的概率较小,对于情感类话题的把关尺度可以相对放宽,由此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直播的可行性就大大增强。电视直播不仅在于“第一时间“传播信息,还在于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观众的知情欲望,它可以将传播中的噪音降到最低,使得观众能够最大限度的接近真实。

2.追求即兴感与现场感的融合

谈话本来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即兴的交流,电视谈话只不过是通过大众传媒手段来展现人际间的传播,无论是在私下还是在电视荧屏上,即兴的、现场的情感交流才是最真实。即兴是人情绪的表达,包括口头语言和身体语言,谈话参与者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这些丰富而细微的面部表情和肢体是无法复制和模仿的,即展现了人际传播的魅力也增强了现场感和真实度。

3.营造和谐自由的“辩论场”

电视谈话节目在前期策划中不能一味的追求模式化的节目进程,而应该有意寻找观点上的分歧,邀请来自不同立场的声音发声,这种差异造成的张力、讨论乃至冲突才能迸发出真实的火花和魅力。只有在和谐自由的氛围中,主持人、嘉宾、观众三方形成自由的谈话场,真实的对话才能展开。

(二)增强媒介自律,保护当事人隐私

1.遵循公共利益原则

在保护被访者的隐私权时,除了要经过本人同意外,也必须考虑公共利益,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必要时个人隐私应让位于公共利益。而当与公共利益无关时,媒体应该对被访者的隐私加以保护。

2.增强媒介自律

媒介从业人员应该加强自身职业道德规范建设,深切的把握媒介的社会功能,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媒体工作人员还应提高法律修养,媒体要完善涉及个人隐私问题的管理规范,如何正确处理个人隐私,如何取舍公共利益和个人权益、媒介利益三方的平衡,这需要增强媒介自律,提高法律意识,防止滥用媒介权利。

(三)走出人文关怀的误区

1.变“一次性”的关注为“持续性”的关怀

电视谈话节目也可以做连续报道、系列报道,对这些人群进行持续的关注,不仅帮助他们走出当前的困境,更要关注他们事后的情感进程,而不是借用他们的情伤赚取受众的同情心之后就变得冷漠,将媒介的人文关怀延续下去。在对弱势群体的采访中,要以真情实感呼唤社会的责任感,激发观众爱心,将政府、社会、媒体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融为一体,以此改善弱势群体的困境,帮助他们树立乐观的生活态度,从弱势走向强势。这也体现了对他们心理上的平等和人格尊重,是人文关怀的高层次表现。

2.人文关怀——从微观走向宏观

在节目中我们提到人文关怀往往是直指弱势群体,如下岗职工、外来打工者、山区青年、残障人士等,这也固然能揭露一部分人群的生活和心态,彰显传播的人文价值。然而真正人文关怀的对象是苍生大众,它体现在对每一个人的尊重和关怀上,对每个人的生存状态的平等体现和理性思考上。一些选题以平庸低俗的内容追求“观众至上”,在善意关怀中随意侵犯他人隐私,这种高高在上的同情和隔靴搔痒的关爱让人觉得更加冷漠,与真正的人文关怀相去甚远。真正具有人文关怀的情感谈话节目,在选题上,应该符合当前的社会背景,注重传达给受众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话题。

3.提升主持人的人文素养

情感类谈话节目的主持人除了要具备文化功底、新闻素质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人文关怀情节,言由心生,情感面前更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人的尊重和关怀。崔永元就有这么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否则他不会做的那么自然贴切,而这种“情怀”需要主持人等媒介从业者从心灵深处打造。

三、结 语

我国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起步较晚,在模仿外国此类节目的过程中,应剔除糟粕、扬长避短,将节目资源放眼更广阔的人间大爱上,反映新时代我国人民的意气风貌和心理变迁。电视节目成长中面临的困境和问题是提升竞争力的助推器,随着传媒运营的规范有序,我国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良性格局也终将形成。

参考文献:

[1] 郎劲松,初广志.传媒伦理学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 石长顺.当代电视实务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 潘知常林玮.《传媒批判理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4] 汤荔.论电视谈话节目中的人文关怀[J].新闻爱好者,2008(7).

[5] 高平平,黄富峰.传播与道德[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6] 陈思.流行的背后——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透视[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关于人间真情的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积淀素材;真实情感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写作能力培养又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点,然而有不少学生怕写作,或者写作内容假大空,材料全从书中摘录而来,读之味同嚼蜡。究其原因,便是学生受到当今市面上所谓“高分作文”的影响,片面追求辞藻华丽,追求构思新颖奇巧,追求写作技巧,行文浮夸,而忽略了写作的本质,就是以情感人。因此,当前作文教学的关键应当教会学生学会说真话、诉真情,将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作为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应当摒弃片面传授写作技巧的弊病,作文教学呼唤以情动人,呼唤返璞归真。

当前,写作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打基础,是为他们正确地观察世界、准确地反映现实生活和自己的感情打基础。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怎样去观察世界,怎样去反映现实生活,怎样去深入挖掘感情世界中最绚丽的火花。因此写作的指导要符合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以我手写我心的原则。笔者从初中作文个性教学实践中深深感触到,让学生将自己的写作与生活自觉联结起来,让学生心存感悟写作文,强调生活积淀,抒写真性情,提倡个性化写作是进行作文指导教学的根基所在。

那么,教师作为教学的指导者,如何帮助学生发展自我潜能,引导学生在写作上做到真情流露不做作,有效激发其写作的兴趣及情感呢?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指导:

一、帮助学生明确写作要求及目的,明白文章贵在真情

有的学生不愿意写作,是因为觉得作文得分不高,对于写作比较畏惧,或者因为没话可说,没有内容可写,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便是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的乐趣。

在具体指导时,教师可以多朗读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悟和收获,让他们在交流中明白人们对于好文章的评判标准:关键在于它的内容与真情,要做到真情流露,让学生明白让读者受到感染的文章便是好文章。这样的目标定位能够使学生的作文指导具有可操作性,也能使学生消除对写作的神秘感及畏难情绪。在具体操作上可以采用写日记的形式,起初不一定要求天天都写,教师可以要求每周写三篇,每周评定一次,大约一节课讲评,可以不定写作范围、内容和主题,让他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记见闻,写感思,自由自在地写文字片语,没了清规戒律。写作,成了倾吐与快乐,成了生活与生命。在作文指导时,教师应当多鼓励、多表扬,少挑刺、少“规矩”。孩子就会在无数次练笔中,树立自信,立笔成文。这时的写作对于他们来说,就如同说话一样自然,这样他们才能真正用心写作,倾诉真情,感受笔墨流泻的欢乐。

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学会说真话、诉真情

当学生明白写作的正确目的之后,教师就应当教会学生如何积累素材,写出富有真情的文章。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学会写新鲜事,写身边事,写平凡事,写别人没写过的事。引导学生去发现不同于昨天的人和事,去体察昨天和今天的细微变化,从而把握事物的特征。

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如何积累素材,如教会学生从“课内课外、上学路上、大自然中、家庭生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父子之间、其他人与人之间”中做好积累,静心沉淀。教会学生关注今日事,关注平凡事,写自己身边和身上的事,写那些印象深刻的曾经感动过自己的事。要告诉学生:写作的源泉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平凡的人和事。

平凡小事更能见真见情,也只有真情才弥足珍贵。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住细微事、平凡事做文章。如果能够在作文中抓住平凡事做文章,那么,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对生活的态度将会有很大的提高,写作水平将会有质的飞跃。当然,鉴于中学生爱表现自己、参与意识强的心理特征,为了让学生有事可写,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有准备地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有意义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创设写作题材,让他们有东西可写,从而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三、以读促写,在阅读中培养质朴真情的文风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学生作文而言,不是缺少生活,而是缺少感悟。今天的学生不是没有生活,而是在看似普通的生活中发掘他的情趣和意义;不是生活不够丰富,而是不会在似乎平淡的生活中去感悟和体验他们的动人之美。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大量关注生命、关注人价值的文章,如《生命生命》《丑小鸭》《荒岛余生》等,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珍贵,感悟人生历程的艰难坎坷,丰富学生的情感,使其积累人生经验,提升自我素养。同时也要抓住生活中的细节,让学生走出情感的沙漠,懂得人间真爱。

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让学生从阅读中体会真情实感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并从与作者的感情交流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体验那种感人至深的人物的生命状态,从而丰富自己的感情。其实在对课文的阅读中,我们更能感受到作者的真情所在,特别是像朱自清的《背影》、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鲁迅的《孔乙己》等等以及诸多表达敬畏生命、关注众生的优秀散文作品,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发现作者的真情,从而受到感染启迪。

阅读是间接地体验生活,可以使学生的感情世界不断地丰富,使学生的人格不断地健全,从而使学生在作文中真实地表达感情。在平时,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有情人,要多读书,多关注生活,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地引导。教师应当对课文及其他作品有更深刻更丰富的认识,乃至有独到的看法,同时感染和影响学生的表情表达。同时教师要关注社会生活,用正确的观点去评价社会事件和各种生活现象,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认识生活、介入生活,以真情实感去面对生活,做一个真实、真诚的人,从而逐渐成为一个表达真情实感的作者。

四、作文批阅时教师应当理解学生的真情,并回馈学生以真情

我们倡导学生写富有真情的作文,但是注意不要陷入强调思想性和教育意义的稀客作物区,一味要求写有意义、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其实,青春固然有激动、欢愉、快乐、兴奋,但也有开始品尝到苦闷、孤独、忧伤的滋味。前者与后者是不可分割的,就像幸福与痛苦常常相伴相生,不能说幸福是积极向上的,痛苦是消极沉沦的。只要是属于真实的生命体验就会闪烁着动人的人性光辉。对学生习作中反映出来的种种心理障碍,教师当然不能熟视无睹、置之不理,而应或抚慰、或释疑、或疏导、或交流,担当起“解惑”的职责。

有个“从来都是把泪水往肚里咽”的女孩,有一次深受委屈而泪流满面,可是哭过之后,她感到轻松多了,于是在《尝试》这篇作文中写道:“尝试着流泪,流泪可以宣泄郁闷、解脱痛苦,就像雨过天晴,自有一种清爽明净。”教师在作文批阅时可以写下这样的点评:“在率真中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在清纯中呈现着心地善良。”这样的评价能让学生感受到被理解的快乐,感觉与老师有话可讲,对写作也有了兴趣。

用实例、用真情点评学生作文,在批阅中坚持宽于称道、人文关怀的评改原则,将使学生受到莫大鼓舞,激发其写作的信心。茅盾的启蒙老师对刚十三岁的他的作文曾这样评价:“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像这样激励性的评语,今天又能见多少?对照“画龙不点睛,画蛇偏添足”,却是何等悬殊!每每见到的是赞扬肯定后面,必然来个“但是……”,事实表明,好的点评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学生渴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教师、同学的关心和喜欢。一旦老师同学成为热心读者,写作时他们心目中就有了对象,一个可以倾诉、恳谈、交流的对象;就有了一种情境,一种被人注目和期待,从而能激发兴趣、情感和表现欲的写作情境。这样就比用千言万语向学生强调写作的重要性还要管用。

关于人间真情的作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情感目标;《藤野先生》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众多教师都能各显其能,淋漓尽致地达成前两个目标,但是在情感目标的达成方面总是束手无策,心有余而力不足。更由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导致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过分地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而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下面笔者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鲁迅的《藤野先生》为例,谈一谈教师怎样引领学生置身于作者所处的外部环境、走进作者彼时的内心世界,真切地感悟作者所要表露的情感,圆满地达成本课的情感目标。

一、了解写作背景,置身作者所处的外部环境

写文章总是有感而发,而要想切身体会作者的情感,就必须想方设法地将自己置身于作者所处的那种外部环境之下。这里所指的外部环境包括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家庭小环境以及作者的情感经历等。上课伊始,教师PPT出示了文章的背景资料:1902年4月,鲁迅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鲁迅在中日战争数年之后,师从恩师藤野,恩师藤野对“我”格外亲切、倍加关爱。1926年8月底,受到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被迫离开北京,来到厦门大学任教,就在这时就写了这篇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总之,教师要千方百计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让学生置身于作者当时所处的那种外部环境,进入一个虚拟的情境之中去。

二、穿梭字里行间,走进作者彼时的内心世界

在详细了解了文章创作背景之后,教师即可引领学生穿梭于文章的字里行间,探寻走进作者内心世界的曲径通幽。穿梭于叙述藤野先生为“我”认真改讲义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藤野先生自始至终认真负责的精神;穿梭于叙述藤野先生为“我”改正解剖图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藤野先生对学生的循循善诱和严格要求;穿梭于叙述藤野先生关心解剖实习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藤野先生对“我”的一直关心;穿梭于叙述藤野先生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藤野先生对骨学的兴趣和求实精神。对于严格而又称职的藤野老师来说,这四件事看似普普通通,本是分内之事、无需称赞。但是,在当时的日本,几乎全社会上上下下都对中国人另眼相看。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藤野先生对作者的关爱就愈加显得亲切了。穿梭于字里行间,让学生感受到“我”心中的丝丝温暖。

三、品读妙词佳句,感悟作者表露的真挚情感

了解创作背景、穿梭字里行间,这些只能大致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深层次地感悟作者的真挚情感,必须还得通过品读妙词佳句。这些妙词佳句都是经过作者反复推敲之后选就的,教师只有点拨学生去准确地理解这些妙词佳句,才能揣摩出作者的真实情感。文中描写藤野先生时,用到了“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穿衣服太模糊”“冬天是一件旧外套”。揣摩这些妙词,一位生活简朴、治学严谨的学者――活生生的藤野先生,清晰地浮现在学生的面前。文章开头写道:“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这些佳句看似写的是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失望,但在学生反复品读之后,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如潮水般层层涌来。又如文中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学生在品读这些佳句的时候,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渐入“虚境”,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真切地感悟到“我”表达的“真情”。好多教师以为:至此,本课的情感目标就达成了!而事实上,情感目标此时才刚刚“登台”,好戏才刚刚拉开帷幕。此时此刻,教师大可放下手中的“指挥棒”,放任学生“神游”:让学生借此情此景,怀着对藤野先生的无比敬仰之情,让自身情感自由迸发!让爱国情感无限升华!在作者缓缓流淌的“情河”之中,注入学生汩汩的“情泉”,汇聚成辽阔的爱国主义价值观之“海”。

参考文献:

[1]范国华.初中语文情感目标达成的三个环节[J].关爱明天,2016(2).

关于人间真情的作文范文第5篇

动人心者,情也。感情贵在真实,贵在自然流露,只有来自灵魂深处的真情才能震撼读者的心灵。如何才能抓住真情时刻写出真挚的感情呢?

一、用心感受生活,从生活中挖掘情感

所谓真情,也就是指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情感只能来源于生活。生活是一切文学创作的源头。常听学生感叹现在的生活有多么单调、多么无聊,可是恰恰如诗人所说“这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我们的生活中阿永远不会缺少令人感动的瞬间,关键是我们是不是拥有一颗细腻的心,一双敏锐的眼,一支细致的笔将它们捕捉到。假如你用心感受生活了,用心观察生活了,那么你已经给自己铺好了通往真情的路。

二、健康立意,抒写真情实感

从生活中捕捉到有关“真情”的镜头后,你需要把它明明白白、实实在在地表达出来。常常读到一些文章,所描述的事情本身往往是生动别致的,但落到了作者的笔下之后,要不就是故作深刻“上纲上线”,要不就是故作幼稚矫揉造作,这样的作文是很难打动读者的。所以,当我们写作时,切记要写自己的真实感受。说到真实,有的同学要说了,我写人生无聊、社会灰暗、人性自私,这就是我的真实想法啊,为什么不被认可呢?那么我们就要来看我们要求作文真实的前提了,无论是作文还是做人,我们都应该首先树立自己正确的、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从细微处着笔,以小见大

在取材时,首先要考虑那些生活中的细微处所显现出来的美和爱,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写出的作文假、大、空,才能在文章中闪耀出属于你自己的独特光芒。在确定写生活小事的时候还要注意文章思想境界的升华,通过自己的体会和思考,将低层的情绪上升为深层思考。

四、要想做好文章,还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技巧

1.为自己的文章安排好感情线索,这线索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可以是一条主线,也可以主副线、明暗线同时进行;可以是淡淡潜行、娓娓道来,也可以一波三折、跌宕起伏。通过感情线索,写出事情的发展,感情的波澜。

2.灵活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记叙中要恰到好处地穿插议论、抒情和描写,要特别重视细腻生动的细节描写,它是将文章写活的重要手段。

3.掌握几种常见的抒情技巧,比如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寓情于理、先抑后扬等手法,这些技法的运用能让你的作文更加婉转动人、摇曳多姿。

同学们,拿起你手中的笔,将你看到的爱和真情记录下来吧,让我们的真情流露为这斑斓的生活再增添一份精彩吧。

【精彩范文】

期待

蓝秭婷

“同学们,考场如赛场,马上就要进行期末考试了,我希望大家能和我一起使出九牛二虎之力向前冲刺,为初一学年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班主任的话刚说完,教室里顷刻间爆满了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破窗而出,像寒冬里死寂的湖面突然荡起的涟漪,鼓舞的力量填满了每个同学的心房。

正当大家都沉浸在激动人心的气氛中时,讲台上的老师却突然从我们眼前消失了。“咦?老师哪儿去了?呀!老师怎么晕倒了?!”教室里瞬间乱作一团,只见同学们手忙脚乱,争先恐后地涌向讲台。几个镇定的同学则像火箭一般冲向了教务处,请求援助。骨瘦如柴、毫无精神的班主任,像枯萎的稻穗一样毫无生机。她倒下了,像一颗怀揣着永恒梦想的流星陨落在每一位爱她的学生的心头!领导神色紧张地赶来了,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让出了一条路。在同学们的帮助下,领导小心翼翼地背上她走了。她脆弱疲惫的身影就这样在我们这些关切的眼神中渐渐模糊。

教室里一片狼藉。凳子不雅地躺着,碰撞间发出一阵刺耳的;桌子则像刚表演过一场散乱的舞蹈一样乱七八糟。但这一切在我眼里却因爱而镶上了熠熠夺目的金边。教室里安静了。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将恐慌的气息挤出了窗外。我的心像被千万只小蚂蚁啃食着,沉痛、敬佩之情交织在一起。

老师到底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拖着怎样沉重的身体走进这个教室的?我迷茫了,为“老师”这个名词迷茫了,一股渴望回报老师的热浪冲击着我的心,是那么迫不及待,那么汹涌澎湃……

晚自习时,大家都默默地走进教室,静静地看着书。我悄悄瞄向窗外,期待那个熟悉的身影的出现。

失望包裹着每一颗等待的心,大家都毫无玩乐之意,依然静静地看着书,似乎在用另一种方式期待着她的归来!

名师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