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园多美好

校园多美好

校园多美好

校园多美好范文第1篇

什么美景比不上。

校园好,校园美,

孩子们的大家庭。

校园好,校园美,

我爱这个大家庭。

校园好,校园美,

校园花草香又香。

校园好,校园美,

下课同学做游戏。

校园好,校园美,

老师烦恼多又多。

校园多美好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活动 美术类院校 大学生社团 姊妹艺术

校园文化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学生群体性文化活动,在当今高等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更是凝聚人心的一道校园文明风景线。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式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高校任何课程所无法取代的。

美术类院校学生不同于普通类院校学生,他们的思想更为活跃,个性更为张扬、更富有创造性,情感更为细腻、情绪波动较大,遇到事情容易冲动、不冷静,更容易盲目模仿,他们比较重专业课程、轻文化课程,更加强调个性化发展,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常常表现出不自觉地随意性和散漫现象,考虑问题以及处理事情过于理想主义、缺乏理性思考等等,往往因为这样那样的特点在美术类院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就会遇到了一些不必要的问题,诸如:集体意识淡漠、时间观念较差、个性化发展较强烈等等,因此在美术类院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应该充分考虑到美术类院校的学生特点,要将“专业”和“兴趣”这两大块渗透到活动中去,扬长避短,充分体现美术类院校的特色,同时还要发挥学生会、大学生社团的力量,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这是在美术类院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关键。

一、结合专业特色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结合美术类院校的专业特色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掘学生的创作力,这是区别于其他文理科院校的一大特色,对富有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应得以传承和继续创新。全国美术类院校的专业设置大致分为:国画专业、油画专业、版画专业、雕塑专业、设计专业、环境艺术专业、装饰艺术专业、服装表演专业、动画专业、影视专业、美术史学专业等等,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和专业相结合的特点。

充分结合美术类院校的专业特色进行举办校园文化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在无形中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得以提高和创新。例如,结合国画专业举办“校园年度国画展览”、“现场书法展”、“书法大赛”等;结合动画、影视专业,可以举办出别有韵味的“原声电影配音大赛”、“校园Cosplay展演”、“最新电影播放”、“校园拍客”、“影视人物设计大赛”等,还可以定期举办“影评讲座”、“影评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挖掘学生的专业潜力,同时也给其他专业学生提供了一定的交流平台,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沟通;结合雕塑专业可以举办“校园年度创意雕塑展”;结合装饰艺术专业可以举办“点亮我的梦创意台灯大赛”、“扇语工艺折扇设计大赛”等等;结合服装表演专业可以举办“大学生服装设计大赛”、“校园形象大使礼仪风采大赛”等等;再如结合设计专业可以举办“校园创意设计大赛”、“校园平面广告设计大赛”“曙星杯校园海报设计大赛”等等;结合美术史学专业举办“校园美术评论大赛”等等;还可以在校园举办结合各专业的“创意面具大赛”、“涂鸦大赛”、“手绘墙面大赛”、“校园简笔画大赛”等等,使越来越多的非本专业学生得到更多的交流和学习的机会,通过这些专业性的文化活动,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艺术实践平台,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同时也能较好的发挥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组织和专业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既提高了学生自身的专业能力,又加强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增进了友谊,充实和丰富了大学生的课外活动。

结合美术类院校的专业特色,定期举办多样化的专业性文化艺术类讲座,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交流学习;还可以带领学生到兄弟院校进行美术作品展演,这既能推广美术类院校学生的作品,又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提供一定展示自我的平台,促进学生更好的学好专业知识;定期开展献爱心公益活动,成立“美术类院校大学生支教团”、带领学生去周边的小学、幼儿园进行公益性支教活动,使学生充满爱心,体现大学生的人生观;利用美术专业特色做公益宣传,如宣传带有设计特色的绿色环保产品等等;利用定期的下乡写生机会,举办诸如“下乡茶话交流会”、“下乡作品展演”等活动来促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

结合美术各专业特色搞好校园文化活动是美术类院校的一大特色,也是区别于其他普通院校的一大特色,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特色,体现出独特的美术类院校精神面貌。

二、结合大学生社团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大学生社团是指学生为了共同的意愿、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织的、按照其规章制度开展的群众性学生组织,是我国高等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它不受年级、班级、专业等限制,主要是以组织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发挥他们在某方面的特长,并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

大学生社团包括舞蹈社、小品社、棋艺社、摄影社、歌咏社、话剧社、读书社、书法社、动漫社、滑轮社、乐器社、体育社等等。大学生社团活动是以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为前提,目的在于活跃校园学习气氛,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体现校园文明建设,良好的大学生社团活动同时能够起到调节学生的压力,营造出轻松、活泼、健康的心理环境的作用。

结合美术类院校学生的各种特点,美术类院校的大学生社团最理想的是由一位老师兼任,并排练指导。在指导过程中,还可以将一个领域细分出很多的分支来,比如将舞蹈社细分为“民族舞蹈社”、“街舞社”、“交际舞社”等等,定期组织排练,不但使学生学习到一些民族文化知识,而且还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成立美术类院校“大学生合唱团”,并进行定期排练和学习,这样既能体现学校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又能避免一些不必要安全事件的发生,同时还可为美术类院校的“元旦晚会”、“欢送毕业生晚会”、“迎新生晚会”等大型活动提供后备节目内容和素材。以大学生社团为主题还可以在美术类院校举办“社想未来团出精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集“演艺”和“美术”为一体,借助此活动将学生的一些美术工艺作品展示给大家,并可以进行交流、交换,充分的体现出美术类院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特色。在社团管理方面,还应建立美术类院校大学生社团QQ交流平台,既方便联系沟通,又方便大家在此交流心得体会,借助网络平台互相学习,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才华、锻炼自我能力的机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大学生社团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承担着更为独特的作用,美术类院校的学生社团大多表现为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影响更加广泛等特征,为美术类院校的校园文化又是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三、结合姊妹艺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结合姊妹艺术引进高雅艺术进校园,大力唱响由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举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再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进一步推进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艺术修养” 的要求,以“走近大师、感受经典、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为宗旨进行开展美术类院校校园文化活动。

音乐和美术称为“姊妹艺术”,它们之间的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音乐引进到美术类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不仅能活跃校园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将音乐引入到美术专业的课堂教学之中。在美术类院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还要充分考虑到结合其他姊妹艺术的作用,如将“歌舞与绘画”、“书法与舞蹈”、“国画与国乐”相结合展开活动等;在校园开展音乐、舞蹈、戏剧、话剧、文学、合唱、影视等姊妹艺术形式的文化活动;还要与各大兄弟院校相互交流、展演,引进诸如交响乐、话剧等大型活动进校园,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而且还可以得到更广泛的交流和学习姊妹艺术的机会;除此之外,还应借助“国庆”、“元旦”、“五四”、“七一”等重大节日,将这些姊妹艺术融入到美术类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当中,例如举办“爱国歌曲大家唱”、“我爱祖国我爱党大合唱比赛”、“赞美祖国赞美党诗歌朗诵大赛”、“校园红歌会”等校园活动,把党的先进思想、爱国主义精神渗透到活动中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使诸多姊妹艺术与美术各专业相结合进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亦是美术类院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另一大特色,充分发挥好这一特色,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多地接触相关姊妹艺术知识,而且还可以从中启发学生的多元化思维,更有助于美术类院校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得以突破和创新。

美术类校园校园文化活动表现为艺术性、互动性、渗透性和传承性,本着以“专业”和“兴趣”为核心,举办出和谐、文明、富有创造力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出具有美术类院校浓郁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氛围,不断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充分发挥美术类院校学生的创造能力,开拓美术类院校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之在高等美术类教育中发挥出独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著:《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校园多美好范文第3篇

一、组织喜爱美术的学生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参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比如,在学校领导对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做了整体设计和规划之后,我们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就有机会参与对教学楼一到四层的走廊墙壁进行装饰布置的工作。同学们都非常激动,踊跃的参与到设计绘画的过程中,根据学校的整体设计理念,结合同学们的兴趣、喜好,经过集体的讨论,把四个楼层分成四个主题,进行设计创作。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四楼的主题,以科学幻想为主题进行创作。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审美意识逐渐具有个性化,有很好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大多数男同学喜欢画充满想象的、以科幻题材为主的想象画,如怪兽、机器人、太空战舰等都是他们做善于表现的内容;而女同学则更喜欢表现如日本漫画《美少女战士》等作品中的美少女形象。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绘画创作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给学生自由的创作空间,他们能更好的进行创作。

二、校园文化应融入美术教育之中

前几年的美术教材中,仍然以美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为主,这可能让许多学生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小学美术教育是一种国民素质教育,绝大多数人将来不会以美术专业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这不禁让我们认识到我们对学生实施的不应只是专业美术教育,而更多的应是文化生活美术的素质教育。我们的美术教学应该对学生当前及未来的生活有所帮助,有利于他们身心发展,所以美术教师不仅要营造一种课堂的美术文化,同时也要涉及相应的校园美术文化,这既有利于学生成长,也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

课堂美术教学是整体培养校园文化生活的欣赏评述者和积极参与者,因为美术教育在促进校园文化生活的过程中须在一种互动和交流的情境里进行。如学生用自己的作品美化校园,既创造很好的艺术氛围,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又提升了校园视觉形象。这不仅让学生有种成就感,更让他们在互相欣赏的过程中心情愉悦,在互动和交流的过程中受到校园文化的洗礼和熏陶。事实证明,好的校园文化生活对促进美术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的进步,有巨大的作用力,最终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美术教育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也促进美术教育发展。

三、利用校园文化加强美术教学实践

校园文化活动蕴含了丰富的美术教学资源,巧妙地利用这些美术资源将校园文化融入课堂,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将所学的技能技巧运用到文化活动中,实现真正的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比如,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全校师生都十分重视。运动会来临之际,本校就会全校性地征集运动会Logo。对于被采用的标志,学校将会给该生颁发荣誉证书进行表彰,以此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运动会。对于参选设计标志的学生,学校会集中起来进行简单训练,比如展示以往校运动会Logo,讲解标志的内容和内涵,再让学生观察标志,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美术知识运用到Logo设计中,让学生学以致用,树立自身的主体意识,锻炼学生美术实践能力。一旦Logo被采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也会大大提高。当然,校园文化活动还有很多,比如元旦汇演、校服设计、海报设计等等。虽然不能代替美术课堂教学,却能以另一种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思考、动手、审美多方面的品质,提高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

  四、将美术学习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渗透到校园文化学习的每个角落

校园多美好范文第4篇

一、凸显校园文化建设美育功能的意义

(一)推进素质教育发展,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现阶段,我国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就其性质和其建设目的来看,校园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素质教育。《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也就是说没有美育就谈不上素质教育,也就谈不上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认识,充分发挥美育在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养育活动。”由此可见,开展美育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充分开发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的美育功能是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加以重视的。

(二)深化教师对美育的认识,增强学校教育的美育功能。美育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实施美育的主要载体,而主要实施者就是全体教师,特别是艺术学科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尤其是一些大型艺术活动或展览可以使教师对美育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深化,而在承载校园文化建设的另一个载体校园环境建设的过程中,如橱窗、长廊设计等也可以提高教师自身对美育认识和美育职能。与此同时,学校文化的审美气氛和审美底蕴也将不断提高,学校的美育职能也将大大增强。

(三)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校园文化最显著的功能之一就是美育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现在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网络上的各种暴力、色情信息对学生的消极影响十分明显,这也给学校的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诸多困难。当下,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凸显其美育功能就显得愈发重要,通过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来引导学生端正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凸显校园文化建设美育功能的措施

(一)校园文化建设要有特色性,融合民族文化。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发展目标定位,也就是校园文化的个体差异性,校园文化建设只有与特色性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美育功能。首先,立足于学校特有的传统文化,我省是个多民族聚居省份,融合了50多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他们的民族艺术具有非常强的审美性,可以说云南省有着非常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这就为我们建设独特的校园文化提供了非常肥沃的土壤,如各类学校可以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依托,开设各民族特有的音乐、舞蹈、剪纸等课,这可以为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供有利的平台,对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开设民族艺术特色课上我们应该加大资金投入,特别是定期对我们的艺术教师进行培训,不断提升艺术教师的教学技能和艺术感染力;还可以适当地开设地方民族简史课,使学生更为深入地了解地方民族艺术;在此基础之上,学校可以针对学生比较关注的一些民族的重大节日,比如彝族的火把节,校园举办相应的艺术活动与学生一同欢度,不仅可以使少数民族的学生真正得到尊重,同时可以增强学生对各民族独特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还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不断开发学校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

(二)校园文化建设要关注主体性。校园文化是学校所有教育资源中最具美育功能的部分,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文化的审美功能就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性,让学生尽量多地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就是最有效的体现方式,从最基本的教室布置、黑板报的设计、走廊文化展和橱窗设计等到艺术课堂的组织形式、艺术活动的开展都可以让学生参与设计或完全由学生实施,这样通过活动实践,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是由教师、校园环境和学生共同构成的,所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主体性的另一方面可以从提高教师的审美情趣来进行开发,教师的一言一行同样是一种校园文化,教师的穿着打扮也是一门艺术。学校育人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人格健全、乐观向上、有理想、有素质的人,教师为人师表,很难想象一个整天愁眉苦脸、满腹牢骚的老师能教出活泼开朗的学生,相反,一个注重仪表得体、言谈举止大方、亲切的老师不仅会深受学生喜爱,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将自身的美传递给学生,并对学生产生榜样的效应,所以,提高教师自身审美情趣也是凸显校园文化建设美育功能的有效手段。针对这一点,学校可以为教师统一订制工作装,提倡女教师上班化淡妆。实践证明,这样的规范确实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师仪表形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三)校园文化建设要符合审美规律。如同教育教学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一样,只有以“审美”为基本标准来建设校园文化,遵守审美规律,才能真正发挥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而校园文化建设最基本的审美标准应该是:向真、向善、向美、向上。以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环境建设为例,一些学校的校园环境建设过于华丽,教学楼被粉刷的五颜六色却无实用性,到处是各种以展示、宣传为目的的展板、宣传栏,一些是为了显示校绩,一些则是为了应对上级考核检查,十分的功利;这样的校园环境建设,其主要的美育功能价值又剩多少,对学生审美情趣的激发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又有多少帮助?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校园环境建设的目的是育人,主要是发挥其美育功能,除此之外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成长环境,所以,校园环境的建设就要结合学生的主体性,各类展板的内容主要应该是为学生服务的,为学生提供知识、时事信息等;所用的语言应该是亲切的、有启发性和激励性的,而不是生硬刻板的语言;图案应该是生动、得体的;色彩应该是鲜明的,这样的校园环境才能真正给学生带来轻松和愉悦,它的美学价值和美育功能才能得以实现。

校园多美好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校园音乐剧 高校音乐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164-02

音乐剧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不仅受到大众的欢迎,也成为近年来高校音乐艺术活动的新载体。校园音乐剧在表现元素、表现形式上的高度综合特色为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形式和载体,认识、分析和阐述音乐剧历史和高校校园音乐剧的特点、校园音乐剧对高校非专业音乐教育的影响以及高校校园音乐剧开展和发展前景等方面,对高校音乐艺术教育改革探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对这些方面进行粗略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一、音乐剧的历史和我国高校校园音乐剧的发展情况

音乐剧(Musical theater,简称 Musicals),又称为歌舞剧,是音乐歌曲舞蹈和对白的一种戏剧表演。音乐剧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轻歌剧(Operetta)、喜剧(Comedy)和黑人剧(Minstrel Shows)。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英国和美国的音乐剧经常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音乐剧也开始在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地区流行。

我国有关音乐剧的历史不长,国内最早完整引进国外音乐剧并由国内文艺团体上演,是由中国戏剧家协会牵头,中央歌剧院与美国尤金·奥尼尔戏剧中心合作排演的《乐器推销员》和《异想天开》,这是两出盛行于40年代、50年代美国的音乐剧代表剧目。随着音乐剧这种艺术形式在国内的发展,国内音乐剧创作、演出的水平也在逐渐提高。2003年8月25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剧班的《想变成人的猫》在日本演出,这一演出取得巨大成功,受到了普遍好评。随着现代音乐教育改革的逐步实施,校园音乐剧也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在高校开始出现。2006年元旦,中国第一部完全由大学生创作、导演、表演的校园原创音乐剧《花开的声音》在清华大学正式宣布启动并获得成功。而之后由北京现代音乐学院教师陈海音、李芸和音乐制作系学生赵玖月、王鸿义、韩丹丹、孙闯担任主创的校园题材原创音乐剧《为了明天》也在北京现代音乐学院青钢大厅落下帷幕。此后国内其他高校也纷纷推出自己的校园音乐剧。至此,校园音乐剧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音乐教育实践形式正逐步地走进高校,为高校艺术教育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表现形式和实践形式。

二、校园音乐剧的特点

音乐剧以音乐、舞蹈、戏剧等多重艺术享受一次性地得到满足的魅力受到各阶层的欢迎,其音乐、舞蹈、话剧、表演等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艺术的综合性、现代性、多元性的灵活统一以及独特的表演形式,对于现代教育发展和现代音乐教育以一种层面交错交织融合的新型教育形态构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欧美音乐教育体系中,音乐剧教学理论系统已相当完善,音乐剧在校园中已经比较普及并在此基础上已经形成了校园音乐剧文化,其校园音乐剧课程已经超越“以戏剧为目的”的纯粹艺术欣赏或艺术表演,它更多和更重要地是把“戏剧”作为一种手段,根据“从做中学”的教育学原理,通过以音乐为主的多种艺术形式的表现过程,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实现个人生活经验的统整和社会经验的统整,促进学生心理、生理、智能、审美的全面健全和发展。这就更加突出了文化的多样性和音乐与非音乐学科的关联和整合,即:“DBME”(Discipline-Based Music Education)——“基于多学科的音乐教育”(Discipline在这里称做Multi-Discipline即“多学科”更为妥当)。而在高校音乐教育体系中,音乐表演专业、音乐师范专业更多地是注重于单学科专业的学习与实践,对于综合性的艺术学习一直较为薄弱,虽然多年来不断地就此进行探索,但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音乐剧作为音乐教育的实践载体对现代音乐教育改革特别是高校音乐教育和艺术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校园音乐剧对高校非专业音乐教育的影响

由于受教学时间和教学形式限制,普通高校的非专业音乐教育和音乐活动,通常多以音乐欣赏、音乐讲座以及合唱团、乐团排练演出形式进行,这不仅对于高校音乐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形式和方法上不够,而且对于目前高校中相当部分具有较高艺术素养的学生的音乐表现实践需求有较大的距离。同时,较为单纯的以合唱或校园歌唱比赛来实现高校学生对音乐学习和音乐素质的提高,其在实践形式上显得单调和单薄,在吸引学生参与的兴趣上也显得不够。因此,高校非专业的音乐教育需要更为综合和更为丰富的音乐学习形式、艺术表现形式来满足学生的需要,校园音乐剧这一新型艺术形式为此提供了极为良好的平台。

首先,校园音乐剧是以音乐为主线,结合音响、歌唱、舞蹈、文学、舞台美术等多种形式,通过聆听、感受、想象、创造、交流、排练和表演等,实现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从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实现音乐审美,符合音乐审美的基本理念。同时,以校园音乐剧为载体的艺术活动形式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从自己的角度,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参与音乐活动,实现个性的发展,学生在综合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段进行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更多展示和发展自己各方面能力的机会,使参与兴趣得到持续发展。在校园音乐剧的共同合作、交流、排练和表演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聆听、感受、想象、创造,培养了自主学习音乐的兴趣,加强了对艺术活动的参与意识、表现意识、群体意识以及探索精神,提高了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提高了音乐表现能力。

其次,校园音乐剧的多元化特点对培养学生艺术通感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独特价值。校园音乐剧涉及音乐(声乐、器乐、音效)、舞蹈(中外、民族、现代)、美术(图画、布景、道具、服装、化妆、制作)、戏剧(表演、道白、情节、矛盾、冲突)、文学(剧本、语言、朗诵)、曲艺、笑话等学科领域。作为艺术实践载体,校园音乐剧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它能促进音乐教学与多学科融合,实现美育素质提升;有助于增强高校音乐教学方式、方法的实效性,开创高校非音乐教育的实践渠道;促进由传统单纯的技术传授向综合艺术素质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培养的转变,由孤立的学科、封闭的系统向艺术学科和多学科的融合与沟通转变。

最后,音乐剧因自身多元化(语言、表演、音乐、舞蹈),不受单一模式束缚的艺术特性与现代音乐教育中强调的注重形式的灵活性、多样性,内容的艺术性、丰富性和充实性相吻合而成为理想的音乐教学载体。尤其是与高校非专业音乐教育理念极为相符,可以较好地解决当前高校音乐教育有好的教学理念但缺乏理想的教学载体而无法实现的普遍难题。同时,目前高校学生普遍具有一定的艺术综合素质,其中艺术素养佼佼者不乏其人,他们无论是作为参与者或是观众都是校园音乐剧开展的良好基础,而校园音乐剧在提供了极好的艺术学习和实践平台的同时也会使高校艺术氛围得到更好的提升。

四、高校校园音乐剧的具体开展和发展前景

音乐剧在我国历史不长,校园音乐剧在我国各高校出现更是近十年的事,而从各校的音乐剧排演的效果看来,校园音乐剧在大学生中是非常受欢迎的,但是,由于校园音乐剧是个新生事物,其经验和资料都不足,因此,在认识到校园音乐剧在音乐教育上的独特价值后,我们必须根据高校的特点,从剧本创作和排练演出两方面逐步发展和普及校园音乐剧这一理想的音乐艺术形式。

(一)剧本创作

剧本创作是校园音乐剧的基础。首先,音乐剧的剧本包括文字剧本、音乐、舞台表演三个部分,除表现的内容在空间和时间上要高度集中、人物要简单、主线要明确等一般戏剧要求外,音乐剧的创作强调的是音乐和语言的完美结合以及丰富的舞台表演。而诗意的语言和优美的音乐是音乐剧的灵魂。所谓诗意的语言,是指其台词要既生活化又高度凝练。所谓优美的音乐则是大众喜闻乐见,简单上口、民族化、生活化的音乐。音乐和语言应高度契合,丰富的舞台表演则要求剧本蕴藏着充分的故事、人物、情节、冲突、表演元素,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好的音乐剧剧本。

其次,校园音乐剧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以校园生活为主。高校校园音乐剧所表现的矛盾冲突应是社会生活矛盾在校园的折射,将人生、道德、品格、理想等矛盾在高校校园生活的有限空间和时间里集中和尖锐突出,通过校园的现实生活以小见大,以轻松见深刻,敏锐及时、真实地反映高校校园生活以及现代大学生在现代生活影响下于思想、生活的变化过程,贴近生活,将现实生活凝缩在音乐、舞蹈、语言交织的新型表演形式中。

最后,校园音乐剧本的语言和音乐要富有现代特色和校园的特色,要忠实于高校校园生活。校园音乐剧的主要人物和情节以学生及学习生活为主,因此,语言的表现应该充满浓郁的校园气息,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作为学生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同时,要求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求口语化,适合舞台表演。音乐则应轻松、通俗,学生熟悉为主,一般的音乐剧的音乐编写甚至可以以填词的方式进行,其效果也许会更好。

(二)排练演出

音乐剧是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形式。高度综合的艺术特色使得音乐剧在综合性艺术教育实践中独具一格。高校校园音乐剧的排练和表演以学校剧团为主。

首先,高校校园音乐剧的排练和表演以学校剧团为主,以学生为主、业余为主,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校园音乐剧的开展从组建剧团、选择剧目到排练演出应该在计划和步骤的保障下进行,在广泛选拔人员的基础上,在音乐、表演及多种艺术科目专业教师指导下根据学生的爱好和能力来安排角色,进行剧目的排练和演出。

其次,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校园音乐剧的表演和欣赏。一般的综合性大学里大多数的学生都热爱音乐、舞蹈、话剧,其中更有许多学生具有相当高的音乐、舞蹈、创作、表演、美术等构成音乐剧基本元素的艺术能力。只要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营造出一个好的艺术氛围,这些学生就能积极地参与到音乐剧的创作表演中来,使音乐剧走进校园并最终成为高校音乐教育的良好载体,让高校音乐教育价值得以充分实现。

最后,把校园音乐剧纳入高校音乐教学或美育教学体系中,使校园音乐剧不仅是一项经常性、群众性的活动而且成为一门艺术课程。可设立专门的教学和辅导机制,在“认识社会、表现自我、锻炼能力、自娱自乐”的宗旨下有计划地逐步形成系统的校园音乐艺术教育新内容体系,走出只是配合学校工作或社会运动的狭窄理念观点,让校园音乐剧的音乐美育教育价值得以充分实现。

总之,校园音乐剧涵盖了音乐教育新载体、艺术实践新形式、新渠道等方面,以极受大学生欢迎的艺术综合特点与自主性、业余性和非功利性的存在方式成为高校校园艺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高校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对校园音乐剧的认识、探索和开展将开创高校音乐艺术教育改革更加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孙惠柱.戏剧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戏剧艺术,2002(1)

[2]刘沛.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J].中国美术教育,1998(5)

[3]刘靓,郭声健.音乐剧走进中小学艺术课堂的初步构想[EB/OL].艺术教育网,2012-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