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母爱的故事

关于母爱的故事

关于母爱的故事

关于母爱的故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幼儿早期阅读亲子共读

在二十世纪的今天,年轻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多读书、多识字,成为知识型人才。“早期阅读”也成了一个热门话题。而家庭中的亲子共读则是幼儿早期阅读的一种重要形式,它的好处很多,作用不容忽视。

一、亲子共读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与氛围。

在家庭中开展阅读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创设一个和谐的读书气氛。有些家长盲目地追求结果,不注重方法,过早地将儿童的读书活动作为幼儿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给幼儿读大量知识性的读物。对幼儿的成长起到了拔苗助长的作用,使孩子不愿意读书、厌倦读书。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不是给孩子买几本书或是教孩子识字这么简单。幼儿一切活动动力是兴趣,这是幼儿年龄特点决定的。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在激发幼儿阅读兴趣上也是如此。如果家长想让孩子成为爱读书的人,就要时常在孩子面前读书。较小的孩子做一切事都是无目的性的,爱模仿成人。我们常看到非常小的孩子拿着书或报聚精会神地看,虽然有时书是倒着的,他也不一定看懂。这就是模仿成人的表现。在浓厚的读书气氛熏陶下,孩子耳濡目染,也会成为一个喜爱读书的人。

小孩子都爱听故事,总是缠着父母讲故事。家长可以利用孩子爱听故事的特点给孩子讲一些他们喜欢的精彩故事。同时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所讲的故事都写在书里,如果你学会了读书,就可以知道更好的故事。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诱发孩子读书的兴趣,选择适当的书籍,和孩子一起阅读。儿童读物的主题要贴近儿童生活,源于儿童生活,故事的语言幽默,想象力丰富,情节出乎意料或引人入胜,文字的内容要由浅入深。

亲子共读的方法是,先由家长讲故事,孩子听故事,而后逐渐过渡到孩子与家长一起阅读故事,最终培养孩子独立阅读的能力。对稍大一点的孩子,故事不一定讲完整,利用孩子急于知道故事结局的好奇心理,引导孩子到书里去寻找答案,从而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家长与孩子在读书活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可以营造出了一个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与氛围。

二、亲子共读有利于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

在家庭中开展父母与孩子一起读书的活动,不但能营造一个书香的氛围,而且也有利于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

许多年轻父母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总说工作太忙,其实这不过是推卸责任的一种借口而已。不管工作太忙,都应尽可能地抽挤一些时间来陪孩子,给孩子讲个故事,与孩子做个游戏,或是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让孩子从中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正如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所说:“做父母的应当同小孩子做伴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很多,却很少在时间上正确的投入,很少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共读。

父母在家里和孩子一起读书,并开展一些亲子游戏,能够有效地密切亲子关系。分享阅读的读本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影子和我》。孩子可以和家长一起看图片猜故事内容,再和家长一起阅读故事。有时间还可以在有阳光的晴朗天气,分别在早晨、中午、傍晚等时间去太阳底下感受影子的特点与变化;也可以和孩子玩有关影子的游戏,例如:用手和身体做出各种动物或事物的影子;和孩子一起玩踩影子的游戏等等。

通过读书及一些拓展游戏活动不仅增加了幼儿对读书的兴趣和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也使幼儿获得了大量的知识经验,更重要的是为家长与幼儿提供了更多在一起共享快乐的机会,从而进一步加深了亲子关系。

三、亲子共读能让家长与孩子分享读书的快乐。

亲子共读促进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交流与沟通,读书的过程更是孩子感受爱和享受爱的过程。家长不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也与孩子一起分享了读书的快乐。

关于母爱的故事范文第2篇

讨论传统学者缘何特别强调儿子对父亲的孝敬?首先应当明确的是父母在传统家庭中的地位,分清父子和母子关系的不同特点。在传统中国社会,父亲被界定在外部世界,由此导致父亲对儿子和儿子对父亲的不切实际的角色期待,又因彼此对对方角色期待之失望,而造成了父子间的疏远关系和对立情绪。与父子关系不同,母子间往往能够融洽相处,如果能够正确解决婆媳关系,母子关系的和谐往往能够保持终身。这与母亲的地位被界定在家庭内部有关。因为在孩子的童年时代,母子朝夕相处,不容易产生那种只有在父子间才可能产生的不切实际的角色期待。或者说,母子间当然亦有彼此的角色期待,但不像父子间的期待那样不切实际。一方面,母子朝夕相处,两者之间构成如朱迪丝・维尔斯特所说的“一体状态”或“根本的联系”(朱迪斯・维尔斯特:《必要的丧失》,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孩子对母亲的感受是熟悉的、具体的;不像对父亲那样,是理想化的、富于神秘色彩的。因此,孩子对母亲的角色期待是切合实际的,不至于像对父亲那样,因理想化的英雄角色期待之失望,而导致疏远、对立情绪。同时,母亲对于孩子是体贴入微的,不会像父亲那样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与父亲的严厉相比,母亲往往是慈祥的。一般而言,溺爱孩子的往往是母亲而不是父亲,甚至有“家训稍严,而母氏犹有庇其子之恶,不使其父知之者”(《袁氏世范・睦亲》)。与父亲相比,母亲更了解孩子,所以她不会像父亲那样,对孩子产生理想化的角色期待,因而相应的失望情绪也低于父亲。在世俗生活中,当父子间发生疏离、对抗情绪时,母亲顶多是作为一个中间调解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母亲往往是站在孩子一边,与孩子组成同盟军,联合起来反对严厉的、不近人情的父亲。

父子疏远、对立是必然的,母子和谐相处则是常见的现象,这是由父母本身之角色地位及其对孩子产生的不同的角色期待所决定的。《礼记・表记》中有一段话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其云:

使民有父之尊,有母之亲,如此而后可以为民父母矣,非至德其孰能如此乎?今父之亲子也,亲贤而下无能;母之亲子也,贤则亲之,无能则怜之。母亲而不尊,父尊而不亲。

这段文字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不同。父亲对孩子是“亲贤而下无能”,即喜欢贤能之才而讨厌无能之子,父亲对孩子的态度有点近乎唯才是亲。这是由于父亲通常把孩子视为实现自身不朽价值的载体,从而对孩子产生过高的角色期待所决定的。母亲则不同,她对孩子“贤则亲之,无能则怜之”,即贤能之才固然值得喜欢,但无能之儿亦需爱怜。母亲对孩子的这种态度,与她本身的角色地位有关。其二,因父母对孩子的不同态度,从而决定了孩子对父母的情感取向,即“母亲而不尊,父尊而不亲”。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句话中,“亲”“尊”二字出现了两次,并且都是以尊隶父、以亲属母。尊者,敬也,严也;亲者,爱也,慈也。故《孝经・圣治》说:“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以尊隶父,就是说,孩子对于父亲只有敬,父亲对于孩子便是严,缺少爱慈之成分,故云“父尊而不亲”。以亲属母,就是说,孩子对于母亲是爱,母亲对于孩子是慈,故云“母亲而不尊”。父子关系与母子关系的区别,在这段文字中讲得非常清楚。

“母亲而不尊,父尊而不亲”,这种观点亦体现在《孝经・士章》中: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这里所谓的爱、敬,分别等同于上引《礼记・表记》中的亲、尊。事母以爱,事君以敬,事父则兼爱、敬。君、父同体,以事父之道事君,故事君主敬。事母主爱,故“母亲而不尊”。事父兼爱、敬,之所以提及爱,这正如《孝经・圣治章》说:“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子天性,亦有爱的成分,但父子间爱的成分不仅比母子间少,而且还隐藏得很深,或往往被人们忽略,如扬雄说:“婴犊母怀不父怀,母怀爱也,父怀敬也。”(《法言・问道》)又如儒家学者讲父子关系,往往重孝轻慈,就是一个明证。因为“父子间天然关系固然存在,但不十分坚强”(莫罗阿:《人生五大问题》,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48页),即“天性”的成分少,而出于“天性”之爱亦较母子为弱,故曰“父尊而不亲”。

总之,子女之于父母,态度有异,或曰敬父爱母,或曰尊父亲母。这里,有必要厘清爱与敬这两种情感态度的区别。相对而言,所谓“爱”,乃是一种出于天性的诚挚自然之情。所谓“敬”,则是一种在外力作用下的人为之道。考察“敬”字之字形字义,即可明白这一点。“敬”字之初形是“苟”,变化而成“敬”字。“苟”字之本义是恭敬谨慎,其后演变为“敬”字,增加了“攴”符,表示有外力迫使其恭敬谨慎(刘翔:《中国传统价值观诠释学》,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124~125页)。这个外力就是礼。敬、爱之别,古人区分得很清楚。如《庄子・天运》说:“以敬孝易,以爱孝难。”扬雄《法言・问道》说:

或问:“太古德怀不礼怀,婴儿慕,驹犊从,焉以礼?”曰:“婴、犊乎?婴、犊母怀不父怀,母怀爱也,父怀敬也。”

“婴犊母怀不父怀”,是出于天性,“母怀”之爱是天性之情;“父怀”之敬是人为之情。“婴犊母怀不父怀”,正表明人之本性是重天性之情而轻人为之道的。刘劭《人物志・八观》亦说:

盖人道之极,莫过爱、敬……然则人情之质,有爱、敬之诚,则与道德同体,动获人心,而道无不通也。然爱不可少于敬,少于敬,则廉节者归之,而众人不与。爱多于敬,则虽廉节者不悦,而爱接者死之。何则?敬之为道也,严而相离,其势难久。爱之为道也,情亲意厚,深而感物。

刘劭这段话,对爱、敬的说明和区分相当准确。就爱、敬而言,爱是敬的基础,建立在爱之上的敬,才是发自内心的敬。在通常情况下,敬有“严而相离,其势难久”的特点,故而需要礼法来维持它、保证它,因而亦往往容易流于貌敬心非。而爱则是发自内心的、自然的,有“情亲意厚,深而感物”的特点,是一种更适合人之自然本性的情感。所以,它在不需要礼法维持的情况下,亦能自然长久。

搞清了父子、母子关系的不同特点,接下来我们看看古代儒家学者对孝道的界定,及其对父亲角色的态度。考察早期儒学文献中讲的孝道,虽然皆可泛指子女对父母的态度,但在相当多的文献中,则是侧重于指儿子对父亲的态度。换句话说,古代学者通常强调儿子对父亲的孝,而对于儿子对母亲的孝,则往往是略而不论。这大概是因为母子关系是“天然的关系”,是“根本的联系”,无须强调,亦能自然和谐,就像“婴犊母怀”一样,是一种自然本性之流露。而父子关系则不同,虽然在父子间仍然存在着“天然的关系”,但往往因种种原因而容易发生疏远、对立情绪,故而需要特别强调,需要用孝道观念维持其联系。所以,我认为:孝道即父子之道,孝道观念主要是用来维持父子关系的一套思想学说。故《孝经・圣治章》云:“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父亲形象,都以“严”为特征。同时,人们亦认为“但有严父,必出好子”(《课子随笔钞》卷六),“父严而子知敬畏”(《袁氏世范・睦亲》)。为什么古代学者特别强调父亲角色“严”的一面呢?这正如《孝经》所说:“圣人因严以教敬。”也就是说,只有“严父”才能获得子女的“敬”,即父亲因己之“严”而获得子之“敬”。所以,孔子论孝,屡言“无违”,即无违于礼。孝以合礼为原则,而“礼者,敬而已矣”(《孝经・广要道章》)。又《论语・子路》载孔子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即孝虽以忠、敬为本,而又特别强调敬,是敬大于忠。所以,孝道即敬道,孝道即是父子之道。

关于母爱的故事范文第3篇

行为:

1.对父母说话有礼貌,会问候。

2.外出和回家要向父母打招呼。

3.吃东西要先想到父母。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小学一、二年级“孝亲敬长”德目中的有关规定设置的。孝敬父母教育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小学生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但是,有些家长对子女的生活关心、照顾过多,教育不够,造成有的孩子只知受爱,不知爱人,认为父母的关心、照顾是应当的,不懂得回报父母,爱父母。因此,加强孝敬父母的教育尤为必要。

本课主要教育学生,了解父母养育自己很辛苦,从中体会到父母的爱心,从而激发他们对父母的爱,促使他们产生孝敬父母的行动,为此安排了本课课文,内容是父母给小兰过生日那天,小兰看着自己从小到大的照片,回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对于过生日就有了一种新的理解,于是就把蛋糕让给爸爸妈妈先吃的这个故事。这也是课文的重点部分,感情的升华是难点。课文之所以选用这个故事,是因为给孩子过生日是当前家庭生活中常见的,通过这样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教育比较亲切。

本课与下一课同属“孝亲敬长”德目,本课侧重孝敬父母的教育,下一课侧重孝敬祖辈的教育,两课有些教育要求是相同的,如:知道他们养育后代很辛苦,应当敬爱他们,对他们有礼貌、会问候,外出和回家要打招呼,吃东西要先想到他们等。但是父母与祖辈年龄不同,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不同,因此这两课的教育还是有区别的,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好这两课的不同之处。

课文还安排了小兰对父母有礼貌的其他行为,即练习部分的“看一看”栏目,目的是为学生例举出一些具体行为,以便鼓励学生向小兰学习,达到本课的行为目标教学。

教法建议

本课教学应注意四点。

1.本课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要将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结合,通过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在教学中要贯穿“爱”的情感,不仅要情理交融,还要请行结合,以情促行,以行表达情意。

2.本课教学要加强行为指导,一年级小学生往往有了一定认识,有了情感,但不知该怎么做,或上课激动一时,下课行动依旧。本课教学要在激发学生爱爸爸妈妈情感的基础上,提出明确的行为要求,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按行为要求去做。

3.本课教学要紧密联系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在学生中发现好的典型,以学生身边榜样的真人真事打动学生。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老师要心中有数,使教学加强针对性。但要注意坚持正面教育,以正面典型促使学生自己认识到以往做的不足之处。不要过多地摆出学生的错误之处。

4.“孝亲敬长”德目的教育,在一、二年级体现一个重点,安排五课时,一些内容在二年级教学中进行,以后各年级仍要进行这一教育。因此,在一年级进行这一教育时,不要求全,不要拔高,要认真体现课程标准对一年级教学的有关要求,符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实际。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我爱爸爸妈妈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父母养育子女很辛苦,自己是在父母亲切关怀、照顾下长大的。

2.知道应当敬爱父母,做敬爱父母的好孩子。

情感:

1.体会到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产生爱爸爸妈妈的情感。

2.愿意做敬爱父母的好孩子。

行为:

1.对父母说话有礼貌,会问候。

2.外出和回家要向父母打招呼。

3.吃东西要先想到父母。

教学重点:体会到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

教学难点:小兰体会到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对于过生日有了新的理解,过生日时应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因此把生日蛋糕给父母吃。

教具准备

1.动画课件:《我爱爸爸妈妈》。

2.音频:录音故事《看谁做得好》

3.文本资料:《小明和妈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能说说在这个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是谁?

2、同学们,在你的家里都有什么人,他们对你怎么样?

3、同学们,你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上,又是怎样长到这么大的吗?

学生讨论着回答问题。

过渡语:好,刚才所有的学生都提到了爸爸妈妈,那现在就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的爸爸妈妈对你们都做过哪些事情?你认为哪些是爱你们的,哪些是不爱你们的。

一、说说自己的爸爸妈妈

1、学生回答,讨论。

教师提示:同学们刚才的回答有很多是相同的或相近的,现在就请同学们把刚才回答的问题一一记下来,然后分组讨论总结,父母爱你们的有多少条?不爱你们的有多少条?然后由各组代表汇报结果。

学生分组讨论,记录,总结,汇报。

教师小结:父母爱我们的差不多,不爱我们的有两点不同意见,最突出的就是认为父母打孩子是否是不爱你们的行为。噢,这个问题比较点型,这样吧!现在我们采取正反方辩论的形式,认为不爱你们的同学坐到左边,你们是反方,认为爱你们的同学坐到右边,你们是正方。我(教师)是主持人。

板书:说说爸爸妈妈

二、怎样理解爸爸妈妈

1、父母打孩子是否是不爱孩子的行为辩论大赛现在开始。

正方同学发言。

展示拓展资料中的《小明和妈妈》

故事中小明的妈妈打了他,你难道说妈妈不爱他吗?其实可能正相反,就是妈妈太爱他了,所以不想把家里的困难告诉他,但当时打他,可能是实在没办法。但我方也不赞同父母打孩子,可以说服教育,或和老师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

反方同学发言。

正反方激烈地辩论。

教师小节:正方同学的那个故事很感人,反方同学说的也不差,父母打孩子不是不爱孩子的行为,只是教育方式有些错误。但我也不赞同父母打孩子,可以说服教育,或和老师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

现在我来给大家看一段动画,大家来评一评小兰做得好不好,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

演示动画:我爱爸爸妈妈 下载

教师小结:小兰把蛋糕给妈妈吃,说明她已经理解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小明把骗妈妈的钱还给了妈妈,说明他也理解了父母的恩情,理解了父母的恩情,就知道了爸爸妈妈是爱我们的,那我们是不是也要把同样的爱献给父母呢?那现在就请各组说一说怎 样把爱献给父母。

板书:理解爸爸妈妈

三、怎样爱父母爸爸妈妈

学生回答。

播放录音故事:《看谁做得好》。看看是不是和我们同学做得一样好。

教师小结:瞧,故事里做到的,同学们也都做到了。在家里听妈妈的话,不惹妈妈生气;好好学习,让父母高兴;出门时要告诉父母一声,回来时要叫爸爸妈妈; 吃东西时要先想到父母。

板书:爱爸爸妈妈

四、为爸爸妈妈做一件事

关于母爱的故事范文第4篇

说孝道,首先就要说到“五伦”。所谓五伦,指的是五种人际关系: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五伦关系中最基本的是爱心,不是孝。任何一个人,能够处理好这五种与自己最为密切、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就可推而广之处理好与其他一切人的关系。

一个教育别人的老师也好,一个接受教育的学生也好,互相没有爱心的话,什么都教育不了。教导孩子认识父母之辛劳,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回报父母。这样教,这样说,这样做,都是在孩子能理解的范围之内。以此为第一步,孩子自可慢慢体会出爱同学、爱老师的滋味,再逐步引导至爱国家、爱社会、爱人类。这样一步步培养出孩子的爱心来。

一个家庭把爱心教育好了,家庭自然就和睦相处。推广到朋友――朋友们也讲爱心,就推广到五伦关系。这个五伦关系协调好了,我们的家庭、社会才真正和谐了,才真正快乐。一个老师不要经常给学生讲“要尊敬师长”,你经常给他们讲尊敬,他们认为你这个老师也是自私自利的人。父母千万不要给儿孙们讲“要孝顺”,你经常给他们讲孝顺,他们认为父母太自私了,越听越产生叛逆心。老师们应给学生多讲爱心的故事,孝顺父母的故事,为家为国奉献的故事,去教育改变学生,教师要尊重师长;父母应该给儿孙们多讲善良好报的故事,尊敬师长好报的故事等来教育儿孙,也要孝顺父母,这样容易让人接受。

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孩子们从小就受到众星捧月般的待遇,对于孩子来说,当他们在社会上因不关心他人而受到同样的冷遇时,他们也会埋怨父母,为什么没有教会他们应怎样做人。应让孩子从感恩做起,从感谢身边每一个为他服务的人开始,学会爱,有善良的心。因为“仁者爱人”,有爱心的人家庭才会和睦,社会才会和谐。爱家庭才会爱社会,爱国家,爱人类,爱地球!

关于母爱的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奉俊昊;侦探片;类型电影;母爱

ビ⒐电影符号学家、先锋电影导演彼得•沃伦曾指出:一个导演一生只能拍摄“一部影片”。这里所谓的“一部影片”是在强调,在任何电影艺术家的作品序列中,都必然存在着可直观辨识的风格特征。韩国导演奉俊昊的长片才拍到第四部,就已经很明显地具有作者电影的特征。奉俊昊是韩国导演中比较有特色的一位,拍摄作品不多,但提及影片,部部叫好又叫座。中国观众熟识他是从2006年的《汉江怪物》开始。《汉江怪物》曾创下1300万人次的票房神话,而2003年所拍摄的《杀人回忆》,观众也达到570万之众。评论家们称奉俊昊作品兼具“社会问题意识”和“类型电影规则”,也就是说既遵循了人们熟识的商业类型片又加入了深层思考。他能用最通俗的商业类型片,完成历史与现实的思索。当年这两部影片不仅口碑甚佳,而且都成为韩国的年度票房冠军,并顺利地走向国际市场。2009年,奉俊昊依然秉承他一贯深度思考,新片《母亲》上映第一周就顺利突破100万观影大关,成为韩国周末票房榜冠军。并且在第30届韩国电影青龙奖上,《母亲》捧得了最佳影片的桂冠,获得了包括最佳女配角,最佳照明的三个奖项。也许他的电影模式能给亚洲导演如何把好莱坞商业类型本良化带来启示。

ヒ弧⒛赴的另类读解

ダ嘈突电影是工业化发展的产物。它通过观众实践证明了,如何叙述故事和表达主题能够最有效。就像工厂流水线的生产,同种产品都要按标准执行。在这里,只是产品换成了电影。因此,对于特定类型片的元素不能随意更改,否则极有可能观众不认同,造成票房惨败。

ァ赌盖住方彩隽艘桓鑫拗凑帐敫人看病的母亲(金惠子饰)的故事。她有一个已经28岁的弱智儿子杜俊(元彬饰),成年却愚钝的儿子让母亲非常不放心。在一次镇上的杀人案件中,儿子被当做杀人凶手关进监狱,并糊涂签下认罪书。为了还儿子的清白,孤立无援的母亲一次次努力接近事情的真相。

ソ彩瞿赴的故事有很多,我们熟悉的有中国电影《漂亮妈妈》、日本电影《母亲》、还有拉斯冯提尔的《黑暗中的舞者》。相比之下,本文的母亲更接近《黑暗中的舞者》中的母亲。在描述歌颂母亲时,会自然联想到母亲普遍的几个特征,因此坚韧、朴实、勤劳、关爱的母亲是常见的形象,这也是电影中常见的母亲类型。本片“母亲”的元素也符合基本特征。单亲母亲、经营一家药材店――提供了生活艰辛的背景。儿子残疾――母爱有了更不可动摇的坚决性。本片为故事发展做好了必要性的背景铺垫,也迅速设置故事前提――儿子进监狱。然而故事却不是按照既定习惯的情节走下去,母亲的形象以及“母爱”也有了另一层意义。

ピ谡片的第一场中,母亲在店里切药材,暗调的背景下使母亲的脸尤为突出。她全神贯注在门外和朋友玩狗的儿子身上。母亲的眼神和儿子的天真通过镜头的反复对切,预示着事件的发生。在光线的设计中,通过门外的车经过时,把车窗反射的太阳光照在母亲脸上,使一进入故事就把观众牢牢钉在了母亲的身上。在这个叙事段落中,母亲切到手的同时门外的儿子被车撞,交叉剪辑形成强烈的紧张感,母爱也得到充分体现。儿子进监狱后,故事推进。儿子并非天生残疾,艰难的生活让母亲曾经一度想把儿子杀死,然后自杀,结果药效不够,造成孩子弱智。至此母亲带着忏悔或者是赎罪的心情在养育孩子,也是她心底最不能触及的痛苦。在寻查杀人真凶过程中,母亲不顾一切,花了大量的金钱,冒险查找各种线索,却意外发现儿子确实是杀人凶手。并且在询问的过程中,母亲情急之下杀害了惟一的目击证人。母亲的善良变成凶暴,包容变成包庇。看似简单的故事最后发展得越来越复杂,母亲也成了帮凶。不仅包庇罪犯,自己也成了罪犯。“母爱”这一论题再一次提到了法律和人情的边缘上。在《黑暗中的舞者》中,母亲给儿子看病需要钱,为了得到那笔钱,她就算接受绞刑也不说出真相。“母爱”是可以不顾一切的,可以放弃自己生命。但这里的母爱更多一层是“不能言说”。对于本片的母亲,对儿子所做的一切是根本不可能对别人提起的,否则一切前功尽弃,因此所有的悲痛只能憋在心里。这需要难以想象的忍耐,也就是为什么结局中母亲在大巴车上用针扎了穴位(之前情节中交代这个穴位可以让人忘掉痛苦的记忆)。可以想象在儿子出狱后和母亲吃饭的那个情节中,母亲的心情是怎样的无奈和悲哀。如果把故事层面放在法律范围,母亲的行为显然是错误的,但在人情上,又能被人同情和理解。

ツ赴是人类中最伟大的、最具包容的爱。影片中我们看到了伟大的母爱以及这种伟大包容下浇灌的恶之花。只是从这样一个普通母亲的身上,我们又一次感叹到人与法不可调和的无奈。故事设置得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人们不会责怪母亲的所作所为,因为理解。同《杀人回忆》故事一样,《母亲》的结尾也很精彩。正是在开放式结尾中,影片没有答案,没有注脚,才会让观众反复咀嚼个中含义。正是这样没有教条式说教的程式,才能让人找到故事的乐趣以及引人深度思考,对母亲的这个人物和身份的理解也更加多义。

ザ、类型平中见奇

シ羁£挥辛讲康缬笆枪赜谏比税讣的。《母亲》和《杀人回忆》故事发生环境和类型非常相似。比如,都发生在韩国的小镇上,有办事不利的警察,有震惊的杀人案件,并且都是年轻女孩被杀。两部电影有太多相同的元素。《杀人回忆》故事的社会背景有更多关于韩国民族集体的历史回忆,当普通的侦探片加上历史厚度,无疑使得影片在深度和高度上使得同类型题材无人能及。相比较而言,《母亲》对韩国的政治背景置于更远的后景之中。在深度上还是输给了前一部。但是《母亲》依然有不同于类型片的另外的角度。

ァ赌盖住酚蟹缸镎焯嚼嘀兴有刺激的元素,却又把元素稍作改变。安静平凡的小镇、智力不正常的凶手、生活最底层的母亲、办事不利的警察、家庭贫困又随意交男友的女学生等。

ゲ槊髡嫦嘁曰骨灏,救赎是这类电影的基本主题。好莱坞有很多类似题材的电影。比如《肖申克的救赎》《飞越疯人院》等。

フ饫嘀魈獾男鹗率址ㄍǔJ且桓鋈跏迫禾宕表被莫名其妙卷入了一场误会中,失去自由。为了正义和自由,他们与强大的国家机器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弱势群体胜利了或者失败了。不管怎么样的结果,都能给观众以震撼的一击。最重要的是,这个弱势群体一定是被误会的,代表了普通人所有的特征,也肯定是无罪的、与误会事件毫无关联的可悲的人。《母亲》正是运用了这样的方式,在母亲看来儿子的弱智根本不可能犯下杀人的罪行。在坚定的信念下,母亲一次又一次努力寻找真相。然而与所有救赎主题不同的是结果,弱智儿子却是真正的杀人凶手。母亲从开始认定的假象成为真相,而案件的事实却变成假相,儿子无罪释放。代替儿子依然是弱势群体,一个精神病患者成为杀人犯。这非常明显带有导演的倾向,这又是一次创作者对社会问题的无奈叹息――弱势群体依然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是对权力者、对法制社会下人们的警醒。社会问题巧妙地缝合在故事叙述之中,这样的唏嘘和无奈与观众心有戚戚。

ト欢,故事还不止于此。从母亲的身份看,是个没有施针执照的人。作为最底层生活的人,只能靠惟一的手艺过活。所以在当权者的庇护下,有公务员太太想在买药材上占便宜,搬出公务员身份向母亲施压。当母亲一步步查询真相时,向警察、律师这样身份地位的人那看不到任何希望。而帮助母亲的人都是邻居、小混混等普通人。因此在影片的开场中,杜俊才会被有钱人的车相撞。在这样的小镇中,却设有为高阶层的人服务的高尔夫球场。所以金泰才会为杜俊被撞不平,在高尔夫球场闹事。所以,仍然回到国家、权利、阶级这样的语义场中。这是20世纪60年代之后主流电影批评所关注的内容。这也归功于导演有着社会学背景,才会设计在人物中,人物也更加立体真实。导演对电影类型非常精通,他用了类型的壳包装了母爱的核,更多的还有法律和道德的问题,权利阶级问题,发现故事表象下深层的社会问题。《杀人回忆》给观众留下没有答案的结尾,《母亲》在母亲癫狂式的舞步中结局。这两部电影都留下太多思考的空间。

ト、剧作技巧中的反作用

ゴ庸适陆峁估纯,《母亲》的结构很简单。以母亲的视角,线性发展,单一线索,故事情节清晰。侦探故事最大的看点是解密,在编剧中最重要的是设置悬念。本篇的最大的悬念是死者文雅中到底是被谁所杀。母亲为了还儿子的清白,做了很多努力。本篇的大部分时间用在展现母亲查案等事件中。母亲从找警察到找律师都失败后,又查金泰。最后在金泰的提示下,让她从死者周边的人进行调查,继而发现死者的生平以及重要的手机照片。

ソ饷苁且向观众做重要暗示,暗示再推进故事的进展,主人公一步一步接近他预知的真相。因此,线索的指示是朝着真相的。每一个小的线索都在推进案情,作用是积极的。然而在本篇中我们看到了完全相反的设置,母亲的每一个线索都与她想象不同。

ピ谡庵置扛鋈嘶ハ嗍煜さ男≌蛏,母亲用“行贿”等各种方式想以正当的步骤为儿子申冤,可是事与愿违。母亲只身前往金泰家发现了高尔夫球杆上有红色印迹,被错误当做重要线索,结果仅仅是口红印。母亲在一连串失败后,得到启示重新调查。调查了死者的同学,了解到死者曾经有个手机,手机里不可告人的照片可能是导致她死亡的原因。因此,凶手应该就在死者手机里的照片里。线索似乎非常清晰,观众也等待着论证的结局。母亲千辛万苦找到了手机,儿子也突然灵感来到想起凶杀当晚见到的人脸。故事的高潮也即将展开,观众等待抖包袱的,然而创作者在这里否定了全部的预想。照片上的男人是目击证人,他看到了儿子醉酒后杀人的一切。这个惊人的结论,让母亲完全崩溃,不愿意接受事实的她在情急之下失手杀害了目击证人。所以当再回头看这些案件线索时,发现是编者设置的陷阱,把母亲,也把观众引到陷阱中,再给人出其不意的答案。最后的线索不是指向预想的事实,而是残酷的现实。在本篇的剧情中反作用设置也是非常出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 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法]雅克•奥蒙.当代电影分析[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