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中秋的故事

关于中秋的故事

关于中秋的故事

关于中秋的故事范文第1篇

关于中秋节的故事

今天是中秋节。有两位老人,相互搀扶着走了半天,终于到了大儿子家。是大儿子昨天托人带信叫他们来吃团圆饭的。现在他俩在门前,见铁将军把门,等了许久,不见有人回来。老伴说:是他带信叫来的,他们上哪儿去了?把我们忘了?老汉生气地说:搞的什么鬼!     他们能有什么鬼?老伴说。他们等不到大儿子,就到二儿子家去了。老汉三个儿子都住在这座城里,就老俩口仍住乡村。他们到了二儿子家,孙子正坐在门前,见爷爷奶奶来了,高兴地迎上去大声喊道:爷爷好!奶奶好!您们来啦。     你怎么一个人坐在门前?奶奶问孙子。     孙子答道:我在等爸妈。原来二儿子夫妇俩都没有回家。等到什么时候?不如到三儿子家去吧。等老俩口摸到老三家时,天都黑了。孙女儿来开门,见是爷爷奶奶,马上喊道:爸妈!爷爷奶奶来啦!三儿媳妇出来了,你爸不是出去了吗,还喊你爸。噢!爸妈!你们来啦!我在洗锅刷碗,你们进屋坐坐。老俩口听这口气,还进屋?老汉说:我们顺路来看看,就不坐了。     爷爷奶奶再见!     爸妈走好!     好!好!我们走了!     今天是团圆节,在月光照耀下,两位老人只好往回走。在回家的路上,又大又园的月亮看着这一对老人,感叹地说:老人家,你们看到我了吧。我最了解你们的心事,你们没有见到儿子,团圆饭没有吃上。肚子饿了,我这里有许多月饼,你们随便吃吧。     老人听到了月亮的声音,看到了面前晃动着的月饼,高兴极了。他们伸手接,似乎接到了,又好象没像拿着。月饼在移动,他们也在移动。     不知不觉到了芳草地上,在明媚的月光下,他们看到四周有许多花草,金桂飘着浓郁的芳香。草地上有一张方桌,上面放了许多月饼,还有菱、藕等。老人高兴地吃着月饼,他们从来没有吃过这样可口的月饼。吃着吃着,他们看到大儿子一家人来了,接着二儿子一家人来了,最后三儿子一家人也来了。是啊!今天本来就是团园节。老人更加高兴,下午的一切不愉快事情全忘记了,好像从来就没有过忧愁。甚至,他们认为是世界上最最幸福的老人。他们感受着这美好的天伦之乐,吃着香甜的月饼。     正在高兴时,月亮突然钻到云里去了,天黑了下来,眼前的一切全变了。老人再仔细看,这是哪儿?这不是我们的家吗?他们开门进屋,老伴找火柴点灯。然后说:哎!我去做饭。     老汉说:我不吃,月饼吃饱了。     老伴也觉得:我也不饿。他俩坐在油灯下,愉快地回忆着刚才见到的美好一切,温馨地笑了。     第二天,邻居发现这两位老人已死在家中,脸上还留着笑容。桌上的油灯,油已点完,灯自然熄灭了。

中秋节简介

关于中秋的故事范文第2篇

每年中秋节的时候,是人们团圆的日子。

一般,我们都会在家里吃芋艿和月饼,吃好了,就会到外面去赏月。呀!月亮上面怎么有黑云呀?我想,一定是月亮姐姐看见我们看着她,她感到很害羞,于是就把几朵黑云挡住了自己。

听妈妈说,月亮里面有一棵大树,大树下有一只白兔,白兔叫玉兔,玉兔天天陪着嫦娥。

中秋节真是一个既快乐,又能让合家团聚的节日呀!

关于中秋的故事范文第3篇

我们从小就知道关于中秋节的传说故事,虽然版本不太一样,但是总的来说还是和嫦娥,吴刚或者是玉兔相关。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1中秋节6大经典传说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1中秋节6大经典传说故事中秋节传说故事一:嫦娥奔月

相传,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所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写照。后来,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说:“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是由此形成。

中秋节传说故事二:吴刚伐桂

传说月中有桂树,《淮南子》已言“月中有桂树”,后来的传说更加具体,桂树旁又添了一个伐桂之人吴刚。月中之桂树与吴刚的传说,以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天咫》所载最为具体,其云:“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意思是说吴刚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发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树--月桂。月桂高达五百丈,随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为对吴刚的惩罚。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节6大经典传说故事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有哪些

中秋节玉兔传说

中秋节传说故事三:玉兔捣药

此传说最早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玉兔长跪捣药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盘,服此药可得神仙。”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玉兔恐怕是嫦娥在广寒宫中最早的玩伴吧。

小结:前三大中秋故事处处带有神话传说的影子,关于三者之间的联系,有一说是这样的:相传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不死药,交给姮娥保管。逢蒙听说后前去偷窃,偷窃不成就要加害姮娥。情急之下,姮娥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由于不忍心离开羿,姮娥滞留在月亮广寒宫。广寒宫里寂寥难耐,于是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配成飞升之药,好早日回到人间与羿团聚。

以下三大传说,则有着一定的历史原型,与知名历史人物和史料记载紧密联系。让我们继续细品吧!

中秋节传说故事四:玄宗游月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中秋节6大经典传说故事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有哪些

中秋节

中秋节传说故事五:貂蝉拜月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传说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貂蝉身姿俏美,细耳碧环,行时风摆杨柳,静时文雅有余,貂蝉之美,蔚为大观。正是因了这种美貌,让弄权作威的董卓、勇而无谋的吕布反目成仇,使得**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宁之象。

中秋节传说故事六:月下独酌

诗人李白写自己在花间月下独酌的情景。“对影成三人”句构思奇妙,表现了他孤独而豪放的情怀。《李诗直解》:“此对月独饮,放怀达观以自乐也。”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

中秋节起源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关于中秋的故事范文第4篇

每个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的由来、寓意和习俗,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传统节日策划相应的活动。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幼儿园中秋节主题活动方案2021最新,欢迎大家来阅读。

幼儿园中秋节活动方案1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活动,让幼儿知道阴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来历,知道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团圆节。

2、了解中秋节人们的活动,让幼儿通过品尝月饼、观赏月亮、学习和欣赏歌曲、制作水果拼盘等活动来体验节日的快乐,感受中国人的文化习俗。

3、通过活动,促进亲子交流,增进幼儿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体验节日的快乐。

4、体验分享与同伴老师一起合作过节的快乐。

活动形式:班级集体活动

活动内容:介绍中秋节、故事、儿歌、各类游戏等。

活动时间:20__年_月_日

环境创设:

1、和幼儿一起布置中秋的大型壁画,其中有月亮的变化、宫灯。

2、悬挂灯笼,水果图案营造热闹的节日气氛。

3、展示幼儿在节前观察月亮、绘制出的“月亮变化册”。

(事先发放记录单)。

区域活动:

1、绘画:提供水果图片,供幼儿绘画——好吃的水果。

2、泥工:橡皮泥,供幼儿制作月饼。

3、美工:提供各色彩纸、胶水、绘画笔供装饰节日的灯笼。

4、制作灯笼:运用空瓶子、彩色胶带、色纸、粘贴素材,做一个灯笼。

家园共育:

1、家长晚上带着孩子一起观赏中秋的月亮,并讲讲关于月亮的故事或教给幼儿有关月亮、中秋的古诗。

2、与幼儿一起准备灯笼,是共同制作的。

3、督促幼儿节前节后连续观察月亮,并记录月亮的变化。

介绍中秋节: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送走了炎炎夏日,我们迎来了硕果累累的秋天,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小朋友知道中秋节是哪一天吗?(农历八月十五)古时人们将一年分四个季节,八月正好是秋季中的一个月叫“仲月”,八月十五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叫中秋节。

中秋节又叫团圆节、丰收节。八月十五这一天,月亮最圆最美,月色最皎洁,人们看到圆月就会联想到一家人的团聚,所以又把中秋节叫做团圆节,过节吃的月饼也做成圆形的,象月亮一样,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粮食丰收,水果丰收,所以中秋节也叫丰收节。在中秋之夜,家家户户把瓜果、月饼等食物,摆在院中的桌上,一家人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正是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啊。

小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

夜晚,月亮姑娘出来了,细细的,弯弯的,好象小姑娘的眉毛。凉风吹得她有点冷,她就撕了一块云彩裹在身上,月亮姑娘想:我还是找一位裁缝师傅做件衣裳吧。

裁缝师傅给她量了尺寸让她五天以后来取。过了五天,月亮姑娘长胖了一点儿好象弯弯的镰刀她来取衣裳了,衣裳做得真漂亮,可惜太小了,穿在身上连扣子也扣不上。

裁缝师傅决定给她重新做一件,重新量了尺寸,让她再过五天来取。五天又过去了,月亮姑娘又长胖了一点,弯弯的象只小船。她来取衣裳,衣裳做得更漂亮了,可惜月亮姑娘连套也套不上。

裁缝师傅涨红了脸,说:我只好重做了。

又是五天过去了,月亮姑娘来取衣裳,裁缝师傅看到月亮姑娘变得圆圆的,象一只圆盘那样,吃了一惊:啊,你又长胖了!

裁缝师傅叹了一口气,对月亮姑娘说:唉!你的身材量不准,我没法给你做衣裳了。原来,月亮姑娘每天都在变化,所以她到现在还穿不合身的衣裳。你,白天太阳公公出来了,她不好意思出来,只有在晚上才悄悄地露面。

游戏1:《水果拼盘》比赛

游戏玩法:

每个家庭介绍自己带来的水果名称,基本特性。举行制作水果拼盘大赛的活动。

游戏规则:

1、以三个家庭为一小组,发放号牌。

2、在规定时间内,不但要比造型还要比桌面整理。

3、幼儿参与性将作为优先评奖标准。

4、奖项有:配合默契大奖和造型奖。

游戏2:猜谜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请你猜猜是什么?

幼儿园中秋节活动方案2设计意图: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着许多洋溢着浓厚东方文化色彩的传统节日。

文化是民族的根本,而节日正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民俗节日,无不大力弘扬着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传承民族精神。

时值中秋节的来临,让我们的孩子了解这一传统节日,学到科学小知识,并且在活动过程中把礼仪渗透到各个细节处。

总体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并了解中秋节的来历。

2.丰富幼儿的科普知识,了解“月食”现象,与影像知识。

3.了解中秋节的风俗,让幼儿自己动手制作食物再一同分享,同时体会到劳动与分享的乐趣。

活动时间:

中秋节当天下午14:30——17:30

活动准备:

环境准备:园所室外与教室能凸显中秋节日氛围的环境布置。

有些简单,再具体些,都可以准备哪些具体的材料,列举出来,有图片也可以附上

道具准备:绘画工具;灯泡、皮球(大、小各一个);手电筒、白墙/屏幕;月饼、水果、盘子、水果刀。

其它准备:凳子、大桌子、家长签到本、话筒、条幅等。

活动过程:

全园孩子参加,通过自愿报名的形式选择自己活动的项目。

活动一.美丽图,我来画

时间:14:30——15:30

活动一、二、三、四是同时进行的,所以有一个统一的时间就行,活动五的时间可以另加的,但要结合实际定时间

活动准备:教师事先准备一些中秋相关的图片贴、挂在教室。

让孩子在作画期间寻找灵感,以及准备绘画工具。

活动目标:让孩子用绘画的手法表达自己认识的中秋节,开发幼儿的动手能力与想象能力。

活动过程:形式不限,画风不限,工具不限,作画出与中秋相关的美丽图画。

作画期间,其它幼儿以及家长可以保持秩序的观看。

作画后(15:50)教师帮助幼儿一起把画粘贴在教师四周墙壁上。

过程太简单,形式、画风、工具虽不限,但是也要给老师提供一些可参考的,否则老师会觉得很空,例如:水粉画、水墨画、黏贴画、添画、手工折纸、剪贴、拓印、砂纸、陶艺、装饰瓶子(将瓶子外层图上水粉。

等晾干后,在水粉上作画,也可在瓶口处系上丝带作为装饰)等等,都可以,每种后边说明玩法,具体需要准备的材料,是否需要老师参与指导,都需要配合哪些环境布置,供老师参考,不一定都用,但是老师可以选用,这样老师就觉得简单多了。

活动二.小故事,大家讲

时间:15:00——15:50

准备:提前两天教师给讲故事的孩子布置任务,和家长一起寻找、准备中秋节的小故事。

目标:准备期亲子互动,提高家长的认识。

通过孩子讲故事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

1、先由一名教师生动的给大家讲中秋故事。

再每位幼儿轮流上台讲故事,幼儿独立讲,其他人做观众,要有观看的礼仪。

要求:家长、教师、幼儿都保持安静状态听故事,并对讲者用以掌声鼓励。

第一组作画的幼儿边听故事,边作画。

可以再丰富些,比如,小讲台可以怎样布置,观众席怎么摆椅子,上台讲故事的幼儿可以穿上有魔力的魔法衣、魔法帽(也可以换成其他的名字,要对幼儿有吸引力)并附上咱们能搜集到的所有故事,供老师选择

2、可以将故事改编成剧本,幼儿排演成情景剧,情景剧的表演和讲故事可以穿插着进行,提前准备好道具和服装,小演员要画好妆,舞台可以跟讲故事的是同一个舞台

活动三.学科学,懂知识

时间:16:00——16:40

道具准备:投影仪/手电筒,白墙/幕布,月亮图片,抠画出嫦娥形态的纸板;灯泡,气球(大、小各一个);整间教室都要遮光

知识准备:熟悉一些物体、动物的轮廓形状。

注意:

1、在幼儿进入此活动教室前,老师要跟前来的家长和幼儿沟通好,活动时的注意事项:要尽量保持安静;由于活动室内很黑,请幼儿不要乱跑以免磕伤;

2、如果空间不够,可以选择大一点的教师或分批进入。

目标:开发幼儿的创造力与艺术想象力,培养手指精细动作,和动手能力,模仿能力;丰富幼儿科学小知识。

活动:

(一).奇妙的手影

教师引导幼儿用小手做各种各样的动作,激发幼儿对手影游戏的兴趣。

教师通过一个小故事(如果有要附上)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根据故事做出相应手影。

(二).“嫦娥奔月”

用“小孔成像”法,展示嫦娥奔月

前期教师与幼儿共同抠画出嫦娥奔月形态的纸板,用纸板遮挡在屏幕与投影仪之间,屏幕上就会形成物的倒像,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小孔成像。

在幕布左上角粘贴上月亮图片。

前后移动中间的板,像的大小方位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通过此方法,既让幼儿更生动的看到了嫦娥奔月的情形,并且让幼儿增加了小孔成像的科普知识。

(三).神奇的月亮

1.导入:展出各种形状的月亮图片。

2.模拟月食全过程:使用灯泡代替太阳,一个孩子举起大皮球代替地球,另一名还在举起小皮球代替月球。

打开灯泡,大皮球围绕太阳转,小皮球围绕大皮球转,观察大皮球、小皮球各自被对方的黑影遮挡的情况。

第二个和第三个活动,是否尝试过,是否在操作时能完成?

活动四.齐动手,共劳动

时间:16:40---17:15

准备:各种水果与食品、水果刀、盘子

目标:培养幼儿帮助父母做家务的良好行为习惯。

活动:幼儿、教师、家长齐动手制作美味的食物,教师与家长帮助切食物,例如水果、月饼等。

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空间制作水果拼盘以及食物作画等。

此活动都要准备什么(除了水果、还有哪些图片)?准备多少?

水果有一部分可以做成拼盘,另一部分直接清洗好并分类

什么人负责切水果?什么人洗?什么人拼摆?

制作月饼都需要准备什么?制作过程是怎样的?

画鸡蛋要准备哪些图片供幼儿参考?

活动五.吃月饼,同分享。

时间:17:15——17:30

准备:若干名教师做为引导员,个人小餐具,音响,乐曲。

活动:用自助餐的形式,把每组小朋友做的食物都摆放在大桌子上,然后全园共同品尝。同时欣赏歌曲《春江花月夜》、《爷爷为我打月饼》等。

备注:

1、前四个活动的方式想有个小调整,原计划是幼儿报名,然后一下午都在一个教室活动,这样可能幼儿会觉得没意思,所以,在这里做一下改动,先报名做活动,然后自己报名的活动完成后,可以再到其他的教室参加或参观其他的活动。

家长陪同,然后整个活动中老师、幼儿、家长都要有礼仪行为,比如:不影响他人、学会排队、等候、老师在指引家长时的手势语,迎宾时要注意的礼仪等等,这些环节都要体现出来。

2、一共四个活动,四个教室,如果幼儿园班级较多,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班级搞同意个活动,幼儿园可以自己按实际情况安排。

幼儿园中秋节活动方案3活动目标

1、幼儿初步了解中秋节,知道为什么要过中秋节,什么时候开始过中秋节。

2、幼儿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来收集资料,并学会分享交流资料。

活动准备

请家长帮助幼儿收集关于中秋节的资料,以及一些中秋节的图片。

活动过程

1、导入。

以谈话的形式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有那些节日吗?

2、向幼儿介绍中秋节,包括时间,来历。

(1)教师请幼儿介绍,并请其他幼儿倾听从中知道了哪些,与别人有哪些不同。

(2)教师介绍自己的材料,使幼儿了解中秋节的来历。

3、扩展幼儿经验,并介绍中秋节的习俗,让幼儿了解更多。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中秋要吃什么吗?师:除了吃月饼,我们还干什么呢?

4、教师向幼儿介绍获取资料的方法。

师:“呀,小朋友了解那么多知识,那你是从哪里了解到的?”

(1)幼儿交流自己获取知识的渠道。

(2)教师帮助幼儿总结从哪获取知识:方法及渠道。

幼儿园中秋节活动方案4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活动,让幼儿知道阴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来历,知道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团圆节。

2、了解中秋节人们的活动,让幼儿通过品尝月饼、观赏月亮、学习和欣赏歌曲、制作水果拼盘等活动来体验节日的快乐,感受中国人的文化习俗。

3、通过活动,促进亲子交流,增进幼儿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体验节日的快乐。

4、体验分享与同伴老师一起合作过节的快乐。

活动一:快乐的中秋节

主要涉及领域:语言

〔活动目标〕

1.知道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有关风俗习惯。

2.能在调查、访问、欣赏等活动中获得中秋节的相关经验,并大胆地进行表达与交流。

3.能安静的倾听同伴的表述。

〔活动准备〕

1.家长协助幼儿收集各种资料和丰富相关经验。

2.幼儿每人一本《嫦娥奔月》的图书。

〔活动过程〕

1.交流相关经验,知道中秋节的时间和有关风俗习惯。

(1)幼儿自由结伴交流自己调查的结果。

(2)集体交流,丰富相关经验。(教师引导幼儿根据调查表的内容进行交流,提醒幼儿能安静地倾听同伴的表述)。

(3)拓展有关经验。

指导语: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中秋节的事情或问题?

2.通过欣赏图书《嫦娥奔月》,了解中秋节的有关传说。

(1)欣赏图书,了解《嫦娥奔月》的主要故事内容。

(2)交流自己对图书内容的理解。

指导语:你从这本书上看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3)边看图书边完整地倾听老师讲述故事。

(4)交流自己听过的其他传说。

活动二:为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伴奏

主要涉及领域:艺术

〔活动目标〕

1.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基础上,尝试选用铃鼓、小铃、舞板等乐器为歌曲伴奏。

2.在看指挥演奏的过程中,能与集体的演奏保持和谐。

3.体验集体合作演奏的快乐。

〔活动准备〕

乐曲磁带、乐器(小铃、舞板、铃鼓等)。

〔活动过程〕

1.欣赏歌曲,进一步感受歌曲欢快的风格。

指导语:你们还记得这首歌吗?名字叫什么?听了有什么感觉?

2.通过身体的动作,感受歌曲的节奏。

(1)边听歌曲边拍手,初步表现歌曲的节奏。

(2)共同设计身体动作表现歌曲的节奏。

(3)看指挥分声部进行身体动作。

3.尝试用铃鼓、小铃、舞板等乐器为歌曲伴奏。

(1)模仿乐器演奏的动作表现歌曲节奏。

(2)尝试看指挥,用铃鼓、小铃、舞板等乐器为歌曲伴奏。(教师提醒幼儿在演奏过程中,注意有节奏地敲击乐器。)

(3)交换乐器进行演奏。

幼儿园中秋节活动方案5活动目标与准备:

本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幼儿观察月亮的变化,知道中秋之夜月亮最圆、最亮;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有关风俗,体验节日的快乐;初步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开展前,进行墙饰布置,墙饰的主要内容包括花灯、嫦娥奔月图等;给幼儿讲述关于月亮的故事、中秋节与月饼的传说;美工课上,幼儿学会了用橡皮泥捏月饼,会沿着扎有小孔的月亮图形纸撕月亮(提供用缝纫机扎出小孔的月亮图形纸;制作投影片或挂图:一幅中秋节夜景图,四张月亮逐渐变圆的投影片或图片;录像带:中秋赏月;音乐磁带《飞月夜》、《月光曲》、《爷爷为我打月饼》。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教室墙饰的变化,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2、出示投影片或挂图:中秋节夜景图,引导幼儿描述自己观察到的月亮,教师根据幼儿的描述分别出示四张不同形状的月亮投影片或图片,启发幼儿想象,月亮像什么?(如:像弯弯的小船、像一块西瓜、像咬了一口的月饼、像圆镜子等。

)

3、放录像:“中秋赏月”,向幼儿介绍中秋节。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晚上月亮特别圆、特别亮。我们中国人有个习惯,中秋节这一天,圆圆的月亮挂在天上,一家人一边看月亮,一边吃月饼,也可以玩花灯、放焰火,一家人团团圆圆,真快乐,所以把中秋节叫做团圆节。又香又甜的月饼也被人们做成圆圆的,像月亮一样,“月饼”古代也被人们叫做“团圆饼”,中秋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

秋天也是收获的季节,粮食丰收了,水果丰收了,所以中秋节也叫丰收节。

4、教师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播放录音:《月光曲》或《月夜》二胡曲)。

5、师生一边欣赏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放录音),一边品尝月饼和秋天的水果,共享节日的快乐。

6、操作活动:幼儿用橡皮泥捏月饼、撕月亮(用缝纫机扎出小孔,变成月亮的形状,让幼儿撕下来。

)

活动区域设置与日常活动组织:

1、组织幼儿参观大班的游戏“乐乐月饼超市”;

观看大班小朋友的幻想画《到月亮上去做客》。

2、在美工区,提供月饼盒子、橡皮泥、吹塑纸、蜡光纸等材料,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材料创造性地表现月亮和月饼。

3、在图书区提供嫦娥奔月,吴刚砍伐桂花树等与月亮有关的神话故事。

在语言区幼儿看月亮图片说月亮的诗歌。

4、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幼儿将自己熟悉的有关月亮、中秋的古诗或儿歌讲给同伴听。

5、学习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

与家长沟通计划:

1、活动前,请家长给孩子讲一个关于月亮的故事或教给幼儿一首有关月亮、月饼的歌曲或诗歌。

2、请家长在八月初十至八月十五晚上带幼儿观察月亮的变化,并将观察到的月亮画在纸上,装订成观察月亮变化的记录簿。

3、请家长带幼儿到食品超市,观看各式各样的月饼。

4、活动在中秋节前一天进行,中秋节晚上请家长与孩子一起进行赏月活动,创编幻想故事――《到月亮上去做客》。

附故事一:嫦娥奔月

羿是神话传说中远古时最著名的射手,曾经为人间除了许多凶禽猛兽,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射神。

在一个明月当空的晚上,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羿从王母娘娘那里要来的长生不老药。嫦娥吃下药以后,身子突然轻飘飘地飞了起来。她身不由己地飞出了窗口,越飞越高,升上了夜空。飞啊飞啊,一直向月亮飞去。到了月宫,嫦娥又日夜思念人间。她叫玉兔为她捣药,想吃些能降落人间的灵药,回到羿的身边。可是玉兔没有捣成灵药,于是嫦娥便成了月宫中的主人――月中仙子。

这个故事经过世世代代的流传、补充,嫦娥成了月神和古时候人们中秋拜月的对象。

故事二:月亮姑娘做衣裳

夜晚,月亮姑娘出来了,细细的,弯弯的,好像小姑娘的眉毛。凉风吹得她有点冷,她就撕了一块云彩裹在身上。

月亮姑娘想:我还是找一位裁缝师傅做件衣裳吧。裁缝师傅给她量了尺寸,让她五天以后来取。过了五天,月亮姑娘长胖了一点儿,好像弯弯的镰刀,她来取衣裳了,衣裳做得真漂亮,可惜太小了,穿在身上连扣子也扣不上。

裁缝师傅决定给她重做一件,重新量子尺寸,让她再过五天来取。五天又过去了,月亮姑娘又长胖了一点,弯弯的像只小船。她来取衣裳,衣裳做得更漂亮了,可惜月亮姑娘连套也套不上。

裁缝师傅涨红了脸,说:“我只好重做了。”又是五天过去了,月亮姑娘来取衣裳,裁缝师傅看到月亮姑娘变得圆圆的,像一只圆盘那样,吃了一惊:“啊,你又长胖了!”裁缝师傅叹了一口气,对月亮姑娘说:“唉!你的身材量不准,我没法给你做衣裳了。”

关于中秋的故事范文第5篇

一、刘师培义例著作之篇目

关于刘师培义例著作之篇目,王孝强指出:“刘师培力挽狂澜于既倒,全力恢复汉师古例,先后撰成了《春秋左氏传时月日古例考》、《春秋左氏传古例诠微》、《春秋左氏传答问》、《春秋左氏传传例解略》、《春秋左氏传例略》、《春秋左氏传传注例略》等六种言例著作。”郭院林也指出:“刘师培进一步完整归纳书法、义例,对《左传》传经方式具体说明,著有《春秋左氏传答问》、《春秋左氏传时月日古例考》、《春秋左氏传古例诠微》、《春秋左氏传传例解略》以及《春秋左氏传传注例略》、《春秋左氏传例略》等著作”。①实际上,《春秋古经笺》与《读左劄记》两书,虽然以《笺》和《劄记》为名,因而容易被误认为是与义例无关的笺证和相关笔记著作,但略考二书内容,即知其与经传之“例”密切相关。

1、《春秋古经笺》此书仅残存卷七至卷九,其中卷七是对宣公经的笺注,卷八是成公经笺,卷九的襄公经笺仅至十年而止。虽然内容仅存二卷半,但其体裁与侧重却不难窥探。本文以卷七开头的宣公经三则为例,探讨刘师培的笺注如何与义例相关。首先第一则:②经:元年春正月,公即位。笺:宣书即位与桓同。此经文不仅记录了宣公元年的季节、月份,还完整书写了“公即位”三字;刘师培笺注说“宣公即位与桓同”。在春秋十二公中,首次书写“公即位”的是桓公,其次是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而隐公、庄公、闵公、僖公四者则没有“公即位”的经文记载。对于不书即位的原因,《左传》分别给出了解释。此处刘氏的笺注,关心的正是某公即位改元,是否书“即位”二字、若不书则为何不书的问题,因而与书法、义例密切相关。又如第二则:经:公子遂如齐逆女。笺:传云尊公命者,据还至不称公子逆女。不月,以上事月。此处刘氏解释了两个问题:其一,为何“遂”前特书“公子”二字。刘氏认为,根据《左传》的解释,书“公子”是为了尊重宣公之命,即遂逆女是承宣公之命而行。此书“公子”与下句经文不书“公子”正好形成对比,下句不书的理由,刘氏认为,根据《左传》的解释,这是为了尊重嫁入鲁国的夫人。其二,此书公子遂如齐逆女,为何不书月份。刘氏认为这是由于与上事———即宣公即位同月,故省。又如第三则: 经:三月,遂以夫人妇姜至自齐。注:服云,古者一礼不备,贞女不从。故诗云,虽速我讼,亦不女从。宣公既以丧娶,夫人从,亦非礼,故不称氏,见略贱之。(本疏)笺:传云尊夫人者,据遂逆女称公子。凡卿为君逆,例书以夫人至。以,从下以上之词,故必去族。公子翚逆女不书以至者,以公受之于欢,此变例也。妇者,有姑之词。不书妇姜氏者,公以丧娶夫人,不能以礼自固,故经贬夫人,以着公恶。哀姜丧归,去姜书氏,此则去氏书姜,彼为罪轻之贬,此为略贱之称,其义固互明也。夫人至例月。此则包含三个问题:其一,刘氏提出,凡是卿为国君逆女,书“以夫人至”是《春秋》通常的书写规范。他又进一步引申说,“以”是从下以上之词,故遂去族不书“公子”二字,以示尊夫人之意。这也是呼应上句经笺,解释为何此句经文不书“公子”。但桓公三年也有“公子翚如齐逆女。九月,齐侯送姜氏于欢。公会齐侯于欢。夫人姜氏至自齐”的经文,彼处却不写“以夫人至”。刘氏解释说,这是因为彼时桓公是非正常迎娶夫人,故《春秋》改变笔法而书———即为变例。其二,既然要尊重夫人,为何经只书“妇姜”而不书“妇姜氏”?刘师培认为宣公在服丧期间就迎娶夫人,公及夫人都不能恪守礼制,所以去“氏”书“姜”,略责二者。与此相类似,僖公元年经有“十有二月丁巳,夫人氏之丧至自齐”之文,其中夫人哀姜不书“姜氏”而单书“氏”,刘氏认为是为了突出其杀二子之罪而贬之。其三,刘氏还提示说,夫人至,按照正例须书写月份。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春秋古经笺》虽以笺为名,但刘师培关注的对象正是经的书法和《左传》对书法的解释,特别是其中与时间记载相关的微言大义。综观全书,刘氏于三卷不到的经文下,以“月者”、“不月”、“故不日”、“亦书日”等笺注者约190处。其对经书所记载时、月、日的笺注,除一部分是说明《春秋》记述事件的标准体裁、形式之外(如“以上事月”、某某事“例月”),其它都与褒贬之义相关,如“不善晋救,故不月”、“月者,深疾郑”等等。而那些按其书写或大义的条例无法解释的时间记载,刘氏则笺注为“系时系月,未详”。要之,在《春秋古经笺》中书法与大义的解释比比皆是,除此之外能够称得上是“训诂”的例子几乎没有。故而此书无疑是对《春秋》书法条例及其大义的抽绎和整理,是很典型的义例著作。

2、《读左劄记》刘师培将此书分为十五则,共论十五事。其中除第七至十二则所论之事与义例无关外,剩下的九事皆与大义相关。限于篇幅,这里从九事中取三事作为例子介绍如下:首先看第二则:公、谷二传之旨,皆辨别内外,区析华戎。吾思丘明亲炙宣尼,备闻孔门之绪论,故《左传》一书,亦首严华夷之界。僖二十三年传云,杞成公卒,书曰子,杞,夷也。二十七年传云,杞桓公来朝,用夷礼,故曰子。此《左氏传》之大义,亦孔门之微言也。贾、服诸儒为左氏作注,进夏黜夷,足补传文所未及。隐元年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贾注云,畿内称王,诸夏称天王,夷狄称天子,非区别夷夏之意乎。①这一段刘师培论《左传》和《公》、《谷》二传一样,严格区分“中华”和“夷狄”,并认为这一思想传承自孔子。刘氏先举了杞国的例子来说明经、传进夏黜夷。僖二十三年经记载杞成公之卒时书“杞子卒”,而杞本是伯爵之国,本当书“杞伯卒”。对此《左传》解释说,杞是夷狄,故书“子”。又如僖二十七年经书“杞子来朝”,对此《左传》解释说,杞国用夷礼,故称之为“子”。言下之意,若是华夏诸国,则按其爵而书,杞为夷狄,故黜之书“子”,以此来表现明辨夏夷之大义。接着,刘师培又举例说明贾、服注秉承了经、传的“进夏黜夷”之旨,补传之未及,更加鲜明地阐发了以史实为主的《左传》的大义。比如《春秋》称周天子时有三种称呼:王、天王、天子。这三种称呼各有什么特殊含义?贾逵认为,在周天子畿内的臣民,直呼王;诸夏之国称天王;夷狄之国则称天子。刘师培认为,这不正是经、传及左氏学者们区分夏、夷的又一证据吗?又如第三则:《左传》一书,责君特重而责臣民特轻。宣四年传云,凡弑君称君,君无道也。称臣,臣之罪也。杜注谓,称国以弑,言众所共绝。……(自注:贾、刘、许、颍曰,君恶及国朝,则书国以弑,君恶及国人,则称人以弑。)……予按:襄十四年师旷曰:“天子爱民甚矣,岂可使一人肆于民上,以纵其淫,以弃天地之性?”即孟子残贼之人谓之独夫之旨。足证弑君称君,君无道之义。是左氏此句之义重于责君,而非所以责臣也。①这一段论《左传》“弑君称君,君无道也。称臣,臣之罪也”的大义。臣下弑君也要分两方面来看:若《春秋》书“弑其君某某”,即写出该国君的名字,则暗示君无道,正义是在行弑的臣下一边;若《春秋》书“某某弑其君”,即写出弑君之臣的名字,则暗示该臣谋逆犯上,正义在被弑国君一边。历来认为,无论如何,臣弑君都不应被容忍,因而《左传》的这种往往被视为主张袒护逆臣,违背名教,罪不可恕。但是刘师培则依据贾逵等汉儒的注,认为这种君主无道,引发众怒,而被国人所弑的情况其实是值得考量的;在这种情况下,比起归咎于弑君之臣民,更应该问罪于无道之君。再如第十三则:今观左氏一书,其待后儒之讨论者约有三端:一曰礼,二曰例,三曰事。……又《春秋》凡例,不止五十,征南作《释例》,于传中有一、二字可为例者,即穿凿附会,扩而充之,其绝无依傍者,即窃取各家之例,以为己说。在左氏固未见明文,若能仿刘氏治《公羊》、柳氏治《谷梁》之例,别为一书,吾知其必胜于征南矣。②这一段刘师培提出治《左传》三法:礼、例、事。在“例”这一方面,刘氏认为《春秋》凡例不止五十,杜预《释例》的义例之论颇为不当,应仿照刘逢禄《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和柳兴恩《谷梁大义述》,重新整理左氏之例。在第十五则中,刘氏又批判了杜预的“凡例为周公礼经”的看法,指出凡例不分新、旧,一概是左丘明对《春秋》笔法和微言大义的体会、阐发。③由以上诸例可知,虽然刘氏此书并没有专门考察《春秋》、《左传》的凡例和大义,但他将义例作为《左传》研究的三个重要方面之一,且已经形成了对杜预义例说的认识和评价,这是毫无疑问的。据万仕国《刘师培年谱》和陈奇《刘师培年谱长编》,此书作于1905年,在刘氏义例相关著述中成书最早,故知此书应是刘氏研治《左传》义例的开端。此后,刘师培将系统的义例研究付诸实践,先后写出了《春秋古经笺》(1909)、《春秋左氏传时月日古例考》(1911)、《春秋左氏传答问》(1912)、《春秋左氏传古例诠微》(1912)、《春秋左氏传传例解略》(1913)、《春秋左氏传例略》(1916)、《春秋左氏传传注例略》(未详)等一系列著作。①其中,《时月日古例考》的撰成直接得益于《古经笺》的逐条笺注。《古经笺》正是以时月日的记载为考察目标,从侵、伐、灭、入、崩、薨、卒、葬等最为具体的小例类比中,概括出了关于时月日记载的书法和大义。而《时月日古例考》则在此基础上,将众多小例归类、整合为二十五例。此后,刘氏又将其研究从时间的书法义例扩充到经、传的遣词用字等等之中,从而形成了展现其义例理论体系的《诠微》一书,最后通过《春秋左氏传例略》对前说进行了肯定或补充。如此,则刘师培的义例思想从发生到实践、到成熟的全部过程就一目了然。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刘师培关于义例的著述,应当是包括《古经笺》和《读左劄记》在内的八种。

二、刘师培所言之“经例”与“传例”

上文已提到,王孝强与金晓东在“经例”与“传例”的相互关系问题上存在分歧。王氏提出“传例合于经例”的观点,认为“经有经例,传有传例”;刘师培“在根本上认为传例是合于经例的”,“既然丘明旨在解经,那么传例自然要与孔子据以修经的经例相合”。金氏则认为:“字面上看,经例是《春秋》之例,传例是《左传》之例,似是两事。刘师培则认为经例即传例,常两词混用”;王孝强“非要区分经例、传例,并把传例合于经例标榜为刘氏重要思想,颇为不当”。②为了研究这一问题,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些概念,明确其内涵、外延。首先以“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为例,说明在刘师培的认识中有一个关于“书法条例”的基本框架,即:《春秋》针对每一类事件,都有一套基本固定的书写格式,凡是符合这种书写格式的就称为正例;不符合的则称为变例。如新国君即位这一类事件,书“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就是正例,不书“公即位”的就为变例。这套书写格式包含了诸多要素,如时间的记载(年、季节、月份还是日子)、人物的称谓(爵、官、字、名还是“人”)、国家/地点的指称方式(地名、国名、“都”或“城”)、表示主体动作的动词(即位、来归、侵伐、会盟等)以及补充说明性的副词、介词(于、自、以)等,但每一正例不一定包含所有要素,如“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一例中就只有时间记载(某年某季某月,而没有具体日子)、人物(爵称)和动词(“即位”)。然而,一旦某正例被认定包含哪些要素,那么在同类事件的记载中,某一要素的缺省或变化,都会导致正例向变例的转变,同时孔子的微言大义就体现出来了。隐公、庄公、闵公、僖公继承君位时,仅书“元年春王正月”而不书“公即位”,就传达出一种非正常即位的信息。因而《左传》对四者分别给出了解释:“不书即位,摄也”,“不称即位,文姜出故也”,“不书即位,乱故也”,“不称即位,公出故也”。如此可知,《春秋》有其书写条例和深意,称为“经例”,这被经师们看作是孔子修订、寓于褒贬的结果,反映了孔子对春秋时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评价,刘师培亦是如此认为。但由于经例隐晦,所以鲁君子左丘明在为《春秋》作传时,通过“凡”字概括其书法条例,故《左传》中的“五十凡”,历来被称为“传例”。又,汉儒注释《左传》,多发挥左氏大义,称为“汉例”。杜预著《春秋释例》,在系统整理了《春秋》的书法条例之后,对汉儒提出的诸多条例作了否定,认为汉儒所言之例多是引今文之说解释左氏,本来不是《左传》所有。这就是杜预的“非例”之说。但刘师培由于崇信汉儒,以汉儒为是非判断的标准,所以对杜预之说多有批判,且将汉儒所提出的《左传》义例进行了系统整理,形成了高度概括的“八例”理论。①

由此可以总结:“经例”是孔子修订《春秋》时,借由书法条例表现微言大义的本来意图,“传例”是《左传》通过“五十凡”对孔子的这一本来意图的体会、阐发。两者并不是同一概念,金晓东称“经例”即“传例”实是千虑一失。“传例”经过汉儒的发挥,已较原来左丘明的阐释更为丰富;而刘师培又通过扩充“传例”的内容———即把“书曰”等纳入“传例”的范畴———更加丰富了“传例”的内涵。刘氏的义例论,其实是一个整理汉儒的义例说,并进一步对《左传》的凡例进行扩充发掘的过程,故其著作之名称当中都有“春秋左氏传”五字,即是强调“传例”而非“经例”。也正因“传例”不等同于“经例”,刘氏才强调二者相合的重要性,指出“传例”都是缘“经例”而发。唯有二者相合,才能证明《左传》是解经之作,也才能弥补《左传》重史实不重义例的缺憾。刘师培在著述中对“经例”与“传例”已作了明确的区分。在《春秋左氏传时月日古例考•序目》的末尾他说,“又经文所书月日,恒出孔修,别详总例,非此卷所述也”,可见此书所述正是《左氏》之例。再参考书中内容,则刘氏之意愈加明晰。《春秋左氏传时月日古例考•闰月例》云:左氏之谊,以闰月例常月,故事在闰月则闰亦书。哀经闰月葬齐景公,先儒说佚。以传文屡书闰月证之,必以书闰为恒例,与公羊说殊。②此处刘氏说左氏之谊,当以书闰月为常例,显然是针对“传例”的分析研究。又如《春秋左氏传答问》第四条刘师培答萧定国问云:汉师之例,凡与不凡,弗区新旧,今以本传证之。天子无出,传不言凡,自周无出,传则言凡。如二君,故曰克,传不言凡,得俊曰克,传则言凡,二例实符,安得区属周孔。又同盟赴名,不与会不书之属,亦同例再见,互有略详。是知凡与不凡同为经例,其先诠书法,继复阐论……故杜以书凡属礼经,汉师概以书凡为传例。③其中“天子无出”和“自周无出”均见于《左传》,说的是同一个条例,而前者《左传》系以“凡”字,后者不系。又“如二君,如曰克”和“得俊曰克”,内容也几乎一致,而一附以“凡”一不附。据此可证明,凡与不凡都是左丘明所阐发的条例;讨论的中心是“传例”无疑。由此可见,“经例”与“传例”,二者的内涵是不同的:前者是孔子的意图,后者是左丘明对孔子意图的体会和阐发,因此不能混同。强调《左传》对《春秋》条例的阐发,扩充其在条例阐发上的内容,正体现了刘师培捍卫《左传》的立场和努力。如果刘氏跳过《左传》直接阐释《春秋》的书法大义,就不能体现《左传》在义例上的价值,也不能证明经传乃一脉相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混同“经例”与“传例”,也是违背了刘氏以义例护卫《左传》的初衷。

三、刘师培的义例观与刘氏家学

论及刘师培义例说与其家学———特别是与刘文淇、毓崧、寿曾三代人合力所著《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的关联,近来有学者认为刘师培的义例说是对其家学的背离。罗军凤在《刘师培的春秋左传学研究与家学传统》中认为:“刘师培所提出的左传学‘礼、事、义’三大课题,分别是对其家学的传承、拓新与偏离”;“刘氏对《左传》义例的研究,尤其偏离了家学中不杂今文学说的根本宗旨”。但罗军凤又同时承认,“刘师培提出的‘礼’、‘事’、‘例’三大课题,其实早在《旧注疏证》中就已有明显的迹象”,即,刘文淇拟撰而未成的《五十凡例表》与刘毓崧撰成而又失传的《春秋左氏传大义》,表明“刘氏家族已经把‘例’的研究以及对义理的阐发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上”。①虽然《五十凡例表》和《春秋左氏传大义》今已不可得见,二书究竟如何阐述《左传》的义例,以及刘师培义例体系的建构是否受二书的影响,如今只能存疑。但正如罗军凤所说,对《左传》之“例”的重视、考察并非自刘师培才开始,而是有其家学渊源。本文试图通过对比刘师培具体的义例论与《旧注疏证》对《左传》之义的解释,发现二者在义例观上的相同之处。以此证明:作为刘师培义例理论核心的“时月日例”、“礼例”、“事例”、“词例”、“地例”、“名例”等条目,并非是在否定家学基础上的重新阐释,也不是刘师培的独自创造,而是有其理论来源;刘师培的义例体系并非是对其家学的背离,而是一种继承和发展。刘文淇等所著《旧注疏证》与刘师培在《左传》义例论上的共通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试分条论述之。

1、《旧注疏证》对贾逵、服虔注等汉儒的注通常采取维护的立场,对诸多汉儒的义例说未加否定,而是持赞同或默认态度。这一点对刘师培构建其义例理论体系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其义例体系正是建立在崇信、整理、发挥汉例的基础之上。(1)“时月日例”与《旧注疏证》先举“时月日例”来说明刘师培的义例观与《旧注疏证》的关系。隐公二年经“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旧注疏证》先引贾逵注云:“日月详者吊赠备,日月略者吊有阙”,后又于其疏证云:“此由‘众父卒,公不与小敛故不书日’推之,见日之详略,由于恩有轻重也。”②此处贾注之意,认为《春秋》对于内、外卒、葬的记载,凡是时间详备的,则说明国君的吊赠详备而符合礼制,亦显示出君主对待臣下或他国施恩深厚。对于“夫人子氏薨”一事,经文的记载就具体到日期,暗示鲁隐公作为一国之君,礼节周到,于夫人恩重,自然也蕴含有孔子的赞美之意。反之,凡是时月日记载不甚详细,比如仅书月份而不书具体日子,则暗含君主对臣下或他国礼节不备,当然也显出孔子对该君主的不甚推崇之意。可见,贾注认为,至少在王侯贵族的亡故这一类事件上,《春秋》书日或不书日,是有深层次原因的,这两种不同的书法体现了孔子对国君处理吊赠之事是否符合礼制的判断和褒贬。而从刘文淇等的疏证来看,他不仅对贾注表示了赞同,而且还追根溯源地找出了贾注的依据。此依据就是:隐公元年十二月,《春秋》仅书“公子益师卒”而没有记载公子益师亡故的具体日期;对此《左传》给出的解释是“不与小敛故不书日”,即鲁隐公未参加其小敛,因而经文只书一个“卒”字。如此,可以发现,贾逵从《左传》“不与小敛故不书日”的解释归纳出“日月详者吊赠备,日月略者吊有阙”的书法,并且将这一书法应用到同类事件的解释当中,而刘文淇等则继续维护了贾逵的这种以时月日的书法来彰显《春秋》大义的思路。同样,隐公六年“秋七月”,《旧注疏证》先引贾逵、服虔注云:“若登台而不视朔,则书时而不书月。若视朔而不登台,则书月不书时。若虽无事,视朔登台,则空书时月。”又说:“《汉书•律历志》引刘歆《三统说》云,经于四时,虽无事必书时月。时所以记启闭也,月所以记分至也。启闭者,节也;分至者,中也。节不必在其月,故时中必在正数之月。贾、服盖用歆说也。”①此处刘歆之意,是说《春秋》于春、夏、秋、冬四时即使无事可书,也必定记载四时和分至之月;而贾、服注则认为,是否记时与国君是否登台相对应,是否记月则与国君是否视朔相对应。视朔、登台是一国之君每月告庙听政的重要项目,也是衡量国君之行是否符合礼制的关键项目,贾、服注将此与书时书月联系在一起,显然有对君主实行道德规劝的意味,而与刘歆所说的“时月表示启闭、分至”是两种不同的解释。刘文淇等在其疏证中试图传递贾、服注本于刘歆之说的信息,其实也是在为贾、服注寻找理论根据。刘师培原样继承了《旧注疏证》的观点,以贾、服之说为准绳;认为由此“大夫卒书日与否”和“登台而不视朔,则书时而不书月”的思路出发,可以以《春秋》记载的所有“时月日”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所以他沿用了杜预等前人的研究方法,将《春秋》记载的全部事件分为“崩薨卒葬”、“侵伐入灭”、“会盟执杀”等大类,试图在每类事件中总结出《春秋》关于时间记载的“正例”与“变例”。比如某类事件必定书日,某类事件一般仅书月,某类事件一般仅书时———此称为“正例”。如果某类事件本来应书日而却仅书月或时,则表明此处蕴含着褒贬的深意———此则为“变例”。如此,刘师培将这些有关时间的书法和大义一一进行了总结,得出25种“正例”及诸多“变例”,形成了《春秋左氏传时月日古例考》一书。其后他又在《春秋左氏传古例诠微》一书的〈时月日篇〉中强调了《春秋》、《左传》以时月日体现义例的观点。(2)“词例”与《旧注疏证》再看刘师培的“词例”与《旧注疏证》的渊源。隐公四年经“春,王二月。莒人伐杞,取牟、娄”,《旧注疏证》云:“传例,书取,言易也”,②即他认为经文用“取”字暗含轻易、容易之意。刘师培亦继承了这种推理方式,认为“襄经取邿,传云书取言易,昭传又曰,不用师徒曰取,是取为易例”。①除了“取为易词”之外,利用传例和汉注,将《春秋》字词的含义做了归纳和延伸,总结出“还为善词”、“如为缓词”、“纳为不易之词”等等,诸多词例都集中在《古例诠微•词例篇》、《春秋左氏传例略》第五、六则之中。另外,《春秋》用词虽有其特定含义,但刘师培在《读左劄记》别说明上古很多词语可以供身份尊卑不一的人通用,这也是源于《旧注疏证》之说。《读左劄记》第六则云:“夫三代之时,尊卑之分未严,故古代之字多属上下互用之词,意之所专属者为一,意之所分属者为贰……后世以降,尊君抑臣,以得为在君,以失为在臣。由是下之对上也,有一定之词;上之对下也,亦有一定之词。”②刘师培之意,认为诸如“王贰于虢”之“贰”字、“王叛王孙满”之“叛”字等,既可以用于臣下,也可以用于君主。这是因为三代时对尊卑等级的区分尚未严格地表现在用词上,故可以上下通用。此说《旧注疏证》亦有之。隐公三年传“王贰于虢”,《旧注疏证》云:“古语上下共之。秦、汉以后始合于一。今读古书多险词。当知古今之所以异。”③刘文淇之意,谓“贰”字既可以用以形容臣下对待君上,也可以用于形容君上对待臣下。由此可见刘师培对《左传》用词的把握和总结不是凭空造出,而是受到了其家学思维模式的启发。(3)“名例”与《旧注疏证》再看刘师培的“名例”与《旧注疏证》的关联。桓公二年经“宋督弒其君与夷”,《旧注疏证》先引贾注云:“督有无君之心,故去氏”,后又解释说:“贾谓督有无君之心。据传文,氏受于君,督无君,故云去氏,不称华督也。”④这说明刘文淇等遵循贾逵的说法,认为:宋国华督心中没有君主,而氏是君主所赐,所以《春秋》只书其名而不书其氏。又如桓公七年传“春,谷伯邓侯来朝,名,戝之也”,《旧注疏证》先引服虔注云:“谷、邓密迩于楚,不亲仁善邻以自固,卒为楚所灭,无同好之救,桓又有弒贤兄之恶,故贱而名之。”后又解释说:“公羊以名为失地之君,谷梁以名为失国,则服所称,确为左氏义矣。文十七年传,以陈蔡之密迩于楚。注,密迩,比近也。亲仁善邻,隐六年传五父语。”⑤显然,刘文淇等赞同服虔的说法,认为:谷伯、邓侯不能亲附邻居楚国,反而朝觐弑兄自立的鲁桓公,最后被楚所灭,所以《春秋》贱之,直书二君之名。刘文淇等不仅赞同服虔注,还为其找到注释的理论依据,认为“密迩于楚”、“亲仁善邻”均出自文十七年《左传》,服虔所说确实是左氏之义。这种以书爵、书氏、书名等不同书法体现圣人褒贬的思路为刘师培所继承,他在《古例诠微•名例篇》中对这些书法做了系统的归纳。可见,刘文淇等在《旧注疏证》中所表现出的对贾、服注的认同,一直持续影响至刘师培;而刘师培又将大义进一步引申、提炼,从而为其义例理论体系的形成作了铺垫。限于篇幅,本文不能一一探寻刘师培义例理论的来源,但是从以上三例也可以略窥其在义例问题上继承、拓展、总结其家学之一斑。

2、刘师培不仅在对汉注的认同上与《旧注疏证》有共通之处,而且在对左氏学的看法上也有许多共同点。试举几例说明。(1)以《春秋》是经,乃孔子所修,并非尽按真实历史而书。如隐公经“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旧注疏证》云:“是先儒皆以隐公实即位。孔子修经,不书也。曲护杜氏,谬。”由此知刘文淇等将《春秋》看作“经”,与真实历史有别。刘师培曾多次表达同样的观点,他在《古例诠微•崇经篇》中提纲挈领地指出,孔子所修之《春秋》是经而非鲁史,其事和礼是依据鲁史而成,其旨与词则是孔子制作。(2)以《左传》中的“君子曰”为左丘明自述之评论。如隐元年传“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旧注疏证》云:“据澹所说,则左传所称君子者,皆左氏自为论断之词。”隐公四年传“君子曰,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的疏证中亦有类似表达。而刘师培在《古例诠微•明传篇》中引《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之说,明确指出《左传》中所称君子,当指丘明。①(3)以杜预“五十凡例为周公所制”之说为妄,以《左传》凡例为左丘明一家之言。《旧注疏证》隐公七年传“谓之礼经”条云:按:杜氏自序云……正义云……正义盖不以杜说为然,故于此传云凡例是周公所制,其来亦无所出,而又云,以传言谓之礼经,则是先圣谓之,非丘明自谓之也。仍强从杜说,非也。太宰掌建邦之六典。注:典常也,经也,法也。王谓之礼经,常所乘以制天下也。邦国官府谓之礼法,常所守以为法式也。是礼经即周典,五十凡周典中史例,不关周公创制。赵子常曰,春秋之后,周典散失,左氏采合残缺,传以己意,略示凡例凡五十条。杜氏一定为周公所制,而不考其不通于经,则亦陋矣。丁晏杜解集证集证曰,左传昭二年传,晋韩宣子来聘,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杜氏依此传文,遂附会五十发凡为周公礼典,臆说无据。按,赵丁之说是也。此五十凡,乃左氏一家之学,异于公、谷。贾、服间以公、谷释左传,是自开其罅隙,与人以可攻。杜氏既尊五十凡为周公所制,而其释例又不依以为说,自创科条,支离缴绕,是杜氏之例,非左氏之例也。今证经传,专释训诂名物典章,而不言例,另为五十凡例表,皆以左氏之例释左氏。其所不知,概从阙如。②此处刘文淇首先是否定了杜预“周公创制”说毫无根据,又引《周礼•太宰》郑玄注辨明国家之法律与史官之书法不同,接着又引赵子常和丁晏之说,说明《左传》五十凡例为左氏一家之学,最后表明自己当另作五十凡例表,重新忠实地阐述左丘明之义例。这一段文字,刘师培几乎照录至了《读左劄记》第十五则之中,文末他还感慨先祖有其志而属稿未尽,甚为可惜。而刘师培对杜氏“周公创制”说的批评、以及对“《左传》的凡例为左丘明一家之言”的强调也散见在《春秋左氏传答问》第四条、《古例诠微》的〈非从史篇〉、〈诠凡例篇〉以及《春秋左氏传例略》第四条等著述之中。刘师培还特别批评杜预以《春秋》为史书的立场,和杜氏以“久远遗落”、“史缺文”、“史异辞”等理由消解义例的观点,同时明确提出除“五十凡”外,《左传》中的“书曰”、“君子曰”、“君子以为”、“言”、“不言”、“称”、“不称”、“书”、“不书”、“先书”、“故书”、“追书”等都是左丘明对经例的阐发等观点。由此可见,其思路和立场均沿袭先祖,也可以说是他对未尽之先业的继承、实践。综上所述,由于刘师培专攻《左传》义例而欲在书法、大义上突出《左传》的价值,因而其治学方法貌似与其先祖的训诂、考证之学相差甚远,而其结论也更接近于《公羊》、《谷梁》,所以有学者认为其学问偏离家学传统。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刘文淇、刘毓崧等人并非完全否定义例,他们不仅对杂入了《公》、《谷》义例说的贾、服等汉注采取了维护、赞同的态度,而且试图将义例做为一个专题来进行研究。从这个方面来说,刘师培只是继承并完成了先祖未尽的事业。但刘师培为了强调《左传》的价值较《公》、《谷》二传更为优越,存在将义例扩大、深化的倾向,这恐怕是学者所不能赞同的。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