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黄河的诗歌

关于黄河的诗歌

关于黄河的诗歌

关于黄河的诗歌范文第1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训练与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②品读诗歌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②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③通过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教学方法]

教法:采用三学一反思教学模式

学法:自学 研学 反思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黄河相关的知识。

导学过程:

一、导学

1、导入激趣(学生看《黄河颂》歌曲视屏,老师导入激趣)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笔挥洒激情赞美过它。可以说,与黄河有关的诗句数不胜数,现在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背诵的诗句多。抗日战争时期,诗人光未然向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让我们共同倾听吧。

2、作家作品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诗人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

3、写作背景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诗人光未然奔赴延安,随八路军将士在黄河两岸抗击日寇。雄奇壮丽的山川,英勇抗敌的战士,强烈的感染了诗人。激动之余,光未然于1939年初写下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传唱全国,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豪情。

4、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澎湃 狂澜 宛转 哺育 一泻万丈

二、自学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①听读:倾听视屏朗读,注意节奏与重音。②练读:反复自由朗读,读出气势和感情。③赛读:每组一人参赛,展示个性和风采。

2、精读课文,思考下列各题:①题目《黄河颂》中,哪个是关键词?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②本诗可以分几个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③序曲部分和尾声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三、研学(合作探究)

学法指导: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习、讨论后,各组选派代表到黑板前展示学习成果。

1、朗读“主体”部分,思考:可以分成几部分?重点在哪里?概括它们的大意。

2、“绘黄河”的部分由哪个字来统领?诗中是怎么描写的?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3、朗读“颂黄河”部分,思考: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

四、反思(检测作业)

学法提示:自己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并将小组交流的结果展示出来。

1、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下列问题。①歌词中“颂黄河”部分反复出现“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②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③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

2、学完本诗,你有哪些收获与疑惑,请你列出清单。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②你还有那些疑惑?

3、假如你是当年的随军记者,有幸与《黄河颂》的作者光未然面对面,你准备向他提出哪些问题呢?请你拟写一份采访提纲。

五、总结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我们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为振兴中华奉献自己的力量!

六、课外作业

1、搜集积累与黄河有关的:诗句、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俗语、谚语、成语。

2、黄河的水源和周围的植被正在遭受着巨大的破坏,请你拟写一至两条标语,呼吁社会各界都来打一场新时代的保卫黄河的战役。

关于黄河的诗歌范文第2篇

关 键 词:民族特色 时代气息 黄河颂

冼星海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著名的作曲家,他善于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塑造各种各样的音乐形象,创作了大量具有浓郁时代精神和民族风格的作品。《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音乐创作中最突出、影响最广泛的一部代表作,是我国近代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这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自始至终充满了动人心弦的力量和雄伟深厚的气魄,成功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潮和坚持抗战的必胜信念。

一、热情激昂的音乐旋律

男声独唱歌曲《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二乐章(主体乐章),曲调壮丽庄严,抒情优美;它以中国民间音调和五声调式为基础,与西洋大小调式自然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浓厚的民族特色。歌曲通过对黄河形象的描述和对黄河历史的回顾,歌颂了黄河孕育我们中华民族,创造灿烂文化和文明古国的博大胸怀,是一首充满豪放激情和感情深厚的史诗性的颂歌。歌曲是按颂歌的体裁形式创作而成,整个乐章由A、B、C三个乐段构成。

前奏在主三和弦的分解中,奏出壮阔而又深切的主题,这是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追溯。音乐徐徐展开,A段主题乐句由低向高陡然升起,4/4拍子非常自然地转入3/4拍子,从表现黄河的宏伟、宽广转入表现黄河之蜿蜒、逶迤。乐段中几乎每一个乐句都把旋律性很强的起伏音型与句末的延长音结合起来,表现出黄河滚滚奔流的壮美。这段音乐的旋律基础是自然大调缺下属音的六声音阶,在整个旋律轮廓中主三和弦的三个音占据着显眼的位置,但五声音阶的三列音或四列音(例如Di—Re—Mi—Sol;Mi—Re—Do—La等)的频繁出现,冲淡了一些旋律进行中所隐伏的和声功能的内涵;融合中国语言的声韵,形成了它独特的风格,是“既有中国民族风格特点,又能表现新时代情感的颂歌旋律”。①

B段转入2/4拍子,稍快的进行曲节奏使音乐情绪更加激昂。感叹旋律句“啊,黄河!”两次变化出现,激情的甩腔既热情洋溢又亲切自然。这个段落的曲调基本上是从主题音调发展而来的,从“五千年的古国文化”的曲调中可以看出,其色彩与A段形成鲜明的对比。从第四乐句开始旋律发展呈向上趋势,曲调刚劲、奔放。在急促的三连音和后十六分音符后突然停下,以高昂的气势进入乐段高潮。“在这里,为了表达一种肯定或着重的语气,或把句子的内部组织扩大、深延,而在一些分句的句尾多次地重复同一个音。例如在第二部分开头的赞叹声后,两个分句的尾腔都用了Sol,后三个分句的尾腔都用了La,这是一种夸张,一种强调,一种坚硬的力度,一种棱角性的旋律进行。”②

C段与B段连接紧凑,第一个乐句与B段尾句在同一音高上进行。C段转入3/4拍子与歌曲的开头遥相呼应。“啊,黄河!”的旋律曲调再度变化出现,这具有小调色彩的乐句,使音乐显得新颖动人。接下来速度逐渐加快,线条起伏,每乐句尾音逐级升高,音程四五度跳跃以及切分音、三连音的运用,如波浪向前涌动,最后乐句突然出现Mi—Re的七度大跳,停留在Di—Re—Mi三个最高音上。级进音调起伏不大,但显得高亢、辉煌。

二、雄浑豪迈的诗歌韵律

这首歌歌词明快雄健,节奏鲜明,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且错落整齐。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诗人十分注意刻画黄河形象,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并借黄河歌颂我们民族,激励中华儿女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

第一段内容层次比较分明,首句“高山之巅”较为突出(旋律跃于最高音),为俯望黄河、表现黄河挺拔和辽阔的气势做好了铺垫。诗人一开始便展示了主人公登高纵目的形象,既借以起兴,又为全篇意境的壮阔、热情和深沉确立了基调。“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从容亲切地描述了黄河的自然风貌;“浊流婉转,结成九曲连环”的诗句细腻地将“高山”之崛起,“滚滚”之回旋,“澎湃之伸展”,“掀起”之强劲,“婉转”之逶迤,“狂澜”“连环”之滔天的黄河风姿展现在我们面前。“在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诗人不是静止地描绘黄河景观,而是从大处落笔,将隐喻手法运用其中,以几个响亮有力的词一气贯通,将黄河一泻千里的壮美作了宏大的描绘,展示了古老黄河的磅礴雄浑,恢宏壮观。

第二段:“啊,黄河!”的赞语,三字一顿,词笔跌宕,道出了无限感慨。诗人以驰骋的想象,缅怀了祖国的光辉灿烂的历史:“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周围扮演!”这是深沉的感叹,概括的点染。诗人将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叙事性地描述了黄河千百年来历尽沧桑、百折不挠的苦难历程。“你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英雄的体魄,做成我们民族的屏障”,这里诗人把黄河又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表现了它伟大坚强的精神已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诗人由黄河的雄姿,追溯祖国的文化,由景物的铺写,进入对民族精神的颂扬,体现了歌词艺术的主题单一、纯情、内容丰富、生动的特性。

第三段诗人再次发出的赞叹:“啊,黄河!”比前两次更为激越、舒展。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形成和谐、工巧和纵横有力的结构。接下来歌词照应第一段的总写全景,再现了黄河的雄姿,“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黄河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在你的保育下发扬滋长。”诗人将黄河比喻成一个巨人,与前段“摇篮”相呼应,母亲的形象美感大大增强。诗人的感情在母亲形象的激励下达到顶点,表达出我们要做无愧于黄河的儿女、要像黄河那样具有伟大坚强的决心,以及要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念:“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这里化实为虚,使母亲之河的深厚、博大的情怀得到升华。

注释:

①乌析零《〈黄河大合唱〉是怎样诞生的》

②苏夏《〈黄河大合唱〉的艺术分析》

参考文献:

关于黄河的诗歌范文第3篇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审美价值;形式;情感;语言

[中图分类号]J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7-0188-02

茅盾在其回忆录《延安行》中,曾激动不已地回忆欣赏《黄河大合唱》时的感受:“《黄河大合唱》使我大开眼界,使我感动,使我这个音乐的门外汉老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心里抓,痒痒的又舒服又难受。”

一、《黄河大合唱》的诞生

《黄河大合唱》是诗人光未然创作的一首组诗。全面抗日战争爆发的第二年,光未然经过山西宜川的黄河边开赴延安。他亲眼目睹黄河岸边的船工与惊涛骇浪的黄河奋力搏击的场景,心潮澎湃,萌生创作的想法。1939年回到延安的光未然抓住创作的灵感,组诗《黄河吟》应运而生。作曲家冼星海听后激动难抑,不顾病痛,苦战六天为此谱曲,改名为《黄河大合唱》。大诗人郭沫若为其作序,赞誉她“音节雄壮而多变化,使原有富于情感的辞句,就像风暴中的浪涛一样,震撼人心。”

二、关于《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以奔腾不已的母亲河――黄河为背景,包含八个部分,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作品讲述发生在黄河岸边的故事,展现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一方面揭露敌人的凶残,另一方面颂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歌颂中华儿女勇敢不屈的伟大品质。

三、《黄河大合唱》的文学审美价值

音乐与文学密不可分,《黄河大合唱》是音乐,也是诗歌。笔者从文学视角探求《黄河大合唱》的审美价值。

(一)内容的多样与和谐

《黄河大合唱》由八个部分组成。

首章《黄河船夫曲》是对船夫们合力与奔腾不息的黄河搏击场面的再现,现实感强:漫天乌云,倾盆大雨随即降临;黄河之水汹涌奔腾,惊涛拍岸,浪花四溅。船夫们在风雨中搏战:“不怕那千丈波涛高如山,行船好比上火线,团结一心冲上前,登上了岸”……恶劣的天气环境反衬出船夫们的坚毅。

第二章《黄河颂》诗人毫不掩饰自己的赞美之情,诗人把黄河比作“摇篮”、“巨人”、“屏障”、“臂膀”,通过一系列的形象,把对母亲河的赞美凸显渲染,这是对黄河的赞美更是对中华民族的赞美。

《黄河之水天上来》是黄河哺育的子孙面对母亲的哭诉:“饥饿”、“死亡”、“血战”、“白骨”、“鲜血”,显现着民族正遭受的灾难;民族灾难中,“千百万民族英雄”“洒尽他们的热血”唱响“胜利的凯歌”。

《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让人听到“河东民众痛苦的”、“黄河边上”“两个老乡的对唱”、沦陷区“一个妇人悲惨的歌声”,这是实景式描绘,让我们真真切切地看到日寇侵略下的人们的生活和苦难。

《保卫黄河》道出了人们迫不及待的震天呼声。在“万山丛中”,“青纱帐里”,四处都兴起了复仇的巨浪。对日本鬼子仇恨的游击队员“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喊出了“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亿万军民奋起杀敌的场景随处可寻,唱出了所有抗日军民的心声。

《怒吼吧!黄河》是组诗的尾声,诗人不吝笔墨,再一次极力刻写黄河怒吼咆哮的形象。黄河“掀起”了“怒涛”,“发出”了“狂叫”,那是“战斗的警号…‘新中国已经破晓”,“民众已经团结起来,誓死同把国土保”。唱出了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一首诗八个部分,内容各有侧重。但内容的多样并没有造成诗歌的混乱,反而让人感觉精彩纷呈的同时浑然天成。整首诗紧紧扣住“黄河”,讲述景、人、物、事……“黄河”是诗之眼、诗之魂,使得看似独立的篇章紧密相连。

(二)情感的真挚与丰富

诗歌是主情的艺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道:“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谓之有境界”。

《黄河大合唱》的创作浸染着词作者光未然的真挚情感。1984年初冬,光未然被问及《黄河大合唱》歌词的创作来源时说“那时我们祖国年战乱后,又遭日本侵略,我多次去到壶口边,有时也登高远望黄河,看到奔流不息的壶口巨浪,心中确实受到启发,浮想联翩。从那后,酝酿着,一定要写一个有关黄河的诗篇,后来终于写成了。”1939年,日本的侵略打破了中国的宁静、破坏了人民和平生活,昔日的平和被随之而来的家破人亡的恐慌与痛苦所填充。作品的出现恰好表达出民众的呼声,激发他们的抗战、爱国之情。

在抗战、爱国之情的统帅下,诗歌的情感跌宕起伏、富于变化。诗歌由黄河边的船夫引入,逼真地再现了船夫们与惊涛骇浪搏斗的场面。船夫们经历重重凶险到达黄河彼岸,象征着中国人民必将胜利的光明前景,流露自豪感。由黄河之人引发对黄河壮景的描写、对黄河历史的回顾,赞美之情溢于言表。紧接着由黄河的自然灾难联想到现实的灾难,表明必胜的决心,此处感受到悲壮之情绪。如果前面出现更多的是中国人民的群体形象,而后连续出现的则是个体形象――“河东民众”、“两个老乡”、“一个妇人”,他们的哭诉与对话“悲”但“不哀”。他们的遭遇引发中国人民的“咆哮”――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透露出反抗与必胜的情绪。最后黄河在怒吼、人民在怒吼,情感达到最高潮、势不可挡。

在抗战、爱国的情感之下包含着自豪、赞美、悲壮、悲愤、反抗、自信……情感真挚而又丰富。

(三)语言的通俗与形象

《黄河大合唱》语言通俗亲切。

《黄河船夫曲》中“伙伴啊,睁开眼!舵手啊,把住腕!当心啊,别偷懒!担心啊,莫胆寒!”这是劳动号子般的语言。

此外第二章“于是黄河两岸,遭到可怕的灾殃:它吞食了两岸的人民,削平了数百里外的村庄,使千百万同胞扶老携幼,流亡他乡,挣扎在饥饿线上,死亡线上!”第三章“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奸淫烧杀,一片凄凉,(凄凉)扶老携幼,四处逃亡,(逃亡)丢掉了爹娘,回不了家乡!”第五章“命啊,这样苦!生活啊,这样难!鬼子啊,你这样没心肝!宝贝啊,你死得这样惨!”诗句用民众的日常用语,明白如话,听者感同身受。

最有创意之处是第四章“河边对口曲”:“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我的家,在山西,过河还有三百里。我问你,在家里,种田还是做生意?拿锄头,耕田地,种的高粱和小米。为什么,到此地,河边流浪受孤凄?……”完全是两个家破人亡的普通老百姓的对话,他们就是千千万万的“我们”中的一个。

“通俗化”的语言体现作者现实主义的追求,而同时作品也显现出浪漫主义色彩。浪漫主义色彩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渲染出来,修辞手法的运用是语言形象的重要原因。

比喻的运用。“波涛啊,高如山!”“红日高照,水上金光迸裂。月出东山,河面银光似雪。它震动着,跳跃着,像一条飞龙”“它是一匹疯狂的猛兽,发起怒来,赛过千万条毒蟒,它要作浪兴波,冲破人间的堤防”……这样的语言让我们似乎看到了黄河的波涛汹涌,听到了黄河的奔腾怒嚎。

拟人的运用。作品中将“黄河”比作“巨人”,希望用她“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怒吼着,叫啸着,向着祖国的原野,响应我们伟大民族的胜利的凯歌!”希望“风啊,你不要叫喊!云啊,你不要躲闪!黄河啊,你不要呜咽!”所有的自然之物已经与人息息相关,心意相通!

夸张的运用。这是饱含情感的诗篇,是爱与恨交织碰撞的诗篇。在大悲大喜、大起大落中,似乎只有夸张手法的运用足以表现这一切。“万丈狂澜”“劈”、“使人肝胆破裂…‘日行千里”“发出十万万匹马力,冲散了天上的乌云”“赛过千万条毒蟒”……黄河的力量冲破一切,这实际象征着中国人消灭敌人的力量、决心、信心冲破一切。

由此,《黄河大合唱》在语言呈现出通俗与形象的特点,从而也成就了这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诗篇。

四、结语

关于黄河的诗歌范文第4篇

步入秋的世界,是一片丰收,是一片欢腾,更是一片宁静致远。有多少陶醉在秋的美丽与智慧,有多少孕育在秋的文化与情怀?“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的欢笑属于农民,秋的风韵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心胸宽广、知秋爱秋的人。

仰望秋的天空——空旷、高远、洁净、深沉……思绪不经意间穿越历史,来到一千多年前北宋的黄河之边,懈逅了一位政治家兼诗人,他的名字叫寇准。时值秋日,寇准站在黄河边的亭子中,对黄河举目凝望。江水浩渺,放眼望去,黄河恢宏阔大,没有边际。河面一层淡淡的烟雾,将河面衬得更加深不可测。远方,一座山峰沐浴在夕阳之中,给人以安闲、亲切。这时,只听见寇准缓缓吟道:“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栏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诗景合一,韵味无穷。

我不禁鼓掌叫道:“好诗!好诗!“这倒惊了沉思中的寇准,转头看我,道:“小子何人?为何惊叫?”

我见寇准向我问话,一拜而答:“晚生自未来而来,适才听寇子之诗,甚觉绝妙,故鼓掌惊呼,不想扰了寇子,望寇子原谅。”

寇准听完,到不生气,淡淡而说:“哦,原来如此。”说完,又面向黄河。

我知道寇准此时正逢被贬(前年辽军大举进攻,寇准反对王钦若等南迁的主张,力排众议,主张抗战,促使真宗往澶州督战,与辽订立“澶渊之盟”。第二年被王钦若排挤罢相),所以诗中不免有丝怅惘。我看寇准如此专注地看着黄河,小声问道:“寇子喜观河乎?”

寇准摇了摇头,说:“我非观河,乃观秋也?”

“哦,观秋?秋有什么好观呢?”我问。

“秋,万物成熟之际,人民欢庆之时。然而,秋亦是万物凋零之季节。人生若四季,春、夏学习积累,秋日方可有所作为。欲有作为,势必受阻力,受阻而越坚,方可止于至善;遇阻而衰,则不可成事,人入冬矣。”良久,寇准又说:“秋若黄河,有志者方可一泻千里,风雨无阻!我观秋,乃收获,更是奋斗!”

我听完,陷入沉思:“秋,乃收获,更是奋斗”,是啊,没有奋斗,就没有收获,有了收获,更要奋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上一个阶梯,虽不能止于至善,但也可无愧我心!

后来,寇准又几经沉浮,屡受排挤。但他自己从未认输,从未停止奋斗!他死后,受到人民的肯定,皇帝赐谥曰“忠愍”,名流史册。

关于黄河的诗歌范文第5篇

《诗经》,又称《诗》,它一共有305首,所以后世又常常将其称作《诗三百》。从时代上看,它包括了从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这五百多年的作品。从地域上看,它主要产生于黄河流域,并且也有一部分长江和汉江流域的作品。即今天的甘肃、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等省的一些地方。

《诗经》一共有三部分组成,即“风”、“雅”、“颂”。风诗主要是地方民歌,一共有十五国风,160篇,这里集中了《诗经》中大多数优秀的篇章。雅诗主要是宫廷的歌曲,有大雅和小雅之分,一共105篇。而颂诗,是庙堂祭祀的歌曲,由商颂、鲁颂和周颂三部分组成,他们主要是一种伴舞的祭歌。

我们今天的诗歌是不需要合乐的,但是在上古时代诗、乐、舞这三者不分,诗歌一般是合乐的歌词。《诗经》都是可以会乐的,可以供人们演唱。

《诗经》的编辑,倒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上古社会有一种重视诗、乐的习俗,统治阶级往往通过一些民歌、乐舞来观察民风。当时有一种官是专门负责采集诗歌的,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搜集民间诗乐,将其整理起来,最后交给最高统治者。当时所采集的诗歌可远不止这些,采诗官搜集上来的诗很多,传说这些诗歌流传到孔子的时代,孔子亲自整理这些诗歌,他从这些诗歌之中选择那些最符合他的道德思想的,编成一本,这就是今天的流传本《诗经》,一共305首。

孔子选了这些诗后,就让他的学生认真阅读,他说:“不学《诗》,无以立。”他认为这《诗》的目的,主要在于有用于世。他说“你学了《诗》,不能把他贯彻到实践中去,就证明你没有学好,如果派你去搞外交,你不能利用《诗经》去应对诸侯,这学了就等于没学。”

《诗经》中有大量的诗歌反映了民间的疾苦。如那首著名的《硕鼠》诗,诗中写到:“大老鼠啊,大老鼠,你不要再吃我的黍,我整天服侍你,但是你却丝毫不考虑我。”表现了对统治阶级的愤恨心情!

那是一个战乱频仍的时代,民生涂炭,人民受尽了苦难,《诗经》中就有不少描写战争的诗歌,如《采薇》,诗中写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表现了战争的漫长以及离人的思念。

《诗经》中有不少爱情的诗写得非常生动,如《诗经》中的第一首《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