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命之舟

生命之舟

生命之舟范文第1篇

本文将从“生命之舟”的起源、发展过程、影响其成功救生的关键因素以及未来的发展等方面为您一一道来

“生命之舟”的起源

自从飞机问世以来,空中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航空救生的最早尝试是飞行员从失事的飞机座舱中爬出,利用降落伞从空中跳伞逃生。当飞机速度超过500千米/时的时候,直接跳伞法无论是在救生反应时间还是在救生可靠性上都已无能为力,且存在飞行员与飞机后部构件相撞而导致死亡的巨大风险,于是,弹射座椅成为实现航空救生的必然选择。

弹射座椅,全称是火箭弹射救生座椅,是航空防护救生系统里的主体部件,从专业划分上,它属机机电系统的防护救生子系统。它具有普通座椅的功能,但它又决不仅仅是普通座椅。平时,它将飞行员安全可靠地约束在座位上,以便飞行员放心大胆地操控飞机,去完成各项训练或作战任务;遇险紧急启动后,它就是一台外形不规则的机载飞行器。国内外航空技术发展的实践早已证明,航空防护救生装备是保证人-机系统协调、充分发挥飞机作战效能、减少作战损失、保存部队作战实力乃至巩固提高战斗士气的重要保障,为此,美国国防部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就把乘员安全离机系统列为对未来军用飞行器产生重大影响的17项关键航空技术之一。我国一直以来也将其列为航空行业一项重点研究项目,给予了高度关注。

“生命之舟”的发展历程

弹射座椅最早出现在德国。因第一代产品是像滑膛炮弹一样被打出座舱,又称之为弹道式弹射座椅。

第一代座椅存在弹射动力小、弹射轨迹高度低、救生伞张满时间长等缺陷,随着飞机速度不断提高,这一缺陷更加凸显。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二代弹射座椅面世,其显著特征是增加火箭作为弹射动力,使座椅获得更高的轨迹,并采用动力强制拉出救生伞技术,从而解决了“零高度-零速度”弹射及越过飞机垂尾的安全救生问题。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后,随飞机综合性能的不断提高,英、美、俄等国相继研制出具有双态控制模式的第三代弹射座椅。第三代座椅的典型特征是采用了可以感受速度、高度的弹射程序控制机构,根据弹射时的速度、高度选择不同的延迟时间,控制人椅分离时机,使得弹射座椅在低空不利姿态和高速条件下的救生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俄相继研制成功性能更为优异的第四代战机,使得飞行员面临的环境更趋复杂危险,为适应飞机的发展,美、英、俄等国均开展了具有更高性能的第四代弹射座椅的研究。第四代弹射座椅的重要特征就是具备对离机环境的自适应能力,通过全面感知离机环境参数,采取推力矢量技术控制弹射座椅姿态,达到提高不利姿态救生性能的目的,性能较第三代有本质提高。

我国弹射座椅的研制工作起步较晚,60年代以前因米格-15/17/19等飞机的引进,曾生产过弹道式弹射座椅。1961年,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组建,高空救生设备研究室弹射座椅设计组正式列入编制,我国才有了专门研制弹射座椅的技术人员。1968年3月,中国航空救生研究所创建。从此,我国有了专门从事航空弹射救生设备研究、设计、试验和制造的专业型机构,航空救生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1974年,1型火箭弹射座椅在我国诞生。随后在消化吸收俄制座椅的基础上,又开发研制了2、3、4型系列火箭弹射座椅,其中3型座椅首次达到“零高度-零速度”水平,4型座椅的救生性能更是达到了当时主流战机的飞行速度上限。2003年,我国航空防护救生领域的三家主要单位重组整合,成立了中航工业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与弹射座椅紧密关联的个体防护及降落伞专业实现了技术融合,有力促进了我国航空防护救生领域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弹射座椅的技术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目前,聚焦于座椅自适应能力,高速救生性能显著提升的第四代弹射座椅技术,正在逐步应用于各类国产新型弹射座椅中。据统计,国产弹射座椅迄今为止已拯救了数百名飞行员的生命,其中由中航工业航宇所生产的弹射座椅更是实现了“救生性能包线”内100%的救生成功率,核心性能参数指标比肩英、美、俄等老牌航空救生技术强国,为我国航空救生事业和国防力量的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生命之舟”的救生关键

从技术角度看,弹射座椅的研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结构强度、火工动力、飞行力学、降落伞、传感器、信号传输、自动控制、生物力学、人工智能、生存营救、特种材料、特种试验等多学科专业的综合应用。尤其是工作过程涵盖柔性与刚性两类截然不同的介质条件,还要实现极高可靠性的无缝对接,使得其研制难度不言而喻。

事实上,迄今为止,并没有能够确保在任何状态下都能安全救生的成熟技术,包括英、美、俄在内,现今的弹射救生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条件范围内的,在国内的军标中称之为“救生性能包线”,指的就是弹射座椅能完成救生任务的条件范围。在实际应用中常将“救生性能包线”拆分为两个技术指标:一是飞机平飞安全救生包线,包括高度包线范围和速度包线范围;二是低空不利姿态下救生性能,包括120种规定状态的满足率和最低安全救生高度,其中最低安全救生高度是指保证飞行员能够安全着陆(着水)的最低弹射高度。一旦超出了指标范围,救生成功率往往难以保证。

如果仔细研究上述指标,再结合弹射座椅的发展历程,就会发现:研究弹射座椅就像从事一项极限运动,从解决最理想化的低速平飞时的救生问题,接着开始处置“零高度零速度”的极端状况,到如今,随着飞机性能的不断发展,飞行员在空中所遇到的紧急状况也越来越多样化,要解决不同高度、不同速度、不同姿态这种充满无数变量组合的复杂状况,需要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来研究。美国早在1963年就在新泽西建成了拥有5条长度为1.8~2.3千米火箭撬试验滑轨的海军航空兵工程站弹射试验场,又在霍洛曼空军基地兴建了多轴火箭滑车弹射轨道(MASE),俄罗斯的星星联合体则建有巨型垂直弹射塔(BVC),我国也拥有被誉为“亚洲第一轨”的高精度火箭橇试验滑轨以及不利姿态弹射塔、高速吹袭试验台等,其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弹射救生中的试验验证问题。除此之外,计算机仿真技术也大量用于其中,英美等国甚至设计改造了专门的试验飞机用于进行空中弹射试验,以获得更为真实的参考数据。世界上目前也仅有英美俄中四个国家拥有独立开展弹射救生技术研发和制造的能力。

即便如此,尽管“救生性能包线”是业界普遍认可的技术衡量指标,但实际情况仍比理论研究更为复杂,人类仍在尝试找出在复杂条件、极端条件以及任意姿态下都能成功救生的办法。和飞行员的生命相比,“万无一失”仍然不够。国际上,弹射座椅技术仍在深入发展,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适应是主要趋势,全参数感应、矢量控制等技术的引入,使得新一代的座椅越来越接近于一个智能化的飞行器,其可靠性也势必越来越高。近几年来,我军装备更新速度加快,越来越多的先进战机列装或换装新型座椅,救生成功率也有了更高的保障,而随着座椅换装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周期性换装机制的不断成熟,我军航空防护救生的整体水平也必将迎来进一步的提升与跨越。

从飞行员的角度看,由于迄今为止所有的弹射救生都要依赖于人的触发,在遂行飞行训练和作战任务过程中,一旦在空中出现突发的危急情况,最佳救生时机(高度、速度和飞行姿态)往往稍纵即逝。此时,丰富的飞行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弹射时机的把握。同时,由于受长期以来的军队文化影响,我国军机一遇紧急情况,飞行员第一反应往往是保障飞机安全,保障国家和群众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因此将故障飞机迫降或者尽力控制飞机到偏远区域后再弹射往往是飞行员的首选,也难免因此而错过了最佳弹射救生时机。这大概是技术层面之外导致某些弹射救生失败的一个因素。

从国民角度看,历史上由于我国对重大航空事故均采取保密措施,过去人们对此了解较少。但随着我军军事透明度和国防教育的深化,国民对国防事务的关注度也日益提高,在数码产品的普及和互联网尤其自媒体高度发达的社会背景下,飞机救生失败往往引发激烈讨论,无论这种讨论是否专业,经过媒体发酵,在客观上都使得弹射救生成为一段时间内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国民关注和了解弹射座椅和其背后的故事,对于我们的国防教育尤其是航空知识普及,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生命之舟”的未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公务飞行,商用飞行、空中游览、私人驾照培训,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由此不难想象,通用航空将会是继干线飞机、支线飞机之后另一个迅速崛起的朝阳产业。在美国有座举世闻名的飞机小镇,每幢别墅前停的不是小汽车,而是小型飞机。但同时通用航空的快速发展也必然带来飞行安全问题,尤其是通用航空的“民用”特色,决定了通用航空器自身的安全性及其救生性能更是重中之重,这必然给弹射座椅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因为在弹射座椅家族里有位成员叫“超轻型弹射座椅”特别适合配装在通用飞机上。虽说它是“超轻型”但同样可以创造“瞬间奇迹”!

生命之舟范文第2篇

注意安全,珍爱生命”这一口号常常萦绕于我们耳旁,然而谁又会去在意它呢?或许只有经过生死悬崖的人才明白。对于人们对“安全”二字的理解,可真是五花八门了。他们只认为“安全”只不过是摩肩接踵的陌生人罢了,可正是这个陌生人,带给你生死的抉择。

就如,“4·23”的特大交通事故,23日早上8点10分左右,重庆渝运集团一辆车牌号为渝B64487的中型客车,在从渝北区到北碚区的长生桥上发生事故,客车冲出桥面三四米后垂直坠落,目前已造成26人死亡、6人受伤。

然而有些不懂得珍爱生命的人总会认为这些离他很遥远,但事实证明,只要你稍不注意,它就会降临在身旁。

我与妈妈常唠家常,一次妈妈给我讲了一个身边的故事,一个小康之家,饭后出去散步,在路上时,一辆疾速车向这幸福的家庭奔驰而来——血滩于地,孩子不幸离世,孩子母亲受了重伤,父亲轻伤,原本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就这样破碎了。而那个肇事者却是因醉酒驾驶,伤及一家三口的生命。

正因如此,许多人正是在松懈间,让肇事者得到“机会”,伤身亡命。而那位肇事者也没有拘束自己的行为,使意外发生,使圆满变为残缺,使幸福成了悲痛,因此我们不得不时刻提高警惕,注意安全。

近年,货车超载行驶;酒后驾车;小型轿车加速行驶;闯红灯;马路上打闹嬉戏;不遵守交规等等,都造成严重的伤亡。据介绍今年以来,全国共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道路交通事故17起,造成251人死亡、243人受伤。与去年同期相比,事故起数增加3起,上升21.4%。这些残酷夺取生命的意外事故,都是因为人们漠视“安全”而引起的。

吕凯特说过“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对于漠视“安全”,不懂得珍爱生命的人,我国教育部曾提到过“‘安全无小事’,要高度重视安全工作,这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和基础。”为此我国各地都加强了安全防范,开展安全教育。

生命之舟范文第3篇

古往今来,凡有大成就者,大都是从小就吃了很多的苦,却自强自立,奋力摆脱命运的阴影,走上阳光大道,开创了自己光辉灿烂的人生。

我曾经读过张海迪阿姨的文章,张海迪阿姨那种自强自立的精神深深触动着我的心灵。张海迪阿姨残疾之后,自然没有办法走进校园像正常学生一样学习知识,但是她靠着自己的毅力,发奋学习,自己修完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课程,并且学习针灸,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不仅如此,张海迪阿姨还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和德语以及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先后翻译了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精益求精地进行创作,执着地为文学而战。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阿姨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

我对张海迪阿姨的精神敬佩不已,我的身边,出现了另一个“张海迪”。我的姨丈是一位语文老师,他在中学教学。姨丈在教学时对学生总是严格要求,所以他教出来的学生三分之二都考上了好的大学,他总是一脸严肃的样子,有时对我也非常严格,所以我对他并没有太好的印象,但自从发生了那件事,我对他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有一次,姨丈从老家赶回来中学上课。回来的路上,是在夜晚,天空繁星点点,周围悄无声息,姨丈安详的开着车,忽然一辆摩托车奔驰而过,正往姨丈的方向开来,姨丈为了避开这一场车祸,扭头把方向转到另一边,不料却开到了路旁的水沟,造成了翻车事故,而那另一辆摩托车车上的人却很快的逃跑了,姨丈忍着伤痛回来了,全身上下都是一块一块的青淤,连脚也行动不方便。我当时看着他的样子,心里想:真是祸不单行啊,终于有报应了!然后坐在椅子上面无表情地看着他的样子,心里却乐呵呵的。第二天,小姨对姨丈说:“都伤得这么严重了,今天去医院看医生,跟领导请假算了!”姨丈说:“我这点伤势不用担心的,今天我要给学生上新课,如果我请假了,学生就赶不上进度了,作为一名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负责任,今天我上完晚自习了再去看医生好了!”姨丈的决定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而且听姨丈的语气,小姨知道劝阻不了他,就只好让姨丈去上课了。一个星期后,我从妈妈那里知道了姨丈的伤势加重了,正在医院里住院,这时我对他的态度不再是幸灾乐祸,而是对他肃然起敬。果然,期中考试时,他们班是年级平均分最高的。之后,姨丈还是对我很严格,但我不再是抱怨,而是冰释前嫌,耐心地听他对我的教导,我更要学习他那种事事负责任的精神。无论在肉体上有多少痛苦,但是精神是永远都不会被痛苦给抹灭的。

在学习和工作上,我们要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它能鼓舞我们开创新的生活空间。别人的接济,只是暂时的缓冲与舒解;自强自立,才能驾驭生命之舟。

生命之舟范文第4篇

书,是浩瀚的宇宙中的一股神秘的力量,会把你的思维带入一个崭新的世界,让你去思考,让你去体会,然后使你进步!

书,像一盏永不熄灭的灯光,在远处指引你前进的道路,让你在童话般的境界你自由的飘荡;让你在智慧的天空中尽情翱翔,教你去品味真正的人生!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医生拥有很高的医术,因为生活所迫,原本不收钱的医生现在的大费小费都要收,而且不会忘记了医生的本职,因为城市的人都知道了,所以搬到了小镇,到了那儿因为他又像以前那什么也不收,而且更加尽职,得到了荣誉。这篇文章就是《马丁医生的荣誉》,从中使我受益匪浅,我也体会到了“你能所获得的最高荣誉,不是金钱的光环,不是权利的柄杖,而是人们对你真诚善良心的褒奖”。是书!是书,让我懂得了要以真诚待人!

有的人用“眼睛”读书,好像只是随便看着玩;有的人闲得没事了,就拿书来消磨时间;有的人不管有事没事,每天都要读书,就仿佛每天都要吃饭一样,一旦不吃,肚里就会饿得慌。

每天,一做完作业,紧接着就开始了我津津有味地“煮书”,宇宙是个大迷宫,人类是个万花筒,真是奇妙无穷,许许多多的奇观现象简直不可思议,神秘莫测。”这是我读《世界未解之谜》后的感受。这也是书让我体会到了!

生命之舟范文第5篇

在我国豫西南的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诸葛亮躬耕地、医圣张仲景故里,有一所百姓非常信赖的医院――河南省南阳市第九人民医院。该院系集科研、医疗、保健为一体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享有很好的口碑。这家综合医院近年来一直关注康复治疗、着力发展康复医学,继而在9年的探索和经验积累中发展壮大,获得了南阳市卫生局唯一命名的“康复医学重点医学专科”。

初冬的一天,记者在冬日明媚的阳光里,走进了南阳市第九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九院”),去探寻一个小专科如何快速发展为一个大专科医院的轨迹。

在采访中记者感悟到,九院率先开展康复治疗,不懈地追逐康复医学的梦想,从而完成了由“康复医学科”到“南阳市康复医院”的“华丽蝶变”!

据了解,九院目前现有干部职工400余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18名,占职工总数的85%,高中级技术职称100余人,国家、省级著名专家40多名,在医疗专项领域中的学科带头人、专项业绩突出者36人;集中了一大批年富力强的、医疗领域的拔尖人才、精英,共同服务于各类患者。

九院向来以其特色医疗技术和满意的诊疗服务而著称,与河南毗邻的冀、鄂、川、陕、皖、鲁等外省患者,往往跋涉千里,慕名来此求医;国际同行法、日、韩、叙利亚、新加坡等数十个国家、地区的代表团,曾前来交流学习。

九院集近30年之功,着力于特色医疗技术和满意的诊疗服务基础,其配套服务设施遵循人本化特点,提供了规范化、标准化、舒适化的医疗、康复环境,促使医疗与疗养的一体化服务功能完美结合,为患者开辟出身心康健的一片新天地。其医疗设备先进,拥有美国GE双排螺旋CT;瑞士最新型专业C型臂介入治疗系统,日本田中大型全自动X光机、美国GE公司彩超、大型激光、心电工作站,全自动脑电地形图、全自动生化分析系统,人工肾等100余套先进的大中型医疗检测、治疗设备。

因为九院是综合医院,九院院长潘一一更多地接触了许多中风后的偏瘫病人、车祸后的截瘫病人,还有令家长头痛的脑瘫患儿、成长期的孤独症患儿等。她由此体会到:“无论是成年病人还是家长,最为恐惧的也许不是死亡,而是痛苦地活着。如果想让他们能够拥有和健康人一样的自理能力、拥有和健康人一样的阳光心理,就只有通过康复治疗才能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只有康复治疗的成功,才会使他们和健康人一样,知道自己拥有生命的价值,享受人生的快乐。”

在此理念支配下,潘一一院长和她的班子成员开始关注康复医学,开始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定向培养康复治疗人才。2002年,九院成立了南阳市第一个康复医学科。当时的科室非常简陋,仅有一名医生,四名护士和一台简单的功率自行车。但是,随着业务的扩大和人才队伍的扩大,九院的康复医学科迅速发展壮大;2003年,九院被批准为郑州铁路局南阳康复医院;2004年,中国康复医学会副会长励建安教授来院讲学义诊,组织实施的科研项目获得南阳市科技成果二等奖;2006年,江苏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王彤来院义诊查房;2008年,九院的康复医学科顺利通过南阳市卫生局组织的评审,被命名为南阳市唯一一个康复医学科重点专科;2009年,河南省中医学院一附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冯晓东教授来院义诊查房;2010年,南阳市首个700余平方米的康复大厅在九院建立;2011年,南阳市卫生局正式批准成立“南阳市康复医院”……

记者走在九院700余平方米的运动治疗大厅里,看到患者在医生的悉心指导下,利用各种各样的康复器材进行着康复训练。九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卢哲向记者详细介绍着各种器材设备的用途。截至目前,九院在康复治疗5000m2的建筑面积基础上,先后扩建了700m2的运动治疗大厅、200m2的传统治疗大厅和100的感觉统合治疗室,同时还购置了价值300多万元康复器械,拥有国内外先进的各类康复设备100余台;也就是说,国内先进的康复设施,九院几乎应有尽有。

在短短9年内,九院由原本一个小小的康复医学科,一跃而成南阳市首家规模最大、专业技术最强的康复医学机构,具有功能最为齐全的现代化康复评价和康复治疗设备,专业康复治疗队伍的基础。他们收治的病人、病种广泛,已经接诊患者8000余例,并采用具有独创性的“多对一”治疗模式,实现了“让不能站的站起来,让不能走的大步走”这一理想的康复效果,始终围绕“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以病人满意为标准”的服务理念,为病人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住院患者遍及豫、、鄂、陕、川、甘、疆7省30多个城市及海外新加坡等地,使许多患者原本残缺的生命,在这里得到修复和滋养,重新焕发生命的风采。

记者还了解到,由于九院的美誉和影响,他们还成为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定点康复机构、河南省华信医学院康复医疗系实习基地、河南中医学院康复医疗系实习基地、南阳医学专科高等学校实习基地。

潘一一院长在接受采访时说:“谈起康复医学,从单个技术来说,没有哪一项是高精尖的技术,也没有哪一项技术是治疗的关键技术,但我们将各种技术综合起来,让一个个不能站立的人站立起来了,让一个个不能走路的人能走路了,这就是理想的康复效果,也只有这样的效果,才能彻底改变病人的生理状况,从而改变他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态度。但是,康复学科毕竟是一个高度综合的学科,需要多学科交叉、区域协同、共同完成治疗任务。不像其他单病种,只要主治医生水平高,就能够达到治疗目的。一名需要康复医疗的病人,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采用作业疗法,言语训练,个体训练,针灸治疗等等,可能需用神经促通术、关节松动术、平衡检测与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心肺物理治疗技术、言语障碍治疗技术、传统康复技术及冲击波治疗技术等多种技术综合应用,才能达到最好的疗效。”

潘院长的一番诠释,说明了康复学科的基本工作模式就是“团队模式”。为了使这个康复团队强大有力,九院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所有医生、治疗师、矫形师等,分别在中国残疾人康复中心、江苏省人民医院、卫生部北京医院、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武汉同济医科大学附院、佳木斯脑瘫康复中心等国内大医院进修学习过,均具备康复治疗技术资质,最终形成了以卢哲主任为领头人,牛学霞、孙国权、贾党培、吕慧等为学术、技术骨干的优秀团队。

这个优秀的团队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独有的康复工作――“多对一治疗法”。据潘院长介绍:“多”,是指多人组成的、以患者为中心的康复团队;“一”,即指患者。因此,在患者入院时,他们即围绕一名病人,以康复医生为主体,由康复护士、运动治疗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针灸治疗师、推拿治疗师、矫形器师组成的治疗小组的工作团队,根据病人现症,先进行功能评估,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然后各相关人员分头组织实施治疗方案,再围绕患者的康复情况和治疗中发现的问题,继续组织评估,修订治疗方案,直到病人切实达到康复目标。

潘一一院长就此解释说:“科学合理的康复目标,让患者深切感受到了康复医学的疗效。一般来说,病人入院一周就有明显的进步;一旦有了进步,无疑就给患者增加了自信心。自信心是可以创造奇迹的!一旦患者看到了明显的进步,这种信任和信赖就建立起来了,距离‘让不能站的站起来,让不能走的大步走’这一康复目标就不远了。”

潘一一院长认为,在康复治疗中,“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因此,为患者做“定位”工作,每多一分精确,生命就多一分希望,多一分质量;而医院也需要“定位”,每多一分正确,工作就多一分动力,多一分精彩。在这个充满诸多变数的时代,能否准确地为医院和自己“定位”,直接关系到前行的脚步是否迈得坚实和坦然。刚刚诞生的河南省南阳市康复医院,率先需要确立的,就是自身的准确“定位”。

在采访中,记者切实地体会了潘院长“定位”之明确,思路之清晰。她给医院的“定位”就是要建立在康复医学学科基础上,在坚实的人才、设备支撑下,凭借服务、技术、管理、条件等实力和优势,打造一个一流的大专科品牌医院,用“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服务、永远的真诚”去呵护生命、呵护健康,造福南阳人民,竭尽全力服务于患者的康复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