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奇妙的克隆教案

奇妙的克隆教案

奇妙的克隆教案

奇妙的克隆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 教学 高效

0引言

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学生在此可以获取信息、锻炼能力。教师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最大的进步,那么,小学新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就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教学的生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化实际上就是课堂教学策略选择的最优化。本文将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讨一下有效教学的策略。

1教学课堂的优化

1.1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所以,“虎”头尤显重要,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课时伊始,或设置悬念,或创设情境,或故事导入,或谜语激趣……比如说:在教学《奇妙的克隆》时,可以这样导入: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对生活充满了幻想,今天我们学习《奇妙的克隆》(板书,读课题),也是有关科学奥秘的。看着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此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立刻被调动了起来:“克隆是什么?克隆奇妙在哪里?克隆有什么作用?我因势利导:对呀,老师也很好奇。那我们一起打开课文,读读课文,看谁先从字里行间找到答案……此时,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深度学习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了,一个个如饥似渴地进入到了文本阅读当中。不言而喻,先吸引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无疑是开了个“虎头”。

1.2问题教学

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化关键在于备课,这个环节要求教师精深地钻研教材,广泛地收集与之相关的资料,全面地调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水平,从而编写出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方案。作为语文教师要注意时刻启发和引导学生,做到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且该目标要新颖而有趣、掌握好难易度,提出问题要发人深思、有深度和广度,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和脉络,达到最终掌握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收到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可引入一些有趣生动且直观典型的材料或轶闻趣事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进一步主动地去探索寻求答案。好奇心是小学生的天性。教师应吃透教材,巧妙地设计教学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兴趣,使其注意力倍加集中,求知欲倍加旺盛。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触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教师通过巧妙问问题,激发学生产生一些新问题,在对新问题的发掘和解决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会不断加强。这样,问题教学就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语文课堂教学才会真正达到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3教学过程的灵活多变

一方面是指语文教师根据学情变化,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推动学生的互动,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活的真情,焕发生命的活力。另一方面是指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将主题活动穿插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活动主题为线索展开有机教学过程。教师要通过活动,保持学生持续的新鲜感和良好的学习状态;还要通过活动,保持长久的高涨学习热情;还可通过活动,走近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倾听他们对于问题的理解与分析,判断与结论,最终保持教学过程能持续得到监控。我们要调整语文备课的重点,使新课程目标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程的设计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调控语文教学流程,使教学内容纳入鲜活的学情,灵活的因素,教学过程做到有机活动化。

2教学的拓展

2.1引导学生拓展欣赏角度,开阔学生的视野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读者阅读的角度不同、看法不同,最显著的例子是《画杨桃》一课,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其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国际有名的图画《蒙娜丽莎的微笑》,不同人从不同角度观察,其发现不同,有的学者发现的是蒙娜丽莎含蓄的微笑,有的则发现是一种苦笑,还的发现的是一种忧伤的笑等等,欣赏者内心、性格的不同,则欣赏的结果也不尽相同,语文教学有个显著的特点即“空白”、没有定性的答案或者原理同时,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寓意内涵,意象等等,一切都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碰撞、时空对话的感触、觉悟、体验。因此,教师可以以开放性的话题,引导学生拓展欣赏角度,开阔学生的视野,在此,对于年龄较小的班级或者感悟能力相对较差的班级,教师可以采用相同或者相似体裁作品相对比的方法,来启发学生的感触,逐渐引导学生深化语文素养,感悟作品的深刻内涵。

2.2教材联系生活,延伸教材内容,拓展课堂空间

“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语文教学源于生活,且运用与生活”,由此可见,语文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这也就决定了语文学习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局限于课堂,因此,教师可以将生活与教材内容相结合,拓展课堂空间,延伸教材内容,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着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实现教材的跨越、课堂的跨越。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中,将其教学内容与我们身边的生活相联系,通过村庄中人们对大自然的破坏,最后导致村庄消失,让学生交流、探讨读后的感受是什么,从而来引导学生关注我们生活的环境有哪些属于是对环境的破坏?我们应该怎么做?延伸教材内容,渗透“环保意识”,将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外,让学生通过实际的生活、事件来重新审视自我行为习惯,从而不断的约束和提高自我素质教育,加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最大限度的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总结

总之,语文教学的改革是一项由上到下的整体行动,教师和学生共同责任重大,需要教师付出不懈努力,也需要学生进行相应的转变。教师通过有效地设疑,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在课堂中注重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再辅以科学的评价体系,三管齐下,定能大幅度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安令方.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探析[J].学周刊,2011,(26).

奇妙的克隆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本 追问 用词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40

小学不仅是学生语言知识积累的初级阶段,也是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打下基础的重要时期。小学教材文本作为教学的主要载体,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应对文本进行解读,熟悉、理解文本内容,明确文本的内蕴,以达到更高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以追问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不仅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还能让学生自主地理解、掌握文本内蕴,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那怎样进行追问呢?

一、追问文本的用词特点

文章由句子构成,而句子又由词语组成。每个词语在句子中的运用,都直接影响文字表达的最终效果。因此,教师要需重视文本的用词特点,通过对文章某些特殊词语的解析,让学生明白词语的表达效果。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文,是首现代诗,在用词方面特别注意形象精炼。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先让学生自主进行朗读,之后提问学生:这篇文章词语是否难理解?在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之后,教师进行解释说明,并提出第二个问题:请大家在朗读过程中找出觉得用得好的词语。有些学生认为:文章中“我们走到哪里,哪里便披上绿袍”中“绿袍”一词用得好。教师请学生说出为什么好。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反问:用“绿衣”代替“绿袍”是否可以?经过思考后,学生给出两种不同的答案:赞成的和反对的。教师都要引导他们说明理由。不论学生的观点是否正确,教师都应给予肯定与鼓励,进而对“绿衣”“绿袍”两个词进行解释:二者虽然都表示植树的面积范围,但“绿衣”的面积没有“绿袍”大,用“绿袍”说明植树面积大;另一方面,“绿袍”在诗句中比“绿衣”押韵,更符合诗歌的朗朗上口的特点。通过层层递进设问的方式,引出词语最终的本质意义,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提高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二、追问文本的人物形象

文章一般通过人物塑造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巧妙的人物形象塑造,不仅能够为文章增加色彩,还能传达人物所具有的精神品质。如,教学《神奇的克隆》一文,教师首先提问:大家是否知道什么是克隆?让学生先自行阅读文章,找出描写克隆技术的段落,进而抓住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好奇心理,解释说明:克隆技术,不仅可以克隆小动物,还可以克隆人类,这样就可以出现很多一模一样的动物,甚至分不清真假。在教学克隆羊多利这一节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是否愿意克隆自己?以辩论的形式,在课堂上展开10分钟左右的辩论赛――正方以克隆人的身份说明愿意克隆自己的原因,反方则表达不愿意克隆的原因。辩论过程中,教师应采取“沉默”的态度,让学生自由、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给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权。辩论结束后,教师设问:到底是“克隆人”还是“人类”取得胜利呢?并进行总结,对双方提出的观点进行归纳,肯定和表扬双方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不论哪方处于优势或劣势,教师最终都应判定,辩论打成平局,双方都提出了有利的观点,并用论据论证自己观点。最后,教师提出课后思考问题:克隆技术将来是否会频繁出现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在课后也能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辩论,不仅活跃课堂氛围,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发挥了学生想象力,让他们对文章涉及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度的思考,从而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背后的真实意图。

三、追问文本的表达方式

文本的表达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文本的表达效果。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教学苏教版三年级课文《掌声》一文,教师首先让学生将文章中不懂的词语提出来,进行解释说明;接着,让学生迅速通读文章,问学生是否读得懂文章讲述一件什么事情,并想象小英的形象;随后提出问题:文章哪些句子描述了小英走上讲台时的心境?描写小英情感变化的句子有哪些?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最后,教师解释说明:通过对小英上讲台前的描述,表现了小英尴尬、不愿上讲台发言、怕被嘲笑的心理;文中对小英情感变化的描述,为文章末尾小英因同学们的鼓励重新获得生活的勇气埋下了伏笔。

奇妙的克隆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美育 课堂教学 英语学习

聆听晶莹润畅的鸟鸣赏心,观赏碧波下穿梭的鱼群悦目,置身瑰丽奇迷的山色,追寻飘然脱俗之美更让人神往。对美育的探索可以追溯到古代,《论语》中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一些教育家认为这正是儒家完善人格的教育方式。作为基础学科之一的英语学科,以及新教材推陈出新注重培养素质的特点,决定了美育在英语教学中不可取代的作用,作为新时代的英语教师,把美育带入英语的课堂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无边的清香,点滴的渗透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要培养学生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和生活方式。当然,作为情感教育的美育绝非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目标,人格的塑造还需一线从教者进行点点滴滴的渗透。

(一)借教材之风帆,徜徉于艺术之海洋。(英语课中的艺术美)

艺术美作为美的一种形态,是指各种艺术作品,如音乐、绘画、舞蹈、影剧、文学作品等所展现的美。英语课本取材广泛,涉及多种艺术题材,很多的内容更是融知识性、思想性和审美性于一体。如在模块八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既能品尝文学作品之美,又能聆听绝美音乐作品之妙。翻开课本:这是一个特别的下午,一片神秘的沼泽地,Pip正胆怯地望着那个面容狰狞、腿挂铁镣的人;这里绽放着彭斯用心呵护的《一朵红红的玫瑰》,那片片惊艳的花瓣奏响了一支动听的爱情乐曲;紫禁城门上,图兰朵那颗冰冷的心正渐渐地被卡拉夫炽热的爱所融化;剑影之下,柳儿正欲以自己的鲜血证明她对王子的忠贞;光怪陆离的魔法世界,勇敢的哈利波特正与伏地魔展开激烈的搏斗……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跃然纸上,一幅幅逼真的画面映入眼帘,一堂堂引人入胜的英语课怎不叫人徜徉于艺术的海洋,享受这无边无际的美妙?

(二)情景交融,大自然便是案头山水。(英语课中的自然美)

自然美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事物的美。雄奇伟岸的山峰,波澜壮阔的海洋,郁郁葱葱的森林,一望无垠的碧野……穿梭于大自然的秀美绝伦之中,岂叹一个“美”字了得?把学生引入这个充满神秘的美好世界,领略大自然的神韵和情怀,已不仅是美术课所要完成的任务。教师应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做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和运用英语的技能,更是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讲,利用课本中的自然之美熏陶学生也是实现教学三维目标的要求。尽显自然之美,于是开卷有“景”,情由景生,案头便是山水:(Module 5 Unit 2)欣赏着那滚滚豪迈的巨浪,倾听着那首旋律激昂的“长江之歌”,赞叹那一泻千里、滋润着华夏大地的气概,磅礴的长江正从雪山走来,奔向东海……对长江的热爱和依恋油然而生。

(三)迈出大胆的脚步,探索神秘的桃花源。(英语课中的科学美)

渔人忘路之远近,前行竟遇一片世外桃源。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又何尝不会遇到一片又一片科学的桃花源?(Module 5 Unit 3)小Dolly闪着克隆技术的神秘光彩向我们走来,克隆技术能给人类带来什么?世界上会不会产生反对克隆的声音?科学家会不会因此而止步?这些接踵而至的疑问定会是学生迈开探索脚步的不竭动力。(Module 7)看到听到甚至是触摸到虚拟环境中的东西,真正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令人百思不解的虚拟现实技术更能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Module 10)登上太空的事实告诉我们,“奔月”已不仅是关于“嫦娥”的神秘传说,更是关于伟大的科学家们的美丽神话。

(四)乐学妙用,社会之美千姿百态。(英语课中的社会美)

社会美是指人类社会创造的事物的美,以及人类精神、行为的美,是一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社会美》,马克思主义研究网)。鼓励学生积极地投身社会,学会创新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英语的课堂绝不再是单纯的语言的课堂,课改新形势下,它更是一个能够交流活动的平台,是一个能展现合作创新能力的机会。英语课中的社会美是摆脱时间和空间束缚的美,要基于课本,跳出课本;学在课堂,走出课堂。大雾中那个为民引路的盲人让我们看到人类灵魂之美;城市里纵横交错的路线、各种高科技的运输工具让我们感慨社会枢纽工程之美;各具特色的风俗人情、生活方式让我们感受到不会同文化中的社会之美。教材中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无不展示着人性的灵魂之美、社会的和谐之美,我们的任务便是把学生带入课堂,引入社会。

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间断地、全方位地、多层次地对学生进行多种形态美的渗透,才能让学生全面领略学习和生活中所蕴含的美。

二、寻美的桥梁,师生共筑

(一)教师展示美,丰富美,延伸美,欣赏美。

英语课堂中的美无处不在,如果说展示美是让学生领悟美的第一步,那么丰富美更是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面对长篇而无目的的阅读,学生可能会产生厌倦情绪,所以,老师的任务便是设计精妙、艺术、诱人的问题和任务。人的好奇心是很强的,不断寻找答案的阅读过程定是引人入胜的。阅读内容的丰富定会带来词汇量的丰富和理解能力的提高。

教材中课文类型丰富,有的是开门见山,清晰地传达着各类知识,有的便是悬念迭起,让你不断揣测不定的后文。所以,课堂与教材中的悬念是对英语教学中美的完善和延伸,把美延伸到学生的心中,才能酝酿出更多智慧的火花。

(二)学生聆听美,诉说美,诵读美,书写美。

再美的歌唱少了聆听的耳朵也会失去它存在的意义,因此寻美的过程离不开学生积极的态度。听之美在于对细节信息的捕捉,在于对整篇大意的体会。诉说是对美的输出的过程,说的魅力在于大胆尝试,有错就改。学生诉说的是他们平时对各种英语知识的积累,是对一些人物事件的观点和态度,因此,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更是及时了解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美无处不在,美在于和谐统一,美在于不断感悟和摸索。将美育默默引入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学将会在美的氛围中无声地前行。

参考文献:

[1]张琪,刘玉刚.谈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

奇妙的克隆教案范文第4篇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与实用性的结合

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必然是具有实用性的,不实用的,不能发挥教育功能的教学策略是失败的。所以,无论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根据何种教学原理,教学策略的制定都必须有一个核心指向,就是教学的实用性。这看似是个简单的问题,但是真正实施并落实却是一个难题。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就是教学的实效,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的无法实现,特别是对农村地区而言,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和严重。农村地区的初中教育,受限于资源和信息的不足,在教学技术和设备上往往处于劣势,而教学策略的失效,更使得课堂教学的目标无法得到实现。因此,如何运用具有实用性的教学策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是农村地区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毕竟,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教育资源不平衡给教学带来的缺陷。

在实用性教学策略的运用上,农村地区的语文教师一定要立足实际,从本地教育背景和学生组成情况出发,在把握这些情况的基础上,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如在《感受自然》这篇课文的教学中,语文教师不能按照通用的教学参考书组织课堂教学,不能完全按照一般的教学规律进行教学活动。因为,一般来说,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许多教学参考书或者教案,都会针对“自然”这个核心词汇组织教学策略,将自然美景、自然风光引入课堂教学,这对处于城市,远离自然环境的学生而言,是十分有必要,也是有意义的。但是,对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自然风光本就是他们生活的环境,已经没有太多的神奇之处,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必须跳出一般的教学思维,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出发,制定其它教学策略,执行其他教学方法。如教师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把城市风光大量引入课堂,营造城市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冲突的效果,让学生在这样的对比中,更深刻地认识自然,从感性认识跃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教学策略,才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信息的及时更新

语文是开放的,是与时代息息相关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想保证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就必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丰富,对教学信息进行不断的更新,只有在丰富、新鲜的教学信息刺激下,学生才会真正地热爱语文,才会主动地进入课堂教学语境,才能主动地探索知识。而这在素质教育下,都是极为重要的教育理念和目标。对农村地区的教育而言,信息的开放性和时效性显得更为重要。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加上农村地区的地理位置离信息源地较远,都使得信息传递的速度及数量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此,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信息的传递者,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在教育信息的收集和采用上,进行不断的更新和扩充,努力让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起来,让教学信息跟上时展的趋势,让学生享受教育的公平,享受更新的教育资讯和知识。如在《奇妙的克隆》的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把当前克隆技术的发展状况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给学生提供广泛的信息资源。如对克隆羊“多利”的介绍,对克隆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争议焦点,都应该进行一定的讲解。这些信息对城市学生而言,也许是常识,但对农村地区的学生而言,并非如此。在许多农村地区,网络的普及率还相当低,初中学生接触外界信息的机会并不多,很多在城市学生看来很普通的信息,对农村地区的学生而言都是新闻。

三、善于利用本地资源激活课堂教学

奇妙的克隆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情境教学;生物教学;学习兴趣;创造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269-01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教学内容,促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想象能力等的作用是独特的。更能在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生物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创设教学情境。

一、用趣味生物现象来巧妙导入课堂,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就成功了一半”。课堂教学的开端就是如何把新课导入。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在生物的第一节课《绪论》学习中我的开场白是讲神秘的奇花异草;会捕捉昆虫的猪笼草;不能碰的含羞草;壁虎的断尾逃生;黄鼬释放臭气来防御敌害;还有生物的发展前景,例如:克隆技术(第一只克隆羊――多利)、转基因技术、食品安全等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使得学生迅速就融入了奥妙无穷的生物学习中,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记得在《遗传和变异》的教学时,我的引入是一个开心一笑“曾经有个问题困扰着我,我为什么长得丑,学了生物明白不是我的错,全是遗传惹的祸!”学生们哄堂大笑,兴趣就全上来了。幽默、有趣的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使得课堂教学先声夺人。让学生感受到“课伊始,趣也生”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巧妙设计提问,创设教学情境

巧妙的创设问题情境对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巧设问题情境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起他们积极活跃的思维,真正地发挥出学习主体的作用。不言而喻,设置巧妙的问题不但能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强化,而且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学习中就会保持一种持久的愉悦的心境,把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一箭双雕,自然就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种子的发芽”的教学过程中,提出了许多问题:豆子的发芽为什么要泡水?我们吃的豆芽是由种子的哪部分发育而来的呢?豆芽为什么见光会变绿呢?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学生有能力当堂解决的,教师就不能自己一个劲地“竹筒倒豆子”,而是应该鼓励他们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博采众长,从而获得问题的答案。学生不能当堂解决的,则提供他们一些相关的资料,让他们通过阅读,相互讨论,从资料中找到答案,这样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结论,会有倍感成功的喜悦。也自然而然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学生沉浸在对问题的思索中,踊跃地参加问题的讨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地发挥了出来,课堂效率就会很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比较理想。

三、巧妙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生物课堂上,合理地使用挂图,模型,投影,多媒体等直观手段,展示或再现不同的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情况,不仅可以形象、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打破时空的限制,增加课堂信息容量。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设计良好的情境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 刘守华.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J]中学生物教学.2002

相关期刊更多

生活与健康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科学启蒙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师范大学

航空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