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评选活动

评选活动

评选活动

评选活动范文第1篇

2015年元月下旬至12月底,2016年1月召开大会进行表彰。

为认真组织开展好“最美环卫工人”等四项评选表彰活动,成立评选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向慎敏县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局工会主席

副组长:全志县环卫所所长

段连河县环卫所书记

成 员:张鸿、宋代富、熊本华、罗波、杨春

(一)开展“最美环卫工人”评选表彰活动。进一步调动一线环卫工人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引导广大市民更加尊重环卫工人、更加关爱“城市美容师”,让环卫工人更加体面的工作、更加体面的劳动。(评选名额:名)

(二)开展“最美保洁员”评选表彰活动。进一步调动保洁员的工作积极性,引导社区居民尊重保洁员,让保洁员在社区更加体面的开展保洁工作。(评选名额:名)

(三) 开展“文明岗位标兵”评选表彰活动。促进全所干部职工诚信守法、爱岗敬业、文明服务,履行社会责任,为实现文明县城创建目标,打造美丽和谐新__做出积极贡献。(评选名额:文明岗位标兵个)

(四) 开展“先进班组”评选表彰活动。为充分发扬路段成员之间团结友爱,集体荣誉感,优良的工作作风,不断形成一种团结和谐的氛围。(评选名额:先进班组个)

(一)宣传发动(2015年1-3月)。宣传发动工作贯穿全年。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广泛宣传动员,积极引导广大环卫工人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干出一流成绩,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与文明__创建,努力在全所范围内掀起新一轮“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热潮。

(二)组织评选(2015年4月—2016年1月)。要认真总结评选活动的先进经验,精心推选出一批先进典型,并在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基础上,于2016年1月15日前向所评选活动领导小组推荐审核,最终确定表彰名单并予以公示。

(三)总结表彰(2016年1月)。结合全所年度工作表彰会议,隆重表彰“最美环卫工人”等四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先进集体奖300元,先进个人奖200元。要把开展“评先”活动作为常态化工作,进行制度化安排,每年定期组织评选表彰,树立全所范围内的服务标杆。

(一)最美环卫工人:

1、热爱环卫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2、有强烈的事业心,勤奋工作,文明服务,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3、在环卫一线岗位连续工作1年以上,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能出色完成本职工作和组织分配的各项任务。

4、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团结同事,发扬互助友爱精神。

(二)最美保洁员:

1、对工作尽职尽责,能经常性地对辖区居民进行卫生保洁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卫生保洁意识。

2、按时收集规定范围居民的生活垃圾,并将所收集的生活垃圾集中到垃圾处理设施进行处理。

3、对所负责辖区内垃圾做到日产日清,不留卫生死角和卫生盲区,路面保持清洁,无杂物、无垃圾。

4、负责责任区内的垃圾桶能及时清理,垃圾不外溢,并保证公共场所的垃圾桶外表干净,无居民投诉。

(三)文明岗位标兵:

1、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恪守职业道德规范,无违反职业道德行为,有良好的威信。

2、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工作尽职尽责,求实奉献,在本职岗位上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业务水平在本行业拔尖。

3、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职业技能和业务水平优秀,富有创新精神,无任何责任事故。

4、言行举止文明,服务优质,接待服务对象热情耐心,无冷硬粗硬、坑蒙欺诈等不良作风和行为,市民满意度高。

5、讲究卫生、遵守公共秩序,保护公共环境,爱护公共财产,维护公共设施,助人为乐。

(四)先进班组:

1、路段成员之间团结友爱,集体荣誉感强,工作作风优良。

2、路段在每次州同建同治检查工作中完成较好,没有被扣分,为单位争取较多荣誉。

3、遵守所各项制度和纪律,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高度重视“最

评选活动范文第2篇

为弘扬正能量,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根据县文明办的部署安排,经镇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在全镇范围内开展“__好人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设置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勤劳节俭六个类别的身边好人榜,各推评单位可视具体情况推荐几类或全部类型的好人。

1.助人为乐好人:扶贫济困,助学帮残,长期主动给他人无私帮助,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

2.见义勇为好人:临危不惧,挺身而出,关键时刻勇于保护国家、集体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诚实守信好人:诚信经营,践诺守信,在生产生活中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享有很高的社会信誉。

4.敬业奉献好人: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在提高服务质量、劳动效率等方面贡献突出,影响广泛。

5.孝老爱亲好人:孝敬父母,关爱子女,夫妻和睦,家庭和谐,事迹感人,群众颂扬。

6.勤劳节俭好人:艰苦奋斗,勤俭持家,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互相攀比,讲究卫生,节能减排成效明显。

参评人员为在__镇境内外生活拥有__镇户籍的居民,或在__工作生活三年以上的外地务工、经商人员。

模范遵守公民道德规范,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纪守法,热心公益事业,事迹感人、群众公认度高。

评选采取自下而上、层层推荐的方式进行,遵循属地管理、群众参与、民主公开、自下而上、逐级推选的原则。按照村民向村支部、村委会推荐,村支部、村委会向镇党委政府推荐,镇党委政府向县文明委推荐,各村委会和镇政府成立评审小组,按得票高低确立村级好人、乡镇好人。具体评选方法如下:

(1)村级好人。采取村民推荐和村委会主动上门收集的方式,收集本村的好人事迹上报至村。各村将推荐人选在本村公示两天,村支部组织由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党员代表等组成的评审小组进行评审,由村负责人或推荐人介绍候选人事迹,评审小组成员按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评选出村级好人1名,每季度评选一次,其中“村级好人”候选人的赞成票须在80%以上方可当选,每村将评选出的好人1名上报乡镇。镇直单位每季度评选出好人2名,评选方法参照村级好人评选方法。

(2)乡镇好人。将各村、镇直单位推荐人选在镇公示三天,镇党委(政府)组织由所属村书记、“两代表一委员”、站(所)长和镇直单位负责人等组成的评审小组进行评审,由镇党委负责人或推荐人介绍人选事迹,评审人按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评选出乡镇好人2名,每季度评选一次,其中“镇级好人”候选人的赞成票须在80%以上方可当选。被评为镇级好人的人选将上报县文明委参加“阜南好人”评选。

评选活动范文第3篇

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文件精神,经研究决定在全市开展“20*至20*年度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学校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为指导,以省市课程改革实施意见为依据,通过课程改革先进学校的评选,立标建模,典型示范,引领我市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学校课程开发、建设、管理和实施的水平,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地区间、学校间教育的均衡发展;努力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及课程建设和实施能力,全面提高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二、基本原则

(一)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以新课程整体实施的实际水平为着眼点,既重视必要的文本资料和指标评分,更重视对办学实情的调查研究和对办学行为的质性评价。

(二)突出重点,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课改实际,评估指标突出与课程改革密切相关的“实施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课程管理与教学管理”、“学生评价与教师培训”三个维度中的重点要素,以增强评估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严格标准,公正合理的原则。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实施评价。其中未按要求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20*年新入学班级班额超出规定人数(小学45人,初中50人)、学校编班时未均衡编班(在年级中分快慢班、重点班、特色班,或未经市教育局批准设立所谓“实验班”)、学校招收的择校生人数超过招生总人数15%的学校及未遵守全市统一要求的学生作息时间安排有违规违纪办学行为的均不能被评选为*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学校。

三、评价标准及办法

评价标准共分18项指标,总分为200分(具体评价标准见附表)。评价采用听课、实地考察、座谈、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形式。

四、工作程序

(一)初评。以县(市)区为单位按照评选标准和要求组织初评。初评结束后,历下、市中、槐荫、天桥四区根据初评结果,按辖区内小学(完小)总数的*%、初中总数的20%、其他县(市)区按照小学(完小)总数的5%、初中总数的*%(名额分配见附表2)于12月15日前向市教育局推荐“*市课程改革先进学校”候选单位。

(二)复评。市教育局组织评估小组,12月中旬至20*年1月对历下、市中、槐荫、天桥、历城(城区)五区推荐的初中学校进行复评验收;20*年2月至4月对历下、市中、槐荫、天桥、历城(城区)五区推荐的小学和其他县(市)区推荐的初中、小学进行抽查验收。

(三)表彰奖励。市教育局将复评验收通过的学校在教育网站公示后,授予“*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学校”称号,同时对获得“课程改革先进学校”称号的初中学校在中考指标生分配上适当增加分配比例。年度市级评先评优工作将优先考虑课改先进学校。

(四)管理。评选活动每两年举行一次。市教育局将对获得先进称号的单位实行动态管理,通过向社会公示学校名单接受监督外,还将进行不定期抽检复查,对存在弄虚作假或违反课程改革要求行为的单位,一经查实即撤销其先进称号,充分发挥课改评估的正确导向作用。

评选活动范文第4篇

为大力宣扬中心在服务保障中涌现的好人好事,发挥身边人身边事示范带动任用,引导干部职工积极吸取正能量、聚焦正能量、传递正能量、释放正能量,培育重品行、讲文明、促和谐、爱岗敬业、勇于担当、乐于奉献、团结互助的内部纯正风气,中心党总支部研究决定,持续开展“身边和感动”典型事迹评选活动。

一、活动主题

用善小的细节表现美好的情怀,用感动的目光发现感人的事迹。

二、参选范围和条件

(一)参选范围:中心全体在编职工平时工作表现中的先进事迹。

(二)参选条件:在工作表现在服从大局、崇尚学习、敬业奉献、勇于担当、助人为乐、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参加公益和其他方面表现优异的事迹。

1.服从大局类:服从组织安排岗位,服从组织安排工作,接受任务态度坚决,完成任务成效显著。

2.崇尚学习类:规定学习培训内容高质量完成,理论学习、业务学习中的主动承担学习交流  知识  等任务。跟进学习中做到先学一步,先思一步。学习强国学习中成绩名列前列。

3.爱岗敬业类: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在提高服务质量、工作效率等方面贡献突出;干一行、爱一行,尽职尽责、默默奉献。参加技能评比中为中心争得荣誉。

4.勇于担当类:急难险重任务中迎难而上、主动作为。敢抓善管,勇于担责。

5.助人为乐类:主动无私地帮助同事,;对遭遇不幸或遭受灾害的同事奉献爱心,努力帮助排忧解难。

6.团结协作类:在共同完成任务中主动向前一步,主动配合主责科室完成任务,主动组织协调发挥主导任用。

7.开拓创新类:对完成中心担负的服务保障任务中,提出有价值的工作建议,主动组织开展有创意服务项目或对某项服务中一些创新的作法。

8.参加公益类:主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成绩突出或为中心争得荣誉。

9.其他在工作中表现优异的事迹。

三、评选方式和方法

(一)评选方式:

采取季评、年评方式进行。

季评:各党支部从相关科室收集推荐1-2件(9种类型均可),中心每季度从党支部推荐中研究评选6-7件。(中心季评时不按类别区分名额)

年评:中心年终在季评中评出10件年度十大“身边的感动”先进事迹。

(二)评选方法:

中心党总支部委员会负责季评、年评组织和研究工作。每季度和年终组织研究确定季评“身边的感动”先进事迹和年度十大“身边的感动”先进事迹。

四、结果运用

被季评“身边的感动”先进事迹和年度十大“身边的感动”先进事迹。由中心党总支部通报表扬通报,为先进事迹主体人或主体科室发荣誉证书,同时,作为先进事迹主体人季度考核打分和年终考核评优的重要参考。

五、工作要求

评选活动范文第5篇

当然,这些搜索结果与具体的评选活动并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其中绝大部分是对各类评选活动的报道。但是,打开部分网页浏览后,“2006年度评选活动”的范围之广,种类之庞杂,仍然令笔者惊讶。“2006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2006中文网志年会特色BLOGGER评选”、“中国玩具业年度评选”、“2006年度民营书业评选活动”、“中国物流百强企业评选活动”、“2006年度中国蓝筹地产评选”等等。评选活动已经进入了纷繁之乱的“战国时代”。

“乱”相解析

1.活动营销,争抢资源

年度评选活动的“大战”,固然有中国人喜爱盘点的情结因素,岁末年初做一番“内省”似的梳理以利更加有力地前行,但是媒体的推波助澜,给这种原本内敛的盘点注入了许多张扬的题外之意。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各种媒介越来越注重品牌的塑造,从一次次的意在树立品牌形象的营销活动,渐渐演变为“活动―内容―盈利”的活动营销。你举办“汽车盛典”,我创办“地产之星”;你评选“百强企业家”,我发起“品牌排行榜”。一场跑马圈地似的资源争夺战愈演愈烈,难怪有媒体把这种现象形象地称为“年度摇钱树”。

2.网络媒体,气势显见

值得注意的是,年度评选活动的“大军”中,网络媒体唱主角的越来越多,活动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如“中国网络媒体2006年度新闻风云榜”评选十大网民欢迎的主持人、新闻、博客、图书、网评人等10个系列,把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带入互联网领域,开始发挥媒介社会地位授予的功能。新浪网联合50多家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举办“2006网络盛典”,评选娱乐、博客、财经、文教、体育、生活、科技等七大类57个项目的榜单,整合资源、创建品牌的气势显而易见。

网络媒体在年度评选活动中的气势显见,一方面是中国网民数量的激增,增强了网络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是网络媒体发挥互动优势,推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力量初露端倪。

3.跟进策略,克隆成风

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关于电视》一书中曾经提到媒体之间“照镜子”的游戏,并且以此说明经济逻辑对文化生产的深层影响。他发现新闻同业之间的竞争并没有导致新闻的多样化,同样的民意测验,同样的广告客户反而迫使不同媒体机构的新闻趋于一致。《解放报》对某一事件做了头版报道,《世界报》就不能无动于衷,哪怕是故意置之不理。这种“照镜子”游戏最终营造出一种可怕的封闭现象,一种精神上的幽禁。[1]这一理论也揭示出为什么在年度评选活动中,各类媒介纷纷采取跟进策略,甚至出现克隆成风的现象。

4.商业炒作,变相广告

在各类评选活动中,也掺杂有浑水摸鱼的“伪评选”活动。这些活动大多由企业策划炒作,想通过较为新颖的形式打打“球”,为企业做变相广告,如某化妆品企业在网上发起“寻找2006年度清白见证人”评选活动,并且承诺向当选者提供美白系列产品作为奖品,便是其中一例。

“纷繁”的利与弊

大量的年度评选活动,凡是搞得成功的,大都能起到两个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是增强参与意识,加速民主进程。在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联合公布的“2006年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中“和谐社会”位居榜首。[2]年度评选活动的风起云涌,在客观上营造了一种“人人皆言”的媒介拟态环境,催化民众参与意识的觉醒。丰富的评选活动有助于增强人们的参与,同时在参与过程中也可以增强辨别真伪的识别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纷繁的评选活动可以成为民众广泛参与社会事务的“实战演习”,为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奠定群众心理基础。

二是发展活动经济,营造全民体验。年度评选活动是传媒活动营销产品当中的一种。活动营销已经成为媒体的一棵神奇的“摇钱树”。《超级女声》赞助冠名、贴片广告、短信等让湖南卫视收入近亿元。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大众传媒活动营销是一种“注意力经济”,也是一种“体验经济”。利用活动吸引受众注意,并且依靠增强参与度最大程度地赢得受众,转而把受众作为商品出售给广告商,最终赚取利润。社会公众参与关注程度决定着大众传媒活动营销的成败。[3]比如“CCTV年度经济人物评选”十分注重社会公众的投票参与,活动的主办者也一再强调开通网络投票和设置网络话题的重要性。

纷繁的各类年度评选活动有相当一部分很本没有品牌活动可言,而且存有质量上的问题。

一是缺乏创意精神,鲜有精品活动。活动营销的创新性大致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活动策划者思维的创新,即所谓“赢在创意”。每一项成功的活动营销项目都应该打造自己的“核心DNA”。因为一个富有创意的活动不一定成功,但是缺乏创意的活动注定失败。其二是活动营销的品牌创新,这种创新应该是在原有基础之上的“固本求新”。这就要求大众传媒在活动营销方面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选准项目,做“品牌加法”,铸“精品活动”。 反观现在纷繁的各类评选活动,因袭克隆之风日盛。仅“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就在全国各地被复制得一塌糊涂,大小“感动”活动不下数百个,波及各省、市、县,甚至乡镇、企业。

二是承载冗余信息,受众无所适从。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洪水的时代。网络带来的海量信息远远超出人们对信息接收和处理的能力。喷薄而出、良莠不齐的各个“年度评选活动”中,一些无聊、无赖的“伪评选”活动也让人目不暇接,令受众无所适从。仅举一例:某网站举办“优秀斑竹评选”,共列举出29名本网站编辑人员,向网民征集投票,并煞有介事宣称:“一个ID只能投一票”以示公正,结果在这些“候选人”中得票数最高的仅有32票,最低的0票,其他人的票数也不差上下,可见这样的自娱自乐的评选没有意义。

给“投票”一个理由

1.贴近生活,关注民生。参与性是评选活动的核心要素之一,没有社会公众的参与,评选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和营销价值都会大打折扣。大众传播理论研究中,早期的“枪弹论”已经让位给“受众中心论”。2006年,全民博客的滚滚洪流,平民选秀的层峦叠嶂,诠释了“草根”们势不可挡的强大力量。给人们一个投票的理由,这是争取公众投票参与的前提。只有贴近生活,关注民生的评选活动,才能真正引起民众的兴趣。

2.整合营销,争创品牌。注意力是一种稀缺资源,品牌形象较好的活动能够受到社会公众更多的瞩目。说起民间评选,国内较成功的有“中国大学排行榜”和“中国电视节目排行榜”。这两个“排行榜”所以受到人们的认可,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们要么有明确的评比规则,要么是邀请了大批的业界权威。选择什么样的评选主题,用什么样的评选标准和方法,在一哄而上乱凑热闹的时候,媒体更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研究和把握受众心理,及时捕捉并拨动受众心里绷得最紧的那根弦,有机地整合社会优势资源打造活动品牌,这样的活动营销才称得上是有的放矢。

3.差异竞争,多种形式。

媒体间的资源大战,早已打响。比如在越来越多的媒体评选活动中,中央电视台以其独特优势占尽先机,树立了多个年度评选的品牌活动。其它各个地方台有的利用区域优势开创新的评选活动,有的避其锋芒推出“真人秀”等系列活动营销产品。差异性的竞争,催生了媒介活动营销的多种形式和创意,吸引了受众关注的目光和参与的兴趣。总之,时时刻刻考虑受众需求,给受众一个参与的理由,这应该是纷繁凌乱的各色年度评选活动走向简约、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

注释:

[1]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许钧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载2007年1月12日《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