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互联网行业实习自我总结

互联网行业实习自我总结

互联网行业实习自我总结

互联网行业实习自我总结范文第1篇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段论述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他提出“为切实把教育事业办好,我们要保证投入,花好每一分钱,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子纵向流动的渠道,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要明确的是,将“互联网+”计划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意味着“互联网+”开始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而教育则被普遍认为是未来互联网行业最受关注的领域。与此同时,便携式个人学习工作和无线移动通讯技术也在逐渐走近教育领域,并推动学习者学习方式的悄然改变,其中,微学习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受到广泛关注,成为一种现代学习的新常态。因此,把握“互联网+教育”这个我国传统教育变革的新契机,进行微学习的资源建设势在必行。

一、“互联网+教育”

(一)什么是“互联网+”

早在2013年,腾讯CEO马化腾便最早提出“互联网+”这个理念,他提到“互联网加一个传统行业,意味着什么呢?其实是代表了一种能力,或者是一种外在资源和环境,对这个行业的一种提升。”之后,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在两会上再次提出了“互联网+”的建议,他解释说,“互联网+”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将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联结起来,从而在新的领域创造出一种新的生态。

随后,关于“互联网+”的讨论愈演愈烈。中国互联网的筹建者、前国务院信息办常务副主任陆首群总结道,“互联网+”不仅意味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演进的新形态、也意味着面向知识社会创新2.0逐步形成演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机遇,推动开放创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中国经济走上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1]。

通俗来说,“互联网+”即“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互联网+”后面“+”代表的是互相连接,是把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各行各业连接起来。这里的“+”并不是一次简单的叠加融合,而是两者相加大于原本的两个个体,是一种创新,这个创新起到催化剂作用,这个创新使“+”更具意义与价值。

(二)什么是“互联网+教育”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互联网+”是联系我国当下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子的教育问题进行展开的,这意味着“互联网+”计划中最受关注的领域便是教育领域。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再加上“免费使用”的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犹如一场海啸,席卷整个教育领域,掀起了一场改革的浪潮。“互联网+教育”模式下的人机交互、人工智能等技术不仅革新了教育,并且对原有的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人才培养也是一次深层次的影响[2]。

“互联网+教育”的本质是师生借助网络技术的支持,在分离状态下实行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使能够有效实施教学与学习活动。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像MOOC、智慧教育和翻转课堂等模式都是其中的一部分。

在“互联网+”的盛行之势下,教育凭借信息化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力量节节攀升,实现了教育的“四化”,即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互联网+教育”使我国教育事业推陈出新、大放异彩。

二、微学习资源

(一)微学习内涵及特点

微学习的概念由学习研究专家Lindner首次提出,他认为微学习是新媒介生态系统中基于微型内容和微型媒体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主要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理解:第一,微学习是在数字化微型内容和微型媒体的基础上对学习的重新规划;第二,微学习提出松散和分布式知识、即时知识、关联知识等概念,对现有教学理念提出严峻挑战;第三,要用实验方法来看待、分析、设计和开发具体的微学习应用程序和学习内容[3]。国内关于微学习的概念尚未统一,祝智庭教授结合微学习自身的特点,强调微学习内容组块中包含了学习的内涵和品格,微学习在设计过程中应该遵循交互界面的简洁性和低技术门槛,充分考虑到学习者微学习时的非连续注意状态,遵循微学习的流程,激发学习者随即参与的性质等原则[4]。百度百科中认为微学习是碎片化的学习,不受时空和内容的限制,随时随地,想学就学。

通过总结国内学者李艺、顾小清等人的观点,张振虹教授等人将微学习的特点概括为受众全民化、终身化、时空泛在化、内容片段化、过程个性化、体验轻松化和环境生态化。微学习的以上特点使得非正式学习及终身学习成为可能。

(二)微学习资源内涵及分类

微学习的主体是微内容和微媒体。微内容是在微媒体的载体之上构成的微学习资源,微媒体是可以传送微内容的一切载体,如微博、微信等。根据学习资源的内涵,微学习资源可以界定为在微型学习的过程中,能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主要包括支持学习的人、财、物、信息等,具有微、小、短时性等独特的特征[5]。

微学习资源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这些都是传统的学习资源类型,不同的是它们是“微”型的。

(1)文字:微学习资源中的文字字数上限为600个字符,与冗长的学术报告和140个字符的微博相比,它可以将一个微现象简单明了的表述出来,具有短小、精炼、易懂的特点,可以减轻学习者的学习压力。

(2)图像:图像资源形象、直观,与其他资源相比更加有说服力。微学习资源图像素材的格式包含jpg、jpeg、bmp、png、jif 等,大小一般不超过2MB,体现了资源微型化的思想理念。

(3)音频: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具有较强的情境性,音频素材的格式包括mp3、wma、wav等,大小不超过5MB,长度不超过60s,它方便了学习者之间的实时互动交流。

(4)视频:视频是最直观的微学习资源。常规的微视频格式有rmvb、avi、mp4、wmv等,大小控制在20MB以内,短小的微视频在讲解一个小知识点时可能会产生比常规的大视频更大的冲击力。

三、从“互联网+教育”看微学习资源建设

(一)“互联网+教育”对微学习的影响

结合传统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互联网+教育”从教学方法、教学对象、教学时间和教育资源四个方面提出改革与创新。

1.“互联网+教育”使微学习方法更加灵活

“互联网+教育”可以使用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来设计和呈现微学习教学内容,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另外,学生可以通过QQ、论坛、微博和E-mail等多种形式来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

2.“互联网+教育”的微学习对象范围广泛

“互联网+教育”中的一些课程的设置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选择范围和自主权力,他们可以依照个人不同的兴趣、学习基础和学习方法来学习,从而避免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两极分化,使学生的微学习更具有灵活性和高效性。

3.“互联网+教育”使微学习时间得以延续

在“互联网+”网络环境的支持下,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微学习,不必像在传统的课堂里,需要受到固定的时间、教室和课程安排的限制。

4.“互联网+教育”实现微学习资源共享

互联网上有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不同地区的微信息资源,学生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地自由学习、使用这些微学习资源。尤其是一些经济不发达和较偏远地区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接触到他们平时接触不到的教育资源,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二)完善微学习资源建设机制,保障资源管理有效性

历经发展,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拥有庞大的资源库、种类繁多的资源,对这些数字化教育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建设与整理是提高资源应用效益,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结合“互联网+教育”对微学习资源建设的实施即是基于这种需要而提出的,它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知识传递”过程渗透在微学习资源之中,学生可以借助于自己获取或者教师设计制作的开放课程资源自主完成知识的建构。

微学习资源建设的具体流程为:首先确定学习主题和学习者特征分析,然后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素材,在具体的微学习资源的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为学习者提供内容完整且方便使用的微学习资源(如图1)。

图1 微学习资源建设流程

在此过程中,结合“互联网+教育”的启示,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需要注意的地方,以期能够完善微学习资源建设,保障微学习资源管理的有效性。

1.微学习资源建设要注重分层细化

结合“互联网+教育”提出的微学习资源的建设应该将微学习资源细化为相对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知识点。这样做一方面能够促使学习者充分利用业余的学习时间,另一方面还能有效提高学习者进行微学习的学习效率。

2.微学习资源建设要考虑交互需求

结合“互联网+教育”提出的微学习资源的建设应该设置容易操作的交互模块。学习互动是微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微学习资源建设中加入交互的模块,可以使学习者本人更快速及时地获取资源。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面对资源的单向交流,大多是靠学习者自己经验的积累来理解和获取新知识,无法对新产生的疑惑和问题进行解决,而能够与资源或提供者实现直接有效互动,就可以彻底或全面地使问题得到解决[6]。当然,建设过程中交互安排是否合理,能否起到预期的效果仍然有待考量。

3.微学习资源建设要注重实用可行

结合“互联网+教育”提出的微学习资源的建设应该符合互联网规则,做到切实可行可利用。微学习资源建设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实现微学习资源的可以在不同移动设备之间无缝兼容,同时,对学习者的需求能给予迅速而准确的反馈,最大化减少资源消耗,能有效提高微学习资源的利用率,最终实现资源管理的有效性。

4.微学习资源建设要强调系统整合

结合“互联网+教育”提出的微学习资源的建设应该具备一套完整系统的知识理论体系,不能够东西胡乱一把抓,这也是我们在微学习资源建设中需要把握的关键。微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虽然所占比重较小,但是它对知识的累积却起到至关重要的基石作用,我们决不能因为其短小、互为独立而忽略了其对学科整体知识体系的考量。以某一具体学科为例,微学习资源的建设是依据该学科的教学目标将庞大的知识脉络体系划分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个体,但这些个体之间是相互连接的,它们又共同组成和支持着整个学科教学体系。

互联网行业实习自我总结范文第2篇

一、引言

自2015年“两会”中,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的行动计划以来,我国各行各业、尤其是处于变革发展的各类行业中,与“互联网+”相关的新生事物、新生理念与日俱增,而“互联网+”的理念也随之渗透到各个行业的发展之中,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近年来呈现如火如荼发展趋势的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来说,其获得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有效地抓住了现代信息技术这一工具,通过网络打破传统教育在时间、空间上的固有束缚,为需要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学员们提供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网络虚拟课堂,并以这个有效载体承载学员进修的活动开展。这种利用网络开展成人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方式,通常被称为网络远程教育。

目前的网络远程教育固然有其优越的一面,但随着科技手段的日益进步与受众群体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的不断变化,其缺点与不足也在日益显现,对这种利用网络工具开展教育的方式充分发挥其作用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与限制。根本上来说,现行的网络远程教育模式仅是将现实中的课堂“搬”到虚拟环境中,学生学习的过程仅从以往的在现实课堂中听讲、完成作业变化为在“虚拟课堂”中进行上述活动,并没有很好地体现互联网理念、发挥互联网作用。据此,本文结合“互联网+”理念与网络远程教育模式,对开展“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的具体模式进行研究,以期得到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

二、“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的相关概念阐述

根据李克强总理在各类重要会议中的相关阐述,结合各界人士对“互联网+”这一理念的理解与分析,本文认为,“互联网+”指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互联网平台,进行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集成,从而实现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进而发展出新的行业模式、行业生态循环的过程。“互联网+”的存在意义在于最大限度消除信息的不对称,实现信息要素的高效率传递,实现信息共享。

就其特征来说,“互联网+”表现出以下六方面特质:

第一,跨界。“互联网+”的过程体现于信息通信技术跨越行业壁垒、用于其他行业重塑优化的过程之中。

第二,创新。各行业进行“互联网+”的改造过程,不仅仅是互联网技术在各个行业中运用的过程,更是互联网技术发展驱动内核的创新思维在各行业中的渗透、传播与深入应用。

第三,重塑。通过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各行业可以采取更为有效的方式连接行业内各个组成部分,高效率地进行信息交换、决策制定等工作,因此其行业运作模式必须也一定会因“互联网+”的过程发生变化,即结构重塑。

第四,人性。“互联网+”在各行业中的引入,有助于行业重新审视对于“人”这一要素的价值在行业中的体现过程,强化对用户体验的实时反馈与实现,提升对于人性的尊重,提升对于人的创造性的关注度与重视。

第五,开放。通过“互联网+”能够有效消除原本行业中的信息孤岛,从而化解制约创新的各类环节,通过信息共享实现良好的行业创新机制,避免重复劳动。

第六,连接。通过“互联网+”改造能够使各行业与其他行业构建沟通渠道,从而进一步打破行业壁垒,有助于行业借鉴、学习其他行业的先进技术与理念,对本行业的升级改造提供强有力的决策参考。

“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的变革是指:通过行业内各企业、个人的参与,构建出统一的全网、跨平台、场景沉浸式教育平台,最大限度切合用户使用习惯。为具有接受远程教育意愿的个人提供完备的学习辅助工具、相应资料与考核体系,并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的网络式教育改进。

三、“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模式设计原则

根据“互联网+”特质,结合网络远程教育的特征,“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模式的设计原则如下:

(一)跨界融合原则

转变网络远程教育传统理念中仅将“网络化”作为线下教育在线上移植的手段,通过充分理解“互联网+”的内在本质,精确选择信息技术与网络远程教育的融合点,合理利用各项信息技术手段为网络远程教育在互联网范畴内展开提供支撑,做到互联网技术、理念与网络远程教育目标、构想的深层次融合。

(二)有效创新原则

通过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在消除网络远程教育的时间局限性、空间局限性、载体局限性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创新,将教育的本质以互联网的形式予以深入实践与阐发;同时注重创新的持续性与有效性,及时引入互联网随着时间推移而产生的新理念、新手段与新方法,促进网络远程教育的技术、方法与时俱进。

(三)流程重塑原则

依据互联网技术应用在网络远程教育中的实际情况与创新程度,实时监控、评价与反馈与之对应的网络远程教育工作各项流程,对无法为“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远程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撑乃至阻碍其发展的业务流程进行切合实际的改进,提高相应工作的工作效率,合理优化网络远程教育开展过程中的资源配置。

(四)以人为本原则

在运用互联网技术对网络远程教育进行改进的同时,尤其要重视作为直接受众的学员的使用体验,通过持续性的学员使用感受反馈调研明确改进后的网络远程教育模式中不符合用户使用的待改进事项,并合理改进。此外,还应当注重作为教育服务提供方的各类院校、研究院所等在使用中的直观感受,并做出切合实际的改进。

(五)开放互联原则

通过“互联网+”理念的引入与相应创新的应用,在行业内破除各个提供教育服务机构之间、学员之间、学员与机构的信息阻塞,构建信息畅道,实现信息的行业内无阻碍流通,消除信息孤岛;搭建行业发展情况、行业技术等相关信息的流通平台,破除网络继续教育行业与其他行业间的信息壁垒。

四、“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模式构建方案

依据“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模式设计原则,结合我国网络远程教育发展与互联网技术应用的现状,本文尝试性构建出“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的创新模式。

(一)构建全网式平台

首先,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构建足以承载全部网络远程教育活动开展的PC端网站平台,并充分考虑对各类移动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及智能穿戴设备等)的支持,从而实现网络教育活动的全载体覆盖。该平台的日常运行应在相应政府机构(如教育部)的指导、监督下开展。

其次,通过行政等手段逐步引导教育机构将其招生、提供教育服务等网络远程教育活动移至该平台,从而方便行政机构对于网络远程教育的一站式监督、管控,同时有效避免了“山寨”教育机构欺诈事件的发生。

在平台建设过程中,要通过前期的全面调研有效确定该平台的网络连接速度、存储能力、并发操作能力等硬性指标,并通过合理的硬件设施建设予以实现,为网络远程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二)引入前沿信息技术手段

充分考虑多媒体技术、互联网存储技术等的应用,合理运用流媒体、虚拟交互等创新技术强化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代入感与互动性,使教学内容的展示不仅仅局限于对视频的观看,而是更加强调学员学习过程中对于实物、实例的操作与实践。此外,通过电子白板技术的应用,充分加强学员在听讲过程中与教师的互动、学员之间的互动,做到疑难问题随时提出、随时解答;通过HTML5编码技术的引入与相关APP的制作,使学员能够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在各类移动端平台进行课程学习,大大提升学员的时间利用效率,强化学习效果。

(三)制定相应规范

在上述平台建设与技术引入的基础上,打破教育机构之间交流壁垒,实行同专业、同类课程的学分互认制度,确保学员在进行学习过程中拥有最大限度的选择权利,可以自行选择符合自身学习特点的教师课程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参考“MOOC”的具体教学考核方式,在每个课程的每个课时授课过程中加入随堂测试,并将相应测试结果记入该课程的最终考核成绩,以最真实反馈学员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在课程考试时,通过建立大容量随机题库、限定考试时限、考试过程中进行全程录像等方式,最大限度防止学员作弊行为的发生,同时可增加参加考试次数,为学员提供足够多的通过考试的机会。

(四)建立数据分析体系

通过平台的建设,不仅将学员的学习过程集中在一个网站之中,更将各教育机构的服务过程集中在一个网站之中。在此基础上,可以有效应用大数据技术构建教育情况的数据分析体系,对学员个体学习情况、某专业乃至某门课程的学员总体学习情况、各机构教育服务情况、行业总体发展情况等进行及时、详实的数据收集、汇总与分析,并通过图表等形式、按照不同的时间跨度进行不同层次的直观展示,为各教育机构实时调整课程设置、强化对学员辅导的针对性、优化机构发展战略提供有效数据支撑,同时为行政部门从总体上把握网络远程教育发展情况、及时采取正确措施加强行业发展引导提供有力决策辅助。

五、“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模式实施保障措施

“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模式设计方案确定后,还应当根据网络远程教育的现有状况与网络远程教育从业者的相关特点,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系列配套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网络远程教育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从业者的理论培训

理论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从业者对于“互联网+”这一概念的理解高度与深度,也决定了创新网络远程教育、将“互联网+”思维与现有业内工作深度融合的程度。因此,应当充分利用集中学习、主题讨论等方式开展对相关人员的理论知识培训,使其迅速了解、掌握“互联网+”相关理论与行业发展前沿思想、技术,为“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的模式由理论转化为现实、由抽象转化为具体破除旧有思维壁垒、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提高对“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模式的宣传力度

作为新生事物,“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模式的顺利实现需要以社会各界的充分了解、感知为前提与保障。因此,应当通过网络、现实的各类信息载体,深入介绍“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创新模式的内涵与外延,充分阐述上述创新模式的内在机理、运行模式与优点,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模式的宣传与相关知识普及,提高社会公众对该模式的认知,逐步扩大该模式影响力。同时,采取稳步推进的模式,引导社会公众尝试、体验该模式,从而对该模式的创新性与优越性产生直观感知,为“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模式的开展培育具有较大基数的受众群体。

(三)加大对“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模式工作开展的扶持力度

“互联网+网络远程教育”模式的建设需要有充分的资金、人力等资源作为支撑,而这些资源的取得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相关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相关从业单位的战略规划。同时,建设时间跨度也是该模式是否能够及时响应时展、及时契合网络教育需求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应当在进行充分调研的前提下,对实现该模式所需的资金、人力等成本进行系统核算,同时根据行业发展情况制定明确的建设时间节点,并以此为依据寻求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为该模式的顺利建设与实施谋求足够的扶持力度。

互联网行业实习自我总结范文第3篇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 郑州 450002)

摘 要:面对当今科学技术日新化、知识爆炸化、信息网络化、万物互联化、社会数据化、媒体多融化的环境,有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特别是需要借助“互联网+”行动计划及互联网思维驱动,以切实提高贯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能力。

关 键 词:互联网+;创新思维;国家治理能力;“四个全面”

中图分类号:D63-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5)06-0008-06

收稿日期:2015-04-28

作者简介:董立仁(1960—),男,河南郑州人,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政治学、交叉学科。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南省社科规划课题“大数据发展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阶段性成果。

当前,全国上下都在认真学习贯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这个战略布局。面对科学技术日新化、知识爆炸化、信息网络化、社会数据化、万物互联化、媒体多融化的新环境,互联网本身已不再只是一种信息技术和工具,而是正在演变升华为一种思维理念、一种创业创新创造方式、一种发展的价值追求。互联网思维的实质就是用互联网的模式来思考并解决相关问题,互联网思维的特点是企业以用户自身价值、企业创新发展价值和社会创造多元价值的融合为追求目标,呈现出创新、民主、开放、自由、互动、共享、共创、共治、共赢等特点,以实现社会价值的最大化。可以说,“互联网+”思维不再局限于促进国民经济的提质增效升级,“互联网+”行动计划及互联网思维驱动已延伸、拓展到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各个层面。

一、“互联网+”思维由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延伸

当前,“互联网+”作为一种创新思维方式,正在由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向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综合治理现代化等各个领域延伸,“互联网+”思维也正在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各项工作渗透。2013-2014年间,互联网思维不仅是业界关注的高频词语,也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2014年8月18日,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时强调指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1]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2]“互联网+”思维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与新的发展观、工作价值观,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李克强总理强调的“互联网+”行动计划,是将重点促进以物联网、聚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总书记提出的“新常态”是以信息经济发展的起步,依托信息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的转型和增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互联网+”概念是以信息经济为主流的经济模式,体现了知识社会创新2.0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重塑,而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知识社会创新2.0模式是创新驱动的最佳选择。“互联网+”不仅意味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演进的新形态,也意味着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将逐步成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机遇。今天,面对知识爆炸、信息交互、技术联发、知识分享、理论同创、成果共享的信息网络化、数据化、多维化、可视化的社会环境,“互联网+”思维不仅启发、驱动、改变着传统制造业、商业的经营管理、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念及创新文化,更重要的是催化、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工作以及交往方式,同时也促进了人们价值观念的提升。

当前,“互联网+”不仅是“互联网+企业”,而且可以“+党政机关”、可以“+群团组织”、可以“+社会组织”、可以“+社区家庭”、可以“+个人行为”等等。总之,“互联网+”不是简单的“+技术或工具”,而是一种创新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已经由互联网产业界、企业界的思潮渐渐成为一种自下而上的共识,将全面体现在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思维为切实贯彻“四个全面”提供了有益、有利、可视化的知识动力和理论工具。随着大数据的发展与广泛应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可以以大数据的形式具体、形象化地展现出来。通过这种数据化、具体化、形象化的展现,能够为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综合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提供科学的依据、有效的参考和智力支持。总之,国家发展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是可视化、可预测评估、可衡量的。

二、“互联网+”思维及其主要特征

⒈不断探索创新是“互联网+”思维本质的应有之义。不断探索创新、追求卓越是每一个社会组织的生命之源。“互联网+”要求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内化为不断探索创新的动力。党和国家领导人把“互联网+”作为国家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行动计划写入了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明互联网思维已被赋予了强大的不断探索创新精神。当今,以互联网为主导的信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互联网+”是对创新2.0时代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相互作用共同演化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的高度概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创新2.0,而创新2.0又反过来作用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态的形成与发展,重塑了物联网、云计算、社会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形态。“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嵌入互联网特征的新的思维方式,加的是创新驱动发展方式,加的是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新的生产力,加的是生产流程再造和价值链重组。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不再局限于互联网产品、互联网企业本身,而是着重考虑企业的社会化思维及其高品质价值。“互联网+”思维的实质就是基于互联网相关信息技术,把原来的静态思维转变为动态思维;把原来的单向思维转变为多元思维。在大数据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机器认知、语音识别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各种颠覆性创新、跨界创新和跨带创新层出不穷,“互联网+”思维已渗透到国民经济、产业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并逐步改变着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技术创新、管理理念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总之,“互联网+”,加的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思维,加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具体实现路径,加的是各类创业人才竞相迸发的创新业态。

⒉“互联网+”思维要求组织结构及管理层级扁平化。传统管理组织的“正三角”金字塔管理模式主要来源于古典管理学家马克斯·韦伯——员工在最下边,逐层往上,顶层是最高的管理者。“互联网+”思维是一种追求组织结构及管理扁平化的思维模式,其要求平等、开放、共享、共创、透明、信用等。“互联网+”思维说明一个网状结构的组织结构是没有中心节点的,它不是一个层级结构。“正三角”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已经完全不适应用户的个性需求。企业在运用“互联网+”之后,更加科学、节点闭环的网状结构应运而生,这就是高度的扁平化、点与点之间相连,与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达到融合和共振。在“互联网+”思维背景下,学习型和创新型的企业特征要求用互联网方式重新做传统行业的产品和服务,所以,互联网技术结构的发展及升华决定了它内在的精神内核是去中心化,去介质化;权力是分布式的,机会是平等的。“互联网+”思维及管理方式和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十分透明,有效实现了可视化过程,让组织的每一位成员都能成为主角。“互联网+”思维具有强大的宽容和包容精神,它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的各领域之中,深度融合于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通过企业内部的扁平化组织结构最大限度地鼓励员工,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创造社会价值。

⒊“互联网+”思维追求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共享、共创、共赢,最重要的是它能够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尊重客户的需求,尊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也包括人机交互,这是企业组织生存发展的根本和坚实基础。“互联网+”思维就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价值、技术、方法、规则、机会等,有效地指导人们共同学习、创新、工作、合作。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送率和丰富度导致客户的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日益增多。互联网的分散处理机制使得人人都是网络中的一个信息对称、相互平等的中心,产品主导的垄断性被打破了,消费者同时成为媒体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因此,只有学习借鉴别人的长处才能增加自己的智慧。“互联网+”思维强调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尊重用户的积极创造和参与精神,真正找到用户的兴奋点、关注点,找到用户的普遍需求,为用户创造价值,从而实现自身价值。这就是所谓的“我思献人人、人人助我思”的“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所在。

⒋“互联网+”思维追求用户的信任度。信任度是人们对社会组织的行为是否信任的程度。在“互联网+”思维条件下,企业要有诚意,要对原来的行为方式做出重大调整。所谓诚意,就是既不欺人也不自欺。企业要倾听用户的心声,要包容用户的意见和分歧,与用户交朋友,以增强用户的信任度。在“互联网+”思维条件下,企业的美誉度往往会超越用户的期望值。从某种程度上讲,用户对企业的忠诚度及对产品的信任度能够为企业组织创新与发展带来巨大的向善的正能量。

⒌“互联网+”思维秉持个人价值与组织价值的有机统一。马克思说过: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只有选择为人类服务的职业,只有为人类最大多数人的幸福而工作,才是高尚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才有不可摧毁的精神力量。也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3]在“互联网+”环境下,人、物、事等在一个网状社会及非线性组织结构内,每个人的“个人”价值和一个“企业”的价值甚至整个社会价值都是由连接点和界面的广度及厚度决定的。连接越宽广、越深厚,价值就越大,这也是当前信息社会、知识社会、网络社会的主要特征。从某种程度上讲,信息存量和增量、含量的大小能够决定企业自身的价值。“互联网+”思维体现着平等、开放、个性的特征。平等、开放意味着民主,意味着个性鲜明,从这个意义上讲,“互联网+”经济追求的价值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经济。“互联网+”思维提倡的是人文主义精神,其尊重人们的创新精神,肯定人们的价值和尊严,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互联网+”思维是一种价值观念,“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思维是一种民主增量式的思维,讲诚意,拥有尊重人、服务人、激励人、鼓励人、愉悦人等基因元素。[4]

三、把“互联网+”思维作为助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驱动力

⒈党员领导干部要拥有创新思维和治理理念。总书记指出:“形势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时代。”[5]“互联网+”思维强调企业在实现自己发展价值的同时,也要使产品的经济价值、哲学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最大化,也要使用户使用价值最大化,更要使社会价值最大化,这是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现代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法宝之一。“互联网+”思维强调“不断追求创新”,及时“改善技术与提升服务”,这种思维理念给我们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效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有利的启迪。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6]2015年3月5日,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必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使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7]李克强总理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中也强调:“创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秉性、发展进步的动力,人民是创新的主体。创新引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未来。”[8]

创新文化是推动创新创造的重要精神力量,这就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转变执政理念和思维方式,积极探索领导方式方法与工作新思路、新举措。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党员领导干部要不断创新和探索,以“互联网+”思维审视自己的工作价值观。领导干部的工作价值观是指对与职务工作及相关行为的态度选择和评价等价值取向,指向希望达到的状态与行为。党员领导干部要有新的文化自觉意识、有自我纠错的态度和自我纠正行为方式,树立正确的工作价值观念和工作理想信仰,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价值。[9]把“我是谁,为了谁,为谁改革,依靠谁,我的工作职责是什么,我的工作实绩由谁来评价”等作为新常态。时刻把创新意识内化为强大的驱动力,融入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各个层面,以达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最大限度地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⒉要促进组织结构治理系统内部优化。2015年4月1日,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必须从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拿出勇气和魄力,自觉运用改革思维谋划和推动工作,不断提高领导、谋划、推动、落实改革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10]“互联网+”思维要求企业组织内部系统合理优化、机制运行智慧化、结果评估科学化。治理体系现代化客观要求政府治理体系、市场治理体系、社会治理体系、综合治理体系的内部优化。为此,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做好“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2015年3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对于当前有效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实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具有重要意义。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将以权力的自我设限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为引领经济新常态注入强劲动力,为推进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11]要建设以法治社会为重点的国家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以增强社会活力为重点,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优化矛盾预防化解机制,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维护社会和谐有序,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效率。

⒊党员领导干部要善于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内化为实际执政行为。2015年2月27日,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要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协调抓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改革举措,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突出重点,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击中要害,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12]“互联网+”思维讲究“用户至上”,讲究尊重用户,提倡交流协商,强调公开透明、民主互动。对此,党员领导干部要秉持以“四个全面”为总引领、总统筹的原则,不能只把“以人为本”的口号落在“文件口径”或“表态文化”层面,而是要真正落实到执政的每一个节点上,以现代化思维和改革创新精神解决好带有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和前瞻性的重大问题,加强对各项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依法办事、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内化为动力,积极投入到切实推进“四个全面”的实际行动上。正如2015年1月9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中所强调的那样:“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创造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人人皆可创新、创新惠及人人,在全社会兴起万众创新的热潮,使中华大地处处充满无限生机和创造活力。”[13]

4.党员领导干部要善于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执政能力。互联网运行要有一定的法规治理体系。在“互联网+”时代,法治的力量必须与互联网相融合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强调法治的力量,因为其涉及到一系列的规范社会权力运行和维护公共秩序的制度和程序,不但包括规范党和政府的行政行为,还包括规范市场行为和社会行为。总书记强调指出:“领导干部要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执行法律,带头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谋划工作要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要运用法治方式,说话做事要先考虑一下是不是合法。领导干部要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14]在新常态下,党员领导干部要强化学习力,学会运用法治思维与“互联网+”思维增强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能力。要坚持把“法律至上”作为治理的最高准则,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要以身作则,做到人人学法、人人尊法、人人护法,依法处理社会矛盾和问题,推进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治国,把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市场治理、社会治理和综合治理等纳入法治化轨道。

2015年4月23日,李克强总理在某电子商务公司考察时,赞赏他们建立云订单、产能交易、中小企业信用和互联网金融四个网络平台,因为其降低了小微企业经营成本。同时强调,“互联网+”未知远大于已知,未来空间无限。每一点探索积水成渊,势必深刻影响重塑传统产业行业格局。[15]“互联网+”思维不仅是科学地驾驭技术的理念,利用技术进行提速、提质、提效的创新,同时也是在当下的科技开发应用、经济可持续运行、文化传承、社会治理、国家秩序、人的全面发展、人类文明进化等层面的智慧凝聚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把“互联网+”思维的能量内化为强大的驱动力,以更加有效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 群策群力把各项改革工作抓到位[N].人民日报,2014-08-19(01).

[2]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5.03.17(0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C].人民出版社,1982.5.

[4]董立人.把互联网思维化为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驱动力[N].中国经济时报,2015-04-17.

[5].积极树立亚洲安全观 共创安全合作新局面——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22(2).

[6].坚定不移创新创新再创新 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N].人民日报,2014-06-10(1).

[7].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探索新路[N].人民日报,2015-03-06(1).

[8][13]李克强.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1-10(2).

[9]刘先春,张思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精神内核[J].学习论坛,2015,(03):10.

[10].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关键地位 自觉运用改革精神谋划推动工作[N].人民日报,2015-04-02(1).

[11]本报评论员.以“权力清单”推进治理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5-03-25(1).

[12].科学统筹突出重点对准焦距 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N].人民日报,2015-02-28(1).

[14].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带动全党全国共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N].人民日报,2015-02-03(01).

互联网行业实习自我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职业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6C-0069-03

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高科技的信息化设备的出现,也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在职业教育领域,信息技术不仅作为一门学科知识被拿来细细研究,也被作为一门应用技术改变了教学工作的基本模式。随着“互联网+”的提出,挺立在信息技术研究前沿的信息技术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迎来了再一次改革、突破、创新、发展的良机。

一、对“互联网+”的理解与发展阐述

“互联网+”是一个综合概念。当“互联网+”这个新名词出现在第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时候,总理将这个新名词的概念理解为一个可以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行动计划。

“互联网+”的这个行动计划,是国家层面的宏观计划,也是信息技术在我国未来发展的总体规划。“互联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特征:一是大跨界大融合。“互联网”是一个网络信息技术平台,“互联网+”就是将信息技术平台和实体经济跨界融合;二是大创新大驱动。互联网不仅仅是一门技术,也是一种资源,一把钥匙,能够帮助我国获得经济创新发展的驱动力和创新力;三是大开放大包容。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互联网的开放性让传统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都发生了改变,多元的文化,多元的经济,多元的社会,这些都成了当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新常态”。

互联网是在电子信息技术快速进步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技术平台。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事实上就是信息技术成果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从IT技术的学习特点来看,大量的练习和不断地进行自主创新研究是推动IT技术学习效果的关键。但是在以往的职业学校信息技术专业教育的推进过程中,网络与实际的教学实践相脱节,使得IT技术的教学和实践活动的开展并不顺畅。“互联网+”给整个世界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互联网+”鼓励在线教育和传统教育融合创新发展。从这一点来看,“互联网+”对信息技术专业的教育工作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的方向从理论型偏向应用型;二是课堂教学手段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三是信息技术专业教材内容对社会新技术的依赖越发强烈。

二、传统信息技术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专业是信息技术在我国普及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专业学科。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专业尚属新兴专业,教学体系的建设工作还不够成熟。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一专业的学科知识的专业难度却在不断加深,学科知识的内容也在快速更新。在这样的发展态势下,信息技术专业传统职业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也就在所难免。

(一)教学内容滞后

从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学体系建设情况来看,各职业学校信息技术专业的构建都是在统一的教材体系的基础上完成的。这样的学科体系构建模式,确保了各学校专业学科知识难度水平的统一,却给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升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从我国职业学校信息技术专业教学内容的现状来看,受到教材内容更新频率缓慢等客观原因的限制,目前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普遍比较落后。对比海南微软创新中心于2015年10月中旬在三亚学院组织开展的海南IT行业培训课程的相关知识内容不难发现,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课程的知识内容已经是IT行业在6年前就已经普遍采用的技术知识了,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的脱钩现象非常严重。

(二)教学途径狭窄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成果早已变得非常丰富。然而,由于很多职业学校的校内网和互联网之间并不能无障碍接通,导致教师只能在课堂上就已备好课或写入课件的相关内容展开,而且受到网络条件的限制,很多学生在完成课堂学习之后也没有机会利用学校为其提供的学习资源进行练习和技术创新,结果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只能停留在表面而没有办法被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能力,客观条件的限制,却将“信息化”的教学理念框在了教室里,阻碍了IT技术中的新知识、新技术应用成果的作用发挥。

(三)教学效果不佳

职业学校承担着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培养合格接班人的艰巨职责和使命。对于信息技术专业来说,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目的,就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专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我国当前阶段的就业发展情况来看,信息技术专业方向当之无愧是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期内最热门的就业方向。然而从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上看,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就业情况并不乐观。据统计,信息技术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中只有13.56%的人从事着与本专业相关的技术类工作,而超过半数的同学则选择从事与本专业毫无关联的销售工作或者行政工作。这样的一个统计结果表明,信息技术专业学生的成长并没有按照专业教育体系设计的方向和轨迹完成,教学效果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

三、“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专业教育新常态

从信息技术专业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来看,信息技术专业课程内容的落后,造成了教学和实践的脱节;教学工具的信息化程度有限,限制了信息技术成果的转化,而这一切问题的最终表现就是职业学校培养的信息技术人才在社会上用不上。在这样的情况下,信息技术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就应当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朝着以下四个方向进行改革:

(一)借力“互联网+”,推动教学模式多样化

“互联网+”倡导的是跨界发展和技术融合,充分借助互联网的“云计算”平台,推行智慧云课堂。以某学院的信息技术专业教育为例,在信息技术专业的教育工作中,互联网的普及,使“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变得可行。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IT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而课堂和老师的角色则发生了变化,老师更多的责任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利用互联网,教师还可以充分使用网络游戏的“目标、规则、反馈”等要素,在跨界融合的思路下,提升课堂吸引力,提高教学效率,全力推动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发展。

(二)借力“互联网+”,推动教学资源先进化

“互联网+”注重的是将互联网平台的互动性和实效性的充分结合。从信息技术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尽管专业教材的内容和知识并不是最前沿的“新鲜知识”,但是书本知识却能作为一种桥梁,帮助教育者和学习者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获取海量的教学资源。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优势,将IT专业的优秀人才创新的先进技术成果汇集起来,制作成可以用作教学的微课、慕课等资源,既能吸引高水平IT人才对于专业教育的关注目光,还能在现有条件下快速提升教学资源的时效性和进步性,就能有效实现教学资源的丰富和充实,实现教学资源的先进化。

(三)借力“互联网+”,实施教学评价多元化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和发展,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将会变得更加频繁和顺畅。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师生之间的关系,也会随着学生对新鲜知识的需求迫切程度的提升而发生微妙的变化,学生在互联网平台的帮助下已经具备了利用自学掌握海量知识和技术的基本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云计算”模式,利用微信、QQ、BBS等在线系统能实现学生及时交流与互评,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记录学生成长的过程,为教师教学的决策提供量化数据,从而实现“培养一个独立的学习者”的教育最终目标。这样,教师对信息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的评价就会变得更加理性和多元,而学生对专业课教学质量的评价也极有可能被充分利用起来,转化成为推动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专业化水平进步的新动力。

(四)借力“互联网+”,开创学习模式新颖化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和发展,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一些在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难以有效利用的、无规律的、零散的“碎片时间”,也因为无线网络的存在以及人们对于无线网的热衷而变得有价值起来。在“互联网+”的思路带动下,信息技术专业完全可以开发一些适合人们在休息、吃饭、乘车等这些“碎片时间”进行浏览学习的在线学习视频课程APP应用,而有了这些充足的在线教学课程,碎片式学习模式就将会从“概念模式”转变成“实际模式”,在未来的信息技术专业教学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总结与展望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影响不断深化、蔓延,信息技术人才将会逐渐成为各个社会领域跨界发展都离不开的必备人才。在这样的一种发展形势面前,利用互联网发展的契机,加强信息化建设,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开发IT教学资源,以增强信息技术专业教育的实效性成果,提高培养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知识水平、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才是信息技术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取得突破性成果的关键。

Leading the New Norm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Education with "Internet Plus"

ZHAO Qi-dong

(Jiangsu Jiangy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Jiangyin 214400, Jiangsu Province)

互联网行业实习自我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教学

在信息网络化的今天,互联网信息资源已经成为社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传统信息资源数字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各类开放性数据库规模效应的形成,人们的工作和学习将越来越依赖互联网。因此,如何方便、快捷、有效地利用互联网来为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服务,是网络时代人们增强人力资本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本文结合近年来我国互联网的发展状况以及高校文科教学的实际,针对性地提出高校文科教学利用互联网的相关建议。

一、互联网络浸透现实生活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06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总人数为13700万人,与上年同期相比,中国网民总人数一年增加了2600万人,增长率为23.4%。其中专线上网网民人数为2710万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了200万人,同比下降6.9%;拨号上网网民人数为3900万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1200万人,同比下降23.5%;宽带网民人数为9070万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640万人,增长率为41.1%;手机上网网民人数为1700万人。网民数量稳步增长背景下,专线上网和拨号上网人数下降,而宽带上网人数大幅增加,手机上网用户规模扩大,说明我国网民上网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上网形式日趋多样化。这一变化从上网计算机的情况也可以看出,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的上网计算机总数已达5940万台,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990万台,增长率为20.0%。其中专线上网计算机数为590万台,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了60万台,同比下降9.2%;拨号上网计算机数为1820万台,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了240万台,同比下降11.7%;宽带上网计算机数为3530万台,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290万台,同比增长57.6%,在我们所调查的不同方式上网计算机数中唯一保持增长趋势。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网站数为843,000个,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148,800个,增长率为21.4%。中国网页总数有44.7亿个。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20.7亿个,增长率为86.3%。网站数量的增加,特别是网页数量的大幅增长,说明我国互联网信息越来越丰富。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网络、电视和报纸是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网民选择的比例分别为网络85.0%,电视66.1%,报纸61.1%。此外,杂志、书籍和广播也是网民获取信息的途径,选择的比例都在10%~20%之间。可以看出,对于网民这个特定群体来说,网络是其获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径,其次是大众化的电视,然后是纸质的平面媒体,最后是广播。在网民获取信息最主要的途径中,网络独占鳌头,所占比例达到47.4%;电视紧随其后,所占比例为30.6%;接下来是报纸,所占比例为15.7%;其他媒体所占比例都非常低。由此可见,互联网已经充分融入网民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以及娱乐之中。

二、海量信息丰富教学内容

即使最新版的教材,其内容也总是落后于实践的。在这个信息网络化的时代,知识更新越来越频繁,过去那种照本宣科式的灌输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可。那么,要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就非常有必要利用网络信息来丰富教学内容。

对于教师来说,教材不应成为教学的边框,力图须臾不离地把教材内容向学生宣讲,这是不现实的。教材不过是对该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规定,大量的东西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延展和补充。而需要延展和补充的主要有教师自身的知识积淀、教学方法和教案这三个方面,而教案的补充又是核心所在。

以前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和教学法课程的时候,老师都会打“一碗水和一桶水”的比方,意思是说老师要给学生一碗水的知识,自己则需要拥有一桶水的知识才行。一些老师参加工作之后放松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方法的学习,日渐老化的知识和模式化的教学方法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而又很少有机会参加继续教育培训。这种情况下,老师们应该自觉地通过互联网来强化自身的功底。

以新闻专业课的老师为例,譬如WEB2.0、3G、移动搜索、博客、参与式收看等知识,都是读硕士、博士时教材上没有的,老师可能根本不了解,而学生又通过其他渠道一知半解。如果学生搞不懂问老师,老师不知道怎么办?这就要求老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随时通过网络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又如教学方法和教案,一般来说老师之间往往是缺乏沟通、取长补短的,因为一方面有的老师觉得教案是自己的劳动所得,存在知识产权,不愿意与人家分享;另一方面老师们各忙各的事情没有时间相互之间听课,或上课时间冲突不能相互听课;加之,通常一个老师要上好几门课程,同一院系老师之间讲授课程都不同,集体备课制度很难实行。这样,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教学在很多时候成了个体作业,既不利于老师之间的协作,也不利于整体水平的提高。不过,这种情况在网络时代有所改观,一些老师主动把自己的教案传到互联网上与大家分享。我们只要善于利用网络搜索引擎,就可以方便快捷地学习人家在教学方法和教案编写方面的长处。

丰富教学内容的核心环节是对教案内容的丰富,除了学习人家的教案编写外,还可以直接选用互联网上的信息来备课。一方面可以从文本形式上来丰富教案。传统教案的文本形式都是平面的,通常是文字,至多也就是增加点图片、表格。而现在很多老师都采用电脑备课,那就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来丰富教学内容,除文字文本、图片文本之外,还要善于采用音频文本和视频文本。譬如《广播电视新闻》课程在讲授电视专题节目时播放一段专题片,比简单的文字讲授要好得多。另一方面可以从内容上不断更新教案。以前那种一本陈旧得发黄的教案教一辈子做法已经行不通了,而当前很多老师采用的电子教案也方便对内容的及时更新。在教案内容更新上,包括新的案例、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知识等方面的更新。以新闻采访和写作教学为例,如果我们一直在讲50、60年代的案例,学生肯定不感兴趣,那么就需要补充最新的东西,譬如上年度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这些东西与现实关系紧密,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最新资料的获得,网络往往比书籍快得多,这就要求我们要经常关注互联网上相关动态,把对教学有用的东西及时保存到自己电脑上备用。

三、互动教学活跃教学形式

除了海量信息和多媒体特性之外,互联网的最大特点在于互动性。传统教学往往存在互动性不足的缺陷,即使有一点互动,也只存在课堂上的问答和课后的交流。而传统教学中的互动性,在中小学教学中强些,而大学教学的互动性则比较缺乏,往往老师上课来下课走,出现一门课上完,老师认不到班上几个学生,学生也对老师和课程都没什么印象。这种情况,不利于师生之间交流,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果以前还可以说老师忙、学生课程多等客观原因的话,那么网络时代我们就没有理由不注重大学教学的互动性。

一般来讲,利用互联网增强教学互动性的环节主要有电子邮箱、QQ或MSN、博客等。作为任课教师,给学生留自己的联系方式是必要的。如果家庭电话和手机不方便留给学生,可以给学生留自己的电子邮箱地址、QQ或MSN号码、博客地址等,即使原有的这些资源不方便向学生透露,可申请专用的联系方式跟学生交流。

譬如电子邮箱,老师不妨向学生公布两个地址,一个只有自己才能打开,方便与学生点对点的联系,学生可以通过这个电子邮箱向老师提学习、生活和思想上的问题,老师针对性的进行解答,如果具有普遍意义,老师还可以在课堂上集中解答;而另一个电子邮箱地址可用来老师跟学生点对多的联系,地址和密码均可以向学生公开,老师把对学生有用的教学资源传到这个邮箱里,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下载。

QQ或MSN号码,可主要用于老师跟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有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不愿意跟同学交流,也不愿意当面跟老师交流,但是愿意匿名和老师说。这个时候QQ或MSN可以很好地发挥作用,学生有什么特别的想法或者思想感情方面的问题,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跟老师交流,老师不管知不知道学生的名字,都要耐心地解答。这样,不仅有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很多具体问题。

博客是继电子邮箱、BBS、QICQ之后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博客书写不仅能够提高作者自身的写作能力,而且还能及时看到别人的评价,尽快这些评价不一定正确,但必定反映网民的某种意向,对于作者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好处。作为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博客,显然不能仅仅是个人感情的书写,还应改寻找一些学生普遍关心的话题、教学上的问题、专业上的简介,让学生广泛参与讨论,以此来促进教学互动。

互动教学最核心的要素在于教学双方的平等交流,如果老师总端着为人师长的架子,一味地强调什么师道尊严,那么,无论是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还是在网络交往中,学生都会敬而远之。因此,要在互动教学中起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关键是教师与学生能够平等交流。

四、方法传授凸现教学效果

运用互联网的优势来搞好高校文科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这一环节,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方便快捷地利用互联网,来为自己的专业学习服务。一般来讲,我们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学生进行运用互联网方法的传授。

其一,常用网络工具软件的运用。方便快捷地利用互联网,离不开对常用网络工具软件的使用。在普通高校文科教学中应教会学生使用四类软件,即网页浏览及音视频播放软件,网络浏览软件一般采用的是微软的INTERNETEXPLORE,其他一些网络运营商和软件服务商也提供网络浏览软件,比如深圳腾讯公司的,就是同一种浏览器也有不同版本之别,如微软浏览器IE5.0和IE6.0,其功能也有较大差别;除浏览器之外,还有一些专用网页浏览软件,如浏览PDF网页的ADOBEREADER、浏览CAJ网页的CAJVIEWER等;常用音频视频播放软件如WINDOSMEDIA、REALPLAYER等。网络防毒杀毒软件,除尽可能选用正版杀毒软件外,还应教会学生如何全面利用杀毒软件的功能来为自己服务,常用防毒杀毒软件如江民、金山、瑞星、诺顿、卡巴斯基等。网络下载及解压缩软件,快速进行网络资源下载的软件如FLASHGET等,解压缩软件如WINZIP、WINRAR等,都是在网络生存中应当熟练掌握的。常见网络故障处理软件,如雅虎上网助手,不仅能够修复IE,还能清除上网痕迹等,是处理常见网络故障的得力工具,像这样的软件学生要学会全面运用。

其二,网络资源搜索方法的讲授。海量信息是互联网络的特点,网络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选择信息的麻烦。如何方便快捷有效地选用网络信息,这对于任何一个网络使用者来说,都是十分关键的。而各类搜索引擎为网络信息过滤提供了方便直接从搜索引擎里面查找网络信息还要注意渠道的可信度,尽可能选用政府部门网站或权威性高的商业网站,如查询上年的全国人口总数,传统印刷资料最权威的是《中国统计年鉴》,但当年统计年鉴一般要下半年才看得到,而且收录的是上一年的数据,显然不符合要求。这种情况下,我们首先想到的办法是直接在搜索引擎里面搜索,可能得到很多网页,包括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网易等,一般选用新华网、人民网;但是在资料来源里面发现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于是我们进入国家统计局网站在最新统计公报里面可以查询到需要数据。因为,国家统计局在每年的第一季度都要上一年的统计公报。熟练掌握搜索方法的最佳结果就是变盲目搜索为定向查找,像查询上年全国人口之类的,今后就不用在搜索引擎里面搜索,而是直接进入国家统计局网站查找。

其三,教会学生构建个人数据库。网络资源是随时更新的,对网络的利用并不是无时无刻的,但并不等于说任何时候利用网络资源都从最初的原始状态开始,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积累,在平时着眼于个人数据库的构建。一旦个人数据库基本成型,下次需要什么资料的时候就可以直接从数据库里面找,而不必每次都去大海捞针式的搜索。一般来讲,构建个人数据库可以从自身的专业学习、兴趣爱好等方面去构建,内容包括网址收藏、网页收藏、文章下载、电子书籍下载等;要注意对这些数据进行归类,每一个大类建一个文件夹,然后对各小类也分别建立文件夹,平时上网时把网络资源进行手动归类。当然,个人数据库的范围还可以广泛些,如有关软件,有关生活服务内容等。总之,构建个人数据库的意义在于使自己的每一次上网都不再是简单的网页浏览,而是有意义的资料搜寻;每一次资料搜寻都不再是过去经历的简单重复,而是对新资料的发现和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