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教育心理

儿童教育心理

儿童教育心理

儿童教育心理范文第1篇

一 残障儿童心理健康标准

结合心理发展特点和社会要求,残障儿童心理健康标准可在情绪、主导活动、人际适应、了解自己和环境等方面加以考察。

第一,拥有基本稳定的情绪。尽可能地保持愉快、乐观、满意等积极情绪态度,偶尔出现悲观、失望等消极情绪,但不会持续长久;能够向家人和教师适当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保持相对稳定,不出现过激行为。

第二,乐于融入周围的环境。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能用友善、宽容的态度与别人相处,并且能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能将自己的兴趣和精力倾注于学习、劳动和游戏中,并且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尽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争取最大的成功;对学校、社会环境具有积极的接纳能力,能尽快适应环境变化。

第三,具有适当的自我认知能力。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能对自己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

二 残障儿童常见的心理困扰

第一,敏感与敌对,容易情绪激动。自卑心理使他们十分在意自己的缺陷,过多注意别人的语言、行为和态度,对他人的评价也极其敏感,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会表现极端愤怒,也常因一点小事或别人无心的一句话而大发脾气,对外界的情绪反应强烈,情绪波动较大,易发怒,常与人发生冲突。

第二,自闭与自卑,容易诱发孤独。残障儿童学习效率不高、失败的经历较多,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无能感;由于受过分保护和照料,可能任性、自私并伴有强迫、焦虑、自闭、情感和行为障碍等问题;他们乐于与同伴交往,特别是同为残障的伙伴,但与正常同伴交往时会感到彼此不同,使得他们不愿与周围的人交往,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孤独感,性格变得内向,甚至会出现交往和社会障碍。

第三,抱怨与悲观,容易内心消极。当残障儿童做事遇到困难或受到嘲笑时就会产生抱怨情绪,抱怨亲人、朋友,抱怨命运的不公平,他们常常认为自己是无能的、多余的,有强烈的无能感和不公平感。此外,与正常儿童相比,残障儿童在学习和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会遇到更多困难,甚至他人看来非常简单的问题都无法自己解决,因此他们常常对自己失去信心,产生悲观消极的心理,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 残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第一,培养积极健康情绪,帮助残障儿童找到自我。通过教育活动使残障儿童学会对情绪进行自我调控,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预防和转化不良情绪,在自信中找到自我。学会表达情绪,克制和宣泄不良情绪。也可以帮助残障儿童疏导负性情绪,如愤怒时,可以听音乐、作画、进行运动等,悲伤时找朋友倾诉;焦虑时,可以进行自我放松等。还可以从残障儿童的闪光点入手,逐渐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不是无能的,以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他们逐步建立起自信,找到自我。

第二,优化生活教育环境,潜移默化影响心理情绪。环境是教育的重要因素。稳定的生活和教育场所,必要的物资设备,适当的空间条件,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物质基础。在教室的布置中,推行“一块语言版、一个玩具柜、一个生态窗、一个音乐角”,有利于教师在心理健康课上发展学生的多种智能。精神环境对残障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人际关系与环境气氛和谐,生活快乐,以及家长与教师积极关爱,那么残障儿童的心理健康就容易趋于积极;相反如果长期处于不良氛围下的残障儿童容易形成冲动、愤怒、攻击等不良心理行为表现。对此,在学习和生活上,要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用无私的爱去感化、温暖他们的心,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带领他们走出迷茫,使他们感受到校园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为他们掌握一定劳动技能和生活能力提供保障。

第三,开展心理教育活动,把握好健康心理发展方向。通过开展心理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可实行“一个融合”,即“学校全方位管理、教育教学等工作融合”,推行“五个自主”:“自理自主、劳动自主、交往自主、学习自主、休闲自主。”将“我洗小手绢”“小小值日生”等活动纳入日常心理教育中,培养残障儿童的自主意识;通过开展义务奉献活动,培养学生积极融入社会、融入周围环境的心理能力。比如利用义务劳动日使他们在关心他人、服务他人的活动中,感受到奉献的快乐,同时提升其自我价值感;还可利用社区人力资源,教育设施,针对其不同的特点和需求,举办职业技能培训和兴趣小组;也可以开展寓教于乐的活动,使智障儿童在轻松的氛围中愉悦身心,同时培养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定期组织各种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教育活动,使残障儿童在身临其境中培养健康的心理。

第四,家庭与学校配合,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残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协调配合。对残障儿童近期的表现及心理状况,家长和教师应及时进行沟通交流,针对问题,研究和学习相关的教育技术和方法,采用适宜的个性化教育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开展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的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使三者更好地融合,这样就能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心里,以便采取积极的心理教育方式方法。加强对家长进行残障儿童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定期为家长举办讲座,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他们支持学校开展针对残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儿童教育心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学校教育 心理成长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不断深化改革,入城打工的农民越来越多,并且这些农民工大多是孩子的父母,孩子只能留在农村,这样就造成了一个巨大的儿童群体,这些留守儿童占据了我国农村儿童数量的四分之一,巨大的数量也导致了一些儿童失学。很多留守儿童和失学儿童因为缺少教育和父母的关爱导致性格和思想发生严重的扭曲。因此,学校教育在留守儿童和失学儿童的人生成长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对其心理的疏导是最为关键的部分。

1留守儿童和失学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留守儿童和失学儿童的心理健康调查情况不难发现,因为缺少父母的爱护,心理会出现严重的问题,孤僻、胆小、封闭等心理障碍都是最为常见的,在众多的留守儿童中,心理能正常发展的不足一半,学习成绩也是不好,针对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分析其中的原因,从而解决留守儿童和失学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1)缺少家长的关爱。大多数的外出打工的父母每年回家的次数不超过三次,很多都是一年才回家一次,在这样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和失学儿童很难得到父母的关爱,平时也只是通过电话来进行联系,常年得不到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在情感少就比正常儿童缺失。没有了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呵护,留守儿童和失学儿童的情感极为脆弱,在学校对这种事情非常的敏感,遭到同龄的小朋友的嘲笑,久而久之形成了心理问题,思想上也是极为的消极,成绩一塌糊涂。

(2)长辈过于溺爱。一些留守儿童大多是由爷爷奶奶等进行照顾,这些长辈对孩子相当的溺爱,生怕孩子受到一丁点的委屈,父母的外出,对孩子的教育的责任就降落在长辈的身上,但是因为大多是孙子孙女,长辈只有疼爱,舍不得责备,这样就导致留守儿童的思想和心理出现一定的问题。再者,长辈的思想与现代的教育思想有着差异,很难对孩子进行合理有效的教育。没有了约束的小孩,就会在日常生活中胡作非为,做事仅仅考虑自己,以个人为中心,对待别人缺少宽容和理解。

(3)厌学心理比较严重。很多留守儿童和失学儿童对学习不感兴趣,认为学习是一件没有多大用处的事情,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众多大学生毕业就面临失业的情况,导致很多家长和长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给孩子灌输一些学习无用论的思想,加上自己的父母没读多少书照样挣钱,就产生了厌学的思想,因此在学校学习中表现的心不在焉,对于学习也是极为不认真,导致学习成绩差,形成恶心循环。

2加强留守儿童、失学儿童学校心理教育的建议

(1)增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虽然众多的父母都在外打工,但是并非所有的留守儿童都是出现心理问题,很多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异常突出,生活条件和物质条件也并不是太好,但是却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正常的生活和成长,他们的精神世界并不是一无所有的,在父母、亲人、老师等的关心帮助下,快乐的成长着,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人生态度对其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关爱比任何物质上的奖励都重要,父母应该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增加回家的次数,这样才能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

(2)在学校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学校,教师应该帮助一些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加对孩子的思想教育,在一些活动中,将一些留守儿童与正常的孩子和谐的调和到一起,让他们能一起快乐的成长。除此之外,社会各界的人士也应该为此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加强对失学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学习指导和思想教育,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让他们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心和社会的温暖。

(3)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帮助失学儿童和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心理,应该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很多留守儿童和失学儿童在生活中就存在一定的问题,自卑心理比较严重,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尽量减少批评的教育方式,选择爱心的教育方式往往能起到更好的效果。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辞,一些类似于不可救药等词语不可出现,这样的话语会严重损害失学儿童和留守儿童的自尊心。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应该帮助其建立自信心,鼓励其在学习的路上继续前进,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失学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晓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1(19).

儿童教育心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学;探究

前言:

留守儿童是当今时代的一个弱势群体,在学习、心理素质以及安全等方面存在重大的隐患,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是当下待解决的一项重大难题。随着我们国家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留守儿童的数量也急剧上升,他们不能像其他儿童一样受到关心和爱护,容易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不健康的行为。尽管社会各阶层已经对留守儿童给予重视并进行了一系列帮助,但是效果并不十分明显。为了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解决这一社会难题。本文就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学教育方法的问题以及改进方法展开论述。

1“留守儿童”的含义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当下留守儿童出现的最频繁地区就是一些比较偏远的山区和农村,他们的生存现状令人堪忧。近年来留守儿童事件也逐年上升,所以我们要对留守儿童多一些关爱,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进一步探究,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2当前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出现的问题

2.1过分的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在目前留守儿童的心理学教育方面,过分的强调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儿童自身有一些逆反心理,过分的关注心理问题,只会使得情况更加严重。一些没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在长时间的被关注下就会有一个自我暗示,认为自己的心理有问题,而一些本来问题不太严重的留守儿童情况会愈演愈烈。这种过分关注会给他们贴上标签,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比如,在对于留守儿童的表述方面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不能过于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给他们留下不健康的心理暗示。因此,必须要重视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加强留守儿童教育,从而可以更好地推进留守儿童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2.2心理教育方法太过片面:当前的心理学教育方法只是简单的把留守儿童出现的各种现状以及处理方法传授给他们,没有全面的考虑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认为没有出现问题的留守儿童就不需要过多关注,在这种消极理念的指导下,传授给留守儿童的也是消极的理念,容易给留守儿童贴上心里标签。即使解决了留守儿童目前出现的问题也并没有教给他们积极的心理暗示,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比如,在现在的心理学教育下,一些心理健康的留守儿童因为没有得到关注而情绪失落,产生逆反心理,出现一些不健康的行为。

2.3心理教育的形式太过单一:目前的心理教育形式过于单一,只是一味的老师讲给学生听,没有一些新意,儿童正是处在一个好奇的阶段,传统的教学方法没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也就导致了教育的效果低下,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对于心理教育应该采用丰富的方式,在给孩子们带来乐趣的同时达到教育的目的。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儿童去义务劳动,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感受到助人为乐的快乐,温暖自己的内心,给他们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因此,必须要用多种的教育方式去推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3心理学改进的方法

3.1适当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为了避免留守儿童出现逆反心理,我们不能过于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可以在一些细微的小地方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不要给他们贴上“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的标签,否则会使他们的心里有负担,要在无形之中给他们关爱,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比如,在对待一些心理有问题的留守儿童时我们要有耐心,即使在教育的过程中可能遇到诸多阻碍也不要气馁,坚信在自己的坚持下终将会有满意的结果。

3.2培养留守儿童的各种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为了让留守儿童彻底的远离心理问题,我们在解决了他们现在的心理问题后也要注重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培养他们去挖掘自身的潜能,发现自身的一些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让他们以后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可以从容的乐观向上的去面对。比如,我们在教育留守儿童的心理时,可以给他们灌输一些乐观、坚强、健康向上的品质。

3.3多面化心理教育方法的形式:在心里教育的方式上,不能过于注重教师传授的方法,这种教育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兴趣,不能够深入了解健康向上的心理。因此,要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自己去主动获得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可以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对于生活的热爱,还可以播放一些大自然的神奇之处或者科技发展的成果,给他们留下对于精彩生活的向往之情,进行暗示,让他们健康成长,远离犯罪,远离痛苦。

4总结

总而言之,我们要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文提到了传统教育方法的三点弊端:第一,过分的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第二,心理教育方法太过片面;第三,心里教育的形式太单一。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适当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其次,偶尔同各种积极向上得优秀品质;再三,多面化心里教育方法的形式。在全社会的关注下,对留守儿童适当进行心理教育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小茹.学科型教学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综合》.2014.

[2]贺峥嵘.学科型教学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3]田立荣.学科型教学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普童话•新课堂:上》.2016.

儿童教育心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原因;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乡,需要成人或委托监护人照顾的年龄在16岁以下的儿童。留守儿童现象是中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这些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在学习、心理、道德等方面存在不同问题,而心理健康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1、自卑。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中绝大部分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心理,因为父母不在身边,遇到困难时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尤其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自卑感会增加和泛化。

2、孤僻。农村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时往往有失落感,在短时间里不爱说话,有些自闭;在学习和人际关系上遇到的烦恼较多,他们主要向朋友而不是向父母倾诉,长此以往会导致他们对外部世界缺乏信任感。

3、任性。农村留守儿童一般是由爷爷奶奶隔代监护,由于爷爷奶奶年纪较大、文化程度偏低,再加上过于溺爱,留守儿童在性格和心理上容易出现偏差、逆反,在行为上,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有不同程度的厌学倾向。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1、父母教育缺位

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缺少和父母交流的机会,其生理和心理上的依恋需要得不到满足,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心理上的敌意和焦虑。监护人主要是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祖辈大多溺爱孩子,往往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情绪变化,易使孩子养成刁顽任性的不良个性和行为。

2、学校教育不足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直接影响他们的成长。但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学校对于寄宿学生没有配备专门的生活老师,留守儿童在学校很难得到学习以外的关怀;农村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存在偏差,教好几个差生,不如带好一个优生;学校办学条件差,相当一部分学生寄住在学校附近的亲戚家中,在学校和亲戚之间形成一种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监护失控。

3、社会教育不良

当前,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有效帮助的机构太少,由于基层很少或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农村少年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发展在社区教育中还处于真空之中;社会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一些农村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三、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对策

1、完善家庭教育

充分发挥父母的教育职能,改变那种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也是自己辛苦打工价值体现的错误观念,使其充分重视子女的情感需求和人格的健康发展;与孩子经常保持联系,除了生活、身体、学习方面外,还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除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等方式;要时常与学校、老师保持联系和交流,以及时了解子女的发展和变化。

2、加强农村学校教育

学校应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增设特色课程,将心理辅导课程和法制课程纳入必修课程,开展生存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和自强自立教育,提高留守儿童自理自助能力;教育留守儿童主动与父母沟通,勇敢面对和克服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对家长及监护人进行培训,使其端正教育观念,掌握跟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探讨并推广先进的家庭教育经验;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包括保育员的选用、培训、管理方式的改进、相关制度的落实等,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居住和生活条件。

3、整合社会力量,构建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全社会要给农民工子女提供平等的就学机会,以尽量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政府应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强化父母在子女监护和教育方面的职责;在学校设置方面合理布局,尽可能缩小农村小学或教学点的覆盖范围;社区居委会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补充监护。

参考文献:

[1]熊磊,石庆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对策[J].教育探索,2008,(6).

[2]叶曼.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

[3]Robert H. Bradley, Robert F.Corwyn.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child development[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2,(53).

儿童教育心理范文第5篇

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存在误区

特殊儿童先天的残缺及后天教育的艰苦,对家长的心理承受力是一个考验。调查发现,特殊儿童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较之普通家庭,存在着更为严重的问题,这对于身体发育和心理成长严重脱节的特殊儿童,是很不利的。

1. 情感层面失衡导致不良家庭氛围。

若不能理性面对孩子的特殊性,特殊儿童家庭往往会出现不良家庭氛围。或者过度溺爱、保护,过分干涉和包办,导致孩子社会、生活技能低下,任性、幼稚、依赖性强等性格;或者对孩子不管不问,甚至打骂呵斥、厌弃,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易形成孩子冷酷、攻击、情绪不安等心理。

2. 零批评与“护犊”情结,忽略心理潜伏期教育。

特殊儿童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里度过的,抓好幼儿期和心理潜伏期教育,就成了家长不可避免的责任,而家长往往忽略这两个时期的教育。不少家长甚至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仍旧寻找各种理由为孩子开脱,零批评与护犊情结极易养成孩子不负责任、任性、为所欲为的心理。不良心理品质一旦形成,后期的矫正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教育效果远不如将问题控制在未爆发时。

3. “笼养”、“圈养”现象严重。

不少家长出于种种原因,很少让孩子接触外界,使孩子失去了自我成长的机会,对外界充满了恐惧和误解。

4. 未能分类教育,忽略开发心理潜能。

特殊儿童障碍类型有别,残障程度不一,家长应根据特殊儿童的残障类型、程度以及年龄阶段进行教育,如自闭症应给予更多的关怀,肢体残疾应加强大小肌肉训练,智力残缺应给予相应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和兴趣开发等。另外,应注意开发儿童的心理潜能,调动孩子成长的自身动力,从根本上促进特殊儿童的成长。

树融合理念,促进特殊儿童家庭教育

首先要理性接纳孩子的特殊性,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形成教育合力。

家长应充分认识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让特殊儿童接受基本的生活技能、社会适应性能力的教育和训练,帮助孩子学会与外界交流沟通,注意引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健全的个性心理品质,帮助孩子克服自卑、怯懦、任性、粗暴、敏感等不良心理品质,树立自信,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建立健全人格。家长要注意的是,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家庭中的教育和训练应具有经常性、反复性和长期性。另外,家庭成员要分工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其次,要发挥期待效应,开掘特殊儿童心理潜能。

特殊儿童的各类残缺障碍,导致了他们生理成熟与心理发展相对落后的矛盾,家长要在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中积极渗入心理健康教育,从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开始,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克服自卑,巩固习得的技能。同时,拓宽知识层面,发挥自我教育作用,通过期待效应开掘孩子的心理潜能。可结合孩子身心发展特点,抓住几个发展的关键期,帮助孩子制定相应的长短期目标,遵循小步子原则,帮助孩子树立明确的目标,促进孩子自觉主动地成长和进步。

第三,拓宽特殊儿童活动空间,提高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1. 家长要对特殊儿童进行早期干预。

早期干预是指在儿童异常发展的早期实施系列的治疗、教育和训练,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利因素的影响,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和健康水平。特殊儿童发育早期是他们发展迅速的时期,也是大脑可塑性较强的时期。家长及时有效的干预、训练和教育,既能有效发展残疾儿童的素质,又能有效防止第二缺陷的出现。

2. 提高特殊儿童社会适应能力。

家长要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鼓励特殊儿童克服怯懦、畏惧心理,主动参与社会生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此外,还应注意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为今后的生存奠定基础。

最后,家长言传身教,联合学校社区形成家庭教育特色。

家长要注意提高自身素质。特殊儿童自理能力差,独立性弱,他们的教育过程充满了枯燥无味的重复,这就更需要家长提高心理素质,耐心地教育孩子。家长自身素质提高了,才能探究残疾儿童的特殊心理,实施更有效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