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司马光教学设计

司马光教学设计

司马光教学设计

司马光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问题 设计 解答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8-0208-01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与深入,小学语文老师对语文教学方法进行了大胆创新与积极改进,不断总结归纳、推陈出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教学法对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锻炼思维创新能力、开发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为广大教师充分肯定并积极运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倾斜性,比如说问题简单化,无法吸引学生们的注意,激发不起学习兴趣;问题抽象化,脱离教材实际,使学生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引起学习疲劳,产生厌学心理;问题难度大,不在学生理解范围内,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问题片面化,把握不住重点缺乏针对性,使学生学而无用,造成资源浪费。还有的教师虽然问题设计的科学合理,但常常在问题反馈和解答上不加重视,解答不及时、解答不详细、解答不到位等等,这些问题都同样地忽略了小学语文其基础化、工具化的特征和小学生的认知心理,使得课堂问题教学,不但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还容易抑制小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思考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小学语文课堂问题教学法,并不简单的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大有内涵的教学艺术,作为教师,要认真学习、合理掌握这门艺术,使问题教学发挥它特有的积极作用。

1 设计问题应突出重点,注重问题的有效

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要锻炼小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更要注重开发小学生智力,提高小学生思维创新意识,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聪明人”。因此,在课堂教学问题设计上应结合教材中心内容、突出重点,设计有针对性、有思考性的问题,对小学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训练,培养小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创新能力。如在“司马光”一课中,笔者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用突出表现司马光沉着冷静、勇敢机智的人物形象来进行问题设计。在进入课文之前,笔者首先给学生们设下疑问;“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讲司马光的故事,希望同学们听完后,能告诉我司马光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值得我们学习?”学生们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到课文中来。经过课文阅读后,笔者问学生:司马光和他的朋友们发生了什么危险的事?有一个小朋友掉到水缸里了,大家都怎么做的?从这个问题的回答中,引出“慌”、“哭”、“喊”等字。然后继续提问:司马光当时是怎么做的?导出“砸”这个字,让小学生们感觉到了鲜明的对比,笔者引导学生:如果是你们,你们会用什么办法?学生们十分活跃的展开讨论。最后我问他们:这件事情的结果是怎样的?你能说说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吗?这种问题的设计,使学生对课文整体内容进行全面认知的同时,很快就能抓住重点内容和中心思想,对语文知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掌握和理解。

2 设计问题应有层次感,由简到难,层层铺垫

小学生的语文基础水平和认知能力尚不成熟,一些课文内容距离他们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进行设计时要注重问题的难度和梯度,由简入难,层层铺垫,逐渐深入,慢慢领会,将学生引向更深更广的语文空间。在“船长”一课中,笔者采取进行边阅读边提问的方法,通过哈尔威船长的三次命令,引导学习领会课文内容。第一次命令时,笔者提出问题:船长是怎样下命令的?他为什么要“大声吼”?你能听出船长的语气中表达出的其他意思吗?读完第二次命令时,笔者问大家:哈尔威为什么要下那样的命令?学生边读边悟;甲板上当时是什么情况?引导学生用课本知识来回答;你从这些中词中体会到了人们什么样的心情?命令下达后人们的反应怎么样?在“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这句话中,伟大的灵魂是指的什么?学生也跟随着课文情节和教师的设问,刻画出了解一个高大的、巍然屹立的船长形象。在读到第三次命令时,从“快救克莱芒!”这句话中,你觉得哈尔威船长是个什么样的人?这种引导性设计问题,使学生不会感到内容生涩,很自然地进入了一种自主合作、探究思考的学习状态。

3 对问题进行反馈矫正,科学解答,对学生适时激励

司马光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一、创设情境,揭示“策略”

(1)播放flas《乌鸦喝水》的故事。

(2)师:看了这个动画,你有什么想法?

(3)师:聪明的乌鸦这么爱动脑筋,用自己的策略,解决了喝水的问题。我们解决数学问题,也需要掌握一些策略。

(4)师:什么叫策略?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再来讲一讲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好吗?

二、教学例题,感受“策略”

[教学片段一]故事引入,感知转化

(1)师:《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熟悉吧?同学们,司马光砸缸,他的目的是什么?如果直接把小伙伴捞出水,不是更方便吗?

生:年幼的司马光如果直接捞人,既困难又危险。

(2)师:怎么办?在困难和危险面前,司马光急中生智,常用的办法不行,他想到了另一个办法,就是?

生:砸缸、放水!

师:聪明!

(3)师:像司马光的这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叫“转化”。

师:转化,在数学学习中有哪些应用?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索、感受。

[教学思考]

这个故事,解决的虽不是数学问题,但“转化”的方法和效果却非常典型。加之浅显易懂,学生耳熟能详。以此引入,并用“转化”点题,学生豁然开朗。

[教学片段二]专题练习,感悟转化

(1)师:这里有一个算式,你想怎么算?■+■+■+■=________

生:用通分的办法,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再计算。

(2)师:让我们继续来观察,这些分数的排列有什么规律?是如果写到足够多,再用通分的办法,你觉得怎么样?有没有更简便的计算办法?

生:思考中……

(3)师:我们可以借助图形来表示这些有规律的分数。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就是它的一半。涂色部分表示■,余下部分呢?再依次表示,■在哪里表示?现在涂色部分表示多少?余下部分呢?

(4)师:现在,我们把排列有序的加数转化为排列有序的图形后,你能很快算出结果吗?你是怎样思考的?

生:只要用1减去■就可以算出得数了。

师:如果算式是这样的——最后一个加数是■,得数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只要用1减去最后一个加数!

师:我们用画图的方法,发现了加法的规律,从而把加法转化为减法,原来,计算题还可以如此精彩。

(5)师:如果算式是这样:■+■+■+■,得数是多少?

生:讨论,运用乘法分配律,算出新算式是之前一道算式得数的3倍。

师:对,思考问题时,善于发现与旧知之间的联系,巧妙地把新知转化为旧知,未知转化为已知。学习了转化的策略,今后我们解决问题时可以怎样思考?

[教学思考]

做计算题时,我们通过数与形的转化,实现减法与加法的转化,“转化”既是因,亦是果,魅力十足。

三、变式训练,运用“策略”

[教学片段三]应用延伸,拓展转化

师:好,让我们一起来思考,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春天到了,运动会又要开幕了,让我们来看一个跟比赛有关的问题。

(1)看题,什么叫单场淘汰制?这句话我们还可以怎样理解?

(2)你打算怎样思考?跟自己的同桌先讨论一下。

(3)好,把思考的过程表示在自备本上。展示交流。

(4)你是怎么想的?(先把运动员用图形表示,再用连线的方法,经过四轮共15场比赛,决出了冠军)

(5)还可以怎么想?你是怎么想的?说说看,这位同学是怎样把问题进行转化的?

(6)如果有32名运动员参加比赛,需要进行几场呢?

在这里,我们还是运用了转化的策略,换一个角度思考,巧妙地解决问题。司马光的过人之处也在于能够把问题进行转化,从而更好地解决。

[教学思考]

通过“化少为多”“化曲为直”“化石为水”,以及最后习题的“换个角度思考”,从纯数学领域拓展到实际生活之中,并与《司马光砸缸》故事相呼应,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对“转化”策略的感知。

[教学片段四]故事小结,深化转化

(1)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索和感受了转化这一解决问题的策略,有什么收获?

你们还记得《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请学生讲一讲,并指出曹冲是把大象的重量转化成了石头的重量。这样的设计照应了开头,同时也将学生的眼光从课堂再次拉向了现实生活,有利于学生自觉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今后遇到新问题可以怎样思考?

司马光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成性课堂;预设;误区

一、生成性课堂的定义

“生成”在《辞海》中的解释是“自然形成”,生成性课堂就是一种自然形成的课堂。它不是“罐头式”的课堂,也不是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课堂。它是教师和学生都在不断创造、解释偶发事件的课堂,在这个创造和解释的过程中,教学内容不断变革,课堂意义不断提升。

二、实施生成性课堂的必要性

1.知识具有不确定性

科学知识只有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才能成为正确的知识,不存在永恒不变的真理。波普尔认为,由于人们根本就不能获得完全证实或证明的知识,所有的知识都是一种“暂时的”理论。在他看来,人类知识的增长实际上是经由“猜想”和“反驳”的途径不断地从旧问题到新问题的过程。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允许“意外”的出现,充分利用课堂的生成资源。

2.学生的变化发展

人作为有生命、有意识的个体是不断发展的,这种发展是不能被预先计划的,生命不能被保证。既然人的发展具有不确定性,课堂也不应该是僵死不变的。因此,课堂教学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反应来实施教学计划。

3.课程类型的多样性要求生成性课堂的存在

课程可以分为文本课程和体验课程。课程不仅仅是指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文本内容,还应该是被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感悟、思考和体验的内容。

4.教学的互动性要求课程具有生成性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统一的过程。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中需要交往,需要对话,也需要互动。教学中的互动不可避免会带来一些教师事先未能预测到的意外。若互动的课堂没有意外,不具有生成性,在这样的课堂里,那学生就只能是摆设和工具。

三、如何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统一的。

1.预设是生成的前提

生成是建立在预设的基础上的,预设的基础越高,生成的水平也越高。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教材,理解教材,从不同维度开发教材。教师应该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让自己的知识在广度、深度上都得到发展。对于教材,教师需要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位,从中提炼出可生成体验的内容。只有在课前充分的预设,才能避免课堂上低水平的生成。

2.预设的方向是生成

预设强调教师课前的计划和安排,体现教师在课堂的主导地位。课堂生成是指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即时调整教学的思路和教学行为,从而达到临时的教学目标,它彰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即时性、不确定性。有针对性的预设能够大大提高即时生成的水平。课堂上的生成资源是在师生之间的互动中产生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预设时要有针对性,充分考虑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反应。

3.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课堂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任何课堂活动都应该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不论是课前的预设还是课上的生成,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的预设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施加影响,促进其发展。课堂的生成是教师根据课堂的动态发展巧妙的利用动生成资源发展学生的能力。预设与生成都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与措施,都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四、走出生成性课堂的误区

1.生成性课堂否定预设

生成性课堂是在教师课前预设的基础上的生成,预设是生成的方向。脱离了预设,生成将会是毫无意义的。但是,目前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理念成为很多一线教师课前不备课的理由。问其不备课的原因,他们说这是新课改的理念,减少课前预设的成分,增加课堂中弹性成分。一些教师课前拿着课本走进教室,课后直接回家,毫不关心学生的学习成长,更有甚者,上课可以脱离课本,夸夸其谈。这样的课堂,课前缺少对教材的深入分析,课后缺乏对学生的了解、认识,其有效性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往往是缺乏有效的教学目标,其生成的意义也不深刻。 转贴于

2.刻意生成,牵强附会

生成性课堂强调开放生成,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有些教师就误以为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自己只是配角,只要是学生提出的都应该肯定。生成性课堂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消失。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缺乏教师有效引导的课堂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堂。在生成性课堂中教师所利用的生成资源必须具有积极的生成价值,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教师课堂的课堂生成不能是无目的的生成,也不能是有悖道德原则的生成。

3.误读教材,偏离主题

生成性课堂是在教师对课堂进行充分预设的基础上的生成。一堂好的生成课堂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可以从多个视角挖掘教材的内涵和新意,但那些有违道德常理,不利学生身心发展方面的生成内容还是应该被限制的。如下案例:

案例1 《司马光》教学片断

师:你觉得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做法好吗?

生1:大家都慌了,有的去找大人,有的哭起来,只有司马光的办法又快又好。

生2:我觉得司马光的办法不好,砸坏了公园的缸,还可能把缸里的小朋友砸死。

师:你们觉得第二位同学说得有道理吗?

生3:对,小石头都会砸伤人,这么大的石头真的会把缸里的小朋友砸死。

生4:缸片飞起来,还会把外面的小朋友砸伤。这办法危险。

师:这几位小朋友真会动脑筋。

教师的这个问题本来是要引导学生学习司马光临危不乱、急中生智、挺身救人的精神。而通过课堂生成,学生们把司马光批得体无完肤,这完全背离了文章的中心大意。正是因为教师的无效引导,盲目生成才导致好好的课本被学生误读。

4.缺乏引导,盲目生成

案例2 《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断

师:学了《狐狸和乌鸦》后,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

生1:我觉得乌鸦很可怜,辛辛苦苦叼来的一片又大又肥的肉却被狐狸骗走了。

生2:我们要经得住别人的花言巧语,不要上当受骗。

生3:我觉得乌鸦太笨了,狐狸太聪明了!

生4:对,狐狸开动脑筋,想出了好办法,知道乌鸦爱听好话,就一个劲儿夸乌鸦,终于达到了目的。

司马光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写作特色;《司马光》

就低年级语文教材来看,老师一般不研究文章是写人的还是写事的,而教学重点是朗读、识字、写字。写作就是“说话写话”,而这种写话说话的训练,是渗透在平时阅读训练中的。最近听了我校一位老师上《司马光》一课,这位老师就尝试着在低段语文阅读课上渗透说话写话的教学。她的教学设计让我对低段语文如何进行指向写作阅读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一、寻找文本空白说

寻找文本的空白点,比如《小松鼠和大松树》中,小松鼠听了风伯伯的话,惭愧地低下了头,他心里会想些什么?还有《奶奶的白发》中,听了奶奶的话,“我”低下了头,没有吭声,此时,“我”心中在想什么呢?《司马光》是个历史故事,第一段是环境描写,第二段是别人的对比描写,第三段是主人公的动作描写。老师没有让一年级学生仿照课文分成三个自然段来写另外一个人,而是挑选文章中的第二段,重点训练段落是“小朋友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个句式经常见到,曾经有人调侃我们,说从一年级的语文课到六年级的语文课,大家一直在说这个句式。接着再引导孩子看第三段,作者用两个动词,写出了司马光的沉着和冷静,动作果断而干脆。老师巧妙地引导,不仅让一年级小朋友来模仿这个段落,而且还教会他们抓动词写人物的品质。所以笔者认为,用一双发现的眼睛,去寻找文本中有价值的空白,发挥想象,填补空白,使文本内容更丰富,同样拓宽了阅读课的宽度和深度。

二、联系课文内容说

第二个训练方式往往跟“课文理解”相挂钩,学生写得好不好,往往跟他理解得对不对、深不深有密切关系。比如《蘑菇该奖给谁》中,第一次小白兔和小黑兔比赛的对手不一样,得到的待遇不一样,那么,第二次,他们又会和怎样的对手比赛呢?学生怎样写,完全跟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息息相关。这位执教《司马光》的老师选取了文本说话的点后,孩子又该说什么呢?在引导孩子感悟第三自然段中的两个动词“搬”“砸”时,又进一步追问司马光怎样搬,小朋友还能说答案来。接着再问小朋友,司马光怎么砸?因为文本中说到“司马光使劲砸”,小朋友实在不知道怎么来安排“使劲”一词,就说“司马光非常使劲砸”“司马光非常非常使劲砸”。从答案中感觉到了小朋友的可爱和无奈,台下听课的老师也忍不住笑了。接着老师引导孩子观察插图,或者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什么才叫“使劲”。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思维的闸门一下被打开了,接着说得更细,比如关注到人物的神态和动作,甚至有个别孩子还会说出司马光心里的想法。你看,这样说不仅紧扣文章内容,还将孩子的思维引向更深处。

三、迁移写作方法说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目标的要求,低段阅读教学写作意识的培养,宜围绕怎样写好句子开展写作意识的训练,在落实识字、写字、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说完整的句子,学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读过管建刚老师《管建刚和他的阅读教学革命》《弄潮儿再向潮头立》《“指向写作”的阅读课》等文章后,又细细揣摩他的两篇课例《理想的风筝》和《神奇的克隆》,不难发现“故事”似乎成了一个中心词。而这位上课老师似乎也紧紧把握住了这篇课文的命脉——“故事”展开教学。将课文分成两个层次,一是用一句话概括故事;二是重点指导第三自然段,把动词讲具体,进行适当修饰,也就是具体讲第三自然段。以此进行学法迁移,指导小朋友写自己班上小朋友的事迹。比如可以先写小朋友“写字、扫地、画画、植树、擦黑板、浇花、洗碗、系红领巾、拖地”等其中的一件事,再模仿课文中“司马光没有慌”,也写一个中心句放在前面。这样尝试着教孩子说话的方法,孩子不仅有话可说,而且还能说得有序。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作为阅读教学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的一种形式,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学科特点,是一种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行为。具体地说,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意在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关注文本的内容,而且关注文本的构成形式,探究文章是如何写的,进而培养学生善于从写作的角度去阅读,促使学生写作(说话写话)意识得以形成和提高,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参考文献

[1]荣维东,于龙.“理性反思、科学实践”:语文课改走在路上——近五年来语文课程研究热点综述与趋势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9(6).

司马光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学生想象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

一、通过绘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乐于想象是儿童的天性,学生的学习也总是伴随着想象。为了诱发学生的想象,我常利用课外活动让学生画一些想象画。如给学生一个“O”形,让学生画出与之相似的物体;给学生一幅星星月亮图,让学生画出一些像月亮的物体,像星星的事物。这种绘画练习,不仅刺激着儿童去主动观察周围的事物,还丰富了儿童的生活,激发了情趣,活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有了这些想象力的训练,学生的作文题材就丰富多了。在学生“画”和“说”的基础上,进行写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开拓作文思路。从一年级开始就可安排听儿歌表演,听故事补充结尾,中、高年级设计欣赏、分析、评论等练习,为学生创设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二、通过运用求异法,培养想象力

教学中要运用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时,应不拘于书本知识,不限制学生思维,学生有了更多机会表现自己,他们的思路往往会别出心裁。如教《司马光》一课,学习“只有司马光没有慌,举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我问:“司马光为什么要使那么大的劲砸缸呢?”有人说:“缸又大又结实,不使劲,缸不会破。”这时,我趁势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呢?”有人又说:“司马光当时很着急,怕时间长了小朋友会淹死的,所以要使出最大的劲砸缸。”提问激起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从各方面思考问题,多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我又问:“假如你当时也在场,会不会有更好的办法救出落水的小朋友?”有人就说:“如果当时我在场,会马上搬来一把梯子,上去救小朋友。”这时,我又让学生从多方面考虑哪种办法好,最后一致认为还是司马光的办法好。这样,促进了学生在求异中创新,发挥他们的想象。

三、通过填补课文空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填补课文空白,进行创造想象,既训练语言,又发展思维。如《赵州桥》一课,从课文中已看出三种龙的姿态美,学生对赵州桥的美有着初步的认识。此时,我引导学生跳出课文之外,展开大胆想象,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加以描述龙的其他姿态,充实了课文内容,丰富了美的形象。然后,又从具体到抽象加以概括,让学生调动词语积累,用词语形容龙的美。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使学生充分享受“创造美”的乐趣,培养了想象力。

四、通过续编故事,培养想象力

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基础训练安排的命题作文训练外,还应注意发挥课文的作用。有些课文结尾意味深长,教师可利用这类课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续编故事,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上下工夫。如《狼和小羊》一课,结尾写到:“狼说着往小羊身上扑去。”在教学时,我启发学生想象,把故事说下去,并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结果。有的说:“有一个猎人正好走来,把狼打死了。”有的说:“小羊被狼吃掉了。”有的说:“小羊知道不是狼的对手,就装出听话的样子来讨好狼,再想办法逃走。”

相关期刊更多

司马迁与史记论集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

马克思主义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